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May 2, 2008

71

論清儒輯佚

  在我國,輯佚之事起于唐宋,延于元明,“至清而大盛”,“嘉道以後,通儒輩出,莫不資其津逮,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①在清季,輯佚者之多,輯法之科學,成果之顯著,經驗之豐富,皆為其以前各代所不及。認真總結清儒輯佚,對我們今天輯佚和整理古籍大有裨益。

一、輯佚目的

  清儒輯佚,主要是為保存文獻和便於讀者治學,目的十分明確。

   由於種種原因,歷代古籍散佚嚴重。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序》指出: “《漢志》所載之書,以《隋志》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之,隋唐亦復如是。”明人喜刻書,但臆改最甚,故“明人刻書而書亡”。清代前期,文字獄 迭起,大量圖書被燬,僅修《四庫全書》就禁燬圖書十萬部以上。古書大量亡佚,使清代“好學之士每讀前代著錄,按索不獲,深致慨惜”。②為了搶救古籍和便於 讀者治學,清儒決心搜輯佚書和佚文。清匡源在《玉函山房輯佚書‧序》中說馬國翰:“先生憫今世學者不見古籍,乃遍校唐以前諸儒撰述……自群經注疏音義,旁 及史傳類書,片辭隻字,罔弗搜輯。”

  書目是為學的階梯,輯佚的門徑。它既能指導讀者治學,也能幫助學者輯佚,所以清儒重視輯之。如嚴可均、姚振宗、馬國翰、洪頤煊分別輯的漢劉向父子的《別錄》、《七略》的佚文,錢東垣輯的宋歐陽修等人的《崇文總目》,“四庫”館集體輯的宋陳振孫的《直齋書錄題解》真按:真批:何廣棪先生攷定為鄒炳泰! 直齋書錄解題的輯者

①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冊一)。北京:中華書局,198049

②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中國書店,1985261

72

,章宗源輯的《隋書‧經籍志考證》,等等。各類序、跋也是目錄的一種形式,清儒也輯之。如王仁俊輯的《馬輯佚書序錄彙編》,“四庫”館輯的唐毋煚《古今書錄》自序等。

   讀者治學,用得最多的是經、史、子、集四部之書,其中以經部用得尤多。清儒輯得 最多的也是這些書。清儒經部輯本多于其他三部,僅馬國翰一人就輯四百多種。另外,還有惠棟的《易漢學》,張皋文的《周易虞氏義》,孫之錄的《尚書大傳》, 邵晉涵的《詩》,趙在翰的《緯》等。史部輯本主要有洪頤煊的《竹書紀年》,孫馮翼的《世本》,姚之駰等人的《後漢書》等。還有畢秋帆等人地理方面的輯本,真按:畢沅-其他人用名,何故畢沅獨用號? 孫 星衍等人政書方面的輯本。子部輯本主要有章宗源的《尸子》,茆泮林的《淮南萬畢術》,王念孫輯補的《荀子》,孫詒讓輯補的《墨子》等。集部輯本主要有康熙 間官方的《全唐詩》,李調元的《全五代詩》,張金吾的《金文最》,嚴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下稱《全文》)。清儒所輯,多是讀者需用的書, 也是有價值的書。

  古注是對古書的詮解和蒙滯真按:詞無!待查!疑有誤也! 能幫助學子通讀古書,清儒也注意搜輯之。如惠棟輯的《九經古義》十六卷,孫星衍輯的《孫氏周易集解》十卷,孫步堂輯的《漢魏二十一家易注》三十三卷,余蕭客輯的《古經解鉤沉》三十卷等。

   為了幫助讀者理解古書,為了便於學者輯佚時參考,清儒在所輯書之前後,有的附輯 者題跋,有的附書的提要,有的附他人評論,並在文中或文後加注。古人治學,注重家門。為此,清儒有的為所輯書的作者各撰小傳。如《尚書大傳》的幾個輯本, 以陳壽祺的最為好讀,因為該本加輯者按語甚多。嚴可均為所輯佚文的三千五百十九名作者各撰一小傳,分冠其文之前。還有的在輯本中交代某些書的存佚情況:存 者,有何刻本,何本為優,藏于何處;佚者,有何輯本,何本較全,如何求到。這樣,既告訴讀者如何治書,也告訴他們如何求書。

