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November 10, 2009

35



跋梅磵詩話


  《梅磵詩話》三卷,宋末吳興韋居安撰。厲樊榭《宋詩紀事》載其景定壬戌一詩,即從此卷得之也。樊榭云:“韋,宋末進士,司糾三衢。”今據此書自敘,甲戌至丙子皆在三衢,是咸淳十年至德祐二年也。此內又記胡澹庵《瀟湘夜雨圖》,真按:胡銓 真按:趙孟頫與胡銓 至辛巳歲歸於苕溪趙子昂真按:趙孟頫的收藏 真按:趙孟頫 辛巳是至元十八年,子昂年二十八,想子昂尚及見此人也。壬戌是景定三年,又在此前二十年,則韋之入元年已老矣。此書蓋撰於元世祖至元年間,而其字號及全集皆已湮沒不傳,樊榭僅於四明范氏天一閣借鈔此冊也,世間知者罕矣,今得歸於梧門詩龕,屬予為識其大略於卷端,珍惜珍惜。真按:翁方綱為法式善題字 真按:法式善的藏書 真按:翁方綱的目錄學 真按:翁方綱的典藏學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保護學


  此書置案頭月餘,病中未得細檢也。今日偶閱樊榭自識,真按:厲鶚 內有校考宋賢名字一條,因檢卷中沈寓山扇工詩事,出於陳直齋《吳興氏族志》,而樊榭《宋詩紀事》既全載此詩,乃獨遺韓无咎王粲班姬二句,且於陳直齋所著書,亦不載《吳興氏族志》一種。樊榭最熟於南宋諸家之著述,且此二事,皆有資藝林考訂者,樊榭既得此書,而失於編載者,何歟?真按:翁方綱對厲鶚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學 陳直齋即趙子昂所與品《蘭亭》者,真按:陳振孫與趙孟頫-豈此人哉?似非一人也! 韓无咎即與陸放翁同踏雪登焦山者,真按:陸游交友資料 予曾見其石刻真按:標點不當-當作,號! 无咎確是“无”字,正與此鈔本合,不必疑鈔本之作“无”而改為“元”矣真按:簡化字之餘孽者莫過於此.-「無咎」確是「無」字,正與此鈔本合,不必疑鈔本之作「無」而改為「无」矣。(文集,頁765.)2009/11/10 下午 12:25:25 獨檢此一條有關補正之功如此。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學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親臨其地-田野調查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價值鑑定學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十八卷第6頁。


