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May 15, 2008

11

,故其在萬機之暇,多寓志藝林,操管染牋,寄情翰墨。總計高宗享壽八十九年間,所撰詩四萬餘首,文一千數百餘篇,積卷帙達五百七十六之多。自來詩文數量之豐富,歷代帝王無人能予超越,此又為其好勝性格之另一明證。

  清高宗才氣雄健,篤好風雅,對事理體察甚深,曾於經筵御論文中云真按:標點有誤!

  天地之德不可見,而見於博厚高明。聖人之德不可見,而見於悠久。惟悠久故積累之至而為博厚,發越之極而為高明。(註十一)

深悉悠久、博厚、高明的道理。故高宗對往昔帝王,另有看法。其在「古稀說」一文中曰:

  余今登七袠,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寶。其次章即繼之曰:猶日孜孜。蓋予宿志有年至八旬有六即歸政,而頤志於寧壽宮,其未歸政以前,不敢弛乾惕,猶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勵已躬也真按:疑當作所以答天庥而勵己躬也.

在年齡上,清高宗也早已立意要超邁前代帝王。其文中又繼之云:

  三代以下為天子而壽登古稀者,纔得六人,已見之近作矣。(註云:自三代以下,帝王年愈七十者,漢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凡六帝)

12

……即所謂得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為創業之君,禮樂政刑有未遑焉。其餘四帝予所不足為法,而其時其政,亦豈有若今日哉!是誠古稀而已矣。(註十二)

清高宗撰此文在其屆七十高齡時,他將三代以後同享高齡之帝王六人,並加以睥睨,又可以概見有超邁往古的強烈好勝個性。因而挾全勝之武功餘威,利用祖先長期積累的鼎盛國勢,表現在文事方面,創空前未有之文化鉅製,亦為情理之當然。

 第三節 考據學風之影響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中說:「佛說一切流轉相,例分四期,曰:生、住、異、滅。思潮之流轉也正然,例分 四期:一、啟蒙期,二、全盛期,三、蛻分期,四、衰落期。」(註十三)任何學術主流,發展到某一程度,必然會引起內部求新求變的要求,終至轉換成另一種學 術的振興。明史儒林傳序曰:

  原夫明初諸儒,皆朱子門人之支流餘裔,師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篤踐履,謹繩墨,宋儒生之正傳,無敢改錯,學術之分,則自陳獻章、王守仁始。(註十四)

12-1

四庫全書原書封面: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藍色,集部灰色。

12-2

四庫全書內頁款式:原書版匡高二十二.三公分,寬十五.三公分,每葉十六行,行二十一字。

12-3

四庫全書中插圖之書葉。

12-4

令勅修四庫全書之清高宗畫像。真批:勅即令,何故又令又敕?殊為不諧。作勅修即可。

12-5

庋藏四庫全書第一分書之文淵閣景。

12-6

文淵閣中之御座

12-7

清高宗御筆文淵閣記

12-8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13

明初雖推重朱子之學,但朱學的發展,已到了末端。學問簡陋,思想迂腐,為人垢病真按:當作詬病:教育部國語辭典【詬病】 注音一式 ㄍㄡˋ ㄅ|ㄥˋ 解釋:恥辱。禮記˙儒行: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引申為譏罵、指摘。宋˙蘇軾˙與李公擇書:非兄,僕豈發此?看訖,便火之,不知者以為詬病也。亦作詬厲。 於 是王陽明等人起而興革,力倡致良知,以矯朱學之弊。而明中葉時,文壇上亦有一種反宋學之舉動,認為唐宋以來之文不足法,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此即 所謂的復古運動。然而復古一派,才智平庸者學之,往往徒事剽竊,並不足以復古。至於陽明先生所開創之新學風,後來弟子們單提其狂放之處而肆意發揮,流弊也 多。吳辰伯曾評之曰:

  談性理者以實踐標榜,掩其不讀書之陋;談文學者以復古號召,倡不讀漢後書之說,兩家互相應合,形成一種淺薄浮泛之學風,即有一二傑出之士,亦復泛涉淺嘗,依傍門戶,不能自立一說,進一解,蠅襲蛙傳,風靡一時。(註十五)

