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February 2, 2008

719

。然文章千古之事,豈論先後久近哉?真按:翁方綱與杜甫 充是說也,則杜、韓、蘇、黃,真按:杜甫、韓愈、蘇軾、黃庭堅 壽門亦將弗讓歟?初白之詩雖不敢比於杜、韓、蘇、黃,而其取路之正,根柢之深,繼往開來,近日一作家也,豈可真按:原文作異體. 真按:翁方綱對查慎行的評價 攷初白之詩終於雍正五年,真按:查慎行詩編年 是時壽門年已四十一歲,真按:金農之生卒 樊榭已三十六歲,真按:厲鶚 真按:厲鶚之生卒 同在杭湖,家園不遠,而集中無一唱酬之作;若非失於請益前輩,則豈失於汲引後賢耶?真按:翁方綱對金農的批判 真按:翁方綱的文論 真按:翁方綱的作文方法論 學問之道以平心得師為善,無取於各樹幟以開黨同伐異之漸,此尤學人所當知者,不特丁敬身為洗刷趙宮贊鄰雞之而已也。真按:丁敬 真按:國:啁  部首 口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ㄓㄡ 見「啁啾」、「啁噍」等條。 ㄔㄠˊ cho(08299 ○按噍尚未用系統字. 啁  部首 口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ㄔㄠˊ 戲謔、調笑。同「嘲」、「謿」。如:「詼啁」。三國志˙卷四十四˙蜀書˙費褘傳:「孫權性既滑稽,嘲啁無方。」 ㄓㄡ jhou(07740 ○按謿尚未用系統字. 啁啾 注音一式 ㄓㄡ ㄐ|ㄡ 狀聲詞:(1 形容鳥叫聲。唐˙王維˙黃雀痴詩:「到大啁啾解游颺,各自東西南北飛。」(2 形容樂器齊奏的聲音。唐˙杜甫˙渼彼行:「鳧鷖散亂棹謳發,絲管啁啾空翠。」(3 形容幼兒學話的聲音。聊齋志異˙卷三˙夜叉國:「徐輒教以人言,漸能語,啁啾之中,有人氣焉。」 啁噍 注音一式 ㄓㄡ ㄐ|ㄡ 1.一種鳥,指鷦鷯。呂氏春秋˙慎行論˙求人:「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 2.狀聲詞。形容鳥鳴聲。禮記˙三年問:「至於燕雀猶有啁噍之頃焉。」 詞:啁1 zho ㄓㄠ〕 〔《廣韻》陟交切,平肴,知。〕 見“ 啁哳 2 zhu ㄓㄡ〕 〔《廣韻》張流切,平尤,知。〕 見“ 2 ”、“ 2 ”。 3 tio ㄊ〡ㄠˊ〕 〔《集韻》徒弔切,去嘯,定。〕 戲謔;嘲笑。《漢書‧東方朔傳》:“ 嘗至太中大夫,後常為郎,與 枚皋 郭舍人 俱在左右,詼啁而已。” 顏師古 注:“啁與嘲同。”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貶誤》:“﹝予﹞職在集賢,頗獲所未見書,始覽 王充 《論衡》,自云 細族孤門,或啁之。” 孫枝蔚 《君子行》:“鄙哉 中士,乃被倡家啁。” 【啁咈】猶喧嘩。多表示不滿。 奭良《張文忠公祠堂記》:“赫然以有成,而乃病其專者,啁咈乎朝野。” 【啁哳】形容聲音煩雜而細碎。《楚辭‧九辯》:“鴈廱廱而南遊兮,鶤雞啁哳而悲鳴。” 