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May 14, 2008

1

2

3

緒說

   根據迄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文獻,中國早期的文字,是寫在龜甲或獸類的肩胛骨上,這些文字,稱之為「甲 骨文」。不少龜甲上面都有穿孔,因此,考古學家懷疑早期有人把這些刻有文字的龜甲,串編成冊,稱之為「龜冊」,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書籍形式。後來把寫有文 字的竹簡織編成冊的,稱之為「簡冊」。「簡冊」,也可寫作「簡策」。現在臺灣話裡的閩南話,讀書叫「讀冊」,可見它是很古老的語言。到了漢代,造紙術發達 以後,才出現以紙為書冊的形式。

  從漢代到唐代,在雕版術發明以前,中國的圖書,都是用抄寫的。所有用抄寫的書,統稱之為「寫本」或「抄本」;由雕版方式印成的書,統稱之為「刊本」或「刻本」。

  中國的雕版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隨著考古學的發達,有很多的說法。一般的說法是五代後唐長興三年(西元九三二年)

4

, 馮道(西元八八二年—九五四年)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版,是中國正式有雕版圖書之始。「九經」,是 儒家的經典,至於佛經及其他記載陰陽、占夢、相宅之類的圖書,可能在唐代就用雕版技術印行了。清代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年),在甘肅省敦煌縣鳴沙山 的石窟裡,發現了印本《金剛經》的卷子,在手卷的最後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十八個字。「咸通」是唐懿宗的年號,九年相當於西元八 六八年,比馮道奏請雕版「九經」早六十多年。同時,敦煌所發現的《金剛經》,字體的雕法,技術圓熟,線條強勁有力,因此,可以推論在西元八六八年前的一段 時間,中國已經懂得以雕版印書了。

   在雕版印刷術發明後,中國的印刷不斷的進步。宋仁宗慶曆(西元一○四一年—一○四八年)年間,畢昇 發明了活字版。活字版也由最早的泥活字而木活字,再進步到銅活字和鉛活字。同時在元代至正年間(西元一三四一年左右),也發明了套色雕版,使印刷由單色邁 向彩色。其他與印刷業有關的技術,如圖書的裝訂法、紙張的改進、插圖的雕鐫等,也都日益進步。所以從宋代以後,研究古籍版刻相關的知識

5

, 漸漸成為專門的學術,後人把這門學術稱為「圖書版本學」。舉凡雕版的方式、版式的行款、圖書的裝訂、 插圖的繪雕、套色的方法、雕版的字體,以至版本的偽造、鑑定等等,都是「圖書版本學」討論的題目。所以,要認識古籍的版刻,可能要看一些版本學的專書。但 是,目前市面上版本學的專書,太過深奧,只適合專治這門學問的學者閱讀,迄今還沒有一部用淺顯有趣的方法,為一般讀者談論古籍版刻的著作。筆者撰寫此篇, 即僅擇取一些一般讀者所想要瞭解的問題為題目,分為二十二篇撰寫。這些文章所談論的,包括刻工、行款、紙張、裝訂、插圖、版本名稱、活字及其他與版刻有關 的知識,並都附有珍貴的圖片。相信讀者讀了這些文章,對古籍的版刻,可以得到基本的認識,當你接觸到古籍時,除了欣賞文章外,對古籍本身也可以研究一番。

6

7

傳續古人智慧的一雙手——談古代刻書的工匠

  從雕版印刷術發明後,我國流傳的古書,大部分是刊刻的本子。

  要雕鐫一部上品的好書,必須具備的條件很多,譬如採用紋理好,軟硬適度的木材,常用的是梨木或棗木;刷印時用質料好的紙張和油墨。而技術精湛的刻書工匠,更是必要的條件。

  刻書的工匠,習慣上稱之為「刻工」。

  「刻工」雖然不需太高深的學問,但是除了操刀要快要好以外,並且還要有負責的敬業精神和良好的書法修養。

  為什麼說刻工需要有負責的敬業精神呢?因為刻工如果不敬業、不負責,當他承刻一部書的時候,也許就會發生錯字、奪字、衍字等現象,甚至任意竄改或增損文字

8

。我們常說「明人刻書而書亡」,也就是說明代人刻書時,常任意改字,甚至連書名都會改。當然,改字的責任,不一定全在刻工,有時候是出錢刻書的老闆改的,有時候是寫字上版的人所擅改的,但是,有些則是刻工造成的錯誤。

   通常一部書由一個刻工包辦完成,但是,如果篇幅太大,或是要趕工,就由好幾個刻工一起雕刻。為了表 示負責,也為了方便按字計酬,通常會在書的版心或是書口的部位,刻上自己的姓名和每頁的字數。臺北國家圖書館有一部元代後至元三年(西元一三三七年)刊刻 的《慈谿黃氏日鈔分類》(宋黃震撰,九十七卷),書中的刻工,多達將近七十人。

   刻書是一件辛苦的事,他們的待遇又怎樣呢?現在關於宋元兩朝刻工價錢的計載很少,葉德輝的《書林清 話》,有一則是〈明時刻書工價之廉〉,曾談到明代刻書的工錢很低廉。光緒年間的丁丙,在他所撰的《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十九)著錄了一部明代嘉靖年間刊 刻的《豫章羅先生文集十七卷》。丁氏說這部書的〈目錄〉後有一塊木記,上面寫著:「刻版捌拾叁片,上下兩帙,壹佰陸拾壹葉

9

,繡梓工資貳拾肆兩。」算起來,每葉的工資約一錢五分銀子,通常一葉約四百字,照這樣看來,刻工的待遇的確不是很好。

   宋代和元代的刻本,不少都標明了刻工,後來的人常常用它做為研究書本刊刻時代的依據。例如宋代刊刻 的《東觀餘論》,從前人不能確定它刊於宋代的那一個年代,後來發現書中所署的刻工有個叫「陳靖」的,也出現在南宋寧宗嘉泰四年(西元一二○四年)刊刻的 《東萊文集》,根據這個證據,就可以得知《東觀餘論》刊刻的正確年代了。

  這裡的附圖,是宋刊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詩》的書影,原書現藏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版心上端的「三、八十六」,就是這一葉的字數,大小合計三百八十六字。下端的「余中」,就是刻工的姓名。

10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