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May 13, 2008

101

10.投子溫禪師,與僧游山次,僧見蟬殻,遂問:殼在這裏,蟬向甚麼處去?師拈蟬殼就其耳畔搖三五下,作蟬鳴聲,其僧有省。(原書注:或作同禪師)

【見原文】

102

  13.雲居舜禪師,僧問:承師有言,不談玄、不說妙,去此二途。如何指示?師云:蝦蟆趕鷂子。云:全因此問。師云:老鼠弄猴猻。

【見原文】

103

【見原文】

五、結語

   本文從佛教文獻條目類型、《永樂大典》所引佛教文獻目錄、《永樂大典》本與現今傳世本《禪林類聚》 三方面對《永樂大典》所引佛教文獻粗加探討,由此可以發現《永樂大典》所引佛教文獻在《永樂大典》中所占份量及其研究價值,而專門研究《永樂大典》佛教文 獻的論文如鳳毛麟角,這與其地位極不相符,本文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引起諸位專家的重視。另承李際寧先生相告,前人自《永樂大典》所輯著作,尚有佛教資料, 現存《永樂大典》原本已佚,這部分內容未包括在本文中。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只是初步調查報告,對許多重要問題未能深入研究,敬祈教正。

  (筆者撰寫過程中得到國家圖書館善本部主任張志清先生、北京大學湛如先生、國家圖書館敦煌資料中心史睿先生的幫助,謹此致謝。)

104

《永樂大典》徵引方志考述

中國歷史博物館圖書資料信息中心主任 黃燕生

內容提要

編纂於明初的《永樂大典》,徵録地方志在1000種 以上。許多方志久佚於世,賴《永樂大典》得以重現。然而在清乾隆間開四庫全書館時,《永樂大典》尚存十九,對方志的輯佚卻未引起應有的重視,雖然陸續輯出 《鎮江志》等幾部宋元名志,也未收入《四庫全書》。上世紀以來,趙萬里、張國淦等據當時所見《永樂大典》殘本,對《元一統志》和歷代方志進行了輯佚;陳香 白、李裕民則在20世紀80年代分別輯出《三陽志》、《三陽圖志》和《太原志》。本文作者自1987年開始對現存797卷《永樂大典》(據中華書局兩次影印本)中的方志進行輯考,雖不足原書4%,仍檢得宋、元、明初方志佚文約5400條,明確記錄的方志書名約900個,去其重復,約得志書780種。這些方志盡管多是零章片簡,但對於研究古代經濟文化、地理民俗,對於了解方志學發展變遷,以及輯補古代方志,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價值。

編纂於明初的《永樂大典》,徵錄地方志在1000種以上。許多方志久佚於世

105

。 賴《永樂大典》得以重現。大約從清中葉開始,一些得見《永樂大典》的學者開始注意到該書徵錄的大量方 志。乾隆間編修《四庫全書》,特設校勘《永樂大典》散篇辦事處,當時由四庫館臣所輯宋元舊志有《嘉泰吳興志》、《嘉定維揚志》、《嘉定鎮江志》、《至順鎮 江志》等,惜未收入《四庫全書》。後來,胡敬、文廷式、徐松、全祖望、繆荃孫等人又分別輯得《淳祐臨安志》、《壽昌乘》、《河南志》、《寧波府志》、《瀘 州志》和《順天府志》(實為《永樂大典‧順天府》)。上世紀以來,趙萬里、張國淦據當時所見《永樂大典》殘本,對歷代地理總志和方志進行輯佚,其成果分別 見《元一統志》和《中國古方志考》;陳香白、李裕民則在20世紀80年代分別輯出《三陽志》、《三陽圖志》和《太原志》。還有一些學者,對《永樂大典》中保存較完整的南宋《臨汀志》和徐松輯本《河南志》進行了考證和校勘。

  我於1986年 開始注意到古代方志的輯考。那年秋天,著名方志學家朱士嘉先生來北京,我曾向他請教蒲圻張氏大典輯本的下落,他告訴我這部珍貴手稿已在文革浩劫中佚失,並 說張氏輯錄《永樂大典》時,中華書局影印本未出,能利用的材料不夠全,朱先生鼓勵我將這項工作繼續做下去。此後,我經過近兩年的查閱,抄寫了數千張卡片, 終於將影印本《永樂大典》讀畢,完成了對現存797卷《永樂大典》徵引地方志條目的記錄。1990年前後,我利用輯得的資料,陸續對常州、杭州、湖州、紹興等地區的古代方志進行了輯考,並對清人輯出的《嘉泰吳興志》和繆荃孫輯本《順天府志》分別進行考證和輯補。可惜這項極有意義的輯錄工作由於各方面原因沒能堅持下去。值此《永樂大典》編修600年之際,我願就所了解到的《永樂大典》徵錄方志的規則和特點、存卷引述方志的狀況及輯佚價值,作一介紹,供研究者參考。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