明代中葉,由心學家與復古運動相激盪所形成的一股淺薄浮泛的學風,在當時已漸漸為人不滿。有心之士,乃起而鄙視之,力矯空疏淺薄之缺點,而重考證之實學,於是考據之風日漸孳生。

  考據為一種治學方法,是一求真象的學術。真按:當作門字.本書校勘不精! 為探求真象,則不得不考辨文字音義,研究經史,校勘古書。從明末至清初,此種學風愈演愈烈,為求讀原書,則對若干亡佚的古書,儘量恢復其原貌。於是在各種類書裡,爬羅剔抉,各還原本,輯佚書遂披靡一時

14

。類書在當時,還不能滿足需要,學者更覓尋各種叢書,也編纂各類叢書,欲求已往著作,往往在叢書中求得,叢書幾乎成為學術之寶庫。乾、嘉是考據學最盛的時代,學林既重視叢書,自必起而編纂,故郭伯恭先生說:真批:黃愛平氏以為叢書之盛乃緣四庫開館,而吳氏于此以為是開館之因.

  乾隆時代,即類書告終之期,而漢學研究者,乃近於求讀原書之新時代也,此漢學家之新要求,即間接為編纂四庫全書之一種原動力。(註十六)

  時代學術風尚影響之下,許多儒家學者,坐視釋、道兩家都將重要經典彙集成藏經,真批:今坐視二字似非此用法:教育部國語辭典【坐視】 注音一式 ㄗㄨㄛˋ ㄕˋ 解釋 1.旁觀而不理。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吾已知曹兵常來寨前辱罵。程德謀既同掌兵權,何故坐視?精忠岳傳˙第十六回:儻或有失,那奸臣必然上本,反說相公坐視不救。2.坐看。南朝宋˙鮑照˙代陳思王京洛篇詩:坐視青苔滿,臥對錦筵空。宋˙蘇軾˙徐大正閑軒詩:臥看氈取盜,坐視麥漂雨。 惟 獨儒家闕如。然而古代許多藏書家之聚書,已多寓儒藏的思想,乾隆間周永年以為藏書易散,仍倡「儒藏說」(註十七)提倡集合儒書以與釋藏、道藏相鼎足。但個 人的力量有限,合儒書於一堂,是何等鉅大工程!永年乃到處遊說,圖引起重視。他的此項舉動,配合當時的學風及思有所做為的皇上,於是在鼎盛國力的有利條件 下,儒藏即可能因此由理想而化為事實,這是當時學術背景之影響到四庫全書的修纂。

第四節 修纂全書之政治意圖

 自古帝王,為身及子孫萬年計,真按:本書已己二字似多混用! 於武力征服之餘,往往致力於文化政策之規劃,進行文人思想之箝制,使之同文同軌,方便驅使,以襄助治國大業。真批:何啻帝王!國民黨之三民,共產黨之馬列毛,民進黨的台獨本土,孰非如是乎?又何薄古而厚今也! 滿清以非漢民族得天下大統

15

深知自己人數寡少,文化低落的嚴重缺點,乃不得不採以漢治漢政策,並利用中原文化,駕御漢人。然而漢族素以「辨敵我,明華夷」之精神,得以巍然立於天地之間,所以清人深悉除非摧毀此種民族真精神,無法「常存於中原,驅使漢族。」何況清初之時,真批:所謂的深知,深悉等等,不過是吳氏一己想當然爾之辭,于論理之有效性(邏輯)殊無當也!此數處成見太深,不值深究了. 明末知識份子的不屈伏。如黃黎洲主張撥亂滌污,法古用夏;顧亭林倡貴華賤夷;王船山論述致虜之由,滅虜之策;朱舜水流亡海外,反抗清人,在在為清人所忌。清室之有計劃採行禁錮文人思想及審查中國古代著作,乃是一種不得已的政治手段。真批:不得已三字下得還能將心比心,而非那麼主觀了.

