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
。 其《別錄》據《文選》李注,但“若怨家相對”下補上“故曰讎也”四字,則係據《御覽》引文。其《風俗通義》則僅據《文選》注引,而未參用《御覽》。但因 《文選》注引文未完,嚴氏于“若怨家相對”後補上“為讎”二字,是臆補。據《御覽》應作“故曰讎也”四字。《御覽》引文有這樣一些缺點:一是脫漏真正出處 《風俗通》,二是把《別錄》誤為《別傳》,三是脫漏“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繆誤,為校”一段,四是“一人讀書”誤為“一人讀析”。短短一段文字竟有如此 多脫誤,沒有《文選》李善注引文,就無法讀通了。盡管如此,卻還有其長處:《文選》注引文不完,這裡卻補上“故曰讎也”四字,使其成為完整的一條。另外, 這段文字究竟該放在劉向名下,還是應劭名下,也應慎重考慮。根據《文選注》,這段文字出自《風俗通》,《風俗通》又稱引《別錄》。在劉向《別錄》中“校 讎”是常用詞,所以這段應是《風俗通》解釋《別錄》中“校讎”一詞的話,應標點為:《風俗通》曰:“案劉向《別錄》‘讎校’,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繆 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故曰讎也。”如果這樣理解,那這一段只能屬於《風俗通》而不屬於《別錄》。由此可見,輯佚不但要鉤稽佚文,而 且要下一番校勘、考訂工夫,對於類書的引文不能盲從,更不能輕易據類書改古書。要經過認真鑑別考訂,才能看到其本色,發現其價值。
《太平御覽》的版本主要有:A.南宋慶元五年成都路轉運司刻本,日本宮內廳書陵部、京都東福寺藏,均不全,計存目錄十五卷,正文九百四十五卷。B.南宋中期刊本,存三百六十六卷七十六冊,明文淵閣故物,清末歸陸心源皕宋樓,陸書售日本,現藏東京靜嘉堂文庫。C.日本安政二年(1855)至文久元年(1861)江都喜多邨氏學訓堂活字印本。真按:全國漢籍データベース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數據庫有. 此據影宋鈔本排印,版心刻工亦照排,源出宋蜀刻本。D.1935年商務印書館據宋蜀刻本影印,其中卷四十二至六十一、一百十七至一百二十五共二十九卷配靜嘉堂宋本。又卷二十一、六百五十六至六百六十五、七百二十四至七百三十八共二十六卷及他卷缺頁二十六頁均用喜多邨氏活字本配齊
292
。1960年中華書局又據商務本影印為四大冊,為現今最善之本。商務本有張元濟跋,中華本又增聶崇岐序,均精到。E.明萬曆元年倪炳刻本。P.明萬曆二年周堂銅活字印本。G.清乾隆《四庫全書》本。H.清嘉慶九年至十四年張海鵬從善堂刻本。I.清嘉慶十二年至十七年鮑崇城刻本。
索引:《太平御覽引得》,聶崇岐等編。1934年哈佛燕京學社排印,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分《篇目引得》、《書名引得》,後者最有用。聶崇岐序考證詳盡,值得一讀。
6.《冊府元龜》一千卷,宋王欽若等編
是書宋真宗景德二年敕修,以王欽若提總,與修者楊億、錢惟演、夏竦等十五人。大 中祥符六年成書,前後九年。此書與其他類書不同,專門輯錄歷代君臣事跡,起上古止五代。所採以正史(十七史)為主,間及經、子,不取雜書、小說。全書分三 十一部一千一百四門。每部有總序。每門又有小序。大小序都能辨明源流,貫穿古今,頗為精彩。小序後即羅列歷代人物事跡,各門材料按時代先後排列,但材料不 注出處。這部書因取材以十七史為主,所以給人的感覺是常見材料較多。材料又不注出處,所以用來校訂史文,輯集佚書,很不方便。因而使用《冊府元龜》的人不 如使用《太平御覽》的人多。
其實《冊府元龜》用途也很大。這部書卷數與《太平御覽》同,但篇幅卻超過《御 覽》一倍。而且所採以史書為主,這就使得其中史料的豐富密集程度都大大超過《御覽》。其中所引十七史都是北宋時期的本子,可以校補十七史的訛脫。又,唐五 代實錄當時還大量存世,多被採入,因而保存唐五代史料十分豐富,超出正史內容。所以應當把《冊府元龜》與正史對讀,凡正史不載者,可作為史料補正史之不足
