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001易說
二卷,舊題宋呂祖謙撰,明崇禎茅氏浣花居刻本,中央圖書館藏。此係《芝園祕錄》零種,真按:不解之處!真按-按:四庫採進書目亦有「案以上二書.即經言枝指之零種」語,則此零乃零散、化整為零之零也. 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撫三寶送到鮑士恭家藏易說壹部計書壹本」長方木記,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
002太易鈎玄真按:記得一般是叫大易鈎玄.豈同一書,或二?
三卷,元鮑恂撰,清抄本,十行二十字無格,北圖。封面有「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撫三寶送到吳玉 墀家藏太易鈎元壹部計書壹本」長方木記,卷內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又鈐「彝尊私印」、「吳焯」連珠印、「吳城」、「敦復」、「璜川吳氏收藏圖 書」、「寶田堂書畫記」、「孫壯藏書印」等印記。前有宣德十年朱權序,據此序知原名《學易舉隅》,朱權刊版時更名《太易鈎玄》。館臣據此本收入《四庫存 目》,而書名則復其舊。
003周易不我解
二卷,明徐體乾撰,明萬曆刻本,南圖。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雙邊。真按:應即雙欄之謂也. 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前有萬曆三十八年自序云「為書六卷」。此本存卷一,《古易辯》至《剛柔》。又一卷為乾坤二卦解,亦標卷之一。合之得二卷,即《存目》所據之本。
004周易象通
八卷,明朱謀瑋撰,明萬曆三十九年武林刻本,北圖。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雙邊。真按:斷句之誤-當作「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雙邊。 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撫三寶送到吳玉墀家藏周易象通壹部計書壹本」長方木記。卷內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
132
。又鈐「汝玠長壽印信」、「志青」、「孫壯藏書印」等印記。卷首有馮汝玠手跋。
005冥冥篇
不分卷二冊,明蘇濬撰,舊鈔本,中央圖書館藏。此本題「晉江蘇濬著,男廷橚校」,半葉九行十九字。有萬曆二十一年黃文炳序,蘇廷橚序,李光縉序,自序。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o
006周易旁註會通
十四卷,各卷題:「明新安朱升旁註,錢塘姚文蔚會通。」明萬曆四十五年南京刻本,無錫市圖。九行十 八字,白口,左右雙邊。首帙為上經下經,二帙三帙為十翼,四帙五帙為《周易旁註前圖》卷一卷二,六帙至十四帙為《周易旁註會通》卷一至卷九。首葉鈐「翰林 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又鈐「彭棣高氏印」、「彭氏珍藏叔華收集」、「鵝蘢生」、真按:恐有誤! 「栩緣所藏」、「元和王同愈」等印記。又題「吳縣彭叔華家藏」一行。按:中央圖書館藏有一部,與此同刻。
007易鼎三然
三卷,明朱天麟撰,明崇禎三年刻本,六冊,中央圖書館藏。是本半葉八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單 邊,無直格。有鄭以偉序,崇禎三年庚午姜一洪序,錢啟忠序,朱天麟自序,又崇禎三年庚午冬月楊以培《讀鼎小引》云:「諸士遂相與請梓以公諸世」。又《評閱 姓氏》列錢啟忠等。卷內鈐「翰林院印」,又鈐「雲間第八峰周氏藏書」、「思閒樓」、「苹鄉文氏舟虛鑑藏」、「文素松印」等印記。前有文素松手跋,記著者行 事,末云:「此書罕見,曾為翰林院藏過,信為祕笈也
133
”。
008硯北易鈔
十二卷,清黃叔琳撰,清鈔本,浙圖。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六月翰 林院編修勵守謙交出硯北易鈔壹部計書拾本」長方木記。卷內鈐「信天廬」、「埽塵齋積書記」、「禮培私印」、「文素松印」、「寅齋」等印記。卷內有浮籤,翁 方綱註。又文素松手跋、王禮培手跋。真按:翁方綱與四庫全書
