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February 26, 2010

301




  索引:A.莊為斯《駢字類編引得》,1966年臺北四庫書局出版。B.何冠義、朱憲、孫蘭風《駢字類編索引》,198812月中國書店出版。


  現存類書還有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類集》三十卷(又名《白氏六帖》。北宋晁仲衍將出處一一考證注出,稱《白氏六帖事類添注出經》。南宋孔傳仿白書作《六帖新書》,又稱《孔氏六帖》。南宋時二書合刻,稱《白孔六帖》)、宋晏殊《類要》(僅存殘本)、吳淑《事類賦》、王應麟《玉海》、章如愚《山堂考索》、陳景沂《全芳備祖》、高承《事物紀原》、陳元靚《事林廣記》等。明代俞安期《唐類函》、陳耀文《天中記》、王圻《三才圖會》、章潢《圖書編》等。清代張英、王士禛等《淵鑑類函》、陳元龍《格致鏡原》、王初桐《奩史》等。


  利用類書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核對原書,不可直接使用。校勘時,也要慎重,不可輕信類書。真按:摘要


二、叢書


(一)什麼叫叢書


  叢是叢聚之義,叢書指把多種不同的書編在一起,冠以一個總名。叢書和類書都屬於編纂而成的書,但體例不同,類書要打亂拆散原書,叢書則保持原書的完整性,就是說把各書整部完整地收入。其收錄標準和排列順序根據編者的宗旨各不相同,不像類書那麼講究。比較嚴謹的體大思精的叢書是《四庫全書》,其次還有《大藏經》、《道藏》等。但大部分綜合性叢書都是隨刻隨印,並無嚴格次序。


302



(二)叢書的起源與功用


  “叢書”之名起于唐陸龜蒙《笠澤叢書》,但那是文集,不是叢書。一般認為叢書起于南宋俞鼎孫、俞經《儒學警悟》,成於南宋嘉泰二年,罕傳,到1922年陶湘刊印,才為世人所知。這部叢書收入六部宋人著作:汪應辰《石林燕語辨》十卷、程大昌《演繁露》六卷、馬永卿《懶真子錄》五卷、真按:一作嬾真子! 程大昌《考古編》十卷、陳善《捫虱新話》八卷、俞成《螢雪叢說》二卷。


  其次是南宋左圭《百川學海》,有南宋咸淳刻本、明刻本、民國十六年陶湘影宋咸淳刻本。這部叢書收入唐宋人著作100179卷。到明代,叢書已較多,清代叢書更是為數眾多,舉不勝舉,一直沿至當代。


  我國先秦至宋元時期的圖書,到明清時期絕大部分都被收入叢書,目前流傳的版本也以叢書本居多。明清兩代的圖書雖然單刻本數目巨大,但叢書本也十分豐富。因此,叢書是我們查找圖書資料時必須熟知的文獻群體。叢書在保存一些篇幅較小的圖書方面,有著很大貢獻,如不收入叢書,許多小書都早已失傳了。在這方面最成功的是佛教經籍大叢書《大藏經》和道教經籍大叢書《道藏》,清代周永年《儒藏說》主要就是以二藏為榜樣,希望編集儒家經籍為《儒藏》,以便保存與利用。


  叢書可分為綜合性叢書和專科性叢書。上面講到叢書起源,一般指綜合性叢書而言,因為綜合性叢書更具典型性。專科性叢書則起源很早,最早的叢書恐怕要推“六經”,在先秦時即已形成。後來《樂經》失傳,僅存五經,即《周易》、《尚書》、《毛詩》、《儀禮》、《春秋》。再後來增加《周禮》、《禮記》,《春秋》分《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就成為《九經》。加上《論語》、《爾雅》、《孝經》形成《十二經》。加上《孟子》形成《十三經》。唐代開成石經就不包括《孟子》,只有十二經


303



。《孟子》在北宋晚期才列入經書。歷史上曾多次刊刻石經,有東漢熹平石經、三國魏三體石經,唐開成石經、五代蜀石經、北宋二體石經、南宋御書石經、清石經等。五代還把九經刊刻木版印刷成套書。這些都完全具備了後來“叢書”的特徵,因此,叢書由來甚久。


