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May 12, 2008

231

集其闕字,別刻小石,立於碑傍,以便摹補。」又云:「王堯惠等補字,大為紕繆。」

  唐人經說傳今世者,惟陸淳本啖助、趙匡之說,作春秋例、微旨、辨疑1。真按:當作纂字!春秋纂例 謂:左六國時人,非論語之丘明;雜采諸書,多不可信2。公、穀口授,子夏所傳;後人據其大義,散配經文,故多乖謬,失其綱統3。此等議論,頗能發前人所未發。惟三傳自古各自為說,無兼采三傳以成一書者;是開通學之途,背顓門之法矣。真按:陸淳的經學成就 史徵周易口訣4,成伯璵毛詩指說5,韓、李論語筆解6,真按:韓愈 皆寥寥短篇,無關閎旨。惟李鼎祚周易集解7多存古義;真按:李翱 後人得以窺漢易之大略,考荀、虞之宗旨8,賴有此書。

①陸淳已見頁九六注﹝36﹞。 淳明春秋,本師啖助、友趙匡說,作春秋集傳纂例十卷、春秋微旨三卷、春秋集傳辨疑十卷。啖助字叔佐,唐趙州人,徙關中。淹該經術。天寶末,歷臨清尉、丹陽 主簿。後隱居不仕。撰春秋集傳,十年乃成。趙匡字伯循,唐河東人。官洋州刺史。助卒,匡為損益其春秋集傳。啖、趙傳均見唐書卷二百儒學傳。按陸所撰三書, 今存,古經解彙函曾收刻。

②陸淳春秋纂例卷一「趙氏損益義第五」云:「夫子(孔子)自比,皆引往人,故曰:『竊比於我老彭。』

232

又說伯夷等六人,云:『我則異於是。』並非同時人也。丘明者,蓋夫子以前賢人,論語云左丘明恥之某亦恥之如史佚、遲任之流,見稱於當時耳。焚書之後,莫得詳知。學者各信胸臆,見傳及國語俱題左氏,遂引丘明為其人。……且左傳、國語,文體不倫,序事又多乖刺真按:當作乖剌! 定 非一人所為也。蓋左氏廣集諸國之史,以釋春秋。傳成之後,蓋其家子弟及門人見嘉謀事跡多不入傳,或有雖入傳而復不同,故各隨國編之,而成此書,以廣異聞 爾。自古豈止有一丘明姓左乎?何乃見題左氏,悉稱丘明。」又「三傳得失議第二」云:「左氏得此數國之史,……又廣采當時文籍,故兼與子產、晏子及諸國卿佐 家傳,並卜書、夢書,及雜占書、縱橫家、小說、諷誄等,雜在其中。故敍事雖多,釋意殊少;是非交錯,混然難證。」按皮云「左氏,六國時人,非論語之丘明; 雜采諸書,多不可信。」蓋約據上文而言。

③陸淳春秋纂例卷一「三傳得失議第二」云:「公羊、穀梁,初亦口授。後人據其大義,散配經文,故多乖謬,失其綱統。然其大指,亦是子夏所傳。故二傳傳經,密於左氏。穀梁意深,公羊辭辨,隨文解釋,往往鉤深。」按皮文係約據上文。

4史徵,正史無傳,崇文總目云河南人。撰周易口訣六卷,今存,僅闕豫、隨、無妄、大壯、晉、睽、蹇、中孚八卦。詳可參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易類一。

5成伯璵,正史無傳,爵里無所考。撰毛詩指說一卷,分四篇:一曰「興述」,二曰「解說」,三曰「傳受」

233

,四曰「文體」。書今存。詳可參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詩類一。伯璵尚有毛詩斷章二卷,見崇文總目,今佚。

6 韓、李,韓愈、李翱也。韓愈字退之,唐昌黎人。第進士,旋遷監察御史,上疏論宮 市,貶為山陽令。憲宗時,又累遷刑部侍郎,以上疏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後歸,遷吏部侍郎。長慶中卒,贈禮部尚書,諡文。其弟子李漢編其文,為昌黎先生 集。傳見唐書卷百七十六及舊唐書卷百六十。李翱字習之,唐趙郡人。貞元進士。元和初,為國子博士、史館修撰。終山南東道節度使。翱從韓愈為文章,辭致渾 厚。諡曰文。有李文公集。傳見唐書卷百七十七及舊唐書卷百六十。韓、李合撰論語筆解二卷,今存,古經解彙函曾收刻。詳可參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四書類 一。

7李鼎祚周易集解已見頁一五九注7。

8荀、虞,荀爽、虞翻也,皆漢易學之著名者,已見頁二一注23。

   唐人經學有未可抹摋者,說郛1令狐澄大中遺事2云:「大中3時,工部尚書陳商4 立春秋左傳學議;以孔子修經,襃貶善惡,類例分明,法家流也;左丘明為魯史載述時政,惜忠賢之泯滅,恐善惡之失墜,以日繫月,修其職官,本非扶助聖言、緣 飾經旨,蓋太史氏之流也。舉其春秋,則明白而有識;

234

合 之左氏,則叢雜而無徵。杜元凱曾不思夫子所以為經,當以詩、書、周易等列;丘明所 以為史,當與司馬遷、班固等列。取二義乖刺不侔之語,參而貫之,故微旨有所不周,宛章5有所未一。」孫光憲北夢瑣言6,亦載此說。案自漢後,公羊廢擱,左 氏孤行,人皆以左氏為聖經,甚且執杜解為傳義。不但春秋一經,亂已久;真按:當作汩字 而 左氏之傳,受誣亦多。孔疏於經傳不合者,不云傳誤,反云經誤。劉知幾史通,詆毀聖人,尤多狂悖7。皆由不知春秋是經,左氏是史。經垂教立法,有一字襃貶之 文;史據事直書,無特立褒貶之義。體例判然不合,而必欲混合為一。又無解於經傳參差之故,故不能據經以正傳,反信傳而疑經矣。陳商在唐時無經學之名,乃能 分別夫子是經、丘明是史,謂杜元凱參貫二義非是,可謂千古卓識。謂左傳非扶助聖言,即博士云「左氏不傳春秋」之意也8;非緣飾經旨,即范升云「左氏不祖孔 子」之說也9。治春秋者,誠能推廣陳商之言,分別經是經,左氏是史,離之雙美,毋使合之兩傷,則不至誤以史視春秋,而春秋大義微言可復明於世矣。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