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註三○:見華山、王賡唐,「論顧炎武思想(上)」,頁二。
註三一:見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卷二十九,「徙戎」條,頁八五○-八五四。
註三二:同前書卷二十九,「胡服」條,頁八二四-八二六。關於炎武對於夷狄漢化及漢人胡化的意見,請參見石錦,「顧炎武經世思想的界限」,頁一二五-一二六。
註三三:見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卷九,「素夷狄行乎夷狄」條,頁一八六。
註三四:炎武之拒出任明史館職,應博學鴻詞科,纂修明史之招等,皆以「死」拒之,得免。真按:顧炎武的經世方法論 真按:亂世處世術 真按:自殺的藝術 有人因謂炎武說:「先生盍亦聽人一薦?薦而不出,其名愈高矣!」炎武回答說:「此所謂釣名者也。今夫婦人之失所,天也。真按:天當連讀,婦以夫為天也 從一而終,之死靡慝,其心豈欲見之於人?若曰:『盍亦令人強委禽焉,而力拒之,以明吾節。』則吾未之聞矣。』可見炎武之死拒清廷之徵召,絕非沽名釣譽者可比。見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卷八,頁六(下)。
註三五:見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敘例一,徐文珊撰。
註三六:同前書附錄一,「日知錄校記」序一,頁九五七,章炳麟撰。
註三七:同前書敘例十,徐文珊撰;又參見同書附錄一,「日知錄校記」,頁九六七-九九○
172
,黃侃撰;附錄二,「日知錄校記補」,頁九九三-九九八,徐文珊撰。
註 三八:如孫毓修,「蔣山傭詩殘稿後補」;潘重規,「亭林詩發微」,「亭林詩鉤沉」,「亭林隱語詩覈 論」;饒宗頤,「顧亭林詩論」等。其中以潘重規著「亭林隱語詩覈論」一文,考證最精,最能顯示亭林詩集的真面目。見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三期,頁一-一五, 民國五十年九月,香港。真按:亭林詩集參考資料 真按:參考書目-碩士論文 真按:隱語詩 真按:亭林詩的研究
註三九:見原抄本亭林詩集卷五,真按:亭林詩集參考資料 真按:著作考,顧炎武 真按:亭林詩集的版本 「井中心史歌」,頁四一六-四一七。潘刻本「胡虜從來無百年」一句作:「厄運應知無百年」,此處從原抄本。
註四○:見亭林文集卷四,「與三姪書」,頁九○-九一。炎武之定居華陰,除形勢險要外,華陰係僻遠之地,清人勢力尚未能顧及,故明末宗室,以及二三遺老尚得盤遊其間,遯影無涯,真按:關中 真按:關中清廷鞭長莫及? 真按:華陰 如屈大均等皆不遠千里而來。諸老倡社結和,外以吟詩為名,內寓有起義之意。見謝國楨,真按:重出,重複,見前44頁 顧寧人學譜,「學侶考」,頁一四五。
註四一:見全祖望,鮚埼亭集卷十二,「顧亭林先生神道表」。
註四二:見潘重規,「顧亭林元日詩之研究」,新亞生活雙周刊第四卷第十九期,頁一一一二,民國五十一年五月,香港。真按:亭林詩集參考資料 真按:參考書目-碩士論文
173
註四三:見錢穆,「晚明諸儒之學風與學術(上)」,人文論著第二二二期,頁二。
註四四:見杜維運,「顧炎武與清代歷史考據學派之形成(上)」,故宮文獻第三卷第四期,頁二九。
註四五:見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五),第三編第十八章,頁五九八。
註四六:昆張西堂,王船山學譜,頁一一七-一二一。參見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冊),第三章,頁一二○。
註四七: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頁一-八四。
註四八:見楊幼烱,中國政治思想史,第十章,頁二七五,台灣商務印書館中國文化史叢書,民國五十三年十一月台一版,台北。
註四九:見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卷九,「素夷狄行乎夷狄」條,頁一八六-一八七。
註五○:同前書卷二十九,「徙戎」條,頁八五三。
註五一:見杜維運,「顧炎武與清代歷史考據學派之形成(上)」,故宮文獻第三卷第四期,頁二八。
註五二: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頁八○。
174
註五三:見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九卷第一期,頁二三。
