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May 16, 2008

89

,博採旁搜,典籍大備,士生寬大之朝,或亦罔識禁忌,因就其所得詳著於篇,於以見國家功令所以維持風教者在是,而為目錄之學者於藝文掌故亦有所攷焉。光緒八年歲在壬午七月乙酉朔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姚覲元謹記

浙本末葉後半凡殘闕應下三字又尾七行書目五種,於甲申三月在蘇州覓得全編校補訖再記真按:姚覲元

國 學保存會印禁燬書目跋曰:丁未秋李君曉暾過滬造余,行篋攜有歸安姚氏所彙刻禁書目 三種假余重刊,余于是年春方蒐得江寧官本違礙書籍目錄殘藁一冊持以較姚氏所刻三種,其前半冊即與姚氏所得河南官本違礙書目大略相同,惟後半冊則為江寧本省 奏繳書目及各行省咨禁書目為姚本所無,而卷首所載諭旨告示條欵亦有姚本所未載者,因改名曰奏繳咨禁書目為合刊之。其前半冊與河南官本同不重出,但惜此本其 末已殘闕。江西咨禁書目共七十五種今僅存目十五種其後或尚有他省所咨禁者未可知也。異日倘得全本當續刊之。姚氏謂查繳違礙書籍當日原係通行天下,不應浙江 一省獨有成書,因續蒐得河南一本,余今又得江寧一本,則其他各行省之本或尚有留存者,苟盡得而考核之,證其異同校其詳略不更備乎!然就今所刊其目已不下三 千種,可謂烈矣!而當時官吏妄揣意旨額外蒐誅,小民懼禍私自焚棄其所燬當不止此數(貴池吳次尾孫銘道跋留都見聞錄後有云今年當事慮書獄滋蔓,密令體勘而聞風心慄者取其家有之書稍涉疑似無論兔園冊子,悉舉而畀之爨燼,自是當時實事真批:應怕是已過期限猶未繳出所致. 蓋自秦政以後實以此次焚禁為書籍最大厄。嗚呼卷冊何辜真批:此豈通人之論?知者之言?書何辜,紙是無辜,咎由自取,但作者自招爾. 乃 亦屢遭虐焰,不燬于火即燬于兵,一姓之更革一次而書籍之銷燬亦一次。西漢蘭台石渠三萬三千九十卷盡于王莽之末,東漢東觀仁壽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盡于董卓移 都晉祕書中外三閣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盡于惠懷之亂。東晉祕閣三千一十四卷孝武時三萬六千卷,宋總明觀齋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學士館萬八千一十卷,盡于末 年兵火。梁文德殿華林園二萬三千一百六卷,江陵七萬餘卷,盡于元帝自焚。二秦四千卷北齊仁壽文林三萬餘卷後周虎門鱗趾萬五千卷,隋修文觀文十萬三千二百七 十八卷盡于砥柱舟覆。唐集賢院四庫八萬九千卷盡于安祿山,十二庫七萬餘卷盡于黃巢。宋三館祕閣三萬六千二百八十卷盡于祥符之火,崇文院三萬六百六十九卷, 別藏于龍圖閣太清樓盡于靖康之變,中興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盡于紹定之災。蓋秦火之後大厄凡十有一而以本朝乾隆時焚禁之一厄為最後而最烈,何也?蓋昔之燬 乃官府之所藏而山嚴屋壁尚有存者,真按:當係山巖屋壁之訛! 今之燬並燬及民間而比戶誅求,其所留遺者亦僅矣。觀于四庫之開雖數四下詔徵求而遺書多不出則其時海內書籍之散亡可知也。今考是編,其有目而無書者尚千餘種不可悲乎!近者庚子之變聯軍入闕,上自宮府所藏,真按:疑為官府之訛! 下及私家所守,已散棄如糞土;而日本獨知收拾綑載以去,新學之士方謂是陳年故祇,不適于用者,棄之可無惜然真按:摘要-愚固謂中國早亡了,而猶存者,殆唯日本矣.

