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November 12, 2007

真按:國:倨句 注音一式 ㄐㄩˋ ㄍㄡ 通用拼音 jy  gou 注音二式 ji  g 器物彎曲的角度。微曲的為「倨」,大曲的為「句」。周禮˙冬官考工記˙冶氏:「已倨則不入,已句則不決,長內則折前,短內則不疾,是故倨句外博。」 詞:【倨句】亦作“倨佝”。亦作“倨拘”。1.物 體彎曲的形狀角度。微曲為倨,甚曲為句。《周禮‧考工記‧冶氏》:“﹝戈﹞已倨則不入,已句則不決,長內則折前,短內則不疾;是故倨句外博。”《周禮‧考 工記‧磬氏》:“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孔子家語‧三恕》:“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拘,必循其理,似義。”《大戴禮記‧勸學》:“夫水者, 君子比德焉……其流行痺下倨句,皆循其理,似義。”2.指人屈身彎腰的恣態。 賈誼 《新書‧容經》:“身之倨佝,手之高下,顏色聲氣,各有宜稱。” 真按:國:博  部首 十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ㄅㄛˊ 1. 廣大﹑眾多的意思。廣韻˙入聲˙鐸韻:「博,廣也﹑大也﹑通也。」如:「廣博」﹑「地大物博」。 2.比喻見識廣大。如:「淵博」。荀子˙修身:「多聞曰博;少聞曰淺。」 3.姓。如漢代有博子勞。 4. 賭錢。論語˙陽貨:「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魯句踐與荊軻博。」 5.獲取。如:「博得同情」﹑「博得美人心」。 詞:博1 b ㄅㄛˊ〕〔《廣韻》補各切,入鐸,幫。〕1.大。與“小”相對。《左傳‧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晏子 一言而 齊侯 省刑。”《淮南子‧氾論訓》:“豈必褒衣博帶。” 曾鞏 《契丹》:“自此邊境去矢石之憂,天下無事,百姓和樂,至今餘四十年,先帝之功德博矣。”2.廣大;寬廣。《墨子‧非攻中》:“土地之博,至有數千里也;人徒之眾,至有數百萬人。” 夏衍 《關於學習的一二偶感》:“愈鑽,常識愈廣,眼界愈寬,胸襟愈博。”3.寬度,闊度。《周禮‧考工記‧車人》:“車人為車,柯長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宋史‧禮志十二》:“神板長一尺,博四寸五分,厚五寸八分。”《清史稿‧時憲志一》:“昔 郭守敬 為銅表……其製以銅葉博二寸,長加博之二。”4.擴大;擴充。 范仲淹 《上張右丞書》:“今有施 阿衡 之才之道而博其傳者,可無眷眷以求其人乎?” 周密 《齊東野語‧自序》:“迺參之史傳諸書,博以近聞脞說,務求事之實,不計言之野也。”又,使擴大,使擴充。《管子‧八觀》:“先王之禁山澤之作者,博民於生穀也。”5.廣泛;普遍。《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 三國 曹植 《贈丁儀》:“在貴多忘賤,為恩誰能博?”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古者天子諸侯,自國至於鄉黨皆有學,博置教導之官而嚴其選。”6.多;豐富。《禮記‧禮器》:“大理物博,如此則得不以多為貴乎?故君子樂其發也。”《荀子‧強國》:“小事之至也數,其懸日也博,其為積也大。” 楊倞 注:“博謂所懸繫時日多也。”如:中國是地大物博的國家。7.特指知識淵博豐富。《荀子‧修身》:“多聞曰博,小聞曰淺。”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為詞章,泛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一:“ 桂未谷 進士 學博而精,尤深於《說文》小學。” 魯迅 《書信集‧致臺靜農》:“ 瞿氏 之文,其弊在欲誇博,濫引古書,使其文浩浩洋洋,而無裁擇,結果為不得要領。”8.通曉;通達。 王充 《論衡‧別通》:“我不能博‘五經’,又不能博家事。” 顧炎武 《答毛錦銜》:“ 周逸 博達古今。”9.深。《後漢書‧章帝紀》:“﹝ 明帝 ﹞博貫六藝,不舍晝夜。” 李賢 注:“博貫,謂究極深幽耳。” 韓愈 《與祠部陸員外書》:“執事之知人,其亦博矣。”10.獲取;得到。《後漢書‧皇后紀‧和熹鄧皇后》:“﹝后﹞數選進才人,以博帝意。” 劉大白 《黃葉》詩:“黃葉駕起善於嘆息的翼,到處漂泊去了;樹枝儘自搖頭,也博不到它底回頭一顧。”11.特指以貿易方式換取。 盧仝 《若雪寄退之》詩:“市頭博米不用物,酒店買肉不肯賒。” 李贄 《和韻》之十:“腰間果有雌雄劍,且博千金買笑歌。”12.博戲的用具。《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秦昭王 令工施鉤梯而上 華山 ,以松柏之心為博,箭長八尺,棋長八寸。”13.指博戲,又叫局戲,為古代的一種游戲,六箸十二棋。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 宋閔公 矜婦人而心妒,與大夫 博。”參見“ 博弈 ”。14.以金錢賭輸贏,賭博。 趙與時 《賓退錄》卷四:“因問何謂攤錢?云博也。按 梁冀 能意錢之戲,注云:即擲錢也;則攤錢之為博亦信矣。”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胥魁有善博者,取人財猶探物於囊,猶不持兵而劫奪也。”15.指以物賭輸贏、角勝負。 李文蔚 《燕青博魚》第二摺:“﹝ 燕大 云﹞你這魚是賣的,可是博的?﹝正末云﹞這魚也博,也賣。﹝ 燕大 做博科云﹞我博了六箇鏝兒,我贏了也。”《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 宣教 叫住,問道:‘這柑子可要博的?’經紀道:‘小人正要博兩文錢使使,官人做成則個?’” 高啟 《書博雞者事》:“﹝博雞者﹞素無賴,不事產業,日抱雞呼少年博市中。”16.通“ ”。爭鬥;搏鬥。《關尹子‧二柱》:“以我之精,合彼之精,兩精相博而神應之。”《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今日與你性命相博,方見老娘手段。快些走出來!” 徐渭《岳公祠》詩:“英雄幾夜乾坤博,忠孝誰家俎豆同。”17.通“ ”。擊;觸。 惲敬 《釋拜》:“齊衰不杖為吉拜,先拜後稽顙,是故手拱至地,舉之又博顙也。”18.見“ 博勞 ”。19.參見“ 博唼 ”。20.姓。 博尚之 博彥約 外博者,援與胡從衡,不正方也。戟之倨句中矩,中矩云者,援與胡一一衡,真按:同縱. 適正方也。所以然者,戈無枝,其上徒平,故使其援外博焉,而不令中矩也。方綱嘗以所見古戈驗之易田此考正與宋長睿之辨相合。真按:黃伯思 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黃氏銅戈辨曰:〈攷工記‧冶氏〉:戈之制有內,有胡,有援。鄭注:「戈,今句孑戟也。真按:國無!待查!詞亦無!參見句孑戟條. 真按:國無.詞:【句孑戟】古代武器名。《周禮‧考工記‧冶氏》“戈廣二寸” 鄭玄 注:“戈,今句孑戟也,或謂之雞鳴,或謂之擁頸。” 」「內謂胡以內接柲者也

