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May 31, 2010

2711

七品庫掌  臣伊昌阿

委署庫掌  臣海福

委署庫掌  臣德明

柏唐阿  臣福慶真按:國無!待查!詞亦無!

柏唐阿  臣永清

柏唐阿  臣惠保

管造司庫守  臣八十真按:怪名字

  監造官

內務府郎中兼佐領  臣劉淳

武英殿監造  臣紹言

武英殿監造  臣伊靈阿

  (錄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真按:纂修四庫全書檔案的資料來源

2712

  三 四庫全書凡例

  一、是書卷帙浩博,為亘古所無。然每進一編,必經親覽,宏綱巨目,悉稟天裁,定千載之是非,決百家之疑似,權衡獨運,袞鉞斯昭,睿鑒高深,迥非諸臣管蠡之所及。隨時訓示,曠若發蒙,八載以來,不能一一殫記,謹錄歷次恭奉聖諭為一卷,載諸簡端,俾共知我皇上稽古右文,功媲刪述,懸諸日月,昭示方來,與歷代官修之本,泛稱御定者,迥不相同。

  一、是書以經史子集,提綱列目。經部分十類,史部分十五類,子部分十四類,集部分五類。或流別繁碎者,又各析子目,使條理分明。所錄諸書,各以時代為次。其歷代帝王著作,從《隋書‧經籍志》例,冠各代之首。至於列朝聖製,皇上御撰,揆以古例,當弁冕全書。而我皇上道秉大公,義求至當,以四庫所錄,包括古今,義在衡鑒千秋,非徒取尊崇昭代,特命各從門目,弁於國朝著述之前。此尤聖裁獨斷,義愜理精,非館臣所能仰贊一詞者矣。真按:此誠非溢美之詞也.即今民主時代,而所謂本土、現代者,胡不欲凌駕前人而上焉,以自為尊為奉者,焉可道哉!

  一、前代藏書,率無簡擇,蕭蘭並擷,珉玉雜陳,殊未協別裁之義。今詔求古籍,特創新規,一一辨厥妍媸,嚴為去取。其上者悉登編錄,罔致遺珠,其次者亦長短兼臚,見瑕瑜之不掩。其有言非立訓,義或違經,則附載其名,兼匡厥謬。至於尋常著述,未越羣流,雖咎譽之咸無

2713

流傳之已久,真按:當作要字!(要流傳之已久) 準諸家著錄之例,亦併存其目,以備考核。等差有辨,旌別兼施,自有典籍以來,無如斯之博且精矣。

  一、自《隋志》以下,門目大同小異,互有出入,亦各具得失,今擇善而從。如詔令奏議,《文獻通考》入集部,今以其事關國政,詔令從《唐志》例,入史部;奏議從《漢志》例,亦入史部。《東都事略》之屬,不可入正史,而亦不可入雜史者,從《宋史》例,立別史一門。香譜、鷹譜之屬,舊志無所附麗,強入農家,今從尤袤《遂初堂書目》例,立譜錄一門。名家、墨家、縱橫家,歷代著錄,各不過一二種,難以成帙,今從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例,併入雜家為一門。又別集之有詩無文者,《文獻通考》別立詩集一門,然則有文無詩者,何不別立文集一門?多事區分,徒滋繁碎,今仍從諸史之例,併為別集一門。又兼詁羣經者,《唐志》題曰經解,則不見其為羣經,朱彝尊《經義考》題曰羣經,又不見其為經解,徐乾學通志堂所刻,改名曰《總經解》,何焯又譏其杜撰,今取《隋志》之文,名之曰《五經總義》。凡斯之類,皆務求典據,非事更張。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目錄學.

  一、焦竑《國史經籍志》多分子目,頗以餖飣為嫌,今酌乎其中。惟經部之小學類,史部之地理、傳記、政書三類,子部之術數、藝術、譜錄、雜家四類,集部之詞曲類,流派至為繁夥,端緒易至茫如

2714

,謹約分小學為三子目,地理為九子目,傳記為五子目,政書為六子目,術數為七子目,藝術、譜錄各為四子目,雜家為五子目,詞曲為四子目,使條理秩然。又經部之禮類,史部之詔令奏議類、目錄類,子部之天文算法類、小說家類,亦各約分子目,以便檢尋。其餘瑣節,概為刪併。

  一、古來諸家著錄,往往循名失實,配隸乖宜,不但《崇文總目》以《樹萱錄》入之種植,為鄭樵所譏,今並考校原書,詳為釐定。如《筆陣圖》之屬,舊入小學類,今惟以論六書者入小學,其論八法者,不過筆札之工,則改隸藝術。《羯鼓錄》之屬,舊入樂類,今惟以論律呂者入樂,其論管絃工尺者,不過世俗之音,亦改隸藝術。《左傳》類對賦之屬,舊入春秋類,今以其但取儷辭,無關經義,改隸類書。《孝經集靈》,舊入孝經類,《穆天子傳》,舊入起居注類,《山海經》、《十洲記》,舊入地理類,《漢武帝內傳》、《飛燕外傳》舊入傳記類,今以其或涉荒誕,或涉鄙猥,均改隸小說。他如揚雄《太玄經》,舊入儒家類,今改隸術數;俞琰《易外別傳》,舊入易類,今改隸道家。又如《倪石陵書》名似子書而實文集,陳埴《木鍾集》名似文集而實語錄。凡斯之流,不可殫述,並一一考核,務使不失其真。

  一、諸書刊寫之本不一,謹擇其善本錄之。增刪之本亦不一,謹擇其足本錄之。每書名之下真按:四庫全書的選書標準.四庫全書的版本抉擇.

2715

,欽遵諭旨,各註某家藏本,以不沒所自。其坊刻之書,不可專題一家者,則註曰通行本。至其編次先後,《漢書‧藝文志》以高帝、文帝所撰雜置諸臣之中,殊為非真按:新漢籍本作"體"-殊為非體. 《隋書‧經籍志》以帝王各冠其本代,於義為允,今從其例。其餘概以登第之年,生卒之歲,為之排比,或據所往來倡和之人為次,無可考者,則附本代之末,釋道閨閣,亦各從時代,不復區分,宦侍之作,雖不宜廁士大夫間,然《漢志》小學家,嘗收趙高之《爰歷》,史游之《急就》,今從其例,亦間存一二。外國之作,前史罕載,然既歸王化,卽屬外臣,不必分疆絕界,故木增、鄭麟趾、徐敬德之屬,亦隨時代編入焉。真按:四庫全書的編次先後順序.

  一、諸書次序,雖從其時代,至於箋釋舊文,則仍從所註之書而不論作註之人。如儒家類,明曹端《太極圖述解》,以註周子之書,則列於《張子全書》前,國朝李光地《註解正蒙》,以註張子之書,則列於《二程遺書》前是也。他如《史記疑問》,附《史記》後;《班馬異同》,附《漢書》後之類,亦同此例,以便參考。至於汪晫所輯之曾子、子思子,則仍列於宋,呂柟所輯之《周子鈔釋》諸書,則仍列於明。蓋雖裒輯舊文,而實自為著述,與因原書而考辨者,事理固不同也。

  一、劉向校理祕文,每書具奏,曾鞏刊定官本,亦各製序文。然鞏好借題抒議,往往宂長,

2716

而本書之始末源流,轉從疏略。王堯臣《崇文總目》、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稍具崖略,亦未詳明;馬端臨《經籍考》薈萃羣言,較為賅博,而兼收竝列,未能貫串折衷。今於所列諸書,各撰為提要,分之則散弁諸編,合之則共為總目,每書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論世知人,次考本書之得失,權眾說之異同,以及文字增刪,篇帙分合,皆詳為訂辨,巨細不遺。而人品學術之醇疵,國紀朝章之法戒,亦未嘗不各昭彰癉,用著勸懲。其體例悉承聖斷,亦古來之所未有也。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與書前提要相異處.

