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February 15, 2010

146



又把擋、彈、斷、盪四個陽聲的字和七個陰聲的雙聲字(段、低、低、的、土、的、的)參錯夾用,更顯出三絃的抑揚頓挫。……(胡適文存第一集)


其中十一個「端透定」的字,一般寫法,「低低的」應是「矮矮的」,「擋住」應是「遮住」,「鼓盪」應是「悠揚」等。為了象徵彈三絃的聲音,特地改成帶有聲符ㄉㄊ的字。虧沈先生寫得出,也虧胡先生看得出。



二、韻的功用


  聲母的差別,不如韻母的差別顯著。所以古人吟詩,很講究選韻,前人以為:「語壯者不可用柔韻,當柔者不可用剛韻。選韻必須響亮。音啞字啞之韻,尤當避免。」並且認為東、陽韻多響,支、微韻多啞。以現在的新韻來說:收ㄧ韻的複韻ㄞㄟ,有低沉的感覺,適合寫哀怨的感情;收ㄨ韻的複韻ㄠㄡ有舒放的感覺,適合寫闊大的景象;收ㄋ聲的聲隨韻ㄢㄣ,有溫柔的感覺,適合寫敦厚的感情;收兀聲的聲隨韻ㄤㄥ,有高亢的感覺,適合寫歡樂之情,雄壯之象。不過平韻、仄韻還有分別,開、齊、合、撮四呼也不相同。譬如ㄠ韻,盧綸的塞下曲:


  1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高、逃、刀,是平聲開口呼,舒放的音節,顯出闊大的場面。而孟浩然的春曉詩:


  2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147



曉、鳥、少,是上聲字,曉、鳥又是齊齒呼,就變得轉折柔曼 真按:國無!待查! 有春眠慵懶,欲起還休的慼覺。其中關係的微妙,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杜甫登高詩:


 3,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迴。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用平聲ㄞ韻字(迴、杯與來、臺同韻),能感覺到一種淡淡的哀愁,飄散在山巔水湄、葉落草枯之中,天上人間,都是秋來容老的時候了。


再以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來作比較:


 4劍外忽傳收薊此,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歇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用平聲ㄤ韻字押韻,念起來就像湯湯流水,洋洋琴韻;又像振翅凌空,翱翔藍天白雲中。一種興奮快樂的情緒充滿字裏行間。


又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裏的句子:


 5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兩句映襯詩,上句寫富家浪費食物,下句寫窮人飢餓而死。應該說是「餓死骨」,才能和「酒肉臭」相應;作者為什麼捨「餓」字而取「凍」字?這就是音響音啞的緣故。凍字ㄉ聲ㄨㄥ韻,


148



音響;餓字兀聲ㄜ韻,音啞。(今國語已無兀聲,因它發音沉濁而被淘汰。)這在「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杜甫,必然是仔細吟哦過的。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第一句:


 6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一個「大」字,從聲音上便見得天風浩蕩,岸崖高闊;一個「江」(古音ㄍㄤ)字,從聲音上便見得江水泱泱,橫無際涯;接著又是一個洪亮的「東」字,更顯得氣象萬千。吹劍續錄記一位幕士,說東坡詞,須關西大漢,執鐵綽板 真按:國無!待查!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綽板】 注音一式 ㄔㄨㄛˋ ㄅㄢˇ 注音二式 chu bn 相似詞    相反詞解釋 調節曲調旋律的拍板。 彈銅琵琶,唱「大江東去」。就是這種境界。而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不只是景象淒清瑣細,同時也因一個曲折的「曉」,一個纖曼的「殘」,再一個低沉的「月」字,就只好由十六七歲女孩兒,用紅牙板擊拍來唱了。王國維先生說境界有大小,但不以大小分優劣;筆者認為:洪亮的響字適宜寫大境界,低沉的啞字適宜寫小境界,應該是沒錯的。


再看王粲登樓賦:


 7.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任字讀陽平)


  唯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之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


