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November 9, 2007

375

   拱北樓刻漏歌樓在今布政司南。其地本番禺二山之交,劉削平之,真按:國:龑  部首 龍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20 注音一式 |ㄢˇ 人名用字。為五代時南漢劉巖所造的字,並自以為名,取周易飛龍在天之意。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十國世家˙兩漢世家:「龑初名巖,又更曰陟。九年,白龍見南宮三清殿,改元曰白龍,又更名龑,以應龍見之祥。」 詞:龑1 yn 〡ㄢˇ〕 〔《字彙》于檢切〕 五代 南漢 劉巖 為自己更名而自造的字。 疊石建雙闕其上。宋經略司馬伋重建,改雙闕為雙門,上有刻漏。元延祐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廣州宣慰司陳用和造,在樓第二層東偏甎級累置其上凡四壺,大者高六尺,餘其三遞減一尺,圍俱視所高而殺。時辰籌小壺中,真按:國:樹  部首 木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6 注音一式 ㄕㄨˋ 1. 木本植物的總稱。如:「植物園種了各種各樣的樹。」 2. 門屏。禮記˙郊特牲:「臺門而旅樹。」鄭玄˙注:「屏謂之樹。樹所以蔽行道。」 3.種植﹑栽培。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呂氏春秋˙士容論˙任地:「日至,苦菜死而資生,而樹麻與菽。」 4.建立。書經˙泰誓下:「樹德務滋,除惡務本。」唐˙李白˙與賈少公書:「白不樹矯抗之跡,恥振元邈之風。」 詞:樹1 sh ㄕㄨˋ〕 〔《廣韻》常句切,去遇,禪。〕 〔《廣韻》臣庾切,上麌,禪。〕 1 ”的今字。 1.木本植物的總稱。《左傳‧昭公二年》:“有嘉樹焉, 宣子 譽之。” 高適 《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詩:“軍容隨赤羽,樹色引青袍。” 范成大 《南樓望雪》詩:“籬疏先剝落,樹密正模糊。” 楊朔 《“閱微草堂”的真面目》:“當佃戶的不許修磚房,不許種樹,不許安大門。”2.種植;栽種。《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 孔穎達 疏:“不種樹以標其處,是不樹也。” 南朝 謝靈運 《過始寧墅》詩:“且為樹枌檟,無令孤願言。” 李白 《贈閭丘處士》詩:“如能樹桃李,為我結茅茨。” 厲鶚 《東城雜記‧蘭芳軒》:“ 永嘉 李至剛 氏,僑居 錢塘 城東,闢室為遊息之所,樹蘭其前,額曰‘蘭芳軒’。”3.培養;造就。參見“ 樹人 ”。4.樹立;建立。《史記‧李斯列傳》:“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七年》:“ 苻堅 )曰:‘天生烝民而樹之君,使司牧之,朕豈敢憚勞,使彼一方獨不被澤乎!’” 王統照 《號聲》:“西邊一帶樹了灰綠顏色柵門的住家房舍,什麼式的都有,方整的,玲瓏的。”參見“ 樹德務滋 ”。5.豎,直豎。《漢書‧揚雄傳下》:“皆稽顙樹頷,扶服蛾伏。” 顏師古 注:“ 如淳 曰:‘叩頭時項下向,則頷樹向上也。’樹,豎也。”6.門屏,照壁。《禮記‧郊特牲》:“臺門而旅樹。” 鄭玄 注:“屏謂之樹,樹所以蔽行道。”7.床前橫木。《方言》卷五:“床,其杠北 朝鮮 之間謂之樹。”《廣雅‧釋器》:“樹,杠也。” 王念孫 疏證:“《說文》:‘杠,床前橫木也。’……杠者橫亙之名,石橋謂之杠,義與床杠相近也。”8.量詞。棵,株。《隋書‧禮儀志七》:“皇后首飾,花十二樹。皇太子妃,公主,王妃,三師,三公及公夫人,一品命婦,並九樹。” 仇遠 《糖多令》詞:“問 劉郎 、別後何如。縱有桃花千萬樹,也不似,舊 玄都 。”《儒林外史》第五三回:“﹝ 陳木南 ﹞望那園中幾百樹梅花,都微微含紅萼。” 歐陽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剛下過雪,亭子旁邊幾樹梅花正開。” ○按:此作動詞也. 有銅尺壺面,真按:國:衡  部首 行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6 注音一式 ㄏㄥˊ 1. 置於車轅前端的橫木。