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May 17, 2008

271

,而他努力經營的領域,遠較常人為多。更由於他的聰慧、才智與勤奮,他竟能在較多的領域中,都表現傑出,取得了「不朽」的成果,實在非常難能可貴。這在以下三節中,我們將分別討論。

二、宦路苦經營

  杜甫晚年曾有兩句詩,寫出他追求仕宦功名,結果並不成功的失望心情: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明顯的,他的第一志願並非是做個留名後世的詩人,而是希望做更大的宮,以便施展抱負:「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成為名相賢臣。不止是杜甫,儒家思想薰陶下學優則仕的古代讀書人,誰不這樣想呢?王維也並不例外。

  王維十五歲便離開家鄉,可能是到長安進入太學苦讀。十九歲試舉京兆府解頭,二十一歲進士擢第

---------

  參見本書〈王維十五離鄉乃入太學試探〉一文。

272

,同時以詩歌與音樂的才華,令王公貴人側目,並極其少見的被任為太樂署的太樂丞。可惜他畢竟年少躁進,「為伶人舞黃獅子事」,遭人告了一狀,貶官濟州,委委屈屈的寫下〈被出濟州〉一詩寄意。可是他敢責怪任何人嗎?

   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州陰;執政方持法,明君無此心。

  當然不敢。如果他為逞一時之快,責執政,怒皇上,那他這輩子就別想做官了。孟浩然一句「不才明主棄」,就此斷了官路,此傳聞如果屬實,則唐玄宗的氣量也實在有限。王維被貶時才二十二歲,他的深憂見之於詩的最後兩句:

   縱有歸來日,多愁年鬢侵!

   可見他是如何的看重這條「不朽」之路。不幸的是他的預感相當靈驗,自二十二歲貶濟州,宦海浮沈、辭 官隱居、修道、參佛、歸田,共十二年之久。直到張九齡執政,王維鼓起勇氣,寫了〈上張令公詩〉呈上,用許多典故,做委婉的歌頌並希求援引。張九齡是正人 君子,又是詩人,所以賞拔了不少能詩的青年才俊,王維對張九齡既感激又欽佩,很希望追隨這位執政者有一番作為

----------

 〈上張令公詩〉,一般認為張令公應係張九齡;亦有謂可能為張說,學界尚有爭議。

273

,見之於其〈獻始興公〉詩:

   側聞大君子,安問黨與讎。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

   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

   王維果真獲得援引,再列朝班。由三十四歲到四十三歲,王維有十年的平順宦途,官位由從八品上的右拾 遺,升至從五品的庫部郎中,其間並曾有兩年在邊塞任職。但當欣賞他的老上司張九齡被貶於先,裴耀卿去世於後,王維可能因李林甫執政,有一段時間相當消沈。 直至五十五歲安祿山反時,王維任門下省給事中之職,正五品上。

   安史之亂,王維身陷賊手,雖然服藥稱瘖,雖然吟出了「百官何日再朝天」的詩句以明志,雖然亂平之後 弟縉請削官贖其罪,而肅宗也僅予薄懲,稍降官位(其他陷賊官員分別以六等定罪),以後三、四年中,漸次升至尚書省右丞之職(正四品下)。但是,那只是一個 尸位素餐的官位,別人不尊重他,他自己更異常悔愧自卑。

   王維是一個愛惜羽毛,力爭上游,企圖做一個名相賢臣欲使聲名「不朽」的人。他所經歷的曲折宦途,最 終雖官居四品,但實在並不風光。如果不是安史之亂,王維的仕途,相信或可更上一層樓,媲美其老長官張九齡、裴耀卿,而有所作為,至少也當如其老弟王縉一 樣,名登〈宰相世系表〉。

274

  王維對事功不朽的追求,時間最久,冀望最切,可惜末竟全功,這無疑是王維畢生最大的遺憾。

三、詩畫雙稱絕

   筆者認為王維在藝文方面的才華與成就,古今一人而已,這話或許有人會以為溢美。但是,當我們集合現 有資料以及客觀的就後人評價,了解王維的總體成績以後,相信有更多人會同意筆者的看法的。事實上王維本身的職業是政治,是做官,他是在「業餘」的情況下, 達致了許多方面非凡的成就,這實在難能可貴。

