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亭林年表
明萬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癸丑
五月二十八日(公曆七月十五日)生於崑山千墩鎮。嗣母王氏抱撫為子。譜名絳。
明萬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甲寅
二歲。
明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乙卯
三歲。患痘症頗危,脫痂後右目為眇。
明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丙辰
四歲。
明萬曆四十五年(一六一七)丁巳
五歲。
明萬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戊午
六歲。嗣母王氏授以《大學》。
明萬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己未
322
七歲。入塾,讀《四書》本經及其全注。
明萬曆四十八年(一六二○)庚申
八歲。
明天啟元年(一六二一)辛酉
九歲。讀《周易》。
明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壬戌
十歲。嗣祖蠡源公命讀古代兵書《孫子》、《吳子》及《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諸書。
明天啟三年(一六二三)癸亥
十一歲。嗣祖蠡源公授以《資治通鑑》。
明天啟四年(一六二四)甲子
十二歲。始習科舉文字。
明天啟五年(一六二五)乙丑
十三歲。嗣祖為其應納穀寄學之例。
明天啟六年(一六二六)丙寅
十四歲。入崑山縣學,庠名繼坤,字忠清。讀完《資治通鑑》,始讀《詩》、《書》、《春秋》。與同里諸生歸莊同入復社。生父同應卒,居降服憂。
明天啟七年(一六二七)丁卯
323
十五歲。八月,明熹宗崩,崇禎帝立。
明崇禎元年(一六二八)戊辰
十六歲。讀宋人性理諸書。應歲試未取。始閱邸報。
明崇禎二年(一六二九)己巳
十七歲。
明崇禎三年(一六三○)庚午
十八歲。六月,應科試,列一等二十二名。
明崇禎四年(一六三一)辛未
十九歲。二月,應歲試,列一等十一名。仍更名絳。與太倉王氏成婚。
明崇禎五年(一六三二)壬申
二十歲。三月,應歲試,列一等十四名。
明崇禎六年(一六三三)癸酉
二十一歲。正月,應科試,名列三等。
明崇禎七年(一六三四)甲戌
二十二歲。
明崇禎八年(一六三五)乙亥
二十三歲。六月,應歲試,名列二等。
明崇禎九年(一六三六)丙子
324
二十四歲。六月,應科試,名列二等。嗣母王氏未嫁守節、斷指療姑事狀受朝廷表彰,天子降旨建坊旌表。
明崇禎十年(一六三七)丁丑
二十五歲。
明崇禎十一年(一六三八)戊寅
二十六歲。二月,應歲試,名列三等。十二月,應科試,仍列三等。
明崇禎十二年(一六三九)己卯
二十七歲。秋闈被擯,退而讀書,始撰《天下郡國利病書》及《肇域志》。
明崇禎十三年(一六四○)庚辰
二十八歲。四月,與秀才葉弈荃、歸莊一起參與修茸邑中文廟。十二月,應歲試,名列二等。
明崇禎十四年(一六四一)辛巳
二十九歲。嗣祖蠡源公卒,承制居憂。
明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壬午
三十歲。
明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癸未
三十一歲。釋承制之服,循例入成均館。
明崇禎十七年即清順治元年(一六四四)甲申
三十二歲。三月,闖王李自成陷京師,崇禎帝自縊於萬歲山,明室板蕩。四月,清兵入關。
325
奉母王氏率家人遷居常熟之唐市。五月,清兵定鼎北京,南明弘光帝即位南京。十月,率家人歸千墩,被劫。十二月,復遷常熟之語濂涇新居。崑山縣令楊永言薦其為南明兵部司務。清順治二年(一六四五)乙酉
