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May 18, 2008

101

三、採用多種方法進行辨偽

  為了辨別偽書,清儒當時採用了很多方法。

  1.從 書的內容入手。如《甘石星經》(又名《星經》),為戰國時人甘德與石申合撰。清錢大昕《與梁耀北論史記書》辨之曰:“今世傳《甘石星經》,乃後人偽托,多 襲用晉、隋二志而稍為異同,要其剽竊之跡自不能掩。”這是通過書的內容襲自何處,判該書清時本為偽。除此之外,清儒還從書的內容是否有誤、是否有矛盾、某 些內容是怎樣竄入的等方面來辨別。為節省篇幅,不再一一舉例(下同)。

  2.從 書中人物入手。如《漢武故事》,舊題東漢班固撰。清黃廷鑑在《跋重輯漢武故事》中說:書中“所云元延,為成帝年號,而作者既稱‘今上’,則當為西漢末 人”。成帝為西漢後期皇帝,辨者據書中對其稱謂,判所見之本為西漢人撰,題班固撰為偽。這是從書中人物的稱謂入手辨偽。清儒也從書中人物的姓名、年齡、字 號、謚號、避諱、思想主張、性格特徵等方面著眼辨偽。

  3.從著者入手。如《孔叢子》,舊題孔鮒撰。姚《考》說:“其書記鮒之沒,其第七卷《連叢子》者,又記太常藏而下迄延光三年季彥之卒,則又安得為孔鮒撰!”延光三年,即公元124年,孔鮒卒於公元前208年,二者時間相差332年。哪有著者能寫身後三百餘年的事情?所以辨者斷該書清時本為偽。這是從著者與史實時間之間有矛盾著眼辨出的。另外,清儒也從著者與編者在時間方面是否矛盾,著者姓名、字號、年齡是否有誤,著者所處時代,著者思想主張和文體特徵等方面入手辨偽。

  4.從文章特徵入手。如《神異經》,俗稱西漢東方朔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該書“格近齊、梁,當由六朝人影撰而成”。辨者據其文體格式“近齊、梁”,判該書清時本為偽。此外,清儒也從文章結構、文章風格、篇卷情況、用詞特點等方面著眼辨偽。

102

  5.從語言文字入手。再如舊題孔鮒撰的《孔叢子》,清孫志祖《讀書脞錄》辨之曰:“《孔叢子》語多與《孔傳家語》合,真按:當係孔子家語之訛! 予以為皆為王肅一人所作也。”這裡“合”字有兩層意思:一是二書語言特徵多相同,二是二書詞句多吻合。因《孔傳家語》係王肅偽造,真按:當係孔子家語之訛!怪哉怎連錯二次! 《孔叢子》語言特徵多與其相同,所以辨者認為,《孔叢子》也是王氏偽撰。這是因為,同一著者的不同作品,其語言特徵相同。另外,時代不同或地區不同,語言特徵和文字結構有時也會有差異,這些也都是清儒辨偽的著眼點。

  6.從 版本入手。如明刊本《東坡全集》,清葉德輝《書林清話》(下稱葉《清話》)說:該書“序後原署姓名,為書賈割去,補刊一行,則云‘乾道九年閏正月望選德殿 書賜蘇嶠夫’。賜書但賜其書耳,即以年月、姓名標識卷中,宜出手書,不應刊印,書賈無知妄作,真不值一噱矣”。書賈利用抽去原序者姓名等手段,將明本偽冒 宋槧,被葉氏識破。除此之外,清儒還從版刻、字體、刀法、界欄、紙張、墨色、牌記、藏章、裝幀等方面去識別偽版本。

  7.從引文入手。如《竹書紀年》,《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水經注》引《竹書》七十六條……今本皆無。”以此證明該書清時本為偽。用引文證明某書為偽,這是清儒辨偽常用之法。因為一書問世,多被他書徵引,若被引各條在一書某本中多無,則可證明該本為偽。

  8.從情理入手。如《致身錄》,原題明史彬撰。清楊吉《夢闌瑣筆》說:真按:此字竟無簡化! “當成祖誅夷忠義時,語言忌諱,文網密羅,為史彬者既屬從亡,敢著書以暴己之行跡乎……從亡之真,斷無可疑。”辨者認為,史彬當時屬從亡之列,藏匿惟恐不及,當不敢署名寫書暴露自己,否則不合情理,所以此書為偽。