  史書,在三國時即以《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稱“三史”。後《東觀漢記》失傳,又把《史記》、《漢書》、《後漢書》稱“三史”。真按:三史 唐代科舉考試設有“三史科”,可知這已成為一組文獻。唐初修“五代史”,指《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結果五代史的“志”最後成,都放到《隋書》中。其他四史沒有志。宋代形成《十七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當時四川眉山嘗刻南北朝七史,稱“眉山七史”,也是一組正史。到元代,曾有十路儒學合刻《十七史》,實際僅刻《十史》,眉山七史仍用宋版修補。明代南京國子監有《二十一史》,初用宋、元、明初舊版修補,萬曆間又大量重刻,至清初猶補版刷印,世稱“南監本”。北京國子監又重刻《二十一史》,稱“北監本”。明末毛氏汲古閣重刻《十七史》。清乾隆武英殿重刻《二十一史》,加上《舊唐書》、《舊五代史》、《明史》為《二十四史》。民國間開明書店加上柯紹忞《新元史》成《二十五史》,近又有以《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而成《二十五史》者。或有以開明書店《二十五史》加上《清史稿》成《二十六史》者。可見叢書不始於南宋,其來源甚早,《儒學警悟》僅僅是綜合性叢書之起源而已。


 (三)叢書舉要


 我國明清及近代叢書數量極大,《中國叢書綜錄》著錄古籍叢書2797種(其中像《江南製造局譯書彙刻》這樣的西學叢書沒有收錄)


304



。作為《叢書綜錄》續編的《中國叢書廣錄》,著錄叢書3279種。合計6076種。這都限於古籍叢書。近代現代的叢書,則有上海圖書館編《中國近代現代叢書目錄》,僅上海一館叢書即有5549種。與前項古籍叢書合計已有11625種。近二十年來,又出現許多叢書,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收古籍4508種,《續修四庫全書》收古籍5000種,《民國叢書》部頭也很大。這些大部頭叢書都沒統計在上面的數據內。我們對這一萬多種叢書,要有個大概了解,當需要時,可利用上面三部叢書目錄及其他工具書去查找,從而獲得自己需要的學術信息。這裡列舉若干較常用較重要的叢書,並視其必要,略加說明。


  1.《說郛》一百卷,元陶宗儀輯。書成於元末。楊維楨序云:“天臺陶君九成取經史傳記,真按:陶宗儀 下迨百氏雜說之書千餘家,纂成一百卷,凡數萬條。剪揚子語,名之曰《說郛》。”宋濂序陶宗儀《書史會要》云:“九成嘗覽雜傳記一千餘家,真按:陶宗儀 多士林所未見者,因仿曾慥《類說》,作《說郛》若干卷。”可知《說郛》原包括一千多種書。各書大都不全錄,僅摘取一部分,但其中多罕見之書。明成化間郁文博獲得其稿,已佚去後三十卷,郁氏以《百川學海》等書補足百卷,今存有明抄本數種。近人張宗祥先生據明抄數本校定,民國十六年由商務印書館排印行世,計存100725家,雖非陶宗儀原書,但大體保存了原貌,尤其前70卷,接近原貌。


  在張宗祥校本問世前,通行於世的是順治三年兩浙督學李際期宛委山堂刻《說郛》一百二十卷,世稱“宛委山堂本”。同時刻印的還有陶珽輯《說郛續》四十六卷。


  宛委山堂本實為明萬曆末至天啟間刻版,其後書版分散,何允中、吳永等各以所得之版益以新刻,印為《廣漢魏叢書》、《續百川學海》、《廣百川學海》等叢書。崇禎間其版由分復合,挖削增補,重編印行。第一次印本為《說郛》120卷,收書1360種,內注闕者124


