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丁未(光緒三十三年)十月,丁氏所開官銀號虧倒,以家產呈抵,于是所藏書盡為端午帥以官款七萬三千銀圓購建江南圖書館。真按:端方-據下文定! 真按:google有! ”按:江南圖書館後更名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即今南京圖書館。丁氏書不以宋元版見長,其特色在《四庫》著錄、《四庫存目》、《四庫》未收之書較別家齊備,又網羅杭州及浙江地方文獻亦蔚為大觀,于學術研究最為方便。丁氏善本書有丁丙撰《善本書室藏書志》,真按:丁丙 其普通書有其子丁立中輯《八千卷樓書目》,皆為版本目錄要籍。《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丁丙跋本頗多,其跋大都以浮簽粘附於各書之首,驗其內容,即其《藏書志》原稿。丁氏藏書印有“八千卷樓”、真按:丁丙 “八千卷樓藏閱書”、“嘉惠堂藏閱書”、“善本書室”、“四庫附存”、“泉唐丁氏竹舟申松生丙辛酉以後所得”等約四十餘方,真按:讀作:泉唐丁氏竹舟申、松生丙,辛酉以後所得. 又有“兩江總督端方為江南圖書館購藏”印,則端方經收時所鈐。
陸心源,字剛甫,號存齋,晚號潛園老人,真按:陸心源 真按:陸心源 浙江歸安人,咸豐舉人,官至福建鹽運使。李宗蓮《皕宋樓藏書志序》:“十餘年來,凡得書十五萬卷,而坊刻不與焉。其宋元刊及名人手鈔手校者,儲之皕宋樓中。若守先閣,真按:陸心源 則皆明以後刊及尋常鈔帙。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得據劉師認識古籍版刻與藏書家(281-290頁)定為後字! ”日本島田翰《皕宋樓藏書源流考》:“同治初元,宜稼之書散出,其宋元舊槧、名校精鈔,大半先為豐潤丁禹生中丞日昌于觀察蘇松泰時豪奪去。真按:丁日昌 真按:丁日昌 真按:丁日昌之為人 ……而其餘精帙,俱歸于歸安陸剛甫心源有。真按:陸心源 真按:陸心源 心源已獲郁氏書,富於藏儲。方是時,受喪亂後,藏書之家不能守,大江南北,數百年沉霾于瑤臺牛篋者,真按:詞:【牛篋】牛皮小箱。 清 黃宗羲 《傳是樓藏書記》:“喪亂之後,藏書之家,多不能守。異日之塵封未觸,數百年之沈於瑤台牛篋者,一時俱出。”○按此處有抄襲黃氏此文之跡! 真按:詞:【瑤臺】1.美玉砌的樓臺。亦泛指雕飾華麗的樓臺。《楚辭‧離騷》:“望瑤臺之偃蹇兮,見 有娥 之佚女。” 游國恩 纂義引 徐煥龍 曰:“瑤臺,砌玉為臺。”《淮南子‧本經訓》:“晚世之時,帝有 桀 紂 ,為琁室瑤臺,象廊玉床。”《舊唐書‧后妃傳上‧太宗賢妃徐氏》:“是以卑宮菲食,聖主之所安;金屋瑤臺,驕主之為麗。” 明 李夢陽 《去婦詞》:“瑤臺築就猶嫌惡,金屋裝成不論錢。”2.指傳說中的神仙居處。 晉 王嘉 《拾遺記‧崑侖山》:“傍有瑤臺十二,各廣千步,皆五色玉為臺基。” 明 賈仲名 《金安壽》第四摺:“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瑤臺。比紅塵中別是一重境界。”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牛相奉旨招婿》:“小娘子是瑤臺 閬苑 神仙, 蔡狀元 是 天祿 石渠 貴客。”3.積雪的樓臺。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贊》:“氣遍霜繁,年豐雪積……權陋瑤臺,暫踐盈尺。” 唐 許渾 《看雪》詩:“客醉瑤臺曙,兵防玉塞寒。” 宋 柳永 《望遠行》詞:“長空降瑞,寒風翦,淅淅瑤花初下……須信幽蘭歌斷,彤雲收盡,別有瑤臺瓊榭。”4.玉鏡臺。妝臺的美稱。 唐 劉禹錫 《傷往賦》:“寶瑟僵兮弦柱絕,瑤臺傾兮鏡奩空。” 