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4249,梁‧慧皎《高僧傳》)、僧游行(4:3998,宋‧晏殊《晏元獻公類要》)、智興(4:3694,唐‧道宣《唐高僧傳》)、道興(4:3694,唐‧道宣《唐高僧傳》)、釋法興(4:3694,宋‧贊寧《宋高僧傳》)、華馨(4:3678,宋‧李昉等編集《太平廣記》)、三學芳馨(4:3678,宋‧志磐《佛祖統紀》)、施食飛走(6:5252,明‧覺岸編集《釋氏稽古略》)、山象奔走(6:5253,梁‧慧皎《高僧傳》)、夢虞世南(6:5667,後晉‧劉煦《舊唐書‧虞世南傳》)、夢張一翁(6:5667,宋‧洪邁《夷堅志》)、夢光王(6:5669,宋‧李昉等編集《太平廣記》)、夢先師(6:5671,宋‧李昉等編集《太平廣記》)、夢母求誦經(6:5673,宋‧賈似道撰《悅生隨抄》)、夢與妻別(6:5675,宋‧李昉等編集《太平廣記》)、夢夫訴苦(6:5676,宋‧李昉等編集《太平廣記》)、夢報哭子(6:5677,宋‧洪邁《夷堅志》)、夢婦人訴冤(6:5680,宋‧王明清《投轄錄》)、夢長人(6:5680—5681,宋‧李昉等編集《太平廣記》)、夢偉丈夫(6:5681,《廣州府南海志》,有元‧陳大震纂本)、夢二丈夫(6:5681,宋‧洪邁《夷堅志》)、夢故僧死(6:5683,宋‧洪邁《夷堅志》)、夢老嫗(6:5683,宋‧李昉等編集《太平廣記》)、夢看龍(6:5686,《溫州府志》,有明‧鄧淮修、王瓚纂,明弘治十六年刻本等三種明代刻本)、夢吞龍(6:5686,梁‧劉峻撰《類苑》)、夢黃龍蟠地(6:5686,《潮州府三陽志》)、夢黑龍蟠寺(6:5686,宋‧洪邁《夷堅志》)、喂蚊臺(2:1236,宋‧志磐《佛祖統紀》)、夢龍蟠竈(6:5687,《撫州府臨川志》,有清‧胡亦堂纂修,康熙十九年版本)、燃目(8:7320,宋‧洪邁《夷堅志》)、夢龍飛而落(6:5687,唐‧房玄齡等撰《晉書‧佛圖澄傳》)、夢群羊負魚(6:5696,宋‧李昉等編集《太平御覽》)、夢母身為鹿(6:5695,《赤城志》,有宋‧齊碩修、陳耆卿纂版本)、夢馬躍臥地(6:5693,宋‧釋文瑩撰《玉壺清話》)、夢象背座(6:5692,宋‧許拱辰《玉融新對》引《景德傳燈錄》)
72
、夢身化龍(6:5690,宋‧道源纂《景德傳燈錄》)、夢龍游(6:5689—5690,宋‧志磐《佛祖統紀》)、夢授白蓮花(6:5705,宋‧佛國惟白編《建中靖國續燈錄》)、迦毗羅見形(9:8986,宋‧許拱辰《玉融新對》)、夢入蓮花(6:5705,宋‧許拱辰《玉融新對》)、夢花滿室(6:5705,宋‧許拱辰《玉融新對》)、特立之士(6:5776,宋‧邵伯溫撰《邵氏聞見錄》)、像以誠致(6:5798,梁‧慧皎《高僧傳》)、良賁(6:5931,宋‧贊寧《宋高僧傳》)、寧賁(6:5931,宋‧贊寧《宋高僧傳》)、曇賁(6:5931,宋‧普濟集《五燈會元》)、狂僧斫樹(7:6405,《稽神錄》,有唐‧雍陶、宋‧徐鉉兩種版本)、蘭叢玉樹(7:6406,宋‧慧洪《禪林僧寶傳》)、畫紙作樹(7:6406,宋‧李昉等編集《太平廣記》)、大皮裹大樹(7:6407,《常談脞錄》引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天子坐處(7:6408,宋‧李昉等編集《太平廣記》)、體合歸一(8:7576,宋‧志磐《佛祖統紀》)、釋善伏(8:7410,唐‧道宣《唐高僧傳》)、道俗俱伏(8:7410,唐‧道宣《唐高僧傳》)、釋慧沐(8:7305,宋‧贊寧《宋高僧傳》)、惟湛(8:7296,宋‧志磐《佛祖統紀》)、志湛(8:7296,唐‧道宣《唐高僧傳》)、如湛(8:7296,宋,志磐《佛祖統紀》)、高僧不拭涕(9:9185,宋‧黎獻《事類蒙求》)、天童給侍(9:9124,宋‧志磐《佛祖統紀》)、慧成(9:9023,宋‧普濟集《五燈會元》)、繼成(9:9023,宋‧普濟《五燈會元》)、道成(9:9023,唐‧道宣《唐高僧傳》)、法成(9:9023,宋‧贊寧《宋高僧傳》)、無成(9:9023,梁‧慧皎《高僧傳》)、各自稱尊(3:2148,宋‧志磐《佛祖統紀》)、語忌十成(9:9019,宋‧慧洪《禪林僧寶傳》)、西方業成(9:9014,宋‧蘇穎濱集‧辨才法師塔碑)、句後不藏形(9:8991,宋‧慧洪《禪林僧寶傳》)、變受異形(9:8990,唐‧李延壽撰《北史‧李士謙傳》)、龍化人形(9:8988,宋‧志磐《佛祖統紀》)、掘冢無尸(9:8646,《相臺志》)、
