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May 7, 2008

11

(四)學友的砥礪

  炎武自入學後,與江南諸文士交游,其中多屬豪邁尚氣節之士,影響炎武至大。玆舉數人,以為說明。

  (1) 歸莊,字玄恭,號恒軒,江蘇崑山人。年十四,補諸生,縱覽六藝百家之書,尤精司馬法。生平最善炎武,以博雅獨行相推許,有「歸奇顧怪」之稱。(註一八)炎 武嘗回憶與歸莊交游情形說:「自余所及見,里中二三十年來,號為文人者,無不以浮名苟得為務,而余與同邑歸生獨喜為古文辭,砥行立節,落落不苟於世,人以 為狂。」(註一九)歸莊為炎武早年摯友,影響炎武學行很大。真按:歸莊為炎武早年摯友,影響炎武學行很大。

  (2)吳其沆,字同初,江蘇嘉定人,世代以儒傳家。嘗為嘉定縣學生員,好史書,自左氏傳以下,至南、北史,無不纖悉強記。真按:南北史-顧炎武對南北史的看重 為詩屬文,皆激烈悲切,有古文遺風。南明宏光元年(一六四五),真按:弘光 與炎武、歸莊等參加崑山守城之戰,城破之後,不屈而死,其沆嘗至炎武家,持觥為炎武嗣母王氏祝壽。死難之後,炎武三過其家,衰絰見其母,並為文「吳同初行狀」,傳其沆生平行誼。(註二○)

12

  (3)陳臥子,真按:陳子龍 名 子龍,江蘇青浦人。崇禎丁丑年(一六三七)進士,歷官兵科給事中,魯王部院職。陳臥子承復社,首創幾社,以復王、李之學為職志,卓絕流輩。後與滿清松江提 督吳勝兆合謀抗清,事洩之後,臥子投河而死。炎武與陳臥子為友,過從甚久,相知甚深。臥子死後,炎武嘗為詩哭之,盛稱其才說:

  「陳君鼂賈才,文采華王國。真按:鼂錯.賈誼.

  早讀兵家流,千古在胸臆。」(註二一)

  (4) 楊彝,字子常,江蘇太倉人。楊彝嘗與顧麟士等人糾集三吳名士共組文社,就所居之園名為應亭,因名為應社。楊、顧二人見萬曆末年,士子為文,皆喜倡新說,因 力主明先儒之說,天下翕然從風。炎武與楊彝雖為忘年之交,然志趣相投,故楊彝建宗祠堂,落成之時,炎武欣然撰文「楊氏祠堂記」,以記其盛,稱楊彝為「通經 之士」。(註二二)

  (5)吳炎,字赤真按:原誤作漠 明亡之後,更號赤民。潘檉章,字聖木。吳、潘二人皆江蘇吳江人,為驚隱社之成員,真按:驚隱詩社 均為積學之土,為炎武之契友。(註二三)二人在國變之後,皆有成一代史書,「以繼遷,固之後」之志,嘗借讀炎武家藏之史籍,並購實錄

13

, 搜集文集、奏疏等,以撰國史。潘檉章且曾刻國史考異三卷,一再寄請炎武為之訂正。後來,二人皆因莊廷 鑨史禍被殺,炎武曾為撰文「書吳潘二子事」,傳二人生平行誼,稱讚二人「好學篤行」、「高才」。(註二四)炎武生平不喜歡講學,不願收徒,然因潘檉章遺 託,而收檉章胞弟潘耒為徒。(註二五)真按:若此論成立,那為何又有毛今鳳之入門耶?

  (6)耿橘,字蘭陽真按:陳邦禎作蘭錫 浙江獻縣人。耿橘工於水利,著有水利全書,立說以水利用湖而不用江。謝國楨嘗稱:「寧人著郡國利病書,即采其說頗備。」(註二六)誠然,炎武日後有關水利、河渠等興革主張,受耿橘影響很大。(註二七)

     第二節 顧炎武的時代背景

   人是時代的產物,因此一個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與時代的政治背景、經濟情況與社會環境,實有不可 分的關係。清初學術思想界的主流——經世學風,為學務求能有補於世道人心,厭倦主觀、空虛無用的冥想,而傾向客觀的考察,排斥理論,提倡實踐;(註二八) 做人講求樹立高尚的人格,恥謀一身的榮華富貴,具淑人救世的心志者

