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May 7, 2008

24

公元1621年 辛酉 明天啟元年 後金天命六年 九歲

  【時事】三月,後金兵攻取瀋陽、遼陽,明新任遼東經略袁應泰自殺。後金遷都遼陽。六月,明起用熊廷弼經略遼東。(案:熊于前年任遼東經略,去年被解職。)九月,四川永寧土司奢崇明反,陷遵義,據重慶,建國號稱“梁”。

9.1【綱】是年,先生讀《周易》。

  【目】先生自述:“及臣讀《周易》,為天啟之初元,而遼陽陷。”(《亭林餘集‧三朝紀事闕文序》)

   《周易》為儒家“五經”之一。先生一生為學,“好古敏求”,尤注心儒家“九經”,而于《易》用力最 勤。自其九歲學《易》始,幾乎終身都在研究它。他一生中自以為最得意的著作,莫過于《音學五書》和《日知錄》。而此二書中,有關於《易》者,均占相當比重 和重要地位。《音學五書》含五種(《音論》、《詩本音》、《易音》、《唐韻正》、《古音表》),而《易音》居其一。今本《日知錄》凡三十二卷一千零一十九 條,其中有一卷五十三條專論《周易》,且置于全書之首。(案:康熙九年所刻《日知錄》八卷本,係先生手定,共一百四十條,其中論《易》七條亦置于卷首。)

   先生之所以如此重視《易》的研究,是因為在他看來,一方面,“《易》之為書,廣大悉備,一爻之中, 具有天下古今之大”。是故“盡天下之書皆可以注《易》,而盡天下注《易》之書,不能以盡《易》”也;(見《亭林文集》卷三《與友人論易書》)另一方面, “《易》于天道之消息,人事之得失,切實示人,學者玩索其義,處世自有主張”。(《亭林餘集‧與任鈞衡》)

  先生之治《易》的方法,據其自述:“愚嘗勸人以學《易》之方,必先之以《詩》、《書》,執禮

25

, 而《易》之為用存乎其中,然後觀其象而玩其辭,則道不虛行,而聖人之意可識矣。”(《亭林文集》卷三 《與友人論易書》)關於學《易》的參考書,先生最為推崇北宋理學家程頤的《易傳》。(案:北宋程頤、蘇軾及南宋楊萬里的易注,均稱《易傳》,其有別于《周 易》之《易傳》。)其《與友人論易書》有云:“昔之說《易》者,無慮數千百家,如僕之孤陋,而所見及寫錄唐宋人之書亦有十數家,有明之人之書不與焉。然未 見有過于程傳者。”(同上)

9.2【綱】是年,先生同胞弟纘生。

   【目】《淞南志》;“顧纘,字子叟,號南式,明邑諸生。為人負氣尚節,不苟于義。乙酉七月,王師下 江南,議城守.纘誓以身許國,持檄登陴,白衣指麾,奮不顧家。城破被戮,年二十六。天炎尸敗,莫知死所,衣冠葬祖墓。”(《錢譜》“崇禎十五年”條注引) 案:此謂顧纘殉乙酉之難時二十六歲,疑有誤。果若此,則纘實少先生七歲而與顧紓同年矣。然觀史則未見有謂纘與紓為孿生者,則纘似不當與紓同年生。

公元1622年 壬戌 明天啟二年 後金天命七年 十歲

   【時事】正月,後金兵取西平堡,明巡撫王化貞聞風棄廣寧,退至大凌河,遇熊廷弼,同走入關,均被逮 下獄論死。二月,貴州水西土目安邦彥反,自稱“羅甸大王”,陷畢節,圍貴陽,以應奢崇明。五月,山東白蓮教首領徐鴻儒起義,自號“中興福烈帝”,稱“大成 興勝元年”,連陷鄆城、鄒、滕、嶧諸縣,尋敗死。八月,明以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孫承宗經略薊、遼。