論語˙衛靈公:「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十七˙莊子音義中:「衡,轅前橫木,縛軛者也。」 2. 秤,量輕重的器具。荀子˙禮論:「衡誠縣矣,則不可欺以輕重。」文選˙張衡˙東京賦:「同衡律而壹軌量,齊急舒於寒燠。」薛綜˙注:「衡,稱也。軌,法。」 3. 眉目之間。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傳:「胡老乃揚衡含笑,援琴而歌。」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見一善則盱衡扼腕,遇一才則揚眉抵掌。」 4.星名。北斗七星的第五星。因位於魁與斗杓之間,故以為斗的中央。文選˙張衡˙東京賦:「攝提揮衡,徐至於射宮。」薛綜˙注:「攝提有六星,玉衡,北斗中星,主迴轉。」 5.衡山的簡稱。為五嶽之一。唐˙王勃˙滕王閣序:「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6.姓。如漢代有衡咸。 7. 量輕重。墨子˙經說下:「衡,加重於其一旁,必捶。」文選˙陸機˙演連珠五十首之二:「物勝權而衡殆,形過鏡則照窮。」 8. 斟酌﹑考量。如:「衡情度理」﹑「權衡得失」。 9. 違抗﹑拂逆。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傳:「國有道,即順命;國無道,即衡命。」警世通言˙卷九˙李謫仙醉草嚇蠻書:「豈非逆天之咎徵,衡大之明鑒與!」 詞:衡1 hn ㄏㄥˊ〕 〔《廣韻》戶庚切,平庚,匣。〕 1.綁在牛角上以防觸人的橫木。一說穿於牛鼻的橫木。《詩‧魯頌‧閟宮》:“秋而載嘗,夏而楅衡。” 傳:“楅衡,設牛角以楅之也。”《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 鄭玄 注:“ 鄭司農 云:‘楅衡所以楅持牛也。’…… 杜子春 云:‘楅衡,所以持牛令不得抵觸人。’ 謂楅設於角,衡設於鼻,如椵狀也。” 賈公彥 疏:“恐抵觸人,故須設楅于角。牽時須易制,故設衡于鼻。” 孫詒讓 正義:“後 以衡別為一物,與楅所設異處,然此義經典未見。”參見“ 楅衡 ”。2.車轅前端的橫木。 焦贛 《易林‧歸妹之益》:“三驪負衡,南取芷香,秋蘭芬馥,盈滿神匱。” 宋應星 《天工開物‧舟車》:“凡大車,脫時則諸物星散收藏;駕則先上兩軸,然後以次間架,凡軾、衡、軫、軛,皆從軸上受基也。”3.架在屋梁或門窗上面的橫木。即桁條或檁子。《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朱鳥舒翼以峙衡,騰蛇蟉虯而遶榱。” 李善 注:“衡,四阿之長衡也。” 韓愈 孟郊 《城南聯句》:“紅皺曬檐瓦,黃團繫門衡。”4.葬具,特指置放明器的木桁。《禮記‧雜記上》:“醴者,稱醴也。甕甒筲衡,實見間,而后折入。” 鄭玄 注:“此謂葬時藏物也。衡當為桁,所以庪甕甒之屬。” 孔穎達 疏:“衡者,以大木為桁,置於地,所以庪舉於甕甒之屬。”5.橫。與“縱”相對。《禮記‧檀弓上》:“古者冠縮縫,今也衡縫。” 顏師古 《匡謬正俗》:“《禮》云:‘古之冠縮縫,今也衡縫。’衡即橫也,不勞借音。” 王安石 《進字說表》:“衡邪曲直,耦重交折,反缺倒仄,自然之形也。” 魏源 《聖武記》卷八:“ 臺灣 海中,袤二千八百里,衡五百里。”6.橫。橫亙;橫貫。《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天下無道,循道而行,衡塗而僨。”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穀水》:“造築此堨,更開溝渠,此水衡渠,上其水助其堅也。”7.指橫拿。《國語‧晉語三》:“ 穆公 衡雕戈出見使者。”8.橫。橫逆;違逆。 袁康 《越絕書‧越絕計倪內經》:“是故聖人能明其刑而處其鄉,從其德而避其衡。”9. 戰國 時連橫之策的省稱。《史記‧蘇秦列傳》:“故從合則 王,衡成則 帝。今釋霸王之業,而有事人之名,臣竊為大王不取也。” 揚雄 《劇秦美新》:“至 破縱擅衡,并吞六國,遂稱乎 始皇 。” 元好問 《天門引》:“ 秦王 深居不得近,從破衡成欲誰信。”10.秤杆;秤。《國語‧周語下》:“先王之制鍾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律度量衡於是乎生。” 韋昭 注:“衡,稱上衡。衡有斤兩之數。”