293
,凡正史載者,則可作校讎之資。
例如《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五下《良吏》下《李惠登傳》:“惠登樸素不知學,居官無拔萃,率心為政,皆與理順。利人者因行之,病人者因去之,二十年間,田疇闢,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 戶口加。”“拔萃”二字不通,各本同,《冊府元龜》卷六百七十七《牧守部‧能政》載此段文正相同,知即錄自《舊唐書》此傳,唯“拔萃”作“枝葉”,真按:此字竟無簡化作叶,可見關乎校勘之鉅者,不可亂簡化乎!則不達義矣.知此而何故仍簡字之故步,而無過則勿憚改之勇耶! 極是。中華書局點校本據《冊府元龜》改正。真按:在點校本4828頁(第15冊).瀚典誤作「居官無枯葉」已去點線上勘誤表去函更正矣.(感謝瑚璉兄在VC厚賜方得隨手翻閱也,否則還得入我那堆書翻櫃找矣!4828 (78 / 336)-旧唐书.第15册.卷一八四至卷一九〇下.pdf
又《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忠義》下《袁光庭傳》:“袁光庭者,河西戍將,天 寶末為伊州刺史。祿山之亂,西北邊戎兵入赴難,河隴郡邑皆為吐蕃所拔。”“戎兵”各本同,《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五《職官部》五十三《刺史》下引《唐書》 此條,《冊府元龜》卷六百八十六《牧守部‧忠二》載此段,“戎兵”均作“戍兵”,與上文“戍將”相承,極是。中華書局點校本據以改正。
又如《魏書‧樂志》劉芳上言“湯武所以”以下缺頁,嚴可均《全魏文》於此下注“原有缺頁”。盧文弨《群書拾補》僅據《通典》補得十六字。陳垣先生發現《冊府元龜》卷五百六十七載有全文,補二百八十九字,恰為宋版一頁。此頁宋版亦缺。1944年商務印書館重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據以補上一頁,即卷一百九第十二頁。
又《魏書》卷一百八之四《樂志》四之四第十三“清河王懌所生母羅太妃薨”一段, “傳曰:何以不在五服中也?君之”下脫三百二十五字,各本均脫,恰當《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宋本之一頁,唯《百衲》影宋本亦無此頁,而頁碼相連,且文字亦 似相連。《冊府元龜》卷五百八十一載有此段,唐長孺先生因用《冊府元龜》校《魏書》而發現,並據以補入,即今通行中華書局標點本。
又《魏書》卷一百十一《刑罰志》永平三年“回轉賣之日應有遲疑,而”下脫三百十七字,《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宋本為本卷第十五頁,亦缺,唯十四頁與十六頁之文驟讀之似連貫,故《百衲》本於第十六頁邊欄注:“此與十五合頁
294
。” 意謂雖缺頁碼,文字不缺。宋以下各本均徑以十四頁與十六頁文字相接,不復以為文字有缺。唐長孺先生以《冊府元龜》校此,發現脫文,同時還從《通典》卷一百 六十七雜議下找到相同內容,更據《通典》校《冊府》訛文三、脫文一,從而正確地補足了這一相沿已久的脫頁。可見《冊府元龜》在校史方面為用之大。
至於輯佚,《舊五代史》主要是利用《永樂大典》和《冊府元龜》輯成的。邵晉涵原 輯本均注有出處,但武英殿刊行時均刪去出處。民國間劉承幹據盧址抱經樓藏傳抄原本刻印,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又據劉本影印,各條均注出處,以《大 典》最多,其次《冊府元龜》。實則見於《大典》者亦多見《冊府》,唯館臣以《大典》罕秘,故標舉《大典》,《大典》不足始以《冊府》補之。
主要版本:A.宋刻本,中華書局影印,不全。B.明崇禎十五年黃國琦刻本。1960年中華書局影印黃國琦刻本。C.《四庫全書》本。
7.《永樂大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解縉等編