305



,又《續說郛》44卷,收書544種,內注闕者6種,中法漢學研究所藏一帙。第二次印本《說郛》120卷,收書1364種,內注闕者113種,《續說郛》46卷,收書542種,內注闕者8種,京都大學、臺灣中央圖書館有藏。第三次印本即入清順治三年兩浙督學李際期宛委山堂本,為《說郛》120卷,收書1287種,內注闕者75種,有錄無書者73種。《續說郛》46卷,收書525種,有錄無書者20種。康熙中其版合而復分,《五朝小說》、《唐宋叢書》、《別本百川學海》、《合刻三志》皆以此版之一部印行者,已多漫漶(詳昌彼得先生《說郛考》,1979年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就《說郛》版本而言,似以張宗祥校定百卷本為善。例如《事始》(唐劉存撰)、《續事始》(偽蜀馮鑑撰)真按:中研院線上目作鑑!並無馮鑒(馮鑑)之著者. ,張宗祥本《事始》323條,《續事始》362條,合得685條。而宛委山堂本僅21條,且全抄自宋人《紺珠集》,題《劉馮事始》,正續合而為一。我們使用《說郛》時,最好兩個本子核對一下,有時書名、卷數同而內容文字有出入。另外,《說郛》于每書除書名、著者外,還記有原書卷數,可供參考。


  2.《陽山顧氏文房小說》四十種五十八卷,明顧元慶編。明正德嘉靖間顧元慶刻本。收唐宋說部書。


  3.《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四十種四十三卷,明顧元慶編。明嘉靖十八年至二十年顧氏大石山房刻本。收宋人說部三種,餘均明人說部書。


  4.《金聲玉振集》五十一種六十二卷,明袁褧編。明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年吳郡袁氏嘉趣堂刻本。雜史小品居多。


  5.《古今說海》一百三十五種一百四十二卷,明陸楫等編。明嘉靖二十三年陸楫儼山書院雲山書院刻本。收雜史、雜傳、小說。


  6.《百陵學山》一百種一百十九卷,明王完編。明萬曆刻本。所收以明人雜著為主。


  7.《今獻彙言》三十九種三十九卷,明高鳴鳳編。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明刻本。收明人雜著


306




  8.《兩京遺編》十二種七十三卷,明胡維新編。明萬曆十年原一魁刻本。收漢陸賈《新語》至荀悅《申鑒》兩漢子書十一種。又《文心雕龍》。


  9.《紀錄彙編》一百二十三種二百二十四卷,明沈節甫編。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明萬曆四十五年刻本。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中研院線上目定! 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收明代雜史。與明朱當《國朝典故》相近。真按:氵眄


  10.《歷代小史》一百六種一百六卷,明李栻編。明刻本。收歷代雜史、筆記居多。


  11.《夷門廣牘》一百七種一百六十五卷,明周履靖編。明萬曆二十五年金陵荊山書林刻本。收漢晉唐宋元明篇幅較小之書,分藝苑、博雅、尊生、書法、畫藪、食品、娛志、雜占、禽獸、草木、招隱、閑適、觴詠十三類。


  12.《稗海》四十六種二百八十五卷《續稗海》二十四種一百四十一卷,明商濬編。明萬曆商氏半埜堂刻本。《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後用“稗官小說”來指古代雜史、筆記小說。《稗海》所收大抵屬於此類。


  13.《漢魏叢書》三十八種二百五十一卷,明程榮輯。明萬曆二十年程榮刻本。收漢魏晉南北朝經籍十一種、史籍四種、子籍二十三種。清人校漢魏六朝古書,往往取此本作底本,以舊刻舊抄本校其訛誤,世稱“程榮刻本”。明何允中編刻有《廣漢魏叢書》七十六種四百三十九卷,清乾隆五十六年王謨輯刻有《增訂漢魏叢書》八十六種。


  14.《古今逸史》四十二種一百六十三卷,明吳琯編。明吳琯刻本。收漢魏至宋元小學、地理、雜史、筆記、小說等。又有《增定古今逸史》五十五種二百二十三卷,明吳琯刻本。清康熙七年汪士漢編《秘書二十一種》,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即用吳琯刊版編印。


307



  15.《秘冊匯函》二十四種一百四十三卷,明沈士龍、胡震亨編。明萬曆刻本。主要收先秦至唐宋經、史、子書。未刊竟而遭火,殘版歸毛晉汲古閣,毛氏收入《津逮秘書》。


  1》、《格致叢書》存一百九十八種六百四卷,明胡文煥編。明萬曆胡氏文會堂刻本。凡經史子集釋道書均有收輯,隨刻隨印,諸家藏本一般僅數十種。一百九十八種係《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綜括諸家藏本之總數。《格致叢書》所收各書均冠“新刻”二字,如《新刻詩人玉屑》二十二卷,宋魏慶之撰。版心下一般有“文會堂”三字。又有《百名家書》百餘種,亦胡文煥輯刻,胡氏文會堂刻本,版式同上,亦不知總有多少。以上兩叢書所收頗有不經見之書。


