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February 28, 2010

457



苦言近辣有人憎。紀侯秋夕緣詩真按:紀復亨 真按:應是外疒內叜,瘦之異體也-紀侯秋夕緣詩瘦. 嚴子冬心抱病能。又到唐花風啟蟄,桂宧雪灑讀書燈。真按:程晉芳-應指此人 前年送紀心齋真按:紀復亨 嚴道甫皆于魚門此齋中置酒也。真按:嚴長明


457


   孔葒谷戶部席上賦高麗茶花真按:孔繼涵


海雲開凍魚可叉,設鱠不減姜侯家。泥封甕坼選大戶,如借博望之銀槎。嚴城晷短觴復急,瀹以異色甆甌茶。小團斑斑帶蓓蕾,碎如菂薏連圓蕸。我聞圖經記東國,茶具製自宣和誇。亦有銀爐與湯鼎,列俎冪布傳紅紗。真按:爼 真按:幂 土產不及賜團貴,別以卉種充新芽。農曹博物妙評品,真按:應指戶部曹,此即指孔繼涵也. 煎點方法來海艖。吹香似採松五葉,導氣底用三椏。真按:國無.詞:葠1  shn ㄕㄣ〕     〔《集韻》疏簪切,平侵,生。〕         即人參。   方文 《家人至蕪陰傳兒子嘔血之症催歸江上》詩之三:“五葠黃者貴,不病亦須求。” 龐樹柏 《鶼鶼行為邑中貞烈嚴毛氏作》:“拔是髻上釵,為郎換葠蓍。”參見“ 人參 ”。 吳君詩錄華氏賦,風土近代煩梳爬。明會稽吳明濟有朝鮮詩選。寧都華越有朝鮮賦。澆來胸中書傳味,起尋架帙窻影斜。飲此可以當飲酒,且莫盞底供藏花。真按:翁方綱喝茶


457


   南厓學士新居招同諸公小集即席賦呈真按:真按: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增補本(上冊)(913 / 966)姚文默(南崖)           393 / 966)朱珪、黃恩世、魏瀚、顧翃.此乃朱珪也. 真按:朱珪 翁方綱交友資料