  9.從目錄入手。如《忠經》,《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該書“《隋志》、《唐志》皆不著錄,《崇文總目》始列其名,其為宋本偽書殆無疑義”。辨者通過歷代書目著錄情況判該書為偽。從書目入手辨偽,

103

這也是清儒常用的方法。他們在用其他方法辨偽時,有時也要結合使用目錄。因為書目可以告訴書的存佚完缺、篇卷增減分合、版本優劣異同以及流傳情況,有的還能直接說明某書為偽,或懷疑某書為偽。如《伊尹說》,《漢書‧藝文志》注曰:“其語淺薄,似依托也。”

  10.對 比法。如《逸雅》,葉《清話》說:“郎金奎刻《釋名》,改作《逸雅》。”他將後者與前者相比較,二者什麼都同,僅後者書名變了,所以《逸雅》書名為偽。清 儒用此法時,多是用所辨的書與一學術界公認的真書進行對比,若在內容、書名、著者、版本等方面有與其不同者,不同方面多偽。

  11.利用他人辨偽成果。如《麻衣正易心法》,姚《考》說:“朱仲晦曰:‘守南康時,有前湘陰主簿戴師愈求謁,即及《麻衣易》真按:疑有誤! 因復扣之,宛如此老所作。’按:此乃朱所親見,其說固自無疑。”姚信朱說,認其為偽。真批:所論殊不明白,疑為刪節太過之故也! 學者辨偽,多經反覆考證方下結論,所以成果大多可信,略加復辨,便可用之。有些書,前人做了一些考辨工作,仍未辨明,清儒則可利用前人考辨的結果繼續辨之。還有的書,前人僅懷疑為偽,尚未做考辨工作,清儒則可以利用前人懷疑的線索開始辨之。

  清儒辨偽,主要是用以上這些方法。其次,他們有時也從典章、儀禮、社會狀態、地理沿革、風俗民情、師承關係、學術淵源、成書過程等方面入手辨偽。

   在上面介紹清儒辨偽方法時,每介紹一種,便用一例證說明之。需要指出的是,這是 為了節約篇幅。因為在實際辨偽時,要辨明一書為偽,僅用一種方法和一個例證是不夠的,大多要用多種方法和一些例證方能辨明之。在辨偽學上,只有一個例證 者,叫單證法;有兩個例證者,叫雙重證法;有三個及其以上例證者,叫多重證法。如清閻若璩在辨《古文尚書》時,反覆使用了多種方法,舉出一百多個例證,方 判其為偽。這就是多重證法。

  若從另一角度總結清儒辨偽方法,又可分為兩大類型:一是正面證明法,二是反面證明法

104

。 前者指找出證據,從正面證明其偽。這是辨偽常用之法,清儒也是如此。如在前面介紹的清儒使用的十一種方法中,除第十種外,餘者皆屬正面證明法。反面證明法 則是找出證據,從反面證明其偽。此法多是用一書不同的兩個本子對比,其中之一是學術界公認的真書;或找出證據,證明其中之一為真,同時也就是從反面證明另 一本為偽。如上面說的清儒用的“對比法”,就屬此法。在辨偽中,此法用得不多。

四、認真總結偽書成因和偽書類型

  總結古書致偽原因和偽書類型,可為自己和他人從這些方面辨偽提供一定的方便。清儒對此較為重視,多能結合辨偽實踐認真歸納之。他們總結的偽書成因和偽書類型甚是全面。現分別舉例說明。

  (一)偽書成因

  1.為 了邀功請賞。由於種種原因,歷代古書散佚嚴重。每個朝代建立後,都欲多聚文獻。為此,有的便下詔懸賞獻書,有人便借獻書之機而作偽。梁《史》說:“西漢之 初……漢廷廣開獻書之路,懸賞格以從事收集,希望得賞的人有時便作偽以獻。”如當時東萊張霸獻的百二篇《古文尚書》,係其偽造。還有東晉梅賾獻的《尚書孔 氏傳》,也屬這種類型。

  2.為 了自己的著作能在世上流傳。有的人雖能著書,但怕因自己名聲不大,書成後很快被淘汰,便借古人或名學者之名寫書。清顧炎武《日知錄》(下稱顧《錄》)說: “漢人好以自作之書而托為古人。”托名寫書者,不獨漢人,他代也有。如《文選》中的《六代論》,實為曹冏著,卻托曹植名。

