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
。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
後人便以「鼓角橫吹」連用了。但是為什麼在「鼓角橫吹曲」前冠以「梁」字呢?因「鼓角橫吹曲」是北歌,而保存這項民歌的卻是南朝的梁。這是梁朝樂府署所收集的北歌,所以便稱為「梁鼓角橫吹曲」。
梁鼓角橫吹曲現存六十多首,除了木蘭詩是一首長篇的敘事詩外,五言四句的共佔四十五首之多,其次便是四言、七言和雜言的小詩。和南朝民歌一樣,篇幅短小也是它的特色。
南朝的吳歌、西曲都是「天音妙絕」的抒情小詩,熱情洋溢,委婉動人,又有男女贈答的歌詞,又大量使用諧讔雙關語,這是梁鼓角橫吹曲中所沒有的。捉搦歌云:
誰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蟬後裙露;天生男女共一處,願得兩個成翁嫗。
北歌道情,直爽明朗,不比南音那麼委婉綺靡,男女共一處,便直截了當地說出願望,願能兩個結為夫婦。其他像折楊柳枝歌,更是率真: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
又地驅歌云:
驅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喚天。
都 是描寫女子思春,想早日出嫁的歌辭。直率坦白,天真爽朗。如果換成南方民歌,便要說「晝夜理機紓,知 欲早成匹」(子夜夏歌),借織布的「匹」來諧讔夫婦成匹偶,決不像北人那樣的口快心直。南方女子蠶桑織布,北方女子則驅羊牧馬,生活方式不同,借物起興也 就不一樣了。地驅歌又云:
386
側側力力,念君無極。枕郎左臂,隨郎轉側。
這 首歌和吳歌碧玉歌「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顛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在內容上很相似,描寫豔情都很 大瞻,但我們讀來,仍然可感到它們不同的風味。前者想念情人,就說「念君無極」,而「枕郎左臂,隨郎轉側」,也是爽快直道。後者說「相為情顛倒」,就透露 出纏綿的意思來,而嘴上雖說「不羞」,却更反托出那種嬌羞無奈之情。
梁鼓角橫吹曲除了寫男女的情歌外,也寫北國大漠的風光,胡人縱馬放牧的樂趣,北人豪健尚勇的精神,以及戰爭的殘酷和人民的疾苦等,甚至連「小丈夫」的民俗,也記錄在歌詞中。
北方的自然景觀異於江南,北歌中看不到春嬌花媚、菱豔荷鮮、波光帆影,而是大漠走馬、草原無際的景色,如:
放馬大澤中,草好馬著臕;牌子鐵裲襠,滇鉾鸐尾條。(企喩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敕勒歌收在樂府詩集雜歌謠辭中,郭茂倩說:「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言,故其句長短不齊。」這首歌畫出了大草原遼濶蒼茫的景象。
放牧縱馬,草野吹笛,追殺野牛野羊,也是北方民歌中描寫的內容:
青青黃黃,雀石頹唐;槌殺野牛,押殺野羊。(地驅歌)
放馬兩泉澤,忘不著連羈,擔鞍逐馬走,何見得馬騎?(折楊柳歌)
387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折楊柳歌)
我國北方人向來剛健武勇,故「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尤其在南北朝時期,征戰不歇,尚勇精神,尤為北歌歌辭中所樂道,下面兩首就表現了豪健的氣慨:
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天飛,羣雀兩向波。(企喩歌)
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幸跋黃塵下,然後別雄雌。(折楊柳歌)
把英雄好漢比做經天飛的鷂子,那些「羣雀」安知「鷂子」的志向呢?健兒騎快馬,奔走於沙塞廣漠,然後別個高下。於是大刀快馬,便是典型的豪傑,人人欽羨,像琅琊王歌所說的:
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劇於十五女。
檜馬高纏鬃,遙知身是龍;誰能騎此馬;唯有廣平公。
英雄尚武,愛惜寶刀甚於愛惜美女:快馬高鬃,一看便知是千里馬,於是像廣平公姚弼這樣驍勇善戰的人物,便被大家視為英雄。
魏、晉、南北朝間,南北對峙,北方長期處於兵荒馬亂,諸族混戰,爭戰頻繁,於是戰爭的殘酷荼毒,人民逃亡流離的痛苦,也都是北方歌謠中表現的題材。如慕容垂歌:
慕容攀牆視,吳軍無邊岸;我身分自當,枉殺牆外漢。
慕容垂為鮮卑族,曾為苻堅的冠軍將軍,苻堅敗後,垂自稱燕王,史稱後燕。慕容垂曾進攻苻丕(氐族)於鄴城,丕被逼降晉,晉派劉牢之救丕,慕容垂被擊敗,退守新成。胡應麟詩藪說:「秦人(氐族人民)蓋因此作歌嘲之(垂)
388
。」 這說法是可信的。當時少數民族(尤其是鮮卑族)的統治者,為保存自己的實力,往往利用非本族人在前 衝鋒陷陣,甚至迫使漢人和漢人作戰。詩中的「吳軍」即指「晉軍」,「我」是代慕容垂自稱,藉以嘲笑他的卑鄙怯懦,「漢」指那些無辜犧牲的漢人。在這樣野蠻 的大混戰中,兄弟手足也往往由於割據者的驅迫而處於互相攻殺的敵對地位,如隔谷歌: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無弦,箭無括,食糧乏盡若為活?救我來!救我來!