半年謀移居,三秋苦霖濘。及茲簷曝光,復記燭用秉。忽忽十六年,別話儼俄頃。秋當閩嶠去,春尚校文竝。真按:翁方綱的同事 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的同事 南宮鎻院夕,姑洗月維窉。新月入窻楹,舊句時記省。逍遙堂後榻,兄弟坡與潁真按:謂蘇軾與蘇轍(潁濱)也.此乃藉指朱筠、朱珪兄弟. 不忍暫暌離真按:應係不忍暫睽離之訛! 旅思積衡永。已卯冬學士奉使祭告南岳。真按:朱珪之仕履 旋瞻藩牧節,陟歷楚晉境。叔也遊天都,賤子度南嶺。真按:國無.詞:【賤子】謙稱自己。《漢書‧游俠傳‧樓護》:“時請召賓客, 居樽下,稱‘賤子上壽’。”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柳亞子 《董必武先生六十壽詩》:“賤子傾心久,神交許我狂。” 萬里雲迴合,相望精耿耿。祕館所儲書,昌辰脫囊穎。真按:原有挪抬. 末學廁典校,爝火敢言炳?真按:翁方綱與四庫全書 叔也歸自南,猶恐未合併。天俾經術手,縱之史才騁。果遂對衡宇,益覺親鄉井。奎壁森文昌,真按:國無.詞:【奎壁】二十八宿中奎宿與壁宿的並稱。舊謂二宿主文運,故常用以比喻文苑。《平山冷燕》第十六回:“二兄青年高才,煥奎壁之光,潤文明之色。”                       ○按:別有奎璧,疑有誤也! 照耀寒芒炯。蓬島珠樹中,一雙鴻雁影。伊余慚弱羽,亦自勵修整。巢鳳揚其音,臯禽敢違警?公膺屏翰寄,鈴閣常鎮靜。何減在館垣,洗心外務屏。大被況奇溫,重幃不淒冷。築堂名鄂不真按:國無.詞:【鄂不】花萼和花托。鄂,萼萼”。不,同“柎”。《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鄭玄 箋:“承華者曰鄂。不,當作拊。拊,鄂足也。”參閱   黃生 《義府‧鄂不》。                     ○國:常棣             注音一式 ㄔㄤˊ ㄉ|ˋ            1. 郁李的別名。見「郁李」條。             2.詩經小雅的篇名。共八章。根據詩序:「常棣,燕兄弟也」首章二句為:「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常,棠之假借,常棣即棠棣,亦即唐棣也,馬端臨說。    3.比喻兄弟。新唐書˙卷一三二˙吳兢傳:「伏願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極之心,天下幸甚!」亦作「棠棣」。 一氣聯根梗。南卽椒花舫真按:朱筠 令兄笥河齋名也。庫排甲乙丙。養素帙,真按:黃叔琳 真按:籖 崑圃黃先生。研山羅鐘鼎。真按:孫承澤 退谷孫先生。二家目所遺,百櫝身之等。我來得借觀,同儕亦造請。真按:翁方綱向人借閱 彥倫時饋菘,真按:圖鞳布-應指此人! 圖學士圃菜頗佳。真按:圖鞳布-應係此人! 廣微邀說餅。曹太僕昨招同啜麫。真按:文集有送吳亦山序有「吳子館於太僕曹先生齋,太僕扈蹕熱河而吳子得其兄書勸之歸,然太僕未歸,吳子弗言也。太僕歸,吳子猶未遽言,既而徐徐言之,又若不敢質言之,蓋其與太樸悃欵相依之意深矣,不忍直言歸也。及太僕再三留之,吳子亦竟若幡然不歸者,然實不忍直言歸也。此皆詩之至味也。」亦不名其人也. 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 栽樹賦角弓,汲泉有深綆。幾箇同岑侶,語默忘畦町。希聲琴非絃,太樸錦加褧。猶似婉孌日,論文氣銳猛。但添閱歷多,默坐意巳領。南窻晴旭升,深院裝雪景。回頭江海夢,吹喚梅花醒。苔竹不世情,得味在幽迥。相與約銷寒,設客但烹茗。真按:翁方綱喝茶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

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

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

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

,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

,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

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

還沒透徹的鏈.

456



   送姚姬川郎中假歸桐城五首以下乙未真按:真按:姚鼐與四庫全書 真按:翁方綱與姚鼐 姚鼐與四庫館臣主流之齟齬


十年通籍聯鴛侶,兩載修書舊鳳巢。真按:翁方綱與四庫全書 真按:姚鼐與四庫館臣主流之齟齬 今我餞筵猶積憾,先生經解未親鈔。枕江渴憶千竿竹,負郭初無一把茅。綠酒紅燈色飛處,宦囊卷內盡貧交。真按:國:宦囊    注音一式 ㄏㄨㄢˋ ㄋㄤˊ            當官時所餘的積蓄。明˙湯顯祖˙還魂記˙第三齣:「宦囊清苦,也不曾詩書誤儒。」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尚書公遺下宦囊不少,這位公子卻有錢癖。」                             詞:【宦囊】指做官所得的財物。《古今小說‧裴晉公義還原配》:“再說 唐璧 會稽 任滿,該得升遷。想 黃小娥 今已長成,且回家畢姻,然後赴京未遲。當下收拾宦囊,望 萬泉縣 進發。”   孔尚任 《桃花扇‧逃難》:“那一隊嬌嬈,十車細軟,便是俺的薄薄宦囊;不要叫讎家搶奪了去。”《儒林外史》第八回:“家君知道老先生數任京官,宦囊清苦,決不有累。”   黃景仁 《重過席氏別業》詩:“主人解組宦囊薄,帖標賣出供官差。” 茅盾 《子夜》八:“我是十年宦囊,盡付東流!昨天拿了幾件古玩到茶會上去,馬馬虎虎換了千把塊錢。”


