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列子》八卷:
‧〈天瑞〉第一。
‧〈黃帝〉第二。
‧〈周穆王〉第三。
‧〈仲尼〉第四。
‧〈湯問〉第五。
‧〈力命〉第六。
‧〈楊朱〉第七。
‧〈說符〉第八。
右 新書定著八篇,護左都水使者光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書,《列子》五篇,臣向謹與長社尉臣參,校讎太常 書三篇、太史書四篇、臣向書六篇、臣參書二篇,內外書凡二十篇。以校,除複重十二篇,定著八篇。中書多,外書少,章亂布在諸篇中,或字誤,以盡為進,以賢 為形,如此者眾。及在新書有棧,校讎從中書已定,皆以殺青,書可繕寫。列子者,鄭人也,與鄭繆公周時,蓋有道者也。其學本于黃帝、老子,號曰道德。道家 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于六經,而〈穆王〉、〈湯問〉二篇,迂誕恢詭,非君子之言也。至于〈力命篇〉,一推分命,〈楊子〉之 篇,唯貴放逸,二義乖背,不似一家之書,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觀者。孝景皇帝時,貴黃老術,此書頗行于世。及後遺落,散在民間,未有傳者;且多寓言,與莊周 相類,故太史公司馬遷不為列傳。僅第錄臣向昧死上。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向所校〈列子書錄〉,永始三年八月壬寅上。
劉向之後,目錄書多有敍錄,其中今所得見者,以宋《崇文總目》、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23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及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書為最著。各家書目所載敍錄,雖下盡與劉向所撰《別錄》相同,然皆師其「撮其指意」者也。今綜觀各家敍錄,其內容大抵有下列數事:
一考述作者生平
此為敍錄中所不可缺者。舉凡作者里籍、年歲、科第、歷官、事蹟、思想、交游、著述、學術成就等,皆為考述之項目,前人謂敍錄乃所以考作者之行事者在此。如劉向〈晏子敍錄〉云:
晏子名嬰,謚平仲,萊人。萊者,今東萊地也。晏子博聞強記,通於古今。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 節儉力行,盡忠極諫,道齊國君得以行正,百姓得以附親。不用則退耕於野,用則必不詘義,不可脅以邪。白刃雖交胸,終不受崔杼之劫。諫齊君,懸而至,順而 刻。及使諸侯,莫能詘其辭。其博通如此。蓋次管仲,內能親親,外能厚賢。居相國之位,受萬鐘之祿,故親戚待其祿而衣食,五百餘家,處士待而舉火者亦甚眾。 晏子衣苴布之衣,麋鹿之裘,駕敝車疲馬,盡以祿給親戚朋友,齊人以此重之。
又如《郡齋讀書志》於《蔡邕集》(一○卷)一書之提要曰:
右漢蔡邕(伯喈),陳留圉人。仕至左中郎將,後為王充所害。邕博學,好辭章、術數、天文,妙操音律。在束觀,欲補《漢紀》,自陳十意。及付獄,乞黥刖以成書,不能得,遂死獄中。
敍錄中所考撰人之事蹟,由於多偏重學術思想及治學淵源,每可補史傳之不足。章學誠於《校讎通義》一書中,
24
讀〈六藝略〉者,必參觀於〈林列傳〉,猶之讀〈諸子略〉,必參觀於〈孟荀〉、〈管晏〉、〈老莊申 韓列傳〉也。(原〈注〉:〈詩賦略〉之〈鄒陽〉、〈枚乘〉、〈相如〉、〈揚雄〉等傳,〈兵書略〉之〈孫吳〉、〈穰苴〉等傳,〈數術略〉之〈龜策〉、〈日 者〉等傳,〈方技略〉之〈扁鵲〉、倉公等傳,無不皆然。)孟子曰:「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藝文雖始於班固,而司馬遷之列傳實討論之。觀其敘 述戰國、秦漢之間,著書諸人之列傳,未嘗不於學術淵源,文詞流別,反復而論次焉。劉向、劉歆,蓋知其意矣。故其校書諸敘論,既審定其篇次,又推論其生平。 以書而言,謂之「敘錄」可也;以人而言,謂之「列傳」可也。