26

10.1【綱】是年,先生讀古兵家孫子、吳子諸書,及《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

   【目】先生自述;“及臣讀《周易》為天啟之初元,而遼陽陷,奢崇明、安邦彥并反。其明年,廣寧陷。 山東白蓮教妖民作亂。一日,臣祖指庭中草根謂臣曰:‘爾他日得食此幸矣!’遂命之讀古兵家孫子、吳子諸書,及《左傳》、《國語》、《戰國策》、《史 記》。”(《亭林餘集‧三朝紀事闕文序》)

公元1623年 癸亥 明天啟三年 後金天命八年 十一歲

  【時事】五月,四川總督朱燮元克永寧,奢崇明敗走水西。十月,明以趙南星為吏部尚書。時東林勢熾,黨徒盈朝,激揚諷議,魏閹頗憚之。十二月,魏忠賢以司禮秉筆提督東廠。

11.1【綱】是年,先生讀《資治通鑑》。

   【目】先生自述:“先祖……自炎武十一歲,即授之以溫公《資治通鑑》,曰:‘世人多習《綱目》,余 所不取。凡作書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書改竄而為自作也。班孟堅之改《史記》,必不如《史記》也;宋景文之改《舊唐書》,必不如《舊唐書》也;朱子之改《通 鑑》,必不如《通鑑》也。至于今代,而著書之人幾滿天下,則有盜前人之書而為自作者矣,故得明人書百卷,不若得宋人書一卷也。’”(《亭林文集》卷二《鈔 書自序》)

   先生一生為學,其力主要是“用之于經史及當世之務”,而尤重經史。其《與楊雪臣》書有云:“人苟遍 讀五經,略通史鑑,天下之事,自可洞然。”(《亭林文集》卷六)其于史書,則尤推重《史記》和《資治通鑑》,所謂“略通史鑑”云云,即足以表明其傾向。他 在讀史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基本的史學觀點

27

,這便是他在《答徐甥公肅書》中所說的:“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同上)這一觀點是其實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11.2【綱】“吾母……于劉文成、方忠烈、于忠肅諸人事,自炎武十數歲時即舉以教。”(《亭林餘集.先妣王碩人行狀》)

  【目】此事發生年月不可確考,姑繫于本年。

   初,先生尚幼,王氏即授之以被宋儒目為“初學入德之門”的封建道德教科書——《大學》,并經常給他 講古時王蠋等忠臣烈女的故事,至是又舉近世(明朝)忠烈之士劉基、方孝孺、于謙諸人事以教。其如此重視對兒子進行封建倫理道德的教育,除卻社會歷史方面的 原因,與她本人的思想品德是分不開的。嚴格遵守封建禮教是其一貫的品行,而未嫁守節、斷指療姑,則是其實踐禮教的突出表現。經其言傳身教而久之,封建正統 思想遂深探扎根于先生之心,其後來之所以能夠在清朝天下已定而明朝恢復無望的情勢下,仍能嚴格以“忠”、“孝”自律,誓死不與清朝合作,即與此深有關係。

公元1624年 甲子 明天啟四年 後金天命九年 十二歲

   【時事】六月,左副都御史楊漣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疏上被責。廷臣益憤,交章論魏氏不法。七月,工 部郎中萬燝上疏劾魏,被廷杖一百,越四日而卒。十月,罷吏部尚書趙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龍。十一月,又削吏部侍郎陳于廷、副都御史楊漣、僉都御史左光斗籍。 至是,東林勢衰,而天下大權一歸于魏閹矣。是年冬,張溥、張采、楊彝等倡應社于東吳常熟之唐市,初入社者,合吳郡、金沙、檇李僅十一人。

