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February 15, 2010

133



第八章 擬化


  描寫一個人,把人擬做東西,叫做擬物;描寫一件東西,把東西擬做人,叫做擬人。這樣的修辭法,叫做擬化。又稱為比擬,或轉化。例如: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詩)


  你不妨搖曳著一頭的蓬草,不妨縱容你滿臉的苔蘚。(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閒話)


 木蘭把自己擬做兔子,徐志摩把頭髮擬做蓬草,鬍子擬做苔蘚;一個擬做動物,一個擬做植物;一個是整個人的擬化,一個是身上某部分的擬化:但都是擬物。另一種寫法,如:


  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乾。(李商隱:無題詩)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裏,田野裏,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朱自清:春)


134



這就是擬人。李商隱把蠟燭擬做人,朱自清把春天、太陽、小草擬做人。蠟燭擬做人,是因為它流淚;春天擬做人,是因為它的腳步近了;太陽擬做人,是因為它的臉紅起來了;小草擬做人,是因為它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它們有人的器官,有人的動作,有人的感情,就像一個人,所以說是擬人。



一、以人擬物


把人擬做物,人就有物性。詩經豳風鴟鴞:


 1.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令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譙譙,予尾翛翛。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


朱熹詩集傳,認為本詩是周公寫給成王看的。第一章「鴟鴞」擬武庚,「我子」擬周朝子弟,「我室」擬周朝王室,「鬻子」擬成王。周公把自己擬做鳥,以鳥的口吻說話,有關的人也擬做鳥。是擬物的寫法。第二章:「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也以鳥的口氣說銜取桑根,纏結巢的出入口,以預防陰雨。第三章:「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也是鳥在說話:「我取了荻穗來藉巢,我的手、口都病了,積聚工作很辛苦。」第四章:「予羽譙譙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譙譙】 注音一式 ㄑ|ㄠˊ ㄑ|ㄠˊ 注音二式 chiu chiu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羽毛散亂殘敝的樣子。詩經˙豳風˙鴟鴞:予羽譙譙,予尾脩脩。 予尾翛翛。……」更是鳥自言羽落尾禿,而巢在風雨漂搖中,勞瘁莫可言宣。通篇都是以人作鳥,擬物的寫法。


135



史記留侯世家,漢高祖想換太子,改立戚夫人子如意。張良設計聘請商山四皓輔佐太子,高祖看見了,對戚夫人說:「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 真按:名句 難動矣。……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辭是:


 2.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以太子(孝惠帝,名 真按:漢惠帝 真按:劉盈 擬鴻鵠,以四皓擬羽翮,整首歌都是擬物法。


世說新語容止篇:


 3.有人詣王太尉,遇諸賢在座。還語人曰:「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琅珠玉。」


以諸賢為珠玉,是擬物法。容止篇又有毛曾與夏侯玄共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也是擬物法。


白居易長恨歌:


 4.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這很顯然是以人擬物。李商隱無題詩:「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也是擬物修辭。


朱熹「觀書有感」詩:


 5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一首擬物詩。朱熹之學,以「道問學」為主。他認為讀書致知,才是入聖的階梯。本性雖善,也須修持勿失。所以他把自己的心田看做一口池塘,天理、物慾像天光、雲影一樣都可能同時在心田出現


136



。只要不斷吸取聖經賢傳的源頭活水,就能使心田永遠清澈如鏡。如果照詩直解,也可說是一首寫景詩;但是拿題目「觀書有感」合看,證之以朱熹平時為學的主張,就不能不說這是一首擬物詩了。


國父「祭蔣母王太夫人文」有幾句是:


 6.慈愛異常母,督責如嚴師,裁其跅弛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跅弛】 注音一式 ㄊㄨㄛˋ ㄕˇ 解釋:放蕩不檢點。漢書˙卷六˙武帝紀: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詞:【跅弛】放蕩不循規矩。《漢書‧武帝紀》:“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顏師古 注:“跅者,跅落無檢局也。弛者,放廢不遵禮度也。” 宋 陳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才者以跅弛而棄,不才者以平穩而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外人謀我教育權之可危》:“當是時,西人之跅弛無能,不得志於故里者,輒相率來 華 ,干謁求售。” 以全其昂昂千里之資。


