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May 1, 2008

52

第四章 重返翰林院

一、詔還京師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十二月,京師的乾隆帝突然想起了紀昀,一道諭旨傳到烏魯木齊,紀昀得“恩命賜還。”

  次年二月,紀昀治裝東歸。

  初春的塞外,雪消泥濘,“必夜深地凍而後行”,“旅館孤居,晝長多暇”。此時的紀昀,思緒萬千。從京師富貴之鄉謫居黃沙萬里的塞外,轉眼之間,又要從塞外復歸久違的京師,一切都像是在做夢,似乎恍恍然而又真切。他揮筆寫下這樣的詩句:

一笑揮鞭馬似飛,夢中馳去夢中歸。

人生事事無痕過,蕉鹿何須問是非。

53

悲喜交加而又不無蒼涼的情緒盈溢胸懷。

   是年六月,紀昀經過萬里跋涉,終於回到京師。作為一名被赦罪人,紀昀門前冷落,交游疏淡。然而,在 備嘗炎涼世態的同時,紀昀也深深感受到友誼的溫暖。錢大昕於他回京師前即“往候”,“握手敘契闊”,並欣然為《烏魯木齊雜詩》作序,稱其“得之目擊,異乎 傳聞、影響之談”,“讀之聲調流美,出入三唐,而敘次風土人物,歷歷可見,無鬱轖愁苦之音”。紀昀少年時結交的好友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袁曙海不因紀昀“迨 自西域從軍歸”而鄙棄,“乃日以親密,遂締姻好,晨夕過從無所間”①。與紀昀“迢迢一別十六載,秋鴻未寄尺素書”的聶際茂(松岩)得知紀昀被赦還京的消息 後,也以七十二歲高齡不遠千里專道來訪,紀昀於“踉蹌躡屐遙相呼”之際,不禁“蒼茫百感交斯須”:“誰知古道淡已久,形骸雖隔心相。”真按:疑為誤字!

  紀昀回到京師以後,閑居待命。其時“長晝多暇”,他一面讀書,一面對一些前人詩文集點勘校評。早在謫戍烏魯木齊之前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五月,紀昀便開始點校《蘇文忠公詩集》。“初以墨筆,再閱改用朱筆,三閱又改用紫筆,交互縱橫,遞相塗乙,殆模糊不可辨識。友朋傳錄,各以意去取之。續於 門人葛編修正華處得初白先生(亦即查慎行)手批本,又初寫於罅隙之中,益轇輵難別”。為了使《蘇文忠公詩集》評點本便於“省覽”,紀昀利用閑居待命之機, 對昔日的評點加以整理,“蓋至是凡五閱矣”。在這段時間內,紀昀還對黃叔琳輯注的《文心雕龍》進行了點評,時人將黃注與紀評合刊,這就是《文心雕龍》研究 者所熟知的《文心雕龍》黃注紀評合刊本。

①《紀文達公遺集》,卷十六,《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袁曙海袁公墓志銘》。

54

   在《紀評蘇文忠公詩集》與《紀評文心雕龍》中,紀昀對蘇詩與《文心雕龍》勤加考訂,提出了一些重要 的意見。如《文心雕龍》向題成書於梁。紀昀指出,“據《時序》篇,此書實成於齊代,今題曰梁,蓋後人所追題。猶《玉臺新詠》成於梁而今本題陳徐陵耳”。這 是《文心雕龍》研究史中最早提出的“《文心》成書於齊末”說。在《文心雕龍‧原道》的眉批上,紀昀又精闢地指出:“自漢以來,論文者罕能及此。彥和以此發 端,所見在六朝士之上。”對劉勰在文學理論上的歷史性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又論說道:“齊梁文藻,日雕華,真按:疑當作日競雕華!本書錯字不少啊. 標 自然以為宗,是彥和吃緊為人處。”這確是關於劉勰理論特色的較為逼真的認識。紀評《文心雕龍》問世後,受到《文心雕龍》研究者的普遍重視。清人黃蘭修於 《文心雕龍》黃注紀評本末頁作跋云:“昔黃魯直謂‘論文則《文心雕龍》,論史則《史通》,學者不可不讀’。余謂文達之論二書,尤不可不讀。”由此可見學者對《紀評文心雕龍》與《史通削繁》的高度推重。真按:推論太快!什麼樣的學者,還是吃緊處!若前所云齊梁間之學者,是耶? 紀昀對蘇詩文字的是正也頗為後來的研究者所推許。王文誥《蘇詩編注集成‧諸家弁言》案語稱;前此蘇詩注本“輒於句下載同異字,亦有明知其誤而載者,逐句截斷,最為可憎。紀氏酌取其一,多有精確。考(馮應榴)《合注》,從紀所訂者甚多,但不云出之紀耳”。真按:馮應榴抄襲紀昀?!