388

。」「援,直刃也。真按:此在瀚典阮刻本則為「鄭司農云援直刃也」.非鄭玄也. 」今詳戈制,兩旁有刃橫置,而末銳若劍鋒者,所謂援也。援之下如磬折稍刓而漸直,若牛頸之垂胡者,真按:國無.詞:【垂胡】1.鬍鬚下垂。 蘇軾 《送喬仝寄賀君》詩之一:“爾來八十胸垂胡,上山如飛嗔人扶。” 王十朋 集注:“胡,胸前毛也。”2.頷肉下垂。胡,下頷肉。 陸游 《七十》詩:“身世蠶眠將作繭,形容牛老已垂胡。” 所謂胡也。胡之旁有可接柲之蹟者,所謂內也。援形正橫,而鄭氏以為直刃,禮圖從而繪之,若矛槊然,誤矣。真按:鄭玄之誤 真按:翁方綱的禮學 蓋戈,擊兵也,可句可啄,而非用以刺也。是以衡而弗從。故冶氏之職又云「已倨則不入,已句則不決。」鄭氏亦云:「倨謂胡微直而邪多,以啄人,則不入。句謂胡曲多,以啄人則創不決。真按:瀚典阮刻本則作「巳倨謂胡微直而邪多也以啄人則不入巳句謂胡曲多也以啄人則創不決」.此翁公將二句「已」敓去,斷句已有不當.又各句敓一也字,亦失之.豈所據本不同耶?殆翁與阮同時,或未及見阮刻者.則阮氏校記可有此筆云? 」既謂之啄,則若鳥然,真按:國:咮  部首 口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ㄓㄡˋ 鳥嘴。說文解字:「咮,鳥口也。」詩經˙曹風˙候人:「維鵜在梁,不濡其咮。」 詞:咮1 zhu ㄓㄡˋ〕〔《廣韻》陟救切,去宥,知。〕〔《廣韻》張流切,平尤,知。〕1.禽鳥嘴。《詩‧曹風‧候人》:“維鵜在梁,不濡其咮。” 傳:“咮,喙也。” 柳宗元 《吊屈原文》:“牝雞咿嚘兮,孤雄束咮。” 梅堯臣 《啄木》詩之一:“朝啄不停咮,暮啄不充腸。” 納蘭性德 《浪淘沙》詞之二:“紅咮啄花殘,獨自憑欄。”2.指像鳥嘴一樣的東西。《廣韻‧平尤》:“咮,曲喙。” 方以智 《物理小識‧飲食類》:“其頂圩使盛冷水,其邊為通槽,而以一咮流出其餾露也。”3.即柳宿。星宿名。《左傳‧襄公九年》:“咮為鶉火,心為大火。” 孔穎達 疏:“咮,謂柳也。”咮2 zh ㄓㄨˋ〕〔《廣韻》中句切,去遇,知。〕鳥聲。 蒲松齡 《聊齋志异‧丐仙》:“異鳥成群,亂哢清咮,彷彿暮春時。”咮3 zh ㄓㄨ〕〔《廣韻》章俱切,平虞,章。〕見“ 3 ”。咮4 r ㄖㄨˊ〕〔《集韻》汝朱切,平虞,日。〕欲言又止。參見“ 4 ”。【咮3咮】聲音繁雜貌。 周密 《齊東野語‧嘉定寶璽》:“﹝兩學之士﹞紛紛而來,不恤道路風霜之慘,喁喁相告,咮咮相呼。”【咮4嚅】謂嘴笨,囁嚅不能言。 馮桂芬 《致李伯相書》:“ 游侍御 疏,咮嚅不出,而所見甚長。”【咮濡】以嘴沾取。 不容其刃之端上向而直也。今觀夏、商彝器銘欵作人形執戈者、荷戈者,其戈皆橫如斧鉞而銳若鳥咮,又胡垂、柲直,正與此戈之制同,此最可證也。据長睿此辨與槎客、易田之說皆符合矣