洪興祖 補注:“啁哳,聲繁細貌。” 韓愈 《桃源圖》詩:“夜半金雞啁哳鳴,火輪飛出客心驚。”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其人舉手指揮,語啁哳不可辨。” 【啁2啁】象聲詞。禽鳥鳴聲。《禽經》:“鷃雀啁啁,下齊眾庶。” 郭沫若 《夕暮》:“雞雛們也啁啁地爭食起來了。” 【啁2啾】1.鳥鳴聲。 王維 《黃雀痴》詩:“到大啁啾解游颺,各自東西南北飛。”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四:“倦游了一天歸來的麻雀,一陣陣從村子的天空掠過,有的就落在 家大廳的屋檐上,發出帶有一點兒疲勞的啁啾的聲音。”2.形容小兒語聲。 蒲松齡 《聊齋志异‧夜叉國》:“又三年,子女俱能行步。 輒教以人言,漸能語。啁啾之中,有人氣焉。”3.指多種樂器齊奏聲。 杜甫 《渼陂行》:“鳧鷖散亂棹謳發,絲管啁啾空翠來。” 【啁2唧】象聲詞。鳥蟲鳴聲。 王禹偁 《續戒火文》:“社鳥鳴以啁唧,池魚涸而噞喁。” 虞集 《榆林對月》詩:“草樹風不起,蛩蜩絕啁唧。” 【啁嘈】聲音嘈雜。 汪懋麟 《送樹百給事使閩》詩:“棗葉沃以光,新蟬聲啁嘈。” 【啁3謔】嘲謔。 劉師培 《論說部與文學之關係》:“輕薄之徒,喜記啁謔小辨,祖述名士風流,破壞先賢禮法。” 【啁2譙】1.鳥名。即鷦鷯。《呂氏春秋‧求人》:“啁譙巢於林,不過一枝。” 高誘 注:“啁譙,小鳥也。” 畢沅 注:“‘啁譙’《莊子》作‘鷦鷯’。” 南朝 徐陵《在北齊與梁太尉王僧辯書》:“夫以啁譙燕雀躑躅鳴號,含識懷靈未有其痛。”2.象聲詞。鳥蟲鳴聲。《荀子‧禮論》:“小者是燕爵猶有啁譙之頃焉,然後能去之。” 梁啟雄 簡釋:“啁譙,小鳥鳴也。” 葛洪 《抱樸子‧仁明》:“蜎飛蝡動,亦能有仁,故其意愛弘於長育,哀傷著於啁譙。” 黃藥眠 《黃花岡的秋風暮雨》詩:“暮煙裏忽鶻起蒼鷹哀號,啁譙的鳥兒隱在松枝。” 真按:不解之處!真按-金農有印信為丁敬刻者也. 夫好惡之際,甘辛之喻,真按:翁方綱的口頭禪-此詞頗見翁公用,然國語辭典、漢語大詞典均無此義也. 又『●志由淡泊而高,節從甘辛而喪也。   明·洪自誠《菜根譚·概論》 志:意志,走向。 淡泊:恬淡寡欲,不熱心于名利。 高:高遠。 節:氣節。 甘辛:厚味,指生活侈奢。 志向由於恬淡寡欲而保持高遠,氣節因為追求侈華而喪失 于此亦不甚合也. 視乎功力學養而繫乎風氣人心,可不慎哉!可不慎哉!真按: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方法 真按:翁方綱的經世學 真按:翁方綱的教學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真按:翁方綱以教化為己任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代表作 真按:翁方綱重視風俗教化士習人心 翁方綱對門戶之見的批判