73

  學者治學用書,有輕重緩急之分。對於急用或重要的書,清儒則先輯之。如章學誠和章宗源曾協商合編《史籍考》,所以章宗源就先輯史部佚書,邊輯邊用。

   為了更好地保存文獻和讀者求讀方便,清儒大多設法將其輯本編刻出來。有的還能做 到邊輯邊刻,及時提供給讀者使用。有的還將所輯佚書編成叢書刊印出來,如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下稱《輯佚書》),黃奭的《漢學堂叢書》,王謨的 《漢魏遺書鈔》,等等。叢書更便讀者,也更有利於保存文獻,當某書單本亡佚,叢書中的依然存在。

  不難看出,清儒輯佚,時刻不忘讀者和搶救文獻。其目的既明確又正確,很值得我們借鑑。

二、輯佚方法

清儒輯佚使用的方法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確定輯佚對象

  要輯佚,首先要確定被輯者是否為佚,以免輯者非佚,白費功夫,清儒確定佚書的主要方法是先檢後訪。

真按:如何確定一書是否已亡佚   先檢,是檢閱書目。一般圖書,歷代書目多有著錄,若前代書目已收,後代書目未著,就有可能為佚。有的書目還能明確告訴當時佚書有哪些。如《隋書‧經籍志》著錄當時佚書一千零六十四部、一萬二千七百五十九卷。清儒所用書目除《隋志》外,還有《漢書‧藝文志》、《新唐書‧經籍志》真按:當作《舊唐書‧經籍志》或《新唐書‧藝文志》. 《宋史‧藝文志》、晁公武的《郡齋讀書記》、尤袤的《遂初堂書目》等眾多公私目錄。

   僅靠書目未著,還不能就斷定某書為佚,還要訪求其實物。這就是“後訪”。清儒當 時訪求的範圍很廣,主要是域內,重點在民間。如宋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一千零六十三卷,明時已佚,清初徐乾學就是在民間訪得一百七十五卷的。如有機 會,他們也到域外訪求。光緒間黎庶昌出訪日本時,在那裡訪到宋本《穀梁傳》等二十七種域內佚典

74

。在訪佚書的同時,他們也訪佚書的輯本。對於確認亡佚而又無輯本者,方考慮輯之;對於輯本中挂漏較多者,則進行補輯。

  (二)分析佚文去向

   一書所佚,其佚文資料多散見於何處,要設法弄清楚。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收 輯該書用的參考資料。清儒對此較為重視,多能認真分析研究。他們認為,一書佚文資料多含在以下五方面著作中:①類書。類書大多卷帙浩繁,採書很廣。某書若 佚,可從類書中鉤稽起一些。②同派學者著作。古人治學,注重師承。某人有書,同派學者多有評介、引用。若該書亡佚,其同派學者著作中往往保存其若干內容。 ③同時代學者著作。一書問世,一般多會被同時代其他著作引用或評論。若此書淹沒,便可從這些著作中輯佚。④同性質著作。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從引用、評論或 注釋某書來說,還是同性質的著作採摘得多,古注更為明顯。⑤辭書。一些字、詞工具書在解說詞目時,往往要引用他書詞語或典故,所以它含有各類書的佚文資 料。他們認為,主要是這五方面著作,但又不限於這些,其他文獻也可能含有某書的佚文資料,只不過很少罷了。

  (三)搜集輯佚用資料

  對輯佚來說,搜集其所用資料至關重要。沒有資料,輯佚無法進行;資料越多,輯佚越方便。清儒對此極為重視,搜集輯佚用資料不遺餘力。其搜集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類 書。類書採書廣泛,內容浩瀚。對輯佚來說,它可補佚救殘,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料源泉。清阮元為鮑彪刻類書《太平御覽》作序說:“存《御覽》一書,即 存秦漢以來佚書千餘種。”乾隆修《四庫全書》,僅從《永樂大典》(下稱《大典》)中就輯出佚書五百一十六種。類書是按類或按韻編排,便於檢用。所以清儒把 類書作為首要搜集對象。他們搜集的主要類書有《太平御覽》、《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山堂考索》、《初學記》、《冊府元龜》、《太平廣記》、《佩文 韻府》等

