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 小說沒有連貫的情節,而以感覺主義、印象主義和意識流的方法描寫了令人眼花撩亂的都市風景:黑社會的 暗殺、後母與兒子的亂倫、富豪的嫖娼、工人的慘死、舞廳裡男女的調情……展示了都市的沒落瘋狂的狀態。在描寫人物的瘋狂、半瘋狂的精神狀態時,作者往往還 能寫出人物內心深處的悲哀;這個特點也就是他說的「在悲哀的臉上戴了快樂的面具」﹝21﹞。 《黑牡丹》裡那個外號叫做「黑牡丹」的舞女為了逃避奸淫的厄運跳車奔逃,得到別墅主人的救護,終於成為他的妻子,但她對自己以往的舞女身份始終諱莫如深、 不敢公開。就是那夜總會裡的五個人在尋歡作樂中,哪個沒有內心的精神傷痕?在歡樂的假面具下寫出人物內心的悲哀,這是穆時英的深沉處。穆時英在《公墓》和 《白金的女體塑像》這兩個主要的具有新感覺派特徵的小說集中,對畸形都市風景的描繪和其間流露出來的不無欣賞的心態造成了「海派文學」或「洋場文學」的風 氣。穆時英也因此獲得「中國新感覺派聖手」的稱號。
中國新感覺派是在日本新感覺派與法國都市主義文學的影響下發展來的。劉吶鷗等人曾大量介紹了橫光利 一、片岡鐵兵、川端康成、谷崎潤一郎的小說,介紹未來派、表現派、超現實派的文藝。他們還推出法國都市主義作家保爾‧穆杭。保爾‧穆杭小說以新的技巧表現 人們普通的價值理念的毀滅及對於及時享樂的沉湎。「在他的著名的短篇(《夜開》,《夜閉》等),我們帶著一種世界大戰以後的貪婪而無法滿足的肉感,找到了 他所描畫的這個時代所固有的這種逃避的需要,和一種教師風的術語——靠了這種術語,他把那些最接近,最稔熱或是最遼遠的異國情調的東西,描摹得像一組組的 又強烈又非現實的圖像一般。」﹝22﹞因為他的這些特點,「我們立刻就可以斷定他會作為我們的時代底一個最典型的短篇小說家而存留著
232
。」﹝23﹞劉吶鷗等人創作的「都市文學則注意現代都市裡繁華、富麗、妖魅、淫蕩、沉湎享樂、變化、複雜的生活。」﹝24﹞日本新感覺派歷經了從提倡新感覺主義到提倡新心理主義兩個階段。其中劉吶鷗、穆時英較多地受到了前者的影響,施蟄存較多地受到了後者的影響。但作為一個流派,他們的創作又表現出一些共同的特色與傾向。
從題材上來看,新感覺派小說表現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現象和世態人情,並側重展現都市生活 的畸形與病態,從而提供了另一類型的都市文學。與茅盾、樓適夷等作家創作的站在先進階級的立場,從政治經濟角度理性地描寫燈紅酒綠的都市黃昏的都市文學不 同,中國新感覺派小說家喜歡感性地描寫富於現代都市氣息和特徵的人物:從舞女、水手、投機商、銀行職員到少爺、姨太太等;作家給這些人物活動安排的處所則 是影戲院、賽馬場、夜總會、舞會、酒館等畸形繁榮的都市環境。在描寫處在這種畸形環境中的人物時,又突出了他們病態的行為和畸形的心理:賣淫、亂倫、暗殺 和性放縱心理、沒落瘋狂心理、二重分裂人格等。而對於那本身就象徵著繁華和墮落、聯結著社會上層和下層的舞女,新感覺派尤擅長描寫,並由此造成了「海派文 學」的甜俗之氣。新感覺派作家所創造的這種類型的都市文學,對30年代都市文學的崛起作出了一些貢獻,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提供了半殖民地都市的真實畫面,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和對人性的戕害。
在藝術表現上,引進多種現代派手法,在小說結構、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創新。新感覺派「刻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覺、印象」﹝25﹞,並把主體感覺投諸客體,使感覺外化,創造出具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新現實」(如寫天上的白雲「流著光閃閃的汗珠」等)
233
。 有時,還進行感覺的複合,因此「通感」現象在新感覺派小說裡每每出現。如「鐘的走聲是黑色的」,「她 的眸子裡還遺留著乳香」,「我聽得見自己的心的沉重的太息」等等。新感覺派還借鑑西方意識流手法來結構作品。如穆時英《上海的狐步舞》沒有貫穿的情節和人 物,場景組切迅速,具有跳躍性。《街景》一篇時空顛倒,形式上亦有創新之處。
在人物刻畫上,新感覺派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注重開掘和表現潛意識和變態心理。在該派小說作者 中,對人的「精神內涵」的開崛以施蟄存最為深入。整本《梅雨之夕》集子均運用了這種心理分析方法:收在《善女人行品》中的《春陽》描寫嬋阿姨內心的隱秘活 動,表現了她從情欲的甦醒、愛情的渴望到頹廢的失望這一完整的心理流程,寫得細膩入微,較有深度。