720

  書同人贈盧抱經南歸序卷後真按:真按:翁方綱與盧文弨 真按:翁方綱與大戴禮記 沈津翁譜『乾隆四十六年辛丑(一七八一)四十九歲 正月初七日,先生作〈書同人贈盧抱經南歸序卷後〉。』(159頁) 『本年有文:跋〈宋拱聖虞侯紀〉(影4/945、《文集》19/7B)、撰〈送劉端林歸寶應序〉(影4/1034、《文集》12/4A)』(166頁)蓋重出也!

右送抱經文凡七首,未谷真按:桂馥 魚門為記,真按:程晉芳 林汲為說,真按:翁方綱與周永年 真按:周永年 小疋為書後,真按:丁杰 而石臞、真按:翁方綱與王念孫 端林與予為之序者也。未谷為書「須友堂」,真按:桂馥與盧文弨 予亦書「抱經堂」而詩之。未谷曰「抱經之堂,子不可無記。」方綱夙不喜為記,真按:翁方綱的著作方法論 謂其易近於序說也。真按:翁方綱的文論 顧讀魚門之記而有感於抱經之旨,又讀學士所與石臞論大戴記書而願有述者。真按:翁方綱與大戴禮記 真按:翁方綱與王念孫 真按:盧文弨與王念孫 夫抱經云者,盧氏故事也。玉川三傳束閣之意,真按:盧仝 吾不敢知;真按:翁方綱與韓愈 然以校訂諸經言之,則莫若漢中郎將子幹於源流失得之故為最深也。真按:盧植 近日秀水朱氏序錄禮經,真按:朱彝尊 既不載三禮解詁之目,真按:中研院線上目無! 而承師條下獨系之於小戴。按陸氏《釋文》云:「後漢馬融、盧植考諸家同異,附戴聖篇章,去其繁重及所敘略而行於世,即今之禮記是也真 按:一作「即今《禮記》也」(《經典釋文敘錄》引晉陳邵《周禮論序》之言說:「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戴聖刪《大戴禮》為四十九 篇是為《小戴禮》。後漢馬融、盧植考諸家同異,附戴聖篇章,去其繁重,及所敘略,而行於世,即今《禮記》也。鄭玄亦依盧、馬之本而注焉。」指出戴聖刪《大 戴禮記》而成四十九篇《小戴記》是從《經典釋文》開始。)-禮記大義.

721

鄭元亦依盧、真按:鄭玄 之本而注焉。真按:盧植、馬融 」朱氏蓋据此文也。然《釋文》特指今所見禮記而言耳。至於《漢書》所謂禮記特多者,真按:囘 真按:國無.詞亦無.瀚典亦無.○冘有猶豫之義,則回冘應即猶豫不決、模棱兩二、含糊其辭之謂也. 正以二戴所記襍糅未定,故謂之真按:囘 真按:國:冘  部首   部首外筆畫 2 總筆畫 4 注音一式  |ㄡˊ 冘豫:遲疑不決。後漢書˙卷六十九˙竇武傳:「武復數白誅曹節等,太后冘豫未忍,故事久不發。」資治通鑑˙卷四十二˙漢紀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六年:「囂復多設疑故,事久冘豫不決。」亦作「猶豫」。 |ㄣˊ yn(11077 冘  部首   部首外筆畫 2 總筆畫 4 注音一式  |ㄣˊ 行進的樣子。文選˙揚雄˙羽獵賦:「三軍芒然,窮冘閼與。」 |ㄡˊ yu(10883 詞:冘1 yn 〡ㄣˊ〕 〔《廣韻》餘針切,平侵,以。〕 行進。《漢書‧揚雄傳上》:“三軍芒然,窮冘閼與。”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冘,行也。” 2 yu 〡ㄡˊ〕 〔《廣韻》以周切,平尤,以。〕 見“ 2 ”、“ 2 ”。 【冘2疑】猶疑,遲疑不決。《新唐書‧馬璘傳》:“ 史朝義 眾十萬,陣 北邙山 ,旗鎧照日,諸將冘疑,未敢擊。” 【冘2豫】猶豫,遲疑不定貌。《後漢書‧來歙傳》:“ 王元 ,多設疑故,久冘豫不決。” 李賢 注:“冘豫,不定之意也。……《東觀記》曰‘孤疑不決’也。”《資治通鑒‧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余按:‘冘’讀與‘猶’同。 毛晃 曰:‘冘字,從犬曲其足,古與尤字同。’” 吳偉業 《松鼠》詩:“窮追信非算,冘豫不早擊。” 而有待於之考次。真按:盧植 是《漢書》所云禮記,非《釋文》所謂今之禮記明矣。朱氏《經義考》遂於盧植禮記注下大書曰「隋志十卷,唐新舊志同。釋文二十卷。」此不特誤看隋志,并似未見新舊唐志者——新舊唐志並云二十卷,不云十卷也。真按:翁方綱對朱彝尊的批評 真按:經義考之誤 真按:朱彝尊之誤 且不觀隋志之立乎?隋志曰「大戴禮記十三卷真按:瀚典/新校本隋書//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經籍一經/ - 921 - 漢信都王太傳戴德撰真按:續修四庫本作大.瀚典/新校本隋書//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經籍一經/ - 921 -作「太」,可見此又經校改也. 真按:瀚典作「漢信都王太傅戴德撰」.此傳乃傅之訛也.續修四庫本同.此則未校改也. 」「禮記十卷,漢北中郎將盧植注。」而其下則云「禮記二十卷,漢九江太守戴聖撰,鄭元注。」此文甚明白!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善學者-可見即朱彝尊氏亦不及「善學」(善讀)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