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May 12, 2008

31

,“古 文”二卷,“今文”九卷,《易學啟蒙》五卷,《傳易考》二卷,附《龜卜考》一卷。每卷首有自序。 其大意在薈萃古今,以闢當時言心學之謬,而所宗惟在程朱,意固善矣。至其以“古今文”名其全書,其所發明者,古文略而今文詳,蓋欲互見其義,間有繁複,原 不為害。然古文之經本無可考,今既不用小篆,而古文之存者又舍鐘鼎不用,則勢必字體雜出,不衷於正體。且有竄入訛字者,又有增入字句,如“旁行而不流”句 下,直增“正行而不泥”一句,而其解今文卷中又若不相炤顧者,是直似別獲奇秘,各存一本於天地之間,近於誣矣。即《傳易考》二卷,推論前人授受所自,原不 為無功,然亦何庸強分“宗傳”、“衍傳”、“異傳”等名,類於門戶之為者。明儒自王守仁、湛若水輩,其門弟子各述師承,競分途轍,此書正以闢其非,而轉區 分名目以為之辭,非平允之論矣。朱彝尊《經義考》謂所引諸家姓氏訛舛,此轉屬其小焉者耳。但此書引據既繁,亦頗有可資說經之採摭者。應有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

六爻原意一卷 明金瑤撰(11/964

   謹按:《六爻原意》一卷,明金瑤著。瑤字德溫,號栗齋,休寧人。嘉靖中選貢生,官廬陵丞,遷桂林中 衛經歷,不赴。是書以“原意”名者,原周公爻辭之意也。前有自序,謂周公作爻辭,必先得一卦之意,然後因爻而佈之,故每卦先列六爻之辭於前,而為“統論” 於後。然爻辭之意,實非可以總括盡之也。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

大象觀二卷 明劉元卿撰(10/797

 《經義考》云“未見”。(“竹垞”)

 《大象觀題辭》

32

  萬歷己亥,予與鄒生子尹玩《易》,每讀《大象》,輒以數語釋之,間取諸儒先言,亦不復識別。書成,取《雜卦》為序,蓋有契於仲子孔《易》之說云。劉元卿言。

  《大象觀》上篇,安福劉元卿撰。

  下篇起《咸》。

  末有《雜卦序歌》。

   謹按:《大象觀》二卷,明劉元卿著。元卿字調父,江西安福人。隆慶庚午舉人,萬歷中徵授國子監博 士,遷禮部主事。是書專釋《大象》。昔人謂,《大象》者,孔子獨出之事。蓋每卦俱用“以”字,示人用《易》之法,義取兩卦而事該萬有,非僅依文訓詁可以言 “觀”也。至其以《雜卦》為序,殊不知上經始《乾》、《坤》,終《坎》、《離》,以體為主,故《大象》曰“天行”、“地勢”、“水洊至”、“明兩作”,皆 先體而後用;下經始《咸》、《恒》,終《既濟》、《未濟》,以用為主,故《大象》曰“洊雷”、“兼山”、“隨風”、“麗澤”,皆先用而後體。明乎此,則 《大象》次序必依上、下經,而不可改依《雜卦》矣。或姑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

今易詮二十四卷 明鄧伯羔撰(10/796

  (“曾在李/鹿山處”,“鹽官吳氏/閏雲樓珍/藏書畫印”)

《今易詮例》二十四卷。

  按《說文》:詮,具也,擇言也。

  前所詮《易》從古矣,復改今《易》,則以民用便也。

  金壇鄧伯羔孺孝纂。

  第二十四卷《易外詮》,皆雜取諸儒論《易》之語。

  謹按:《今易詮》二十四卷,明鄧伯羔著。伯羔字孺孝,金壇布衣。有《古易詮》二十九卷、《今易詮》二十四卷,並見於朱彝尊《經義考》。彝尊引伯羔自序,謂“詮次成帙,為上、下經若干卷,為《彖》、《象》、《繫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諸傳若干卷

33

, 一遵東萊《古易》,其《外詮》則以廣未盡之旨”云云。今觀此二十四卷,前無自序,而有自述例十條,云 “前詮從古,此改從今”,則彝尊所引,蓋其《古易詮》之序也。然此本既用《注疏》本,而其《總論》一卷、《外詮》一卷,仍若與前序之言相應,且《經義考》 云二書俱存。史孟麟序云:先是,輯今人言為《今述》若干卷,藏於家,茲乃裒古今人言及己所論著,合為一帙,命曰《易詮》。是則《古詮》、《今詮》二書當並 存合觀,而不當遽以《今詮》一本獨存其目者矣。應俟訪得《古易詮》二十九卷而同存其目,於義為安,不然,則二序之語未能豁然明白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一著錄。)