明 湯顯祖 《南柯記‧御餞》:“冠裳俊雅,正瑤臺鏡裏,鳳妝濃乍。” 一時俱出。而心源時備兵南韶,次權總閩鹽,饒于財。於是網羅墜簡,搜抉緹帙,書賈奔赴,捆載無虛日。上自苕溪嚴氏芳茮堂、烏鎮劉氏瞑琴山館、真按:疑當作暝琴山館! 福州陳氏帶經堂,下迄歸安韓子蘧、江都范石湖(名筌,真按:范筌 康熙中人)、黃蕘圃、仁和平甫季言二勞、長洲周謝庵(名世敬,真按:周世敬 季嚴子)、歸安楊秋室、德清許周生、歸安丁兆慶、烏鎮溫鐵華及元、錢唐陳彥高等。有一無二手稿草本,從飄零之後摭拾之,盡充插架,以資著作
122
。素縹緗帙,部居類匯,遂為江南之望矣。”按:光緒二十年,心源歿後,子樹藩、真按:陸樹藩 樹聲承其業。真按:陸樹聲 光緒三十三年,樹藩以十一萬八千元(一說十萬元)售歸日本岩崎氏靜嘉堂文庫,據嚴紹璗《漢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統計,真按:詞:璗1 〔dn ㄉㄤˋ〕〔《廣韻》徒朗切,上蕩,定。〕“ 瑒2 ”的被通假字。黃金。《爾雅‧釋器》:“黃金謂之璗。”《說文‧玉部》:“璗,金之美者,與玉同色。”參見“ 璗琫 ”。【璗琫】上端以黃金裝飾的刀鞘。 共四千一百四十六種四萬三千二百一十八冊。靜嘉堂因此成為日本最著名的漢籍文庫。王儀通《題皕宋樓藏書源流考》之十一云:“三島于今有酉山,海濤東去待西還。愁聞白髮談天寶,望贖文姬返漢關。真批:不必也,此亦漢人中心主義作祟爾.藏于天下,則天下何啻于中國耶!藏于異域,正自可免一端之禍也.且在夫能否公諸天下同好,以共享其成爾.今見日人有上網上善者,則又何妨藏諸我邦,且我邦炎黃者有為本土與文革者多矣,又何能珍惜如初,更過外人也.則外人自不必外,而中土自未必真! ”陸書舶載東去,我國文化人士心靈所受創傷,於此可見一斑。真批:斯亦不識人失之人得之之妙理爾.而況為學進于道者乎! 皕宋樓書陸心源輯有《皕宋樓藏書志》一百二十卷《續志》四卷。歸靜嘉堂後,日本河田羆輯《靜嘉堂秘籍志》五十卷二十五冊,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文作罴不知是否為羆之簡化字!據真微印網定. 其中卷一至十二為皕宋樓書,卷十三至五十為陸氏守先閣及十萬卷樓書。其藏書印有“陸心源印”、“存齋”等。真按:陸心源 真按:陸心源
繆荃孫,字炎之,真按:繆荃孫 一字筱珊(又作小山)真按:繆荃孫 真按:繆荃孫 ,晚號藝風老人,真按:繆荃孫 江 陰人,光緒二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清史館總纂,歷主南菁、濼源、鍾山等書院講席,清末先後創辦江南、京師兩大圖書館,為清末民初著名學者,尤邃于金石 學、版本目錄之學,嫻于文史掌故。繆氏富收藏,所藏金石拓本以劉喜海舊藏三千六百通為大宗,加之自己南北搜訪,總計一萬一千八百餘種,撰有《藝風堂金石文 字目》十八卷行世。繆氏藏書豐富,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作丰,不知是否為豐之簡化字!以有豐潤縣(見沈津翁方綱年譜),故暫定. 光緒二十六年(1900) 自撰《藝風堂藏書記》八卷時,所獲舊刻、舊抄及稿本即達十餘萬卷。民國元年又撰《藝風堂藏書續記》八卷,繼得之書幾與前等。辛亥以後,繆氏隱居上海,“佳 槧舊鈔,往往易米”,“然遇心喜之書,相當之值,遂損衣食之費而易之”,往往“旋收旋散”(《藝風堂藏書再續記》)。繆氏把這些辛亥以後新收之書編為《藝 風堂新收書目》,歿後,1939年由燕京大學以《藝風堂藏書再續記》之名排印行世。繆氏生前售去精本,往往為張鈞衡適園、劉承幹嘉業堂所得。繆荃孫1919年去世,真按:繆荃孫之生卒 其子祿保以遺書售之上海古書流通處。真按:繆祿保 少數遺稿,如《藝風老人日記》等,經鄧之誠之介售歸燕京大學圖書館