縱觀當代述人文,前輩諸公用意勤。清廟明堂庀梁棟,深山大澤蓄風雲。開元大歷非空貌,秀水新城莫漫云。真按:朱彝尊、王士禛 君去重編海峯集,肯隨北地乞餘芬真按:真按:李夢陽 真按:姚鼐的詩論 翁方綱的詩論 劉廣文大櫆,姬川師也。真按:姚鼐與劉大櫆


滌岑失訪恨南還,灊岳青來逼大關。夢寐舒王詩墨處,精靈洞谷石牛閒。夜喧北郭松千鬣,春動西畬水一灣。慈母康彊兒子長,丈夫集莫號藏山。桐城錢田閒有藏山集。真按:錢秉鐙


幾宵東觀繙書手,真按:姚鼐與四庫全書 忽撥殘更嶽頂雲。示我天門蕩語,真按:國:詄  部首 言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ˋ     遺忘。說文解字:「詄,忘也。」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天門開,詄蕩蕩。」                         詞:詄1  di ㄉ〡ㄝˊ〕           〔《廣韻》徒結切,入屑,定。〕           1.遺忘。《說文‧言部》:“詄,忘也。”2.引申為空貌。參見“ 詄蕩蕩 ”。 如披玉策赤青文。飛揚逸氣鞭鸞鳳,窈渺清齋寫典墳。江畔皖公山縱好,有何巖壑可留君?姬川昨自泰安歸,見示登日觀頂長歌。


新蔬軟脆帶春氷,風味端宜筍蕨勝。淡意回甘無物喻,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

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

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

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

,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

,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

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

還沒透徹的鏈.

71



。索值八百金,未諧價而去,後轉歸湖中袁氏,未幾遭火,僅存劫餘數册。邵君厚甫曾見之,邊欄四圍皆燼毀矣。松禪相國亦藏有宋槧,缺八卷,係景定鄭羽就嘉泰本重補本,余幸從相國案頭見之,海內孤本也。記之,以識眼福。」(《宋槧蘇詩施顧注題跋鈔》)


 十二月十八日,有詩賦《蘇詩施顧注宋槧》殘本。(《詩集》11/2A、《宋槧蘇詩施顧注題跋鈔》)


 十二月十九日,以合裝〈蘇齋圖〉供蘇軾像前,真按:翁方綱與蘇軾 同人小集拜蘇軾生日。真按:蘇軾之生日 真按:蘇軾之生卒 (《宋槧蘇詩施顧注題跋鈔》)


 十二月二十一日,晨起,將十八日賦詩書於蘇詩宋槧殘本後。(《宋槧蘇詩施顧注題跋鈔》)


 是日,先生三代祖父考妣像繪成,合所摹前十四幅,凡二册一函,並有告祭。「是日,族人慈溪玠英、常熟建臺來同拜像。玠英即騰越知州甲之子;建臺,潮州鹽知事企祖之子。企祖,鐵菴尚書孫也。建臺揀發河南吏目,玠英揀發試用縣丞。」(《家事略記》)


 除夕前三日,跋《宋槧施顧注蘇詩》殘本。(《宋槧蘇詩施顧注題跋鈔》)


 是年,第二女卒。(《家事略記》)


 先生撰《蘇詩補注》八卷,由門人曹振鏞鋟梓。(《家事略記》)


