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May 10, 2008

271

。 同時又著重展示她們的內心活動——鳴鳳是大段內心自白,瑞珏通過日記,梅則是長篇的內心傾訴,這些心 理活動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想到別人,想到對方,從而表達了巴金畢生以求的一個「愛」字。這就使這三位女性形象極其感人。這與巴金偏愛屠格 涅夫作品有關。巴金與屠格涅夫在人生態度、藝術旨趣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他比較多地吸收屠格涅夫抒情小說的藝術經驗。例如小說的鬆散化結構與散文語言,情 節的發展是讓人物自己來行動並無預設的人物行動提綱,這同茅盾寫《子夜》像巴爾扎克先編詳細提綱的做法不同,巴金的長篇結構缺點是鬆散,長處在於便於人物 抒情,獨其一格的抒情正是巴金的藝術魅力。他們都長於表現青年的心靈,特別是挖掘少女的心靈美。屠格涅夫擅長塑造一些哈姆雷特式的優柔寡斷的「多餘的人」 的性格,他還「時常使軟弱、動搖的男子與精力充沛、意志堅強的女子結婚」。巴金小說中女性心理內涵往往強於男性。屠格涅夫的影響形成了巴金小說特具的抒情 風格,「憂鬱的」「哭訴的調子」。這些,在《愛情三部曲》中已形成特色,在《激流三部曲》中對整體的現實主義藝術更成熟地融合了。

   以事件為主線索,以場面串連故事的結構特點。《家》中的學潮、過年、軍閥混戰、鳴鳳之死……《春》 中海兒之死、蕙的婚禮、淑英出走……《秋》中的梅的婚禮、蕙的安葬直至大火、分家,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聯結在一起,構成了網中的結,並通過場面的描寫把各 種人物匯集攏來,再往下一個事件推去。而前後場面常有所呼應,形成作品的完整性。

  帶有作家強烈道德判斷的風俗畫描寫。對吃年夜飯的描寫,對放花炮的描寫都異常精彩,但作家的目的全在於揭示這些風俗畫面的階級對立

272

,因此作家寫它的目的在於否定這些風俗畫。這同沈從文的風格就全然不同了。

  《激流三部曲》在現代文學史上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激流三部曲》是反映五四運動的長篇小說。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偉大事件,遺憾的是文學作品 卻沒能夠加以刻畫。《激流三部曲》雖然不是直接描寫五四運動的,這場運動僅僅是作品的背景,但是它卻充分表達了五四的時代精神,反映了那一代青年人的奮起 和追求,表現了新觀念在我國土地上的誕生。因此,《激流三部曲》就成為我國現代文學中描繪五四時代的一幅傑出的社會生活的插圖。

   《激流三部曲》是我國現代文學作品中描寫封建大家庭的興衰史並集中抨擊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小說。對 封建專制主義及封建家族制度的攻擊是從魯迅就開始的,這一主題從我國現代小說誕生起,就吸引了進步作家的注意。然而,繼魯迅之後,真正把這一主題加以推進 並取得重大發展的,也唯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這部作品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特徵、弊端和罪惡,指出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激流三部曲》就 成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抨擊封建專制罪惡制度的一座豐碑。

  《激流三部曲》對中國現代長篇小說這一體裁的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激流三部曲》以及老舍的《駱駝祥子》、茅盾的《子夜》、李劼人的《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三部曲在30年代先後問世,它們以各自卓異的藝術風格標誌著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成熟。

  [注釋]① 巴金:《短簡㈠,我的幾個先生》。《巴金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

273

② 巴金:《短簡㈡,我的幼年》。《巴金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

③ 巴金:《家庭的環境》,原載《憶》,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④ 巴金:《短簡㈠,我的幼年》。《巴金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

⑤ 揚風:《巴金論》。載《人民文學》19577月號。

⑥ 汪應果:《巴金論》,第60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⑦ 巴金:《我的眼淚》,《巴金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