90

。則今日之書籍不禁而禁不焚而焚,更後數十年其海內之無書尤可決也真批:有書又如何?看任真的網路書房即可知矣! 余于是目不禁重有慨焉丁未冬至日鄧實識真按:真按:詞:【不禁】准許,不禁止。《管子‧權修》:“欲民之正,則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無傷國不可得也。”《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 竊樂此。”【不禁】1.經受不住。 杜甫 《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詩之二:“巡簷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辛棄疾 《蝶戀花‧送人行》詞:“蜂蝶不禁花引調,西園人去春風少。” 吳承恩 《夏日》詩:“高堂美人不禁暑,冰簟湘簾夢秋雨。”2.抑制不住,不由自主。 劉基 《怨王孫》詞:“不禁清淚,暗裏灑向孤燈結成冰。” 和邦額 《夜譚隨錄‧譚九》:“但見古塚穨然,半傾於蒿萊枳棘之中而已,不禁毛髮森豎。” 艾蕪 《笑話一則》:“前面那個人對那‘死蛇’,走近一點,仔細地看,不禁失笑道:‘哎呀,才是一條乾樹枝啊!’” 謂此書目也.單字想複詞,回驗下文.

清自順治二年起至乾隆時止文字之獄慘酷繁數為前古所未有。四庫全書館修書期間文字獄凡十三起,已列為表見〈表計〉中。至如全祖望著皇雅篇述清世祖得天下之正也,真按:叙 訐者謂內有為我討賊清乾坤之句冠賊字於清字之悖逆不道,真按:以五版字訂! 餘 亦多有微辭獲譴,幸大學士某為之解釋始得免。若此之類尚不可勝數。故當時比附妖言告訐詩文之事紛然而起。御史曹一士特疏論之曰:古者太史釆詩以觀風,藉以 知列邦政治之得失,俗尚之美惡即虞書在治忽以出納五言之意,使下情之上達也。降及周季,子產猶不禁鄉校之議,惟是行僻而堅,言偽而辯,雖屬聞人,聖人亦必 有兩觀之誅真按:詞:【兩觀之誅】語本 劉向 《上災異封事》:“自古明聖,未有無誅而治者也,故 有四放之罰,而 孔子 有兩觀之誅,然後聖化可得而行也。”後遂以“兩觀之誅”喻指為了國家安定而對亂臣賊子所施行的必要的殺戮。《隋書‧高祖紀上》:“近者內有艱虞,外聞妖寇,以鷹鸇之志,運帷帳之謀,行兩觀之誅,掃萬里之外。” 楊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奸雄獨立,初明兩觀之誅;正教未行,仍赦同狴之罪。”參見“ 兩觀 ”。 真按:詞:【兩觀】1.宮門前兩邊的望樓。《左傳‧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漢書‧董仲舒傳》:“及至 室,設兩觀,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陳於庭,而頌聲興。” 崔豹 《古今注‧都邑》:“闕,觀也。古每門樹兩觀於前,所以標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遠觀,故謂之觀。” 儲光羲 《貽劉高士別》詩:“壯哉麗百常,美矣崇兩觀。”2.特指 春秋 闕, 孔子 少正卯 之處。《孔子家語‧始誅》:“於是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 少正卯 ,戮之於兩觀之下。”《舊唐書‧李義府傳》:“ 仲尼 司寇七日,誅 少正卯 於兩觀之下; 義方 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姦邪於雙闕之前,實以為愧。” 