 又撰《焦山鼎銘考》一卷鋟板。


 先生集,自壬辰二月至此年八月,為《青棠書屋稿》。


 是年,劉統勳卒,年七十五。吳榮光生。


72



本年又有詩:〈宮扇歌〉、〈得林天衢表兄病中書及詩,次韻呈象星、景巖,兼寄蘊齋〉、〈法源寺分詠得唐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記〉、〈瀛洲亭,呈直諸公〉、〈鈍夫謁選來京,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謁選】 注音一式 |ㄝˋ ㄒㄩㄢˇ 解釋 :官吏赴部應選。福惠全書˙卷一˙筮仕部˙謁選:昔江寧某都門謁選,先子貽之書曰:官中還債,莫若任前省錢,時稱為格論。喻世明言˙卷二十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不一日,莫稽謁選,得授無為軍司戶。       詞:【謁選】官吏赴吏部應選。 明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四》:“壬子年秋,余謁選至京。” 清 戴名世 《<洪昆霞制義>序》:“吾友 洪君 崑霞 ,以諸生高等,貢於太學,遂不就有司之試而謁選以去。” 清 譚嗣同 《先仲兄行述》:“初欲上京師謁選,因乏資,折而至 臺灣 。” 僦居惠州館,題其壁二首〉、〈右安門西野圃,同蘀石、魚門、習庵三首〉、〈蘇文忠「雪浪石盆銘」拓本〉、〈又題〉、〈陳觀樓編修僦居借樹軒二首〉、〈送錢雨時之安慶郡丞任〉、〈書「焦山周鼎銘」拓本後〉、〈起居注館,夜坐〉〈顏氏所藏魯公名印歌〉、〈篆秋草堂歌,為錢獻之賦〉。(以上見《詩集》卷十至十一)


師友往來:英廉有(海棠盛開,同人過賞,次覃溪韻)(《夢堂詩稿》12/8B)、(九日,錢蘀石、翁覃溪、施耦堂、吳泉之、鮑雅堂過獨往園登高)。(《夢堂詩稿》12/12A


錢載有〈花朝雪,集蘇米齋,限雪字)(《蘀石齋詩集》34/4A)、(右安門外小圃,偕程選部、翁學使、曹中允〉(《蘀石齋詩集》34/6B)、〈圖塞里學士野圃,同程選部、翁學使、曹參議〉(《蘀石齋詩集》34/7A)、〈小庭桃樹作花,翁編修方綱、真按:翁方綱 朱編修筠真按:朱筠 曹贊善仁虎、程選部晉芳真按:程晉芳 姚秋曹鼐過飲翁編修,真按:姚鼐 有詩。並及余正月以來為丁辛老屋厚石齋編次遺集,奉答二首〉。(《籜石齋詩集》34/8A


73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一七七四)四十二歲


正月二十二日,先生以新安張潮所刻《改元考》同校一遍,按之史文,增入數條,尚有數條疑者。「南齊雍道晞建義」,又「南齊時吳唐寓之興平」,又「前南梁時李費天德」,又「夏主李乾歸正德」,此凡數條,尚未查。(《紀元韻‧序》)


正月二十五日,先生同朱筠、曹學閔、陳本忠、程晉芳出郊,會飲于釣魚臺圖鞳布別業。(《朱筠年譜》70


正月二十五日,於詩稿上書:「五古,即用現在之實境,運以自己之真氣而薄彩,格調取諸古人,但薄彩不可有心填砌,格調不可有心摹仿耳。」(《復初齋詩稿》稿本)


正月,先生以廣東石刻數種贈朱筠,欲易其安徽諸石刻,有詩代柬。朱筠依韻奉答,有「歸來何事從清話,酬酢陡增金石債。蒲牢難跡鳧氏鏗,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蒲牢】 注音一式 ㄆㄨˊ ㄌㄠˊ 解釋:古代傳說中的野獸。文選˙班固˙東都賦於是發鯨魚鏗華鐘句下李善˙注: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明˙楊慎˙升庵外集˙卷九十五: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                詞:【蒲牢】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生活在海邊的獸。據說它吼叫的聲音非常宏亮,故古人常在鐘上鑄上蒲牢的形象。《文選‧班固〈東都賦〉》“於是發鯨魚,鏗華鐘” 李善 注引 三國 吳 薛綜 曰:“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鐘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者為鯨魚。”後因以“蒲牢”為鐘的別名。 唐 皮日休 《寺鐘暝》詩:“重擊蒲牢唅山日,冥冥煙樹睹棲禽。” 清 趙翼 《西岩齋頭自鳴鐘分體得七古》:“可許我來叩舂容,蒲牢一聲震寥廓。” 真按:國無!待查! 窣堵易讀陀羅唄。先生示我粵東略,開拓海濱出湫溢。我搜皖歙萬山中,以取報與渺一介」句。(《詩集》卷十一、《笥河詩集》卷十二、《朱筠年譜》65