  一、四部之首,各冠以總序,撮述其源流正變,以挈綱領。四十三類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詳述其分併改隸,以析條目。如其義有未盡,例有未該,則或於子目之末,或於本條之下,附註案語,以明通變之由。

  一、歷代敕撰官書,如《周易正義》之類,承詔纂修,不出一手,一一詳其爵里,則末大於本,轉病繁宂,故但記其成書年月,任事姓名,而不縷陳其爵里。又如漢之賈、董,唐之李、杜、韓、柳,宋之歐、蘇、曾、王,以及韓、范、司馬諸名臣,周、程、張、朱諸道學,其書竝家弦戶誦,雖村塾童豎,皆能知其為人,其爵里亦不復贅。至一人而著數書,分見於各部中者,其爵里惟見於第一部,後但云某人有某書已著錄,以省重複。如二書在一卷之中,或數頁之內,易於省記者

2717

,則第二部但著其名。(如明戴原禮已見所校補朱震亨《金匱鉤元》條下,其推求師意二卷僅隔五條之類。)

  一、劉勰有言,意翻空而易奇,詞徵實而難巧。儒者說經論史,其理亦然。故說經主於明義理,然不得其文字之訓詁,則義理何自而推。論史主於示襃貶,然不得其事迹之本末,則襃貶何據而定。如成風為魯僖公之母,明載《左傳》,而趙鵬飛《春秋經筌》謂,不知為莊公之妾,為僖公之妾,是不知其人之名分,可定其禮之得失乎?劉子翼入唐為著作郎宏文館直學士,明載《唐書‧劉禕之傳》,而朱子《通鑑綱目》書貞觀元年徵隋祕書劉子翼不至,尹起莘發明稱特書隋官以美之,與陶潛稱晉一例。是未知其人之始終,可定其品之賢否乎?今所錄者,率以考證精核,辨論明確為主,庶幾可謝彼虛談,敦茲實學。

  一、文章流別,歷代增新。古來有是一家,卽應立是一類,作者有是一體,卽應備是一格,斯協於全書之名。故釋道外敎,詞曲末技,咸登簡牘,不廢蒐羅。然二氏之書,必擇其可資考證者,其經懺章咒,竝凜遵諭旨,一字不收,宋人朱表青詞,亦概從刪削。其倚聲填調之作,如石孝友之《金谷遺音》,張可久之《小山小令》,臣等初以相傳舊本,姑為錄存,竝蒙皇上指示,命從屏斥。仰見大聖人敦崇風教,釐正典籍之至意。是以編輯雖富,而謹持繩墨,去取不敢不嚴。真按:四庫全書的去取原則

2718

  一、聖賢之學,主於明體以達用,凡不可見諸實事者,皆屬巵言,儒生著書,務為高論,陰陽太極,累牘連篇,斯已不切人事矣。至於論九河則欲修禹跡,考六典則欲復周官,封建井田,動稱三代,而不揆時勢之不可行。至黃諫之流,欲使天下筆札,皆改篆體;顧炎武之流,欲使天下言語,皆作古音,迂謬抑更甚焉。又如明之曲士,人喜言兵,《二麓正議》欲掘坑藏錐以刺敵,《武備新書》欲雕木為虎以臨陣,陳禹謨至欲使九邊將士,人人皆讀《左傳》。凡斯之類,竝闢其異說,黜彼空言,庶讀者知致遠經方,務求為有用之學。真按:顧炎武為實學代表卻反不實學?

  一、漢唐儒者,謹守師說而已。自南宋至明,凡說經講學論文,皆各立門戶,大抵數名人為之主,而依草附木者囂然助之。朋黨一分,千秋吳越,漸流漸遠,并其本師之宗旨亦失其傳,而讎隙相尋,操戈不已,名為爭是非,而實則爭勝負也。人心世道之害,莫甚於斯。伏讀御題朱弁《曲洧舊聞》「致遺憾於洛黨」,又御題顧憲成《涇皋藏槀》「示炯戒於東林」,誠洞鑒情偽之至論也。我國家文教昌明,崇真黜偽,翔陽赫燿,陰翳潛消,已盡滌前朝之敝俗,然防微杜漸,不能不慮遠思深,故甄別遺編,皆一本至公,剷除畛真按:原作"田或",徑改!-此字與域,蓋亦字形結構換部首爾.:即之異體也! 以預消芽蘖之萌。至詩社之標榜聲名,地志之矜誇人物,浮辭塗飾,不盡可憑,亦併詳為考訂,務核其真,庶幾公道大彰,俾尚論者知所勸戒。

2719

  一、文章德行,在孔門既已分科,兩擅厥長,代不一二。今所錄者,如龔詡、楊繼盛之文集,周宗建、黃道周之經解,則論人而不論其書。耿南仲之說易,吳幵之評詩,則論書而不論其人。凡茲之類,略示變通,一則表章之公,一則節取之義也。至於姚廣孝之《逃虛子集》,嚴嵩之《鈐山堂詩》,雖詞華之美,足以方軌文壇,而廣孝則助逆興兵,嵩則怙權蠹國,繩以名義,匪止微瑕。凡茲之流,竝著其見斥之由,附存其目,用見聖朝彰善癉惡,悉準千秋之公論焉。

  一、儒者著書,往往各明一義,或相反而適相成,或相攻而實相救。所謂言豈一端,各有當也。考古者無所別裁,則多岐而太雜,有所專主,又膠執而過偏,左右佩劍,均未協中。今所採錄,惟離經畔道,顛倒是非者,掊擊必嚴;懷詐狹私,熒惑視聽者,屏斥必力;至於闡明學術,各擷所長,品騭文章,不名一格,兼收竝蓄,如渤澥之納衆流,庶不乖於全書之目。

  一、《七略》所著古書,卽多依託,班固《漢書‧藝文志注》可覆按也。遷流洎於明季,譌妄彌增,魚目混珠,猝難究詰。今一一詳核,竝斥而存目,兼辨證其非。其有本屬偽書,流傳已久,或掇拾殘剩,真贗相參,歷代詞人,已引為故實,未可概為捐棄,則姑錄存而辨別之。大抵灼為原帙者,則題曰某代某人撰;灼為贗造者,則題曰舊本題某代某人撰。其踵誤傳譌,如呂本中《春秋傳》,舊本稱呂祖謙之類,其例亦同

2720

。至於其書,雖歷代著錄,而實一無可取。如燕丹子、陶潛《聖賢羣輔錄》之類,經聖鑒洞燭其妄者,則亦斥而存目,不使濫登。

  一、九流自《七略》以來,卽已著錄,然方技家遞相增益,篇帙日繁,往往偽妄荒唐,不可究詰,抑或卑瑣微末,不足編摩。今但就四庫所儲,擇其稍古而近理者,各存數種,以見彼法之梗概,其所未備,不復搜求。蓋聖朝編錄遺文,以闡聖學明王道者為主,不以百氏雜學為重也。真按:四庫全書的編纂宗旨.

