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December 3, 2007

913

。而予以篋存響搨近千字之本,與真本參合積算,核其行次,竟亦約得范氏書樓三段形式之大概矣。此本實是率更邕師銘之玉尺真按:歐陽詢 真按:國無.詞:【玉尺】1.玉製的尺。 南朝 劉義慶 《世說新語‧術解》:“後有一田父耕於野,得 時玉尺,便是天下正尺。 試以較己所治鐘鼓金石絲竹,皆覺短一黍,於是服 神識。”2.借指選拔人才和評價詩文的標准。 李白 《上清寶鼎詩》:“仙人持玉尺,廢君多少才。玉尺不可盡,君才無時休。” 趙翼 《秋闈分校即事》詩:“淡墨纔分榜蕊香,遽持玉尺許評量。”《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只為金篦能刮眼,更將玉尺付君身。”3.尺的美稱。 王珪 《宮詞》:“金針玉尺裁縫處,一對盤龍落剪刀。”4.比喻魚。 楊萬里 《松江鱸魚》詩:“買來玉尺如何短,鑄出銀梭直是圓。白質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 王舉之 《水仙子‧春日即事》曲:“魚鱗玉尺戲晴波,燕嘴芹泥補舊窩。” 國:冰壺玉尺 注音一式 ㄅ|ㄥ ㄏㄨˊ ㄩˋ ㄔˇ 比喻品德高潔。元史˙卷一八一˙黃溍傳:「及升朝行,挺立無所附,是不登鉅公勢人之門,君子稱其清風高節,如冰壺玉尺,纖塵弗汙。」 玉尺量才 注音一式 ㄩˋ ㄔˇ ㄌ|ㄤˊ ㄘㄞˊ 語本唐˙李白˙上清寶鼎詩:「仙人持玉尺,廢君多少才。」比喻經過嚴謹的測試取才。鏡花緣˙第四十二回:「從此珊瑚在網,文博士本出宮中;玉尺量才,女相如豈遺苑外。」 無可疑者矣。真按:翁方綱與歐陽詢 真按:翁方綱的版本學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予幼習是碑翻本,凡有二種,其一稍肥者,題下撰人李百藥「百」訛為「伯」,蓋初翻本已如此。推其致誤之由始於趙明誠《金石錄》,是書自正解寺碑以下凡數碑百藥皆訛作「伯」,當是趙氏靜治堂中小胥涉筆之誤。真按:趙明誠 真按:趙明誠之家世 真按:國:涉筆 注音一式 ㄕㄜˋ ㄅ|ˇ 動筆。唐˙司空圖˙月下留丹灶詩˙序:「或聞其山實異,齋禱積稔,果有蹈空而至者,涉筆附楹。」 詞:【涉筆】動筆;筆。 司空圖 《月下留丹灶》詩序:“果有蹈空而至者,涉筆附楹久之,乃罷去。” 《永興提刑謝到任啟》:“委轡下車,勤吏民之趨走;據鞍涉筆,擁文墨之紛紜。” 魯迅 《書信集‧致臺靜農》:“此種推算,久不關心,偶一涉筆,遂即以猢猻為公雞也。” 【涉筆成趣】謂動筆就能構成意趣。《鏡花緣》第一百回:“心有餘閑,涉筆成趣,每於長夏餘冬,燈前月夕,以文為戲。”《花月痕》第四八回 栖霞居士 評注:“此回借 蕭三娘 朱九妹 以為承上起下之文,中間有涉筆成趣語,有正襟危坐語,各極其妙。” 魯迅 《南腔北調集‧答楊村人公開信的公開信》:“我確曾用這筆碰了先生,不過也只如運用古典一樣,信手拈來,涉筆成趣而已。” 明誠卒於建炎三年,真按:趙明誠之生卒 知此沿訛在南宋時也。其一稍清瘦者撰人乃作薛元超。予雖攷訂薛元超之誤,由於翻刻時李百藥三字已泐失,求其人而不得,遂以懷仁集聖教末尾庶子薛元超之名填入之,此甚可笑者耳!然初猶以字體清瘦,或即宋潛溪所謂「南本失之瘦」者,又疑是楊東里跋所謂杭州明慶寺翻刻者,真按:楊士奇 因南本之語而想像之也

914

。豈知後來得見明章藻仲玉所刻《墨池堂帖》,真按:章藻 真按:校,校勘記,真按 其第三卷內有摹刻是碑,諦審其闕泐之處,位置之樣、行欵之準,實是從予藏此本翻出者。甚至字外泐痕及後人描失處一一謹依之。章仲玉刻此帖在萬歷三十四年丙午春,真按:章藻 則知予藏本為人描誤者亦是萬歷以前之人所為也。又帖尾有天水郡圖書印,此為人揭去一層,真按:據原文右旁校注插入.續修四庫本無. 蓋他帖欲借以冒松雪真跡,真按:趙孟頫 故裝褾工人狡獪揭去耳。真按:翁方綱的辨偽學 然予以松雪真蹟所用印章對之,不特篆法一同,而印色淡陰亦同,因又知此褾冊出於松雪前也。予是以自題云北宋拓本,元初褾冊,此為定品矣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