  3.為了揚名。有的人一心想揚名,而又無能著書,便把別人的成果竊為已有,也生出不少偽書。顧《錄》說:“晉以下人則有以他人之書而竊為己作。”如郭象的《莊子注》是盜向秀的,何法盛的《晉中興書》是竊郗紹的

105

  4.為了射利。這裡主要指坊賈。當然,借獻書作偽和為揚名作偽,也都有為利因素,但終不如坊賈專為射利而作偽。坊賈作偽,自宋有之,以明為盛。葉《清話》說:“如唐劉肅《大唐新語》,馮夢禎刻本改為《唐世說新語》。”明坊賈為求售射利,將古書胡改亂印,作偽不少。

  5.為 了在理論上戰勝對方。各代多有不同觀點的學術派別,有時同一時期就有幾個。他們在學術上相互爭論,這對發展學術不無好處。問題在於,有人爭論時態度欠冷 靜,甚至不擇手段,偽造古書作為理論根據,以達到戰勝對方的目的。梁《史》說:“魏晉之交,王肅注經,務與鄭康成立異爭名,爭之不勝,則偽造若干部古書為 後盾。”王肅當時偽造的書有《孝經孔安國注》、《孔子家語》、《孔叢子》等。

  6.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有人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也要尋找理論根據。為此,他們不惜製造偽書和篡改史實。康有為《新學偽經考》指出,西漢末,劉歆為助王莽謀權,偽造和竄亂了很多古書。清劉逢祿《左氏春秋疏證》指出:“《左傳》解經部分,皆劉歆偽撰。”

  7.利用人們的好古心理。不少學者認為,書越古越好,凡古皆真,是古都好。是凡古書,不分真偽,他們一概聚之。對此現象,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序》說:“榮古而虐今,賤近而貴遠,人之情哉!”一些人便利用人們好古心理而作偽。如舊題孔子撰的《十翼》,雖古,但著者為偽。

  8.無 意作偽而成偽。以上七種原因,皆係人們有意而致。還有些書以及書中某些內容、著者成偽,卻是人們無意而致。崔《錄》總結偽書成因有多條,其中之一就是“記 憶失真而誤”。這實屬無意。古書由於長期流傳,存在脫簡現象,有人據他書所載將其補上。所補之,不論正確與否,若不注明補者姓名,對原書和原著者來說,則 偽

106

。還有,古人著書多不題著者姓名,後人據書之內容將其補上,有時因補錯而成偽。另外,由於各代文字變遷、訓詁差異、方言不同等原因,抄刻者因識不到或不慎,也會使一些古書成偽。這些皆屬無意。

  (二)偽書類型

  1.內容偽。一書內容因偽的成分不同,又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內容全偽。姚《考》認為,如《杜律虞注》等書內容係“全部偽作者”。二是內容部分偽。姚《考》說,如《金匱玉函經》等書內容屬於“真書雜以偽者”。

  2.書名偽。這是指一書內容、著者等皆不偽,僅書名換了,所以書名偽。姚《考》說,如《東坡志林》等書就屬於“書非偽而書名偽者”。

  3.著者偽。有些書內容、書名等都不偽,但所題的著者不是真正撰人。真按:疑為卻之訛! 姚《考》說,如《陰符經》等書屬於“非偽書而後人妄托其人之名者”。

  4.版本偽。這是指一書其他方面皆不偽,但把其一種版本當作另一種版本,則版本偽。梁《史》說:“例如《竹書紀年》……指為即汲冢本,則偽。”

  5.兩 個或兩個以上方面同偽。以上所說,多指某書在一方面有偽。其實,在內容等兩方面或多方面同時為偽的書不無存在。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下稱梁《年 代》)說:有的書“內容不盡偽,而書名、人名皆偽”。如題楊萬里撰的明刊本《誠齋揮麈錄》,實際是宋王明清撰的《揮麈錄》,但前者內容略有改動。所以該書 內容部分偽,書名與著者也偽。

