Search 2.0

Wednesday, May 14, 2008

34

, 分六等定罪,最重者第一等立斬,最輕者革職。同月,因關中起義軍勢盛,乃派楊鶴為三邊總督,前往鎮 壓。王二、王左挂相繼戰死。八月,總督雲、貴、川、湖、廣西軍務朱燮元破水西,殺奢崇明、安邦彥。十一月,皇太極親督師大舉攻明,陷直隸遵化,直逼京城, 明總兵官滿桂、督師袁崇煥先後入援。十二月,思宗中後金反間計,逮袁崇煥下獄;滿桂及總兵官孫祖壽戰死。是年,明朝再次修改曆法,由徐光啟、李之藻主持, 西人龍華民等參加,採用西法。

17.1【綱】是年,先生參加復社。

   【目】關於先生參加復社之事,有關於他的年譜、詩譜、傳記等大多提及;歷史上有關記錄復社姓氏的 書,都著錄了他的名字。但這裡并非沒有問題存在。照傳統說法,先生是十四歲上參加復社的。其說自清人王峻撰《顧亭林傳》(無傳本)首次提出,并繼而為《張 譜》所採納以來,一直流播至今。近年來雖有個別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如趙儷生先生新著《顧亭林與王山史》一書,即稱先生于十七歲上參加了復社;後來,趙先 生又在《顧炎武——經世濟用的史學理論和社會實踐》(載中華書局1988年 出版的《中華人物志》)一文中再次提及先生“十七歲上參加復社”。但趙先生對于其所立新說,前後兩次均未作出必要的論證,故其說實際上并未在學界產生多大 影響,大多數治先生之學的專家和學者仍依憑舊說。這樣,便有兩個問題值得提出來討論,第一個自然是先生參加復社的年歲問題;再一個則是復社創立的年代問 題。因為假使先生十四歲(明天啟六年)入復社之說能夠成立的話,那末,有關史料上明文記載著的“復社始于戊辰(崇禎元年),成于己巳(崇禎二年)”,就必 有問題了。

  我們首先來討論復社成立的年代問題。

  從現有史料上看,關於復社的成立時間,至少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35

  第一種為復社早成說。如《江南通志》載:“朱隗字雲子,長洲人。治博士業,雅尚風藻。天啟中,吳中復社聚四方績學之士,分主五經。隗驅馳江表,為一時廚顧。”(轉引自《陳子龍詩集》卷十七)此即是以復社為成立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7)。主此說者當然也包括剛才所提到的王峻等在內。

   第二種為復社晚起說。如計東《改亭集》卷十《上太倉吳祭酒書》一稱:“復社者,社之後起者也。始庚 午(引者案:崇禎三年)之冬,因魚山熊先生自崇明調宰我邑,最喜社事,孫孟朴乃與我婦翁(引者案:即吳▼曾羽▲)及呂石香輩數人始創復社,頗為吳門楊維斗 先生所不快。”(轉引自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第21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新1版)

   以上二說,因其立說者皆與復社無直接之關聯,且亦無更多的權威史料可以支持其說,故其可靠性乃頗成 問題。歷史上許多與復社有直接關聯的重要人物所提供的材料都表明:復社既非早成于天啟年間,亦非晚起于崇禎庚午之冬,而是成立于崇禎己巳。例如楊彝、吳偉 業,《復社紀略》卷一所錄復社姓氏有其名;《復社紀略》作者陸世儀,據鄧實先生跋《紀略》云:“道威早歲亦署名復社,後以故自出。”(《東林始末》第257頁,上海書店1982年 版)三人中,以楊彝資格最老,其初與張溥、張采等共舉應社,後隨應社并入復社而成為復社的當然成員之一,其于復社的來龍去脈自然是了如指掌,他所著《復社 事實》明文記載:“復社始于戊辰,成于己巳。”(轉引自《歸玄恭年譜》)而吳偉業的《復社紀事》則引述張采的話說:“復社之起,在臣令臨川日。”(《東林 始末》第163頁)考《復社紀略》,張采授臨川知縣在崇禎二年己巳,則其言與楊氏“成于己巳”之說相合。《復社紀略》卷一亦記載說:“采初期得館選,不意失之,及尹臨邑,轉懟為愉曰:‘人臣致身,何官不可效,吾今入文學禮義之鄉,得挹羅一峰、鄒守益之高風