915

。攷章仲玉遊於弇州真按:章藻 真按:王世貞 衡山二先生之門,真按:文徵明 弇 州家所藏化度凡三本,衡山所藏一本。弇州所藏三本,其字數皆與此不合,且三本今皆在吳中,其非此本固明矣。而衡山所藏乃是前無李百藥字者,據此言之,則仲 玉既遊弇州、衡山之門,其所刻他帖亦多借材於二家,而獨化度必依此本摹刻,是可見爾日此一本聲價實在二家四本之上,又無疑者矣。然仲玉墨池堂所刻題下系銜李百藥三字尚依此泐勢為之,真按:章藻 至其後不知何時有欲重翻者不知其為李百藥三字也,遂取懷仁聖教後銜庶子之薛元超填入之。何以知其從墨池出乎真按:章藻 ?以其中間泐勢描痕悉謹依墨池本者凡十餘處,而他本所無也真按: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 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

916

。然其初翻薛銜者尚自微帶墨池本堅凝之餘意,至其後又不知何年而又有人重摹薛元超本,其中間又略有出入小異數字,而墨池所謹依泐勢描痕之十餘處悉皆一一謹依之,不過字略瘦耳。是則今日所行薛元超之瘦本,不過是近年所重翻而斷不可誤以為宋潛溪真按:宋濂 楊東里所謂南本者也。真按:楊士奇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考辨學 真按:翁方綱的辨偽學 肥、瘦二重翻本皆予幼時從外家架上借習者。先外祖張方九先生諱嗣琮,真按:張嗣琮 順天貢生。選訓導。嗜收藏法書。此是五十餘年前事。真按:翁方綱之家世 真按:翁方綱之外祖父 則此帖誤翻薛銜在近百年以內耳。然楊東里所謂明慶寺翻本者則又非宋時所翻近千字之本可比。又有直石二塊之本真按:不解之處!真按 其間乃有多出於宋翻近千字本外之字,予則詳核之,以為亦出近年人所翻刻,未可為據

917

。而章氏墨池本是此本之嫡裔,則昭昭不誣。惜章氏未有手跋詳其所得之處,真按:章藻 且不審其中之泐勢描痕而并摹入之,是明賢不知攷訂之故也。真按:翁方綱對明朝學術的批判 真按:翁方綱對章藻的批評 予亦得此帖二十年後而始通徹攷證,知此為最真、最先之拓,非可空言讚頌者。真按:翁方綱的著作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妄作 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 故將往日自跋諸條并成一條,書於帖尾,庶幾此帖原委釐然,而此真本之真品定矣。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 真按:翁方綱的收藏

是碑古本見於著錄者莫如劉後邨端平本、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學 真按:翁方綱的目錄學 真按:劉克莊 王魯齋景定本矣。真按:王柏 後邨所謂「端平曾闕後三行,淳祐重來為補亡」,以是碑在北宋初已經斷泐,則後邨南宋之末何以定知其闕後三行而十年後恰遇此三行補之邪?詳後邨之詩,真按:翁方綱的文學詮釋學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善學者 特十年後又得三行,即以裝接帖尾而謂之補亡耳

918

。其帖通計多少字,後邨固未言也。至魯齋景定所跋本則止存二百四十許字,而其後所補者已非真拓,則是二百餘字者,乃真范氏書樓原石,真按:范雍 未知後邨所補果皆真本否耳?如郁氏《書畫記》所載松雪諸跋最為烜赫著稱,真按:郁逢慶 真按:趙孟頫 今一旦得借看,竟成葉公之龍,則事非目驗何可槩信乎?真按:翁方綱與郁逢慶 真按:翁方綱與趙孟頫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親臨其地-田野調查 真按:郁逢慶之失 予藏此本因松雪印知為元時褾冊,而其為范氏書樓之石確乎可信;即作端平、景定二本觀可矣。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

918

  跋化度寺碑真按:翁方綱與歐陽詢

昔嘗微憾良常王給事於歐書不識化度之妙,真按:王澍-據前912頁「王篛林」則當即王澍也. 今乃知不然者。真按:翁方綱與王澍 真按:王澍與歐陽詢 真按:翁方綱對王澍的批評 良常自跋化度碑後云:真按:王澍 「嘗於津門見將近千字之本。」而徐壇長備敘所見虛舟齋中古搨,不言有化度也真按:徐用錫與王澍