元好問 《曲阜紀行》詩之六:“兩觀餘坡陀,萬世示頑獷。”3.借指行刑正法之所。 李綱 《上淵聖皇帝實封言事奏狀》:“罪實比於四凶,誅宜行於兩觀。” 誠惡其惑眾也。往者造作語言,顯有背逆之迹,如罪人戴名世、汪景祺等聖祖、世宗因其自蹈大逆而誅之,非得已也。真按:清代禁燬書的真諦 真按:摘要 若夫賦詩作文語涉疑似,如陳鵬年任蘇州府知府虎邱作詩有密奏其大逆不道者,聖祖明示九卿以為古來誣陷善類大率如此,如神之哲,洞察隱微,可為萬世法則。真按:清代禁燬書的真諦 真按:摘要 比年以來小人不知兩朝所以誅殛大憝之故往往挾睚眦之怨借影響之詞攻訐詩書指摘字句,有司見事生風,多方窮鞫,或致波累師生,林連親故真按:當作株連親故! 破 家亡命,甚可憫也!臣愚以井田封建不過迂儒之常談,不可以為生今反古,述懷詠史不過詞人之習態,不可以為援古刺今。即有序跋偶遺紀年,亦或草茅一時失檢, 非必果懷悖逆敢於明布篇章,使以此類悉皆比附妖言,罪當不赦,將使天下告訐不休士子以文為戒,殊非國家義以正法,仁以包蒙之意。伏讀皇上諭旨凡奏疏中從前 避忌之事一概掃除,仰見聖明廓然大度,即古敷奏風之盛,真按:當作采字!噫,此八版者知將場過改為埸,而不知釆之當改作采,則實淺陋矣. 臣竊謂大廷之章奏尚捐忌諱則在野之筆札焉用吹求?請勅下直省大吏查從前有無此等獄案現在不準援赦者條例上請以俟明旨欽定,真按:郭伯恭氏37頁引同此.然不準費解. 嗣後凡有舉發文字者苟無的確蹤跡以所造本人之罪依律反坐,以為挾仇誣告者戒,庶文字之累可蠲告訐之風可息矣。觀於此而當時清廷用法之嚴及官吏奉行之過當,蓋可知也。順康以來天下初定人心末一,故老遺臣尚在人間,為君主者慮死灰之復燃而乃故施雷霆不測之威亦或出於勢之不得已也。真按:楊氏似不知抑或不為亦或也. 真批:如今之台灣人、本土出頭了又如何?如當初驅逐了韃虜、推翻滿清又如何?只明其愛犯禁作亂,而得勢後一無所長也。該有之報應,又何辭耶.苦難自該受爾. 至乾隆時海內無事人民無復有繫戀舊君之思真批:真是笑話,楊不知史耶?林爽文等何寺作亂者?兩金川等事,前自已云,而此乃云海內無事?人民安分?亦可怪已!○今人每每對清史有漢人沙文成見,找其毛病者則謂康雍乾盛世何來,禍亂何曾息,而不惜毛舉細故,一一覼舉;而又有者即如楊氏此處徑謂其海內無事,如何如何.有事無事,都隨你惡滿清者言耶?其猶今之call in政論節目之護主心切者,又何以別,何貴乎為學者哉!是可悲憫矣。 而猶毛舉細故株連滿庭凡有血氣誰不自危?無惑乎舉世之學者舍句讀訓詁無用之學術外,不敢研究也。真批:然則即學,亦直如來我部落格之竊學者,猶小人儒也.何以知之.威武能屈也,何以為大丈夫.況 其君何君,其主何主,其國何國,乃必欲講反清復明,重漢輕滿為節義乎?乃不能恪忠奉主,鞠藎勤王以事上乎?何故以此便可以不講治國平天下了?大清不是國, 不是天下?是學者自己偏激矮化,亦猶今偌斯之趨利之學者,全不顧道義人情義理者,斯學何又有何差別耶。來我部落格之過江鯽者,可為背書爾.是上所以不獎乎?禁燬修正(篡改)如此,用心訓導如此,而學者不從以講明平等博愛事君忠主從公,是究係上位者之過耶?學者之過耶?反倒從事者有罪,不盡心不盡力又不作者反倒無事矣.猶今欲追究版權,不究其享用者利用者竊用者之刑責,乃直罰辛苦製作者.猶辜盜獵者,而不咎皮草族,亦何怪也,又何望乎治平耶! 龔定盦嘗云:真按:龔自珍 積百數十年之力以振盪摧鋤天下之廉恥既殄既獮既夷,顧乃藉祖父之餘蔭一旦責有氣於其臣,不亦暮乎?嗚呼清之衰亡非一朝一夕之故,履霜堅冰至,所從來漸矣。