關於《永樂大典》,張忱石先生撰有《永樂大典史話》,真按:本書引用材料 這裡參考張書介紹其梗概。
是書凡22877卷,目錄60卷,共10095冊,約三億七千萬字。永樂元年七月詔解縉、胡廣、胡儼、楊士奇等修大型類書,“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修輯一書,毋厭浩繁”。永樂二年十一月告成,名《文獻大成》。與修者147人。永樂帝認為“尚多未備”,永樂三年再命姚廣孝、鄭賜、劉季篪、真按:一作劉季箎. 解縉等重修,並召集朝臣文士、四方宿學達二千一百六十九人擔任編校繪圖等工作。永樂五年定稿,姚廣孝表上,永樂帝親撰序,認為“上自古初,迄于當世,旁搜博採,匯聚群書,著為奧典”,定名為《永樂大典》。於是向全國徵集善書人清抄,真按:此謂善于書法也.○詞:【善書】1.好書;善本書。《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德 ﹞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2.巧於文章。《漢書‧貢禹傳》:“亡義而有財者顯於世,欺謾而善書者尊於朝。”3.指擅長書法。《太平御覽》卷七四九引 南朝 宋 何法盛 《晉中興書》:“ 充 從兄 咸 亦善書。”《南齊書‧王僧虔傳》:“ 太祖 善書,及即位,篤好不已。” 宋 陳師道 《後山叢談》卷一:“善書不擇紙筆,妙在心手,不在物也。”4.舊謂以因果報應等勸人為善之書。《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我就把這本書奉送,請先生設法代他傳揚出去,比世上那印送善書的功德還大呢。” 瞿秋白 《論大眾文藝‧普洛大眾文藝的現實問題》:“一切寶卷說書小唱……沒有一本不是變相的所謂‘善書’,宣傳那些最惡劣最卑鄙可恥的 中國 禮教和果報觀念。” 姚雪垠 《長夜》二八:“那些留長髮的‘善人們’常常用悲哀的聲音對群眾唱讀‘善書’,警告人們。” 次年冬完成
295
。
《永樂大典》的體例是依照《洪武正韻》的韻目,“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繫事”。各 韻分列單字,先注音讀,再錄字書、韻書的解釋,再列該字的篆、隸、楷、草各種書體,然後再匯集與該字有關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詩文、詞曲等。輯 入的圖書多達七八千種。有關資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抄入。凡引用書名及圈點用朱色,檢查醒目。對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皆繪有精緻的插圖。抄寫全用工 楷,極為端正。白棉紙,封皮用粗黃布硬裱,包背裝潢,十分精美。
《永樂大典》在南京文淵閣修成,即存放閣中。當時曾有刊刻之議,因工費浩繁,不 果。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文淵閣藏書每種選一部運北京存左順門北廊下,正統六年移入新建的文淵閣。《大典》則存入文樓。嘉靖三十六年宮中大火,三殿悉焚, 文樓在附近,急救得免。嘉靖四十一年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負責,物色善書人109人, 另從內府撥畫匠、紙匠等,重抄《永樂大典》一份,規定每人每天抄一頁,歷時六年,到隆慶元年抄成,完全仿正本裝訂,精美不在正本之下。正本存文樓或文淵 閣,副本則存放新建的皇史宬。正本下落不明,考《日下舊聞考》卷六十二《官署》:“舊文淵閣在內閣旁,當文華殿之前,明時已燬于火。”《大典》正本可能在 明清交替之際被燬。藏在皇史宬的副本清康熙間徐乾學、高士奇在皇史宬發現。雍正間移貯翰林院,李紱、全祖望見過,並從中輯出佚書王安石《周官新義》、高氏 《春秋義宗》、《唐說齋文鈔》等十種。乾隆間修《四庫全書》發現《大典》已缺一千多冊。當時從中輯出佚書385種,收入《全書》,另有127種 入《存目》。嘉慶間修《全唐文》,道光時重修《大清一統志》,都利用過《大典》。當時徐松與修《全唐文》,利用機會從《大典》輯出《宋會要》五百卷、《宋 中興禮書》三百卷、《中興禮書續編》八十卷。他的辦法是碰到以上佚文章節,就粘上《全唐文》的簽,讓謄抄人抄出,然後由他自己匯總
