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見原文】
〈說明文字〉 宋刊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詩》書影。
12
13
「倣宋字」和「匠體字」——談刻書的字體
從雕版印刷術發明後,刻書所用的字體,也有許多的變化。
目前印刷廠把長方行的字體,都叫做「倣宋體」。事實上,這些略顯長方形的字體,不僅不像宋體字,倒有點像明代所流行的「匠體字」。
真正的宋體字又是什麼樣子呢?
一般說來,北宋時期的刻本,比較喜歡用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體;而南宋時,則也有用柳公權及顏真卿二家字體的。
歐陽詢,字信本,官至光祿大夫率更令,所以他的字體,稱之為「率更體」。歐陽率更的書法,原本是學王羲之的,但是比王字勁峭,《舊唐書》說他的字「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他的特色是字體略呈長方形,遒勁有力,筆畫轉折的地方輕細有角
14
, 市面上流傳的〈九成宮醴泉銘〉,最能表現這種特色。顏真卿,字清臣,也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曾官平原 太守,所以稱他顏平原,又因為曾封魯郡開國公,所以又稱顏魯公。他的字,形體較寬綽肥胖,間架安排巧妙,樸實渾厚,代表作有〈麻姑仙壇記碑〉。柳公權,宇 誠懸,也是唐代書法家,官至太子少師,唐穆宗皇帝曾問他運筆的方法,他回答說:「心正則筆正。」他的字較瘦,但挺拔強勁,與顏真卿齊名,人們稱之「顏筋柳 骨」,以〈玄祕塔碑〉流傳最廣。這幾家書法,雖各有特色,但有一共同點,那就是都略顯長方形,尤其是歐字和柳字,更是明顯,這大概就是後人常把長方形的 字,都冒充「倣宋體」的原因。
元刊本則喜歡用趙孟頫的字。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人稱趙松雪。官翰林學士承旨,所以又稱趙承 旨。他精於各家書法,對於各種書體,不論是古篆、隸書、章草,無所不學。他早年學南北朝的釋智永,後來學王羲之、鍾繇等人,晚年學唐代的李邕,現在看他的 字,圓肥活潑,筆畫柔軟,渾然天成,比較像智永的風格。松雪的字體,和歐、顏、柳三家,明顯的不同,所以分辨宋刊本和元刊本並不難
15
。
到了明代,大量覆刻宋版唐人詩文集,為施刀方便,於是發明了一種「橫輕豎重」的字體。這種字體,方便操刀,刻起來速度快,而且每一個刻工都會刻,所以很流行。這種字一點都沒有藝術美,只能說是「匠體字」。現在居然把它稱做「倣宋字」或「長宋體」,實在不適當。
刻書的字,最講究的是請名書法家或作者手寫樣本,再請刻工臨摹雕版,叫做「寫刊本」。像蘇東坡寫刊的《陶詩》,鄭板橋自寫的《板橋集》等就是,但這種寫刊本,成本很高。
最奇特的雕刻字體是明代嘉靖年間許宗魯所刊刻的《國語》一書了。許氏是正德年間的進士,官做到僉都 御史,很喜歡書法,尤其是寫得一手好篆字,於是他就用小篆抄了一部《國語》叫刻工刻。可是小篆的字體是圓形,筆畫曲折,非常不容易刻,於是他請刻工把小篆 改成方形,結構則大致保留小篆的樣子。結果刻出來的《國語》,字體彆扭極了,讀起來十分吃力,加上刻工文字學的造詣不足,對小篆的認識不夠,錯誤不少。所 以刻書的字體,還是以美觀、正確、通用為原則
16
,一味的復古,不見得正確。
【見原文】
說明文字:宋刊本《楚辭》
17
【見原文】
說明文字:寫刊本的書影
18
【見原文】
說明文字:用小篆刻的《國語》
19
魚尾‧象鼻‧書耳及其他——談版刻的行款名詞
雕版印刷術發明後,刻書的「行款」也屢有變遷。
所謂「行款」,就是指每葉的行數、字數和版面的款式。就行數來說,有半葉七行、八行、多至十幾行的。每行的字數,有少者十來字,多到二十五、六字的。
至於款式,那變化就多了。從版面四周的「邊欄」,以至版面中心的「書口」,不僅每家書坊都有特色,每個朝代也都有當時流行的款式。
從宋代版刻流行以後,為了方便對版刻各部分的稱呼,漸漸的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專門名詞。這些名詞,大多是根據它的形狀來命名,其中有些還是「擬人化」和「擬動物化」的,十分有趣。
20
為了更具體的說明,筆者用元代覆刻影宋本的《孟子》書影(附圖二來說明:
一、「版心」:也就是整塊書版的中心,它的中間線,就是摺疊的地方。一旦摺疊裝訂後,「版心」自然向外,所以又叫「書口」。真按:亦曰「版口」。見先生《中國目錄學》(初版一刷)393頁。如果書口的地方有粗的黑線,就叫做「大黑口」,小黑線就叫做「小黑口」,如果是刻上書名等文字,就叫做「花口」。
二「書耳」:通常在書版的左右上方,成小長方形,就像人的耳朵一樣。「書耳」裡通常刻著篇名或類名,這些文字,叫做「耳題」。
三、 版心上像魚尾狀的部分,就叫做「魚尾」:它的功用是用來做摺疊時的中線。一個的叫「單魚尾」;兩個 的叫「雙魚尾」;偶有三個或四個的,視其數目,而有不同的稱呼。像這本《孟子》,兩魚尾方向相對的,叫「對魚尾」,如果是方向相同的,叫做「順魚尾」。黑 色的叫「黑魚尾」,中空的叫「白魚尾」,中間有花紋的,叫做「花魚尾」。元刊本有不少是「花魚尾」。
四、版心上下兩端的界格,叫做「象鼻」:大概是由於版心細長,很像大象的鼻子而得名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