  一、是書主於考訂異同,別白得失,故辨駁之文為多。然大抵於眾說互殊者,權其去取;幽光未耀者,加以表章。至於馬、班之史,李、杜之詩,韓、柳、歐、蘇之文章,濂洛關閩之道學,定論久孚,無庸更贅一語者,則但論其刊刻傳寫之異同,編次增刪之始末,著是本之善否而已。蓋不可不辨者,不敢因襲舊文;無可復議者,亦不敢橫生別解。凡以求歸至當,以昭去取之至公。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版本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目錄學.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四 文淵閣記   弘曆真按:清高宗

沒有東西是平白得來的.質能守恆,請不要虧欠太多.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
這是助人,而不是害人的帖子.更不是我來放高利貸的功德.
請勤予指教或打氣(comments) 誠心交流,互不相欠,衡情斟酌.
否則寧願您去付費的所在,銀貨兩訖,也好償贖.
感謝你,也救贖了自己.坦蕩平夷,生生世世平安.
如果您不屑或無暇在此奉上謝意,分享快意,也請在別處多積陰德.或多或少可打消些白吃白拿的呆帳及滾利.
當初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我今天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研究的昧.
您可以不聽在此時,只希望死前,還有機會想想這裡留著的您的種種
忘了,也僅能說亡多心了

Sunday, May 30, 2010

11

 右宋荊國公臨川王安石撰。資政殿學士丹棱李璧注。真按:棱字原文有描改!丹陵?疑當作丹稜。 璧,文簡公燾之子,真按:李燾 謫居臨川時所為也。晁志卷袠同。今本為近時仿元刊者。

蘇詩補注五十卷刋本

 右宋蘇軾詩集舊有王十朋、施宿二家注,而施稱善。海寧查慎行以其尚有訛漏,更博采而補注之,并取諸家倡酬之作悉附焉。讀蘇詩者無剩義矣。又慎行云:「施氏本多殘闕,近從吳中借鈔每首視新刻或多一二行,乃知新刻復經增刪,今輒補錄以仍其舊,漫不可辨者則缺之。」新刻者,謂宋氏犖所刻本也。真按:宋犖

12

蘇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寫本

 右宋太子太保丹陽蘇頌撰。陳振孫曰之子也。真按:蘇紳 紳在兩禁,人稱其險詖,真按:蘇紳之為人 而頌器局閎厚,未嘗與人校短長。其為相在元祐末,大臣奏事多稟宣仁,獨頌必再以白哲廟真按:宋哲宗 其後免于遷謫。蓋上以為識君臣之禮也。有紹興九年汪藻序。

伐檀集二卷刋本

 右宋進士知康州分寧黃庶撰。自為序,庭堅其子也。真按:黃庭堅 陳振孫曰:世所傳「山鬼水怪著薜荔」之詩,集中多此體,庭堅詩律蓋有自來也

13

古靈先生文集二十五卷宋槧本

 右宋尚書右司郎中累贈少師福唐陳襄撰。生于福州之古靈,後鄉人號古靈先生。真按:陳襄 紹興三十一年孫右朝朝請大大直秘閣知贛州軍事題云:真按:陳輝 四世從祖密學公文二十五卷里人大夫徐君世昌刻于家,真按:徐世昌 真按:原文有描改! 而其間頗有舛譌,竊有志于校正,因仍未遑。章貢屬僚士校,真按:原文有描改! 真按:國無.詞:【朅來】1.猶言去。《後漢書‧張衡傳》:“回志朅來從玄諆,獲我所求夫何思!” 李賢 注:“朅,去也。”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朅來遊 峰,羽客何雙雙。”   李涉 《春山三朅來》詩之一:“釣魚朅來春日暖,沿溪不厭舟行緩。”   蘇軾 《朱壽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求之五十年得之蜀中》詩:“ 長陵 朅來見大姊, 仲孺 豈意逢將軍?”   顧炎武 《張隱君元明於園中置一小石龕曰仙隱祠》詩:“朅來未得從 黃石 ,老至先思伴 赤松 。”2.猶言來。歸來;來到。《文選‧陸機<吊魏武帝文>》:“詠歸塗以反旆,登   而朅來。” 呂延濟 注:“朅來,言歸去來也。”   張九齡 《歲初登高安南樓言懷》詩:“朅來 彭蠡 澤,載經 敷淺原 。”   辛棄疾 《念奴嬌‧戲贈善作墨梅者》詞:“疑是花神,朅來人世,占得佳名久。”   汪士鋐 《陳滄洲太守出瘞鶴銘於江中以拓本見示作歌記之》:“朅來江邊問遺碣,太息墨寶存空亭。”3.猶言爾來或爾時以來。 南朝    何遜 《行經孫氏陵》詩:“朅來已永久,年代曖微微。”   柳宗元 《韋道安》詩:“朅來事儒術,十載所能逞。”   蘇軾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詩:“朅來東遊慕人爵,棄去舊學從兒嬉。”   嵇曾筠 《五臺山》詩:“朅來幸得公務閒,閒情暫寄水石間。” 梁啟超 《愛國歌》之三:“君不見朅來 北天驕驟進化,甯谷久扃吾文明。”4.助詞。   張協 《雜詩》之六:“朅來戒不虞,挺轡越飛岑。”   陳子昂 《感遇》詩之三十:“朅來豪遊子,勢利禍之門。”   蘇軾 《次韻周開祖長官見寄》:“朅來 震澤 都如夢,只有 苕溪 可倚樓。”5.何來。朅,通“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回車朅來兮,絕道 不周 ,會食 幽都 。” 南朝    顏延之 《秋胡行》:“高節難久淹,朅來空復辭。”   陳與義 《衡山道中》詩之三:“朅來巖谷游,卻在浮雲外?”6.何不來。朅,通“ ”。   李商隱 《井泥》詩:“我欲秉鈞者,朅來與我偕?”   樂雷發 《烏烏歌》:“朅來相就飲斗酒,聽我仰天歌烏烏!”按:又一雙極詞也.○又此詞漢語大詞典乃大費周章,而國語辭典竟不收,蓋國語辭典失之遠矣! 真按:國無.詞:【章貢】 章水 貢水 的並稱。亦泛指 贛江 及其流域。   蘇軾 《鬱孤臺》詩:“日麗 崆峒 曉,風酣   秋。” 陳毅 《過太行山書懷》詩:“突圍到   ,埋伏到 九嶷 。”按:即贛(贑)也!「章」「貢」合之則「贑(贛)」,「贑」分之則章貢二字也. 真按:原文有描改!參←→叅.本書參鮮有不描改者! 因命仲子推次年譜併鋟諸木真按:陳曄

公是集三冊晁志作七十五卷 寫本

14

 右宋翰林學士新喻劉敞撰。號公是先生。晁公武謂其為文章尤敏贍好摹倣古語句度。在西掖時嘗食頃揮九制各得其體

南陽集三十卷寫本

 右宋太子少保靈壽韓維撰。封南陽郡公故以名集。有鮮于綽行狀、沈晦跋語附後。

三沈文集八卷刋本

 右宋翰林學士錢塘沈遘、光祿少卿沈括、轉運使沈遼合集。遘字文通真按:沈遘 吏事精明強敏,為杭州、開封府皆有能名。括于文通為叔而年少于遘,世傳文通常稱括叔。今四朝史本傳以為弟者非也真按:原文有描改!從←→従?蓋反正也.