三十三歲。春,應薦至京口。四月,同從叔父穆庵共赴南京,寓朝天宮,拜先曾祖兵部侍郎觀海公祠。五 月,南都陷落,遂更名炎武,或作炎午,字寧人。回至蘇州從軍,與同里歸莊、嘉定諸生吳其沆,輔佐故鄖撫王永祚,共起義兵於崑山,事敗,乃於六月歸語濂涇。 閏六月,南明隆武帝即位于福州;十五日,清兵圍攻崑山,縣令楊永言閉城拒守,崑山士民奮勇抵抗。七月初六日,城破,城中士民四萬人被殺。楊永言遁走,吳其 沆殉難,歸莊僥倖逃脫,亭林以省母於語濂涇,未及於難。其弟子叟、子武亦並遭難。其生母何氏被清兵遊騎所傷,右臂斷折。子叟妻朱氏引刀自刺其喉,僵臥瓦礫 中,得免。七月十五日,清兵下常熟,嗣母王氏聞變,絕食十五日而終,遺命亭林毋仕二姓。隆武帝自閩中遙授亭林兵部職方司主事。九月,至嘉定,過吳其沆家, 省其母。仟〈軍制〉、〈形勢〉、〈田功〉、〈錢法〉諸論。
清順治三年(一六四六)丙戌
三十四歲。閩中再遣使至,本欲應詔,終因母喪未葬,未能成行。
清順治四年(一六四七)丁亥
三十五歲。秋,至海上。十月,葬嗣母王氏于嗣父仲逢公同吉之兆。十二月,移家語濂涇。摯友松江陳子龍、同邑顧咸正、吳縣楊廷樞及顧咸正二子天遴、天逵,因湖上義事殉難,各以詩弔之。
326
清順治五年(一六四八)戊子
三十六歲。秋,至湖上。冬,抵京口。語濂涇家中再次被劫。
清順治六年(一六四九)己丑
三十七歲。春,登靈巖山。秋,至吳江,過八尺。納妾韓氏。
清順治七年(一六五○)庚寅
三十八歲。正月,韓氏生子林元,命名為詒穀。因為仇家所陷,乃變衣冠,偽作商賈,遊金壇,登顧龍山,觀明太祖御製詞石刻。至鎮江,登北固樓。復往嘉興。
清順治八年(一六五一)辛卯
三十九歲。至金陵,初謁孝陵,變姓名為蔣山傭。八月,至淮安,與山陽俠士王略、徐州遺民萬壽祺定交。抵山陽之清江浦。
清順治九年(一六五二)壬辰
四十歲。入郡,奠明南京國子監祭酒長洲陳文莊公祠。至吳縣之橫山,拜南朝陳黃門侍郎、顧氏遠祖顧野王墓。遇友人中書舍人曲周略澤溥於虎丘。自唐市返千墩。至清江渡河,抵清河之王家營。世僕陸恩叛投里豪葉力恒。
清順治十年(一六五三)癸巳
四十一歲。春,至金陵。二月,再謁孝陵,並謁明太祖御容于鍾山靈谷寺。十月,三謁孝陵,作《孝陵圖》。詒穀夭亡,時方四歲。更納妾戴氏。
清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甲午
327
四十二歲。春,至金陵,卜居鍾山之陽。遊儀真,歷太平,登采石磯,抵蕪湖。秋,遊燕子磯,留宿僧院,至冬始返。兄遐篆卒。
清順治十二年(一六五五)乙未
四十三歲。元旦,四謁孝陵。春,自金陵還崑山。五月,叛僕陸恩與葉氏串通,欲告亭林通海,乃手擒之,數其罪,沈諸水。陸恩婿復投葉氏,訟之官。歸莊為之奔走呼籲,路澤溥復訴之於清兵備使者,始得移訊松江。
清順治十三年(一六五六)丙申
四十四歲。春,獄解,還崑山。三月,生母何氏卒。閏五月,至金陵鍾山舊居,葉氏遣刺客追至太平門外,擊之,傷首,遇救得免。十日,五謁孝陵。冬,在鍾山度歲。
清順治十四年(一六五七)丁酉
四十五歲。元旦,六謁孝陵。春,返崑山,避仇將北遊,諸同人為之餞別,歸莊為文贈其行。至萊州,與掖縣舉人趙士完、貢生任唐臣等定交,從任唐臣處借得吳棫《韻補》閱讀並加以校正。過即墨,遊嶗山。至濟南,與新城處士徐夜、濟陽諸生張爾岐定交。
清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戊戌
四十六歲。春,至泰安,登泰山。旋赴兗州。至曲阜,拜孔林。往鄒縣,謁周公廟、孟子廟。過鄒平,遊 故明兵部尚書張延登之萬斛園,與邑人馬驌進士訪碑郊外。抵章丘,訪隱君張元明。至長山,寓隱君劉孔懷家。復至濟南,訪徐夜。再赴萊州,至濰縣,入都。隨之 薊州,歷遵化之玉田,抵永平,登孤竹山,謁夷齊廟。
328
清順治十六年(一六五九)己亥
四十七歲。出山海關,返至永平之昌黎,至昌平,初謁天壽山十三陵。撰《營平二州史事》。出居庸關,仍返山東,至鄒平,訂其縣志。抵長清,訪碑靈巖山寺。南歸,至揚州。旋北上,至天津度歲。
