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May 13, 2008

201

第三章 非圖書文獻

第一節 非圖書文獻與治學的關係

  所謂「非圖書文獻」,就是指不是記載在書本上的文獻,例如甲骨文、石刻、銅器、器物及生活習俗等都是。

  利用非圖書文獻從事學術研究,在漢代已有。例如《漢書‧郊祀志》下說:

是時(宣帝時),美陽得鼎,獻之。下有司議,多以為宜薦見宗廟,如元鼎時故事。張敞好古文字,鼎銘勒而上議曰:真按:瀚典本亦作桉. 「臣聞周祖始乎后稷,后稷封於斄,公劉發迹於豳,大王建國於梁,真按:支阝 文武興於酆鎬。由此言之,則梁、真按:支阝 豐鎬之間,周舊居也,固宜有宗廟壇場祭祀之臧。今鼎出於東,真按:支阝 中有刻書曰:『王命尸臣:「官此邑,真按:詞:栒1 xn ㄒㄩㄣˊ〕〔《集韻》須倫切,平諄,心。〕木名。《山海經‧北山經》:“又北百里,曰 繡山 ,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一說為樹的枝幹。 郭璞 注:“木中枚也。”栒2 sn ㄙㄨㄣˇ〕〔《廣韻》思尹切,上準,心。〕鐘磬架上的橫木。《詩‧大雅‧靈臺》“虡業維樅” 孔穎達 疏引 郭璞 曰:“然則懸鍾磬者,兩端有植木,其上有橫木。謂直立者為虡,謂橫牽者為栒。”按:栒从木,筍从竹爾. ,賜爾旂鸞黼黻琱戈。」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臣愚不足以迹古文,竊以傳記言之,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賜大臣,大臣子孫刻銘其先功,臧之於宮廟也。昔寶鼎之出於汾也,真按:詞:脽1 shu ㄕㄨㄟˊ〕〔《廣韻》視隹切,平脂,禪。〕1.臀部。《素問‧脈解》:“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 王冰 注:“脽,謂臀肉也。”《漢書‧東方朔傳》:“結股腳,連脽尻。” 顏師古 注:“脽,臀也。”2.丘阜。《史記‧孝武本紀》:“於是天子遂東,始立 后土祠 汾陰 脽上,如 寬舒 等議。” 司馬貞 索隱:“脽,丘。”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汾水》:“水南有長阜,背 ,阜長四五里,廣二里餘,高十丈, 汾水 歷其陰,西入 ,《漢書》謂之 汾陰脽 應劭 曰:‘脽,丘類也。’” 尹陽 《芝川新修太史公廟記》:“於是直 榮光 之澳,覘 鑿之山,面 汾陰 之脽,縱目遐觀,豈不快哉!”按:此字可證脽、誰、唯、淮同从隹以得音矣! 河東太守以聞,詔曰:『朕巡祭后土,祈為百姓蒙豐年