123
。 繆荃孫為藏書名家,不僅由於他個人收藏豐富,而且因為他精於版本目錄之學,二十四歲時即協助張之洞撰 成不朽之作《書目答問》。主京師圖書館時撰有《清學部圖書館善本書目》五卷、《方志目》一卷,在清史館撰有《清史藝文志稿》(稿本藏北圖)。瞿氏《鐵琴銅 劍樓藏書目錄》、丁氏《善本書室藏書志》皆曾請繆氏審訂,張鈞衡《適園藏書志》實為繆荃孫代撰。真按:適園藏書志的作者 晚年主劉氏嘉業堂,又為撰《藏書志》一千二百餘篇,訂為十七冊(吳格先生已將繆稿與吳昌綬、董康分撰稿合編為《嘉業堂藏書志》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印行)。繆氏刻書亦極富,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云:“先生刻書最多,其自刻者,若《雲自在龕叢書》、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藕香零拾》、《煙畫東堂小品》、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古學彙刊》、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常州駢體文錄》、《詞錄》等。真按:此應係指《常州駢體文錄》與《常州詞錄》,如是標點于文意不明矣!○王國維即有《詞錄》一書。 代人刻者,若盛氏《常州先哲遺書》初二集、劉氏《聚學軒叢書》、端匋齋《東坡七集》等,真按:端方 真按:詞:匋1 〔to ㄊㄠˊ〕〔《廣韻》徒刀切,平豪,定。〕同“ 陶1 ”。瓦器。《集韻‧平豪》:“匋,通作‘陶’。”匋2 〔yo 〡ㄠˊ〕〔《字彙》餘招切〕燒磚瓦陶器的窯。《字彙‧部》:“燒瓦灶也。《漢書》南山有 漢武 舊匋。” 大抵偏于近代。”其所纂輯如《遼文存》六卷、《江蘇金石志》二十四卷、《蕘圃藏書題識》十卷、《重編紅雨樓題跋》二卷、《江陰縣續志》二十八卷、《續碑傳集》八十六卷等,亦久為世重。繆氏交游甚廣,為一代文獻所繫,觀《藝風老人日記》、《藝風堂友朋書札》等可以想見。
(七)近代著名藏書家
李盛鐸,字嶬樵,真按:李盛鐸 一字椒微,真按:李盛鐸 號木齋,真按:李盛鐸 晚號麟嘉居士,真按:李盛鐸 江西德化人,光緒十五年進士,官至山西巡撫。入民國,任北洋政府大總統顧問、參政院參政、國政商榷會會長等職,晚年寓居天津。藏書處曰木犀軒、麟嘉館等。真按:李盛鐸 真按:李盛鐸 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真按:本書引用材料 “德化李木齋盛鐸,真按:李盛鐸 早年購得湘潭袁漱六臥雪廬書。聊城楊氏書最先散出者,如《孟浩然集》、《孟東野集》、《山谷大全集》等,皆百宋一廛故物,君皆得之。所蓄亦不限於古本,吾國今日惟一大藏書家也。”李盛鐸1934年去世,1940年其子李滂將藏書售歸北京大學圖書館,該館編為《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李氏書目》于1956年印行
124
。李氏售歸北大的藏書共9309種59691冊。其中善本書五千餘種,宋元本達301種, 舊抄本、稿本、批校本為數眾多。日本古刻本、活字本、舊抄本及朝鮮銅活字本等達一千餘種。傅增湘評論李氏藏書說:“量數之豐,部帙之富,門類之賅廣,為近 來國內藏書家所罕有。”又說:“其可貴,要以舊抄、名刻之名品豐富、包羅萬象為最。”(《藏園群書題記》附《審閱德化李氏藏書說帖》)李盛鐸生前除編有《木犀軒收藏舊本書目》、真按:李盛鐸 《木犀軒宋本書目》、《木犀軒元板書目》外,還撰有《木犀軒藏書書錄》稿本二十冊,著錄一千四百六十四種。李盛鐸還喜校書,並撰題跋。