009周易闡理
四卷,清戴虞臯撰,清剡藻堂鈔本,北京清華大學。十行二十五字,黑格,版心下刻「剡藻堂」三字。前 有康熙四十一年戴貽引言,後有康熙四十二年十二月之望練水從子鑑冰揆氏後序。卷內鈐「彝尊私印」、「吳焯」連珠印、「吳城」、「繡谷亭續藏書」、「璜川吳 氏收藏圖書」等印記。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撫三寶送到吳玉墀家藏周易闡理壹部計書叁本」長方木記,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即《存 目》所據之本。按:朱彝尊卒於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則是本當鈔於康熙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此本卷尾有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十六日桂芬手跋,密行細字凡十 八行。茲錄其有關四庫進呈本被燬史料如次:「余以光緒癸卯歲來京師,偶於街市以錢五百購得是書及《遺忠錄》、《禮賢錄》、《忠獻別錄》、《龍川別志》等 書,皆完善無缺,都為范氏懋柱家藏本,浙江巡撫所進者也。蓋因庚子之歲拳匪釀禍,聯軍入京,以致神京陸沉,兩宮西狩,內府圖書率多散失。是書儲翰林院中, 翰林院為德人所據,所貯典籍盡投諸溷,而是書不知何時流落人間,寧非幸哉。」
134
010易經觀玩篇
十二卷首一卷,清朱宗洛撰,底稿本,卷十一卷十二為刻本。每冊書皮背面鈐木記曰:「江蘇巡撫採選備選書籍」。(雷夢水《古書經眼錄》)真批:此註何義,未明例也.豈所據者,乃出自此書所載乎?
011禹貢山川郡邑考
四卷,明王鑑撰,清鈔本,北圖。此本九行二十字,無格。書衣有兩淮鹽政李質頴進書木記,真按:李質穎 卷內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又鈐「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書記」、「張叔平」等印記。
012魯詩世學
三十二卷,明豐坊撰,清鈔本,天津圖書館。原題:「宋豐稷相之正音,明豐慶文慶續音,豐耘正勤補 音,豐熙原學正說,豐道生人季考補,門人何昆汝僉續考。」半葉九行十八字,無格。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正文三十二卷,卷首二卷。按是本題名及 內容均與提要合,當即《存目》原本。
013詩意
一冊不分卷,明劉敬純撰,明鈔本,原北平圖書館藏,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至 二十四字不等,藍格,白口,左右雙邊。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兩淮鹽政李質穎送到馬裕家藏劉敬純詩意壹部計書□本」長方木記(按:《兩淮商人馬裕家呈送 書目》有「《詩意》未分卷,明劉敬純,四本」。此木記冊數不清,當是「肆」字)。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卷端有浮籤,題「詩意」二字,上印「總 辦處閱定,擬存目」,真按:四庫全書的審理程序 真按:四庫全書選書過程 下有長方印「臣昀臣錫熊恭閱」。真按:紀昀與四庫全書 真按:陸錫熊與四庫全書 殘存《關雎》至《狼跋》一冊,當即馬裕呈本四冊之首冊
135
。又鈐「孫壯藏書印」印記。
014詩深
二十六卷,清許伯政撰,清乾隆刻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半葉十行二十五字,白口,四周雙邊。正文二十六卷,另有卷首二卷。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又鈐「吳城」、「敦復」、「繡谷亭續藏書」等印記,即《存目》所據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015禮記輯覽
八卷,明徐養相撰,明隆慶五年睢陽徐丘原刻本,中央圖書館藏。前有隆慶五年徐養相《刻禮記輯覽序》,首葉鈐「翰林院印」。