15

為遘弟,真按:沈遼 以兄任為京官,坐法流貶,事見揮麈錄。今其序如此,蓋未之考也。

祖無學文集十六卷寫本真按:中研院線上目無!當作祖龍學文集

 右宋龍圖閣學士上蔡祖無擇撰。署洛陽九老祖龍學,錢曾曰:集十卷附名臣賢士往來詩文二卷,系家集又四卷,其曾孫編次成帙并著龍學始末于卷末。真按:祖衍

李盱江集三十七卷外集二卷刋本真按:一作李旴江集!

 右宋太學說書權同勾管大學南城李覯撰。門人陳次公墓誌云

16

:先生其實如秋,其受如海,外示發舒,中以直正。又嘉祐三年詔云:爾醇明茂美,通于經術,東南士人推以為冠。弟子著錄千餘人。今集後有門人錄一卷紀有三十八人之本末大畧附焉。

宛陵集六十卷刋本

 右宋都官員外郎國子監直講宣城梅堯臣撰。凡五十九卷為詩他文賦纔一卷。謝景和所集,歐陽公為之序。

馮安岳詩五卷寫本

17

 右宋祠部郎中普州馮山撰。初名獻能所著安岳集今存者惟詩而已。

樂圃餘稿十卷刋本

 右宋蘇州教授吳郡朱長文撰。有紹興甲寅姪孫序。真按:朱足 今本乃國朝康熙間鐫者。

無為集十五卷寫本

 右宋提點刑獄無為軍楊傑撰。號無為子。有紹興癸亥右朝請大夫知無為軍趙序,真按:左上山左下桀右彡.異彡部十一-十三畫.似為(粲彡)之異體蓋卽其所編者。

擊壤集二十卷刋本

18

 右宋河南邵雍撰。晁志卷袠同。有治平丙午自序。元祐六年門人邢恕後序。其書為明畢亨校刊

三孔清江集三十卷知不足齋寫本

 右宋中書舍人新喻孔文仲、禮部侍郎孔武仲、金部郎中孔平仲合集。皆先聖四十八世孫也。嘉祐治平間連三科兄弟以次登第,其著述多散佚弗傳,周必大序云:慶元四年太守濡須王寔來,真按:辶蕭-異體字字典辵部十六十七畫無. 漢語大字典在辵部十七畫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藏\2614_漢語大字典(第六卷)\__000017.JPG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藏\2614_漢語大字典(第六卷)\_003895.JPG「人名用字。《字彙補‧艸部》:“宋人王■字少愚,濡須人,曾守臨江,刻《清江三孔集》。”」蓋亦直以此事為據耳。無讀音(拼音).據此當係王■寔,非王■也. 政修教明,瞻喬木而慕先賢,既奠謁其像于學宮,又博訪遺文而刊之,茲本卽影抄此也。

范太史文集五十五卷寫本

19

 右宋翰林學士華陽范祖禹撰。之從孫也。真按:范鎮

鄱陽集十二卷寫本

 右宋權吏部尚書鄱陽彭汝礪撰。汝礪以附會劉摯出知江州,故有鄱陽集。

西塘集十卷晁志作二十卷 刋本

 右宋光州司法參軍福清鄭俠撰。俠坐上書詆王安石、呂惠卿謫官,其風節足稱也。入元祐黨籍自號一拂居士。真按:鄭俠

曾文昭公集四卷刋本

 右宋翰林學士南豐曾肇撰。布弟也,入黨籍,有曲阜集、西掖集

20

邕州小集一卷寫本

 右宋康州團使祁陽陶弼撰。真按:原文有描改!當係鍊←→練. 曾歷官知邕州故以名集。

廣陵文集二十卷寫本

 右宋廣陵王令撰。字逢原,王安石愛其才,因妻以吳夫人女弟年二十八卒。

丹淵集四十卷刋本

 右宋湖州守梓潼文同撰。晁志卷袠同。謂其進士高第,以文學名。韻操高潔,畫筆尤妙。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點擊此處即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351

  (138)《西洋朝貢典錄》。《總目》增材料:“(黃省曾)《明史‧文苑傳》附見《文徵明傳》中。是編紀西洋諸國朝貢之事。”又增評論:“國各一篇,篇各有論。凡道里遠近、風俗美惡、物產器用之殊、言語衣服之異,靡不詳載。考《明史‧外國傳》,其時通職貢者尚不盡於此錄。省曾止就內侍鄭和所歷之國, 真按:黃省曾與鄭和 編次成書,餘固未暇及也。末有二跋,一為東川居士孫允伽, 真按:孫允伽 真按:孫允伽 一為清常道人趙開美。 真按:趙開美 真按:趙開美 允伽稱此書初未付梓,得其手稿錄之。開美謂其章法句法頗學《山海經》,信為奇書。錢曾《讀書敏求記》亦載之。然其精華已採入正史, 真按: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餘亦無他異聞也。”①

  《翁稿》認為應抄錄,但《總目》列入存目,且刪材料:“有《五山人集》, 真按:原稿作岳.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1_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_000378.tif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4753_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一○)\_000843.00.jpg 集外撰有《輿地經》、《西洋朝貢典錄》諸書,皆不概行於世。是書摭取《星槎勝覽》、《瀛涯勝覽》諸書……”復刪評論:“足與《明史》相佐。此抄本即錢曾《讀書敏求記》所載之本,後跋尚好。” 真按: 真按:翁方綱的版本鑑定方法論-前後序跋行款 翁方綱的版本學

  祝允明《西洋朝貢典錄序》云

  《西洋朝貢典錄》者,所以敘海表列國之事,辨方域,列山川,計道里,陳土風,紀產育,述朝貢,以闡王化,錄建設,以美使才,備國典之實錄,寄通覽之遐志者也。……鄭和等飛星舶于天池,耀皇華于鰲極。……雖稱實錄,猶未會通,言而不文,行之豈遠。黃子勉之,生於華文之區,而遙攬恢詭之觀,隱乎一尺之几,而慮經六宇之闊,游乎熙安之代,而慕馳奔走之辰,間氣龐博 真按:國無.詞:【龐博】猶磅礡。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 河 北之山,綿衍龐博; 江 南之山,峻峭巧麗。” 時而出之,握槧隨襟,是有此作。其為書也,法班、馬敘國境所在,風俗所殊;法《周官》敘田畜法、《山海經》敘山水鳥獸草木法、《禹貢》敘貢物,每一島末復著論以該未盡事,事有征綱,綱有條信乎,逐南左之良匠, 真按:南史.左丘明 真按:國無.詞無.按:南乃南史,左乃丘明也. 詞:【南史】1. 春秋 時 齊國 的史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太史書曰:‘ 崔杼 弒其君。’ 崔子 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捨之。 南史氏 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後因以為直書史實的良史典型。《後漢書‧臧洪傳》:“昔 晏嬰 不降志於白刃, 南史 不曲筆以求存,故身傳圖像,名垂後世。”《南齊書‧崔祖思傳》:“世無 董狐 ,書法必隱;時闕 南史 ,直筆未聞。” 清 高其倬 《薊州新城》詩:“ 南史 與 董狐 ,百喙同一聲。”程善之《和孟碩獄中詩》:“ 常山 舌在心猶壯, 南史 書存手自持。”2.複姓。見《通志略‧氏族四》。 卿雲而我儀者矣。 真按:司馬相如.揚雄 真按:司馬朝軍斷句之誤 真按:斷句標點皆誤!-每一島末復著論以該未盡,事事有征,綱綱有條,信乎逐南、左之良匠、追卿、雲而我儀者矣。 ……②