28

12.1【綱】是年,先生習科舉文字。

   【目】據先生追憶,先是,紹芾以國內政治形勢吃緊,頗有爆發大規模戰爭之危險,遂命之攻讀兵書以待 將來;“已而三畔平,人心亦稍定。而臣祖故所與往來老人謂臣祖曰:‘此兒頗慧,何不令習帖括,乃為是闊遠者乎?’于是令習科舉文字。”(《亭林餘集.三朝 紀事闕文序》)“帖括”是科舉考試文體之名。唐代考試制度,明經科以“帖括”試士。馬端臨《文獻通考‧選舉二》曰:“凡舉習課試之法,帖經者,以所習之 經,掩其兩端,中間惟開一行,裁紙為帖。”後考生因帖經難記,遂總結經文編成歌訣以便于熟讀,此即所謂“帖括”。《新唐書‧選舉志下》謂:“明經者但記帖 括。”至明、清,其八股文有仿于唐之帖括者,亦稱之。據先生自言,其“自少為帖括之學者二十年”。(《亭林文集》卷二《鈔書自序》)

公元1625年 乙丑 明天啟五年 後金天命十年 十三歲

   【時事】三月,後金建都瀋陽,是為盛京。同月,魏忠賢興大獄,逮前副都御史楊漣、僉都御史左光斗、 給事中魏大中、御史袁化中、太僕少卿周朝瑞、陝西副使顧大章。六月,下詔獄,不久皆死于獄中,時以六人為“六君子”;前吏部尚書趙南星等亦被削籍。八月, 毀天下書院。十二月,榜東林黨人姓名示天下。

13.1【綱】是年,先生應納穀寄學之例,以求早取科名。

  【目】《吳譜》“天啟五年”條云:“時有納穀寄學之例,蠡源公以先生天資穎異,合早取科名,遂以先生應例。”陳舜系《亂離見聞錄》卷上“丙子崇禎九年”吳宣崇補證云:“明季有納穀寄學之例,經提學歲試後,准作附生,如顧亭林先生始亦寄學也。”(《明史資料叢刊》第三輯

29

,第238頁,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案:明代科舉,自英宗正統以來,于府、縣學外,有取附學生員之制。起初,附生不得參加鄉試。明初應鄉試者,止取廩生,後漸及于增廣生;孝宗弘治十七年始准附生一體鄉試。(參見三聯書店1958年 版、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第三章一、二節)這樣,附生與生員實際上已無甚差別,故至清代,生員亦可稱作附生了。明季開納穀寄學之例,就是允許童生可 以通過捐納一定量的穀物而直接參加由提學所主持的歲考以取得附生資格(按常規,童生考生員,則必須通過縣、府、院三級考試,才能取得生員資格)。先生是年 應例也許并未通過歲考而獲得附生資格,故下年又應童試以考生員。(若是年已為附生,下年便無須再應童試,因其時附生和生員一樣,亦可直接應鄉試以取得舉人 資格。)

公元1626年 丙寅 明天啟六年 後金天命十一年 十四歲

   【時事】是年,閹黨以顧秉廉、黃立極、馮銓為總裁,編纂《三朝要典》,極意詆毀東林,以王之寀、孫 慎行、楊漣為三案罪首。繼之,又興大獄,逮東林黨人高攀龍、周順昌、黃尊素、周起元、繆昌期、周宗建、李應昇,攀龍投水自殺,餘者俱慘死獄中。先是,三 月,錦衣校尉奉命至蘇州逮順昌,曾激起民變。蘇州士民聚眾數萬圍攻校尉,一旗尉被當場毆死。事後,顏佩韋、楊念如、周史元、馬杰、沈揚等五人挺身投案,慷 慨就戮。本年八月,後金努爾哈赤死,第八子皇太極嗣立,建元天聰。

14.1【綱】是年,先生初應童子試,以二十二名考入崑山縣學,庠名繼紳。

  【目】童子試(又稱童生試,簡稱童試,又稱小考、小試),是明清兩代取得生員(俗稱秀才,文言則常稱為諸生)資格的入學考試

30

,包括縣試(由知縣主持)、府試(由知府主持)和院試(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學官主持)三個階段。上年先生應納穀寄學之例,然以歲考失敗而未獲得附生資格,故不得不于是年再應童試。