正月,撰〈華山廟碑歌〉,為朱筠賦。(《蘇齋題跋》卷上)


三月二日,從張模處假觀宋米芾〈葛叔忱帖〉,凡十一行九十六字,為米書九帖之第二段,全文載張丑(青父)《真跡日錄》


74



,後有米友仁、祝允明、都穆、董其昌四跋,今惟董跋在。又有趙執信跋並題簽。先生又於張模處假明方于魯墨臨寫一過,並有跋於後。(影1/16


三月三日,跋曹學閔招同人修禊詩册。「是年三月三日,曹慕堂太僕招同人修禊於城南之草橋,得詩若干首,當塗黃文學戊繪為圖,真按:黃戊 令邑朱學使為之序,序圖皆是太僕所藏。卷內諸公有寫詩示方綱者,裝為此小册,錢閣學載、朱學使筠諸詩或其日寫來,而同人有攜去者,或可知也,他日仍當請書補入。方綱記。」(影1/168


是日,紀昀與陸錫熊、朱筠、林澍蕃、姚鼐、程晉芳、任大椿、周永年、錢載及先生出右安門十里,至草橋,舉修禊故事,且集於曹學閔齋中,會者凡三十九人。(《紀曉嵐年譜》)


三月二十八日,於詩稿上書:「不可懈下,須刻刻提起;不可抱緊,須時時拓開。甲午三月二十八日,雨中識於青棠書屋之南窗下。是日將賦古藤書屋詩也。」(《復初齋詩集》稿本)


春杪,代張禮乾作序於《吳蓮洋詩集》前。(影1/112


初夏,代吳雯從子秉厚作跋,真按:吳秉厚 刻於《吳蓮洋詩集》後。(影1/111


四月二十二日,摹漢〈夏承碑〉。(影3/548


初秋,代曹學閔作序於《吳蓮洋詩集》前。(影1/113


七月一日,作〈重刻吳蓮洋詩集序〉。(影1/117、《文集》3/7B


75



 是日,跋王鏊《主一齋詩》墨跡。(影1/6、《文集》31/3A


 八月二十九日,再跋建初尺。(《復初齋文》)


 十月十九日,跋自摹華陰東郭王朱本漢〈華嶽廟碑〉。(《蘇齋題跋》卷上)