  當然,紀昀評點《蘇文忠公詩集》與《文心雕龍》,其用力之處並不僅僅在於考訂文字,辨識源流。一如前昔古籍校評,紀昀在點評《蘇文忠公詩集》與《文心雕龍》時,往往隨手寫下他的感受和意見。這些議論誠然三言兩語,既無演繹歸納的程序,又無累積詳舉的方法,但是,正如錢鍾書在《讀〈拉奧孔〉》中所指出的,中國傳統的點評雖然散漫無系統,但“往往無意中三言兩語,說出了益人神智的精湛見解,含蘊著很新鮮的藝術理論真按:這本是中國人傳統的為己之學爾.唯一味西化與文革本土的炎黃子孫,又何知其為中國人耶?愚今己千慮一得齋讀書資料庫乃至于網上OnLine者,均為此者,可不正以此耶?斯亦真所以不以現代論文或著作之為學者為齒為然者也.

55

”。假若將“書中所暗示的端緒,引而申之,正可成一龐然巨帙”。真按:是龐然巨作或囉哩囉嗦?贅疣之作,今者多矣.是成巨然也. 紀評《蘇文忠公詩集》與紀評《文心雕龍》便實際上凝結了紀昀關於文學本體,關於文學創作方法,關於文學發展史的思考。它們上承紀昀《點論李義山詩集》、《點論陳後山詩集》真按:中研院目無此書. 、《刪正方虛谷瀛奎律髓》、《史通削繁》等校評作品,下啟《四庫全書總目》,成為紀昀思想長鏈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二、再入翰林

  紀昀待命京師之時,乾隆帝正在熱河避暑。

  熱河木蘭圍場的馬房,是乾隆帝的出生地,意義非比尋常。故每年壽辰,乾隆帝都要於八月中秋後一日進駐木蘭圍場行宮,重九後再起駕回宮。真按:清高宗的避暑行程

   十月初,乾隆從熱河南歸,紀昀急忙離京北上,迎鑾於順天府密雲縣。此時的乾隆正沉浸在衛拉特蒙古土 爾扈特部回歸的巨大喜悅中。土爾扈特部原游牧於塔爾巴哈臺附近雅爾(相當於今哈薩克共和國境內塔爾巴哈山以南、阿拉泊以北一帶)地方,明末西遷至額濟勒河 (前蘇聯伏爾加河)下游。由於不堪忍受沙俄政府的奴役和壓迫,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一月四日,也即謫戍烏魯木齊的紀昀整理行裝準備東歸之時,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率領近十七萬土爾扈特人啟程回歸祖國。在歷經沙俄軍隊追擊、攔截與亙古少有 的險難險阻之後,土爾扈特部終於進入中國境內。正在承德避暑山莊的乾隆帝迅即召見渥巴錫,封他為卓哩克圖(蒙語:英勇、勇敢之意)汗,並對土爾扈特部進行 了妥善的安置。在中華文化共同體的發展史上,土爾扈特的回歸無疑是一項驚天動地的愛國壯舉,真按:太多中國本體性論述! 西方史學家與文學家稱譽它為“從有最早的歷史記錄以來”,最為“轟動於世”、“激動人心”的偉大事業真按:何不註明出處?

56

。 對於乾隆帝來說,土爾扈特部的回歸亦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它再為生動不過地昭示出皇恩浩蕩、威加四 海、蠻夷歸服、天下太平的盛世氣象,因此,乾隆帝一見到闊別已久,也是他最為得意的文學侍臣紀昀,便迫不及待地要他以土爾扈特回歸為題,作詩紀念。紀昀雖 謫居烏魯木齊,久未弄筆舞文,但才氣不減當年,他提筆吟哦,立成五言三十六韻以進。乾隆帝大喜,於十月初七日下諭:“紀昀著加恩賞授翰林院編修。”①編修 在翰林院為正七品,紀昀在十四年以前亦即三十四歲時便曾於散館考試中獲得這一職位,而眼下一切又從頭開始。