史家存其部目於藝文,載其行事於列傳,所以為詳略互見之例也。是以諸子、詩賦、兵書諸略,凡遇 史有列傳者,必注有列傳字於其下,所以使人參互而觀也。藝文據籍而紀,其於現書部目之外,不能越界而書,固其勢也。古人師授淵源,口耳傳習,不著竹帛者, 實為後代羣籍所由起。蓋參觀於列傳而後知其深微也。且如田何授易於王同、周王孫、丁寬三人,藝文既載三家易傳矣,其云商瞿受《易》於孔子,五傳而至田何, 漢之易家蓋自田何始,何而上未嘗有書。然則所謂五傳之際,豈無口耳受授之學乎?是藝文易家之宗祖也。不觀儒林之傳,何由知三家易傳,其先固有所受乎?費、 高二家之《易》,《漢志》不著於錄,後人以為不立學官故也。然孔氏《古文尚書》、毛氏詩傳、左氏春秋,皆不列於學官,《漢志》未嘗不並著也。不觀儒林之 傳,何由知二家並無章句,直以口授弟子,猶夫田何以上之傳授也。按列傳云:「費直以彖、象、繫辭、文言十篇解說上下經」,此不為章句之明徵也。晁氏考定古 《易》,則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自費直始,固罪費直之變古;不觀藝文後序以謂劉向校施、孟、梁丘諸家經文,惟費氏易與古文同,是費直本無變亂古經之事 也。由是推之,則古學淵源,師儒傳授,承學流別,皆可考矣。藝文一志,實為學術之宗,明道之要,而列傳之與為表裡發明,此則用史翼經之明驗也。而後人著錄 乃用之為甲乙計數而已矣,則校讎失職之故也。
25
二說解書名之涵意
書名或有隱晦不明者,每於敍錄中說解之。如郡齋讀書志於潛夫論(一○卷)一書云:
右後漢王符(節信)撰。在和(帝)、安(帝)之世,耿介不同於俗,遂不得進,隱居著書三十六篇,以譏當時失得。不欲彰顯其名,故號曰潛夫。
又如直齋書錄解題於牛羊日曆一書云:
唐劉軻撰。「牛」指僧儒,「羊」謂虞卿漢公也。是不孫甚矣。
三敍述撰書之旨意及一書之內容
劉向戰國策敍錄云:
臣向以為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筴謀,宜為戰國策。其書繼春秋以後,迄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之事,皆定。
又如郡齋讀書志於資暇(三卷)云:
26
右唐李匡乂(濟翁)撰。序稱世俗之談,類多訛誤,雖有見聞,嘿不敢證,故著此書。上篇正誤,中篇譚原,下篇本物,以資休暇云。
四備載一書之篇目
郡齋讀書志於說玄(一卷)云:
右唐王涯(廣津)撰。涯始以貞元丙子,終於元和己丑,二十六年間,注太玄為六卷,今不之見,獨此書行於世。凡五篇:明宗一,立例二,揲法三,占法四,辨首五。
又如直齋書錄解題於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云:
偽蜀馮繼先撰。凡左傳所載君臣名氏字謚,互見錯出,故為此圖以一之:周一、魯二、齊三、晉四、楚五、鄭六、衛七、秦八、宋九、陳十、蔡十一、曹十二、吳十三、邾十四、杞十五、莒十六、滕十七、薛十八、許十九、雜小國二十。
五論說學術之源流
清姚振宗以為為《別錄‧輯略》中「尚書本自濟南伏生」、「詩始自魯申公作古訓」、「禮始於魯高堂生 傳《士禮》十八篇」等語,並為劉向所撰各書敍錄之語,則劉向敍錄各書時,已論說學術之源流矣。此後歷代目錄書之敍錄,亦多有論說學術之源流者。如郡齋讀書 志於《王弼周易》(一○卷)一書云:
27
右上下經,魏尚書郎王弼(輔嗣)注。繫辭、說卦、雜卦、序卦,弼之門人韓康伯注。又載弼所作略例, 通十卷。易自商瞿受於孔子,六傳至田何而大興,為施讎、孟喜、梁丘賀。其後焦贛、費直始顯,而傳授皆不明,由是分為三家。漢末,田、焦之學微絕,而費氏獨 存。其學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經。凡以彖、象、文言等參入卦中者,皆祖費氏,東京荀、劉、馬、鄭,皆傳其學,王弼最後出,或用鄭說,則弼 亦本費氏也。歐陽公見此,遂謂孔子古經已亡。按: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无咎悔亡,惟費氏經與古文同,然則古經何嘗亡哉!