四 庫全書簡明目錄係乾隆四十七年流傳於外而總目之頒布乃在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之 間。此數年中有四庫全書已繕定而復抽燬之者,以是抽燬之書簡目尚存其名,總目已削其錄焉。當時抽燬之書有南北史合注、南唐書合訂、閩小紀、國史考異、讀書 錄、書畫記、印人傳、書影、歷代不知姓名錄、諸史得異、同書等十一種。真按:當同後文作諸史同異錄、同書! 其繕本民國十六人近人王重民發現於方略館藏書中,惟諸史同異錄、同書未見。其他九書

91

每部或有二三重份,茲錄近人陳垣致余嘉錫書乾隆五十二年三月起居註冊並摘錄近人孟森抽燬書提要稿序以見此事之梗概。乃書前所冠之提要亦附於後:

陳 垣致余嘉錫書目季豫先生撰席頃奉手示敬悉:昨在報中拜讀大箸至為佩服,承詢周亮工 著述撤出四庫原因,據乾隆檔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十一日內閣奉上諭在覆勘文淵等閣所藏四庫全書據詳校官祝堃簽出周亮工讀畫錄、吳其貞書畫記內有違礙猥褻之處, 已照簽撤改矣。祝堃著交部議敘,欽此。所謂違礙者因讀畫錄詩有人皆漢魏上,花亦義熙餘之句也。所謂猥褻者因書畫記有春宵秘戲圖也。此事年前王君似曾詢及, 事冗未暇詳答,晤時乞轉致為荷。現在通行之簡明目錄有係乾隆四十七年趙懷玉據四庫館初成稿本錄副南歸刊刻者,故李清周亮工之書目具存至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始 發見李清諸史同異錄內有順治與崇禎相同四事一條指為悖謬,因而連累他書真按:五版作書他,故刓改(字體不同)也. 同 年八月又發見周亮工等書遂一併撤出。趙本簡目未及照改故與庫書不符粵刻簡目每半葉九行行廿一字以為常間有特疏特密者即撤出填補者也。又四庫提要內原有引用 亮工語數十處後皆挖改敝處有詳表文繁不錄。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初二日檔有撤出各書後填補空函辦法一件。五十三年十月廿日檔又有先後奏請撤出銷燬書單一件,另 祇錄呈。此等掌故求之私家記載多不可得。古人所以願讀蘭臺東觀書也為之一笑

附錄檔案臣等遵旨將現在銷燬李清書四種應行補足空函之處與紀昀公同商酌。查得四庫全書每分六千餘匣,均祇於匣面按次標刻第幾函字樣,其書則各自分部不相聯屬,並無通身流水卷數,是以屢次奉旨添書澈書皆可通融辦理。真按:當作撤書! c次 所燬李清書四種南北史合注一種係在史部別史類中諸史同異錄及不知姓名錄二種係在子部類書類中此二類備抄之書尚多均可按其時代另檢別種約計卷數多寡依次補 入,不見抽換之跡。惟南唐書合訂一種係在史部載記類中。此類書籍甚少現在別無備抄之書無可補入。查從前武英殿裝潢全書向因冊數函數厚薄不勻有奏定襯紙之 例,現在四閣書內襯紙者甚多,今此書僅只六冊勻裝此空匣之內卽可不必再補。再現在刊刻總目應一併查明改正。所有臣等公同商酌通融辦理緣由理合奏請皇上訓示 遵行謹奏。

右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初二日檔臣等者軍機大臣也。

諸 史同異錄此書係李清撰因書內妄稱世祖章皇帝有與明崇禎相同四事,悖誕不經,續辦三 分書繕進一分內未照底本刪去,當蒙指示前經奉旨將全書銷燬並將李清所撰各書概行查燬此係文淵閣繕進之本其悖妄語句已經原辦之總校刪去,全書應燬南北史合注 此書係李清撰應燬南唐書合訂此書係李清撰應燬列代不知姓名錄此書係李清撰應燬書畫記此書係吳其貞撰因書內所載春宵祕戲圖語多猥褻,奏明應燬,讀畫錄此書係 周亮工撰因詩內有人皆漢魏上,花亦義熙餘語涉違礙經文淵閣詳校簽出奏請銷燬,並將周亮工所撰各書一概查燬

92

此係文淵閣繕進之本,其違礙語句已經原辨之總校挖改,全書應燬。閩小記此書係周亮工撰應燬,印人傳此書係周亮工撰,應燬。垣案周亮工尚有書影及同書二種,後亦一併撤出。國史考異此書不著撰人姓名,內多引用錢謙益辨證奏明應燬。案:真按:陳垣 此書潘檉章撰,已刻入功順堂叢書,真批:郭伯恭氏于此尚大加辨證. 右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二十日檔。嘉錫案:真按:余嘉錫 據 乾隆五十二年軍機大臣奏,則四庫全書修成以後凡有撤去之書有以備抄之他書補入者,有別無備抄之書但以襯紙勻稱其卷帙者,今以其說考之總目與趙刻簡明目錄, 此單所開各書及書影同書二種均見於簡目而總目無之,援菴原函敘之已詳,其總目有而簡目無者,除欽定之書隨後續入者不計外,史部別史類有李鍇尚史一百七卷, 子部類書類有潘永因宋稗類鈔三十八卷,皆在每類之末。蓋即原奏所謂別史類書二類備抄之書尚多均可按其時代另檢別種約計卷數多寡依類補入不見抽換之跡者也。故提要於此二書皆頗致不滿,其不得已而取以充數之意可於言外得之。真批:此句于郭伯恭氏四庫全書纂修考(153頁)有,乃誰抄襲誰耶?或郭氏投匪故為諱乎? 真按:抄襲之處-此處前後不知誰抄誰!總是有襲引便是了! 惟是李清周亮工等之著述以觸犯忌諱遭焚燬之禍而尚史宋稗類鈔乃得以中材承乏是亦藝林故事之可資談助者矣。著作之傳亦有幸有不幸詎不信哉至其他各類則皆有撒無補,蓋以卷帙不多可用襯紙之法通融辦理也