016讀禮偶見
二卷,清許三禮撰,清康熙刻本,北圖。九行二十五字白口四周單邊。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進書木記。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卷末書衣鈐「江蘇巡撫採購備選書籍」長方木記。卷內又鈐「雲間第八峯周氏藏書」、「孫壯藏書印」等印記。
017春秋國華
十七卷,明嚴訥撰,明萬曆三年吳郡嚴訥活字印本,中央圖書館藏。此本九行二十字,白口,單邊。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又鈐「丹徒嚴氏藏書印」。淡江大學蔡琳堂先生代閱并貽書影。
018春秋四傳私考
十三卷,明徐浦撰,影鈔明萬曆五年丁丑蒲城徐氏家刻本,中央圖書館藏。此本半葉九行十九字,無格。有萬曆丁丑姜寶序,己丑林濂序
136
,丁丑男繼芳跋,真按:徐繼芳 跋後「孫縣學生薦鶚梓」一行。真按:徐薦鶚 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兩淮鹽政李質頴送到徐浦秋四傳私考壹部計書貳本」木記。真按:李質穎 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
019春秋實錄
十二卷,明鄧來鸞撰,明崇禎刻本,中央圖書館藏。此本半葉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單邊。首葉鈐「翰林院印」,又鈐「竹垞」、「繡谷亭續書」等印記,《存目》所據浙江吳玉墀家藏本當即此帙。
020春秋集解十二卷附較補春秋集解緒餘一卷
清應撝謙撰,附清凌嘉印撰,清鈔本七冊,北圖。半葉八行二十一字,無格。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 大官印,又鈐「敦復」印,書衣進書木記佚去。按:敦復為吳焯長子吳城字,四庫館開,其弟吳玉墀獻書三百餘種,傳世吳玉墀呈本多有「吳城」、「敦復」等印 記,疑北圖此本為吳玉墀進呈者。《存目》所據為汪啟淑進呈本,較此本多《春秋提要補遺》一卷。
021孟子解
二卷,題宋尹焞撰,清鈔本,西安市文管會藏。半葉十行二十字,無格。無序跋。首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又鈐「吳城」、「敦復」、「繡谷亭續藏書」等印。即《存目》所據吳玉墀呈本。
022經籍異同真按:本書提要稿為姚鼐撰,今存,見吳格本《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前言》.
三卷,明陳禹謨撰,明萬曆刻本,上圖。半葉十一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雙邊,眉上鐫評。卷內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又鈐「王氏信芳閣藏書印
137
」、「秀水王相」、「沈氏粹芬閣所得善本書」、「研易樓藏書印」等印記。卷端有纂修官姚鼐所擬提要稿一則:
《經籍異同》、《引經釋》,謹按:明陳禹謨字錫元著。《經籍異同》三卷,載群經所引異文。《引經釋》五卷,載諸家之異解。所引之書甚狹,既非博洽,又載及《石經大學》,此豐坊偽撰之書,乃據以說經,未足云有識矣。其書應不必抄。纂修姚鼐。
下鈐「存目」木記。此稿右側有某氏行書批:「分二部,另作提要。」此稿後又有「張閱」、「李閱」二 籤名,當均出館臣。核《四庫全書總目》,《經籍異同》三卷已單獨存目,提要已重寫,文字迥異,唯「《石經大學》本豐坊偽撰,據為定論,尤失考矣」仍本姚鼐 稿。其《引經釋》五卷《四庫總目》不載,蓋以此種已收入《經言枝指》一百卷之故。
023古樂經傳全書
二卷,明湛若水、呂懷撰,明嘉靖三十四年祝廷滂刻本,二冊,北圖。半葉九行二十字,白口,單邊。首 葉鈐「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又鈐「曾在秦嬰闇處」、「嬰闇秦氏藏書」、「秦更年印」、「秦曼青」等印記。《浙江採集遺書總錄》有《古樂經傳全書》二 卷,刊本,明湛若水輯。《兩淮鹽政李呈送書目》有《古樂經傳》二卷,明湛若水,二本。此本進呈木記佚去,未知何處所獻。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