新感覺派小說是30年 代海派文學中一個較有成就的流派。它不但促進了現代都市文學的發展,而且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方法。但是,它存在著的某些弊病也不可忽視。首先是對二重人 格的描寫,雖有一些成功之作,但有些作品在刻畫人物時不是從生活出發,而是從弗洛伊德學說出發,教條主義地把人物弗洛伊德主義化,甚至於古人也難倖免。如 施蟄存取材於《水滸》而作的《石秀》,就幾乎把《水滸》中的英雄寫成了一個現代色情狂和性變態者。其次,劉吶鷗、穆時英的一些作品在暴露大都市資產階級男 女的荒淫、墮落時,同時流露出對這種腐朽生活方式的留戀、欣賞,表現出作家主體精神的某種頹廢。穆時英的《Pierrot》通過主人公潘鶴齡的曲折經歷所宣揚的人類不可信論,也正是作者悲觀主義思想的投射。西方現代派文學(包括日本新感覺派小說)的悲觀主義傾向對中國新感覺派作家的負面影響,在他們的作品中也留下了印記。
234
[注釋]① 茅盾:《<玄武門之變〉序》。
② 宋雲彬:《玄武門之變》,開明書店1937年版。
③ 劉西渭:《九十九度中》,《咀華集》第66-67頁,花城出版社1984年重印本。
④ 朱璟(茅盾):《關於「創作」》,《北斗》創刊號(1961年9月20日)。
⑤ 魯迅:《柔石作〈二月〉小引》,《魯迅全集》第4卷,第14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⑥ 魯迅:《田軍作〈八月的鄉村〉序》,《魯迅全集》第6卷,第287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
⑦ 魯迅:《蕭紅作〈生死場〉序》,《魯迅全集》第6卷,第408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
⑧ 茅盾:《女作家丁玲》,《茅盾全集》第19卷,第43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⑨ 茅盾:《女作家丁玲》,《茅盾全集》第19卷,第434頁,人尺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⑩ 丁玲:《我的創作生活》,《丁玲文集》第5卷,第381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⑪ 馮雪峰:《關於新的小說的誕生——評丁玲的〈水〉》,《北斗》第2卷第1期,1932年1月20曰。
⑫ 茅盾:《女作家丁玲》,《茅盾全集》第19卷,第437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⑬ 丁玲:《我的創作生活》,《丁玲文集》第5卷,第381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⑭ 魯迅:《致張天翼信》,《魯迅全集》第12卷,第14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235
⑮ 張天翼:《論缺點——習作雜談之四》,《張天翼文集》第9卷,第93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⑯ 吳福輝:《張天翼:熔鑄於英俄諷刺的交匯處》,見曾小逸主編《走向世界文學——中國現代作家與外國文學》,第294-295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⑰ 顧仲彝:《張天翼的短篇小說》,《新中華》第3卷第7期(1935年4月)。
⑱
參見《1898~1949中外文學比較史》(范伯群、朱棟霖主編)下冊,第773-783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⑲ 施蟄存:《我的創作生活之歷程》,《創作的經驗》(魯迅等著),上海天馬書店1935年版。
⑳ 施蟄存:《將軍底頭‧自序》,新中國書局1932年出版。
﹝21﹞ 穆時英:《公墓‧自序》,《南北極‧公墓》,第17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22﹞ 倍爾拿‧法意:《世界大戰以後的法國文學》(戴望舒譯),《現代》1卷4期。
﹝23﹞ 倍爾拿‧法意:《世界大戰以後的法國文學》(戴望舒譯),《現代》1卷4期。
﹝24﹞ 蘇雪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第422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25﹞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第14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236