35


跋李陵答蘇武書真按:真按:翁方綱考辨作者 翁方綱考訂作者


  《李陵答蘇武書》,後人謂非陵作,又云司馬遷代作。今按其文,排蕩感慨,與西京風氣迥別,是固不待言。真按:翁方綱的辨偽方法論-文氣 抑又有說者,中間一段敘戰事極詳。按武在匈奴十九年,常與陵往來,其敗其降,先後原委,豈有不洞然胸中者,乃必待前書未盡,始復暢所懷乎?陵在匈奴,雖痛漢之負己,然觀其與武飲酒,自謂罪通於天,及置酒賀武,惟自痛不能類武,比立政等真按:疑有誤! 至匈奴招降陵,陵止以再辱為懼,未有它語,豈在匈奴時,反無一語及漢之過,而於書中必相責望耶?且陵即怨漢,不過及武帝一身,與諸帝何與,而乃稱引韓、彭諸往事,雖當盛怒,然亦曾臣漢,何至絕棄一至於此乎?揣陵之心,其將欲以此速子卿之禍歟?況漢之族陵家,本以誤李緒事為陵坐,真按:疑有誤! 其教單于為兵備漢故耳,非因其降也。今謂厚誅陵以不死,亦與本事相乖也。此時田千秋為丞相,桑宏羊為御史大夫,真按:桑弘羊 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真按:霍光 真按:上官桀 真按:標點有誤!-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 霍與上官故善陵,烏睹所謂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者哉?真按:標點不當-『烏睹所謂「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者哉?』 況武與陵稱夙善,楊惲以南山詩句,貽孫會宗,遂至大戮,而會宗亦坐免官,今連篇怨望,萬里相贈,其誰不知,幼主在上,可為寒心,武獨不一思乎?是此書必不作於西漢時,若作於西漢時,吾知子卿得書,且投之水火,泯其蹤跡真按:國:蹤跡    注音一式 ㄗㄨㄥ ㄐ|          相似詞  行蹤、足跡、蹤影、影跡  相反詞            1.足跡、行蹤。唐˙于武陵˙友人南遊不回因而有寄詩:「一別無消息,水南蹤跡稀。」紅樓夢˙第七十三回:「打著燈籠,各處搜尋,並無蹤跡。」       2.追蹤找尋。宋˙何薳˙春渚紀聞˙卷二˙二富室疏財:「劉氏因密令人往青州蹤跡之,果有州民麻氏,其富三世。」喻世明言˙卷三十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就在廟裡打了中火,遣人四下蹤跡縣尉,並無的信。」                                 詞:【蹤跡】見“ 蹤蹟 ”。【蹤蹟】亦作“蹤跡”。           1.腳印;足跡。   焦贛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氏之虛。不見蹤跡,使伯心憂。” 前蜀  韋莊 《虎跡》詩:“白額頻頻夜到門,水邊蹤跡漸成群。”   蘇軾 《蔡州道上遇雪》詩之二:“蹤跡尚可尋,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蹤跡含沙射,銷骨讒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說發覺後,如何領眾人追尋,不見蹤跡。”2.行蹤。《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淮南王 ﹞使人上書告相,事下廷尉治。蹤跡連王,王使人候伺 公卿,公卿請逮捕治王。”   牟融 《贈歐陽詹》詩:“為客囊無 季子 金,半生蹤跡任浮沈。”   蒲松齡 《聊齋志异‧青娥》:“猶冀父母尚在人間,隨在探訪,而終無蹤蹟矣。”   李漁 《慎鸞交‧首奸》:“凡有蹤蹟可疑及陰行魘魅者,即是奸黨。”《東周列國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訪 重耳 蹤跡,知其在 ,已數月矣。”3.事物所遺留的痕跡。 南朝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一:“又檢溫鐺中猶如常酒氣,瓦盆中被水湯無氣,都不見藥蹤跡,竟不測何所因託。”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洛陽染工見鬼》:“尋之數日,果見有枯井蹤跡。掘之,得所棄屍。” 章炳麟 《文學說例》:“若夫地處要荒,開化稍後,君臣既立,而酋長時代之遺語,蹤跡未亡,則其名號,又多錯雜。”4.前人的遺跡。多指操行、學術、書畫而言。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不師古之蹤跡,猶蒙被而臥耳。”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凡字之為體,緩不如緊,潤不如密,斜不如正,濁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輕。考古人蹤跡,其言不妄也。”   唐順之 《與李少卿中麓書》:“ 會稽  禹穴 之間, 龍門 太史蹤跡所在,兄倘亦有意乎?”5.交往;來往。   韓愈 《順宗實錄五》:“交游蹤跡詭祕,莫有知其端者。”  陳繼儒 《讀書鏡》卷六:“臣與 蹤跡素疏, 之待臣亦薄。”   惲敬 《答蔣如松書》:“今又三易寒暑矣,與足下蹤跡不可謂不疏。”6.行動;行為。 徐渭《女狀元》第三齣:“後來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說這箇小印記兒,入他罪不得,他既有這樣蹤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當下師徒五個人,因見這兩人蹤跡奇怪,或者是甚麼新學朋友,不可當面錯過,於是仍舊坐下,查看他們的行動。” 茅盾 《曇》五:“父親近來的行動在她這面沒有好的印象,而且父親近來又常常查問她的蹤跡;她實在不願意見他。”7.指起居、供職。   葉廷琯 《吹網錄‧開趙埋銘》:“觀 生平,不愧為忠義奇傑之士,且蹤跡在吾 最久。”8.來歷;出身。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异四‧濮州女子》:“遂攜至家,拜母。母疑其蹤跡,俾子遣之。”   宣鼎 《夜雨秋燈錄‧鄔生艷遇》:“﹝麗人﹞笑曰:‘郎志在美婦,妾志在情郎,偶聽高吟,知情之所鍾,故冒嫌學私奔之 紅拂 ,郎何必嘵嘵詢蹤跡。’”9.按行蹤影跡追查、追尋。《史記‧孟嘗君列傳》:“ 湣王 乃驚,而蹤跡驗問, 孟嘗君 果無反謀。”   方孝孺 《大司農張公行狀》:“妖寇有敗而微服行乞民間者,後就擒,吏蹤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論誅之。”   錢泳 《履園叢話‧雜記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婦養育之恩,使人蹤蹟之。其婦尚在,年七十餘矣。”   孔尚任 《桃花扇‧題畫》:“恐為 兵蹤跡,故又買舟南來。” 郭沫若 《十批判書‧前期法家的批判》:“但從這兒可以蹤跡出兩個淵源。 李悝 吳起 商鞅 都出於儒家的 子夏 ,是所謂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申不害 是屬於   學派。” 真按:踪迹.蓋簡字系與正字系用字不同爾. 必不傳至今日矣。真按:翁方綱的辨偽方法論-人情世理 第前後布置,於當日情事,段段取用,此正作者善以假為真處,故千年來自昭明選後,鮮不以為陵作,而卒難欺諸千百世後也。至以此為司馬代之辨白,此又非也。子長於陵事,於任益州一書,痛自陳述,不必再為明白,此固然已。真按:司馬遷與李陵 況被刑以後,此事亦不復深言,作李陵傳草草點次便止,今復撰此書,其意何居。將示時人乎?則一之為甚,不得復自招尤。將以示後人乎?取擬筆之書,貽之千百年後,信不信未可知,將何益之有。此一條亦并絕不待置口者,或云是六朝高手,想是明眼也。真按:翁方綱的辨偽學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十七卷第2頁。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