919

。據此則良常未得收藏此碑真本,真按:王澍 其偶見一二古本,或又苦於殘剝太甚,所最賞者惟是於津門所見將近千字之本,此即安氏書畫記》載元人所跋本也。真按:安岐-應即此人 真按:中研院線上目作墨緣彙觀錄.或墨緣彙觀. 津門即安氏之沽水艸堂也。真按:安岐 真按:安岐 安氏所記即陳彥廉所藏宋翻宋拓,紙墨俱古,是以元諸賢皆極稱之,而況良常乎?真按:訴諸權威的謬誤 真按:翁方綱對王澍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不訴諸權威 以此宋翻宋拓之舊本為化度善本,則其為神品自當在醴泉銘之下矣,何怪乎良常不首推化度真按:國:乎  部首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5 注音一式  ㄏㄨ 1. 相當於「於」。如:「合乎規定」、「出乎意料」。戰國策˙燕策二:「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唐˙韓愈˙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相當於「嗎」、「呢」。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院記:「盍馳往油畫院一觀普﹑法交戰圖乎?」 3. 用於句尾,表示反詰的語氣。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用於句尾,表示召喚的語氣。論語˙里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5. 用於句尾,表示推測的語氣。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宋其亡乎?幸而後敗。」 6.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文選˙陸機˙文賦:「同橐籥之罔窮,與天地乎並育。」宋˙周敦頤˙愛蓮說:「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7. 用於形容詞後,表示讚美的語氣。論語˙八佾:「郁郁乎文哉!」孟子˙滕文公上:「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 8.表示感歎的語氣,相當於「啊」。論語˙子罕:「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清˙袁枚˙祭妹文:「天乎!天乎!而竟已乎!」 (又音)ㄏㄨˊ h(04949 乎  部首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5 注音一式  (又音)ㄏㄨˊ 之又音。 ㄏㄨ hu(04929 詞:乎1 h ㄏㄨ〕 〔《廣韻》戶吳切,平模,匣。〕 〔《集韻》荒胡切,平模,曉。〕 亦作“ 2 ”。 1.語氣助詞。表疑問。相當於“嗎”。《論語‧八佾》:“ 管仲 儉乎?”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汝亦知射乎?” 方苞 《答劉拙修書》:“君所不足 朱子 者可實指乎?”2.語氣助詞。表選擇。相當於“呢”。《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子將大滅 乎?抑納君而已乎?”《楚辭‧卜居》:“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原臣》:“夫古之為臣者,於此乎?於彼乎?”3.語氣助詞。表反問。相當於“嗎”、“呢”。《書‧堯典》:“吁!嚚訟,可乎?”《史記‧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韓愈 《師說》:“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周恩來 《團結廣大人民群眾一道前進》:“聖人都歡喜辯證,何況咱們後生小子乎!”4.語氣助詞。表揣測。相當於“吧”。《左傳‧隱公六年》:“其 陳桓公 之謂乎?”《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吾聞聖人不相,殆先生乎?” 柳宗元 《封建論》:“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 王夫之 《讀通鑒論‧秦始皇一》:“勢相激而理隨以易,意者其天乎!”5.語氣助詞。表感嘆。相當於“啊”。《論語‧顏淵》:“富哉言乎!”《史記‧孟嘗君列傳》:“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柳宗元 《捕蛇者說》:“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梁章鉅 《歸田瑣記‧家居》:“語所謂暗合道妙者,而反以此相詆譏,抑何其不諒乎!”6.語氣助詞。表祈使。相當於“吧”。《詩‧鄭風‧溱洧》:“且往觀乎! 之外洵訏且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夫袪猶在,女其行乎!”《戰國策‧齊策四》:“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7.緩和語氣或表示語氣的停頓。《論語‧子路》:“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東方朔 《七諫‧哀命》:“從水蛟而為徒兮,與神龍乎休息。” 蘇軾 《前赤壁賦》:“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8.嘆詞。相當於“啊”。《論語‧里仁》:“ 乎!吾道一以貫之。”《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乎!吾無罪!” 韓愈 《答元侍御書》:“ 微之 乎,子真安而樂之者!” 葉聖陶 《窮愁》:“ 母泣曰:‘天乎,然則吾兒囚矣!’”9.相當介詞“於”。《書‧皋陶謨》:“能哲而惠,何憂乎 驩兜 ?” 三國 曹植 《洛神賦》:“容與乎 陽林 ,流眄乎 洛川 。” 歐陽修 《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葉聖陶 《四三集‧逃難》:“她也曾近乎撒嬌似地問過他。”10.用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論語‧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司馬相如 《上林賦》:“汨乎混流,順阿而下。” 劉基 《郁離子‧枸櫞》:“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 草明 《乘風破浪》第一章:“她對你不是挺近乎的麼?”11. ”的古字。呼喚;召喚。《兩周金文辭圖錄大系‧頌鼎》:“王乎 史虢生 冊令 。” ○此乎與前一乎字義不同也. ?惟是趙松雪真按:趙孟頫 鮮于困學皆有元書家,真按:鮮于樞 何以未見古搨真本而亦惟宋翻宋拓本之是賞?則誠有不可解者。益知范氏書樓本自宋已來世所罕傳,其偶一見者又苦太殘泐,是以唐楷追晉法之第一種而人多罕識耳。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史 真按:翁方綱的書畫鑑賞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