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May 12, 2008

1

前言

   《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集中國古代重要典籍之大成,對中國學術文化產生巨大的影 響。關於《四庫全書》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從二十世紀初期以來逐漸形成一門顯學——四庫學。『四庫學』的研究目前已經取得很多成果,但仍有許多問題尚待深 入探討,一些錯誤的觀點仍在以訛傳訛。『四庫學』研究的進一步拓展與深化,必然需要更廣泛地搜集相關文獻材料。有鑒於此,北京圖書館出版社計劃編纂『《四 庫全書》研究資料叢刊』,將有關文獻陸續影印出版,以嘉惠士林,推動『四庫學』的研究。本書即為資料叢刊之一種,是目前所搜集到的《四庫》提要稿的彙編。

  清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二月,朝廷開館修《四庫全書》。按當時的規定,《四庫》館纂修官對所經辦之書均需擬出提要初稿。這些提要稿中的絕大部分,後經總纂官等不斷修訂甚至重作而形成《四庫全書》各閣本書前提要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2

。因此,我們目前見到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閣本書前提要中的相當大部分,與各纂修官初擬的提要稿有或多或少的差异。通過比較提要稿與定本提要,可以有助於我們解決『四庫學』研究中的諸多問題。例如:

  一、明確獲知某些提要稿的分纂官,更有針對性地評價這些提要。提要作者的不同,其體現的學術思想也會有很大的差异。在不明作者的情況下,籠統來談提要,顯然是不夠科學的。

  二、有的提要稿後面還附有明確的撰寫時間,可以有助於我們瞭解《四庫》館的修書進程及具體運作情況。

   三、一般來說,《永樂大典》纂修及分校官負責大典本提要的撰寫,而校辦各省繳送遺書纂修官則負責採 進書提要的撰寫。但是,現存提要稿給我們展示的實際情況,較之上面的概述要復雜得多:有的《大典》纂修及分校官撰寫過採進書提要,有的校辦各省遺書纂修官 則撰寫過大典本提要;另外,其他館臣如總目協勘官程晉芳等,也曾參與過提要稿的撰寫。

  四、提要稿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提要修改的程序與要求,進而探求影響提要修改的諸多因素

3

。 例如,《四庫總目》提要,一般是先介紹作者,後介紹書,但提要稿並非都如此。這說明初擬提要稿時,在 寫法上可能並沒有這方面的嚴格規定。另外,提要稿一般比較簡單,也有不少錯誤,而且引文不規範,書名與作者多用省稱。還有,提要稿較重視書籍表征的介紹, 如作者、卷數、版本、體例等,而《四庫總目》提要能在此基礎上揭示書籍的內容,並予以適當的評價,富有學術性與思想性。總之,《四庫總目》提要較之提要 稿,其內容一般較詳細、較規範。

   五、通過提要稿,也有助於我們瞭解《四庫》修書的刪節情況及相關規定。例如,青詞之類,在抄錄入 《四庫全書》時,最初並不要求刪棄,如《文莊集》提要稿云:『又青詞醮文諸作,均非文章正軌,今以集祇抄錄,姑附存於卷內焉。』可是,在現存的文淵閣《四 庫全書》中,該書此類內容則一概刪棄,而該書提要中也沒有了上引的這段文字。可見,刪除青詞之類的規定,是後來作出的。真按:由此青詞可知張昇先生未見那則乾隆上諭

   六、有助於分析各篇提要後所附總纂官的排序問題。我們目前所見到的閣本(如文淵閣本)書前提要後所 附的總纂官排序,均是紀昀在前,陸錫熊在後。《四庫總目》書前所附『職名表‧總纂官』一項的排序也是如此。因此,以往我們普遍認為總纂官的排序一直都應該 是紀昀在前、陸錫熊在後。然而,提要稿所提供的信息表明

4

,總纂官的排序是隨時變化的,其變化是依據兩人所帶職品級高低而定的,真按:本書銜字似均為簡字衔所亂!例 如:《忠穆集》提要稿末署『總纂官侍讀學士臣陸錫熊、侍讀臣紀昀』。侍讀學士為正五品,侍讀為正六品,故陸錫熊在前,紀昀在後。又如:《文莊集》提要稿末 署『總纂官侍讀學士臣陸錫熊、侍講學士紀昀』。雖然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均為正五品,但習慣上侍讀學士一般排在侍講學士之前,故陸錫熊在前,紀昀在後。不 過,到了定本提要時(如文淵閣書前提要),均將總纂官所帶職刪去,而統一改為紀昀在前、陸錫熊在後。