  ①《總目》卷78

  ②黃宗羲:《明文海》卷220

352

  祝允明為館臣深度鄙視①,故其序未被徵引,實則可矯正《總目》之偏頗。 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祝允明的態度

  (139)《韋驤集》。《總目》增材料:“除知袁州萍鄉縣,歷福建轉運判官……出為夔路提刑。建中靖國初……提舉杭州洞霄宮……其事跡不見於《宋史》,而集中所載表狀、祭文諸篇署銜尚存,可以得其大概。馬端臨卷數亦同。是編原本十六卷,特所闕兩卷,諸本皆同,今已末由考補耳。 真按:國無.詞:【末由】無由。《論語‧子罕》:“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漢 荀悅 《申鑒‧政體》:“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政末由行矣。”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一》:“讀之閎肆沈雄,浩乎 司馬 之氣矣。而左規右矩,一字增損末由也。” 魯迅 《花邊文學‧法會和歌劇》:“《時輪金剛法會募捐緣起》中有這樣的句子:‘……非仗佛力之加被,末由消除此浩劫。’” ……實止十四卷。檢勘書中,凡構字皆空闕,而注其下云太上皇帝御名,當由孝宗時刊本抄傳。 真按:宋孝宗 ……而集中未見。 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版本學-版本鑑定方法-避諱 考《宋史‧藝文志》,別有賦二十卷,當別在賦集之內,而今佚之矣。其古體詩亦已不完,而梗概尚具。……謹釐改目次,即所存之本,以第三卷為第一,定為一十四卷,著之于錄。屢經傳寫,脫落頗多,世無別本,其可知者隨文校正,其不可知者則姑從闕疑之義焉。”又增評論:“觀其氣格,大抵不屑于規唐人, 真按:原作""!據新漢籍本徑改! 而密詠恬吟,頗有自然之趣。雜文多安雅有法,而四六表啟為尤工。其精麗流逸,已開南宋一派。雖未能接跡歐、梅 真按:歐陽修、梅堯臣 要亦一時才傑之士也。”②

  《翁稿》認為:“初無《錢塘集》之目,其稱《錢塘集》,題簽者之誤也。”《總目》仍以《錢塘集》著錄,未採納翁氏意見,未審其故。 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職情形考-目錄學與版本學-書名的鑑定 真按:書名不同-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與今日四庫全書總目不同的地方 《總目》云:“謹釐改目次,即所存之本,以第三卷為第一,定為一十四卷。”今檢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發現此書只有十二卷,亦未明其故。 真按:卷數不同-四庫全書與四庫全書總目不同的地方

  (140)《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鑑長編》。《總目》對此則提要作了較大幅度的修改

  ①《祝子罪知》提要云:”其說好為創解,如謂湯武非聖人,伊尹為不臣,孟子非賢人,武庚為孝子,管蔡為忠臣,莊周為亞孔子一人,嚴光為奸鄙,時苗羊續為奸貪,謝安為大雅君子……論文則謂韓柳歐蘇不得稱四大家, 真按:祝允明之為人 真按:祝允明的批評方法論 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祝允明的態度 論詩則謂詩死於宋,論佛老為不可滅,皆剿襲前人之說,而變本加厲,王宏撰《山志》曰: 真按:王弘撰 ‘祝枝山,狂士也,著《祝子罪知》,錄其舉刺予奪,言人之所不敢言,刻而戾,僻而肆,蓋學禪之弊,乃知屠隆、李贄之徒,其議論亦有所自,非一日矣。聖人在上,火其書可也。’其說當矣。”《浮言》提要亦云: 真按:禁燬思想的發展 真按:王弘撰的禁燬思想 “蓋允明平生以晉人故誕自負,故持論矯激,未能悉軌于正云。”

  ②《總目》卷153

353

:第一,增考證:“不著撰人名氏,原本題曰《續通鑑長編》,而以李燾《進長編表》冠之於前,是直以為燾之《長編》矣。案:燾成書在孝宗時,所錄止及北宋。此本實載南宋一代之事,其非出燾手明甚。檢勘此書,卷卷標題皆有‘宋史全文’四字,而《永樂大典》宋字韻內亦多載《宋史全文》,與《長編》截然二書。又此本目錄前有坊間原題,稱‘本堂得宋鑑善本,乃名公所編,前宋已盛行,再付諸梓’云云,蓋本元人所編,而坊賈假托燾名,詭稱前宋盛行耳。惟《永樂大典》所收之書,皆載入《文淵閣書目》, 真按:永樂大典與文淵閣書目的關係-惟《永樂大典》所收之書,皆載入《文淵閣書目》 乃宋鑑多至六部,獨不見《宋史全文》之名,或亦楊士奇等編輯時因標題而致誤歟?”第二,對宋犖跋提出批評:“則又臆斷之語,未見其有確證也。其書自建隆以迄咸淳,用編年之體,以次排纂。其靖康以前亦本於燾之《長編》,而頗加刪節。高、孝二代則取諸留正之《中興聖政草》。今以《永樂大典》所載《聖政草》相與參校,其文大同小異。 真按:四庫全書與永樂大典-版本校勘 留正等所附案語,亦援引甚多。至光、寧以後,則別無藍本可據,為編書者所自綴輯。故《永樂大典》于光、寧二宗下亦全收此書之文,勘對併合。其于諸家議論,採錄尤富。如呂中《講義》、何俌《龜鑒》、李沆《太祖實錄論》、《足國淪》、富弼等《釋》、呂源等《增釋》、陳瓘《論大事記》諸書,雖其立說不盡精醇,而原書世多失傳,亦足以資參考也。惟原本第三十六卷內度宗、少帝及益王、廣王事跡有錄無書,《永樂大典》亦未採,今姑仍其闕焉。”①

  《翁稿》云:“或當日與燾本並刻,今所有者止此耳。燾之進表在宋孝宗乾道四年,而編中乃並光宗以後至宋末事全載入之,是與前表已不合,若果是元胡宏之書,自應並存,以附燾書之後,然又不著宏名及宏之纂輯原委,則仍未為完書。應姑存其目,以俟博訪。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採訪學 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存目 ”② 真按:翁方綱選書的標準-存目的標準-未完書.不完整.非全書

  (141)《授經圖》。《總目》增材料與評論:“虞稷序稱‘西亭(案:西亭即睦■之別號。 真按:朱睦 )舊本先後不無參錯,與龔子蘅圃重為釐正 真按: 真按:據下文當作""字!-予與龔子蘅圃重為釐正 真按:龔翔麟-應即此人 翁方綱與朱睦《授經圖》