下面兩首,前一首反映戰爭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的慘狀,後一首寫出了老兵退役還鄉的悲慘情況:
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尸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企喩歌)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鄕里人,家中有阿誰?(紫騮馬歌)
為了躲避戰爭禍亂,不少人四散奔竄逃命;同時在每一次戰爭中,不論勝負,各族統治者都照例大量擄掠人口。因此,大批的人被迫流離他鄉,轉徙道路,而在北朝的民歌中,也就產生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懷土思鄉之作。
這些歌都流露出一種絕望的悲哀和憤激,不同於一般遊子詩。如:
高高山頭樹,風吹葉落去。一去數千里,何當還故處?(紫騮馬歌)
琅琊復琅琊,琅琊大道王。鹿鳴思長草,愁人思故鄉。(琅琊王歌)
西上隴坂,羊腸九回。山高谷深,不覺腳酸。手攀弱枝。足踰弱泥。(隴頭流水歌)
寫得最悲壯動人的是隴頭歌三首:
389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朝發欣城,暮宿隴頭。寒不能語,舌卷入喉。
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隴頭即隴山,在秦州,即今陝西省西北甘肅省東部一帶的山脈,山脈綿亙在陝西隴縣寶雞及甘肅鎮原清水秦安等地。秦川,指關中,也就是長安一帶。這三首隴頭歌,描寫人們流離道路、思念故鄉的情景和傷感,悲涼欲絕。
梁鼓角橫吹曲中另一些民歌,反映了人民的飢寒和貧困,像雀勞利歌:
雨雪霏霏雀勞利,長嘴飽滿短嘴飢。
又如幽州馬客吟:
快馬常苦瘦,勦兒常苦貧。黃禾起羸馬,有錢始作人。
前者用「長嘴」和「短嘴」為喻來諷刺,後者就乾脆叫出「有錢始作人」的氣憤話。
長期頻繁的戰爭,造成壯丁的大量喪亡,於是有寡婦再嫁,老婦配少男的現象,同時莊稼人人手不足,為少子迎娶壯女為媳,故北方有「小丈夫」的民俗。
燒火燒野,野鴨飛上天。童男娶寡婦,壯女笑殺人。(紫騮馬歌)
東山看西水,水流磐石間。公死姥更嫁,孤兒甚可憐。(琅琊王歌)
寡婦的再嫁,又造成了孤兒的無依無靠,令人同情。
六十多首的梁鼓角橫吹曲,大致為五、七言小詩,只有木蘭詩一首例外。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的樂府詩,
390
它 與孔雀東南飛是我國詩歌史上的「雙璧」,都是民間詩人所創造的傑作。木蘭詩的句法也以五言為主,但其 中雜有少數七言、九言的句法,整齊中有變化,所以胡應麟詩藪說:「五言之贍,極於焦仲卿妻;雜言之贍,極於木蘭。」把它視為雜言。內容是敘述一個女子名叫 木蘭的,遇國內徵兵,她的父親也被徵召,但因年老不能應召,於是木蘭改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沙場轉戰十二年,立了戰功,同行的伙伴,竟然沒有發現她是女 郎。陳智匠古今樂錄說:「木蘭,不知名。」又詩中稱「可汗」,所以這一首詩產生的時代,最早不會早於東晉明帝(西元三二三年)時,即北魏柔然社崙稱「可 汗」以前,最晚不會晚於陳光大二年(西元五六八年),即智匠撰古今樂錄之年代,因此木蘭詩是四世紀到六世紀的產物。詩中有燕山、黑水、朔氣。明駝、可汗的 辭彙,產生的區域當在北魏,我們可以推斷它是一首流傳於北方的民歌。至於篇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 歸」六句,頗類唐人的風調,可能是經過隋唐文士的加工潤色。
北史李安世傳所載李波小妹歌說:「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北方女子■健武勇,和南方女子的嬌柔纖弱大異其趣,所以能產生像木蘭這樣勇敢的女性。作者藉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通過木蘭的自我犧牲精神、 堅強勇敢和高潔純樸的胸襟,集中地表現了我國北方女性的高貴品質。
第三節 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影響
391