  七、提要稿所著錄之書,亦有未入《四庫》及《四庫總目》(包括存目)者,據此可以考見當時《四庫》及《四庫總目》(包括存目)收書的範圍及疏漏等。如:陳昌圖所撰的十二部大典本的提要稿,其中有七部未著錄入《四庫》也未入存目。可見,從《永樂大典》輯出之書而遭棄的比例是很高的。真 按:此舍字又見簡化字之干濫也。又不是寫古文或文言文,當作捨字。○讀此前言愈見簡化字干擾嚴重,轉換疏失者所在多有,是亂中國漢字之系也。大抵張氏以簡 化字書寫,而排版又得改為正體--簡字系所謂繁體者,故有如是紊亂自亂者矣。嗟吁哀哉。中國文字之亂也,誰亂乎?非蒙古,非滿清,非日本,而乃中國漢人自 己兄弟手足子孫也。---更妙的是,連編者張昇大名之昇,亦有或作升,或作昇者,噫,是史上多重名者愈彌盛況空前矣。

   當然,提要稿的價值,遠遠不止上述的幾項內容所能包括的。本人認為,隨著我們對提要稿研究的深入, 提要稿的重要價值會越來越多地被揭示出來。因此,能否搜求到更多的提要稿,無疑對四庫學研究有重要的影響。可惜的是,我們目前較多瞭解與利用的只有余集、 邵晉涵、翁方綱、姚鼐等四人的提要稿。而且,由於翁方綱的提要稿一直未有刊本面世

5

, 余集、邵晉涵、姚鼐三人的提要稿雖曾以古籍綫裝的形式刊行,但均收於各人的著作集中,利用起來頗為不 便。至於其它散見的提要稿,則從來未有人收集與整理過。本人近年有志於四庫學研究,翻檢過若干《四庫》底本及錄副本,發現其中一些收有提要稿,與《四庫全 書》閣本書前提要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頗有异同,因感有必要將這些散見提要稿彙編起來,以便學界利用。最近,翁方綱提要稿經吳格先生整理標點而成《翁方 綱纂四庫提要稿》。已由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出版。本人更感振奮。因此,本人將余集、邵晉涵、姚鼐等三人的提要稿與目前搜求到的其它散見提要稿彙編成冊,影 印出版,冀與翁方綱提要稿一起構成存世提要稿之大觀。本人相信,本書與《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的出版,定能極大地推進四庫學研究。

  以下對本書所收文獻資料作簡單的介紹:

《浙江採集遺書總錄》、《江蘇採輯遺書目錄》

  《浙江採集遺書總錄》(清沈初編,乾隆四十年刻本,盧文弨校跋)、《江蘇採輯遺書目錄》(清黃烈編,歸安姚氏咫進齋抄本)均為《四庫》徵書提要目錄。據當時的要求

6

, 各省書局報送遺書時需初擬各書大意,以供酌選,故各省進呈之書均擬有提要,且其內容或多或少為後來的 《四庫》提要所參考並沿用。從這一角度來看,此二書亦可視為《四庫》提要之初稿。兩書目前均未被影印或整理出版過,傳本也較少,尤其《江蘇採輯遺書目錄》 傳本更少。盡管兩書中所收之書,吳慰祖編《四庫採進書目》(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年版)曾將其書目錄入,但卻遺棄了其最重要的提要部分。因此,本書將兩書之 原貌影印出版,正可補《四庫採進書目》所未備。

姚鼐提要稿

   姚鼐(一七三二—一八一五年),清代著名學者,字姬傳,一字夢谷,號惜抱,人稱惜抱先生,桐城(今 屬安徽)人;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禮部主事,歷任山東、湖南鄉試主考官,會試同考官,刑部郎中,記名御史;著有《惜抱軒全 集》等。姚鼐為《四庫》館最初的分纂官之一,負責各省採進書之校辦,擬定提要。姚鼐《惜抱軒書錄》(清光緒五年刊本,共四卷)收錄有其所撰提要稿計八十八 篇,其中經部十二篇、史部十八篇、子部二十四篇、集部三十四篇。姚鼐與紀昀等《四庫》館臣主流的學術旨趣不一,很早即鬱鬱離館

7

,故其所擬提要稿在後來遭刪改甚或重擬者頗多。以其現存提要稿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相校,可發現在體例、內容、觀點等方面有諸多不同。分析其不同,對我們研究《四庫》提要稿原貌及館臣之學術思想分歧,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邵晉涵提要稿