①《總目》卷47,《宋史全文》提要。

②《翁稿》第858頁。

354

,《易》則以復古為先,《書》則以今文為首,其他經傳之闕軼者,復取歷代史《藝文志》及《通志》、《通考》所載,咸為補入,而近代傳注可傳者,亦間錄焉。視西亭所輯,庶幾少備’云云。又睦■義例:‘稱周漢而下至金元,作者凡一千一百三十二人,國朝三十九人,經解凡一千七百九十八部,二萬一千七十一卷。’虞稷等附注其下,稱新增入古今作者二百五十五人,經解凡七百四十一部,六千二百一十八卷。則虞稷等大有所竄改, 真按:黃虞稷篡改原書-朱睦《授經圖》的篡改 非復睦■之舊矣。今以所竄改者觀之,《易》稱‘以復古為先’,而列《子夏易傳》,實王弼本,非古《易》也。《書》稱‘以今文為首,而所列朱子《書》古經,實孔安國本,非今文也。以是例推,殆未能盡允。且睦■之作是書大旨,病漢學之失傳,因溯其專門授受,欲儒者飲水思源,故所述列傳,止于兩漢。其子勤跋(案: 真按:上艹下美. 的異體. 字, 真按:上艹下美. 原本誤作羹字,今改正。)亦稱‘秦燼之餘,六經殘滅。漢興,諸儒頗傳不絕之緒,於是專門之學甚盛。至東京,則授受鮮有次第,而經學亦稍稍衰矣。故是編所列,多詳于前漢’云云。其著書之意,粲然明白。虞稷等乃雜採諸家以補之,與睦■所見正復相反。”①

  朱睦■《授經圖義例序》云:

  余觀《崇文總目》,有《授經圖》,不著作者名氏。敘《易》、《詩》、《書》、《禮》、《春秋》三家之學,求其書亡矣。及閱俊卿《考索圖》 真按:章如愚 真按:司馬朝軍標點之誤--章俊卿《考索》圖,乃謂章如愚《群書考索》內之圖也. 六經皆備,間有訛舛,余因考之。蓋自東漢而下,諸儒授受,尠有的派云。其經義或私淑,或自治,或受之國學,俱系之為某受為某傳,可乎? 真按:斷句可議者-蓋自東漢而下,諸儒授受,尠有的派;云其經義或私淑,或自治,或受之國學,俱系之為某受為某傳,可乎? 余于是稽之本傳,參之諸說,以嘗請業及家學者,各為之圖,以一二傳而止者亦錄之,以備咨考。舊圖俱無傳,圖後或錄經論數條,而諸儒行履弗具,使覽者不知其為何如人也。余既為圖,復捃摭其要而作傳。無關經學、無裨世教者皆略焉。傳成,以諸儒著述及歷代經解附之,釐為四卷,藏之家塾,以俟同好,庶斯道之不墜也

①《總目》卷85

355

  此序被《總目》不露痕跡地化為己有,將序首“余觀”二字挖去,稍加點竄,朱氏之言就變為館臣之語。 真按:四庫全書館臣的工作態度 真按:四庫全書館臣抄襲之處

  黃虞稷《授經圖義例序》云:

  六經大義,至宋儒昌明之,而始無遺憾,學者守為章程宜也。不知絕續之際,漢儒為難。當日秦書既焚,往聖遺言澌滅殆盡,幸而去古未遠,間得之屋壁所藏,女子所獻,老生所口述,然而僅矣。迄學者代興,遐搜博考,或一人集眾是,或數人成一經,要其授受,各有師承,非若後人以意見為予奪也。劉歆書博士, 真按:字形結構換部首-饋、遺換部首爾. 謂孝宣時廣立經文,義雖相反,不嫌並設。與其過而廢之,寧過而立之。旨哉斯言!夾漈鄭氏乃云,秦焚書而書存,諸儒窮經而經絕。於是有指斥漢儒,跡其同異,紛紜為詆訶所自起。豈知前型未墜,盡信非也,概疑之亦非也。 真按:對鄭樵的批評-此應非黃虞稷語!詳下考案! 六經之義,如江湖日月,無所不該。解之者,惟其不背于經,斯已爾,而又何同焉?夾漈之言過矣!授經諸圖,見於章氏考索 真按:標點不當-授經諸圖,見於章氏《考索》。 西亭宗正復加釐定, 真按:朱睦 並採諸儒言行,列為小傳,由是師友淵源,燦如指掌。自漢以後,晨星相望,專家雖不逮漢儒,而亦多有纘承,惜其未暇補入。然傳注、義疏、序解辨問條犁然,各具于圖之左方。 真按:疑有誤!-疑有敓文又句讀誤!-然傳注、義疏、序解辨問條,犁然各具于圖之左方。 覽者因目以求其書,則得矣。是集未經鏤版,黃徵君俞邰向藏寫本, 真按:黃虞稷-若有此句則此應非黃虞稷作也。豈可題「黃虞稷《授經圖義例序》云:」? 龔主事蘅圃、高舍人澹人刻之白下。 真按:黃虞稷與龔翔麟.高士奇 世之師心黨同,薄前賢為不足法,庶幾知所返也。然則漢儒洵有功於六經,而為功于漢儒者三子,又將與西亭並傳也。 真批:有此句更知非黃虞稷序矣! 夫秀水朱彝尊 真按:疑為""之訛或為古字. 自經籍之傳,聖言弘廣,後世未易窺測,言之者人殊其義,於是《易》有施、孟、梁丘、京氏之學,費直晚出,其說盛行於今;《書》則歐陽、大小夏侯為今文,孔安國為古文;《詩》則有齊、魯、韓、毛四家之異;《三禮》則二戴之大小《記》、高堂生之《儀禮》、劉歆之《周官》;《春秋》則《公羊》之嚴氏、顏氏,《穀梁》之瑕丘江公,《左氏》之賈護、劉歆,各以其家法教授。緣及東京, 真按:詞無.國無.疑為"爰及"之訛. 相仍未改

356

。班、范二書之《儒林傳》與散見於諸列傳者可考也。宋《崇文總目》有圖三卷,存而書亡。 真按:疑有誤!-怎多作""字? 明萬歷初,中尉西亭本其旨,因章俊卿《山堂考索圖》,更為細訂, 真按:標點不當-因章俊卿《山堂考索》圖,更為細訂, 每經之首,著凡例數則,其次為授經之圖,又其次為諸儒之行履有關經術者節為傳,末則附其所著,而下及于魏晉以來傳注之目,俾後人按籍以求,了若掌錄,誠有功經學之書也。惜其所載傳注時有缺誤,而類例亦未盡善。如古本之《易經》上、下、十傳,各自有書,王弼本始以彖、象、文言系各爻辭之下;《書》則伏生口授之二十九篇,先興于齊魯之間,古文後出於孔壁,先儒多疑之者。西亭舊本,先後不無參錯。與龔子蘅圃重為釐正, 真按:前有訛作""者! 《易》則以復古為先,《書》則以今文為首,其他經傳之缺軼者,復取歷代史《藝文志》及《通志》、《通考》所載,咸為補入,而近代傳注可存者亦間錄焉。視西亭所輯,庶幾少備矣乎。然是編也,于漢儒略具矣。而有宋諸儒之著述,如藍田上洛、洛陽延平,則程門之嫡嗣也。金華、新安,則伊洛之孫曾也。逮婺源朱子出,而五經之學益明。雙湖、雲峰之於《易》,慶元、輔氏之於《詩》,九峰、蔡氏之於《書》,勉齋、信齋之於《禮》,清江、張氏之於《春秋》,與夫元、明以後諸儒闡明羽翼,亦等於漢儒之家法,而義理過之。其源流派別,未有序而圖之者,苟得續是編,以傳其為裨益經學,不更大乎!世多留意正學之士, 真按:斷句不當!-苟得續是編以傳,其為裨益經學,不更大乎! 予且有厚望矣。