也是擬物寫法。


  擬物,近似譬喻裏的借喻。但借喻重在事,擬物重在人,中間還是有差別的。如說:「一團亂麻,填塞我胸中。」這是借喻。亂麻借喻煩人的事。倘說:「我可在你的臉上讀出你心中的憂鬱。」這是擬物。靠一個讀字把臉擬作一本書。所以擬化裏有擬物這一類。不過有些時候,二者的差別實在微小,分辨也就不易。因此,擬物的佳例不多,討論也較少。



二、以物擬人


  而擬人的材料就很豐富,這是擬化格的主要部分。討論得也很詳細,如黃慶萱先生的修辭學,把擬人分為名詞法、代名詞法、動詞法、形容詞法、副詞法、綜合法等六種,十分細密。現在各舉一例如下:


  1.名詞法:柳絲也垂垂地披下長髮了。(陳慧劍:弘一大師傳)


137



因「長髮」這個名詞,柳樹擬人化了。


 2.代名詞法: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呀呀地啼。(胡適:老鴉)


因「我」這個代名詞,老鴉擬人化了。


 3.動詞法:桃花聽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幾點粉淚,一片片凝在地上。(許地山:春的林野)


因「聽得」這個動詞,桃花擬人化了。


4.形容詞法:這一列清貧的火車,穿過山洞,經過綠野,在一片秋光裏慢慢停下來。(陳之藩:劍河倒影)


因「清貧」這個形容詞,火車擬人化了。


 5.副詞法:石碑立在山坡上,無限哀怨地凝視著路過的行人。(蔣夢麟:西潮)


因「無限哀怨地」這個副詞,石碑擬人化了。


 6.綜合法:爬在榆幹上的薜荔,也大為喜悅,上面沒有遮蔽,可以酣飲風霜;他臉兒醉得楓葉般紅,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樹在他頭上欷歔地悲歎。(蘇雪林:禿的梧桐)


因為有「大為喜悅」、「酣飲」、「他」、「臉兒」、「醉得」、「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頭上」、「欷歔地」、「悲歎」等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的綜合應用,使得薜荔和榆樹都擬人化了。


用文法詞性來區分擬人的方法,十分細密;不過讀者只覺得這些文字很生動可愛,卻少注意文法詞性的分類


138




  擬人,是把萬物擬化為人。使萬物有人的形貌,人的生命,人的個性,人的感情,甚至人的故事。物我完全平等。兒童文學裏的童話,幾乎全是這種寫法。童心不泯,萬物就很容易人性化。如果詩人、文士能保有一顆赤子之心,他的作品裏的事物,就常會人性化。唐人盧仝詩云:


  7.昨夜醉酒歸,仆倒竟三五。摩挲青莓苔,莫嗔驚著汝。


  辛棄疾模仿他的作法,有詞云:


  8.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怕驚著石上青苔,疑松樹要來扶醉,不只是設想奇異,也是推己及物的赤子之心的展延。所以筆者認為修辭裏有擬人這一種寫法,是作者的移情作用。天雲日月本無情,山水草木也無情,家具什物更加無情;動物雖有情,也不是人類的情。作者把自己的情移到它們身上,使它們有了人類的情,看起來就像人了。所以那些事物所表現的情,事實上就是作者的情。這就是王國維所說的「有我之境」。他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我的情移到物上。他所舉的例子是馮延巳的鵲踏枝:「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和秦觀的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人間詞話)花不語,是因為馮延巳有淚眼,覺得連花都不理他,這青春實在難留。孤館春寒,杜鵑哀啼,是因為秦觀謫居郴州,覺得客館寂寞,杜鵑在聲聲催他歸去。