75

  2.古 注。古注是對古書的詮釋。要注疏,就要引用原書辭句或典故,或對原書內容進行增補。注疏時,為說明問題,又往往徵引他書不少材料。如酈道元為《水經》作 注,引書四百三十七種,對原書作了大量增補,所成《水經注》一書,比原書文字多出二十倍。所以古注是僅次於類書的又一大資料寶庫,清儒也大力搜集之。他們 搜集的古注主要有李善的《文選注》、劉孝標的《世說新語注》、酈道元的《水經注》、李賢的《後漢書注》、顏師古的《漢書注》、陸德明的《經典釋文》、胡三 省的《資治通鑑注》等。

  3.史書。史書種類多,內容廣,對輯佚來說,也非常有用。如嚴可均輯的《全文》,其材料主要取之史書。清儒搜集的史書主要有《漢書》、《史記》、《資治通鑑》、《戰國策》、《通鑑紀事本末》等。

  4.子書。在子書中多存有作者的家說。這也是輯佚的好材料,尤其是輯子部書更為有用。梁啟超說:“輯子部書,尚有一妙法。蓋先秦百家言,多散見同時人所著書。例如從《孟子》、《墨子》書中輯告子學說,從《孟子》、《荀子》、《莊子》中輯宋鈃學說。真按:【鈃】金-4-12 注音一式 ㄐ|ㄢ 解釋 :人名用字。如戰國時有宋鈃。 ”①清儒搜集的子書,除這幾種外,還有《吳子》、《淮南子》、《論衡》、《世說新語》等。

  5.總 集。總集是收多人單篇著作為一集。所收者或詩、或文、或詞、或曲,或四者同時皆有,或只有其中的某兩種或三種。其資料大多在他處難覓,是輯單篇佚文資料的 絕好材料。如李昉的《文苑英華》,收梁至唐五代間二千二百多人的詩文二萬零三百篇,清代官輯《全唐詩》、《全唐文》時,多從中取材。除《文苑英華》外,清 儒搜集的還有統的《文選》、真按:此字未簡化作肖! 明人編的《詩淵》,以及《玉臺新詠》、《宋文鑑》、《樂府詩集》、《元曲選》等。

①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中國書店,1985268

76

  6.志書。志書有總志和方志之分,以後者為多。前者內容收自全國,後者內容取自一地。二者內容皆龐雜豐富,被稱為百科全書,是輯佚的好資料。清儒搜集的志書主要有《太平寰宇記》、《元和郡縣志》、《大元大一統志》、《大明一統志》、《方輿勝覽》等。

  7.筆記。筆記不拘體例,不限內容,隨筆記錄,所以其資料也是龐雜而豐富,對輯佚也較有用。清儒搜集的筆記主要有馬總的《意林》、沈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困學紀聞》、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等。

  8.輯本。在我國,從唐起便有輯佚之事,至清,留下一些佚書輯本。這些輯本是前人輯佚成果,對後人輯佚很有用。嚴可均輯《全文》時,就採用了明梅鼎祚輯本《文紀》中的不少材料。清儒對輯本很重視,凡能搜集到的,絕不放過,無需舉例。

  清儒搜集輯佚用資料,主要是這八個方面,但遠不限這些,諸如稗史雜書、金石拓片、郡邑佚文、表譜圖錄、典章文物、石室遺簡等,凡與輯佚有用者,無不搜集。

  (四)選擇輯佚底本

   所謂底本,是指輯錄佚文所據的本子。清儒在輯某書佚文資料時,首先檢閱有關輯 本,看裡面是否收有自己要輯的某一條或幾條佚文。如果有,便以這些輯本為底本。如馬國翰輯佚,曾先後用過孫鏜、丁杰、張惠言、張澍等多家的輯本為底本。如 無輯本,他們則以記載佚文資料較詳、成書較早的本子為底本。這是因為,記載詳細者,反映佚文資料較全,輯錄方便;成書較早者,更接近于佚書,資料可靠。如 在《述異記》中關於“陸機蓄黃耳犬”的故事,《藝文類聚》、《太平廣記》、《事類賦注》等皆有記載,但以《藝文類聚》所載較詳,其成書也較早,故清儒以其 為底本。若“記載詳細”與“成書較早”有矛盾時,則以前者為主。他們輯某書所用的底本並非一成不變,有時輯一條或幾條佚文以甲書為底本,而輯另一條或幾條 佚文以乙書或丙文獻為底本。總之,視各書所載佚文情況來選擇底本