73
建塔漆尸(9:8645,宋‧李昉等編集《太平廣記》)、摘楊花(3:2560,《溫州府志》,有明‧鄧淮修、王瓚纂,明弘治十六年刻本等三種明代刻本)、披剃(9:9181,宋‧潘自牧撰《記纂淵海》)、薦度(7:6643,明‧覺岸編集《釋氏稽古略》)、禁燃頂(元‧脫脫等撰《宋史》)、僧道拜父母(5:4448,宋‧王溥《唐會要》)、禁私度僧(4:4027,宋‧王溥《唐會要》、後晉‧劉煦等撰《舊唐書》、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宋‧朱熹《通鑑綱目》、元‧脫脫等撰《金史》、宋‧李燾著《續資治通鑑長編》)、鬻僧(4:4027—4028,宋‧章如愚撰《山堂考索》)、度僧(4:4024—4027,後晉‧劉煦等撰《舊唐書》、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汰僧(4:4028—4031,唐‧李延壽《北史》、宋‧朱熹《通鑑綱目》、後晉‧劉煦等撰《舊唐書》、《萬年龜鑑》、宋‧王溥撰《唐會要》、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宋‧章如愚撰《山堂考索》、宋,江少虞《類苑》)、天王見形(9:8986,宋‧吳曾《能改齋漫錄》)、道人塑像(7:7150,宋‧洪邁《夷堅志》)、禁毀神像(7:7150,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僕魯望像(7:7141,元‧陸友仁撰《吳中舊事》)、掘地得像(7:7140,宋‧宋敏求《長安志》、《溫州府志》,有明‧鄧淮修、王瓚纂,明弘治十六年刻本等三種明代刻本)、命工裝像(7:7139,《鎮江志》,有宋‧盧憲、元‧脫因兩種本)、菩薩蠻隊(7:6825,唐‧蘇鶚撰《杜陽雜編》)、封寄畫像(7:7138,宋‧江少虞《類苑》)、試經得度(7:6644,宋‧志磐《佛祖統紀》)、僧籍(4:4023,宋‧高承撰《事物紀原》)、僧衣(4:4022,宋‧高承撰《事物紀原》)、僧隸(4:4021,宋‧高承撰《事物紀原》)、僧號(4:4022,宋‧高承撰《事物紀原》)、僧官(4:4020—4021,宋‧高承撰《事物紀原》)、僧謚(4:4022,宋‧高承撰《事物紀原》、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宋‧潘自牧《記纂淵海》、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僧封(4:4021,宋‧高承撰《事物紀原》)等。
74
7.佛教名相:
飛走(6:5249—5250,宋‧法雲編《翻譯名義集》)、天女散花(3:2559,宋‧黎獻編《事類蒙求》)、十降伏(8:7410,宋‧施護譯《法集名數經》)、智度(7:6644,宋‧法雲《翻譯名義集》)、拙度(7:6644,隋‧智者《法華玄義》)、沒栗度(7:6644,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八犍度(7:6644,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具度(7:6644,宋‧知禮集《大悲心咒行法》)、一生補處(7:6417,元‧蒙潤《四教儀注》)、十二處(7:6415,《楞嚴經注》)、外六處(7:6415,宋‧施護譯《大集法門經》)、內六處(7:6415,宋‧施護譯《大集法門經》)、四居處(7:6415,無著菩薩造、唐‧玄奘譯《顯揚聖教論》)、四念處(7:6415,元,蒙潤撰《四教儀集注》)、三好處(7:6415,隋‧智者講述、灌頂筆錄《止觀》)、華嚴七處(7:6413,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制心一處(7:6411,宋‧知禮集《大悲心咒行法》)、總相念處(7:6411,宋‧高麗僧諦觀撰《四教儀》)、別相念處(7:6411,元‧蒙潤《四教儀注》)、十種心念處(7:6411,北魏‧菩提留支譯《法集經》)、白象樹(7:6398,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