註五四:見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敘例十,徐文珊撰。真按:原脫此字
註五五:見亭林餘集,「常熟陳君墓誌銘」,頁一六七。
註五六:見亭林文集卷五,「吳同初行狀」,頁一一九-一二○。
註五七:同前書卷五,「書吳潘二子事」,頁一二○-一二二。
175
第六章 結論
學術思想的發展,與時世的盛衰,息息相通。真按:環境決定論 (註一)春秋戰國時代,王室式微,列國競爭劇烈,經濟社會組織皆發生空前之變動,因之諸子百家各引一端,崇其所善,紛然並起,各謀社會秩序之重建,思實現其政治理想。儒、墨、道、法諸家,皆為當時學術思想的重要派別。
明清之際,政治、經濟與社會等亦發生劇變,因此學術思想隨之轉變。學者鑒於王學之無補時艱,士人高 談性命之理,乏經世之術,而導致明朝之滅亡與清人之入主中國,故群起講求經世之學,特富經世思想與民族思想,如黃宗羲、王夫之、顏元、朱之瑜等皆然。其 中,崑山顧炎武不但處身儒學傳統的樞紐地位,倡導最力,而且有示範性的著作-日知錄諸書,(註二)尤被推為彼時經世思潮的代表人物。真按:顧炎武-作為經世思想的代表人物
176
考炎武之經世思想,其特點有二,真按:顧炎武經世思想之特色 一為復古思想濃厚,(註三)二為特重風俗教化與世道治亂之關係。(註四)其所以如此,當係炎武為一儒家學者,深受儒家「法先王」思想的影響,且對儒家倫理教化之主張,深信不疑之故。因復古思想之濃厚,故炎武提出其經世主張,每從歷史上尋求範例,懸以為鵠,以資討論。真按:善本校讎式的經世之學 如論政治,上則慕周之封建,下則晞唐之氏族;真按:疑當作睎 其論國計民生,真按:顧炎武與道家 則推崇後魏墾田、均田之制;真按:顧炎武與法家 其 論風俗,則以東漢光武之尊崇節義,敦勵名實為取法之標準;其論教育,則極推崇明洪武初年學校與科舉並重之制等。可見炎武所認為的「治古之隆」,乃是綜合各 朝各代之「隆」,而非專復某朝某代之「古」。炎武因懷古之情深,故不免昧於世運之不可及,流為錢穆所謂的「終為書生之見」,(註五)然頗得當時人們的贊 同,而有「當今第一有用儒者」(註六)之譽。又因特重風俗教化與世道治亂之關係,故炎武論政,每從儒家經典尋求「經世」之術,再三致意於倫理道德的實踐問 題,對於儒家以外派別的「經世」之術,如法家、道家等,則甚少論及。他高標「行己有恥」為聖人之道,即在強調治國之要,務在透過教化,使得全國人民個個皆 知修養己身,以「恥」為衡量是非之標準,以建立一四維伸張之社會。真按:士民之分? 真按:經世之學的對象
177
炎武之經世主張,乃針對晚明的諸種弊端,而謀為解決,此可於其「日知錄」中篇治道各卷看出。真按:經世主張--顧炎武 因 炎武提出其經世主張之時,明室已亡,因此他只有等待「王者」之起,而付諸實施。然炎武既抱亡國之痛,不仕清朝,故他所期待的「王者」,自非指有清皇帝,而 係指領導漢人推翻滿清政權,重建漢人政府的革命英雄。炎武晚年,正值清之盛世,而斯時學風亦漸轉變,因此炎武歿後,其經世思想遂少有誦習者。真按:經世的危機 真按:經世的困境 真按:顧炎武對後世的影響 直至有清道光二十三年,何紹基、張穆創建顧亭林祠於北京廣寧門內之慈仁寺,歲舉祀事,(註七)炎武經世之絕學,乃漸為世所重,學風士習因之一變,而形成晚清的經世學派,成為中國近百年世運的關鍵所在。(註八)真按:真按:消沈論式的經世學 消沈論式的經世學
炎武認為要達到經世致用的目的,首須具有廣博的學問以為基礎,因此他標出「博學於文」一語,以研求經世致用之學。真按:顧炎武的經世方法論 其研求經世之學所運用之方法,如注重證據、精研深入,創造發明,探求本原與實地考證等,皆極富科學精神,真按:顧炎武的經世方法論 而為當時學者所仿行;其不畏困難、始終不懈的治學精神,其謙虛忠實、審慎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其治學範圍的廣博,亦皆為清初學者所效法學習,因此乃形成清初的考據學風。
178
炎武之治學方法、精神與態度,皆俟諸百世而不移,清代考據學之最可稱道者,即在於此。然炎武之治學 範圍,雖稱廣博,實則僅限於經史諸籍、民生疾苦利病與社會群體關係之探討,對於草木蟲鳥等自然現象的研究,炎武則以「末矣」視之,(註九)認為非當務之 急。因此,炎武提倡博學於「文」,在當時固有其進步之意義,實亦有其時代之局限性。真按:顧炎武與自然科學
炎武為清代考據學的開山宗師,真按:清學開山 其治學範圍與興趣,既有「時代的局限性」,真按:侷限性 真按:真按:顧炎武與自然科學 顧炎武的侷限性 因此清代考據學者的治學範圍,真按:顧炎武的侷限性 遂 脫離不了「書」,而對自然界現象的研求,漠不關心。近人蔣方震稱「清學之精神,與歐洲文藝復興,實有同調者焉。」(註一○)然三個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使 歐洲由黑暗的中古進入文明的近代,而三百年的清代考據學,卻無補於中國近代的衰亂,其關鍵原因當係歐洲的文藝復興,不獨注重人文學術的研究,抑且激發對自 然界研究的興趣,而清代的考據學只在故紙堆中做學問,自始至終,皆忽視自然現象的研求之故。