  科學探究真,文學追求美。 真按:科學語言vs.文學語言 真按:文學語言vs學術語言 探究真,物理和人性是兩回事;追求美,物理和人性就合而為一了。


139



科學說杜鵑吃死蛇腐鼠,偷巢擠蛋,是鳥中的流氓;文學說杜鵑啼血催人,不如歸去,最有人性,最富怨情。我們固不能說科學冷酷無情,但也不能笑文學無端地給萬物以生命人情。


  草木花卉,各自生長,本不為人類而生存。但人們利用它們,以禾稼為食物,以花草作賞玩;詩人文士,又一廂情願地替它們加上人類的性格和感情。周敦頤說牡丹是富貴中人,因為唐人愛牡丹;菊是隱逸之士,因為陶潛愛菊;他自己愛蓮,就說蓮是君子:這是道學家的看法。香草是君子,蕭艾是小人,這是忠君愛國、憤世嫉俗的屈原的看法。崔護倜儻,說「桃花依舊笑春風」;杜甫嚴峻,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漢人灞橋折柳贈別,劉禹錫就說:「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 真按:好句 」韋莊感時懷古,就說;「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烟籠十里堤。」桃花、楊柳,有何知覺,但詩人把它們化為艷姐兒、輕薄女、多情種子和冷眼旁觀者,有血肉人情了。



三、擬化由於移情


  作者移情,使萬物有了人性;讀者從萬物的人性,領略了作者的情。「美國的月亮比中國的月亮圓。」這是時下嘲謔崇洋拜美的人的一句話。因為五洲四海同一個月亮,哪有美國的月亮特別圓的呢?但是,杜甫的詩句說: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


  我們這就不能不承認它的真摯感人了。在老家的簷宇底下,在親人的閒談聲中,看天空月亮,便格外明美可愛


140



。因為它含有鄉情,彷彿是家人之一了。


朱敦儒臨江仙詞云:


 2.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 真按:好句


朱敦儒當北宋淪亡,高宗南渡之時,妻離子散,音信暌隔,所以感慨地說;月亮還懂得重圓,星星也知道再聚,為什麼人卻不見歸來。自身的離情別緒,拿星月的圓聚作比,彷彿星月也都是知情解意的人。讀者也感染了作者的惆悵與無奈。


吳文英浣溪沙詞:


 3.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於秋 真按:好句


這詞表現了春夜的寂寞,也許是文人的無病呻吟,但無可否認,作者有豐富的想像力。李清照婚後,丈夫趙明誠仍往太學求學,臨別時,李作詞相贈,有句云:


 4.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鳳凰臺上憶吹簫)


終日凝視著流水,流水也被感動:「這新婦如此癡情。」流水就成為同情她的人。讀者也起了共鳴。


周邦彥蘇幕遮詞:


 5.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這是宿雨初晴的夏天早晨,鳥雀歡欣的歌聲和動作,彷彿活潑的兒童,給人們帶來了喜悅。


141



文人們對花鳥的感覺特別靈敏,這方面的擬人修辭也比較多。韓愈晚春詩云:


 6.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榆莢】 注音一式 ㄩˊ ㄐ|ㄚˊ 解釋 漢代錢名,即莢錢。重三銖,錢面有漢興二字。見漢書˙卷二十四˙食貨志下。榆樹在春季結成的果實。清˙陳維崧˙定風波˙蝴蝶成團榆莢飛詞:蝴蝶成團榆莢飛,輕狂恰稱五銖衣。          詞:【榆莢】亦作“榆筴”。1.榆樹的果實。初春時先於葉而生,聯綴成串,形似銅錢,俗呼榆錢。《太平御覽》卷九五六引 漢 崔寔 《四民月令》:“二月榆莢成者,收乾以為醬。” 北周 庾信 《燕歌行》:“桃花顏色好如馬,榆筴新開巧似錢。” 唐 李商隱 《一片》詩:“榆筴散來星斗轉,桂花尋去月輪移。” 清 陳維崧 《定風波‧贈牧仲歌兒阿陸》詞:“蝴蝶成團榆莢飛,輕狂恰稱五銖衣。”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辛亥游錄》:“水濱有小蟹,大如榆莢。”2. 漢 代錢幣名。即莢錢。重三銖,錢面有“漢興”二字。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聚人曰財,次政曰貨……但赤側深巧學之患,榆莢難輕重之權。” 唐 杜甫 《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夫時患錢輕,以至於量資幣,權子母。代復改鑄,或行乎前榆莢、後契刀。” 明 徐渭《春興》詩之二:“半緡榆莢求書客,數點梅花換米翁。” 清 阮大鋮 《燕子箋‧謀緝》:“多尋榆筴提控鈔,特為槐黃舉子忙。”參閱《漢書‧食貨志下》。 惟解漫天作雪飛。