14

, 即是當時多數學者共同努力的目標。其中,顧炎武不但身體力行,而且倡導最力,故實為清初經世學風的關 鍵人物。因炎武的主張,多係針對晚明的種種弊端,謀為解決,「以興太平之事」,(註二九)故晚明政治、經濟與社會風氣等情形,實皆為其經世主張形成的張 本,(註三○)為吾人亟待了解者。

(一)政治

   明代自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謀反伏誅後,遂罷中書省,以六部直隸皇帝,因造成君主獨裁之局。絕對 王權政治的良窳,一皆取決於君主之賢明與否。而明代自正德以後,因武宗的縱情聲色與世宗的專事禱祀靜攝,政事遂告大壞。神宗親政後,二十餘年不視朝,不省 章奏,綱紀更加廢弛,造成東林黨和非東林黨紛爭的局面,朝政益不堪問。

  熹宗繼位後,東林黨當政,盡斥非東林黨,被黜者力圖報復,群附太監魏忠賢。熹宗童昏,因予魏忠賢專政的機會。魏忠賢以其私人掌錦衣衛,大興廠衛之禍,與東林黨有關的,或下獄死,或被罷斥,朝中善類一空。思宗嗣統,真按:明思宗 誅魏忠賢,頗思有為

15

,但黨局已成,思宗又闇於知人,多疑尚氣;加以天災發生,飢饉汰臻,政繁賦重,內訌外叛,遂至不可收拾,明室因以滅亡。

  炎武生當萬曆末年,幼而目睹明季秕政,長而身逢鼎革之變。政治之良窳,關係一國的興衰存亡,自為其日後致力研求「治道」,(註三一)探求歷代政治得失,以有力之刺激。至於東林諸子,有時不免「議論高而事功疏」之譏,亦予炎武以深刻的啟示,真按:經世的危機 即為學不可徒託空言,學者必須有起而行的精神。真按:經世值的測量 他的終身致力於經世致用學問的研求,「以待撫世宰物者之求」,(註三二)自非偶然。

(二)經 濟

   明代初期,因太祖的留心移墾和水利興修,山東、河南等元末大亂之地人煙漸稠,江南各省亦因而汙田大 興。然至中葉以後,因承平已久,人口滋生,耕地遂覺不足,故武宗之時,已迭有飢民之變。其後,歷經世宗、穆宗,至神宗初年,張居正當國,史家譽為中興之 局,然整個經濟並未轉好。神宗萬曆以後,復因開礦增稅、(註三三)占田(註三四)等騷亂,使得生產驟減,國計民生益壞。

16

  熹宗以後,內外交逼,餉費浩繁,於是有所謂「遼餉」、「剿餉」等的加派,(註三五)人民負荷益重。因經濟的面臨崩潰,飢民飢兵鼓噪結聚,與清兵相為表裏,當係明室速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註三六)

  炎武講求經世致用之學,關於國計民生者,如貨幣流通、賦稅徵收、農業經濟、民生政策、工商發展等,創獲獨多,顯然是鑒於晚明經濟的崩潰,關係明室之亡,因而用力謀求富國裕民之道。

(三)社會風氣

   明代社會風氣之日趨下流,緣於政治的黑暗、經濟的崩潰與學術的流於空疏浮偽,三者循環相生,於武宗 之時已啟其端,神宗親政後更趨嚴重。今人忱農撰文指出晚明社會的不良風氣有五:一為宮廷、官吏的奢侈貪污,二為士大夫心存黨同伐異的門戶之見,三為特權階 級日事聚歛,四為禮義廉恥的淪喪,五為書生空言高論、放誕風流。(註三七)實頗能洞察晚明社會的真相。

  炎武對於晚明社會風氣的敗壞,非常痛恨,因而致力於考求歷代風俗的得失,

17

指 陳南北學者之病,(註三八)痛斥行偽而脆者流,強調風俗教化與世道治亂之關係,認為「目擊世趨,方知 治亂之關,必在人心風俗,而所以轉移人心,整頓風俗,則教化紀綱為不可缺矣。」(註三九)主張振清議、立名教、貶鄉愿,以維持善良風俗。凡此皆是針對晚明 社會風氣的敗壞,以求補偏救弊。

     第三節 顧炎武的參與抗清運動

  明末遺老如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都深富民族思想。因民族思想濃厚,故當甲申之難後,他們都曾參與抗清運動,保鄉衛國,圖謀明室的再造。抗清運動失敗之後,則競相敦勵名節,將經世思想寓於學術著作之中,以待後王之採用。(註四○)