202

,今穀嗛未報,真按:詞:嗛1 xin ㄒ〡ㄢˊ〕〔《集韻》乎監切,平銜,匣。〕同“ 1 ”。亦作“ 2 ”。1.用嘴含物。《晏子春秋‧外篇上一》:“嗛酒嘗膳,再拜,告饜而出。” 吳則虞 集釋引 孫星衍 曰:“《說文》:‘嗛,口有所銜也。’”《史記‧大宛列傳》:“ 昆莫 生棄於野。烏嗛肉蜚其上,狼往乳之。” 司馬貞 索隱:“嗛音銜。”2.指以喙啄物。《西游記》第六一回:“﹝ 大聖 ﹞變作一個海東青……倒飛下來,落在天鵝身上,抱住頸項嗛眼。那 牛王 也知是 孫行者 變化,急忙抖抖翅,變作一隻黃鷹,返來嗛海東青。”《中國歌謠資料‧北京兒歌》:“喜兒喜兒吃豆腐,小雞兒過來嗛把谷。”3.懷恨。《史記‧外戚世家》:“ 栗姬 怒,不肯應,言不遜。 景帝 恚,心嗛之而未發也。” 司馬貞 索隱:“嗛音銜。銜謂恨也。”《宋書‧劉秀之傳》:“ 漢南 法繁民嗛,屬佇良牧。”《明史‧岳正傳》:“忌者偽為 疏草, 嗛之。”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里胥故嗛豪,遽聞於官。”嗛2 qin ㄑ〡ㄢˇ〕〔《廣韻》苦簟切,上忝,溪。〕猿猴、鼸鼠之類的頰囊。《爾雅‧釋獸》:“寓鼠曰嗛。” 郭璞 注:“頰裏貯食處,寓謂獼猴之類寄寓木上。” 邢昺 疏:“寓木之獸及鼠皆曰嗛。” 柳宗元 《憎王孫文》:“竊取人食,皆知自實其嗛。”舊注:“以頰貯食,蓋謂猴藏食也。” 王安石 《汝癭和王仲儀》:“ 汝水 出山險, 民多病癭,或如烏粻滿,或若猿嗛并。”嗛3 qin ㄑ〡ㄢ〕〔《集韻》苦兼切,平沾,溪。〕通“ 1 ”。謙虛。《莊子‧齊物論》:“大仁不仁,大廉不嗛。” 成玄英 疏:“夫玄悟之人,鑒達空有,知萬境虛幻,無一可貪,物我俱空,何所遜讓。” 陸德明 釋文:“嗛…… 音謙。”《荀子‧仲尼》:“主信愛之,則謹慎而嗛。” 王先謙 集解引 王引之 曰:“嗛與謙同。”嗛4 qin ㄑ〡ㄢˋ〕通“ 1 ”。1.歉收。《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一穀不升謂之嗛。” 范宁 注:“嗛,不足貌。”《漢書‧郊祀志下》:“朕巡祭后土,祈為百姓蒙豐年,今穀嗛未報,鼎焉為出哉?” 顏師古 注:“嗛,少意也,言穀稼尚少,未獲豐年也。嗛,音苦簟反。”2.食盡。《管子‧弟子職》:“左執虛豆,右執挾匕,周還而貳,唯嗛之視。” 尹知章 注:“食盡曰嗛。”3.不足,空乏。《荀子‧仲尼》:“故知者之舉事也,滿則慮嗛,平則慮險,安則慮危。” 楊倞 注:“嗛,不足也。當其盈滿,則思其後不足之時而先防之。” 劉禹錫 《絕編生墓表》:“心愈苦而跡愈卑,寒膚嗛腹,以至於耋老。”4.指不滿足。《荀子‧大略》:“不自嗛其行者,言濫過。” 王先謙 集解引 郝懿行 曰:“嗛,不足也。言人不知自歉其行者,其言易於濫過而難副……‘嗛’與‘歉’古字通。”5.小。參見“ 4 ”。嗛5 qi ㄑ〡ㄝˋ〕〔《集韻》詰協切,入帖,溪。〕通“ 3 ”。滿足;快意。《莊子‧盜跖》:“口嗛於芻豢醪醴之味。”《戰國策‧魏策二》:“ 齊桓公 夜半不嗛。” 高誘 注:“快也。”《宋史‧余玠傳》:“大帥處分,少不嗛其意,則百計撓之,使不得有所為。” 馮夢龍 《智囊補‧膽智‧段秀實》:“ 之惡少竄名伍中,白晝橫行市上,有不嗛,輒擊傷人,甚之撞害孕婦。” 真按:詞:【穀嗛】謂五穀收成不足。《漢書‧郊祀志下》:“今穀嗛未報,鼎焉為出哉?” 顏師古 注:“嗛,少意也。言穀稼尚少,未獲豐年也。” 鼎焉為出哉■』博問耆老,意舊臧與■誠欲考得事實也。有司驗脽上非舊臧處,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殊異於眾鼎。今此鼎細小,又有款識,不宜薦見於宗廟。」制曰「京兆尹議是。」

這是張敞已用出土的鼎和上面的款識,考訂史事的例子。

   到了東漢以後,用地下文物以從事考訂者尤多。許慎《說文解字‧敘》說:「……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 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段玉裁《注》云:「郡國所得秦以上鼎彝,其銘即三代古文,如〈郊祀志〉:上有故銅器,問李少君。少君曰:『此器齊桓公 十年陳於柏寢。』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又美陽得鼎,獻之,有司多以為宜薦見宗廟,張敞鼎銘勒而上議。真按:前文及瀚典作桉.見前校案. 凡若此者,亦皆壁中經之類也,皆自相似者。謂其學皆古文,彼此多相類。」《說文解字》所錄,以小篆為主,而兼錄古文、籀文,其中有一部分當是得諸銅器上之文字。