36

,與聞良知宗旨,相與切劘道學也。’遂與溥歸,偕同志揚扢社事,而後赴任。由是海內同人翕然共宗天如(引者案;即張溥)矣。”(《東林始末》第175頁)這與上引張采之自述亦相符,從而進一步證明了復社確是“成于己巳”。

   而所謂“復社始于戊辰”,杜麟徵(亦復社成員)之子杜登春(九高)所著《社事本末》中有一段記述, 是可使我們明了其原委。其曰:“戊辰會試,惟受先(引者案;即張采)、勿齋(引者案:即徐汧)兩公得雋。先君中副車,與下第諸公南還,相訂分任社事,昌明 涇陽之學,振起東林之緒,以上副崇文重道之至意。于是天如、介生(引者案:即周鍾),遂有《復社國表》之刻,復者,興復絕學之義也。先君與彝仲(引者案: 即夏允彝),有《幾社六子會義》之刻,幾者,絕學有再興之幾,而得知幾其神之義也。兩社對峙,皆起于己巳歲。”(轉引自《陳子龍詩集》附錄二)這說明,復 社之正式成立是在己巳年,而其醞釀及籌備工作則開始于戊辰年。

  現在,再來討論先生參加復社的年歲問題。

  上面已經提到,趙儷生已提出新說,認為先生是十七歲上參加復社的。不過,筆者至今未見其有論證其新說的專文發表。但我們認為,趙先生其說乃是言之有據的,實為確論無疑。理由有這樣幾條:

  第一,傳統說法謂先生年十四入復社,然據上考證,復社實成立于崇禎二年,則先生入社斷不得早于十七歲,所謂年十四入社之說,顯然不能成立。

  第二,據《復社紀略》載,張溥于復社成立之年作《復社國表》,表中詳列復社姓氏計七百餘人,其中有崑山顧繼紳之名。(詳見《復社紀略》卷一)繼紳乃先生之庠名,則其入社必在復社成立之年無疑。

  第三,從先生自述來看,其入復社亦應在其十七歲上:(1)《答原一公肅兩甥書》

37

:“老年多暇,追憶曩游,未登弱冠之年,即與斯文之會,隨廚俊之後塵,步揚、班之逸躅,人椎月旦,家擅雕龍,此一時也。”(《亭林文集》卷三)這是說,他未滿二十歲就參加復社的社集活動了,則其入社時間必在其十七至十九歲之間。(2) 《先妣王碩人行狀》:“母年五十有一(引者案,即崇禎九年),而巡按御史王君一鶚奏旌其門曰貞孝。……蓋其時炎武已齒文會,知名且十年矣。”(《亭林餘 集》)這是說,當其二十四歲時他已入復社近十年了。茲假設其十九歲入社,則至其二十四歲時,其入社僅六年;而設其年十八入社,則至是亦不過七年。由此觀 之,其十七歲入社的可能性最大。若是,則至其二十四歲時,其入社為八年,如是而謂“且十年”更為貼切。

   綜上所述,可以確認,先生參加復社在是年。據《復社紀略》載,與先生同年入社的崑山士子,還有王志 慶、陸世鎏、陳言先、王志長、顧晉瓚、雷開遠(案:一作曹開遠)、歸奉世、陸嘉胤等八人。此後,則又有更多的人陸續加入到復社之中。吳▼曾羽▲《復社姓氏 錄》于崑山縣錄有三十一人,比《紀略》多出二十二人。而蔣逸雪《張溥年譜》所附《復社姓氏考訂》根據《復社紀略》、《復社姓氏錄》和吳應箕的《復社姓氏前 編》、《復社姓氏後編》以及吳銘道的《復社姓氏補錄》諸書,共收錄三千又二十五人,其中崑山縣五十一人,比《復社姓氏錄》又多出二十人。就全國範圍來講, 先後參加復社的總人數,有案可稽者三千餘人,佚名者則遠遠超出這個數字。《社事本末》載;“復社自己巳至辛巳十三年中,凡三大會,至西銘之變(引者案:指 張溥逝世),海內會葬者萬人。”(轉引自《陳子龍詩集》附錄二)足見復社發展速度之快,聲氣規模之大了。