  黃序後半部分也在《總目》徵引之列。 真按:四庫全書館臣抄襲之處

  另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翁稿》此條天頭有“總裁李”批語一條:“無所發明,存目可也。”但副總裁李友棠的此條意見被否決, 真按:李友棠在四庫全書館任職情形考-選書標準 《總目》對此書頗有佳評:“朱彝尊《經義考》未出以前,能條析諸經之源流,此書實為之嚆矢。正不以有所點竄,並其原書而廢之矣。”因此被抄入《四庫全書》。

  (142)《中庸衍義》。《總目》增材料:“良勝字于中 真按:夏良勝 南城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事跡具《明史》本傳。自宋以來,取古經之義,括舉條目而推衍其說者,始葉時《禮經會元》,嗣則真德秀《大學衍義》

357

。良勝又因德秀之例,以闡發《中庸》。其書成於嘉靖間,蓋以《大禮疏稿》事,謫戍遼海時作也。”又增評論:“至於崇神仙、好符瑞、改祖制、抑善類數端,尤究伋流弊,惓惓言之。盡皆為世宗時事而發。然務抒獻納之忱,而無一毫怨懟譏訕之意,斯所以為純臣之言也。考良勝于正德、嘉靖間兩以鯁直杖謫,風節凜然,為當世所重。其書雖近于浚書,至其人品則非浚所可企及矣。”① 真按: 真按: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作者品格 夏良勝之為人

  (143)《大易法象通》。 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新漢籍總目作贊,而翁稿作讚!-大易法象通讚-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4754_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一一)\_000884.00.jpg 《總目》增材料:“事跡具《元史‧儒學傳》。其書首為諸圖,次以中天、述考、述衍等說,終以甲辰、乙巳、丙午三年所作《習坎書院旅語》。其《中天圖》後署曰至元三十年十一月吉日宣召赴闕儒人臣鄭滁孫。”又增評論:“中天之說,始見於干寶《周禮注》,朱元衍之為《三易備遺》。 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今據新漢籍訂. 然滁孫所謂中天元景,與干寶之說又異。大旨謂中天即天也,由其運用合一居中,故曰中天,由其在生兩之後、用九之前,故曰中天。其象藏于互體,而義發見於文王、周公、孔子之辭。其說大抵皆幽渺恍惚,不可究詰。……而牽合諸經以證之,支離曼衍,終無歸宿。自來以奇偶推《易》者,病于穿鑿;以老莊談《易》者,病于虛無。此書更以穿鑿之數,附會于虛無之理,兩家流弊,兼而有之,可謂敝精神于無用者矣。”②

  翁方綱云:“推衍《論》、《孟》諸經以廣之,言大而夸,辨逞而博,然滁孫在當時最號博洽,儒學之士翕然推之,與其弟陶孫皆以前朝士荷衣親賜之榮, 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據原稿訂!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4754_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一一)\_000886.00.jpg 則其為書又不得以誣且諛目之矣。 真按:羨文,原稿無!-則其為書又不得以誣且諛目之矣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4754_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一一)\_000886.00.jpg 然究非說經之正。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方法論 ”持論與《總目》不同,此語褒中帶貶,而《總目》有貶無褒。

  (144)《春秋程傳補》。《總目》增材料:“其詞義高簡者重為申明,闕略者詳為補綴。書成於康熙九年,按伊川《春秋傳》,《宋史‧藝文志》作一卷,陳亮《龍川集》有跋云:‘伊川先生之序此書也,蓋年七十有一矣。四年而先生歿。 真按:程頤作品編年 真按:陳亮與程頤 今其書之可見者才二十年

①《總目》卷93

②《總目》卷7

358

。’陳振孫《書錄解題》云:‘略舉大義,不盡為說,襄、昭後尤略。’考程子《春秋傳序》作於崇寧二年,書未定而黨論興,至桓公九年止。門人間取經說續其後,此陳亮所謂可見者二十年也。是書桓公九年以前全載程傳,十年以後以經說補之。經說所無者,採諸說補之。中取諸新安汪克寬《纂疏》者居多。《纂疏》即明代《春秋大全》所本。”又增評論:“其書堅守胡安國《傳》,則仍胡氏之門戶而已,未必盡當程子意也。又所補諸傳,皆不出姓氏,于原文亦多所芟改。其桓公九年以前程子無傳者,亦為補之。則是自為一書,特托名於程子耳。考陳亮跋有云:‘先生於是二十年之間,其義甚精,其類例甚博。學者苟優柔饜飫,自得于意言之表,不必惜其缺也。’然則何藉承澤之補乎 真按:國無.詞:【承澤】1.蒙受恩澤。《淮南子‧脩務訓》:“絕國殊俗,僻遠幽閒之處,不能被德承澤,故立諸侯以教誨之。”2.寶扇。 三國 魏 繆襲 《尤射腆致》:“我報以承澤二。” ?”①

  此類凡144條,約占12.52%。

(三)刪改類

  1.刪材料

  (1)《山谷全書》。《總目》于“是外集亦編于孝宗時也”後刪:“此別集之前則刻全書者亦當置外集于別集之前也。”于“後人注釋則惟取其詩”後刪:“今之學者但見三集注本之名,烜□於著錄家之目, 真按:吳格作"".是也.-今之學者但見三集注本之名烜赫於著錄家之目.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4747_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四)\_000256.10.jpg 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據原稿定! 內外別之本所自出, 真按:標點不當-內、外、別-而內、外、別之本所自出,或未之詳考也 或未之詳也。 真按:吳格識作"",是也.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4747_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四)\_000256.10.jpg ”② 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職情形考-校辦書籍-山谷內外集-對黃庭堅作品的整理-校勘學與文獻整理-目錄學與版本學

  (2)《楊文懿集》。 真按:楊起元 《總目》刪去“為其孫廷春所刊”等字,又將“中間論說書簡諸卷皆闕而未刻者,合以詩之上下卷,止十二卷耳”改為“自十一卷至十八卷皆注云嗣刻,其有錄有書者僅十二卷,蓋裒輯未竟之本也”。③

  (3)《禹貢方域考》。《總目》刪材料:“然其序中所謂程葆舒、陳師凱、艾南英之書,程、陳二書不見於朱彝尊《經義考》, 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參考資料-朱彝尊《經義考》 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職情形考-參考資源-參考書目 蓋奕端就所見言之耳。”④

 ①《總目》卷31

 ②《總目》卷154,《翁稿》第257頁。

 ③《總目》卷179,《翁稿》第906頁。

 ④《翁稿》第969頁。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點擊此處即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2531

《玉芝堂談薈》三十六卷,明徐應秋撰。

《元明事類鈔》四十卷,國朝姚之駰撰。

《儼山外集》三十四卷,明陸深撰。

《古今說海》一百三十九卷,明陸楫編。

《少室山房筆叢正集》三十二卷,明胡應麟撰。

《鈍吟雜錄》十卷,國朝馮班撰。

《古今同姓名錄》二卷,梁孝元皇帝撰。

《編珠》二卷,隋杜公瞻撰。《補遺》二卷,國朝高士奇撰。

《續編珠》二卷,國朝高士奇撰。

《藝文類聚》一百卷,唐歐陽詢等撰。

《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唐虞世南撰。

《龍筋鳳髓判》四卷,唐張鷟撰。

《初學記》三十卷,唐徐堅等撰。

《元和姓纂》十卷,唐林寶撰。

2532

《白孔六帖》一百卷,唐白居易等撰。

《小名錄》二卷,唐陸龜蒙撰。

《蒙求集注》二卷,唐李瀚撰。

《事類賦》三十卷,宋吳淑撰。

《太平御覽》一千卷,宋李昉等撰。

《冊府元龜》一千卷,宋王欽若等撰。

《事物紀原》十卷,宋高承撰。

《實賓錄》十四卷,宋馬永易撰。

《書敍指南》二十卷,宋任廣撰。

《海錄碎事》二十二卷,宋葉廷珪撰。

《古今姓氏書辨證》四十卷,宋鄧名世撰。

《帝王經世圖譜》十六卷,宋唐仲友撰。

《職官分紀》五十卷,宋孫逢吉撰。

《歷代制度詳說》十二卷,宋呂祖謙編。

2533

  《八面鋒》十三卷,宋陳傅良撰。

  《萬花谷前集》四十卷,《後集》四十卷,《續集》四十卷,不著撰人名。

  《古今事文類前集》六十卷,《後集》五十卷,《續集》二十八卷,《別集》三十二卷,《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遺集》十五卷,宋祝穆、元富大用等撰。