近年北大圖書館古籍部張玉范主任已將李氏題跋輯錄成集,共173篇,又將《書錄》稿本加以訂補,合為《木犀軒藏書題記及書錄》,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又張玉范、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不知是否為範之簡化字!以義推之然也.未敢遽定! 沈乃文主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善本書錄》,收入174種精品的圖版,大半為木犀軒故物,可以參閱。
傅增湘,字潤沅,真按:傅增湘 號沅叔,四川省江安人,光緒二十四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直隸提學使等職。北洋政府時期曾任教育總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長等職。1949年10月20日去世,年七十八歲。真按:傅增湘之生卒 傅氏收集善本始於辛亥,自謂“逮辛亥解組,旅居滬瀆,得交沈寐叟、楊鄰蘇、繆藝風諸前輩,飫聞緒論,始知版本讎校之相資,而舊刻名鈔之足貴,遂乃刻意搜羅”(《雙鑑樓善本書目序》)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二十年間,孜孜以求,成為藏書大家、校勘名家。傅氏先人收有元刊《資治通鑑音注》,1916年傅增湘收得百衲宋本《資治通鑑》,遂名藏書處為“雙鑑樓”。真按:傅增湘 真批:先人既有收藏,乃至晚交諸前輩乃知版本之可貴,傅氏家學與求學歷程想必可觀矣. 1928年又收得南宋內府寫本《洪範政鑒》,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遂取代元本《通鑑音注》,仍稱“雙鑑”。三十年代傅增湘年近六十時,已校書萬卷,並編成《雙鑑樓藏書目錄》四卷、《雙鑑樓藏書續記》二卷,著錄善本1238種。又編普通書為《藏園外庫書目》,著錄3347種,十餘萬卷。七十歲時又將六十歲以後所收善本249種編為《藏園續收善本書目》一卷
125
。傅氏晚年曾將生平所收宋元善本重加審訂,命其子忠謨編為《雙鑑樓珍藏宋金元秘本書目》四卷,真按:傅忠謨 計收錄宋刻本108種,宋寫本1種,金刊本1種,元刻本59種,都169種。又總括平生校書797種16301卷為《藏園校書錄》四卷。傅氏六十歲以後生計漸窘,早在庚午(1930)小除夕作《雙鑑樓藏書續記序》時已自云:“偶自檢視,則目存而書去者,十已二三。”知六十歲以前已多有出讓。1933年又讓出宋元抄校本120種給王綬珊九峰舊廬,1939年出讓《周易正義》給陳清華(澄中),1942年出讓宋元抄校100種,經上海書商轉歸陳群澤存書庫。真按:陳群 後又出讓北宋本《史記集解》、宋蜀本《南華真經》給史語所。其餘善本及手校本則或捐或讓,大都歸北京圖書館(參傅熹年《記先祖藏園老人與北京圖書館的淵源》,載《北京圖書館館刊》1997年第3期)。傅氏一生獲見宋元刻本、名家抄校極其豐富,皆有記錄,經文孫熹年先生整理為《藏園群書經眼錄》、《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出版。又所撰善本書跋,生前大都發表,晚年曾作修訂,亦經熹年先生匯為《藏園群書題記》二十卷出版,計收580篇。至於散見各書首尾之題識,數量尚夥,不在其中。以上三大著作均可信今而傳後,足以說明傅增湘為民國間第一版本大家。