77

 (五)輯錄佚文

 清儒輯佚時,若發現某條佚文在一輯本中載有,略加覆核便錄用之。因為別人在輯佚時,已經做了大量工作,成果多為可靠。如馬國翰輯《子夏易傳》時,錄用了清張澍輯本中個別條佚文。嚴可均輯佚時,還採用過明人輯本中的有關佚文。

   絕大多數佚文資料是輯本中沒有的。若某條佚文幾書同載,互無出入,也只要略加覆 校,便可抄用;若互有出入,則以詳細者為主,參考他書,多方審定,輯編成一條。如《全晉文》卷七十一皇甫謐“讓徵聘表”,《晉書》、《藝文類聚》、《太平 御覽》皆有所載,互不相同,以《晉書》為最詳。嚴可均便以《晉書》為底本,參照他書,補綴成文。如經多方考校,不能斷其是非,無法綴成一條,則一一錄出, 各存異同。對於所輯各條佚文,不論其從何而來,皆以注的形式,標明異同,交代出處,以便讀者覆核。這些“注”或夾在文中,或附於文後。若還需對某條佚文解 釋者,也以注的形式附於文後。若需要對全書進行說明者,則以序、跋的形式附在書的前後。

  (六)編排佚文

   某書佚文輯錄好後,還要將其編輯成書,以恢復原書概貌。編排時主要依據佚文內 容,將其各條按次序先後排好,同時刪去重複即成。如果某書部頭大,輯出的佚文很多,還要設法編出章節。如果有原書篇章次第可循的,則直接採用之;否則就應 自己編排,其根據依然是佚文內容。清儒做此項工作也很慎重,不少人能主動徵求他人意見,有的還請名家編輯。如章宗源輯的《物理論》等三書的佚文,就是孫星衍請人代為編次的。真按:不解之處!真按-何故一下言章,一下言孫?究何關係,交代不清也!

  清儒所輯者,有些並非某書內容,而是各家對某書的注疏,或是單篇詩文。這樣輯來的資料就無原書篇章次第可循,全需自己編排。編排時主要依據還是佚文資料內容,或者是寫作時間先後。如清儒有的將所輯諸家詩文,按其作者年代先後排列,很有特色。

78

王先謙輯的《詩三家義集疏》,在材料編排方面,被認為“體例嚴謹條理井然”。

三、輯佚成果

  清儒輯佚成果顯著,主要表現在所輯文獻數量、質量、價值三個方面。

  清儒所輯,其圖書有數千種次,詩文有數萬篇次。梁啟超說:“嘉道以後,輯佚家甚多。其專以此為業而所輯以多為貴者,莫如黃右原(奭)真按:黃奭 、馬竹吾(國翰)真按:馬國翰 兩家。”①黃奭《漢學堂叢書》(一名《黃氏逸書考》或《漢學堂逸書考》)收其所輯佚書二百八十五種。馬國翰輯佚代表作是《玉函山房輯佚書》七百六十八卷,收其所輯佚書五百八十多種,為當時輯書最多者,馬氏也因此被譽為“清代輯佚第一家”。輯佚成果突出者還有:王仁俊輯的《玉函山房佚書續編》二百六十九種、真按:疑當作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中研院錄有此書. 玉函山房佚書補編》一百三十八種、真按:疑當作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中研院錄續修四庫有此書. 《十 二經讀注》四十種、《經籍逸文》一百一十六種。王謨輯的《漢魏遺書鈔》一百零四種、《漢唐地理書鈔》五十種。任大椿輯的《小學鉤沉》四十種。洪頤煊輯的 《經典集林》三十種。袁鈞輯的《鄭氏逸書》二十一種。“四庫”館輯的各類書五百一十六種。嚴可均輯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七百四十六卷,收六朝以 前單篇佚文三千五百一十九家。彭定球等人輯的《全唐詩》九百卷,收唐代二千二百餘家的詩作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其中不少為佚詩。康熙命諸臣輯的《全金詩》七 十四卷,收金代四百餘人的詩作五千餘首,其中佚詩占三分之二。真批:清人好輯金文詩者,則殆以前金後金之源流故也. 董誥等人輯的《全唐文》一千卷,收唐至五代三千零四十二人的文章一萬八千四百八十八篇,其中多為佚文。其次還有章宗源、惠棟、錢侗、余客、真按:此蕭字亦未簡化字作肖! 張金吾、李調元、孔廣森等,也都輯有一些佚書或佚文。