乾隆五十二年三月起居注冊曰: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十九日丁亥內閣奉諭旨四庫全書處進呈續繕三分書李清所撰諸史同異錄書內稱我朝世祖章皇帝與明崇禎四事相同妄誕不經,閱之殊堪駭異。李清係明季職官,當明宗社淪亡不能捐軀殉節,在本朝食毛踐土已閱多年真按:摘要-此正是禁書繫乎風教之關鍵.而學者多目若無睹,視若罔聞.此其學者之心,亦可議矣!其如今之看政論節目,曲為迴護虛實者,又何別哉! 乃敢妄逞臆說任意比擬,真按:清代禁燬書的真諦 設 其人尚在,必當立正刑誅,用彰憲典。今其身幸逃顯戮,其所著書籍悖妄之處自應搜查銷燬以杜邪說而正人心,乃從前查出時該省及辦理四庫全書之皇子大臣等未經 掣回,今續辦三分全書猶復一例繕錄,方經朕摘取而得,甚屬非是!因檢閱文淵文源兩閣所貯書內已刪去此條查係從前覆校官編修許烺初閱時出擬刪,真按:當作簽字! 是以未經繕入。但此等悖妄之書一無可採真按:清代禁燬書的真諦 真按:摘要 既據覆校官出擬刪,真按:當作簽字! 該總纂總校等即應詳加查閱奏明銷燬,何以僅從刪節,仍留其底本?其承辦續三分書之侍講恭泰、編修呂裕德雖係提調兼司總校,真按: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作吳裕德!是也.下文即作吳. 但率任書手誤寫,均難辭咎。所有辦四庫全書之皇子大臣及總纂紀昀孫士毅陸錫熊總校陸費墀、真按:當作所有辦理四庫全書! 恭泰、吳裕德從前覆校許烺俱著交部分別嚴加議處。至議敘舉人之監生朱文鼎係專司校對之人豈竟無目者!乃並未校出!其咎更重!朱文鼎本因校書特賜舉人,著卽斥革,以示懲儆。真批:很想知道朱氏如何過了…可惜文獻不足徵矣.然宇宙事實在也.然則學術又何恃哉!保無瞎子摸象爾. 所有四閣陳設之本及續辦三分書內俱著掣出銷燬,其總目提要亦著一體查刪

孟森四庫抽燬書提要稿序曰:內吳其貞書畫記不關時忌,潘檉章國史考異未得主名不成公案外,餘皆李清周亮工兩家之作。映碧先生在康熙間史館諸公尚援其論說以定建文之疑案,其三垣筆記等清中葉以前亦未問世,乃以諸史同異錄一書遭忌。清代士夫談及映碧先生者輒囁嚅不敢昌言,讀此乃知其故至。真批:看到沒有.總是將其不死前明,而仕宦滿清,卻又非訾清人此等行徑置而不論,乃獨偏愛于其人學問如何,學術如何.是如是學人者亦但有學,沒有人矣!學術之猖,心術之壞,寧不如楊氏前言履霜堅冰其來有漸耶! 櫟園先生更以提倡風雅為重,不甚論列時事真批:看到沒有,可見只要風雅,不論人雅,何況風德.千篇一律也,而乃竟不之見一己之偏,遺世之惡乎!以風雅為重又如何,怕未如秦檜、和珅、嚴嵩之好風雅矣.斯四庫為書之旨,高宗求治之意,較諸孟氏,豈不明已哉!