296
。如不是利用這種機會,輯這麼大的書是辦不到的。
其後,《大典》在翰林院被束之高閣,塵封蛛網,無人問津。一些翰林院官員懂得其 價值,便設法盜取。據繆荃孫《永樂大典考》記載,早上翰林入院攜帶棉袍一件,疊成《大典》大小,包在包袱裡,約當兩冊《大典》厚。晚上出院,將棉袍穿在身 上,包袱中包兩冊《大典》,看守人員以為仍是早晨帶入的棉袍,不加懷疑,《大典》就這樣被偷走了。真批:此即有行政,而無監察之過也. 文廷式一人就盜走一百多本。真按:文廷式之為人 光緒元年重修翰林院衙門時清點《大典》僅剩下不到五千冊,光緒二十六年翁同龢到翰林院檢查,只存八百冊了。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事變,翰林院被人放火焚燒,無數圖書、書版包括《永樂大典》殘存部分大都毀於一旦。少部分被外國使館人員趁火打劫,搶掠而去(英國人威爾《庚子使館被圍記》1900年6月24日記有翰林院起火情況)。事後,譯學館官員劉可毅從廢墟的馬槽下揀到《大典》數十冊。
現在存在國內外的殘卷808卷,中華書局影印本收入797卷,約當全書的3.4%。最近張忱石先生又從英國、愛爾蘭複製回三冊。
《永樂大典》主要的用途仍是輯佚與校勘。明嘉靖末年張四維參與重抄《永樂大 典》,從中抄出《名公書判清明集》、《折獄龜鑑》,當是利用《永樂大典》輯佚書之始。現在雖然只存殘卷,仍不斷有人從中輯出佚書。張忱石先生說:“現存 《大典》中尚存方志約七百餘種,較為完整的有《湖州府志》、《杭州府志》、《紹興府志》、《蘇州府志》、《太原府志》、《汀州府志》、《遼州志》等十多 種。另外科技、醫學、文學書籍亦很可觀。《大典》卷11127—11139、11141等卷,幾乎保存了一部完整的《水經注》,這部《水經注》來自宋版。明清流傳的《水經注》錯誤較多,尤其經文與注文混淆。戴震在四庫館利用《大典》本重校《水經注》,基本恢復了其本來面貌,成為善本
297
。近人王國維亦嘗用大典本《水經注》與通行本相校。商務印書館把《大典》本《水經注》影印出版,可供參考。
8.《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清陳夢雷等編
本書約1.6億字,僅次於《永樂大典》,是現存最大的類書。康熙四十年十月到四十五年四月由康熙帝第三子誠親王胤祉的門客陳夢雷主持修成,名《古今圖書彙編》。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愚有單者類名為彙編,故下文定為彙編,茲亦从為彙字.然原文究竟為何,究難篤定也. 書成,成親王進呈目錄凡例一冊,真按:前文作誠,此又作成? 康熙帝賜名《古今圖書集成》。在陳夢雷修訂過程中,雍正即位,陳夢雷被流放東北,時72歲。雍正命蔣廷錫等重新編校,于雍正四年排成銅活字本,共印64部。正文一萬卷,目錄四十卷,裝成5020冊523函。這部書雍正三年由蔣廷錫表進,卻沒列修書人名,陳夢雷的功績被一筆勾銷。
該書分六彙編:歷象彙編、方輿彙編、明倫彙編、博物彙編、理學彙編、經濟彙編。六彙編下各分若干典,共三十二典。典下又分部,共6109部。每部分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等。外編收無關輕重或荒唐無稽的材料。
陳夢雷自稱讀書五十載,涉獵萬餘卷,就其所藏以及成親王協一堂藏書約計一萬五千卷輯為是編,其在《十三經》、《二十一史》者隻字不遺,其在稗史子集者十亦只刪一二,堪稱資料浩瀚,巨細不遺。所錄資料皆不加刪改,原原本本,比較可靠。而且分類系統較嚴密,查找比較方便。