且不論這首詩寓意何在,看起來就像一幅社會眾生相。不管有才無才,都想及時表現一番。妍媸巧拙,一齊登場,十分熱鬧可愛哩。


天寶之亂,杜甫在長安,作春望詩,說:


 7.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也是擬人寫法:帶雨春花,看去似在流淚;離枝飛鳥,也心有驚恐吧!因杜甫身陷魔掌,國破家亡,看上去連花都在悲哭,連鳥都在驚怖了。


王維也在天寶亂時,身困長安,被禁菩提寺。因凝碧詩心繫故國,為肅宗特赦,且任太子中允,心中歡喜,乃作詩云:


 8.花迎喜氣皆知笑,鳥識歡心亦解歌。


和杜甫看到的花鳥正相反了。


同樣的景物,作者心境不同,看到的情景就不同,也無非是移情作用。崔應階嫌揚州侈靡庸俗,作詩云:


 9.青山也厭揚州俗,多少峰巒不過江。 真按:好句 (見隨園詩話)


但是鄭板橋在儀真縣(屬揚州府)江村茶社裏寄給他弟弟的信裏說:


142



10.嬌鳥喚人,微風疊浪,吳楚諸山,青蔥明秀,幾欲渡江而來。


江南青峰,沒有夸娥氏之子去背負,自然不到江北。但是一個說揚州太俗,不肯過江;一個說儀真可愛,想過江來。都只是拿自己的觀點去人化青山罷了。


擬人與夸飾,有時會同時出現在一個句子裏。如岳飛滿江紅詞的「怒髮衝冠」,「怒髮」是擬人,「衝冠」是夸飾。又如桃花扇餘韻,正義藝人柳敬亭,高聲悲歌:


 11六代興亡,幾點清談千古慨;半生湖海,一聲高唱萬山驚。


這也是擬人、夸飾兼而有之。大抵感情濃烈時,就同時兼有兩種現象。


  呼天搶地也由於感情濃烈。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呼天搶地】 注音一式 ㄏㄨ ㄊ|ㄢ ㄑ|ㄤ ㄉ|ˋ 注音二式 h tin ching d 相似詞相反詞 樂極忘形 解釋 搶地,用頭撞地。呼天搶地形容極度的哀傷、悲痛。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太公瞑目而逝,合家大哭起來。匡超人呼天搶地,一面安排裝殮。亦作搶地呼天。 事到無可奈何,但又不肯罷休的,就會乞求天地萬物幫忙,那天地萬物就擬化為人。朱敦儒又有一首相見歡詞,末句云:


  12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倚悲風吹淚過揚州。


  西廂記哭宴,鶯鶯不願日落時張生離去,唱道:


  13倩疏林,你與我掛住斜暉!


 請悲風吹送眼淚,請疏林掛住斜暉,都是無可奈何時向大自然求救。


 嘴裏瘋瘋顛顛,是因為心裏感情濃烈。


 科學要真,文學要癡。科學真,求的固是真理;文學癡,表的卻是真情。擬人修辭,是真情的流露,癡情的轉移。 真按:科學語言vs.文學語言


143



第九章 音節


 音節是修辭方法之一,但是修辭書大都不討論音節。這可能是因為它比較抽象的緣故。音包含聲、韻、調,節是節奏。這在韻文裏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即使是散文,也有它不可缺少的功用。



一、聲的功用


 唐詩紀事卷四十,說賈島到京城考試,騎驢賦詩,得到「僧推月下門」的句子(隋唐嘉話說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想改「推」字為「敲」字,就舉手作推敲的姿勢,不覺衝撞了京兆尹韓愈的坐騎。韓愈問他為什麼這樣冒失,賈島說明鍊字的意思。韓愈考慮了一下,說:「『敲』字佳矣!」兩人就成為詩友。有人說,賈島看見和尚在月下推門就用推字,在月下敲門就用敲字,照實寫就好,何必「推」「敲」不定?又有人說,韓愈為什麼替賈島決定敲字?敲字比推字好在哪裏?筆者認為:賈島所想的,不是事實的紀錄,而是形象的表現,看他舉手作推敲的姿勢就可知道;韓愈想到的是聲音的問題,敲字的聲音比較好。推字是舌尖音,舌尖音沉濁;敲字是舌面音,在唐代是舌根音