   “萬里從軍鬢欲斑,歸來重複上蓬山。”②再入翰林的紀昀經過謫戍烏魯木齊的挫折,心理氣質發生了較 大變易——從“早歲登金馬”的意氣飛揚趨向深沉。在因罪謫戍的日子裡,他認真反省個人經歷,由此而生頗多悔悟,為此,他在多封家書中殷切叮囑秀嵐放賑施 藥,勸誡琳妹勿鞭捶婢女,訓誡諸子“四戒四宜”,勿持傲慢,勿尚奢華,勿輕賤農夫,勿盛氣凌人。他還在家書中語重心長地向家人講述世祿之家盛衰榮枯、盈虛 進退之理。對生活真實的貼切認識,使紀昀在烏魯木齊時的心情“反較京華暢適”。

  然而,謫戍烏魯木齊的經歷也使紀昀對君主意志的隨意性、宦場的險惡與人事的炎涼有了較為真切的體會,一種人生空幻感與迷漫感傷的情緒不由縈繞心間。真按:略讀此作實在有些失望,原以為學術性強而文學性少,如此看來,文學性的語言實在太多,甚疑其淪于主觀優化也. 他曾為從烏魯木齊攜回的一硯賦詩

①《清高宗實錄》,卷八九四。

⑧《紀文達公遺集》,卷十,《辛卯十月再入翰林戲書所用玉井硯背》

57

  枯硯無嫌似鐵頑,相隨曾出玉門關。

  龍沙萬里交游少,只爾多情共往還。①

在《松岩老友遠來省予,偶出印譜索題,感賦長句》一詩中他又吟哦道:

  陽關西出二載餘,歸來再直承明廬。

  艱難坎坷意氣減,閉門漸與交游疏。

  西風昨夜到梧葉,凄然白露滋庭蕪。

  軒車雖復謝時輩,觴詠頗亦思吾徒。②

詩中充滿蕭索、寂落的意味。這一年冬天,有人拿來一幅“八仙對奕圖”,請紀昀題詩。圖上,韓湘子、何仙姑對局,五仙旁觀,李鐵拐酣然大睡。紀昀端詳此畫良久,無限感慨湧上心頭,他信筆在畫上題下詩兩首:

  十八年來閱宦途,此心久似水中鳧。

  如何才踏春明路,又看仙人對奕圖。

  局中局外兩沉吟,猶是人間勝負心。

  ①《紀文達公遺集》,卷十,《辛卯六月自烏魯木齊歸,囊留一硯,題二十八字識之》。

  ②《紀文達公遺集》,卷十。

58

那似頑仙痴不省,春風蝴蝶睡鄉深。①

詩中流露出對超然世事的高致情懷的艷羡。

  從《紀文達公遺集》所展示的思想蹤跡來看,重返翰林後的一段時間是紀昀隱退意緒最為濃烈的時期,也是他在仕與隱的抉擇中思想鬥爭最為激烈的時期。然而,積極的人生態度、熱熾的經世情懷終於戰勝了隱退的意念,這就是他在晚年所著《閱微草堂筆記》中所宣明的:

  天地生才,原期於世事有補。人人為巢、許,則洪水橫流,並挂瓢飲犢之地,亦不可得矣。真按:正特不可能人人為巢許也.紀文達此云甚為不達人情世理,無怪乎為謫也!前提為謬,則結論何為?

  晨門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諸葛武侯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此聖賢立命之學。真按:此特截斷武侯而言也,故云武侯,若仍為臥龍時,焉有武侯此等語?是亦未達聖賢行藏之的也!

在 一首題為《己卯秋,錢塘沈先生寫余照,先師董文恪公為補幽篁獨坐圖,今四十年矣,偶取展觀,感懷今 昔,因題長句》②的長詩中,紀昀對這一時期的思想歷程有淋漓盡致的抒寫。詩中,他首先回顧了董邦達師對他津津玩味宦場生涯的規勸,對此,他是“拈花微旨雖 默解,拂衣未忍猶留連”。

  人生快意果有失。一蹶萬里隨戎旃。孤城獨上望大漠,泱漭沙氣黃無邊。……玉門誰料竟生入,鳴珂又許趨仙班

①《紀文達公遺集》,卷十。

②《紀文達公遺集》,卷十。

59

。歸來展卷如再世,羊公重認黃金環。少年意氣已蕭索,傷禽寧望高飛翻。但思臣罪當廢棄,驂鸞忽躡蓬萊巔。友朋知己尚必報,況乃聖主恩如天。文章雖愧日荒落,江淹才盡非從前。石渠天祿勤校錄,尚冀勉滌平生愆。真按:疑此二句則在編纂四庫全書時後矣,置此則不宜! 以此躊躇未能去,故人空寄《歸來篇》。湖州妙跡挂素壁,風枝露葉橫蒼煙。彈琴長嘯懸明月,相從但恐終無緣。