炎武強調經世之才,必須輔以高尚的人格,因此他又提出「行己有恥」一語,以為立身行事的準則。「行己有恥」本為孔子答門人問士之語,是士人的修己工夫
179
,而非孔子理想中的完全人格-君子、聖人。然則炎武尚且標出,以之為聖人之道,與「博學於文」共為其經世的兩大基礎,其原因當如錢穆所說的「國已亡,不再是各人專講如何做聖人的時代。做人能知恥即已足。」(註一一)炎武在明亡之後,真按:重出,重複, 誓 不事異族,且極力呼籲世人要心存「恥」字,嚴夷夏之防、不可忘身事讎,在民族精神教育上,實具深厚意義。吾人進一步觀察,炎武倡導的「行己有恥」,並非僅 限於一己的修養,不事異族而已,而有其廣義的一面,即「恥其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因此,個人身修之後,尚須懷救民水火之心志,以「拯斯人於塗炭,為萬世 開太平」(註二一)自任。
由上述可見,炎武的「博學於文」與「行己有恥」二語,雖分就為學與做人立論,其實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必也二者兼備,始足以當經世之任。真按:經世方法論 真按:顧炎武的經世方法論 真按:經世方法論的批判
炎武死後,其「有恥」之訓,因時異境遷,而不復為當時人們所誦行。真按:囫圇式經世學 真按:經世之學的種類 真按:經世之學的危機 真按:經世方法論的批判 直至晚清,炎武所極力闡揚的「有恥」之訓,夷夏之防,乃凝聚為強烈的民族思想,而成為驅逐滿清之動力,肇建民國之助力。「興亡有迭代之時,而中華無不復之日」,此當為炎武初衷所在者。而民國肇造,國步維艱,述往思來,炎武「博學於文」之教與「行己有恥」之訓
180
,當具永久之意義。
附註
註一:見杜維運,「學術與世變」,學術與世變,頁一,民國六十年五月初版,環宇出版社,台北。
註二:見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九卷第一期,頁二三-二四。
註三:炎武濃厚的復古思想,散見其著作中,例如他自敘完成「音學五書」一書的目的,即在等待聖人復起,「舉今之音而還之淳古者」。見亭林文集卷二,「音學五書序」,頁二八。真按:復古思想,顧炎武
註四:炎武特重風俗教化與世道治亂之關係,乃秉承儒家重視道德、精神價值的結果,真按:對顧炎武的批判 因此他強調「目擊世趨,方知治亂之關必在人心風俗,而所以轉移人心,整頓風俗,則教化紀綱為不可闕矣。」見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九」,頁九七。
註五:見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頁一四九。
181
註六:見湯斌,湯子遺書,「答寧人先生書」。真按:顧炎武 真按:參考書目-碩士論文 真按:湯斌與顧炎武
註七:見中和月刊第二卷第一期,頁三,「道光學術」。
註八:根據吳相湘的說法,曾國藩嘗讀書於炎武祠側,對於炎武極盡嚮往之誠,「創立湘軍又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號召,真按:顧炎武對後世的影響 真按:曾國藩與顧炎武 真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用儒生為統將,募農夫充行伍,士人匹夫均因此毅然有守先待後捨我其誰之壯志,湖南全省之義聲震天下,遂使舉國之人咸知引國事為己任,真按:曾國藩與顧炎武 真按:顧炎武對後世的影響 真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民權之得伸,自此始也;……今人謂近百年世運之關鍵有在也。」見吳相湘,宋教仁-中國民主憲政的先驅,頁三-四,民國六十年五月初版,傳記文學出版社印行,台北。真按:參考書目-碩士論文
註九:見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卷九,「致知」條,頁一八三。
註一○:見蔣方震,「清代學術概論序」。
註一一:見錢穆,「晚明諸儒之學風與學術(上)」,人文論著第二二二期,頁二,民國四十九年二月出版,香港。
註一二:見亭林文集卷三,「病起與薊門當事書」,頁五二。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