《荀子‧王霸》:“國無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11.指稱重量。 陸機 《演連珠》之二:“是以物勝權而衡殆,形過鏡則照窮。”參見“ 衡器 ”。12.平。《禮記‧曲禮下》:“大夫衡視。” 鄭玄 注:“衡,平也。平視,謂視面也。”13.衡量;比較。 顧炎武 《郡縣論七》:“今則一切歸於其縣,量其衝僻,衡其繁簡,使一縣之用,常寬然有餘。” 費錫璜 《友鷗堂集序》:“當時京師名流,談經濟、稽典故、論理學、衡文章者,必期會于 梅花堂 。”引申為抗衡;對抗。 李漁 《憐香伴‧女校》:“這等巧思誰人想得到,斷然第一無疑了,誰能并定巍然特等,豈區區閨中三友敢相衡。”14.猶勝。《三國志‧吳志‧孫策傳》:“舉 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15.准則;標准。《荀子‧王制》:“公平者,職之衡也,中和者,聽之繩也。” 薛福成 《籌洋芻議》:“西洋各國稅額,大較以值百取二十取四十為衡,又多則有值百取六十者,有值百取百者。”《老殘游記‧自敘》:“然則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終也。其間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為衡。” 朱自清 《中國歌謠‧歌謠的分類》:“古來徒歌、樂歌之別,近世小曲、自來腔之別,均以音樂為衡。”16.古代鐘頂的平處。《周禮‧考工記‧鳧氏》:“ 鳧氏 為鍾……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 黃生 《義府‧甬》:“甬謂鐘至肩處,有級而稍高也……衡謂鐘上平處也。”17.古官名。掌保護巡守山林。《國語‧齊語》:“山立三衡。” 韋昭 注:“《周禮》有山虞林衡之官。”參見“ 衡牧 ”。18.古官名。掌稅收。《管子‧巨乘馬》:“穀失於時,君之衡籍而無止。” 馬非百 新詮引 龐樹典 云:“衡,稅官也……與舟鮫、虞候、祈望,同為官守之名。”19.眉毛。亦稱眉毛以上或眉目之間的部位。《周禮‧考工記‧梓人》:“凡試梓飲器,鄉衡而實不盡,梓師罪之。” 孔穎達 疏:“ 先鄭 云:‘衡謂麋衡也’者,麋,即眉也。”《漢書‧王莽傳上》:“當此之時,公運獨見之明,奮亡前之威,盱衡厲色,振揚武怒,乘其未堅,厭其未發,震起機動,敵人摧折。”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眉上曰衡。”《後漢書‧蔡邕傳》:“於是公子仰首降階,忸怩而避, 老乃揚衡含笑,援琴而歌。” 李賢 注:“衡,眉目之間也。”參見“ 盱衡 ”。20.北斗七星的第五星。《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 司馬貞 索隱引《春秋運斗樞》云:“斗,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漢書‧天文志》:“衡殷南斗。” 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衡,斗之中央;殷,中也。”《文選‧張衡〈東京賦〉》:“攝提運衡。” 薛綜 注:“衡,玉衡,北斗中星,主迴轉。”21.喻指權力中樞;權柄。 三國 曹冏 《六代論》:“至於 桓靈 ,奄豎執衡,朝無死難之臣,外無同憂之國,君孤立於上,臣弄權於下。”《舊唐書‧劉崇望傳》:“ 時溥 朱全忠 爭衡, 全忠 謀兼 ,上表請以重臣鎮 ,乃以 崇望 守本官,充 武寧 軍節度使。”22.古代天文儀器的部件,形如橫管,用以觀測日月星辰。《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孔穎達 疏:“璣為轉運,衡為橫簫,運璣使動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 世以來,謂之渾天儀者是也。”《宋史‧天文志一》:“渾儀之制……置望筩橫簫於游儀中,以窺七曜之行,而知其躔離之次者,此謂衡也。”23.古代用以使冠冕固於髮上的簪。《周禮‧天官‧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 鄭玄 注:“衡,維持冠者。”《左傳‧桓公二年》:“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