   是年童試,先生考績頗佳,特別是參加府試時,還受到了知府大人寇慎的誇獎。先生事後回憶說;“天啟 六年,寇公為蘇州知府,炎武年十四,以童子試見公,被一言之獎。”(《亭林餘集‧寇公墓志銘》)此事給先生印象頗深,他也因此對寇慎懷有特別的感情,以至 于五十四年後他游山西時,還特地至寇氏老家同官一拜寇慎于墓下。

  然而,先生的院試成績并不理想,只是第二十二名。案:是年院試主試提學為周邦基。趙經達《歸玄恭先生年譜)(《歸莊集》本)“天啟六年”條注:“明太倉《諸生譜》,(周邦基,號柱明,湖廣麻城人,癸丑進士。”

   須指出的是,《吳譜》將先生入崑山縣學的時間提前一年,置于其應納穀寄學之例之後,這是不妥當的。 上引先生自述明言“炎武年十四,以童子試見公”,則其為諸生自不得在十三歲上。楊彝、萬壽祺等(為顧寧人徵天下書籍啟,則更直書“寧人年十四為諸生”;王 峻《顧亭林先生傳》亦謂“年十四為諸生”(《張譜》“天啟六年”條注引)。故先生本年入縣學乃是鐵定無疑的。

14.2【綱】是年,先生讀《資治通鑑》畢;又讀《詩經》、《尚書》、《春秋》。

  【目】先生自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鑑》……”(《亭林文集》卷六《答徐甥公肅書》)又:“年十一,(臣祖)授以《資治通鑑)。已而……令習科舉文字,已遂得為諸生,讀《詩》、《尚書》、《春秋》。”(《亭林餘集‧三朝紀事闕文序》)

31

  至是,先生于儒家“五經”幾乎讀遍,而唯《禮》經尚未寓目。其《答汪苕文書》自言:“弟少習舉業,多用于四經,而三禮未之考究。”(《亭林文集》卷三)

   先生讀經史,非一讀了之。王昶《春融堂文集》卷三十二《與汪容甫書》云;“聞顧亭林先生少時,每年 以春夏溫經,請文學中聲音宏敞者四人,設左右坐,置注疏本于前。先生居中,其前亦置經本,使一人誦而己聽之。遇其中字句不同或偶忘者,詳問而辯論之。凡讀 二十紙,再易一人。四人周而復始,計一日溫書二百紙。十三經畢,接溫三史或《南北史》。顧亭林先生之學,如此習熟而纖悉不遺也。”(案:陳康祺《郎潛紀聞 四筆》卷四《顧炎武讀書法》所述與之略同。)

14.3【綱】是年,先生本生父同應卒,先生居憂。

  【目】時同應年四十二。卒之日,戚友哭之,幾于罷市。所著有《藥房秋嘯》(據《蘇州府志‧文苑》)

公元1627年 丁卯 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 十五歲

   【時事】四月,魏忠賢矯旨逮前刑部侍郎王之寀下獄死。七月,皇太極欲雪努爾哈赤之恨,親督兵攻寧 遠、錦州,為袁崇煥(時任遼東巡撫)所敗,時稱“寧錦大捷”。八月,明熹宗死,第五子信王朱由檢即位,是為莊烈帝(即思宗)。十一月,思宗放魏忠賢于鳳 陽;榜其罪示天下,旋復命錦衣衛逮治。魏行至阜城,聞之,與其黨李朝欽偕縊死。乃磔其尸,懸首河間。魏之同黨崔呈秀聞忠賢死,亦自縊。是年陝西大旱,澄城 知縣張耀采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有王二者,陰糾數百人,闖入縣城,殺死張耀采。明末農民大起義由是揭開了序幕