93

宜可不入禁網,然世論乃與映碧先生略同。久苦不得其解。真批:不以風教為懷,但以風雅為念者,不得其解宜矣!對高宗四庫之曲解,自不能體諒洞悉矣. 近見吳振棫養吉齋餘錄載武進錢名世案,真按:疑為戴名世之訛! 世 宗令科目出身官作詩刺之。晉江陳萬策有名世已同名世罪亮工不異亮工奸之句大稱旨云云。益駭櫟園何至稱奸。然近清宮印名教罪人全案,陳萬策詩在內,卻無此句 則吳氏當係傳聞之誤,櫟園在雍正時并末忤世議也,惟吳氏有此傳聞可見其時對櫟園之嫌忌,今乃得其所以然,則由讀畫錄中之詩句就詩以繹其意亦不過謂畫人與畫 本皆丁易代之際而已,有何可嫌,而盡廢其他著述?豈謂清承明業中間並非鼎革耶?帝王之猜忌可笑如此!真批:孟氏未生當時,僅看二則資料,便以為可笑,而不自識己之狹促耶?愚固願將來有力則取禁燬書比勘之,以究其中良莠是非也.

南北史合注一百九十一卷明李清撰清字心水,號映碧,揚州興化人,禮部尚書思誠之孫,大學士春芳之玄孫。崇禎辛未進士,官至吏科給事中,事蹟附見明史李春芳傳。真按:抄襲之處-此又與郭伯恭氏書全同也! 清以南北朝諸史並存冗雜特甚,李延壽雖併為一書而諸說兼行仍多矛盾嘗與張溥議欲仿斐松之三國志注例合宋齊梁陳四史為南史,真按:當作裴松之! 真按:抄襲之處-此亦抄襲郭伯恭氏也,或郭氏抄此?○按此二處皆楊氏與郭氏抄錄王重民摘錄之提要也.楊氏註明不清. 魏 齊周隋四史為北史,未就而溥歿。後清簡閱佛藏見三寶記載有北魏文帝大統中遺事感通錄載有齊文宣、隋文帝遺事,高僧傳載有宋孝武帝遺事,因思卒前業,乃博采 諸書以成此注參訂異同考訂極為精密,又於原書之失當者略為改定其文如高歡宇文泰未篡以前史書之為帝者皆改稱名。後梁之附北史者改附南史,宋武帝害零陵王直 書為弒,魏馮胡二后以弒君故編為逆后,與逆臣同書。又二史多讖緯佛門事以非史體,悉改入注,其持論亦為不苟,然裴松之注三國志雖多所糾彈,皆仍其本文不加點竄,真按:五版排版已如是. 即世說新語不過小說家言,劉孝標所注一一攻其謬妄亦不更易其文。蓋古來注書之體如是也。譙周改史記為古史考,荀悅改漢書為漢紀,范蔚宗合編年四族紀傳五家為後漢書並釆摭舊文別為新製,未嘗因其成帙塗乙丹黃,蓋古來著書之體如是也。既不能如郝經三國志改正重編,真按:李清-當作清字.○本書校勘實在不佳. 又 不肯如顏師古之注漢書循文綴解遂使南北二史不可謂之清作,又不可謂之李延壽作,進退無據未睹其安。至於八史之中四史無志,南北二史亦無志,故清割宋書南齊 書、魏書隋書四史之志取其事實散入紀傳之中不知隋志本名五代史志,故其事上括前朝,當時未有南北史,無所附麗,故奉詔編入隋書。清既合注南北史自應用續漢 十志補後漢書之例移編入而以劉昭之例詳考諸書以注之,真按:郭伯恭氏引亦作掇! 制度典章豈不明備真按:據郭伯恭氏引訂! ?乃屑屑刪改紀傳置此不言,亦為避難而趨易。今特以八代之書牴牾冗雜,清能會通參考以歸一是,故特錄而存之,其瑕瑜並見,則終不可相掩也。乾隆五十一年五月恭校上

南 唐書合訂二十五卷明李清撰清有南北史合注已著錄是書紀南唐一代事迹,以陸游書為 主,而以馬令書及諸野史輔之,凡陸書所無而增入之傳則以補遺二字分注其下。蓋仿裴松之註三國志之法而稍變通之書則引唐餘紀傳年世總釋諸說大抵欲以李氏紹長 安正統仍由陸游之謬說,不知知誥為徐溫養子得國後始自言出自唐宗,其世系本無確證即使果屬建王嫡系而附庸江左奉朔中原亦斷不能援昭烈蜀都之例以此而學郝經 蕭常之書劉知貽所謂貌同而心異者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