  據先生自述,他參加復社,不過是“從四方之士徵逐為名”罷了。(《亭林餘集‧三朝紀事闕文序》)《復社紀略》謂復社“社事以文章氣誼為重,尤以獎進後學為務”。所謂“獎進後學”,其方式主要有兩種

38

; 一是通過“標榜聲價”而使其在士林中成名(參見黃宗羲《南雷文約)卷一《劉瑞當先生墓志銘》);二是 通過名為“荐”實為走後門的方式,使其在科場中取勝。(參見《復社紀略》卷三)先生當時參加復社固然是為了求得“獎進”,但也應看到,他加入復社,在客觀 上使其得以廣泛接觸社會,結識了一大批文人學士,從而給予他後來的學術活動和政治活動的開展以很大的助益。

公元1630年 庚午 明崇禎三年 後金天聰四年 十八歲

   【時事】五月,後金兵因攻撫寧、昌黎不克,撤出所占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退歸。六月,農民 軍王嘉允部陷府谷。其時,又有神一元、不沾泥、可飛天、郝臨庵、紅軍友、點燈子、李老柴、混天猴、獨行狼等所在蜂起,張獻忠亦聚眾據十八寨,稱“八大 王”。起義軍聲勢日大。十二月,明政府又增田賦,畝加三厘,海內愁怨。

18.1【綱】六月,先生應科試,考一等二十名。

  【目】科試(又稱科考),是提督學政在其到任的第二年所舉行的鄉試前的預試。應考生員,必須經提學錄科、錄遺,准予錄送,方能參加鄉試。(參見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第一章第二節和第二章第一節)此次先生科考成績名列一等,當有資格參加嗣後的鄉試。

  是年科試主試者李懋芳,號玉完,浙江上虞人,萬歷四十一年進士。(據《歸玄恭年譜》注引明太倉《諸生譜》)

18.2【綱】秋八月,先生應鄉試,不中。

  【目】鄉試是取得舉人資格的考試,由皇帝欽命的主考官主持,每逢子、卯、午、酉年舉行。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亦稱“秋闈”。

39

(參見向乃旦:《中國古代文化知識》第七章,知識出版社1983年版)

   是年應天鄉試主考官為姜曰廣(據陸世儀《復社紀略》卷二);試題“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據 《日知錄》卷十六“題切時事”條)。案:《人名大辭典》:“姜曰廣,明新建人,字居之。萬歷進士,授編修。天啟間使朝鮮,還陳海外情形有裨軍國者八事。魏 忠賢以其為東林,黜之。崇禎初掌南京翰林院。福王立,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為馬士英所忌,乞休歸。後金聲桓反正江西,迎曰廣以資號召,聲桓敗,自投 偰家池死。”

   先生是年應鄉試事為《元譜》所失載。《張譜》以先生《日知錄》有云“崇禎三年,應天鄉試題‘舉直錯 諸枉,能使枉者直’,以媚奄諸臣初定逆案也”,而疑其是年當參加鄉試。竊以為先生是年科試考一等二十名,理應有資格參加鄉試;而楊彝、萬壽祺等《為顧寧人 徵天下書籍啟》則有“寧人年十四為諸生,屢試不遇”之說,說明先生曾多次參加鄉試。因此可以推定先生是年確是參加了鄉試。

  案:據《復社紀略》卷二載:“崇禎庚午鄉試,諸賓興者咸集,天如又為金陵大會。”(《東林始末》第205頁)先生是年既應多試,則理應亦參加了這次復社大會。

18.3【綱】是年,先生同胞妹嫁徐開法。

  【目】先生妹少先生三歲,是年十五。開法是年十七。李元度《徐立齋相國事略》;“父開法,恩貢生。明季兵亂,嘗救難婦數十人,有隱德。生四子。”(《國朝先正事略》卷六,第165頁,岳麓書社1991年版,以下簡稱《先正事略》)案:開法字茲念,號垣齋,崑山人。祖父徐應聘中萬歷癸未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官至太僕寺少卿。(據《張譜》)