易象通八卷 明朱謀■撰(9/743

《周易象通》,南州朱謀■鬱儀。

   謹按:《易象通》八卷,明朱謀■著。謀■字鬱儀,寧獻王七世孫,以中尉攝石城王府事。經文上、下二 篇,止列卦辭、爻辭,皆順本文之義而為說,雖名曰《象通》,而其實非有所闡發也。其於每爻下列變爻之象,頗為眉目井然。而變“ㄨ”為“吅”,非古也。至於 每卦下注出“乾下”、“乾上”,則自下而上之義,今皆先上而後下,則畫象之次紊矣。姑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周易象通》八卷。)

易經兒說四卷 明蘇濬撰(9/784

  謹按:《易經兒說》四卷,明蘇濬著。濬號紫溪,晉江人。萬歷丁丑進士,官廣西布政司參政。其書墨守朱子《本義》,而又用《注疏》本。蓋自永樂《大全》割裂《本義》以就程《傳》,後之講家多就坊本為之矣。其中曰“講”、曰“意”,又間出旁注,蓋為課幼學、習科舉之用

34

,故以“兒說”名。或酌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

易會八卷 明鄒德溥撰(8/677

  謹按:《易會》八卷,明鄒德溥著。德溥,安福人。萬歷癸未進士,官至司經局洗馬。是書用《注疏》本,主義理,亦兼言象,融會前人之說以為解。《繫辭》以下,所解甚略。自序謂,就心所會者述之,故名“易會”。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

易領四卷 明郝敬撰(8/675

《易領》,天啟乙丑九月望日郝敬自序。

  第一行云“山草堂集第二”,下云“內編”。

   謹按:《易領》四卷,明郝敬著。敬字仲輿,京山人。萬歷己丑進士,官戶科給事中,謫知江陰縣。所著 《周易正解》二十卷、《問易補》七卷、《學易枝言》二卷。是書專釋“卦序”之義。自序謂,冠以《序卦傳》,如衣之挈領,故以“領”名。其書雖主釋“卦 序”,而於卦爻大意亦略舉其概,與所著《正解》有相發明者。其卷前標“山草堂集第二/內編”,蓋敬所著《九經》解皆入其全集,此書其集中之第二種耳。此本是從全集抽出者。卷末有闕頁。應存其目。

  謹按:《易領》四卷,明京山郝敬著。前有天啟乙丑敬自題辭,則又在所著《問易補》之後一年矣。止釋上、下經,每卦之首,冠以序卦,自謂如衣挈領,故以“領”名。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

周易旁注會通十四卷 明姚文蔚編(11/899

  謹按:《周易旁注會通》十四卷,明姚文蔚編。文蔚字養谷,

35

錢 塘人。萬歷壬辰進士,官南京太僕寺少卿。休寧人朱升作《周易旁注》,初用《注疏》本,程應明更定從 《本義》本。文蔚以其古本不便誦讀,又旁注細字難讀,於是改為此本,易旁書為直下,而於原文一無增損,且又仍取十二篇舊文列於前,以其可以通今,題曰《會 通》。無論其易旁書為直下,失朱氏作書之本意,而以朱氏序次依古經為難讀,是亦不知為程應明所更定也。至“乾卦”下注云“《旁注》用古經,《會通》用今 經,其分章一從朱子《本義》”,不知朱子《本義》即古經也,自董楷分《本義》入程《傳》,永樂《大全》因之,而成矩又去程《傳》而獨存《本義》,於是《本 義》悉用王弼本,而不知先賢修復古經之苦心矣。此書於《旁注》既無增損,而加以《會通》之名,本不足道,即其於古經篇次尚不悉其源流,則殊可異也。毋庸存 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

鐵笛子不分卷 明耿橘撰(9/723

  明瀛海耿橘庭懷。己亥冬百原山房自序。

   謹按:《鐵笛子》一冊,不分卷數,明瀛海耿橘著。每卦畫六爻,而繫爻辭於畫下,又取反對之卦爻辭例 書之,自謂“古易”。其於“十翼”,則取《文言》“乾元者”以下六十六字、“坤至柔”以下三十四字,謂當入《彖》;取《文言》“潛龍勿用下也”以下一百七 字,謂當入《象》;又分《繫辭傳》為上、中、下三段。皆無證據。其著書年月,有干支而無時代。朱彝尊《經義考》亦不載此書。或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周易鐵笛子》一卷。)