由於這部書把重要的古代文獻幾乎都涵蓋在內,實際上相當於“二十一史主題分類彙編”、“十三經主題分類彙編”等,所以在查找資料方面能夠做到相對完備。例如李廣射虎石這件事,可從五個角度查找:(1)官常典‧將帥部,查李廣。(2)氏族典‧李姓,查李廣。(3)禽蟲典‧虎部。(4)戎政典‧射部。(5)學行典‧勇力部。其方便可以想見。再如查關於連體嬰兒的記載,查《庶徵典‧人異部》,可查出歷代關於連體嬰兒的記載
298
,可以發現1300多年前我國就做過連體嬰兒分離手術(以上二例見戚志芬《中國的類書、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政書和叢書》)。再如研究古代禮制風俗,要查歷代元旦如何度過,可查《歲功典‧元旦部》。由於這部書網羅資料宏富,而且材料都不加刪改,所以許多人靠它查資料從事研究。英國學者李約瑟撰寫《中國科技史》時說:“我們經常查閱的最大百科全書是《圖書集成》。”
由於時代較近,所以輯佚和校勘人員還沒有太重視它。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步顯示出它的重要價值。
主要版本:A.雍正四年武英殿銅活字印本。B.光緒十年上海圖書集成局鉛字排印本,扁體字。C.光緒十六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委托上海同文書局照原書大小影印本,共一百部。後附《考證》二十四卷,為殿本所無。一部分運京,一部分留滬,因滬上棧房失火,上海部分燒掉,所以傳本不多。D.1934年上海中華書局據康有為原藏銅活字本影印本,缺卷及《考證》用浙江圖書館本配齊。這個影印本是縮小影印的,分裝800冊,較為通行。1985年中華書局與巴蜀書社再次影印中華本,改為精裝本,並加《簡明索引》一冊。
9.《佩文韻府》四百四十四卷《韻府拾遺》一百十二卷,清張玉書等奉康熙帝之命編纂
原均不分卷,依韻作106卷,乾隆修《四庫全書》始為分卷如上。正集康熙四十三年始,五十年成書。以元代陰時夫《韻府群玉》、明代凌稚隆《五車韻瑞》為基礎,進行大幅度增補而成。康熙帝在北京西郊暢春園有書房曰“佩文齋”,即命此書為《佩文韻府》。
本書按平水韻106韻編排,以韻繫字,每字之下採詞藻典故,按詞條末字入韻。先排二字詞藻,再排三字、四字詞藻。字數相同的詞藻則依經、史、子、集順序排列。每一詞藻之下列舉出處。
例:“石”字下,先列反切:“常只切。”次列:“《釋名》:山體為石。
299
又 姓。又量名。”然後先列《韻府群玉》、《五車韻瑞》已收詞藻,總稱為“韻藻”。第一個詞是“介石”,下雙行注出處:“《易》:介于石,不終日,貞吉。《宋 書‧謝靈運傳》:時來之機,悟先于介石。納隍之誡,一援于生民。蘇軾《別子由詩》:寡辭真吉人,介石乃機警。”下一個詞是“擊石”,下注《書》“夔曰:予 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等出處。列完“韻藻”,再列康熙時增補的材料,標一“增”字以示區別。第一個詞藻是“匪石”,下注出處:“《詩》:我心匪石,不可轉 也。《漢官儀》:……”等。《韻府拾遺》體例同,每字之下分“補藻”、“補注”兩部分。“補藻”指新增補的詞藻。“補注”指正編已收詞藻,但出處有增補。
這部書原是供詩詞創作時查詞藻用的,所以每詞按末字入韻。但現在主要不是用這部書查詞藻寫詩,而是從中查找詞語、典故的出處。是書正集收字達一萬九千餘個,詞藻達140萬 條(戚志芬《中國的類書、政書和叢書》),列舉出處相當豐富,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詞語的用例,因而編寫辭書時特別有用。同時,我們注釋古代詩詞以及其他古 書,有些詞藻、典故需要查出處,也有賴此書。比如上面說的“介石”,最早見於《易‧豫卦》,《宋書‧謝靈運傳》也是較早出處。查一查《佩文韻府》就知道 了,而且後來歷代用例也一併羅列,源流並重,古今兼收,範圍較寬。
由於這部書按平水韻編,現在一般人不懂平水韻,加上各詞語按下一字相同者排在一起,與一般字書韻書相反,所以查找不方便。
這部書盡管網羅詞藻較富,但所注出處仍不夠廣,用例搜集仍不夠全。該書注出處不夠細,如“介石”出《易》,沒說哪一卦。注詩的出處,經常說“杜詩”,不說杜甫哪一首詩,太粗略,也使人們查找多有不便。該書不少用例轉抄自其他類書,錯誤較多,使用時應核對原始出處。真按:還原的重要性