南北朝樂府民歌繼承了國風和漢樂府的優良傳統,和現實生活發生緊密的聯繫,尤其北歌,這個特色更顯明。在當時祇重形式忽視內容的文學環境中,是非常可貴的。
在詩的體裁方面,南北朝民歌開闢了一條抒情小詩的新道路,就是五、七言絕句體。我們從江南的吳歌、 西曲這方面觀察、發展的線索就看的更清楚。吳歌和西曲純然是一種地方性的民歌,它最早流行於吳地,晉室東遷以後,逐漸由長江下游擴展到長江中游和漢水之 間,由於商旅的往來,吳歌便直接影響到荊楚一帶的民歌,促成西曲的興盛。於是這些俗豔小曲,便流行於整個江南,綺靡豔詞,和六朝人綺靡唯美的文藝思潮相吻 合,因而受到六朝廣大人士的愛好。從四世紀到六世紀間,吳歌西曲並不局限於委巷小民所作,當時不論帝王、皇子、重臣、詞臣、宮女、女學士,甚至歌女、婢 妾、和尚都插手其間,文人詞士的參與製作,更不待言了。較早的如晉代的石崇、陸機、陸雲、孫綽都有五言四句小詩的創作。後來以寫 山水詩著稱的宋謝靈運, 他的東陽谿中贈答詩,便是採用吳歌中行歌互答的體式。鮑照也有吳歌三首。齊永明詩人謝朓和沈約,皆曾創作子夜式的小詩。他如徐陵、江總等人,他們的作品, 多少帶有江南民歌的色彩。六朝文人這類小詩的勃興,顯然是受到吳歌西曲的影響所致。不過,小詩在六朝文人的手中,還是一種嘗試,到了唐代,便由附庸而成為 大國,導致了近體詩的成立興盛。唐人近體詩包括了五、七言絕句和律詩。絕句為四句構成的小詩,律詩為兩首絕句的拼合,其中四句必須構成兩聯對仗的句法。六 朝民歌五、七言四句的小詩和唐人的絕句,在形式上沒有太大的差別。如子夜秋歌和李白的靜夜思:
秋風入窗裏,羅帳起飄颺。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
39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形 式都是五言四句的格式,只是押韻、平仄上稍為不同。七言小詩是從五言小詩伸展而來的,西曲中有七言兩 句的句法,到齊梁間文人仿作的民歌,已有七言四句、七言六句、七言八句的形式,但仍以七言四句的為多。總之,唐人的絕句,濫觴於六朝樂府民歌,路線是很清 楚的。並且絕句名稱的由來,也源於南北朝,或稱斷句,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考證精闢,其中絕句條云:
楊伯謙云:「五言絕句,初唐變六朝子夜體也。七言絕句,初唐尚少,中唐漸甚。然梁簡文夜望單雁一 首,已是七絕云。今按南史宋晉熙王昶奔魏,在道慷慨為「斷句」,詩曰:「白雲滿鄣來,黃塵半天起。關山四面絕,故鄕幾千里。」梁元帝降魏,在幽逼時製詩四 絕,其一曰:「南風且絕阻,西陵最可悲。今日還蒿里,終非封禪時。」曰「斷句」,曰「絕句」,則宋梁時已稱絕句也。」
斷 句同於絕句,就是聯句未成的意思。劉昶的一首斷句給絕句的名稱留下線索,而絕句的由來,是初唐變子夜 體而形成的,已成定論。至於六朝民歌影響唐人律詩的建立,痕跡不及絕句那麼顯著,但律詩是由兩首絕句拼合而成的,在形式上依然繼承了六朝民歌的傳統格式而 加以變化。庾信仿製的烏夜啼,是一首七言八句排律形式的詩。排律是每兩句成一聯,各自對仗而成。由排律演變成律詩,線索也極清楚。
在表現藝術方面,民歌的語言活潑生動,清新自然,影響文人的製作,使他們走向大眾化、口語化的道 路。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提煉口語融化入詩,都有很好的成績。此外,南朝民歌大量使用諧讔雙關語的方式,也對後代文學產生莫大的影響。唐代張祜、劉 禹錫、溫庭筠、陸龜蒙等詩人都善於運用雙關語入詩,如溫庭筠的添聲楊柳枝辭
393
:
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以「燭」諧「囑」,以「圍棋」諧「違期」,紅豆又名相思子,骰子嵌紅豆,故云「入骨相思」,用來雙關情人的「入骨相思」,手法非常巧妙。又如李商隱的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其中「絲」諧「思」,增加了不少情趣。這些都是受六朝民歌的影響,所造成的巧妙手法。
南朝的民歌多言兒女之情,幾乎全是談情說愛的「豔曲」,這對於梁陳「宮體詩」的形成和盛行,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94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