清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庚子
四十八歲。二月,至昌平,再謁十三陵,入都。六月,仍至山東。秋,回江南,至金陵,七謁孝陵。
清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辛丑
四十九歲。回吳門,至杭州,抵紹興,謁禹陵,弔宋六陵。秋,回蘇州,即往金陵,過六合。閏七月,赴山東,輯《山東考古錄》,至十二月乃成。
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壬寅
五十歲。正月,自山東入都。三月,至昌平,三謁十三陵,並奠思陵。出古北口,往薊州,仍至昌平。五月,至真定之新樂,抵曲陽,謁北嶽恒山。至井陘。七月,《天下郡國利病書》成。十月,住山西,至大同之渾源州,渡汾河,至平腸府。
清康熙二年(一六六三)癸卯
五十一歲。正月,自平陽登霍山,遊女媧廟。至太原,訪傅山處士。至代州,遊五臺山,與富平布衣李因篤定交。在汾州,聞摯友吳江高士吳炎、潘檉章二子遭湖州莊氏私史之難,遙祭於旅舍。由汾州歷聞喜,拜裴村晉公祠。取道蒲州,入潼關,遊西嶽華山。過訪華陰諸生王山史。
329
至西安,遊富平,館李因篤家。西至乾州。十月,過訪處士李中孚於周至,遂定交。往驪山,訪明宗室朱存杠。出關,至太原。
清康熙三年(一六六四)甲辰
五十二歲。正月,至蒲州之榮河,游后土祠,適汾州。自大同至西口入都。七月,至昌平,四謁十三陵,奠思陵。至河南輝縣,訪處士孫夏峰。至山東,度歲於泰安。
清康熙四年(一六六五)乙巳
五十三歲。由泰安至德州,復至濟南。置田產屋宇于章丘之大桑家莊。秋,至曲阜,再謁孔林,遊闕里,與吏部考功司郎中、進士顏光敏定交。
清康熙五年(一六六六)丙午
五十四歲。由大桑家莊過兗州。至廣平,之曲周。往太原,與秀水布衣朱彝尊、南海諸生屈大均定交。出 雁門,適應州。重過大同,訪李因篤於代州牧陳上年署,並與李因篤等二十餘人墾荒於雁門之北,五台之東。入京師,復往山東,遊泰山,謁天慶宮。十月,注《韻 補正》成。至兗州太守彭繩祖署度歲。
清康熙六年(一六六七)丁未
五十五歲。春,留兗州同知李劉年署,刪訂《近儒名論甲集》。南歸,至山陽,寓王略家。開雕《音學五 書》於淮上,山陽諸生張弨父子任校寫之役。北行抵廣平,之曲周,拜明故相路振飛文貞公祠。入都,從孫思仁處借得《春秋纂例》、《春秋權衡》、《漢上易傳》 等書,陳上年資以薪水、紙筆,寫之以歸。還山東,寓德州工部員外郎陳先貞、刑部侍郎李濤家。
330
清康熙七年(一六六八)戊申
五十六歲。春,在都中,寓慈仁寺。聞萊州有黃培詩案牽連,毅然馳赴濟南,自請繫勘。三月,下濟南府獄。十月,獄解得釋。
清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己酉
五十七歲。春,入都,寓七聖庵。旋往山東,復入都,寓文昌閣。三月,偕李因篤往昌平,五謁十三陵。 回都門,移寓外甥徐元文邸舍。四月,出都,過順德,歷邯鄲,返章丘,與謝長吉對簿,田案始結。至大名,過保定。冬,抵平原,潘檉章之弟潘耒來受學。十一 月,至京,先後寓廣西提學僉事吳縣申叔旆、刑部郎中德州謝方山家。
清康熙九年(一六七○)庚戌
五十八歲。四月,往德州,六月,陳先貞、李濤請至家中講《易》,至九月初講畢,旋即入都,與秀水朱 彝尊、嘉定陸元輔同往宛平吏部侍郎孫承澤之研山齋詳定所藏古碑刻。出都,適廣平,之曲周,訪路振飛之子、路澤溥之兄路澤濃。歷河南,至山西,復回山東度 歲。初刻《日知錄》八卷,陳先貞贈之序。
清康熙十年(一六七一)辛亥
五十九歲。春,在都中,旋往山東,未幾,仍入都,寓甥徐乾學家。夏,大學士孝感熊賜履欲以纂修《明 史》薦,力辭之。出都,歷忻州之靜樂、平定州之盂縣,至太原,為太原知府、進士周令樹點定荀悅《漢紀》。十月,交城縣令、舉人趙天羽遨往與華亭舉人陸慶 臻、上海詩人蔡湘剪燭賦詩。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