389

。所難者,向來讀鄭注、賈疏皆以為似直兵耳,所以陳祥道《禮書》亦曰「內謂柲所以受胡者也。」陳氏之圖既繪為援上而胡下,近時戴東原攷工記圖更因而詳之,謂直刃通長尺二寸,下接柲為內,凡六尺六寸。葢由於未見古戈之形制而妄逞臆說,非一日矣。真按:戴震之為人 真按:翁方綱對戴震的批評 然方綱竊謂鄭注本不誤,而後人傳說之誤耳。詳觀鄭注曰「內謂胡以內接柲者也。」此句本謂胡之旁向裏者為內也。其曰「接柲」云者,亦謂其銜接處與柲之質相附,非謂從其末而受之也。後人傳訛,蓋由於賈疏「胡下柄入處」一語而致誤耳。真按:賈公彥之誤 鄭未嘗言「胡下」也,止云「胡以內」耳。賈則誤會而云「胡下」,是從來之失皆失自賈疏也。真按:賈公彥之誤 又鄭注所云「援,直刃也」者,乃引先鄭之說云爾真按:真按:鄭眾 前愚已有校案.

390

。 先鄭之全文今不可見,味此二語云「援,直刃也」,胡其孑」,蓋先鄭特對句孑而目為直刃,猶言其刃外揚耳,非通柲而謂之直也。黃長睿執此以駮鄭則亦過矣。是 以《書‧顧命》曰「執戈上刃」,「上刃」云者,亦表其是橫出也。若直出之器則凡器未有不上刃者。何煩特書耶?槎客、易田二君今日之有功於經學大矣,真按:翁方綱與程瑤田 真按:翁方綱與吳騫 惟易田以芈子之「造戈」「造字」為「寢」字,則有所未安。今槎客亦見貽拓本,文曰「敔之造戟」「造」字更為明白。二器之文,足以互證矣。

〈曲禮〉:「進戈者前其真按:國:鐏  部首 金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20 注音一式 ㄗㄨㄣ 戈柄下端銅製的圓錐形部分。說文解字:「鐏,柲下銅也。」新唐書˙卷一二五˙張說傳:「是猶倒持劍戟,示人鐏柄,臣竊為陛下不取。」 詞:鐏1 zn ㄗㄨㄣ〕〔《廣韻》徂悶切,去慁,從。〕〔《集韻》租昆切,平魂,精。〕1.戈柄末圓球形金屬套。《禮記‧曲禮上》:“進戈者前其鐏,後其刃。” 孔穎達 疏:“鐏在尾而鈍,鈍向人為敬,所以前鐏後刃也。”《新唐書‧張說傳》:“是猶倒持劍戟,示人鐏柄,臣竊為陛下不取。”2.喻指權柄。《明史‧秦金傳》:“名曰總攬,而 太阿 之鐏實移於下矣。”3.一種鐵首農具。《古文苑‧劉楨〈大暑賦〉》:“農畯捉鐏而去疇,織女釋杼而下機。” 章樵 注:“鐏,在困反。農器,鐵首。”4.即樽。盛酒的器具。《西京雜記》卷四引 枚乘 《柳賦》:“鐏盈縹玉之酒,爵獻金漿之醪。” 白居易 《續古詩》之八:“豈無盈鐏酒,非君誰與娛。”一本作“ ”。 林逋 《夏日寺居和酬葉次公》:“中餐不勞問,筍菊淨盤鐏。” 後其刃。」孔疏云:「戈,鉤孑戟也。如戟而橫安刃,但頭不向上為鉤也。真按:瀚典本:「戈鉤孑也如而橫安刃但頭不嚮上為鉤也」 ……鐏在尾而鈍。」据此則孔固以戈為橫刃矣真按:真按:冲-不復一一出校. 孔穎達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