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November 4, 2009

328

   次韻荅儷笙閣老兼呈巽泉閣學暨新庶常諸君真按:真按:曹振鏞 真按:汪守和-時官考試漢教習閱卷官. 真按:翁方綱的教學理念 真按:翁方綱的教學事業 真按:翁方綱與科舉 翁方綱與曹振鏞.汪守和論教育

老馬筋力衰,敢自矜識路。真按:翁方綱衰老 真按:翁方綱重視風俗教化士習人心-代表作 真按:翁方綱的謙卑-例外-當仁不讓 真按:翁方綱以教化為己任 但羡鸞鳳羽,翽集朝陽樹。卷阿盛中天,群材慶知遇。台鼎冰玉鑑,寶珠珊網慕。川嶽聚精英,日月瀛壺駐。分光到蓬戶,答拜慚蹇步。叨承採芻言,諏禮遲暮。真按:國:戒  部首 戈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7 注音一式 ㄐ|ㄝˋ 1. 防備。說文解字:「戒,警也。」如:「戒備」。荀子˙儒效:「家富而愈儉,勝敵而愈戒。」 2.謹慎、慎重。如:「戒慎」。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3.警告、勸導。如:「勸戒」。紅樓夢˙第二十八回:「便有一二分錯處,你倒是或教導我,戒我下次,或罵我兩句,打我兩下,我都不灰心。」 4.告訴、告知。儀禮˙士冠禮:「主人戒賓。」宋˙黃庭堅˙送王郎詩:「連床夜語雞戒曉。」 5.革除。如:「戒酒」、「戒賭」、「戒菸」、「戒毒」。 6.宗教上約束禁止某些行為的規條,或泛指禁止做的事。如:「十戒」、「破戒」、「戒律」。西遊記˙第八回:「菩薩方與他摩頂受戒。」 7.文體名。內容用以警戒自己或別人。南朝梁˙蕭統˙文選序:「次則箴興於補闕,戒出於弼匡。」 8. 配戴於手指上的環狀飾品。如:「鑽戒」、「金戒」、「銀戒」。 詞:戒1 ji ㄐ〡ㄝˋ〕 〔《廣韻》古拜切,去怪,見。〕 1.防備;警戒;鑒戒。《易‧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孔穎達 疏:“修治戎器,以戒備不虞也。”《詩‧小雅‧采薇》:“豈不日戒, 玁狁 孔棘。” 鄭玄 箋:“豈不日相警戒乎?”《詩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新唐書‧康承訓傳》:“ 可師 恃勝不戒, 弘立 以兵襲之, 可師 不克陣而潰。” 曾鞏 《王制三》:“富而能約,不從以敗禮;貴而能戒,不恫以好逸。”2.准備。《詩‧小雅‧大田》:“既種既戒,既備乃事。” 朱熹 集傳:“戒,飭其具也。” 王安石 《寄朱氏妹》詩:“爾舟亦已戒,五兩翩然起。”《金史‧抹撚盡忠傳》:“謀棄中都南奔,已戒行李。” 蒲松齡 《聊齋志异‧長清僧》:“既而戒馬欲歸。”3.登程,出發。《楚辭‧遠游》:“ 祝融 戒而蹕御兮,騰告鸞鳥迎 宓妃 。” 南朝 鮑照 《還都道中》詩之一:“鳴雞戒征路,暮息落日分。”《南齊書‧州郡志上‧南豫》:“戎車初戒,每事草創。”參見“ 戒行 ”。4.告戒。《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史記‧刺客列傳》:“太子送至門,戒曰:‘ 所報,先生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泄也。’” 韓愈 《董府君墓志銘》:“聞某所為,每稱舉以戒其子。”《紅樓夢》第二八回:“便有一二分錯處,你倒是或教導我,戒我下次,或罵我兩句,打我兩下,我都不灰心。”5.戒除。在指應該戒除的事。《論語‧季氏》:“ 孔子 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王生 自此戒了好多氣性,就是遇見乞兒,也只是一團和氣。”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你的煙戒了?”6.戒慎,謹慎。《孫子‧九地》:“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 張預 注:“危難之地,人自同力,不修整而自戒慎。”《周書‧文帝紀下》:“整爾甲兵,戒爾戎事,無貪財以輕敵,無暴民以作威。”7.齋戒。《周禮‧天官‧大宰》:“前期十日,帥執事而卜日,遂戒。”《禮記‧禮器》:“七日戒。” 鄭玄 注:“戒,散齋也。”《莊子‧達生》:“十日戒,三日齊。”8.梵語的意譯。指防非止惡的規範。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十四:“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婆羅’,此譯云‘禁戒’者,亦禁義也。” 魏源 《聖武記》卷五:“僧居土臺者,皆持戒律,不持戒者,居土臺外。”9.用於告戒的一種文體。 南朝 蕭統 《〈文選〉序》:“次則箴興於補闕,戒出於弼匡。”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詔策》:“及 馬援 以下,各貽家戒‧ 班姬 《女戒》,足稱母師也。” 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戒》:“按字書云:‘戒者,警敕之辭,字本作誡。’文既有箴,而又有戒,則戒者,箴之別名歟?《淮南子》載《堯戒》……至 杜篤 遂作《女戒》,而後世因之。”10.敕令,命令。《左傳‧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 杜預 注:“戒,敕令。”《明史‧陳友諒傳》:“遣部將陽白事 壽輝 前,戒壯士挾鐵撾擊碎其首。”11.告請;約請。《儀禮‧覲禮》:“天子使大夫戒曰:某日,伯父帥乃初事。” 鄭玄 注:“戒猶告也。”《呂氏春秋‧慎小》:“ 衛獻公 孫林父 寧殖 食。” 許維遹 集釋:“戒,約也。”12.戒指的簡稱。如稱鑲鑽石的戒指為鑽戒。參見“ 戒指 ”。13.通“ ”。至,到。《詩‧商頌‧烈祖》:“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傳:“戒,至。” 陳奐 傳疏:“《傳》訓戒為至者,言神靈之來至也。”14.通“ ”。分界,界限。《新唐書‧天文志一》:“而 一行 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于兩戒……故《星傳》謂北戒為‘胡門’,南界為‘越門’。” 魏源 《登太行絕頂》詩:“ 上黨 天下脊,河山制兩戒。” 康有為 《蘇村臥病寫懷》詩:“山河兩戒誰能考,廟社千秋尚有靈。”15.通“ ”。擊,擂。參見“ 戒鼓 ”。 . 真按:右戈內工六無亠-異體字字典.的異體. 歸昌揚其音,攬輝頻下顧。仄思寡陋席,真按:國無.詞無. 何以副簪屨。煌煌東壁府,馳驟非虛赴。藝林深根柢,詞函雅故。真按:塲 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根柢經術與修身(內養) 真按:翁方綱重視紮根教育 真按:翁方綱的文學方法論 古者士相贄,忠信為託付。真按:翁方綱重視作者之品格 真按:翁方綱重視風俗教化士習人心 真按:翁方綱的交友方法論 實學即官箴,真按:翁方綱的做官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經世學 真按:翁方綱的實學 真按:翁方綱的實用傾向 真按:翁方綱的經世學方法論 博綜匪旁騖。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妄作 真按:翁方綱的論學宗旨-質厚為本 真按:翁方綱的論學宗旨-當仁不讓 真按:嗜博之病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善學者 經術日耘耡,雕華漫月露。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根柢經術與修身(內養) 真按:翁方綱的文學與經學 玉河館舍開,堂阼春風煦。紅氊讓右階,詞館尚右,西臺尚左。真按:重出,重複,-前屢見. 譽髦班疏附。絳帷來和篇,黃閣先得句。補題欹器圖,庶常館後堂有舊畫欹器圖,壬申入館時與錢蘀石同賦詩。真按:翁方綱與錢載在宮中 真按:重出,重複, 後十二年予教習庶吉士又題之。真按:翁方綱在宮中 真按:翁方綱的教育事業 真按:翁方綱之仕履 延暉矞雲護。延暉真按:曹振鏞 儷笙書室名。增入翰苑書,永荷鴻鈞鑄。所以行序推,儀吉占鵷鷺。