  17.《寶顏堂秘笈》二百三十四種四百七十五卷,明陳繼儒編。此叢書分以下各部分,各自獨立:


  (1)《尚白齋鐫陳眉公訂正秘笈》二十一種四十九卷,明萬曆三十四年沈氏尚白齋刻本。


  (2)《寶顏堂續秘笈》五十種一百卷,明萬曆刻本。


  (3)《亦政堂鐫陳眉公家藏廣秘笈》五十四種一百三卷,明萬曆刻本。


  (4)《亦政堂鐫陳眉公普秘笈》五十種八十八卷,明刻本。


  (5)《寶顏堂匯秘笈》四十二種八十六卷,明刻本。


  (6)《尚白齋鐫陳眉公寶顏堂秘笈》十七種四十九卷,明萬曆沈氏尚白齋刻本。


  各家往往藏其若干集,各集俱全者僅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復旦大學、山西祁縣圖書館等數家而已。前五集皆收歷代著作。末集為陳繼儒個人著述。民國十一年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流傳稍廣。


  18.《津逮秘書》十五集一百四十一種七百四十八卷,明毛晉編。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本。收漢魏至宋元四部書籍,影響較大。


308



  19.《學海類編》四百三十種八百十四卷,清曹溶編,陶越增訂。清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活字印本。曹溶,字潔躬,又字秋岳,號倦圃,清初浙江嘉興人,家有靜惕堂真按:曹溶 藏書極富。陶越,溶門人。是書收唐宋至清初人著述,多篇幅較小者,《四庫》往往入存目,且謂多偽書。但罕見之作亦往往而在。真按:學海類編的品質


  20.《昭代叢書》一百五十種一百五十卷,清張潮編。清康熙三十六年至四十二年詒清堂刻本。分甲乙丙三集,各五十種。收清初人著述,書各一卷。


  清道光沈氏世楷堂刻《昭代叢書》五百六十一種,係乾隆中楊復吉、道光中沈楙德前後增輯者,分十集。


  21.《檀几叢書》一百五十七種一百三卷,清王晫、張潮編。清康熙三十四年、三十六年新安張氏霞舉堂刻本。收明清筆記雜著。第一集五帙、第二集五帙,共一百種一百卷。餘集分卷上、卷下,共四十七種。附政一卷,真按:疑有誤!-疑為附攷之訛. 共十種。


  22.《欽定古香齋袖珍十種》九百五卷,清乾隆御定。乾隆內府刻本。計收《五經》八卷,《四書》十九卷,《史記》一百三十卷,《資治通鑑綱目三編》二十卷(張廷玉),《御纂朱子全書》六十六卷,《春明夢餘錄》七十卷(孫承澤),《初學記》三十卷,《淵鑑類函》四百五十卷,《御選古文淵鑒》六十四卷(徐乾學等輯注),《施注蘇詩》四十二卷《目錄》二卷(施元之注)附《王注正訛》(清邵長蘅)、《續補遺》二卷(清馮景)、《年譜》(宋王宗稷)。


  23.《武英殿聚珍版書》一百三十八種二千四百十六卷,清乾隆敕編,清乾隆武英殿木活字印本(其中《易緯》、《漢官舊儀》、《魏鄭公諫續錄》、《帝範注》係武英殿刻本)。多係從《大典》輯出之書。清代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均有重刻本。