300
版本:A.清康熙內府刻本,正集康熙五十一年至五十二年刊,拾遺五十九年刊,均不分卷。初刻名貴。乾隆修《四庫全書》時曾用初印本賞獻書之多者。B.乾隆《四庫全書》本,析正編為444卷,拾遺112卷。此係《四庫全書》中第一大書。C.道光間南海潘仕成海山仙館刻本。D.光緒十二年上海同文書局影印本。E.日本明治四十一年(1908)東京吉川弘文館影印本,附索引。F.民國二十六年商務印書館影印本,《萬有文庫》二集之一,附索引,精裝本,共七冊。索引按頭一字排,方便查。G.1983年上海書店影印《萬有文庫》本,訂四大冊。
10.《駢字類編》二百四十卷,清張廷玉等奉敕編
是書康熙五十八年至雍正四年編輯。分13門,每門下標“子目”,即單字,共1604字。每字下依第一字相同羅列“駢字”,即雙音詞或雙音詞組。下注出處。例如第一門“天地門”,第一子目“天”,下列天地、天日、天日、天風、天雲等近千條以“天”打頭的雙音詞和詞組。真按:【打頭】1.帶頭;領先。 宋 陶穀 《清异錄‧肢體》:“天下多口不饒人,薄德無顧藉,措大打頭,優伶次之。” 元 無名氏 《飛刀對箭》第二摺:“兀那廝,十八般武藝,什麼打頭?”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二:“他戴了一頂狗皮帽,打頭邁進裏屋來。”2.起初;開頭。 宋 楊萬里 《閶門外登溪船》詩:“步下新船試水初,打頭攬載適逢予。”《西游補》第八回:“﹝判使﹞又稟:‘爺,前任的爺都是看曆本的。’ 行者 翻開看看,只見打頭就是十二月,卻把正月住腳;每月中打頭就是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又把初一做住腳。”3.從頭。《紅樓夢》第八一回:“你且把從前念過的書,打頭兒理一遍。”4.頂頭。謂風浪阻礙前進。 唐 李涉 《卻歸巴陵途中走筆寄居知言》詩:“去年臘月來 夏口 ,黑風白浪打頭吼。” 宋 范成大 《泊長沙楚秀亭》詩:“舟行風打頭,陸行泥沒鞍。” 元 薩都剌 《高郵阻風》詩:“離家十日得順水,不卸蒲帆一千里。忽然今日風打頭,寸波寸水逆上流。”5.指當頭。 清 陳維崧 《念奴嬌‧乙巳中秋寄廣陵諸舊游》詞:“愛殺打頭天上月,管甚中秋七夕。”6.碰頭。 宋 蘇軾 《戲子由》詩:“ 宛丘先生 長如丘, 宛丘 學舍小如舟,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7.謂抽頭。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五:“今之出錢物以主博者,名曰囊家;什一徵勝者,曰打頭。” 真按:疑為開頭之訛!開字簡化作幵(开)與打形近也.○按非也.見打頭,所錄漢語大詞典之釋義. 每個雙音詞下注出處,如第一個“駢字”是“天地”,下注出處:“《易‧乾》: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又《坤》: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劉因《飲聞雞台詩》: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不知是否為臺之簡化字! 蒼茫天地有如此,磊落古今何獨君。”共104條用例。
這部書與《佩文韻府》是姊妹篇,主要表現在《佩文韻府》把末一字相同的詞藻排在 一起,而此書把首一字相同的詞藻排在一起。不同之處,一是《佩文韻府》按韻統字,此書按類統字。二是《佩文韻府》收詞藻有二字、三字、四字者,範圍寬。此 書則限於二字者,即“駢字”,而且以實詞為主,所以收詞範圍小于《佩文韻府》。二書用途大抵相同,不過《佩文韻府》使用機會更多一些。但《駢字類編》有個 優點,出處較詳,一般注書名、篇名,便於找到原始出處。
版本:A.雍正六年內府刻本。B.光緒十三年同文書局影印本。C.1963年臺灣學生書局影印本。D.1984年北京中國書店影印本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