第一段用平聲ㄡ韻字押韻,寫在當陽城樓上瞭望四周原野,視界空闊。因為ㄡ韻平聲字有悠遠的感覺


149



,寫異鄉景色,就帶著茫茫愁緒。第二段用平聲ㄣ韻字押韻,寫山高水深,有家難歸,十分懷念故鄉。因為ㄣ韻平聲字,有纏綿深沉的感覺,很適合寫無可奈何的相思。而這一段押韻的今、任、襟、岑、深、禁、音、吟、心等九個字,有六個是齊齒呼,更顯得細柔而嬝嬝不盡。第三段用入聲職韻字(註一)押韻,寫他有才不得施展,心中抑鬱無聊。入聲韻短促急切,有戛然而止,壓屈難伸的感覺,最適合寫憂悒、鬱悶、憤激、悲壯的情緒。所以李清照聲聲慢詞,用入聲職韻字,寫她晚年孀居的寂寞愁戚;岳飛滿江紅詞,用入聲屑韻字,寫他敵愾同仇的悲壯情懷,都非常適合。王粲登樓,由觸景生情,到思鄉懷歸,到感慨有志難展。文中用韻,由繆悠不盡,到低沉繚繞,到急促收縮。以聲寫象,以音抒情,配合得恰到好處,發揮了文字最大效果。


黃永武先生「中國詩學」設計篇,說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詩,是利用韻腳音響來強化情感,表現意志的。原詩是:


 8.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烟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150



黃先生以為:第一行以邊、天二字押韻,有廣袤遼闊的感覺,顯示曠遠的走馬川行的路程。第二行以吼、斗、走三字押韻,有曲折起伏的感覺,顯示行途多石多風,崎嶇艱險的景象。第三行以肥、飛、師三字押韻,有平鋪延伸的感覺,顯示大軍西行,逐漸行進的景象。第四行以脫、撥、割三個入聲字押韻,有挫折不暢的感覺,顯示塞外苦寒,舉步維艱的景象。第五行以蒸、冰、凝三字押韻,有向上漸昇的感覺,顯示凝聚力量,突破困境的景象。第六行以懾、接、捷三個入聲字押韻,有急促畏縮的感覺,顯示敵騎逃匿,我軍奏捷的景象。而六行詩以平仄、平仄、平仄三循環相間的形式組成,更給人一種一強一弱、一進一退、一起一伏的感覺。因此行師大漠,苦戰滅敵的景象,就在聲形相配,表裏一致的修辭法中,顯露無遺了。本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這種體例很少見。清沈德潛唐詩別裁云:「此嶧山碑文法也,唐中興頌亦然。」嶧山碑文是李斯作,歌頌秦朝的偉大;大唐中興頌是元結作,歌頌肅宗的中興。因為主旨相似,所以體例亦宜同。而本詩並非頌辭,且為七言,恐非模仿嶧山碑文,而是別出心裁,獨創一格,以配合他想寫的特殊境界的。



三、調的功用


  近體詩講究平仄,是為了音節的抑揚頓挫,和諧好聽。我們如以西漢的柏梁臺七言詩和王維的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七律詩作一比較,就可知道。學者們討論七言詩的形成,柏梁臺詩是主要作品 真按:柏梁臺詩的文學史價值


151



。它對我國文學史上七言詩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它是一首有名的詩。不過這首詩是漢武帝建造柏梁臺落成,詔群臣聯句賦詩的作品。第一句是皇帝自作,第二句是梁王作,以下是大司馬、丞相等,最後一句是東方朔作。共二十六人,各賦詩一句,共二十六句。這樣一盤大雜燴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雜燴】 注音一式 ㄗㄚˊ ㄏㄨㄟˋ 注音二式 tz hui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以各種菜餚燴製的菜。比喻雜亂拼湊而成的事物。如:這篇散文純屬雜燴,毫無章法可言。 自然不能配搭和諧。但是主要的還是那時候只知道押韻,卻不知道平仄。音分平仄,是南朝梁沈約發現的(註二)。所以講究平仄相間的近體詩,南朝雖略有萌芽,但要到唐朝才能興盛而登峰造極。且錄柏梁臺詩前十句如下:


  1.日月星辰和四時,驂駕駟馬從梁來。郡國士馬羽林材,總領天下誠難治,和撫四夷不易哉!