周易宗義十二卷 明程汝繼撰(10/799

《周易宗義》

  萬歷己酉季夏之吉,賜進士及第奉訓大夫右春坊右諭德掌南京翰林院事前翰林院修撰記注起居編纂章奏管理誥勅欽差正使朝鮮賜一品服金陵友弟朱之蕃序

36

   謹按:《周易宗義》十二卷,明程汝繼著。汝繼字志切,婺源人。萬歷辛丑進士,官袁州府知府。其自述 凡例,以朱子《本義》為宗,故以《宗義》名書。然其中與朱子異處頗多,且用《注疏》本,亦與《本義》不同。至經中卦次,稽諸《序卦傳》,層遞相受,初不僅 以二卦相對為義。今是書於每二卦之前,並畫相對二卦,是欲印定後人眼目,非通義也。或僅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

易芥八卷 明陸振奇撰(9/767

   謹按:《易芥》八卷,明陸振奇著。振奇字庸成,仁和人。萬歷丙午舉人。是書於經、傳皆不載。正文訓 詁亦專主義理,每卦皆先畫相對之二卦而通論之。然上、下經卦次,初不僅以相對為義,此特其一端耳。至於論“用九”,謂非六爻皆變,則與《左傳》蔡墨所稱 “乾之坤”者不合矣。或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

重訂易學說海八卷 明郭宗磐撰(4/244

   謹按:《易學說海》八卷(抄本),明晉江郭宗磐撰。用《注疏》本順文訓義,專主義理,不及象數,大 抵以《本義》為宗,而雜採後來諸家講義,融貫己說。於《本義》亦時有辨證,如不取“卦變”之說,頗為有見,而並不主“卦體”、“卦注”、“卦名”之義,則 失之矣。至於漢唐儒先箋傳,概未有及。蔣孟育序稱,其未第時有《經義四百首》行世,蓋初本從舉業入,繼乃雜取衆說,因文生義,間與傳義相難。其實止從文義 起見,於經文觀象繫辭之旨初無發明也。存目。

  (格按:以上非翁氏手跡。)

37

  謹按:《重訂易學說海》八卷,明郭宗磐著。宗磐號鵬海,晉江人。用《注疏》本順文訓義,專主義理,不及象數,大抵以朱子《本義》為宗,而雜採後來諸家講義,貫以己說。於《本義》亦時有辨證。其曰“重訂”者,蓋此書先經付梓,而復日加葺訂也。詳具萬歷辛亥蔣孟育序中。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

易學管見不分卷 明洪啟初撰(9/765

《易學管見》,溫陵洪啟初爾還。(“竹垞”)

  《洪使君易學管見序》,(先生司榷)萬歷丁巳松陵吳默序。(“因之”、“壬辰/會元”)

  謹按:《易學管見》六冊,不分卷數,明洪啟初著。啟初字爾還,泉州人。其官司榷,而《閩志》無之。是書用《注疏》本,亦訓詁之恒言。至於《繫辭》、《說卦》,每章章首標出某句第幾章,究非古式。或僅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

風姬易遡五卷 明王宣撰(11/972

  謹按:《風姬易遡》五卷,明王宣著。宣字化卿,撫洲人。其書止上、下經卦爻辭。其名“風姬”者,以伏羲之姓與文周之姓合而名之。至謂“獨不遡孔者,以非舉業家也”。夫子“十翼”,豈可以“舉業家”概之,其謬甚矣。或酌存目而著其序說之妄。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

易學統此集二十卷 明孫維明撰(9/722

  謹按:《易學統此集》二十卷,明孫維明著。維明字克晟,江寧人。其子越號“勁草子”者為之輯成。是書每條有演說,如順口氣講章之式

38

,其子又有補,條中復引述其父之言。前有天啟四年維明自序。或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

易經小傳二十卷 鄭友元撰(10/793

   謹按:《易經小傳》二十卷,京山鄭友元著。卷前自序無歲月,不知何時人。《湖廣通志》“鄭友鉉,字 元韋,京山人,天啟乙丑進士,官御史”,不知即其人否。是書《乾》卦辭下即接《彖傳》,而分《文言》之釋彖者附之,次《大象》,次《爻辭》,下接《小 象》,而分《文言》之釋爻辭者附之。汩亂古經,更甚於李過之《西溪易說》矣。其以爻辭為文王作,亦與先儒之論不同。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

