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May 13, 2008

285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

  第一章 建安詩歌與正始詩歌

     第一節 建安詩歌

  東漢從桓帝以後,王室日漸衰微,宦官與外戚交相干政和互相傾軋,造成了政治的極端黑暗和腐敗,終於 釀成了黃巾之亂,導致了東漢帝國分崩離析瓦解滅亡的命運。黃巾之亂被平定之後,接著是軍閥割據,互相混戰,兵連禍結,爭結延綿,使社會經濟遭受到嚴重的破 壞摧殘,人民生活遭受到極度的荼毒傷害,曹操在蒿里行裏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鷄鳴。」王粲在七哀詩裏說:「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就是當時悽慘景 象的真實寫照。這種混亂的局面,一直到建安十四年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的大勢已定之後,才稍稍得到安定。

  建安是漢獻帝在董卓脅迫之下,由長安遷回洛陽所改稱的年號,自西元一九六年起至二二○年曹丕篡位止,共計二十五年。這個時期的政治大權,完全操在曹操的手 裏,漢獻帝名存實亡;當時的文學領袖,也是曹氏父子,他們不但提倡文學,獎勵文學,而且都愛好文學,有很特出的創作才華;再者如建安七子,除孔融以外,也 都是曹家的幕客

286

:因此,建安雖然是漢獻帝的年號,但是「建安文學」毫無疑問的應該屬於曹魏的範疇。至於東吳與西蜀,作家與作品都很少,無足稱述。

  建安時期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一時出現了大量的作家與作品,尤其在詩歌方面,產生了 許多優秀的篇章,曹氏父子的提倡,功不可沒。文心雕龍時序篇說:「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琅。並體 茂英逸,故俊才雲蒸。仲宣(王粲)委質於漢南,孔璋(陳琳)歸命於河北,偉長(徐幹)從宦於青土,公幹(劉楨)徇質於海隅,德璉(應瑒)綜其斐然之思,元 瑜(阮瑀)展其翩翩之樂。文蔚、休伯之儔,于叔、德祖之侶,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袵席上。灑筆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談笑。」詩品也說:「曹氏父子篤好斯文,平 原兄弟(曹植封平原侯)蔚為文棟。劉楨、王粲為其羽翼。次有攀龍托鳳,自致於屬車者,蓋將百計。彬彬之盛,大備於時矣。」上有曹氏父子的提倡獎勵,下有建 安七子等人的響應附和,於是造成了建安文學的極盛時代。

  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能在我國文學史上取得重要的地位,並且獲得後人的崇高評價,最主 要的在思想內容方面能夠繼承漢代樂府民歌的寫實傳統,相當深刻地反映了漢末社會的動亂現實。此蓋由於曹氏父子和依附他們的文人都目擊當時空前的災亂景象, 有的甚至親身遭受流離之苦,以他們文人的特有的敏銳觸覺,自不能不深有所感而形之於吟詠了。同時,他們也都是一些有政治理想抱負的人,而新的政治環境也提 供了施展才能的有利條件,因此,在他們的詩歌中,也常常表現了及時建立功業的的雄心和拯世濟物的宏願。文心雕龍時序篇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 亂離,風衰俗怨,幷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正指出了建安詩歌的這一個特色

287

。這種傑出的成就,形成了後來稱為「建安風骨」的傳統,對於我國以後詩歌的發展,有著深刻良好的影響。

  建安詩歌在形式方面,可以說是各體兼具,有古詩體、樂府體,有三言、四言、六言、以至七言,也有楚 辭體、雜言體等,其中有短歌也有長調。值得我們注意的有三點:一是樂府歌辭的製作。建安時代,樂府聲調大多失傳,於是詩人就利用樂府舊題,改作新辭,新辭 的內容與原作無關,文字比較整齊華美,篇幅也加長了,少的一百多字,長的多至二、三百字。二是五言詩的進一步發展,從此開始興盛。三是七言詩也在這時奠定 了基礎。