  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歲次甲申,流寇李自成率眾進逼北京,思宗急召吳三桂入關。吳三桂率師自寧遠入關,行至豐潤,因京師已陷,思宗殉國,遂頓兵山海關,觀望形勢。既而聞愛姬為李自成部將所掠,怒而乞師於清,遂予清兵以入關

18

,進據北京之機會。

  是時,明鳳陽總督馬士英等擁立嗣福王由崧即位於南京,真按:朱由崧 仍稱崇禎十七年,詔以明年為宏光元年。真按:弘光. 因 馬士英等非真心為延續明祚而擁立福王,故雖大敵當前,猶把持朝政,大興東廠緝事,翻刻三朝要典,(註四一)以排斥正人君子為能事。因此,南明政府雖有東閣 大學士史可法督師揚州,忠心耿耿,亦難以獨撐大局。炎武見之,自是痛惜萬分,因寫「大行皇帝哀詩」一首,表達「小臣王室淚,無路哭橋陵。」(註四二)的亡 國悲痛;又寫有感事詩六首,「日角膺符早,天枝主鬯臨。安危宗社計,擁立大臣心。」記南都擁立福王之事;「告天傳玉冊,哭廟見諸侯。詔合屯雷動,恩波解澤 流。」載群臣勸福王即位之事;「上宰承王命,專征指大江。出關收漢卒,分陝寄周邦。……登壇推大將,國士定無雙。」寄託復興之希望於史可法督師揚州;「聽 律音非吉,焚旗火乍紅。恐聞劉展亂,父老泣江東。」則敘述督師標總兵于永綏等兵與浙江兵閧於鎮江西門外,焚民居數百家一事,(註四三)深致痛惋之意。彼 時,炎武雖係一介書生,無與南明朝政,然於詩中流露出對國事的關切,志切匡復,於此可見。

19

   炎武不但在詩中流露出對國事的關切,更自宏光元年春起,(註四四)先後完成軍制論等四篇救國復國的 方策,就明代衛所軍制的變革因應、(註四五)南明政府戰守策略的運用、(註四六)南明政府軍糧民食的籌措、(註四七)明代錢幣的發行與流通(註四八)等問 題,提出興革的芻議,以為南明政府鞏固基礎,徐圖光復的參考。

  炎武上述四篇救國復國的方策,有一個實施的先決條件,即南明政府——宏光朝,能與北方的滿清政權對峙而立。(註四九)然局勢的發展,並未如此,南明政府僅支持一年,即告滅亡,故炎武所論軍制、形勢,田功、錢法各節,皆未能付諸實施。真按:經世之學的危機

  當南明政府成立之初,崑山縣令楊永言曾向朝廷推薦炎武,南明政府遂徵召炎武為兵部司務。次年,炎武膺楊永言之荐到京口。四月,偕從叔父穆庵到南京,真按:顧蘭服 隨即入拜曾祖顯章志——故兵部侍郎公祠。拜祠完畢,即回常熟縣界的語濂涇,未就兵部司務之職。(註五○)旋即傳來南京陷落的消息。

  清軍既攻陷南京,隨即併吞江浙一帶,分軍駐紮南京、鎮江、杭州、吳淞等處

20

。 是時,明朝的抵抗部隊有江南總兵吳志葵陳兵海上,十將官屯兵陳湖中,陳湖旁諸生陸世鑰等,亦擁眾千 餘。不久,明兵科給事中陳子龍、舉人徐孚遠、章簡等,亦起兵松江,與陳湖兵相合,並馳書檄告江南,聯絡士大夫共赴國難。華亭有總督兵部侍郎沈猶龍、下江監 軍道荊本徹、中書舍人李待問,嘉定有左通政司侯峒曾、進士黃淳耀、總兵蔣若來,崑山有鄖陽巡撫兼僉都御史王永祚、編修朱天麟,吳江有職方吳易、總兵王蜚, 太倉有總兵張士儀,宜興有行人盧象觀等,互為聲援。真按:此敘述於主題無大關係,大囉嗦了,欲詳又不夠詳,求簡則又太繁,敗筆也

  炎武得悉南京陷落消息之後,遂偕崑山縣令楊永言、吳其沆、歸莊等,加入王永祚軍,從事抗清運動。抗清各軍議謀以松江兵攻杭州、嘉定,太倉兵攻沿海,宜興兵趨南京,約定伏艦江中,由吳志葵進向蘇州,等候捷報傳來,郎剋日同發。炎武有詩「千里」一首:

  「千里吳封大,三州震澤通。

  戈矛連海外,文檄動江東。

  王子新開邸,將軍舊總戎。

  登壇多慷慨,誰復似臧洪。」(註五一)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