五、清儒辨偽主要貢獻

(一)辨出的偽書數量多,證據多確鑿

據不完全統計,清儒辨出的偽書達二百來種次,遠多於以前各代學者之所辨

107

。 其中以姚際恒為突出,辨出書的內容全偽者六十六種,內容部分偽者八種,書名偽者二種,著者偽者六種,其他類型偽者六種,共八十八種。“四庫”館諸儒辨出書 的內容偽者二十三種,懷疑內容偽者一種,辨出著者偽者六種,懷疑著者偽者八種,懷疑內容與著者同偽者一種,懷疑著者及年代偽者一種,共四十種。另外,還有 閻若璩、崔述、魏源、康有為等四十多位學者,有的辨出一書,有的辨出幾書,不再分類說明。其中有些書,他們懷疑為偽,尚未辨明,但也花費了一番考辨功夫。 對此,梁《史》提出:“提出問題,也算一種成績。”

   清儒辨偽,態度認真,方法細密,注重取證。他們每辨一書,多是反覆採取幾種方 法,並用多重證法說明。所以他們所辨,大多證據確鑿,有說服力。他們還能解決歷代學者留下的辨偽難題。如偽《古文尚書》,從宋吳棫、朱熹辨起,元吳澄繼 之,明梅鷟再辨,仍未定論,直到清閻若璩在《尚書古文疏證》中列舉一百二十八條證據,才將其定為偽書。學者譽其所辨“多所發明,引據繁富”。姚際恒辨出的 偽書最多,今學者顧頡剛在《古史辨‧一》中說:姚“是個辨偽書的集大成者”,其著《九經通論》,“至為博洽,抉擇必甚精”。姚之辨偽成果除《九經通論》中 有以外,多收在《古今偽書考》一書中,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評該書說:“多超人意見外。”魏源著《詩古微》辨《毛詩》,被認為“抓住了《毛詩》虛妄之說 的要害”。錢玄同《論近人辨偽見解書》說:“崔東壁、康長素、崔觶甫師諸人考訂偽書之識見不為不精。真按:崔適 ” 崔東壁(述)的辨偽著作主要是《考信錄》。顧頡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評曰:“崔述的《考信錄》確是一部極偉大又極細密的著作。”崔述對偽《古文尚 書》的考辨,被譽為“資料繁富,論辨精要,有獨到見解”;對《儀禮》的考辨,更受學者好評,今學者曹養吾《辨偽學史》稱讚說:“辨證又何等縝密!所謂‘自 標界說,條理秩然,然後援引證佐以為符驗,于一言一事,必鉤稽參互,剖析疑似,以求其真’者,崔先生真得之矣!”康長素(有為)真按:康有為 考辨的成果,

108

被認為“精當者居多”,對有些書的考辨,“實在比以前的辨偽者深進一層”。其他學者所辨,也多受到好評。

  (二)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辨偽學理論

   清儒辨偽者多,辨出的偽書多,所撰關於辨偽方面的著作也多。據筆者不完全統計, 有影響者就達五十多種。在這些著作中,清儒分析了偽書產生的原因,歸納了偽書的主要類型,提出了辨偽方法,總結了辨偽經驗。從前述可以看出,清儒總結和歸 納的偽書產生原因和偽書主要類型甚為全面,他們使用和總結的辨偽方法多而細密。梁《史》說:“清儒辨偽工作之可貴者,不在其所辨出之成績,而在其能發明辨 偽方法而善於運用。對於古書發生問題,清儒不如宋儒之多而勇,然而解決問題,宋儒不如清儒之慎而密……清儒多尊重古書,真按:摘要-不能發現問題,實有癥結! 其 辨偽程序,常用客觀的細密檢查。”除辨偽方法外,清儒也提出了一些辨偽理論。如姚際恒曾指出,辨別偽書要“直搜根底”,就是要考究其事實真相、材料來源 等,即俗話說的要“刨根問底”。有的強調了辨偽時應持的態度,有的提醒同行辨偽時應注意的事項,等等。總之,這些辨偽著作有理論、有方法,進一步豐富和完 善了我國辨偽學理論。

  由於清儒辨偽,使很多偽書現出了原形,不再欺人。這不僅為讀者治學提供了很大方便,也提高了我國古籍的整體收藏質量。清儒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大量辨偽成果,還為後人留下科學的辨偽方法和寶貴的辨偽經驗,其貢獻真可謂不小。

六、清儒辨偽主要經驗和不足

  清儒在長達二百多年的辨偽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這些對我們今天整理古籍文獻來說,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分別總結如下。