木龍樹(7:6398,宋‧李昉等編集《太平廣記》)、七葉樹(7:6397,宋‧陸游《老學庵續筆記》)、奇樹(7:6397,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毒樹(7:6397,梁‧實唱等撰《經律異相》)、娑羅樹(7:6390,7:6395,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宋‧宋敏求《長安志》、宋‧李昉等編集《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集《文苑英華》、唐‧道宣《唐高僧傳》、《秀雅堂脞記》)、閻扶樹(7:6394,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思惟樹(7:6393,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菩提樹(7:6392,後晉,劉煦等撰《唐書》、宋‧薛居正等撰《五代史》、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廣州府志》、宋‧錢易《南部新書》、《雲南志》、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宋‧施護譯《不思議境界經》
75
、宋‧法天譯《分別緣生經》、唐‧道宣《法苑珠林》)、多羅樹(7:6391—6392,宋‧朱翊《猗覺寮雜記》)、貝多樹(7:6390,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寶樹(7:6388,宋‧李昉等編集《太平廣記》、曹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瓔珞樹(7:6389,《琴川志》,有元‧盧鎮撰《重修琴川志》)、無動(6:5642,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六種震動(6:5642,隋‧智者說《法華文句》)、惡友(6:5198,唐‧道世《法苑珠林》)、善友(6:5196—5198,唐‧道世《法苑珠林》)、四十二字母(5:4457,實叉難陀譯《華嚴經》)、漸頓經旨(5:4249,宋‧知禮集《大悲心咒行法》)、經函(5:4183,唐‧李延壽《北史》)、石函(5:4182—4183,《昌化縣志》,有清‧周頌孫修康熙十二年刻本、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唐‧李延壽《南史》)、僧稱沙彌(4:4024,宋‧佚名《錦綉萬花谷》)、僧徒稱釋(4:4024,宋‧祝穆撰《事文類聚》、宋‧葉夢得撰《石林詩話》、宋‧葉夢得《石林老人避暑錄》)、僧稱頭陀(4:4024,宋‧佚名《錦綉萬花谷》)、僧名緇流(4:4024,《鄭氏談綺》)、僧稱闍黎(4:4024,宋‧佚名《錦綉萬花谷》)、苾蒭(2:1135,江少虞《類苑》)、僧稱苾蒭(4:4024,宋‧祝穆《事文類聚》)、僧稱沙門(4:4024,宋‧祝穆《事文類聚》、宋‧陳昉《穎川語小》、宋‧佚名《錦綉萬花谷》)、僧稱開士(4:4024,宋‧葉廷珪《海錄碎事》、唐‧般剌密帝譯《楞嚴經》)、僧稱上人(4:4024,宋‧佚名《錦綉萬花谷》、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宋‧祝穆《事文類聚》)、僧稱比丘(4:4024,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僧稱和尚(4:4024,宋‧高承《事物紀原》、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僧律(4:4020,宋‧高承《事物紀原》)、僧講(4:4020,宋‧高承《事物紀原》)、僧(4:4017—4020,許慎《說文解字》、顧野王《玉篇》、熊忠《韻會舉要》、宋‧高承《事物紀原》、宋‧贊寧《僧史略》、宋‧歐陽修《新唐書》)、潢裝(3:2595,宋‧姚寬《西溪叢語》、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