按:自易商瞿受於孔子以下云云,所以敍述易學傳受源流者也。文末復議歐陽修之說為未確,學者讀之,易學淵源如指掌矣。
又如直齋書錄解題於乾坤鑿度(二卷)一書云:
一作《巛鑿度》,題包羲氏先文,軒轅氏演籕,倉頡脩。晁氏《讀書志》云:「崇文總目無之,至元祐田 氏書目始載,當是國朝人依託為之。」按《後漢書》緯候之學,注言緯,《七緯》也;候,《尚書中候》也。所謂《河洛七緯》者:易緯稽覽圖、乾鑿度、《坤靈 圖》、《通卦驗》、《是類謀》、《辨終備》也。《書》緯《璇璣鈐》、考靈曜、帝命驗、《運期授》也。《詩》緯推度災、《氾曆樞》、金神霧也。《禮》緯含文 嘉、稽命徵、斗威儀也。《樂》緯《動聲儀》、稽曜嘉、《叶圖徵》也。孝經緯援神契、《鈎命決》也。春秋緯演孔圖、元命包、文耀鈎、《運斗樞》、感精符、合 誠圖、攷異郵、保乾圖、《漢含孳》、《佐助期》、《握誠圖》、《潛潭巴》、說題辭也。讖緯之說,起於哀、平、王莽之際,以此濟其篡逆。公孫述效之,而光武 紹復舊物,乃亦以赤伏符自累,篤好而推崇之,甘與莽、述同志,於是佞臣陋士,從風而靡,賈逵以此論左氏學,曹褒以此定漢禮,作《大予樂》。大儒如鄭康成, 專以讖言經,
28
何 休又不足言矣。二百年間,惟桓譚、張衡力非之,而不能回也。魏、晉以革命受終,莫不傅會符命,其源實 出於此。隋、唐以來,其學寖微矣。考唐志,猶存九部八十四卷,今其書皆亡,惟《易》緯僅存如此。及孔氏《正義》,或時援引,先儒蓋嘗欲刪去之,以絕偽妄 矣。使所謂七緯者皆存,猶學者所不道,況其殘缺不完,於偽之中又有偽者乎。姑存之以備凡目云爾。唐志數內有《論語緯》十卷,七緯無之。《太平御覽》有《論 語摘輔像撰考識》者,意其是也。《御覽》又有書帝驗期、禮稽命曜、春秋命曆序、孝經左右契、威嬉拒等,皆《七緯》所無,要皆不足深考。
按:此說讖緯學之流變也。
六辨別一書之真偽
劉向於神農敍錄云:「疑李悝及商君所說。」黃帝泰素敍錄云:「或言韓諸公孫之所作也。言陰陽五行,以為黃帝之道也,故曰泰素。」後世書目敍錄之內容,亦多有辨偽之語。如郡齋讀書志於易乾鑿度(二卷)云:
右舊題倉頡修,古籕文,鄭氏注。按:唐《四庫書目》有鄭元(玄)注書、《詩(緯)》,及有宋均注 《易緯》,而無此書。其中多有不可曉者,獨九宮之法頗明。昔通儒謂緯書偽起哀、平,光武既以讖立,故篤信之。陋儒阿世學者甚眾,鄭元(玄)、何休以之通 經,曹褒以之定禮,歷代革命之際,莫不以讖焉符瑞,故桓譚、張衡之徒,皆深嫉之。自苻堅之後,其學殆絕,使其尚存,猶不足保,況此又非真也。
按:晁氏疑此書「非真」,乃哀、平以後之書,非倉頡所修者。
29
又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於《孟子年譜》(一卷)一書云:
舊本題元程復心撰。復心既作《論語年譜》,更取《孟子》七篇為編年。其以某章為某年之言,謬妄與 《孔子年譜》相等。其謂孟子鄒人,乃陬邑或鄒國也,語極辨而不確,亦好異之談,蓋與《孔子年譜》一手所偽撰也。考朱彝尊《經義考》載譚貞默《孟子編年略》 一卷,今未見其書,然彝尊所載貞默自述一篇,則與此書之自述,不異一字,疑直以貞默之書詭題元人耳,偽妄甚矣。
此辨孟子年譜一書,乃以譚貞默《孟子編年》改題元程復心者也。
七評論一書之得失與價值
劉向孫卿敍錄謂:「其書比於記傳,可以為法。」於管子敍錄云:「凡管子書務富國安民,道約言要,可以曉合經義。」此皆評論一書之價值者也。後世書目多因之,或評論一書之得失,或評述一書之價值,如郡齋讀書志於春秋會議(二十六卷)一書云:
右皇祐間進士杜諤,集《釋例》、繁露、《規過》、膏肓……三十餘家成一書,其後仍斷以己意。雖其說不皆得聖人之旨,然使後人博觀古今異同之說,則於聖人之旨,或有得焉。
按:此一方面評其缺失,一方面又論其價值也。
又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於楚書(一卷)云:
30
明陶晉楧撰。晉楧字若楧,秀水人。崇禎間嘗侍親官楚,因雜記湖南山水物產,閒及古蹟,然考證殊多疎漏,如辨岣嶁碑,信楊慎所著錄者為真本,則其他可知矣。
按:此則論陶書考證之疏也。
三小序
《漢書‧藝文志》,有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及方技等六略,每略又分若干類,每類之後有序,說明各家學術流變及得失,稱之為「小序」。《漢書‧藝文志》乃刪劉歆《七略》而來,劉歆有輯略,今漢志則無。或謂漢志之「小序」,即輯略之遺文,然卒不能定。
「小序」之體製,既源於漢志,今錄數則於左,以覘其內容之一斑。
‧易類小序:
《易》曰:「宓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 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 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興,田何傳之。訖于宣、元,有施、孟、 梁丘、京氏列於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31
‧書類小序:
《易》曰:「河出圖,雒出書,聖人則之。」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篹焉,上斷於堯,下訖于秦,凡百 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於學官。《古文尚 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恭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 音,於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 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書者,古之號令。號令於衆,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 弗曉。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
‧名家類小序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謷者為之,則苟鉤鈲析亂而已。
‧天文類小序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然星事悍,非湛密者弗能由也。夫觀景以譴形,非明王亦不能服聽也。以不能由之臣,諫不能聽之主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