①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中國書店,1985269

79

   關於輯佚質量,梁啟超提四條標準:“①佚文出自何書,必須注明;數書同引,則舉其最先者。能確遵守此例者優,否則劣。②既輯一書,則必求備,所輯佚文多 者優,少者劣……③既須求備,又須求真,若貪多而誤認他書為本書佚文,則劣……④原書篇第有可整理者,極力整理,求還其書本來面目,雜亂排列者劣……此 外,更當視原書價值何如,若尋常一俚書或一偽書,搜輯雖備,亦無益,費精神也。”①多數學者認為,可以用這四條標準來衡量輯佚質量。

   對照這四條標準,筆者認為,清儒所輯,其質量多屬上乘。他們每輯一書,盡量搜集 資料,然後細心爬梳,認真鉤稽,力爭不使佚文有漏。對於單篇詩文也是如此。如《四庫全書總目》評清輯本《全金詩》說:“金源一代之歌詠,彬彬乎備矣。”一 條佚文若幾書同載,他們取最詳者;若佚文內容基本相同,他們取最先者,並注明其出處。在輯佚時,他們能緊密結合校勘和辨偽,所輯材料較為真實而訛誤不多。 如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卷八評嚴可均輯本《全文》說:“搜採宏博,考證精詳。”在一書佚文資料輯好後,他們認真編次,以恢復原書概貌。

  為保證輯佚質量,清儒有的還為所輯的書撰序、跋或提要,以起介紹的作用。如章宗源、馬國翰等,于所輯每書之前皆冠一序,馬國翰在所輯每書之後還附一跋。這些序、跋對所輯書的著者略例真按:怪辭 著述源流、諸家對其批評和研究結果等,皆作簡要交代。這些做法對讀者研讀所輯佚書很有幫助。

   清儒所輯,多是有價值的書,其中有的價值很高。從他們輯佚目的也能看出這一問 題。他們所輯者多是讀者治學需用的書,也是有價值的書。他們所輯文獻品種不同,其價值也不盡相同。“四庫”館輯的書目《直齋書錄題解》二十二卷,收書三千 零九十六種,對每書版本類別、得書經過、學術源流、內容得失、著者職官等,皆有簡說

①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中國書店,1985269

80

。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評價說:“考宋以前之典籍者,蓋莫善乎此。”馬國翰的《輯佚書》是研究隋唐以前經學發展史和古代思想史的重要參考書。嚴可均的《全 文》被譽為“書林之巨冊”,在輯佚名著中“最有價值”,有其一書在手,便可看到唐以前所有現存單篇文章。章宗源《隋志考證》被學術界認為是“千古絕作”, 在中國目錄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為研究中古史學的一部良著。錢侗等人輯的《崇文總目》使用價值較大。《四庫全書總目》評價說:“借以驗存佚,辨真贗,核異 同,固不失為冊府之驪淵。”“四庫”館輯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五百二十卷,是一部編年體的北宋史書,史料價值很高,可補《宋史》之缺,是研究宋史、遼史的 重要參考書。“四庫”館輯的《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二百卷,是南宋高宗一朝的編年體史書。此書所輯,資料甚富,價值頗高。清李慈銘《越堂讀書記》說該書“于高宗一朝之事,真按:應係越堂讀書記之訛! 繩 貫珠聯,較之《三朝北盟會編》,尤覺條理精密”。徐松輯的《宋會要輯稿》五百餘卷,是研究宋史的重要參考書,史料價值亦在《宋史》之上。董誥等人輯的《全 唐文》是一部有著極高價值的輯佚書。清俞樾《全唐文拾遺‧序》贊之曰:“有唐一代文苑之美,畢萃于此。”還有不少詩文集輯本既有文學價值,又有史料價值。 “四庫”館還輯有《周髀算經》、《農桑舉要》等一些自然科學著作。這些書科學價值較大,對研究我國自然科學發展史有著一定作用。

  總之,清儒輯書數量多,質量高,價值大,使祖國大量文獻失而復得,重見天日,填補了我國學術領域裡的不少空白。這在我國輯佚史上是無與倫比的,清儒的貢獻確為不小。

四、輯佚經驗

 清儒輯的文獻多,用的方法科學,在長期輯佚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