⑧ 孫沫萍:《讀〈滅亡〉》,載《開明》1930年第2卷第24期。

⑨ 汪應果:《巴金論》,第78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出版。

⑩ 巴金:《談我的短篇小說》,原載《人民文學》19586月號。

⑪ 巴金:《愛情三部曲‧總序》,《巴金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版。

⑫ 巴金:《愛情三部曲‧總序》,《巴金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版。

⑬ 巴金:《光明集‧序》,《巴金全集》第9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版。

⑭ 巴金:《隨想錄‧里昂》,《巴金全集》第16卷,第9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⑮ 巴金:《談我的短篇小說》,《人民文學》19586月號。

⑯ 巴金:《關於〈家〉》,《巴金全集》第1卷,第44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⑰ 巴金:《答法國〈世界報〉記者問》,《巴金論創作》,第684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⑱ 巴金:《我要奮筆寫下去》。

274

⑲ 巴金:《答法國〈世界報〉記者問》,《巴金論創作》,第680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⑳ 巴金:《答法國〈世界報〉記者問》,《巴金論創作》,第680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21﹞ 尼科尼斯卡婭:《巴金作品概論》。

22﹞ 巴金:《巴金論創作》,第246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巴金稱這本書是「近代文學中不朽的名著」、「他的確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275

第六章 三十年代小說(四)

第一節 茅盾創作道路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省桐鄉縣烏鎮人。茅盾出生於一個世代書香門第,父親沈永錫是一位醫生,是當時的「維新派」人物,注重自然科學,希望兒子將來學 「實業」。由於父親早逝,茅盾是在母親的一手教育下成長的。他自幼就受到較開明的家教,讀過家塾,學過《三字經》,也讀過「新學」。小時候尤愛讀「閒 書」,《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聊齋志異》等古典小說他很早就讀過。中學時代的茅盾便積極地投身到辛亥革命浪潮中去,但革命並沒有給人們帶 來希望,茅盾在反對新學監「整頓」校風的學潮中被嘉興府中學斥退後轉入杭州的安定中學。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預科三年期滿後,由於家境窘迫,茅盾於19168月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工作,並開始翻譯、編纂中外書籍,在《學生雜誌》、《學燈》等刊物上發表文章。

  五四運動時期,茅盾便以新文學運動的積極擁護和參加者的姿態為之吶喊助威,他在1920年初就發表了《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麼?》和《新舊文學平議之評議》等論文,較早地大力提倡「文學為人生」的藝術主張。1921年「文學研究會」的成立以及它所倡導的文學主張,與作為中堅力量的茅盾分不開。同年,茅盾接手了《小說月報》的主編工作,使得這個刊物成為「文學研究會」作家發表新文學創作

276

,向封建文學進攻的堅固陣地。為推動新文學運動的蓬勃發展,茅盾不僅編輯了大量的「新潮小說」,而且還從理論上予以支持,這一時期,茅盾寫了一大批文學論文,闡述和完善「為人生的藝術」的觀念。

  茅盾這一時期還致力於介紹和翻譯外國文學作品,對東歐、北歐被壓迫民族的文學尤為注重。對俄國文學和前蘇聯文學,他做了大量的介紹和翻譯工作,並給予高度的評價。他不僅對現實主義作家給予關注,同時也對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出現的現代派作家進行介紹,並從藝術形式和技巧方面去推動文學運動的發展。

  茅盾是最早從事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革命知識分子之一。1920年他參加了上海馬克思主義小組的活動,1921年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批黨員,參與了黨的籌建工作,並積極地投身於黨所領導的社會鬥爭。1924年茅盾參加了黨所創辦的上海大學的教學工作,培養了一大批革命青年幹部和知識青年。1925年茅盾直接參加了五卅運動,寫下了許多雜文,鞭撻反動派,謳歌勇於鬥爭的戰士。1926年初茅盾離滬赴粵,參加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他在國民黨中宣部任秘書。「中山艦事件」爆發後,茅盾回到上海任國民通訊社主編。年底北伐軍攻克武漢後抵武昌,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教官,後調《民國日報》任主筆,兼任武漢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從1925年到1927年,茅盾一直處在革命運動的漩渦中心,他接觸了大量的人和事,這一段豐富的政治生活,為他今後的小說創作提供了素材。