  24。《四庫全書》,清乾隆敕編,乾隆內府抄本。


  文淵閣本346179309卷。先藏清宮,後移臺北故宮博物院


309




  文溯閣本359079897卷。先藏瀋陽故宮,後移甘肅。真按:四庫全書的統計數字


  文津閣本350379337卷。先藏避暑山莊,後移北圖。


  文瀾閣本345072780卷。在杭州西湖聖因寺。


  文源閣本,在圓明園,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毀。


  文匯閣本,在揚州大觀堂,太平軍毀。


  文宗閣本,在鎮江金山寺,太平軍毀。


  現通行者為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據商務本縮印。


  25.《雅雨堂叢書》十三種一百三十五卷,清盧見曾編。清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盧氏雅雨堂揚州使署刻本。計收《易傳》十七卷(唐李鼎祚集解)、《鄭氏周易》三卷《圖》一卷(漢鄭玄注、宋王應麟輯、清惠棟補輯)、《周易音義》(唐陸德明)、《尚書大傳》四卷《補遺》一卷(漢鄭玄注)、《周易乾鑿度》二卷(漢鄭玄注)、《大戴禮記》十三卷、《戰國策》三十三卷、《匡謬正俗》八卷、《封氏聞見記》十卷、《唐摭言》十五卷、《北夢瑣言》二十卷、《文昌雜錄》六卷、《鄭司農集》一卷。多要籍,惠棟等為之校刊,以精善著稱。寫刻亦工致。


  26.《抱經堂叢書》十八種二百七十五卷,清盧文弨編。乾隆四十九年至嘉慶元年抱經堂自刻本。收《經典釋文》三十卷《考證》三十卷(盧文弨考證)、《儀禮注疏詳校》十七卷(盧文弨撰)、《群書拾補》三十九卷(盧文弨著)、《抱經堂文集》三十四卷(盧文弨著)等。皆盧文弨校本,以精博著稱,對後世影響較大。其中《群書拾補》是對周秦漢魏唐宋三十九種古書的校勘記及補闕,包括了盧氏校書的精華,尤為世重。


  27.《奇晉齋叢書》十六種十九卷,清陸烜編。乾隆三十四年陸烜奇晉齋刻本。


  28.《微波榭叢書》十五種附二種一百四十五卷,清孔繼涵編。


310



清乾隆曲阜孔繼涵刻本。其中《戴氏遺書》又包括十二種、《算經十書》又包括十一種,均戴震撰校之書。戴震卒後遺稿多藏孔繼涵家,繼涵為次第校刊,未竟而歿。


  29.《知不足齋叢書》二百七種七百八十一卷,清鮑廷博編。清乾隆至道光鮑氏知不足齋刻本。共三十集。末三集其子士恭續輯。這部大叢書所據底本多舊抄舊刻及名家校本,久為世重。


  30.經訓堂叢書》二十二種一百六十八卷,真按:畢沅 清畢沅編。乾隆自刻本。多畢氏精校精注及自撰之書。洪亮吉、孫星衍、汪中等助其校刊,久為世重。


  31.《拜經樓叢書》,清吳騫編。是書乾隆嘉慶間吳氏自刊,隨刻隨印,初無定數。民國十一年上海柳蓉邨博古齋收集吳氏原刊本影印。《中國叢書綜錄》共列三十一種一百三卷。


  32.《函海》四十函一百六十三種八百五十二卷,清李調元編。清乾隆綿州李氏萬卷樓刻嘉慶十四年李鼎元重校印本。道光五年李朝夔補刻印本。鼎元其弟,朝夔其子,真按:李調元之家世 先後修補始完。第一至十函為漢魏至唐宋著述。第十一至十八函為楊慎著作。第十九至四十函多調元撰述,而有若干清人著述雜出其中。


  33.貸園叢書初集》十二種四十七卷,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清周永年編。清乾隆李文藻廣東刻本。文藻歿後,周永年將書版運回濟南,匯印為此書。貸園為周永年堂號。真按:周永年 所收多惠棟、江永、錢大昕諸大儒之作。


  34.《岱南閣叢書》二十三種一百七十三卷,清孫星衍編。清嘉慶自刻本。


  35.《平津館叢書》四十三種二百五十四卷,清孫星衍輯。清嘉慶自刻本。


  以上二叢書所收多孫星衍精校精注及輯佚自著之書,又有影刻宋元本書,在叢書中一向稱為善本。


  36.《問經堂叢書》十八種三十一卷,清孫馮翼編。清嘉慶刻本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

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

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

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

,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

,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

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

還沒透徹的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