第四章 三十年代小說㈡
第一節 老舍創作道路
老舍(1899~1966),本名舒慶春,字舍予,原籍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他對於多種文藝體裁都進行過廣泛的實踐。小說作品中短篇與中篇不乏佳品,尤以長篇小說最有影響,與茅盾、巴金齊名,同為現代長篇小說大家。此外,還寫過雜文、鼓詞、新詩、舊劇、民歌。50年代以話劇作品蜚聲文壇。
五四運動前一年,老舍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他雖然沒有直接參加這一運動,但五四給他創造了做作家的條件,正如他自己所說:「沒有『五四』,我不可能變成個作家。」①1922年5月老舍發表了處女作《她的失敗》,次年初,又在他任教的天津南開學校的《南開季刊》上發表了《小鈴兒》(短篇小說),以及論文《兒童主日學和兒童禮拜設施的商榷》。老舍真正開始他的創作生涯,是1924年他赴英擔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以後。到1929年夏返國之前。他在英國完成了三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1926)、《趙子曰》(1927)、《二馬》(1929),並接踵連載於《小說月報》。1926年,由許地山介紹,老舍加入了文學研究會。可以說,老舍最早是以文學研究會作家的身份在文學研究會的刊物上為文壇所認識的。
《老張的哲學》與《趙子曰》都以作者的故鄉北京為背景,分別展示了小市民和大學生生活的不同側面。前者集中批判了信奉「錢本位而三位一體」市儈哲學的老張
237
,通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這個惡棍命運的描寫,沉痛地揭示了封建傳統道德觀念對國民的嚴重侵蝕。小說以老張為自己抓錢,不惜採取惡劣手段拆散兩對戀人的情節為主線,展現了20年 代在黑暗勢力的摧殘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悲劇命運,在笑聲中暴露了社會的醜惡、腐朽。後者的主角是一群住在北京「天台公寓」裡的大學生,透過對趙子曰們 喝酒、做官、玩女人的生活理想的觀照,剖析了他們卑微的心理和空虛的靈魂。作品中的歐陽天風與《老張的哲學》中的主人公堪稱一丘之貉,而有正義感和上進心 的李景純則寄託著作者的希望。《二馬》是老舍早期三部長篇中的翹楚。它的背景與前二作相比,有所變化,以馬則仁(老馬)、馬威(小馬)父子從北京到倫敦的 生活軌跡為經,以中英兩國國民性的比較為緯,展開了較為廣闊複雜的畫面。小說諷刺了老馬這個怯弱虛榮、思想僵化的「『老』民族裡的一個『老』分子」。他與 趙子曰有某種相通之處(都有點阿Q性 格的烙印),但是,老舍在《二馬》中從馬氏父子之間的衝突,引發了對歷史轉折時期新舊兩代人無可調和的撞擊的思考,通過揭示他們的不同心態,鞭撻了舊勢力 對新事物的扼殺,反映了新生力量的掙扎,並且觸及了東西方不同民族之間要求心靈溝通的願望與這種願望和現實之間的矛盾。《二馬》使老舍前期創作達到了一個 高度,他在新舊交替與中西對比的整體思維中透視了民族心態的各個層面。在對國民劣根性批判的同時,企望以現代精神對傳統素質進行調整,刻畫中國人的靈魂。 以北京平民社會的平凡生活與日常細節為觀察描寫重點,用諷刺與幽默兼備的筆調表現生活,是這三部作品共同的特色。雖然作者的美學風格尚未臻成熟,時有為幽 默而幽默,甚至流於油滑之處,但已見老舍整個現實主義藝術格局的端倪。
238
1929年老舍離英返國途中在新加坡勾留數月,寫作了又一部長篇《小坡的生日》。這部童話體的作品,雖然不無思想觀念上的模糊,但它借主人公小坡夢入「影兒國」的歷險奇遇,表現了作者對被壓迫民族的深切同情和「聯合世界上弱小民族共同奮鬥」的希望。
回國後到抗戰爆發前,老舍執教於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同時,創作了六部長篇,即《貓城記》(1932)、《離婚》(1933)、《牛天賜傳》(1934)、《駱駝祥子》(1936)、《文博士》(1936~1937),另有寫於1930~1931年間的《大明湖》,原稿被戰火所焚,未能出版;一部中篇《新時代的舊悲劇》(1935)及三個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顯出旺盛的創作力。