  再就建安詩歌的寫作技巧而言,這時期的詩人已經注意到修辭潤飾,諸如用字的獨創,對偶的增多與工整,描寫的細膩與刻畫的盡致,提高了詩歌創作的藝術性。

      一、曹操 曹丕

  曹操(西元一五五~二 二○)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漢靈帝時太尉曹嵩之子。他從小機警過人,有權謀。二十歲舉孝廉。平定黃巾之亂和討伐董卓,他都曾率兵參 與。在連年轉戰中,也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董卓死後,獻帝由長安返回洛陽,洛陽殘破,曹操遂迎獻帝都許,這是建安元年(西元一九六)的事。從此,「挾天子以 令諸侯」,成為北方實際的統治者。建安十三年(西元二○八)自為丞相,南征荊州,和劉備、孫權的聯軍戰於赤壁,大敗而歸。十八年(西元二一二)進位魏公, 二十一年(西元二一六)進爵魏王,立下了他兒子曹丕稱帝的基礎。二十五年(西元二二○)正月,死於洛陽,活了六十六歲。

  曹操不但是漢末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一位卓越而受人推崇的詩人。他以政治上的領導地位,加上他個人對文學的愛好與修養

288

,網羅了當時許多出色的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局面,開創了文學上的新風氣。

  曹操詩今存二十餘首,全部都是樂府歌辭,以四言的最多,其次是五言。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注引曹瞞傳 說:「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晉書樂志也說:「漢自東京大亂,絕無金石之樂;樂章亡絕,不可復知。及魏武平荊州,獲漢雅樂 郎河南杜夔能識舊法,以為軍謀祭酒,使創定雅樂。」可見他對於樂府的愛好。當時詩人大都受漢樂府的影響,而曹操尤甚。不過他的樂府詩雖然沿用漢樂府的舊 題,卻并不因襲古辭古意,而是「用樂府題目自作詩」(清方東樹語),「借樂府寫時事」(清沈德潛古詩源),繼承了漢樂府反映社會現實的精神。譬如他的蒿里 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鷄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漢獻帝初平元年(西元一九○)春,關東(函谷關以東)各州郡起兵討伐董卓,推勃海太守袁紹為盟主。但是 會師之後,關東州郡都各有打算,觀望不前,甚至互相殘殺火併。這首詩除了真實地反映了上述情況外,並對人民的苦難,流露了深切的同情。明鍾惺說:「漢末實 錄,真詩史也。」(古詩歸)清方東樹說:「此用樂府題,敍漢末時事。所以然者,以所詠喪亡之哀,足當挽歌也。」(昭昧詹言)

  苦寒行與却東西門行則反映了動亂中的軍旅征戌生活,茲舉前一首為例:

289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 路啼。谿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歎息,遠行多所懷。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人馬同 時飢。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這首詩是曹躁在建安十一年(西元二○六)征高幹時所作。幹是袁紹的外甥,投降曹操後又反,當時屯兵在壺關口(今山西長治東南)。曹操從鄴城(今河南臨漳縣西)出兵,取道太行山,其時在正月。詩中描寫在嚴寒氣候中山路行軍的艱苦,歷歷如見。

  短歌行是他詩中最膾炙人口的佳作: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 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濶談讌, 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開頭八句表現了詩人對時光易逝功業未就的深沈感慨,繼而抒發思念賢才、求賢若渴的心情,最後吐露了延攬 人才以完成統一大業的宏偉懷抱。全詩蒼涼悲壯,沈鬱古樸,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其中襲用詩經成句,順當自然,使人毫不覺得,可見作者的才氣高超。此外,他的 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雄心躍於紙背,表現了他進取不懈老當益壯的胸懷。詩品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當是指這一類 詩說的。

290

  曹操的樂府詩中,還有一些寫景的作品,如: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碣石篇觀滄海)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肅清,繁霜霏霏。鵾鷄晨鳴,鴻雁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凄。(同前冬十月)

    鄕土不同,河朔隆寒。流澌浮漂,舟船難行。錐不入地,豐籟深奧。水竭不流,冰堅可蹈。(同前河朔寒)以上三首,前者寫大海雄偉宏壯的景色,波瀾壯濶,有吞吐宇宙的氣象。後二首寫塞北隆冬之景,水竭冰堅,天地肅殺,一股嚴寒之氣,逼人而來,都是寫景的佳作。