易疏五卷 明黃端伯撰(9/766

   謹按:《易疏》五卷,明黃端伯著。端伯字元公,建昌新城人。崇禎戊辰進士,除寧波府推宮,歷官禮部 郎中,死於難。其書主京房《易傳》。卷首所列諸圖,皆以表明京氏“卦變”之義,旁及《陰符》、《乾鑿度》、《握奇》、《遁甲》諸書。至於《先天圖》 “震”、“巽”互易,《後天圖》“乾”、“艮”互易,此則從來所未有者。圖學傳自邵子,大抵皆依《說卦傳》為之,故證之於經,亦無不合,若以意更易,未見 其可也。或姑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

周易廣義四卷 明鄭敷教輯(8/667

  謹按:《周易廣義》四卷,明舉人吳中鄭敷教輯。用《注疏》本,以程《傳》、朱《義》為主而推廣之,故名“廣義”。其於諸儒之說,與《本義》合者收之,不則去之。朱彝尊《經義考》載敷教《易經圖考》而不載是書

39

。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

十願齋易說一卷易箋一卷 明吳鍾巒撰(8/681

 明吳鍾巒撰。

  謹按:《十願齋易說》一卷、《易箋》一卷,明武進吳鍾巒著。《易說》者,每卦作一總論,凡六十四篇。 《易箋》則每卦摘箋數語,止上經三十卦,而無下經,恐非足本。朱彝尊《經義考》云未見,載其名曰《周易卦說》,而不言卷數。其書皆是常談,無所闡發。其前 小引曰“霞舟易箋”,初無“易說”之名。又題曰“十願齋全集”,以《易說》為卷一,《易箋》為卷二,則是鍾巒自有全集,而以所著經說入焉。下卷又非完書, 似難遽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十願齊易說》一卷《霞舟易箋》一卷。)

易經說意七卷 明陳際泰撰(9/783

  謹按:《易經說意》七卷,明陳際泰著。際泰字大士,臨川人。崇禎甲戌進士,官行人。際泰以制舉義名於世,故其說書即用作文之法,或有似對比者,且併及命題處,是科舉所用。或亦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

讀易略記不分卷 明朱朝瑛撰(8/678

   謹按:《讀易略記》二冊,明旌德知縣海寧朱朝瑛著。朝瑛嘗學《易》於黃道周,此書內亦間引道周之 語,而不以道周所著《易象正》為宗。其言象數,不主邵子之說,又別為“先天”、“後天”之圖,取一索、再索之序為“先天”,取對卦、化氣為“後天”,異 矣。抄本未分卷數,《經義考》作一卷,然其書“下經”與《繫辭》皆另起,似非止一卷者

40

。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

點易丹十六卷 明顧懋樊撰(9/725

   謹按:《點易丹》十六卷,明顧懋樊著。懋樊字霖調,仁和人。所謂“桂林”者,其所居之地也。前有其 父《七寶山解易影》數則,併《諸儒姓氏考》一卷,自周至明,搜討可云勤矣。而所列有前後失次者,其所訓解則順文敷衍,高頭講章之類也。張雲章嘗譏其以聖經 比之道家爐火,此特僅以書名言耳(十六卷之書,序至二十首之多)。或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桂林點易丹》十六卷。)

原易二卷 佚名撰(9/724

  謹按:《原易》上下二卷,不著撰人姓氏。上卷“原太極圖書”諸條,下卷卦爻諸條。所列諸圖及解釋卦爻,皆前人諸書所已見者。朱彝尊《經義考》無此書名。不知其作書時代。或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二著錄。)

讀易蒐十二卷 明鄭賡唐撰(9/785

《讀易蒐》(“竹垞”)

  康熙辛酉北固後學張玉書序。

  自序“丁亥”,是順治四年。

  謹按:《讀易蒐》十二卷,明鄭賡唐著。賡唐,縉雲人。天啟丁卯舉人,官福建按察司僉事。用《注疏》本,每卦之末附“論”一篇。至《繫辭》雖分一章、二章,而此書直加以“天尊章”、“設位章”名目,則是自造篇名,變古式矣。《說卦》章次,又有刪併,而又無說以處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