張鈞衡,字石銘,真按:張鈞衡 號適園主人,浙江烏程人,光緒二十年舉人。家世從商,以經營絲綢及鹽業致富。平生喜藏書,所收多宋元舊刊、名家抄校。1916年請繆荃孫代撰《適園藏書志》,收宋本45部,元本57部,黃蕘圃校跋本26部,名家抄校及罕傳之書近百種。鈞衡1927年去世,其子乃熊,真按:張乃熊 字芹伯,一字菦圃,承其父業,益加收集。1941年編《菦圃善本書目》,著錄宋本88部、元本74部、黃蕘圃跋本101部,共著錄善本1200部。這批書于1941年由張壽鏞、鄭振鐸等代中央圖書館收購,現藏臺北。適園藏書鈐“張鈞衡印”、“石銘秘笈”、“擇是居”、真按:張鈞衡 “石銘收藏”、“烏程張氏適園藏書印”、“菦圃收藏”等印記
126
。
劉承幹,字貞一,真按:劉承幹 號翰怡,別號求恕居士,浙江吳興南潯鎮人,生於光緒八年(1882),卒於1963年。 祖父劉鏞,以營蠶絲致富。父劉錦藻,光緒二十年進士,撰《皇朝續文獻通考》著名于世。承幹出生書香門第,復饒于資,性喜藏書,藏書處曰嘉業堂,馳名海內 外,至今保存完好。劉承幹《嘉業藏書樓記》:“溯自宣統庚戌,開南洋勸業會于金陵,瑰貨駢集,人爭趨之。余獨徒步狀元境各書肆,遍覽群書,兼兩載歸。越 日,書賈攜書來售者踵至,自是即有志聚書。逾年辛亥,武漢告警,烽燧達于江左,余避居淞濱。四方衣冠舊族,避兵而來者日益多,遂為中原文獻所聚。如甬東盧 氏之抱經樓、獨山莫氏之影山草堂、仁和朱氏之結一廬、豐順丁氏之持靜齋、太倉繆氏之東倉書庫,皆積累世之甄錄,為精英所鐘聚,以世變之日亟,人方馳騖于所 謂新說者,而土苴舊學,慮倉卒不可保,為余之好之也,遂舉而委賈焉。而江陰繆藝風參議、諸暨孫問清太史,亦各以宋元精槧,取值畀余。論者或喜書之得所歸, 余亦幸適會其時,如眾派之分流,而總匯于茲樓,以償夙願。都計得約六十萬卷,費逾三十萬。”劉氏書以明刊本、抄校稿本見長,均逾二千種,清人集部約五千 種,亦蔚為巨觀。1941年 以二十五萬元售給中央圖書館明刊本一千二百餘種、抄校本三十六種。經收者徐森玉、鄭振鐸,蓋拔其菁華以去。清人集部大都在建國後讓歸復旦大學圖書館。其 《永樂大典》四十餘冊抗戰中售給大連滿鐵圖書館,後為蘇軍掠去,建國後璧還,現存北圖。南潯嘉業堂及所餘圖書、書版均歸浙圖。劉氏于民國間曾刊刻圖書多 種,“網羅前哲遺編,曰《嘉業堂叢書》;匯集近儒述作,曰《求恕齋叢書》;真按:劉承幹 限鄉賢所著者,曰《吳興叢書》;闡性理微言者,曰《留餘草堂叢書》。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又精槧影宋《四史》、《晉書斟注》、《舊五代史注》及金石諸書”(《嘉業老人八十自敘》)。所刊皆孤本及罕傳之本,並延海內通人如繆荃孫、葉昌熾、王舟瑤、陳毅、孫德謙、楊鍾羲、況周頤、董康等主其事
127
, 多綴序跋,述其原委。計刻三千餘卷,為不朽盛業。劉氏又聘繆荃孫、董康、吳昌綬等為撰《藏書志》,近 經復旦大學吳格先生精心整理為《嘉業堂藏書志》(附刻書序跋)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劉氏藏書印以“劉承幹字貞一號翰怡”白文方印、“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書 印”朱文方印、“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書記”朱文長方印較常見。
周叔弢,真按:周暹 名暹,真按:周叔弢 以字行,別署弢翁、真按:周叔弢 老弢,真按:周叔弢 安徽東至人,1891年生於揚州,1914年移居天津。1984年去世,年九十四歲。藏書以宋元舊刊及名家抄校本為主,藏書處曰自莊嚴堪。真按:周叔弢 傅增湘《題周叔弢勘書圖》云:“旅津二十年,殖業餘閑,無日不以訪書為事,廠肆之人,苕舟之估,真按:詞無. 麇集其門。內而天府館庫之舊儲,外而南北故家所散逸,珍異紛羅,供其採擇。由是頻歲所收宋元古槧殆百帙,名鈔精校亦稱是。聲光騰焯,崛起北方,與木犀軒、雙鑑樓鼎足而立。真批:傅氏竟如此說自己!可見其矜矣. ”又云:“懸格特嚴,凡遇宋刻,卷帙必取其周完,楮墨必求其精湛,尤重昔賢之題識與傳授之源流,又其書必為經子古書、大家名著,可以裨學術、供循諷者。