  晉代王肅注解《詩經》,真按:王肅寧非魏人耶? 也 曾用地下所得的器物,改正前人之說。按:《詩經‧魯頌‧悶宮》:「白牡騂剛,犧尊將將。」「犧尊」是怎樣的酒器呢■《毛傳》云:「犧尊,有沙飾也。」「犧 尊」一物,也數見其他典籍。例如《周禮‧春官宗伯‧司尊彝》:「其朝踐用兩獻尊,其再獻用兩象尊。」鄭玄《注》引鄭司農云:「獻,讀為犧。犧尊,飾以翡 翠;象尊,以象鳳皇。或曰:以象骨飾尊。」可見「犧尊」也可寫作「獻尊」,「犧」是本字,「獻」是假借字,蓋兩字聲同相假借。《禮記‧禮器》:「犧尊布鼏。真按:疏左从足. 」鄭玄《注》云:「真按:詞:鼏1 m ㄇ〡ˋ〕〔《廣韻》莫狄切,入錫,明。〕1.鼎蓋。《儀禮‧士冠禮》:“若殺,則特豚載合升,離肺實于鼎,設扃鼏。” 賈公彥 疏:“云設扃鼏者,以茅覆鼎,長則束其本,短則編其中。”《儀禮‧士喪禮》:“右人左執匕,抽扃予左手兼執之,取鼏委于鼎北,加扃不坐。” 鳳應韶 《讀書瑣記》:“《聘禮》:飪鼎九,皆有鼏;陪鼎三,皆有蓋。鼏亦可通言蓋,是十二鼎皆有蓋也。”2.覆蓋酒尊的布巾。引申為用巾覆蓋。《禮記‧禮器》:“犧尊疏布鼏。” 孔穎達 疏:“疏,麤也。鼏,覆也。謂郊天時以麤布為巾以覆尊也。”按:此有邊讀邊讀上邊也.冪同. 或作幕。」於「犧尊」未作解釋。〈禮器〉又云:「犧尊在西。」鄭玄《注》說:

203

「犧, 《周禮》作獻。」從這些注解看來,鄭玄對犧尊的器形,並沒有明確的說解。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 云:「犧尊之字,〈春官‧司尊彝〉作獻尊。鄭司農云:『獻,讀為犧,犧尊,飾以翡翠;象尊,以象鳳皇。或曰:以象骨飾尊。』此《傳》言犧尊者,沙羽飾,與 司農飾以翡翠意同,則皆讀為娑,《傳》言沙,即娑之字也。阮諶《禮圖》云:『犧尊飾以牛,象尊飾以象,於尊腹之上畫為牛象之形。』王肅云:『……大和中, 魯郡於地中得齊大夫子尾送女器,有犧尊,以犧牛為尊。然則,象尊,尊為象形也。』王肅此言,以二尊形如牛象,而背上負尊,皆讀犧為羲,與《毛傳》義異,未 知孰是?」按:王肅以地下發現的器物,印證書本上的資料,顯然要比鄭司農、鄭康成的說法正確,孔穎達說「未知孰是」,不敢斷其是非,是太迷信二鄭的緣故。真批:然王肅有作為前科,又豈能遽信其真?

  梁代的劉杳、沈約,就很認同王肅的說法。《梁書》卷五十〈劉杳傳〉云:「杳少好學,博綜群書,沈約、任昉以下,每有遺忘,皆訪問焉。嘗於(沈)約坐,語及宗廟犧樽,約云:『鄭玄答張逸,謂為畫鳳皇尾娑娑然。今無復此器,則不依古。』杳曰:『此言未必可。按古者樽彝,皆刻木為鳥獸,真按:疑有誤!-樽豈木製耶?而樽从木,是耶?非耶? 鑿 頂及背以出內酒。頃魏世魯郡地中得齊大夫子尾送女器,有犧樽,作犧牛形。晉永嘉賊曹嶷,於青州發齊景公冢,又得二樽,形亦為牛、象。二處皆古之遺器,知非 虛也。』約大以為然。」劉杳除了王肅所舉的齊大夫子尾送女器外,又舉了另一個曹嶷於青州齊景公塚中所發現的二具犧樽為例,證明王肅之說為可信。

  隋唐以後,都有不少學者,利用古器物印證書本上的資料,其中又以宋、清兩朝,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為卓著。