  曹操的詩,脫胎於樂府,但能夠建立他自己的獨特風格。他的詩極為本色,直言暢論,不加雕飾,而沈雄 蒼涼之氣,貫通全篇。讀其詩如見其人,胡應麟詩藪說他「雄才崛起,無論用兵,卽其詩豪邁縱橫,籠罩一世」,敖陶孫詩評評他的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沈 雄」,都是很恰當的評論。

  曹操的樂府詩,除了幾首遊仙詩像氣出唱、精列、秋胡行在思想上藝術上都不高之外,其他的都是借用舊 題目作新詩,抒寫時事,上承漢樂府「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的精神,下開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題新事樂府和白居易新樂府運動的先河,建立了我國樂府詩的 優良傳統。另外,四言詩從三百篇以後,很少佳作,曹操所創作的像短歌行等優美動人的篇章,頗有復興之象,但畢竟大勢已去,難與五言詩的主流對抗,雖然後來 嵇康、陶潛也有一些好的四言作品

291

,但以後也就式微中絕了。

  曹丕(西元一八七~二 二六)字子桓,曹操的次子。丕生性頴悟,史書說他「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注引魏書)。建安十六年二一 一),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二一七),立為魏太子。二十五年(二二○)操卒,丕廢漢獻帝自立,改元黃初,做了七年皇帝。

  曹丕詩現存完整者約四十首,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各種形式都有,其中樂府詩計二十三首,另 外的是古詩。樂府詩多半是模擬之作,如短歌行、善哉行等模擬詩經;臨高台、嬁歌何嘗行等則為模擬漢樂府。都是標古題、襲古意、擬古辭的作品,和他的父親曹 操借古題述時事不同。他的詩,就內容而論,以描寫男女愛情和遊子思婦題材的作品寫得比較好,如雜詩、于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燕歌行,清河作等;以體裁 而論,以五言詩和七言詩成就較高。舉例如下: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徬徨。徬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漢囘西流,三五正縱橫。草蟲鳴何悲,孤雁獨難翔。鬱鬱多悲思,綿綿思故鄉。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向風長歎息,斷絕我中腸。(雜詩二首之一)

寫遊子思鄉之情,婉約悱惻,很能感人,顯然受到古詩十九首的影響,明王世貞藝苑巵言說:「子桓之雜詩二首,可入十九首,不能辨也。」是不錯的。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鄕,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牀

292

,星漢西流夜末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燕歌行)

寫思婦在秋夜懷念遠方的丈夫,語言雖然淺顯,表情卻很真摯。我國最早的七言詩,舊傳為漢武帝時的柏梁臺 詩,通篇是七言,但是經過顧炎武(日知錄)沈德潛(古詩源)的考證,證明是後人偽作。東漢張衡的四愁詩,每首起句的第四字均用「兮」字,不能算是純粹的七 言詩,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就是曹丕的兩首燕歌行了。對七言詩這種體裁的形成,曹丕是有貢獻的。不過曹丕此詩逐句押韻,音節不免單調,可見七言詩在當 時還是新起的形件式。到了劉宋時代的鮑照,它才在藝術上趨於成熟。

  曹丕的詩,一反其父的雄渾悲壯之風,而婉約多姿,纏綿悱惻。所以清陳祚明說:「子桓筆姿輕俊,能轉 能藏,是其所優。轉則變宕不恆,藏則含蘊無盡。其源出於十九首,淡逸處彌佳,樂府雄壯之調,非其本長。」(采菽堂古詩選)沈德潛也說:「子桓詩有文士氣, 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要其便娟婉約,能移人情。」(古詩源)

      二、曹植

  在建安作家中,成就最大也最受後人推崇的,自然是被詩品稱為「建安之傑」的曹植了。他流傳下來的作品,詩有八十多首,辭賦、散文完整的與殘缺不全的共四十餘篇。也較建安時期其他作家為多。