32

15.1【綱】是年,先生始閱邸報。

   【目】先生自述:“幼時侍先祖,自十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鑑》後,即示以邸報。”(《亭林文集》卷六 《答徐甥公肅書》)又曰:“弟……自舞象之年即已觀史書,閱邸報。”(《蔣山傭殘稿》卷二《答李紫瀾》)。案:《禮記‧內則》:“成童舞象。”鄭玄注: “成童,十五以上。”所謂“舞象之年”,即為十五歲。

   邸報,也稱“邸抄”。中國古代報紙的通稱。是封建王朝傳知朝政和臣僚了解朝廷政情的工具。主要登載 皇帝諭旨、臣僚奏章和朝廷動態等方面的內容。據已知材料,唐代有“報狀”、“進奏院狀報”等稱謂,由藩鎮駐京進奏院各自抄傳。宋代始稱“邸報”,通行于元 明兩代,由中央政府統一發行。清代稱為“京報”(但“邸報’一詞仍繼續沿用),由報房商人經營。明崇禎年間始有活字印本。

   邸報一般只有封建政府官員和地方上有權勢的人才有資格和機會看到。先生所閱邸報當是其嗣祖紹芾所手 錄者:“臣祖……閱邸報,輒手錄成帙。……臣祖所手錄,皆細字草書,一紙至二千餘字.而自萬曆四十八年七月,至崇禎七年九月共二十五帙,中間失天啟二年正 月至五年六月。”(《亭林餘集‧三朝紀事闕文序》)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之後八、九、十、十一、十二這五個月屬泰昌元年;據先生後來追憶:“幼時侍先祖,自十 三四歲讀完《資治通鑑》後,即示之以邸報,泰昌以來頗窺崖略。”可見他所閱之邸報,其中至少泰昌、天啟二朝應是其嗣祖的手抄本。又據其自述,當時的邸報只 有寫本:“憶昔時邸報至崇禎十一年方有活板,自此以前,并是寫本。”(《亭林文集》卷三《與公肅甥書》)同時,“吳中報比之京師,僅得十五,亦無全抄”。 (《亭林餘集‧三朝紀事闕文序》)

  紹芾因先生天資聰明,對其寄予厚望,既指望其早取科名,更期望其將來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33

,故而示之以邸報,要其關心時政,有朝一日登明堂而能致君,長郡邑則知澤民。

公元1628年 戊辰 明崇禎元年 後金天聰二年 十六歲

   【時事】三月,明思宗贈恤天啟間被閹黨陷害諸臣。五月,毀《三朝要典》。十二月,山、陝農民起義 軍,在王二、王嘉允、王左挂等領導下,攻城堡,殺官吏。高迎祥自稱“闖王”,王大梁自稱“大梁王”,聚眾應之。三邊飢軍及山、陝游民亦紛紛加入起義軍。是 年,徐光啟完成《農政全書》初稿。先是,光啟于萬曆三十二年師事利瑪竇,學習西方天文、數學、測量、水利,并與之合譯歐幾里得《幾何原理》。

  “幾何”一詞即首創于徐光啟,地圓說及經緯度亦是由其譯成中文後才得以普及的。

16.1【綱】是年歲試,提學陳保泰未發落即告病去,只取賞卷蔡襄以下十二人,先生未與。

  【目】歲試(亦稱歲考)為當時科舉制度下各省提學巡回所屬舉行的檢查性考試,在提學到任之第一年舉行。凡府、州、縣之諸生,皆須應考。考優等者有獎,劣等者受罰。欠考者勒限補行,欠考三次黜革。(事見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第一章第二節)

  是年歲試主考官陳保泰,號自公,福建同安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據趙經達《歸玄恭年譜》注引明太倉《諸生譜》)

公元1629年 己巳 明崇禎二年 後金天聰三年 十七歲

  【時事】三月,明思宗親定魏忠賢逆案,客氏、魏忠賢以外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