   清初以中土新定,對降臣取利用政策,對漢民則用懷柔政策。順治帝時以為「明臣而不思明者,必非忠 臣。」康熙帝於設常科之外,特舉博學弘儒,以思禮牢籠賢才,同時藉之以匯集文人,假以俸祿,給以虛名,委之訪求遺書,編纂書籍,一方面坐收箝錮文人思想之 功用,一方面則可疲憊學人的精力,達到消弭反抗的目的。康、雍兩朝所敕令編纂各種大類書,已為前代所不及,乾隆三十餘年時,帝國基業已逾百年,基礎深厚, 因此致全力於所有典籍之總審查,假編纂大書之名,正當其時也。無怪乎清高宗為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撰題記文中說出:

  國家荷天庥,承佑命,重熙累洽,同軌同文,所謂禮樂百年而後興,此其時也。(註十八)

16

  郭伯恭以清高宗敕命修纂四庫全書謂:「然就實際言,則固高宗一人之私慾,為其子孫萬世之業計,錮蔽文化,統制思想,防範漢人之一種政治作用而已。」(註十九)茲就其政治作用,綜合討論如下:

 1.秉承祖訓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秉承】 注音一式 ㄅ|ㄥˇ ㄔㄥˊ 解釋:承受﹑接受。如:秉承師長的教誨。亦作稟承。

  嚴華夷之辨的可怕思想,固為清初帝室所忌諱,但礙於國家基業尚未十分穩固,無法對傳存古籍做全面整理。但對前朝遺民,著書立說,所流露出來的反抗文字,必需竭力予以壓制,方能坐收嚇阻效果。所以康、雍兩朝酷烈的文字獄,屢見不鮮。真批:試問今以色情小說而被獄者,豈亦文字獄耶! 如汪景祺、查嗣庭、陸生柟、謝濟世、呂留良等人,皆因片言之抵觸,真批:片言二字下得欺人了! 或尸被寸磔,或家破人亡。這種高壓政策,始終未能盡全功,於是復採編纂刊布圖書的政策,既可過濾下利於統治的文字,復可收取正人心、致至治的功效。清高宗繼統,秉承先人遺志,亦沿用高壓及編纂圖書的兩面手段,對付文壇。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四月辛卯即頒令曰:

從來經學盛則人才多,人才多則俗化茂,稽諸史冊,成效昭然。我皇祖聖祖仁皇帝,首隆羲項真按:國無!待查!詞亦無! 學貫天人,凡藝圃書倉,靡不博覽。而尤以經學為首重,御纂周易折中、尚書彙纂、詩經彙纂、春秋彙纂等編

17

, 又有朱子全書,性理精義,正學昌明,著作大備。……朕思諸書,實皇祖惠敎萬世,皇考頒行天下之典籍, 安可不廣為敷布,著直省撫藩諸臣,加意招募坊賈人等,聽其刷印通行鬻賣,嚴禁胥吏阻撓需索之弊,但使坊賈皆樂於刷印,斯士子皆易於購買,庶幾家傳戶誦,足 以大廣厥傳。(註二○)

高宗即位之時,即推廣皇祖所編纂之書,同時又開館纂修通鑑輯覽、三通等書,而於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下詔大規模訪求遺書,嚴飭督撫,比戶株求,凡明末清初涉及違礙之書,盡加蒐羅焚燬或改易,真批:株求二字似下過當!且于37年時即已開始禁燬了麼?--我指如同徵書一般地有計劃系統地禁燬了.若無,則于此所述,是否過當矣? 其他足以輔翼政教之書,則加以謄錄,而成為古來最大叢書,此種措施,實為紹繼康、雍兩朝文化政策之明證。

 2.釐淨史料

  清人以異族入主中原,心理上自存有種種偏見,因而忌諱特多,尤其當其入關之初,到處蹂躪。明末遺臣,每多記述當時見聞,發乎文章,寄存翰林,其甚者,更肆意詆真按:國無!待查!詞:譭1 hu ㄏㄨㄟˇ〕〔《廣韻》許委切,上紙,曉。〕同“ 1 ”。毀謗。《管子‧小稱》:“故我有善則立譽我,我有過則立譭我。”一本作“ ”。 揭發胡虜醜行,或暗含訕譏,諷刺夷風狄俗。此等文字,自必不能為清室所容,清高宗因而下令曰:

  若見有詆譭本朝之書,或係稗官私藏,或係詩文專集,應無不共知切齒,豈有尚聽其潛匿流傳,貽惑後世

18

,……如有關違礙者,即行撤出銷燬。(註廿一)

詆譭清人的文字,固應銷燬,而對於同為外族,曾在中原建國的遼、金、元三朝,亦產生惺惺相惜的心態,凡史料中失真失實者,並均加以糾正。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二月戊寅曾頒詔曰:

  諭前以批閱通鑑輯覽,見前史所載遼金元人地官名,率多訛襲謬,展轉失真,又復詮解附會,支離無當,甚於對音中曲寓褒貶,尤為鄙陋可笑。(註卅二真按:當作註廿二!

