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邁入七○年代,小說進一步批判現實或謀求社會改革愈加明顯,其中更富有知識份子強烈的人道主義色彩與 尋求救贖的實踐熱情,因而同情低下階層的農漁工礦窮苦的生活、挫敗的人生。吳念真於七○年代初期開始發表小說,曾獲聯合報小說獎及吳濁流文學獎。出版有短 篇小說集《抓住一個春天》(聯經)、《邊秋一聲雁》(遠景)、《豐饒的山林》(時報)。
同時馬華文學也漸嶄露頭角,〈拉子婦〉是李永平的第一篇小說,當時他還是台大外文系的學生。這篇在 《大學雜誌》發表的短篇小說,立刻引起很多注意。故事中的拉子婦是婆羅洲土著,她與漢人成婚,受盡歧視,終於委頓而死。雖是一則平鋪直述的故事,但其中含 藏了一個青年人對種族不平、人情薄倖的觀察,全篇瀰漫著婆羅洲雨林邊緣裏封閉華人社會的詭異氣息。齊邦媛教授曾將之譯為英文,收入《中國現代文學選集》 中,於一九七五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發行。
台灣文學在七○年代,由於資本經濟的飛快成長,城市急劇變化而產生了許多未曾有的都市景象,跨國公 司的商業大樓林立,黃金地段的色情酒吧興起,雖然展現出繁榮蓬勃的活力,同時也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思想,因而許多變態、頹廢、異化、 迷惘的社會現象和畸形心態,成為八○年代崛起的新生代作家黃凡、張大春等創作表現的重要主題。台灣在八○年代出現了都市文學,九○年代出現了新感官小說和 後現代作品,也表現出相當的「世紀末的華麗」;這類作品探索的主題,包括感官經驗、情色欲望、唯美趣味、頹蕩情調、美人遲暮、貴族沒落等等生命的榮華與凋 落,顯示出本世紀末台灣的都會生活和人間世態;另一方面,由於機械文明和電腦科技的主宰,這類作品也呈現出人性在現代社會中的扭曲和異化。
八○年代後期以降的小說,普遍缺乏七○年代作家的淑世情懷,主題缺乏嚴肅性,而積極表達叛逆的訊息
32
。這樣的轉折變化,如檢視九○年代小說作者的年齡層、創作技巧,可知大異其趣,說明了不同世代作者對不 同文學形式的開發,對生命經驗裏著重選擇的層次有不同的看法。九○年代的台灣社會進入豐足富裕的階段,內在緊張感亦隨解嚴逐漸消失,繁榮的成果為一般市民 享受的目標,追求歡樂、獵取新感覺,刺激、神祕、魅惑。內在的精神苦悶發洩於舞榭歌台中,頹廢成為現在剎那的解放;內在的欲求也隨繁華的鬆懈下蠢蠢欲動, 終成反抗秩序的力量。進入九○年代台灣文學可以世紀末風格來形容,是頹廢與再生、夢幻與現實、獨立與融合等等因素混合雜陳,沒有一定秩序的混沌時期。新新 人類已不認為文學須有嚴肅的使命,新生代生存的環境是電子資訊(MTV、CD、LD、電腦、光碟、任天堂、KTV等) 的時代,在語言及形式的創作上,顯然不同於上一代,作家所寫的愛情故事也不再是過去俊男美女式的愛情幻想,可以很輕易在小說裏找到做愛、亂倫、精液、自 瀆、手淫、乳溝等大膽的性愛語言,完全不像上一代那種含蓄、間接的表現手法,許多作品赤裸放恣,充斥感官刺激的情色。如曾陽晴《裸體上班族》、紀大偉《感 官世界》、洪凌《異端吸血鬼列傳》、陳雪《惡女書》等情欲書寫作品,力寫無數奇異詭譎的情節,頹靡情色的溺想,電玩、漫畫、電腦網路,神遊變形其間,文字 成為炫人耳目的遊戲,文學成為遊戲世界的一部分。生命、生活經驗的迥異,目前新一代作者在創作內容與表現方式,明顯與過去有不同的面貌,如題材之選擇、實 驗性的書寫形式與對都市次文化的借用等方面。它以昂然之姿向傳統寫實、現代主義小說訣別,打破種種舊的窠臼,呈現出多彩的「世紀末的華麗」。(朱天文《世 紀末的華麗》,出版於一九九○年。收錄七篇作品,描寫二十世紀最後十年台北社會各階層人物。)
就台灣文學發展來看,衝擊最大的是後現代主義,它使台灣文學從八○年代末期至九○年代中,呈現一重要的現象是急切創新
33
,對傳統敘事觀點的游離、跳躍、質疑、解構,而展現了破碎、多元,乃至矛盾的敘述模式。因此許多新的寫作手法,如拼貼(collage)之應用,一切奇情(fantasy)、怪誕(gothic)、 夢囈……都可用藝術上的拼貼手法寫成小說作品,此一創作手法為數不少,他們申言要打破陳規,向傳統敘事模式挑戰。作家參與此一類似形式遊戲實驗的,如葉姿 麟、黃凡、林燿德、平路,這應當不只是後工業社會的情境使然,也是作家本身對藝術自覺的抉擇。八○年代中期以降,台灣文學界即面臨「後現代」或「後殖民」 的討論,「後現代」時期呈現了一種在現代主義之後無以名之,多元、解構、無名的面貌。「後殖民」固也反中心,主張多元文化,但在解構主體、分裂主體之後, 對追求台灣文學主體性的建立則顯而易見。這時期的台灣新文學實際的風格表現,說明了台灣文學同時處於一個解構與重建同時發生的場域。黃凡〈如何測量水溝的 寬度〉為典型的後設小說,作者在文中已藉由謝明敏之口宣稱:「當你閱讀這篇小說時,你也『涉入』了這個故事(這一點倒和伊塔羅‧卡爾維諾的作品《如果在冬 夜,一個旅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敘述者等於在提醒讀者,面對文本之時,閱讀和書寫是同時存在的,也因此使小說有更大的彈性,構成一篇所謂開放且尚未完 成的正文。套用黃凡本人的話:「政治、經濟、是非恩怨、真理、謊言、個人的意志、時代的夢想、永恆的嘆息,一切都攪成一團,像天堂花園裏的一塊泥巴。」嚴 肅與笑話的界線趨向模糊,反倒呈現出一種更深刻的體悟。顛覆性的喜劇策略在黃凡的運作下,更凸顯出問題的所在,對整個社會做某種程度的嘲諷和警醒。括弧的 大量運用、疏離感的寫作方式,呈現出幾項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最明顯的功用就是補充說明,因而增加文章的張力和戲劇性;再者,藉由括號的運用,能夠使作者 天外飛來一筆,大量插入許多情節外的內容,達成作品多元開放的效果。
34
至於駱以軍的小說從早期就沒有朝向時代或社會性問題開展,而比較是朝向個人或人性問題挖掘,其《紅 字團》、《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等早期短篇小說集就顯示他的這個特點。例如像〈降生十二星座〉以電玩的世界反照現實人生中的操縱與被操縱等問題,除了可 看到駱以軍生長的文化氛圍,他對人性等普遍性議題而非特定的政治或時代議題的關懷傾向也不難窺見。
走過將近一世紀的台灣現代小說,邁入新的世紀後,相信它的光芒仍將燦爛天空,後浪推前浪,將會有什麼樣的作家、作品躍入文壇,我們拭目以待,熱烈期待著。
35
36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