  1927年的四一二事件,給中國許許多多思想上沒有足夠準備的革命知識分子帶來了精神上的沉重打擊。不可否認,茅盾正是在血與火的鬥爭中經歷了幾番痛苦的精神鬥爭後,在一種極為痛苦的矛盾心境中轉入創作活動的

277

7月,汪精衛在武漢舉行反共會議,茅盾從武漢轉去南昌,結果在牯嶺受阻。直至8月才回到上海。從1927年秋至19286月,茅盾很快地完成了三部曲《蝕》。

   《蝕》是茅盾小說的處女作,原稿筆名為「矛盾」,可見作者的心境,後由葉聖陶改為「茅盾」。這部小 說是茅盾用血與淚的激情寫成的,它在《小說月報》上發表以後,很快就引起了巨大反響。這是一部反映動盪年代裡知識分子真實心態的深刻之作,其中對革命知識 分子心靈世界的描摹是當時的許多作品所不能企及的。它是由三個系列中篇所組成:《幻滅》、《動搖》、《追求》,各自獨立成篇,又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繫。整個 作品是以1927年前後一群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生活經歷和心靈歷程為題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營壘中林林總總的矛盾和在動盪鬥爭中的階級分化。作品表現「現代青年在革命壯潮中所經過的三個時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興奮和革命既到面前時的幻滅;(2)革命鬥爭劇烈時的動搖;(3)幻滅動搖後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後的追求。」①在這一總主題的規約下,茅盾創造了一個個具有獨特性格的人物,從苦悶到熱情,從熱情到動搖,從動搖到幻滅……這一性格發展邏輯幾乎印證在他筆下的每一個主要人物身上。

   在《幻滅》中,茅盾著力描寫了一位抱著美好幻想參加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女性的悲劇。小說主人公靜女士 從小就在充滿母愛的恬靜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因此她把「革命」看作一件充滿詩情畫意的事情,然而每每一接觸現實的社會生活,就給這個毫無思想準備的女性帶來 了精神世界的「幻滅」。從靜女士的生活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踏上革命道路前後的思想境界,他們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投身於革 命,在革命動盪中必然就會表現出個人主義的悲觀幻滅心態

278

。革命給予他們更多的是思想的考驗和肉體的磨練,而非羅曼蒂克式的理想的勝利。

  《動搖》反映的是1927年 春夏之交,「武漢政府」蛻變之前,湖北一個小縣城裡的風波。茅盾認為「小說的功效原來在借部分以暗示全體」②。作品以較大的場面反映了那一時期政治風雲變 幻中的各色人等,但著墨最多、描寫得最好的是主人公方羅蘭。方羅蘭是革命隊伍中思想極不穩定的知識分子典型代表,身為國民政府管轄下的縣黨部委員兼商民部 長,在激烈的階級鬥爭面前,他表現出軟弱與動搖。對反革命勢力打擊不力(對胡國光混入商民協會的草率處理),階級立場不分明(在處理店員與店東的矛盾中表 現得軟弱和猶豫),寬大中和的儒家思想(李克要鎮壓反動派時,他遲疑彷徨;反動派猖狂殺戮革命者時,他又企圖以寬大中和來消弭那可怕的仇殺),構成了方羅 蘭「動搖」妥協的小資產階級「革命家」的性格內核。他「動搖於左右之間,也動搖於成功或者失敗之間」③。同時作者還將這一性格內核套上了一件「戀愛的外 衣」,使人物形象更為豐盈。方羅蘭在愛情上也充分顯示了其「動搖」的本性。一面是他被溫柔嫻慧具有傳統美德的結髮之妻陸梅麗的純情包圍;另一面是經不住浪 漫風流具有時代特徵的新女性孫舞陽的性感誘惑。作為一個從五四時代走過來的青年,方羅蘭是屬於那種既保留著傳統倫理道德,同時又渴望呼吸時代新鮮空氣的知 識分子,在這兩者的選擇之中,他永遠處在矛盾和動搖之中(後來對孫舞陽失卻追求信心則應歸諸政治因素)。他的戀愛生活也深刻地揭示出許多小資產階級革命者 性格特徵的本質方面。《動搖》中土豪劣紳胡國光的形象也刻畫得入木三分。胡國光混進了革命陣營,卻以極「左」的面貌製造了許多「過火行為」