144



,舌根音清脆。敲字跟上面的僧字組合更加好聽。


  隨園詩話補遺卷一說:「同一著述,文曰作,詩曰吟,可見音節之不可不講。然音節一事,難以言傳。少陵『群山萬壑赴荊門』,使改『群』字為『千』字,便不入調;王昌齡『不斬樓蘭更不還』,使改『更』字為『終』字,又不入調。字義一也,而差之毫釐,失以千里。」筆者以為「群」、「千」的差別,只在撮口呼與齊齒呼,相去不多;「更」、「終」的差別是舌根音和舌尖後音的不同,前者比較慷慨清越。


 胡適先生有一首題名小詩的詩:


  1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


  幾次細思量,情願相思苦。


他在嘗試集的再版自序裡說這首詩的原稿,第三句本是「幾度細思量」,後來把「度」字改為「次」字。為什麼呢?他說:


  因為「幾、細、思」三字都是齊齒音,故加一個齊齒的「次」字,使四個字都成為齊齒音;


  況且這四個字之中,下三字的聲母又都是齒頭一類:故「幾次細思量」一句,讀起來使人不能不發生一種咬緊牙齒忍痛的感覺。這是一種音節上的嘗試。


「幾、次、細、思」四個字的聲母,是舌尖前音ㄗㄘㄙ(ㄐㄑㄒ和它有相合處),發音時舌尖和齒齦摩擦,尖細碎裂,參差不齊,所以讀起來有咬緊牙齒忍痛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很適合「相思苦」的情景的


145





胡先生的靈感,是從讀舊詩詞來的。他接著說:


 2.姜白石的詞有:「暝入西山,漸喚我一葉夷猶乘興。」「一葉夷猶」四字使人不能不發生在平湖上蕩船,「畫橈不點清鏡」的感覺,也是用這個法子。


他所引的是姜夔湘月詞裡的兩句。「一葉夷猶」四個雙聲字,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夷猶】 注音一式 |ˊ |ㄡˊ 相似詞 猶豫 解釋 1.遲疑不決。楚辭˙屈原˙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文選˙謝脁˙新亭渚別范零陵詩: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猶。亦作夷由。      2.從容不迫的樣子。宋˙姜夔˙湘月˙五湖舊約詞:暝入西山,漸喚我、一葉夷猶乘輿。          按:夷猶疑即疑猶、優游也.均雙聲詞!優遊則雙聲又疊韻. 一面寫一艘小船在湖面滑行,一面又形容搖櫓的聲音。是以聲(字的聲母)象聲(搖櫓聲),和他自己寫的以聲象情(相思情),有異曲同工之妙。


胡先生對這方面很敏感, 真按:胡適 也很有興趣。他在談新詩一文中,又舉了一例:


 3.新體詩中也有用舊體詩詞的音節方法來做的。最有功效的例是沈尹默君的三絃:


 中午時候,火一樣的太陽,沒法去遮攔,讓他直曬長街上。靜悄悄少人行路;祇有悠悠風來,吹動路旁楊樹。 誰家破大門裡,半院子綠茸茸細草,都浮著閃閃的金光。旁邊有一段低低的土牆,擋住了個彈三絃的人,卻不能隔斷那三絃鼓盪的聲浪。門外坐著一個穿破衣裳的老年人,雙手抱著頭,他不聲不響。


這首詩從見解意境上和音節上看來,都可算是新詩,一首最完全的詩。看他第二段「旁邊」以下長句中,「旁邊」是雙聲;「有一」是雙聲;段、低、低、的、土、擋、彈、的、斷、盪、的,十一個都是雙聲。這十一個都是「端透定」(DT)的字,模寫三絃的聲音: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