   王維二十歲以前,是他求學及藝文學習的時代,然後,我們約略來算一下:二十一歲至六十一歲,共四十 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做官;若扣除他二十七至三十三共七年隱居嵩山、終南、藍田;四十八至五十約兩年丁母氏之憂、五十六至五十七約兩年安史之亂,總共十一 年不算的話,他也有三十年的時間擔任各種公職,直至他六十一歲死在尚書右丞任上,實在是一個長期公務員的身分。在這種情況下,他竟能抓緊時間,從事各領域 藝文的表現,如沒有強烈的企圖心和追求藝文不朽的願望,天份再高,只怕也難出類拔萃,這是我們所深信的。

275

  本節,讓我們由追求不朽的角度,先看看他在詩歌、繪畫方面的成就:

(一) 詩歌

  王維今存詩歌,據筆者估計,可信者約三百八十首左右,其中半數以上的詩,至今無法準確繫年,凡此,均構成研究的障礙,現在僅就幾個重點加以說明。

  在十五到二十歲時,王維已在詩歌方面力求表現,試看這一組作品:

  〈過秦王墓〉(時年十五,《文苑英華》作時年二十)

  〈題友人雲母障子〉(原註:時年十五)

  〈洛陽女兒行〉(時年十六,一作十八)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註:時年十七)

  〈哭祖六自虛〉(原註:時年十八)

  〈桃源行〉(時年十九)

  〈李陵詠〉(時年十九)

  〈賦得清如玉壺冰〉(原註:京兆府試,時年十九)

  〈息夫人〉(原註:時年二十)

276

   這九首詩,除了「賦得清如玉壺冰」是試舉解頭之作,乃考官命題,他表現優異以外,其他各詩,題材上 下古今,隨意而詠,無不令人嘆為「早慧」。二十歲以前的作品,當然應不止這幾首,只是有的詩未註明寫作年歲,不能肯定而已。這些註明年歲的作品(有些是自 註,有些或他人代註),當然意在向讀者交代創作時的年齡,不無炫耀之意,但若不是獲得眾人肯定,又豈會留存傳誦呢?

   王維生當開元盛世,由於對西北用兵,捷報頻傳,人心鼓舞,詩人們「歌從軍,吟出塞」,成為一時風 氣,王維自不落人後。我們估計他從弱冠之年開始,即偶有此類創作,到五十五歲安史之亂以前約四十年間,陸續有各種題旨的邊塞詩,反映在今存約二十四首詩 中。王維的邊塞詩,比較不受後人的重視,主要是被他的山水田園詩作光華所掩,其實頗具深度與廣度。此地我們只想說明,具有積極思想的邊塞詩,他也曾努力為 之。

   其實,除了邊塞題材以外,王維對大多數習見的題材,如應制、應教、詠懷、詠史、諷諫、贈答、送行、 哭輓、酬應、佛理、仙道以及山水、田園的詩作,均曾認真寫作過不少。宮體詩到盛唐已不流行,難怪他不寫,但愛情題材,對王維來說,幾乎是唯一的禁區,除了 一首客觀的詠「相思」以外,絕無個人愛情的記錄,甚至對他太太生前、死後的感情記錄,也付缺如。這不知是佛、道思想的影響,還是曾經寫過而失傳,這是我們 必須指出的。

277

   由王維的詩歌風格來看,確實如紀曉嵐所說:「由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我們大致可把他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為四十三歲以前,可稱為絢爛期,詩歌特徵是鋒芒畢露,多用典故,引經據史,內容力求多方面表現,詩體亦多方運用,五、七言古體、律絕、樂府、排律,力 求變化。而後期為四十三歲半隱於輞川以後,可稱為平淡期,詩歌特徵是沖和素淡,返璞歸真。內容以田園山水為主,自然天成,不見雕琢痕跡。而詩體則以五言為 多,文字不尚修飾。

   王維經過不斷的努力、變化、嘗試,配合了他的公餘生活與思想——參禪奉佛,不茹葷血,衣不文綵,悠 遊輞川山水——後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風格與創作重心,融合田園山水,成為自然詩的一代宗師,其以禪入詩的新詩歌境界,靈性閃爍,意在言外。以〈輞川集〉為 代表的典範,以比喻為象徵,在詠歎大自然之餘,韻味裊裊不盡,留給讀者極大的想像與啟發空間。王維以四十多年執著的追求,奠立了古典詩歌自然詩派的宗師地 位,也獲取了他在藝文方面的第一個不朽。