279

, 他們以比共產黨人還要「左」的面貌出現,從而破壞共產黨的聲譽,破壞革命,然後本相畢露,血腥鎮壓革 命。胡國光作為一個反面人物形象,茅盾為我們提供「現代文學史上頗具藝術性的性格典型。同時,這個人物的刻畫深化了作品的主題和背景,將一個危機四伏、犬 牙交錯的革命與反革命的內在較量的複雜鬥爭局面描繪得很真實。同是革命者,既有方羅蘭這樣的動搖分子,又有像李克那樣的有預見的強硬人物,也有像孫舞陽式 的浪漫色調的革命者。這些正反面人物的描寫為展示大時代風起雲湧浪潮中的各色人等的行狀作了非常概括的表現。在這錯綜複雜的人物矛盾中,暗示著革命的必然 趨向。

  《追求》是描寫在1927年 後,一群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劇命運。在白色恐怖之下,他們來到紙醉金迷的上海灘,悲觀、頹廢、失望是他們流行的心理病。然 而,不甘黑暗現實的壓迫,企圖作一次新的掙扎和追求,又是他們的共同願望。在這種心理矛盾中,作者勾畫出了形形色色的小資產階級的個性心理世界。張曼青, 這個曾經受過革命風暴洗禮的戰士,在失望中還企圖以教育救國的方式來拯救下一代,他認為自己這一代人是無望了,希望寄託在下一代。所以,一種神聖的責任感 促使他為教育而奔波,但在一個個新的打擊面前(連純潔無辜的學生都被冠以罪名開除)他變得愈來愈消沉頹廢。他的所謂救國夢被黑暗的現實無情地摧毀,從失敗 到沉淪是他必然的歸宿:「我簡直不想當教員,現在我知道我進教育界的計劃是錯誤了!我的理想完全失敗,大多數是這樣的無聊,改革也沒有希望。」章秋柳是 《追求》中描寫得最為突出的一個女性形象,她在精神上受到折磨後,採取的是一條病態的反抗道路,她以「頹廢的衝動」來尋歡作樂,滿足感官上的刺激,以此來 報復黑暗的現實

280

。「一條路引你到光明,但是艱苦,有許多荊棘,許多陷坑;另一條路會引你到墮落,可是舒服,有物質的享樂,有肉感的狂歡!」在這兩者之間,章秋柳選擇了後者。聯繫起前兩部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來看,從五四到1927年, 中國的小資產階級女性並沒有獲得精神上和肉體上的解放。從封建的禮教囚籠中跳出來,又轉到自甘墮落的瘋狂享樂之中去,新女性仍然沒有擺脫精神上的壓迫。章 秋柳這個形象的個性特點正是和小資產階級軟弱的本質聯繫在一起的。在時代陰暗的籠罩下,他們難以掙脫精神上的枷鎖。只能用病態的反抗來宣告對黑暗社會的詛 咒,他們不是不想有所作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就連章秋柳最後還想以自己豐滿的肉體去拯救史循那顆受傷的心靈呢),所以才在黑暗中盲目而消極地尋 覓、追求新的出路,然而《追求》中的追求沒有一個是正確的。正確的道路在哪裡呢?這並不是《蝕》所能闡釋和交代的。

  《蝕》是一個「狂亂的混合物」④,從它發表的第一天起,人們對它總是抱著各種各樣不同的看法。究竟怎麼看待這部充滿著複雜內涵的作品呢?首先應該清楚作者寫作時的「矛盾」心理。茅盾確確實實是想以客觀的描述視角去再現1927年 前後一代小資產階級的心靈歷程的,然而由於一種熾熱的情感驅使,又不得不使他在客觀的描述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情緒。因此,《蝕》是採用了兩種不同的描 寫視角(本意是客觀的;本能又是主觀的),就使得小說呈現出一種再現與表現相融合的形式技巧,這就是茅盾自己稱之為「狂亂的混合物」之因。我們可以看出, 作者老老實實地描寫了一群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並相當逼真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動盪、革命運動的起伏,具有鮮明的寫實主義的創作特徵。但是,作者 在表現人物心理世界的現實時,部分採用了現代派的技巧和手法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