   邵晉涵(一七四三—一七九六年),字與桐,號二雲,又號南江,浙江餘姚人;乾隆三十年舉人,三十六 年進士,三十八年以大學士劉統勛薦,徵入四庫館,充校勘《永樂大典》纂修兼分校官;著有《南江札記》、《南江文抄》等。其所撰三十七篇提要稿收於《南江書 錄》(清光緒間刊本)卷十二中,除《趙端肅奏議提要》一篇為《四庫全書總目》不收外,其它為經部四篇、史部二十七篇、子部一篇、集部四篇。邵氏提要稿與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相較,在內容、體例與文字上亦頗有异同。

余集提要稿

 余集(一七三九—一八二三年),字蓉裳,號秋室,浙江仁和人;乾隆三十一年進士

8

, 三十八年以裘曰修薦修《四庫》。任分纂官,與邵晉涵、周永年、戴震、楊昌霖號為『五徵君』;授編修, 外出典楚北試;著有《秋室學古錄》六卷等。其所撰提要稿七篇收於《秋室學古錄》(清道光年間刊本)卷一、二中,均為經部詩類提要。余氏提要稿與《四庫全書 總目》提要相較,在卷數、作者生平和內容上也有諸多明顯的不同。

翁方綱提要稿

   翁方綱(一七三三—一八一八年),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年十二補順 天府府學生員,十五歲即中鄉試為舉人,二十歲中乾隆十七年壬申(一七五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先後奉命典試視學江西、湖北、廣東、山東,官至內閣 學士;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任《四庫》館校辦各省送到遺書纂修官,負責校閱各省採進書;乾隆四十六年擢國子監司業,旋擢司經局洗馬;宏覽博聞,精於 金石、譜錄、書畫、碑版之學,書法冠絕於時,藏書甚富;著有《復初齋詩集》七十卷、《復初齋文集》三十六卷、《兩漢金石記》二十二卷、《粵東金石略》十二 卷、《蘇詩補注》八卷、《石洲詩話》八卷等。翁方綱在編校《四庫全書》中留下有一千多種圖書的提要、札記或案語

9

, 續經多人輾轉收藏、整理,現仍基本完好地保存下來,藏於澳門中央圖書館。二○○○年上海科技文獻出版 社將其影印出版。吳格先生在此基礎上,參諸其它傳錄本,進行釋讀標點、拾遺補闕,整理成《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於二○○五年十月由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出 版。此書為『四庫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學界將長久受其惠澤。本輯刊所收之翁方綱提要稿,為《復初齋文集》(稿本,一九七四年臺灣文海出版社影 印)中所收的提要稿(包括部分札記),計有數十篇之多。這些提要稿均不見載於《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正可與《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相補充、參証。例如, 吳格先生在《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前言』中推測:從翁稿到定稿之間,還應有一較雅馴的進呈稿作為過渡。而《復初齋文集》中所收的若干篇提要稿,與《總 目》提要非常接近甚至完全相同,應為翁氏自己修定的進呈稿。另外,翁方綱提要稿在最初的整理及流傳過程中,已續有散失。目前存世的翁氏手稿中還保留有一些 其所撰的提要稿(包括札記),為《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與《復初齋文集》所未收者。但由於借抄、翻印的不便,本次未能收入,惟望以後有機會再予以補充。

10

陳昌圖提要稿

   陳昌圖,字玉臺,號南屏,浙江仁和人;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著有 《南屏山房集》二十四卷。《四庫》開館期間,陳昌圖作為《永樂大典》纂修與分校官,所負責的工作就是將《大典》散片整理成輯佚底本,然後對其進行校定並撰 寫提要。現存陳昌圖《南屏山房集》(清乾隆五十六年陳寶元刻本)卷二十一中即收有其所撰十二篇《四庫》「大典本」提要稿。將陳氏提要稿與《四庫總目》提要 相較,可發現其遭改動甚至重擬的比例很高。顯然,《總目》提要較之提要稿體例更規範、內容更詳盡、文字更嚴謹。但陳氏提要稿對我們考察《四庫全書》大典本 輯佚頗具典型意義。

其它散見提要稿

  本部分所收的散見提要稿,是相對於上述已彙編的各家提要稿而言的。關於這部分的提要稿,需要特別說明幾點:其一、這些提要稿,多為本人從《四庫》底本或副本過錄而來的,其中有一部分得益於杜澤遜先生論著所提供的綫索。其二、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