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May 5, 2008

11

。如果說「現實主義」是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流,其實一點都不為過。尤其是「革命文學」口號的提出與「延安 文藝座談會」以後,一直到「文革」時期,更是如此。但是這並不代表其他的文學表現手法就毫無可論之處。魯迅的〈狂人日記〉,就應該是受到西方心理學與現代 主義手法的影響。中國現代小說發展的前二十年,具有強烈浪漫主義風格的小說創作,可以以創造社的成員如郭沫若、廬隱、張資平等人的作品為代表。從一九二八 年開始流行於上海的「新感覺派」小說,相當接近於象徵主義或現代主義小說。至於當時郁達夫的小說,大膽的自我剖析與孤絕疏離的風格,可以視之為中國「內視 小說」或「私小說」的先河。真正能夠表現出外國小說與文藝思潮對於現代小說的創作手法產生影響的時期,是「文革」以後直到現在。除了「現實主義」作品持續 發展之外,廣義的「現代主義」小說創作,取代了之前將近四十年的「現實主義」創作主流。相對於五四運動前後的「首度西潮」,被稱為「二度西潮」的一九八○ 年代、一九九○年代,在逐漸解脫「樣板」的窠臼之後,中國現代小說彷彿從「現代主義」裏重新找回創作的活力。其轉捩點是一九八二年高行健出版了《現代小說 技巧初探》 一書,而引發關於西方現代主義文藝與中國現實主義文藝之間相關問題的討論。事實上這也是中國現代小說從蘇聯(俄羅斯)與東歐文藝思潮轉向到西 方歐美文藝思潮的重要時期。於是有採用意識流手法的小說,如王蒙的〈夜的眼〉、張辛欣的〈我在哪兒錯過了你?〉;有採用超現實題材的小說,如諶容的〈減去 十歲〉、鄧鋼的〈全是事實〉;有表現出後現代手法的小說,如蘇童的《妻妾成群》、余華的〈現實一種〉等等。

12

出現京派小說與海派小說的差異

  「京」「海」分別指的是現代中國的北南兩大都會:北京與上海。由於現代化的發展速度與方式不同,各 自扮演的政經角色也不同,北京—上海的對比,往往會出現政治—經濟、傳統—現代、鄉土—都市、中國—西方、內陸—沿海之類的結果。而這些對比結果的總合, 反映在小說創作,就成了「京派」與「海派」的差異。北京,被稱為「最高貴的鄉土城」,是傳統中國的縮影,有著鄉土文化的象徵意義。京派作家大多是學者或大 學生,一方面有著對於鄉土文化的眷念,對於現代化生活抱持一種糅合期待與焦慮的困惑;一方面主張創作的自由,追求文化的價值與人文的理想,反對商品化文學 的媚俗與功利。代表作家有廢名、沈從文、蘆焚(師陀)、蕭乾、林徽因、汪曾祺。上海,被稱為「十里洋場」,外國租界林立,是中國領土內的「國外」。在洋場 生活的中國人,看慣香豔風流,目睹世界荒誕,既有華麗美觀的外表,也有空幻失落的內在;既追求時髦的渴望,也有物化人生的無奈。

  海派小說的傳統早於京派小說,後續的發展也長於京派,但是海派小說在早期通常被認為是「通俗小 說」,或美其名為消費性的「都市小說」。當時的海派小說,源自於言情的「鴛鴦蝴蝶派」,又稱為「民國舊派小說」或「禮拜六派」。當北京如火如荼的展開新文 學運動的時候,這派的小說在上海仍然是以華麗駢偶用典的文言進行創作。其創作功能主要是迎合有閒情的人士與小市民的閱讀趣味,一派風花雪月。早期代表作家 有徐枕亞、包笑天、周瘦鵑與張恨水;中期代表作家有葉靈鳳、施蟄存、劉吶鷗。直到晚期像徐訏、張愛玲、無名氏等人的小說作品出現,海派小說的藝術價值,才 算是真正受到文壇肯定,而且被認為與中國現代主義小說的發展關係密切。京派小說的文人性格強烈,海派小說則成為現代通俗小說的母體

13

。在張恨水力圖改革通俗小說之後,言情小說、社會小說、武俠小說、歷史小說與偵探小說都有大幅的進展, 名家輩出,質量可觀。尤其是武俠小說,可以說是中國最具特色的通俗小說。京派小說與海派小說各有發展、各有特色:後來在通俗文學部分,也被劃分為京、海兩 派,但是意義上已經略有不同。