由於被清室列為忌諱的文字,以清末明初最多,所以清高宗於開館修四庫全書之初,第一道禁書令,即注意到明末各種稗官野史的蒐訪。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八月初五日諭令曰:

  明季末造,野史甚多,其間毀譽任意,傳聞異詞,必有抵觸本朝語,正當及此一番查辦,盡行銷燬,杜遏邪言,以正人心,厚風俗,斷不宜置之不辦。(註廿三真按:前為註卅二,此疑當為註卅三!然見附註又無如許多者,則前者註卅二當為註廿二矣!

所謂「正當及此一番查辦」,蓋已表明在趁修書機會,進行淨化史料的政治目的。

 3.利用道統

  清帝深知徒以滿洲之人,及寥寥數機構,無法摧毀悠久博大的中華文化,於是乃採利用文化的態度,首先矯飾各種理論,惑人民。真按:當作汩字! 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即曾借呂留良文字獄案中之曾靜口供

19

,刊刻大義覺迷錄,頒行天下,並曰:

自 古帝王之有天下,莫不懷保萬民,恩加四海。膺上天之眷命,協億兆之懽心,用能一統寰區,垂庥奕世。蓋 生民之首,惟有德者可為天下君,……又豈因何地之人而有所區別乎?我國家肇基東土,列聖相承,保全萬邦,天心篤祐。登生民於衽席,徧中外而尊親者,百年於 茲矣。夫我朝既仰承天命,為中外生民之主,則所以蒙綏愛育者,何得以華夷而殊視?而中外臣民,既共奉我朝為君,則所以歸誠效順,盡臣民之道者,尤不得以華 夷而有異心,……不知本朝之為滿州,猶中國之有籍貫,舜以東夷之人,文王為西夷之人,曾何損於聖德乎?(註二十四)

利用天心、天命,惟有德者可為天下君來汩惑天下民心。但天心虛無飄渺,不如道統之實在,於是清高宗進而利用中國人尊敬先聖先賢的心理,於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十月初七日指示修四庫全書館臣曰:

朕御製詩文內,如周程張朱皆稱子,而不斥其名。又如韓昌黎、蘇東坡諸人,或有用入詩文者,亦只稱其號而不名,乃千古以下之臣真按:原訛作乃千右以下之臣,徑改! 轉將千古以上之君,稱名不諱,有是理乎?……諸臣辦理四庫全書,見有不協於理者,……隨時釐正。(註廿五)

20

從對先賢到千古以上之君的尊敬,自然延及到清室帝王本身。而清高宗自稱:

  予蒐羅四庫之書,非徒博右文之名,蓋如張子所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胥於是乎繫。(註廿六)

強烈的表示修纂四庫全書,乃在賡續聖賢的道統。所以君師統合手段的利用,亦為促修全書之一種動力。

 4.樹立權威

   立國者為使政令能順遂推展及澈底貫徹,則樹立無上權威,乃是必然手段。清初強大的武力,殘酷的文字 獄,並均在為天下文、武人士,樹無上權威的表示。然而有形的權威,往往不足以持久,必需假借巧妙的方法,才能長期的培養帝室權威,進而久安長治。乾隆二十 八年(一七六三)任福建學政的紀昀,即曾上奏建言:

  坊本經書,尚仍全刻廟諱御名本字,應倣唐石經宋本例,凡遇廟諱,俱刊去末一筆,並加有編旁字者,俱缺一筆。(註廿七)

御名缺筆,固然小事,但在樹立帝王權威的形式上,作用可大了。真批:此論所以今父不父子不子也! 清高宗嘗自謂:「古今數千年,宇宙數萬里,其間所有之書雖夥,都不出四庫之目。」(註廿八)修纂如此龐大的大書,亦在寓無上學術權威之意。而為彰皇清室的功德偉業,在四庫全書中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