40

公元1631年 辛未 明崇禎四年 後金天聰五年 十九歲

【時事】六月,明副總兵曹文詔敗王嘉允于山西河曲。不久,王嘉允為部下所殺,王自用代為首領,聯合農民軍各部三十六營,二十餘萬人,聚會山西。九月,楊鶴以剿撫失敗,被逮下獄,洪承疇代為三邊總督。閏月,登州游擊孔有德反。

19.1【綱】二月歲試,先生考一等十一名

  【目】是年歲試主考官仍為李懋芳。

19.2【綱】是年,先生娶太倉王氏。

  【目】太倉王氏為江南望族之一。楊鍾羲《雪橋詩話》卷二:“江以南望族,太倉王氏、海寧陳氏而外,莫如華亭王氏。”沈岱瞻《同志贈言》錄有太倉郁植《呈母姨夫亭林先生》詩四首。郁植者,當即王氏之甥也。案:沈德潛《清詩別裁集》上冊(中華書局1975年版):“郁植字大木,號東堂。江南太倉人,諸生。東堂八歲應試,作《五倫論》,吳梅村祭酒見而奇之。既長,研窮古學,為王新城尚書賞識。康熙己未以博學鴻辭荐,未應試,卒。詩體裁盛唐,不落元和以下。”

   先生自述:“臣祖年益老,更日以科名望臣。……而臣有妻,又有四方徵逐之事,不能日在膝下,臣祖亦 不復朝夕課督如異時矣。”(《亭林餘集‧三朝紀事闕文序》)所謂“又有四方徵逐之事”,當是指其參加復社的活動而言。他在《答原一公肅兩甥書》中談到: “追憶曩游,未登弱冠之年,即與斯文之會,隨廚俊之後塵,步楊、班之逸躅,人推月旦,家擅雕龍,此一時也。”(《亭林文集》卷三)也是指此一時期他熱衷于 復社社事的情況而言的。

41

19.3【綱】是年,先生外甥徐乾學生。

  【目】乾學,字原一,號健庵。

19.4【綱】先生初名絳,入縣學時更名繼紳,是年仍更名絳。

公元1632年 壬申 明崇禎五年 後金天聰六年 二十歲

【時事】八月,明總兵官曹文詔等連敗起義軍于平涼、慶陽,關中起義軍損失頗重。九月,高迎祥、羅汝才、張獻忠等連陷山西州縣,全晉震動。

20.1【綱】三月歲試,先生考一等十四名。

  【目】是年歲試主考甘學闊,號元弘,四川潾水人,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據《歸玄恭年譜》注引明太倉《諸生譜》)

公元1633年 癸酉 明崇禎六年 後金天聰七年 二十一歲

【時事】七月,後金兵陷旅順。十月,科學家徐光啟卒。十一月,農民起義軍咸集河北,由毛家寨履冰渡過黃河,進入河南,連陷澠池諸縣,并乘勝挺進豫西、湖廣。

21.1【綱】正月科試,先生考三等。

  【目】是年科試仍由甘學闊主之:

21.2【綱】三月,復社舉行虎丘大會。

  【目】復社自成立至今,凡三大會:第一次尹山大會(即復社成立大會)在蘇州吳江縣之尹山舉行;第二次金陵大會在南京舉行

42

; 第三次即本次虎丘大會在蘇州虎丘舉行。關於這三次大會的情況,陸世儀的《復社紀略》中均有記載,其述 本年虎丘大會之盛況曰:“癸酉春,溥約社長為虎丘大會。先期傳單四出,至日,山左江右晉楚閩浙以舟車至者數千餘人。大雄寶殿不能容,生公台,千人石,鱗次 布席皆滿,往來絲織,游于市者爭以復社會命名,刻之碑額,觀者甚眾,無不詫嘆:以為三百年來,從未一有此也!”(案;據蔣逸雪《張溥年譜》,虎丘大會在是 年三月份。)從先生“臣有妻,又有四方徵逐之事,不能日在膝下,臣祖亦不復朝夕課督如異時矣”的追述來看,其時先生正熱衷于社事。故此次虎丘大會,他理應 不會缺席。