  一九四九年以後,京派小說因為鄉土寫實的特質,算是勉強維持下來,但是創作自由的主張已然消失殆 盡,部分作家甚至停筆不寫。海派小說則完全消沉,徐訏、張愛玲、無名氏等人也都離開中國大陸。直到一九八○年代開放改革以後,京、海兩派小說才有復興的跡 象,只不過現在已經鮮少有人會再從此進行小說作品的劃分歸類了。

三、現代中國小說發展的時間縱線

第一階段(一九一八~一九三七):啟蒙與發展時期

  這個階段是從魯迅發表第一篇新小說〈狂人日記〉開始,到全面對日抗戰為止。主要特色是不斷探索新的小說形式與創作題材,呈現出多元發展的一種新興氣象與活力。重要作家與作品為:

  魯迅(一八八一~一九三六),本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出版有小說集《吶喊》、《徬徨》與《故事新編》等三種。被稱為「中國現代文學之父」。代表作是〈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其中〈狂人日記〉是以日記體形式寫成,而〈阿Q正傳〉則是運用傳統紀傳體的方式表現。這兩篇小說充滿了批判、諷刺、反省的意味,成為後來從小說改良社會一類小說創作主張的典範。而最早的「鄉土小說」作家

14

,也是魯迅。

  陳衡哲(一八九三~一九七六),出版有小說集《小雨點》。陳衡哲是第一位現代小說的女性作家。

  廬隱(一八九八~一九三四),本名黃英。出版有《海濱故人》、《曼麗》、《靈海潮汐》、《玫瑰的刺》等小說集,與中篇小說《歸雁》、長篇小說《火焰》。廬隱是一位女性作家,也是浪漫抒情小說的代表作家。早期受到「問題小說」的影響,但是主要成就卻是由「自敘傳體」寫成的浪漫抒情小說。

  郁達夫(一八九六~一 九四五),本名文,字達夫。出版有《沉淪》、《蔦蘿集》、《寒灰集》、《雞肋集》、《過去集》、《薇蕨集》、《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等小說集。代表 作是以「自敘傳體」形式寫成的〈沉淪〉。郁達夫是男性情欲與頹廢風格的代表作家,自我意識強烈。其作品一方面可以視之為中國「內視小說」或「私小說」的先 河,另一方面也是中國現代小說從寫實主義的集體意識過渡到現代主義的個人意識的重要標誌。

  葉紹鈞(一八九四~一九六○),字聖陶。出版有小說集《隔膜》、《火災》、《線下》、《城中》、《未厭集》、《微波》等,以及長篇小說《倪煥之》。葉紹鈞小說具有典型現實主義小說的特質,相對於「藝術派」小說,是「人生派」小說的代表作家。

  其他重要的小說家還有第一位創作長篇小說的張資平、從事鄉土小說創作的臺靜農、由「自敘傳體」小說 轉而創作「革命小說」的丁玲、左翼作家張天翼、「新感覺派」作家施蟄存、京派田園小說家廢名、「京味」小說家老舍、表現敢愛敢恨人生哲學的巴金、注重社會 剖析的茅盾、湘西代表作家沈從文、東北流亡作家蕭紅、蕭軍、言情小說家張恨水、武俠小說家平江不肖生、偵探小說家程小青等等。

15

第二階段(一九三七~一九四九):衰蔽時期

  這個階段是從全面對日抗戰到海峽兩岸分治、新中國建立為止。主要特色是小說在抗日的前提下,創作傾 向漸趨一致:而且成名作家或受戰爭波及、或奔走於戰爭事務,新興作家亦缺乏重要作品問世,可以說是現代小說的衰蔽時期。而毛澤東的「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 發表在這一時期。當時的重要作家分散在淪陷區與國統區、解放區,通俗文學作家的表現反而比較多采多姿:

  張愛玲(一九二一~一 九九五),是中國現代文壇中最具傳奇性的女作家。出版有《傳奇》、《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白玫瑰》、《半生緣》、《赤地之戀》、《秧歌》、 《怨女》等小說。張愛玲竄紅於一九四○年代的上海,一九四三年從小說處女作〈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進入上海文壇,即引起廣泛注意。一九四 三年到一九四五年是張愛玲創作最為旺盛的時期,像〈傾城之戀〉、〈金鎖記〉、〈流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代表作都於此時完成。張愛玲的作品受中國古典 小說與都市通俗小說影響極大,通常故事題材都是取自一些平凡而瑣碎的家庭生活,文字與背景常具有華麗與蒼涼的中國情調,以上海、香港為描寫的依據地,寫盡 封建舊家庭的墮落腐敗,和人對自身處境的無能為力,由紅塵男女所搬演的一幕幕滄桑而荒涼的愛怨情仇透過通俗的小說題材,來傳達她對女性命運的思考及離亂的 時代感受。