(二) 繪畫

  唐太宗時的閻立本,早年在朝以能畫為名,而他自己竟以被別人目為畫師而感到羞愧,甚至告誡子孫,不要習畫。這可說明唐初政界人士輕視繪畫藝術的成見。但王維並不同意如此的狹隘觀念

278

,他了解繪畫藝術與詩歌文學同等重要,都是人類精神文明的表徵,取得特出成就,展現獨特風格、魅力的人,必均能「不朽」。他對自己此兩方面的才華,非常自豪與珍惜,他自稱:

   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偶然作〉)

  可見他把「畫師」與「詞客」等視的態度。他留得詩名,永垂後世的努力,已見上節,現在我們約略檢視一下他在繪事方面的成就,以說明他在此方面追求不朽的情形。

  王維真蹟,至今可能已一幅不傳。但我們相信王維畢生必曾投注大量時間精力於習畫、作畫,正如同他作詩那樣。何以見得呢?因為即使到了宋代,雖經數百年間的兵火戰亂,王維畫作已大量損毀流失,但以兩處公藏王維畫作的數量來看,仍很可觀:

    今御府所藏一百二十有六。太上像二。山莊圖一。山居圖一。棧閣圖七。劍閣圖三。雪山圖一。喚波圖 一。運糧圖一。雪岡圖四。捕魚圖二。雪渡圖三。漁市圖一。騾綱圖一。異域圖一。早行圖二。村墟圖二。度關圖一。蜀道圖四。四皓圖一。維摩詰圖二。高僧圖 九。渡水僧圖三。山谷行旅圖一。山居農作圖二。雪江勝賞圖二。雪江詩意圖一。雪岡渡關圖一。雪川羈旅圖一。雪景餞別圖一。雪景山居圖二。雪景待渡圖三。群 峰雪霽圖一。江皋會遇圖二。黃梅出山圖一。淨名居士像三。渡水羅漢圖一。寫須菩提像一。寫孟浩然真一。寫濟南伏生像一。十六羅漢圖四十八。(《宣和畫 譜》)

279

   宋中興館閣儲藏王維菩薩一。普賢一。須菩提一。孔雀明王一。濟南伏生圖一。捕魚圖四。盤車圖一。朱陳嫁娶圖一。拂林人物一。雪霽曉行圖一。山水二。(《宋中興館閣續綠》)

   《宣和畫譜》所著錄的御府所藏一百二十有六,加上宋中興館閣儲藏的十五幅畫,其中即使有一、二幅可 能重複,總數也在一百四十幅以上。此外,我們確知王維曾畫過輞川全景圖,還有常為人寫真,如為裴耀卿、皇甫岳、崔興宗、孟浩然等,以及自寫真。宋以後民間 常出現王維所畫雪景及佛教人物畫像等等。故以數量而言,這些確知曾經畫出的作品,已甚可觀,推想其畢生所繪,必定更多。

  王維在為官之公餘,何以還畫了這麼多畫作?我們認為他是既肯定自己有此方面之才能,便黽勉從事,希望在繪畫藝術上,也能留下「不朽」的聲名。就事實而言,王維的努力絕沒有白費。此地僅舉明代董其昌《容臺集》中的兩段話,以為代表:

   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後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至元四大家黃子久、王叔明、倪元鎮、吳仲圭,接為正傳。吾朝文、沈,則又遠接衣缽。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大李將軍派,非吾曹當學也。(《容臺集》)

280

    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野。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 水。流傳而為宋之趙幹、趙伯駒、伯驥以至馬、夏輩。南宗則王摩詰始用渲染。一變拗研之法。其傳為張璪、荊、關、董、巨、郭忠恕、米氏父子,以至元之四大 家。要之摩詰所謂雲峰石跡,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者。東坡贊吳道子、王維畫壁,亦云吾于維也無間言。知言哉。(《容臺集》)

  由此可見,王維在我國畫史上,果然因成就斐然而名垂百世。

四、藝文多面呈

   前面我們說過,王維追求「不朽」,是多方面進行的,除了希求通過做官以便在事功方面有所表現以外, 由於他的多才多藝,他在詩歌和繪畫方面,已追求不遺餘力,但他的藝文才能,實在很廣,我推想從他小時候便已聽到了甚多的誇讚與鼓勵;在文章方面,在音樂才 華方面,甚至在書法方面。從我們現在所掌握的資料來看,他的確也在此三方面投注過相當的時間精力,力求表現,力爭上游,其目的應該也是為了追求這些領域的 「不朽」。現在我們分別檢視一下他在這三方面的成績: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