  刀筆之吏臣執之,撞鐘擊鼓聲中詩。宗室廣大日益滋,周衛交戟禁不時,總領從官柏梁臺。……


  有的句子平聲字太集中(如第二、四、七句),平淡無奇;有的句子仄聲字一長串(如第三、八句),急迫不暢。念起來如同嚼蠟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嚼蠟】 注音一式 ㄐㄩㄝˊ ㄌㄚˋ 注音二式 jiu l 相似詞    相反詞解釋 比喻無味。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紅樓夢˙第五回:若不先閱其稿,後聽其歌,翻成嚼蠟矣。 單調無味。與其說是詩,倒毋寧說是七字句的散文。


  再看王維的早朝詩。


  2.絳幘雞人報曉籌 真按:國無!待查!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幘】巾-11-14     注音一式 ㄗㄜˊ 解釋:古代用來包裹頭髮的布巾。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甄沖:既去,便見兩岸有人著幘捉馬鞭,羅列相隨,行從甚多。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秦重洗了臉,因夜來未曾脫幘,不用梳頭。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曉籌】 注音一式 ㄒ|ㄠˇ ㄔㄡˊ 注音二式 shiu chu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更籌,為夜間計時的竹籤。唐˙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詩:絳幘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日色纔臨仙掌動,香烟欲傍袞龍浮。朝罷須裁五色詔,珮聲歸向鳳池頭。


  同樣是寫君臣盛會,朝廷大典,但是王維詩就像鈞天韶樂,鏗鏘動人。更進而顯示了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的堂皇氣象。


152



漢人不明白平仄的道理,沒有人定的平仄詩律。五言詩還沒關係,七言詩就顯得弛緩無力,或詰屈聱牙。王維詩按照七律規格寫作,抑揚頓挫,有音節的美感。


七言詩的前四字,必定兩個字一組,兩個詞組;後面三個字就隨便編組。五言詩再減少兩個字。因為詞組和平仄有極密切的關係,所以詩人們在那些位置上,總選用適當的字。同樣是頭髮,該平聲就用「鬢毛」,該仄聲就用「短髮」;同樣是杜鵑,該平聲就用「子規」,該仄聲就用「杜宇」;同樣是柳樹,該平聲就用「垂楊」,該仄聲就用「柳色」………。反正這一類平仄不同而意義相同的詞彙不少,只要稍費心思,就可找到。陸游的七絕春晚即事詩:


 4.龍骨車鳴水入塘,雨來猶可望豐穰。老農愛犢行泥緩,幼婦憂蠶採葉忙。


第三句的「犢」字是作者為了配合規律而特意選用的。犢是小牛,小牛是不「行泥」的。應該用牛字,但牛是平聲字,而這句詩的第四個字是不能用平聲的,所以作者選用犢字來代替牛字(這是借代格中的特定代普通)。因為犢字是入聲字,屬仄聲,這樣就合規律了。第四句的「葉」字應該是「桑」字,也因為那個位置必須用仄聲字,就用葉字來代替桑字(這是借代格中的普通代特定)。這都是為了合規律、配音節而選字的。但也有全以意境為主,不顧規律束縛的。像崔顥黃鶴樓七律詩,前四句:


 5.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很多字不合規律,看第三句就可知道。顧全意境,犧牲規律,到底不是詩的正格,只是不得已的辦法


153



。不守平仄,稱為「拗句」。有些詩人,更故意用拗句的怪異音節,來表現意境。如李商隱的名作登樂原遊:


 6.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第一句第三、四兩字,應該平聲,他卻用了「意不」兩個仄聲字,使得全句都是仄聲字;而「不適」兩字又是入聲字,迫促咽塞,標準的拗句。但是這特殊的安排,有一個目的,就是借怪異的聲調,表現他抑鬱的情緒。仄聲字本來就彎曲不平,五個仄聲字一齊下來,又用兩個入聲字作結,讀來就彷彿由長吁短歎而至啜泣。那麼他一肚子的憂悒不適,在字音裏就可感覺出來了。李商隱受制於令狐綯,一生坎坷,寫了不少憂憤詩,這是一個例子。