328

   蘭卿屬友寫去年崇效寺看花圖屬題真按:真按:翁方綱為李彥章題畫 崇效寺

丁香花事叩僧廬,白坊南約並車。真按:糹氐 卷識禪人拈笑處,智朴紅杏青松圖卷。話憑詩客手栽初。寺僧言丁香漁洋手植。真按:王士禛與崇效寺 真按:王士禛種的丁香 西廊雨過春陰淡,真按:翁方綱的審美觀-/ 古木茶煙午影疎。趙宋孫來圖軸否,靜觀誰記孟津書。順治丁亥端陽後王鐸書「靜觀」二字扁。真按:國:端陽 注音一式 ㄉㄨㄢ |ㄤˊ 農曆五月五日。見「端五」條。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雄黃酒:「每至端陽,自初一起,取雄黃合酒晒之,用塗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詞:【端陽】即端午。 馮應京 《月令廣義‧歲令一‧禮節》:“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名女兒節,初三日扇市,初五日端陽節,十三日龍節。” 孔尚任 《桃花扇‧鬧榭》:“節鬧端陽只一瞬,滿眼繁華, 少人問。”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端陽》:“京師謂端陽為五月節,初五日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參見“ 端午 ”。 趙韞退、真按:趙進美與王鐸 宋玉叔、真按:宋琬與王鐸 牧先三君子同來。真按:孫廷銓- 一作枚先. 又有作枚光者: 真按:孫廷銓與王鐸 真按:王鐸與崇效寺 真按:崇效寺史

328

   王覺斯山水軸自題云:真按:王鐸的畫 真按:翁方綱題王鐸畫 閱大內畫七萬六千軸,惜無好絹擬其尤者。真按:王鐸在宮中看過的畫 真按:清宮中畫的藏量

張苧推孟津書,真按:國:村  部首 木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7 注音一式 ㄘㄨㄣ 1. 鄉民聚居的地方。如:「鄉村」﹑「農村」。宋˙陸游˙游山西村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粗俗﹑愚蠢。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沒顛沒倒,勝似鬧元宵。」 3.頂撞,以言語羞辱人。水滸傳˙第二回:「小官人若是不當村時,較量一棒耍子。」 詞:村1 cn ㄘㄨㄣ〕 〔《廣韻》此尊切,平魂,清。〕 1.村莊。 陶潛 《桃花源記》:“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陸游 《游山西村》詩:“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鄭燮 《贈圖牧山》詩:“僮奴數十家,雞犬自成村。” 孔厥 袁靜 《新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村名叫 申家莊 ,在 河北 白洋淀 旁邊。”參見“ 村落 ”。2.鄉下,農村。《水滸傳》第五十回:“ 白玉喬 叫道:‘我兒,你自沒眼,不看城裏人村裏人,祇顧問他討甚麼?’”參見“ 村居 ”、“ 村姑 ”等。3.農村基層組織。《舊唐書‧職官志二》:“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兩京及州縣之郭內,分為坊,郊外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資治通鑒‧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 張令柔 平陰 十七村民。” 胡三省 注:“ 項安世 《家說》曰:古無村名,今之村,即古之鄙野也…… 世已有村名。《唐令》,在田野為村,置村正一人,則村之為義明矣。”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