《貓城記》寫一個漂流到火星上貓國裡的機師在貓國都城的所見所聞,在類似科幻小說的外衣下寄寓著明 顯的政治諷刺意旨,為一個行將沒落的社會(實指當時的中國)寫照。作品借貓人醜惡行徑的描寫,對中國這個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盡致、痛心疾首的剖析, 並間接地抨擊了國民黨政府內政外交的腐敗、無能。作品的後半部分,又較多地對革命力量進行了嘲諷,把政黨都稱為「哄」,在有的地方對「大家夫斯基哄」和信 仰「馬祖大仙」的青年學生的諷刺,都表明了作者因回國伊始而對國內當時複雜的政治情況,特別是對革命政黨領導的革命鬥爭相當隔膜,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態度。 此外在對民族前途的瞻望上,又染有比較濃厚的悲觀色彩。這反映了作者不斷尋求真理過程的曲折和內心的矛盾痛苦。《貓城記》在思想傾向上的複雜性和藝術表現 的特異性,使它長期以來引起不同的評論。
《離婚》通過對北平財政所幾個科員家庭風波的描寫,批判了整個舊中國的社會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統
239
。 小說主人公之一張大哥身上,就集中了北平市民社會的凡庸空氣,他的生活主旨就是反對別人離婚,為此他 整天忙忙碌碌。作品在暴露官場腐敗、社會黑暗的同時,以更為嫻熱的藝術技巧,悲喜交融的藝術形式和去掉了油滑的幽默筆觸,對於因循守舊、敷衍、妥協的生存 哲學,給予了挪揄嘲諷與徹底否定,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內容。至《離婚》出,老舍小說創作的核心思想——批判市民性格和造成這種性格的社會生活環境、思想 淵源和文化傳統——得以全面而系統的確立。含蓄而機智,在幽默中「發出智慧與真理的火花」,適度而有節制,使《離婚》的幽默藝術趨於成熟。無論就思想性與 藝術性來看,《離婚》都標誌著老舍創作一個新的高度。而《駱駝祥子》的問世則使老舍的文學成就在《二馬》、《離婚》等作品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
從抗戰爆發到1949年,這十幾年,是老舍創作的又一階段。這一時期他的主要作品有長篇《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書藝人》(1949),中篇《我這一輩子》(1947)、中篇小說集《月牙集》、短篇小說集《火車集》、《貧血集》、《東海巴山集》、《微神集》和話劇《殘霧》、《張自忠》、《面子問題》等九種以及相當數量的通俗文藝作品。這些作品內容廣泛,風格各異,顯示出老舍藝術創造的雄厚功力。
《四世同堂》是老舍40年代小說的代表作。《鼓書藝人》是老舍40年代末與曹禺一起應美國國務院邀請在美講學期間寫成的,由郭鏡秋譯成英文在紐約出版(1952),80年代才由英文回譯成中文重返祖國。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一群由北方流落到重慶的鼓書藝人的遭遇為題材,著重寫了方寶慶和唐四爺兩個藝人之家。由藝人們的痛苦與抗爭,揭開了舊中國城市的又一個陰暗的角落,
240
成 為老舍所描繪的城市底層社會的生活長卷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一。它樸素本色地描繪日常生活,卻又充 滿了尖銳的矛盾衝突,在藝人們對舊世界、舊生活秩序的反抗、對新生活的積極尋求中,顯示了老舍從對小人物的同情或批判轉向注重他們的覺醒與反抗的重大變 化。革命者形象的出現,更給老舍的作品加入了過去幾乎沒有的堅定昂揚的氣息。
老舍作為一個傑出的長篇小說作家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雖然他自稱「才力不長於寫短篇」②,但應當 說,他的為數不少的短篇中確有一些佳作,《月牙兒》、《微神》、《斷魂槍》、《柳家大院》、《黑白李》、《上任》等作都有很高的藝術造詣或思想價值。許多 短篇對人物的刻畫相當成功。
《月牙兒》是老舍根據自己被毀於戰火的長篇小說《大明湖》的主要情節改寫的。小說展示了母女兩代相 繼被迫淪為暗娼的悲劇,發出了對非人世界的血淚控訴。《月牙兒》結構精緻玲瓏,描寫精到入微。貫穿全作的「月牙兒」猶如一首樂曲的主旋律,是主人公命運的 詩意象微,具有渲染氣氛、烘托意境、組織素材、含蓄點題等多重作用,既加強了情節的韻律感,又使小說從頭至尾洋溢著一種淒清哀婉的情愫,頗有散文詩之風, 其藝術魅力震撼人心,歷久不衰。《月牙兒》還顯示出老舍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的功力,是新文學的短篇小說中的精品。
《微神》與《月牙兒》在表現被侮辱被損害者的精神特微方面有相通之處。作品中的「她」與《月牙兒》 中的「我」,都一樣地倔強,也一樣地閃爍著人性之美。她們在非人生活的逼壓下勇於向踐踏她們、奪去她們幸福的萬惡社會復仇。《微神》融化了現實和夢境,使 之水乳交融。在以世俗生活的描寫見長的老舍小說中,它是一朵奇花。作為老舍作品中唯一的愛情小說,《微神》通篇籠罩著一種既真切又空濛的似水柔情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