杜牧江南春詩:


 7.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烟雨中。


第三句「四百八十寺」,一連用了五個仄聲字,也是拗句。他的目的,也是用特殊的音調,造成以聲表象的效果。這首詩雖題名為江南春,卻是借人間的繁華,寫歷史的無情,鶯啼花開,天地美景;酒旗招展,人間樂事。但是經不起歷史的推移,金粉南朝,只剩得無數佛寺,矗立在烟雨淒迷中。上半首寫春光,下半首寫風雨,從明媚突變到陰暗,從五彩繽紛忽然轉為無光的灰白。「四百八十寺」做了兩個不同世界的橋梁。兩個去聲字(四、寺)、三個入聲字(百、八、十)接連而至,低沉到叫人喘不過氣來。讀者就不得不跟著它由興奮到恬靜,由眼花撩亂到悠然神遠了


154





四、節奏的功用


  以上是討論聲、韻、調對修辭的影響。至於節奏,大致是字數多寡、句子長短的問題。而講究節奏也是為了語調和諧,文氣暢順,有音樂之美。除了極少數特殊情形外,大都不用一個字造句。譬如論語裏,孔子稱呼學生單名的時候,後面總要加個「也」字或「乎」字。如「雍也可使南面」、「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等。如果稱呼時連名帶姓,就不加別的字。如「有顏回者好學」、「孝哉閔子騫」等。這是因為我國語言屬於孤立語,一個文字一個音節。單獨使用,就沒有節奏感。有時為了使上下句子整齊,節奏和諧,往往增加一些同義字,以補足語氣。例如:


  1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左傳僖公四年)


  「尚」就是「猶」。從文義說,一個字就夠;從音節說,卻是兩個字較好。這句話可說是最早的「四六文」。袁枚祭妹文:「後雖小差,猶尚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殗】歹-8-12 注音一式 |ㄝˋ 注音二式 y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微病的樣子。唐˙陸龜蒙˙幽居賦:時牽殗,自把渠疏。清˙袁枚˙祭妹文 :後雖小差,猶尚殗。    重疊的樣子。文選˙左思˙吳都賦:攢柯挐莖,重葩殗葉。李善˙注:殗, 重也,葉重疊貌。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殗殜】 解釋 生病半臥半起。清˙袁枚˙祭妹文:後雖小差,猶尚殗殜。 無所娛遣。」「猶尚」二字,如果去掉一個,句子既不整齊,音節尤其難聽。


  2.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中庸第三十一章)


  「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二句,因為「天」、「地」是單音詞,如果不用「之所」而只用「所」的話


155



,便成了「天所覆,地所載」三音節的句子,和前後文四音節的句子不和諧。所以一定要加一個「之」字,成為「之所」。


還有一個理由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載」這兩句,因為夾在中間,尤其不可沒有「之」字。一個段落裏,一連串類似的句子並列在一起,如無其他特殊作用,總是短句在前,長句在後,先促後舒,節奏就好聽;如果長句在前,短句在後,先舒後促,節奏就不好聽;短句夾在中間,也不好聽。譬如王禹偁的黃岡竹樓記:


 3.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前四句都是三音節的短句(「待其」二字只是轉折連詞),末句為七個字的長句,先迫促,後舒緩,念起來就很好聽。又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4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這兩段文章都是四字一句的短句構成。雖然開頭有「若夫」、「至若」,中間有「則有」、「而或」等詞加長了句子


156



,但那些都是加添的連詞,不是句子的本文。所以可說全是四字句疊連到底,到最後的「慼極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才算真正把句子拉長,而兩個「矣」字也使人深深地透了一口氣,因此而悠揚不盡,餘味無窮。彷彿山中瀑布,重疊沖激,最後到了平原,一瀉千里。短句在前,長句在後,它所造成的節奏,就有這樣的好處。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結尾處:


 5.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


「不然」只是轉折連詞;「連山」、「長林」各為四字句,末字都是入聲;「振之」、「照之」各為五字句,末字一平一入;「此皆」以下二十五字作一句讀,結以平聲字。在意義上,以反語作結,跌宕有致:在音節上,抑揚頓挫,餘音迴響不絕。