  錢鍾書(一九一○~一九九八)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學者,小說創作雖然不多,但是地位頗高,出版有小說集《人、獸、鬼》與長篇小說《圍城》。其中《圍城》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之一,以「圍城」譬喻人生處境,對於知識份子、世家子弟的醜態加以冷潮熱諷,被譽為是一部「新儒林外史」。

16

  趙樹理(一九○六~一九七○),原名趙樹禮。出版有《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等小說。趙樹理的小說,一直被認為是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的最佳實踐者。作品以《李有才板話》最具特色,是一篇利用說唱體的形式所創作出來的中篇小說。

  其他小說家包括老一輩的成名作家茅盾、巴金、老舍、沈從文都有新的小說創作;海派作家有徐訏、無名氏;另外有以路翎為首的七月派小說、寫《未央歌》的鹿橋、寫《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丁玲、寫《暴風驟雨》的周立波等等。

  在通俗小說方面,成果最為豐碩的是武俠小說,當時有「五大家」:白羽、鄭證因、王度廬、朱貞木、還 珠樓主,著作字數總合有數百萬言,直接影響了後來港台武俠小說的創作。言情小說有秦瘦鷗的《秋海棠》、偵探小說有孫了紅的《紫色游泳衣》、《血紙人》、 《三十三號屋》等。這是中國現代通俗小說的飛躍時期,也是被批判最力的時期。

第三階段(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低迷僵化時期

  這個階段是從新中國「成立」以後到「文革」結束為止。主要特色是小說創作的型態與風格的單一化,形 式往長篇與短篇兩極傾斜:長篇以寫歷史為主,大量撰寫革命歷史小說、短篇務必觀照現實,大量撰寫農村小說,甚或指定「樣板」以供創作參考;風格則以現實主 義為基調,強調奔放宏偉。

  此時的文學思想是由政治性—真實性—藝術性所構成,在政治掛帥的原則下,文學藝術成為可有可無的包 裝工具。由於政治意識形態對於小說創作的箝制,因此一般而言,此時小說創作者的意願偏低,作品也多僵化無味;歌功頌德者多,性情表露者甚少。而小說作品的 創作與發表,甚至需要政府當局的批示與允許

17

。整體而論,此一階段的小說語言粗糙而俚俗,藝術性嚴重退化,創作的拘束過多,小說讀來乏味不堪。這是 中國現代小說發展中最黑暗的時代。革命歷史小說的重要作家有:柳青、孫犁、曲波、楊沫、歐陽山、羅廣斌、楊益言、茹志鵑等;農村小說重要作家有:趙樹理、 周立波、沙汀、康濯、駱賓基、浩然、王杏元、王汶石等。其他如創作「工業題材小說」的杜鵬程、創作「都市小說」的周而復、以及被視為另類作家的宗璞,都相 當具有代表性。

第四階段(一九七六~一九九○):重新認識與探索的復興時期

  這個階段是從「文革」以後到一九八○年代結束。主要特色是從療傷、反省,到呼應開放改革的政策,封 閉以久的小說創作環境得以喘息而逐漸復原。加上經濟建設的陸續開展,與西方歐美文化的接觸以及海峽兩岸的交流,刺激了現代小說的重新起步。作家也因此可以 有較大的空間去摸索不同於以往的創作方式。一般而言,這個階段的小說發展,初期是由傷痕小說到反思小說,再到改革小說;後期則由尋根小說到探索小說,再到 先鋒小說與新寫實小說。而作者群的分布,也因為「文革」所造成的斷層,於是出現一九六○年代以前小說作家的重新復出以及新興知識青年(知青)的新創作等兩 大集團。重要代表性作家如下:

  傷痕小說開始於一九七八年署名盧新華所發表的短篇小說〈傷痕〉。主要是在揭露「文革」時期所造成的傷痛。在短短兩三年之間,著名的作品有:劉心武〈班主任〉、韓少功〈月蘭〉、莫應豐〈將軍吟〉、張潔〈從森林裏來的孩子〉、梁曉聲〈今夜有飄雪〉等。

  反思小說的出現比傷痕小說稍晚一年,主要是反省人的價值、人性的本質、人道主義、人與制度的關係等主題

18

。著名的作品有: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靈與肉〉,王蒙〈活動變形人〉,馮驥才〈啊!〉,錦雲〈狗兒爺涅槃〉,諶容〈人到中年〉,古華〈芙蓉鎮〉等。而汪曾祺的〈黃油烙餅〉可以視為傷痕小說與反思小說的過渡。