至鈔校之書,審為流傳之祖本,或名輩之手跡,必精心研考以定其真贗。”(《藏園群書題記》附)1952年周叔弢以藏書精品715種2672冊捐獻國家,藏于北京圖書館,後由冀淑英編為《自莊嚴堪善本書目》。1954年將中外文圖書、雜誌3521冊捐南開大學。1955年將清刻古籍3100餘種22000餘冊捐天津圖書館,1972年將善本書籍1800餘種9100餘冊捐天津圖書館。1981年將敦煌卷子200餘卷、秦漢古璽900餘方及字畫、古墨多件捐天津藝術博物館。其餘零星捐獻貴重圖書文物又有多次。周氏藏書多鈐“周暹”白文小方印,真按:周叔弢 而校勘題識,字畫端謹,皆愛書之意。
鄭振鐸,筆名西諦,真按:鄭振鐸 福建長樂人,1958年出訪阿富汗、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時飛機失事身亡,年僅六十歲。鄭振鐸為現代著名文學家和學者,又是著名藏書家。1937年鄭振鐸《西諦所藏善本戲曲目錄跋》云
128
:“余 性喜聚書,二十年來節衣縮食所得盡耗于斯。于宋元以來歌詞、戲曲、小說搜求尤力。”葉聖陶《西諦 書話序》:“振鐸講究版本,好像跟一般藏書家又不盡相同。他注重書版的款式和字體,尤其注重圖版——藏書家注重圖版的較少,振鐸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就書的 類別而言,他的搜集注重戲曲和小說,凡是罕見的,不管印本抄本,殘的破的,他都當寶貝。”趙萬里《西諦書目序》:“《詩經》、《楚辭》,到戲曲、小說、彈 詞、寶卷,面面俱到,齊頭並進,四十年如一日。”鄭氏去世後,夫人高君箴把全部藏書捐獻國家,藏于北京圖書館。冀淑英《辛勤聚書的鄭西諦先生》:“他以畢 生精力辛勤收集中外圖書17224部,94441冊,其中宋、元、明、清各代版刻都有,而以明清版居多數,手寫本次之,就數量和質量論,以一人之力搜集如此之富,在當代私家藏書中,可算是屈指可數的。”北京圖書館擇其精善古籍7740種編成《西諦書目》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書目》五卷,集部占三卷,其中明別集306種,清別集762種,總集801種,小說682種,詞555種,曲667種,彈詞鼓詞299種,寶卷91種,均見專長。又史部傳記287種,地理199種,目錄295種,子部藝術334種,雜家313種,類書137種,叢書118種,亦富特色。鄭氏書不以宋元版見長,但罕見本特多,學術資料價值極高,為一般藏家所不及。鄭氏題跋有吳曉鈴輯《西諦書跋》二冊(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收640餘 則,並有吳氏案語及注釋,頗為精善。鄭氏嘗代北京圖書館購《脈望館鈔校古今雜劇》,又代中央圖書館在上海收購古籍善本(其中劉氏嘉業堂、張氏適園兩家書為 大宗)。嘗輯《玄覽堂叢書》初二三集、《古本戲曲叢刊》初二三四集,皆善本影印,又撰《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中國版畫史圖錄》等,均 傳世之作。鄭氏藏書印以“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行書朱文方印、“長樂鄭氏藏書之印”篆書朱文長方印為常見。真按:鄭振鐸
以上介紹古今藏書家事跡,僅僅舉其要者,即此可見我國藏書家在保護圖書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129
,同時也可認識到我國藏書家有注重流通、大公無私的光榮傳統,這是應當繼承發揚的。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