最值得恬吟密詠的,是蘇軾赤壁賦裏的幾句:


 6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酒臨江,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釃】酉-19-26     注音一式 ㄌ|ˊ 解釋:用水清理酒渣。集韻˙平聲˙支韻:釃,以水糟。    ㄕ sh(08705教育部國語辭典   【釃】酉-19-26 注音一式 ㄕ 解釋 1.濾酒。說文解字:釃,下酒也。詩經˙小雅˙伐木:伐木許許,釃酒有藇。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援乃擊牛釃酒,勞饗軍士。章懷太子˙注: 釃,猶濾也。       2.斟。宋˙蘇軾˙赤壁賦: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3. 疏通、分流。漢書˙卷二十九˙溝洫志:乃釃二渠以引其河。顏師古˙注引孟 康曰:釃,分也。分其流,泄其怒也。ㄌ|ˊ l(03412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這段文章,「方其」兩字只是承上啟下而已,真正的句子從「破荊州」開始,「東也」、「雄也」的「也」字省掉,本段以東、空、雄三字押韻;韻腳後面的虛字,照例是要省掉的。念起來就是:兩個三字句,五個四字句,一個五字句,句子逐漸加長。再配上三個洪亮的「ㄥ」韻字,就像層出不窮的浪濤


157



,排山倒海而來,氣勢非常雄壯。最後一句「而今安在哉」,五個字,用低沈的聲音慢慢念,把「哉」字儘量拉長,讓哀怨的「ㄞ」韻渺渺而逝。(這一句不押韻,虛字不能省。)極熱鬧的場面,倏然消失,變成空無所有的野岸荒江。讀者自然會感受到人生虛渺,歷史無情。


徐志摩康橋的早晨裏有一段話:


 7.說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真按:好句


末句「流水的殷勤」非常美。它的美,不只是因為有「殷勤」二字把流水擬人化了,而是它富有音樂性。前面兩個三音節的短句,接著一個五音節的長句;而「殷勤」兩字又是平聲的疊韻聯緜詞,真是情致嫣然。如果改為「水的清」,就沒有韻味;或改為「流水的清澈」,也沒這麼漂亮。這微妙的音節,只要輕聲低誦一下,就不難體會。如果把「星月的光明」這個五字句改成「月的明」三字句,「草的青」改為「草的綠」,帶個仄聲字,音節可能更美。


不好的詩,不如散文;好的散文,就如同詩。從這些例子裏可以看出。


音節的運用,不只是詩,散文也一樣需要;不只是文言,白話也同樣需要它。



(註一)入聲是很短促的聲調。它的調值大約是去聲的一半。它跟上聲、去聲一樣,同屬仄聲。我國古代,南北都有入聲;從宋朝開始,北方漸漸失去入聲。所以元曲沒有入聲。現在的國音


158



,以北平音為標準。北平音沒有入聲。原來的入聲字,都分派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去。譬如一、十、百、六四個字,現在國音,分屬陰、陽、上、去,在古代都是入聲。長江以南各地,還大都保有原來的入聲。舊韻書把入聲分成屋、沃、覺、月、質、職、屑、洽、合等類。大致說來,入聲字的韻腳,都是國音裏的單韻,沒有複韻,更沒有聲隨韻。因為古今入聲韻的分合十分複雜,很難用現在的國音說明。就借用舊韻書的名稱,如入聲職韻字、入聲層韻字等。


(註二)以現在國音來說,陰平、陽平是平聲,上聲、去聲是仄聲。舊入聲字分派到陰、陽、上、去的,全都回來,歸在仄聲裏。古代平聲不分陰陽,只叫平聲:上、去、入是仄聲。平、上、去、入雖自古就有,但一直到南朝梁沈約才發現。梁書沈約傳說:「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而獨得胸衿,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問周捨:『何謂四聲?』捨曰:『「天子聖哲」是也。』……」在從前,天字是平聲,子字是上聲,聖字是去聲,哲字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是那時的四聲。現在國音,前三字同;只是哲字已分到陽平。第一個是平聲,後三字是仄聲,這就是平仄聲的分別。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