  改革文學又稍晚於反思文學,主要是反映以經濟建設為核心的改革訴求。著名的作品有:張賢亮〈男人的風格〉、賈平凹〈十月前本〉、張抗抗〈隱形伴侶〉、劉亞洲〈兩代風流〉等。

  尋根小說的「尋根」,指的是「向內」尋根,即向內心、向民族性、向歷史尋根。尋根小說也可以算是鄉土小說的一支。著名的作品有:鍾阿城〈棋王〉、鄭義〈老井〉、陳建功〈找樂〉、張承志〈九座宮殿〉等。

  探索小說與尋根小說同源,只是對象「向外」,又稱為「現代基調小說」,主要是對於西方現代文藝理論 的觀念與手法加以引進、嘗試。大抵上就是現代主義小說的創作嘗試。著名的作品有: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王蒙〈夜的眼〉、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 張辛欣〈瘋狂的君子蘭〉、蔣子丹〈黑顏色〉等。而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是這個時期第一篇現代主義小說。

  先鋒小說又稱實驗小說,開始流行於一九八○年代末期,主要是指以後現代主義的概念對於小說創作進行各種嘗試的小說。著名的作品有:馬原〈西海無帆船〉,蘇童〈罌粟之家〉、〈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格非〈風琴〉,余華〈現實一種〉,葉兆言〈綠色咖啡館〉等。

  新寫實小說就是新現實主義小說,主要是繼承現實主義精神,並參考現代主義手法的一種「新」寫實小說。出現的背景有相當程度是反映出對於過度強調現代主義藝術的一種反動。著名的作品有:池莉的〈煩惱人生〉、方方的〈風景〉、劉恆的〈伏羲伏羲〉、劉振雲的〈一地雞毛〉等。

19

第五階段(一九九○~):多元發展時期

  這個階段,事實上就是現階段。一九九○年以後,大陸經濟飛快進步,社會型態與道德觀念的變化速度, 遠勝過之前的任何一個時代。有學者評論說這是現代中國的黃金時期。就文學發展背景而言,市場經濟的進展加快,促使文學開始出現商品化現象,同時也開始退居 文化邊緣。固然作品大量增加,但是卻不可避免的同時出現泡沫化的情況。本階段的小說創作基本上是延續了前一階段的努力,而呈現出更多元化的發展;長篇小說 的大量增加,則是明顯特色之一。在新寫實小說之後,有新歷史小說、新體驗小說的提倡。女性小說從前一階段開始復甦,風格卻更逼向個人化與私語化;題材已無 所禁忌,文筆更是多樣,從含蓄溫婉到大膽露骨,無不備具。其中,像棉棉《糖》、衛慧《上海寶貝》等作品,甚至引起廣泛的討論。探索小說與先鋒小說的延續, 使得多元化的形式結構與語言變革,仍處於方興末艾的階段。特別需要一提的作家是王朔(一九五八~)。 王朔的小說創作,具有強烈的後現代主義色彩,堪稱這類作品的代表作家,相當受到矚目。他以嘲弄調侃的語氣去解構社會人生一切秩序,反射出遊戲人間的處世態 度。其作品如〈橡皮人〉、〈一點正經沒有〉、〈誰比誰傻多少〉、〈過把癮就死〉、〈我是你爸爸〉等,都能表現出現代人的精神空虛與無形中的焦慮與困惑。其 他像余華《活著》、李銳《無風之樹》對現當代中國歷史的反省,韓少功《馬橋詞典》、張承志《心靈史》對文化精神的關注,朱文《我愛美元》對都市化、經濟化 的諷刺,以及張《情戒》的「個人化寫作」等,真按:旻讀文音,如亡之讀忙。都反映出開放改革之後對於社會的各種衝擊,當然也表現出小說創作的新活力。

  中國現代小說發展的第五階段仍在持續進行中。如果將中國現代小說與台灣現代小說的發展兩相比較

20

,從新文學運動的一開始,兩者既是亦步亦趨,卻又是分道揚鑣、各有傳承。中國現代小說由於受到第三階段 的影響,在世界華人小說創作的地位中,中國大陸小說的被重視曾經遠遠低於台灣地區小說。然而經過第四階段以後的發展,以及海峽兩岸文學交流密切的刺激,中 國大陸小說的後續發展是相當令人期待的。小說的商品化是兩岸文壇所面臨的共同趨勢,對中國大陸而言,很希望政經環境的開放,尤其是市場經濟的快速進展,對 於現代小說而言是一項正面的動力,而不是負面的阻力。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