  曹植(西元一九二~二 三二)字子建,是曹丕的同母弟。他自小聰明頴出,十幾歲便誦讀了詩論和辭賦數十萬言。作文下筆成章,進見對答如流,很得曹操的喜愛。建安十六年(二一一) 受封平原侯,十九年封臨淄侯。這時期他所過的是無憂無慮的日子,飲宴賦詩,與建安七子並馳於文壇,時人號為繡虎。曹操曾幾次想立他為太子,但是由於他「任 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三國志魏志陳思王傳),加上曹丕的權詐陷害,使曹操改變了主意

293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代漢自立,改元黃初,對曹植施行壓抑和迫害,先殺了曹植的好友丁儀、丁廙等,並且 把他調離京師,使就封國,以削弱他的勢力。黃初二年(二二一)被貶為安鄉侯,由於 太后的哭訴,改封為鄄城侯。三年立為鄄城王,四年徙封為雍丘王。黃初六 年(二二五)曹丕東征回來,經過雍丘的時候,特地去看他,談笑甚歡,兄弟間的感情稍有恢復,為此曹植曾經感激得流淚。可惜好景不長,第二年曹丕就病死了。 丕子叡繼即帝位,改元太和。曹叡對曹植的態度是冷漠而不信任的,而且採用他父親的老辦法,不斷調動曹植的封地。使他惶惑不安,心生恐懼。太和元年徙封俊 儀,二年還封雍丘,三年徙封東阿,六年改封陳王。所以從曹丕為帝以後,曹植的生活,名為王侯,實則囚徒,太和六年冬十一月,終於在憂傷憤懣中抑鬱死去,只 活了四十一歲。

  曹植「生乎亂,長乎軍」,早年隨曹操南征北戰,培植了強烈的功名事業心。另一方面,他又深受時代風氣的熏陶,養成了一種放縱不羈的性格,對世俗禮教採取蔑視的態度。這種拯世濟物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貫徹在他一生的思想行動中,並且成為了他作品的基本精神。

  曹植作品的基本精神雖然是前後一致的,但由於生活環境的變遷,前後期作品也存著顯著的不同。曹植的 生活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前期是他自成年到二十八、九歲—曹操未死以前那段青年時期。在這段時期中,他很得父親寵愛,是標準的公子王孫,過的是飲宴玩樂,無 憂無慮的生活。這一時期的作品,有表現宴遊之樂的,如公讌:「公子愛敬客,終宴不知疲。清夜遊西園,飛蓋相追隨。」侍太子坐:「清醴盈金觴,肴饌縱橫陳。 齊人進奇樂,歌者出西秦。翩翩我公子,機巧忽若神。」箜篌引:「置酒高殿上,親友從我遊。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

294

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這些詩毫無疑問的是他早年遊樂生活的寫照。

  曹植的詩中有一些贈友的詩。如贈徐幹、贈王粲、贈丁儀、贈丁廙,也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詩中陳述對朋友的希望,勸勉、鼓勵與安慰,情意深厚感人。

  曹植一生所熱烈追求的是「勠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這種理想 抱負,在他早期的詩歌中就有突出的表現,可以薤露、白馬、名都,鰕垏等篇為代表。薤露篇說:「願得展功勤,輸力於明君。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這是詩 人報效國家、建立功業的雄心壯志的公開宣示。白馬篇中熱情讚美「幽幷遊俠兒」的武藝高超、勇敢機智,忠勇愛國,篇末說:「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隄。長驅蹈 匈奴,左顧凌鮮卑。棄身鋒刄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一位英姿煥發,輕生重義、不 惜犧牲、充滿愛國情操的邊塞青年,正是詩人的自況。作者在名都篇中諷刺了那些但知鬥鷄、走馬為樂,不能立功報國而虛度大好時光的京洛少年。在鰕垏篇中,詩 人用對比的手法,指摘了唯利是圖的小人,揭示了自己崇高的雄心壯志:

   鰕垏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戲藩柴,安讖鴻鵠遊?世士此誠明,大德因無儔。駕言登五嶽,然後小陵丘。俯視上路人,勢利惟是謀。讎高念皇家,遠懷柔九州。撫劍而雷音,猛氣縱橫浮。汎泊徒嗷嗷,誰知壯士憂!

  曹植此一時期的詩歌,很少反映漢末軍閥混戰、人民痛苦的現實,這是受到他的年齡與生活環境的限制。只有在送應氏第一首中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