  (一)主要經驗

  1.態度端正。清儒辨偽,態度較為端正。主要表現在:①實事求是

109

。 清儒認為,辨偽時一定要實事求是,空無成見。只有這樣,才能降低情感,態度冷靜,既不會擴大偽情,也不會使偽書有漏,才能實事求是地辨明懷疑的書。他們辨 偽時有時能展開爭論,並非是辨皆偽。如《晏子春秋》,唐柳宗元懷疑其為偽,宋、元學者多承其說,清儒經過認真考辨,定其為真。1972年 山東省銀雀山漢墓出土的該書竹簡證明清儒所辨為是。②虛心請教。清時偽書多,偽情複雜,一人知識有限,辨偽時總會遇到一些問題不好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清 儒多能及時虛心請教他人。如閻若璩在考辨偽《古文尚書》時,曾多次問過黃宗羲。後來,黃把回答閻的這些問題整理刊出,名曰《授書筆記》。他們有時三兩人在 一起探討,也是相互學習。他們利用目錄辨偽和利用他人辨偽成果,也都是向他人學習的一種表現。③盡量取證。清儒辨偽態度審慎,反對“憑空臆斷,師心妄 作”,每辨一書,多能盡量取證。有的書取幾條、十幾條,有的取百多條,以大量證據說明其偽,多不無證妄斷。

  2.善 於利用他人辨偽成果。古書流傳至清,其中不少已經歷代學者辨過。有的已明定為偽,有的懷疑為偽,並留下一些考辨意見。對這些意見,清儒多參考使用。如姚際 恒辨《麻衣正易心法》時,就利用了朱熹的辨偽成果。清儒特別注意利用當代最新辨偽成果。這是因為,後出的成果比先出的可靠,參考使用價值大。《四庫全書總 目提要》說姚際恒:“其說經也,如闢《圖》、《書》之偽,則本黃宗羲……闢《周禮》為偽,則本萬斯同;論小學之偽學數則,本之毛奇齡。”姚氏辨偽成果之所 以多于他人,是與其充分利用他人辨偽成果分不開的。另外,惠棟、閻若璩等學者辨偽時,也吸收了別人的辨偽成果。他們從書目入手辨偽,也是利用他人辨偽成果 的一種表現。

  3.辨偽時非常細心。作偽者有時將偽書裝扮得非常巧妙,非細審之,實難辨出。所以清儒認為,辨別偽書一定要細心。方苞在《周官辨偽》中提醒大家,辨別偽書,“粗用其心而未能究乎事理之實者也

110

”。他們的體會是,辨偽如粗心,便有可能辨真為偽,辨偽為真,冤枉真書,放過偽書,不如不辨。

  4.辨 偽者要知識素養好。偽書數量多,偽情複雜,涉及很多學科,所以要辨出它們,需要很多門類知識。清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說:“識書之道,在廣見博聞。”清 儒認為,識辨偽書需要目錄學、版本學、歷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諸多學科知識。辨者雖不能門門都會,也要精通其中的一兩門。若功力達不到,就會有偽識不 出,或在辨偽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再看清儒辨偽,凡成果突出者,無不見多識廣,學有根底。他們辨偽成績顯著,是與其有深厚的知識素養分不開的。

  除這四點外,清儒在分析偽書產生原因、歸納偽書類型、使用辨偽方法等方面,也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前面多已順便論及。

  (二)不足不處

  1.迷 信孔、孟。清儒辨偽,有人迷信孔、孟。他們認為,凡孔、孟之作皆真,凡孔、孟之論皆確,凡孔、孟認為是真書者就不會有偽。崔《錄》自序說:“居今日欲考唐 虞三代之事,是非必折中于孔、孟,而真偽必信于《詩》、《書》。”持此觀點者,還有清前各代少數學者。這種觀點較為片面,于辨偽不利。作偽者正是利用一些 人尊孔崇孟的心理,托其名偽造。如《繫辭》、《易乾鑿度》等,皆是他人托孔子之名而作的偽書。再說,僅用孔、孟之論去判斷偽書,那麼他們未論及的書與他們 之後的大量古書怎麼辦?有這種觀點者雖為少數人,確能影響辨偽質量。

  2.有 主觀臆斷現象。前面曾說,清儒辨偽,多能實事求是,認真取證,以事實證明其所辨。但也有的人辨偽時感情色彩重,有主觀臆斷現象。如康有為《新學偽經考》指 出古文經書皆劉歆偽造,就顯得證據不足。對此,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有為以好博好異之故,往往不惜抹殺證據,或曲解證據。”康氏一概否定古文 經書,未免有些武斷。真按:梁啟超與康有為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