21.3【綱】秋闈,先生同胞兄緗中舉。

   【目】緗字遐篆。徐乾學《憺園集》卷二十四《舅母朱太孺人壽序》云,“予家與外祖母家比鄰。舅氏五 人,皆有才。長遐篆,以天下多故,好言兵事,舉癸酉鄉試。”楊彝、萬壽祺等《為顧寧人徵天下書籍啟》謂緗“以詩文為海內所宗”。《崑新合志》載:“緗天才 俊逸,世傳其《兩京賦》埒平子,《時務策》比長沙。年未四十卒。”(引自《錢譜》“崇禎六年”條)

21.4【綱】是年,先生與歸莊定交。

  【目】歸莊《送顧寧人北游序》云:“余與寧人之交,二十五年矣。”(《歸莊集》卷三)歸序作于順治十四年(1657),據以推之,二人定交當在是年。先生《哭歸高士》詩云:“弱冠始同游,文章相砥厲。”(《亭林詩集》卷四,《顧詩文集》本,中華書局19835月第2版,下同)先生是年二十一歲,則“弱冠”之說與之亦大抵相符。

  《歸玄恭年譜》載:“明萬歷四十一年癸丑,七月十四日,先生生于崑山之李巷。……歸氏之先盛于唐,宣公崇敬,《唐書》有傳,世為吳人。後十九世有子富者,始占名數于崑山。子富之子度,多子孫,

43

崑 山之族皆祖之。自度七世而至明嘉靖太僕寺寺丞有光。有光生太學生子駿,子駿生明徵君昌世。娶秦氏。昌 世之子四:先生其季也。”《歸莊集》附錄二引乾隆《崑新志》云:“歸莊,字玄恭,昌世子。少通五經,工諸體書。性豪放善飲,酒酣落筆,輒數千言不能止。為 諸生應院試,酒瓶累累筆墨間,日未晡,成七義,分真草隸篆書五經文字,提學御史亓煒怪而黜之,惜其才,旋復焉。乙酉六月,邑人將舉兵,先殺縣丞閻茂才,其 議實倡于莊。已而亡命謝儒冠,往來湖山間,遠近談忠義者,以莊為歸;而莊能揆是非,辨真妄,未嘗輕以身殉,卒免于難。莊性好奇,為諸生時,忽請于學使者, 改名祚明,自後或稱歸藏,或稱歸乎來;其字或稱懸弓,或稱園公;既薙發憎裝,稱普明頭陀,亦稱鏖鏊鉅山人。生平最善顧炎武,以博雅獨行相推許,而俱不諧于 俗。里中有歸奇顧怪之目。詩歌、古文、墨竹無不工,自謂狂草近代無敵,以酒至者,長箋短幅,揮洒不倦,獨不喜應貴介。南渡錢塘,北涉江淮,必奉祖先像行, 遇令節諱日,采藻束芻以祭。晚年不能自給,寄食僧舍,顧非素交,雖厚贈弗納。卒年六十一。”

  先生《吳同初行狀》云:“自余所及見,里中二三十年來號為文人者,無不以浮名苟得為務,而余與同邑歸生獨喜為古文辭,砥行立節,落落不苟于世,人以為狂。”(《亭林文集》卷五)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顧炎武傳》(岳麓書社1986年 版)云:“年十四,補諸生。落落負大志,耿介絕俗。獨與同里歸莊善。兩人雖著籍吳中,而無南人佻巧纖靡氣。共游復社,一時有‘歸奇顧怪’之目。”案:“歸 奇顧怪”四字出自《徵雲堂雜記》:“顧寧人與吾友歸元恭同里閈。元恭守鄉曲,而寧人出游四方,所至墾田自給。元恭嘗邀同社諸君子會于影園,余以病不果往。 元恭旋歿。余以詩哭之,又為文祭之曰:‘先王道喪,士習懦愞。孔子有言,必也狂狷。歸奇顧怪,一時之選。漁獵子史,貫穿經傳。志高氣盛,雄傑魁岸。顧游四 方,燕塞秦甸。君獨閉門,枯守筆硯。跅弛不羈,俗人笑姍。抱太僕文,搜羅拾摭。胡忽隕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