204

   宋代的學者,由於重視非圖書文獻,編輯考訂地下文物的風氣很盛,其中如呂大臨的《考古圖》(十卷) 《續考古圖》(五卷)《釋文》(一卷)、王黼所撰《宣和博古圖》(三十卷)二書,更是摹繪器物的形制與文飾,並考訂其款識,為後世古器物圖書,奠定了基礎 規範。王國維在〈宋代金文書錄表〉中,於宋人在金石學方面的貢獻,有一番確切的說明,他說:「《考古》、《博古》二圖,摹寫形制,考訂名物,其用力頗鉅, 所得亦多。乃至出土之地,藏器之家,苟有所知,無不畢記,後世著錄家,當奉為準則。至於考釋文字,宋人亦有鑿空之功,真按:詞:【鑿空】1.開通道路。《史記‧大宛列傳》:“然 張騫 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 博望侯 。” 裴駰 集解引 蘇林 曰:“鑿,開;空,通也。 開通 西域 道。” 徐彥伯《胡無人行》:“十月繁霜下,征人遠鑿空。” 趙樸初 《片石集‧青銅器》:“鑿空 使驚 杖,已信西南道可通。”2.憑空無據;穿鑿。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巧造語言,鑿空構立善惡事跡。”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今欲鑿空訪尋水利,所謂即鹿無虞,豈惟徒勞,必大煩擾。” 顧炎武 《日知錄‧王入於王城不書》:“《路史》以為 襄王 未嘗復國,而 王子虎 為之居守,此鑿空之論。” 國朝阮、吳諸家,不能出其範圍。」王氏之說,很明確的說出宋代在古器物上的考訂工作,為後代奠定了規範和基礎。

   到了清代,由於地下文物的發現日多,因此有關地下文物的著作,也大大超越前代。單就金石方面的著 作,根據容媛《金石書錄目》的統計,約有九百餘種,其中比較重要的,如乾隆年間編的《西清古鑑》(四十卷)、阮元的《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十卷)、吳榮 光的《筠清館金石文字》(五卷)、羅振玉的《殷虛文字類編》、《殷虛書契考釋》(三卷)、《殷虛書契後編》(二卷)、《殷虛文字續編》(六卷)等。

  從漢代以後,雖都已知道用地下古器物印證圖書資料,但是,正式提出這種理論的,則是清代末年的王國維。王氏在《古史新證‧總論》中說:

研 究中國古史,為最糾紛之問題。上古之事,傳說與史實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不免有所緣飾,與傳說無 異;而傳說之中,亦往往有史實為之素地:二者不易區別,此世界各國之所同也。……故《尚書》於今古文外,在漢有張霸之《百兩篇》,在魏晉有偽孔安國之 書。……又汲冢所出《竹書紀年》,自夏以來,皆有年數,亦《諜記》之流亞

205

。…… 至於近世,乃知孔安國本《尚書》之偽,《紀年》之不可信。而疑古之過,乃併堯、舜、禹之人物而亦 疑之。其於懷疑之態度及批評之精神,不無可取。然惜於古史材料,未嘗為充分之處理也。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 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雖古書之未得證明 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斷言也。

王氏這種「二重證據法」的理論,加強了非圖書文獻在治學材料中的地位。

第二節 非圖書文獻的種類

  可以印證圖書記載的非圖書文獻有哪些?

  王國維在《古史新證‧總論》裡,所列舉的地下材料僅有二種:一是甲骨文字(殷時物,自盤庚遷殷後,迄帝乙時);二是金文(殷周二代)。

  另外,他又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新學問〉一文中說:

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最大之發現有三:一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冢書;三則今之殷虛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處之漢晉木簡、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寫本書卷、內閣大庫之元明以來書籍檔冊。此四者之一,已足當孔壁、汲冢所出,而各地零星發見之金石書籍,於學術上有大關係者,

206

尚不與焉。

王氏所謂的「新發現的新學問」,除了殷虛甲骨文字外,敦煌塞上及西域各處之漢晉木簡,也是非圖書文獻。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說史料》中,以為得史料之途徑不外兩種:一是在文字記錄以外者;二是在文字記錄者。

  所謂「在文字記錄以外者」,就是非圖書文獻。

  梁氏又把「文字記錄以外」的史料,依其性質分為三類:一是現存的實蹟,二是傳述的口碑,三是遺下的古物。其中第三類「遺下的古物」,他列舉了十類及其功用。他說:

   一曰殷周間禮器:漢許慎《說文‧敍》言「郡國往往於山川間得鼎彝」,是當時學者中,已有重視之者, 而搜集研究,曾無聞焉,至宋代始啟端緒,尋亦中絕。至清中葉以後而極盛。據諸家所記有文字款識之器,宋代著錄者六百四十三,清代著錄者二千六百三十五,而 內府所藏尚不與焉。此類之器,除所鐫文字足補史闕者甚多,當於次條別論外,吾儕觀其數量之多,可以想見當時社會崇尚此物之程度;觀其種類之異,可以想見當 時他種器物之配置;觀其質相之純固,可以想見當時鑄冶術之精良;觀其花紋之複雜優美,圖案之新奇淵雅,可以想見當時審美觀念之發達。凡此皆大有造於史學者 也。

  二曰兵器:最古者如殷周時之琱戈矢鏃等,最近者如漢、晉間弩機等。

  三曰度量衡器:如秦權、秦量、漢建初尺、新莽始建國尺、晉前尺、漢量、漢鍾、漢鈁、漢斛等,

207

制度之沿革可考焉。

  四曰符璽:上自秦虎符,下迄唐、宋魚符,又秦漢問璽印封泥之簡,出土者千數,於研究當時兵制官制,多所補助。

  五曰鏡屬:自秦、漢至元、明,比其年代,觀其款識,可以尋美術思想發展之跡。

  六曰貨幣:上遡周末列國,下迄晚清,條貫而絜校之,蓋與各時代之經濟狀況息息相關也。

  此六者皆銅器之屬,此外銅製雜器存者尚多,不備舉。

   七曰玉石:古玉鐫文字者少,故難考其年代。然漢以前物傳至今者確不乏,以難毀故也。吾儕研究古玉, 亦可以起種種聯想:例如觀其雕紋之美,可知其攻玉之必有利器;觀其流行之盛,可推見古代與產玉區域交通之密:此皆足資史料者也。至石刻研究,則久已成專門 之學。自岐陽石鼓,李斯刻石,以迄近代,聚其搨片,可汗百牛。其文字內容之足裨史料者幾何,下條論之,茲不先贅。至如觀所刻儒佛兩教所刻之石經,可以想見 古人氣力之雄偉,且可比較兩教在社會上所憑藉焉。又如觀漢代各種石刻畫象,循溯而下,以至魏齊造像,唐昭陵石馬,宋靈巖羅漢,明碧雲刻桷,清圓明雕柱等, 比較研究,不啻一部美術變遷史矣。又如橋柱、井闌、石闕、地等類,真按:unicode字元,國無!待查! 或可以睹異製,或可以窺殊俗,無一非史家取材之資也。

  八曰陶瓷:吾國以製瓷擅天下,外人至以吾國名名斯物。今存器孔多,派別尤眾,治者別有專家,不復具論。陶器比來出土愈富,間有碎片,範以極奇古之文字,流傳當出三代上。綜此兩物,以觀其遞嬗趨良之蹟,亦我民族藝術的活動之一表徵也。

208

  九曰瓦甎:我族以宅居大平原之故,石材缺乏,則以人造之甎瓦為建築主要品,故斯物發達最早,且呈種種之進步。今之瓦當甎甋,殆成考古一專科矣。

  十曰地層中之石器:茲事在中國舊骨董家,曾未留意,晚近地質學漸昌,始稍有從事者。他日研究進步,則有史以前之生活狀態,可以推見也。

  梁氏所列舉的非圖書文獻,要比王國維所舉者多出甚多。王氏所列舉的,都限於刻有文字的文物;梁氏則不限於有文字的文物,只要是有助於考史的,都是梁氏所重視的非圖書文獻。

  胡適在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發表的〈國學季刊發刊詞〉①中說:

清 朝學者好古的風氣不限於古書一項,風氣所被,遂使古物的發現、記載、收藏,都成了時髦的嗜好,鼎彝、 泉幣、碑版、壁畫、雕塑、古陶器之類,雖缺乏系統的整理,材料確是不少了。最近三十年來,甲骨文字的發現,竟使殷商一代的歷史有了地底下的證據,並且給文 字學,添了無數的最古資料。最近遼陽、河南等處石器時代的文化的發現,也是一件極重要的事。

可見胡適除了重視刻有文字的文物外,也很重視壁畫、雕塑、古陶器等資料。今綜合各家的說法,列舉甲骨文、金器、石刻三項加以論述。

第三節 甲骨文

①見《胡適文存》,第二集,頁三。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