  《記纂淵海》一百卷,宋潘自牧撰。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六十卷,宋章定撰。

  《羣書會元截江網》三十五卷,不著撰人名。

  《全芳備祖前集》二十七卷,《後集》三十一卷,宋陳景沂撰。

  《羣書考索前集》六十六卷,《後集》六十五卷,《續集》五十六卷,《別集》二十五卷,宋章如愚撰。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六十九卷,《後集》八十一卷,《續集》五十六卷,《別集》九十四卷,《外集》六十六卷,宋謝維新撰。

  《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十卷,《後集》十卷,《續集》十卷,《別集》十卷,宋林駉撰。

  《玉海》二百卷,附《詞學指南》四卷,宋王應麟撰。

2534

《小學紺珠》十卷,宋王應麟撰。

《姓氏急就篇》二卷,宋王應麟撰。

《小字錄》一卷,宋陳思撰。

《鷄肋》一卷,宋趙崇絢撰。

《六帖補》二十卷,宋楊伯喦撰。

《翰苑新書前集》七十卷,《後集》三十二卷,《別集》十二卷,《續集》四十二卷,不著撰人名。

  《韻府羣玉》二十卷,元陰時夫撰。

  《純正蒙求》三卷,元胡炳文撰。

  《氏族大全》二十二卷,不著撰人名。

  《名疑》四卷,明陳士元撰。

  《稗編》一百二十卷,明唐順之撰。

  《萬姓統譜》一百四十六卷,附《氏族博考》十四卷,明凌迪知撰。

  《喻林》一百二十卷,明徐元泰撰。

2535

《經濟類編》一百卷,明馮琦等撰。

《同姓名錄》十二卷,明余寅撰。

《錄補》一卷,明周應賓撰。

《說略》三十卷,明顧起元撰。

《天中紀》六十卷,明陳耀文撰。

《圖書編》一百二十七卷,明章潢撰。

《駢志》二十卷,明陳禹謨撰。

《山堂肆考》二百二十八卷,《補遺》十二卷,明彭大翼撰。

《古儷府》十二卷,明王志慶撰。

《廣博物志》五十卷,明董斯張撰。

《御定淵鑑類函》四百五十卷。

《御定駢字類編》二百四十卷。

《御定分類字錦》六十四卷。

《御定子史精華》一百六十卷。

2536

《御定佩文韻府》四百四十三卷。

《御定韻府拾遺》一百十二卷。

《格致鏡原》一百卷,國朝陳元龍撰。

《讀書紀數略》五十四卷,國朝宮夢仁撰。

《花木鳥獸集類》三卷,國朝吳寶芝撰。

《別號錄》九卷,國朝葛萬里撰。

《宋稗類鈔》三十六卷,國朝潘永因編。

《西京雜記》六卷,梁吳均撰。

《世說新語》三卷,宋劉義慶撰。

《朝野僉載》六卷,唐張鷟撰。

《大唐新語》十三卷,唐劉肅撰。

《次柳氏舊聞》一卷,唐李德裕撰。

《唐國史補》三卷,唐李肇撰。

《劉賓客嘉話錄》一卷,唐韋絢撰。

2537

《因話錄》六卷,唐趙璘撰。

《明皇雜錄》二卷,《補遺》一卷,唐鄭處誨撰。

《大唐傳載》一卷,不著撰人名。

《教坊記》一卷,《幽閒鼓吹》一卷,《松窗雜錄》一卷,唐崔令欽等撰。

《雲溪友議》三卷,唐范攄撰。

《玉泉子》一卷,不著撰人名。

《雲仙雜記》十卷,唐馮贄撰。

《唐摭言》十五卷,五代王定保撰。

《中朝故事》二卷,南唐尉遲偓撰。

《金華子雜編》一卷,南唐劉崇遠撰。

《開元天寶遺事》四卷,五代王仁裕撰。

《鑑戒錄》十卷,蜀何光遠撰。

《南唐近事》一卷,宋鄭文寶撰。

《北夢瑣言》二十卷,宋孫光憲撰。

2538

《賈氏談錄》一卷,宋張洎撰。

《洛陽搢紳舊聞記》五卷,宋張齊賢撰。

《南部新書》十卷,宋錢昌撰。

《王文正筆錄》一卷,宋王曾撰。

《儒林公議》二卷,宋田况撰。真按:田況

《涑水記閱》十六卷,宋司馬光撰。

《澠水燕談錄》十卷,宋王闢之撰。

《歸田錄》二卷,宋歐陽修撰。

《嘉祐雜誌》一卷,宋江休復撰。

《東齋記事》六卷,宋范鎮撰。

《青箱雜記》十卷,宋吳處厚撰。

《錢氏私志》一卷,宋錢愐撰。

《龍川略志》十卷,《別志》二卷,宋蘇轍撰。

《後山叢談》四卷,宋陳師道撰。

2539

《孫公談圃》三卷,宋劉延世等撰。

《談苑》四卷,宋孔平仲撰。

《畫墁錄》一卷,宋張舜民撰。

《甲申雜記》一卷,《聞見近錄》一卷,《隨手雜錄》卷,宋王鞏撰。

《湘山野錄》三卷,《續錄》一卷,宋釋文瑩撰。

《玉壺野史》十卷,宋釋文瑩撰。

《侯鯖錄》八卷,宋趙令畤撰。

《東軒筆錄》十五卷,宋魏泰撰。

《泊宅編》三卷,宋方勻撰。真按:當作方勺(據中研院線上目)

《珍席放談》二卷,宋高誨叟撰。

《鐵圍山叢談》六卷,宋蔡絛撰。

《國老談苑》二卷,宋王君玉撰。

《道山清話》一卷,宋王暐撰。

《墨客揮犀》十卷,宋彭乘撰。

2540

《唐語林》八卷,宋王讜撰。

《楓窗小牘》二卷,不著撰人名。

《南窗記談》一卷,不著撰人名。

《過庭錄》一卷,宋范公偁撰。

《萍州可談》三卷,宋朱彧撰。

《高齋漫錄》一卷,宋曾慥撰。

《默記》三卷,宋王銍撰。

《揮麈錄》二十卷,宋王明清撰。

《玉照新志》六卷,宋王明清撰。

《投轄錄》一卷,宋王明清撰。

《張氏可書》一卷,宋張知甫撰。

《聞見前錄》二十卷,宋邵伯溫撰。

《清波雜志》十二卷,《別志》三卷,宋周煇撰。

《鷄肋編》三卷,宋莊季裕撰。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點擊此處即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