如上詩句,一一道出了紀昀西出玉門的失落感、重返翰林院的複雜感受以及對仕與隱兩條道路所作出的最後抉擇,從而為他人生思想的軌跡留下了一幅真實可信的寫照。

   人生事業的成功固然離不開個人堅韌、奮發的努力,也同樣離不開時代賜於個人的機遇。紀昀雖然有一片 執著、熱誠的報國之心與成就大事業的抱負,但十八年宦途生涯始終未能向他提供一個能充分發揮他的潛能、天資亦即個人自身內在本性的人生位置,假如沒有隨之 而來的《四庫全書》與《四庫全書總目》的編撰,紀昀的一生或將永遠黯淡無光,我們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也不會為他留下一席之地。

60

第五章 修書四庫館

一、四庫館的總纂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在乾隆帝主持下展開,這就是《四庫全書》和《四庫全書總目》的編纂。

  《四庫全書》的纂修具有闊大的文化背景。它既包含有整理古代典籍、總結傳統學術的時代要求,又蘊藏著封建帝王標榜文治、強化專制統治的私意。

  大規模收集、整理、貯藏古代典籍的動議最初來自於學術界。早在乾隆初年,山東學者周永年著《儒藏說》,大聲疾呼收藏儒家經典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指出:“天下之物,未有私之而可以常據,公之而不能長久存者。”真按:斯亦任真之所以藏富天下也.然此一公字有不可不辨者乎在.在乎天下之公,而非公家之公也.何?公家之公也亦一家之私而已矣爾.今中研院、國家圖書館者,是矣.又焉乎公在?一旦之虞,亦澌滅爾! 要想讓古代儒家經典得到保存,必須利用朝廷的大力,建立“儒藏”,把天下書籍徵集到一起,妥善保管,“俾古人著述之可傳者,自今日永無散失,

61

以與天下萬世共讀之”①。周永年的建議,得到學術界的廣泛響應真按:推廣太快-廣泛二字不可濫用?寥寥舉幾孤證,便欲冠以廣泛二字乎!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十一月,安徽學政朱筠借乾隆下詔訪求書籍之機,提出搜訪校錄書籍的四條建議。這就是:(一)抓緊搜集罕見的舊刻本和抄本。目前漢唐兩朝的遺書固然已經稀 少,但宋遼金元時期著作的抄本尚所在多有,分散於私人家中,官府應首先購取這類書籍,繕抄出副本貯存,使之能夠長久流傳。(二)充分利用皇家藏書。一方 面,公布內廷現有藏書的目錄,以便地方官員搜求其所未備;另一方面,派人從內廷收藏的《永樂大典》中輯錄已經亡佚的古代典籍,讓人們看到更多的古書原本。 (三)著錄與校勘並重,每收一書,先加以考訂,然後根據內容寫出提要,給以評述,放在該書卷首,作為說明。(四)除書籍外,“金石之刻,圖譜之學,在所必 錄”,以補文獻資料的不足。

  朱筠的建議大為乾隆帝所贊同,這位創造了“十全武功”的“十全老人”雄心勃勃,不僅冀望在武功上超越乃祖乃父,而且亟亟期望以顯赫文治凌駕於前代帝王之上。在他看來,真按:這便是標準的胡說八道!愚觀纂修四庫全書檔案,則乾隆常委罪于于敏中、陸費墀數人矣,而乃以為乾隆一己亟亟欲為者乎?是亦曾下廷議,非一人一朕之所得專也!乾隆帝後來乃裁斷決策乎爾!豈帝先有意而亟加讚賞云耶! 康 熙、雍正時期修成的《古今圖書集成》雖“兼收並錄,極方策之大觀”,但“引用諸編,率屬因類取裁,勢不能悉載全文,使閱者沿波溯源,一一徵其來處。”②明 成祖敕撰的《永樂大典》雖有“遺編淵藪”之稱,但無論在編排體例上還是在收錄內容上,都存在著不少問題。自己若能在徵書、修書方面有一番超邁前人的更大舉 動,無疑將樹立起“文治武功”全盛的形象。因此,他以極大的熱情下令開館,真按:胡說八道,詳見上批矣! 將《永樂大典》“詳加別擇校勘”,“擇其醇備者付梓流傳

①《儒藏說》,收入《松鄰叢書》甲編。

②《辦理四庫全書檔案》,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四日諭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