 十月二十日,跋〈孟法師碑〉。(影1/42


 十月二十一日,再跋〈孟法師碑〉。(影1/42


 十月二十四日,三跋〈孟法師碑〉。(影1/42


 十二月,作〈與建臺考定常熟派世次〉文。(影1/53


 十二月望日,學齋編修持明解縉草書長幅來示,有詩,並跋書於後。(影1/55


 十二月十六日,於朱筠吟舫觀管道昇《墨竹册》十二幅,絹本。朱筠記之曰:「春雲模糊,七竿可見。」(影1/56


 冬,作〈梁母徐氏六十壽序〉。「方綱五試惠州,采風問俗,思以鄉里古處孝悌力田之意風示諸邑。每下車日,鄉閭稱善者,咸來求書扁楔真按:國無!待查! 方綱不能悉應也。則視其中耆年節行者為表揚之,如和平徐翁以耆德躋上壽,其家數十年來幾無微詬■之聲,其子養孫多康強逢吉。予旣以文為徐翁壽,而梁母徐出也,真按:謂徐氏所出(生)也. 苦節數十年,孝敬貞慈之聲於邑、於郡、於仕官,四方之人士皆稱焉。今年為母六十稱觴之辰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稱觴】 注音一式 ㄔㄥ ㄕㄤ 解釋: 舉杯敬酒,表示祝賀。北史˙卷五十七˙周宗室傳˙邵惠公顥傳:每四時伏臘,武帝率諸親戚,行家人禮,稱觴上壽,榮貴之極,振古未聞。聊齋志異˙卷四˙辛十四娘:聞生得狐婦,餽遺為餪,即登堂稱觴。 真按:國無!【稱觴】 注音一式 ㄔㄥ ㄕㄤ 解釋: 舉杯敬酒,表示祝賀。北史˙卷五十七˙周宗室傳˙邵惠公顥傳:每四時伏臘,武帝率諸親戚,行家人禮,稱觴上壽,榮貴之極,振古未聞。聊齋志異˙卷四˙辛十四娘:聞生得狐婦,餽遺為餪,即登堂稱觴。 厥子雪生由廩生貢成均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成均】 注音一式 ㄔㄥˊ ㄐㄩㄣ 解釋: 古代的大學。禮記˙文王世子: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鄭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              詞:【成均】1.古之大學。《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禮記‧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進其等,以其序,謂之郊人,遠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 鄭玄 注:“ 董仲舒 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2.泛稱官設的最高學府。 南朝 宋 顏延之 《宋武帝謚議》:“國訓成均之學,家沾撫辜之仁。” 唐 楊炯 《崇文館宴集詩序》:“齒於成均,所以明其長幼;通於博望,所以昭其賓客。” 明 何景明 《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陽》詩:“憶在成均共攜手, 泉山 門下相知久。”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莫葆齋》:“ 莫葆齋 晉 , 浙江 仁和 人。少入成均, 法時帆 先生最為賞識,每考必列前茅。”   【成均監】 唐 代曾改國子監為成均監。《新唐書‧百官志三》:“ 垂拱 元年,改國子監曰成均監。”參見“ 國子監 ”。 來求一言為祝。」(影1/62


76



冬,桂馥持其友顏崇槼藏《先世交游尺牘》求先生題。(影1/171


本年有詩:〈次韻蘊山見寄三首,兼示雪門〉、〈漢延熹西嶽華山廟碑歌,為竹君賦〉、〈瘦銅舍人所藏宋「汝南公主墓志」殘本,真按:疑為搨之訛! 裝潢者誤分般革為二字,舍人自跋引「蘭亭」縫書「僧」字誤「曾」為喻,屬為題尾。予因記此。志首云公主隴西狄道人,不知何時一本誤割公主隴西字,遂從「狄」字讀起。而鄭夾漈「通志金石略」直曰虞世南所書「狄道人墓志」,真按:鄭樵 此事相類,漫書二詩於後〉、〈阮吾山刑部「秋雨停樽圖」〉、〈送蘀石典試江西〉、〈嵩山漢柏圖歌,為莫青友吉士作〉、〈錢獻之上舍所摹盤石衛指揮使司夜巡牌〉、〈晨起,同姬川陶然亭作〉、〈送辛楣典試河南〉、〈江寧周幔亭文學,見予「焦山鼎銘考釋」蝕處■字,謂其先翠渠公拓本此字尚可辨。本藏閩中,康熙三十年,其祖視鼎腹蝕處,以告其尊甫曰:須識是■字也。詩來次答〉、〈清涼山居圖歌,為江寧周幔亭賦〉、〈丹叔編修以諸賢題馬士英畫册屬賦〉、〈張丈子奇八十壽詩〉、〈病中,裕軒學士枉過真按:國無!待查! 兼辱新詩,次韻奉酬二首〉、〈送黃忍廬都諫視學山東〉、〈謝金圃司空視學江南,王艮齋給諫觀察廣西,同年小集,予病不赴,以詩代餞〉、〈錢獻之南歸意,竟送序中矣,復來索詩二首〉、〈馮魚山孝廉來京,僦居法源寺,題其屋壁二首〉、〈新會學官寄「白沙集」新刻本,至感,賦示魚山孝廉〉。(以上見《復初齋詩集》卷十一)


77



 師友往來:英廉有〈九日,獨登借山樓,簡覃溪、耦堂〉。(《夢堂詩稿》13/5A


 錢載有〈翁編修方綱購得吳興施元之、吳郡顧景蕃註東坡先生詩宋槧本,即宋中丞得之常熟毛氏者,屬題二首〉。(《蘀石齋詩集》34/8B


 張塤有〈覃溪見示「粵東金石略」,附記蘇佛兒一條,不覺失笑,戲呈絕句二首)(方綱乾隆三十五年試瓊南,試竣,謁蘇文忠公祠,有青衿迎者,稱文忠後人,持家譜一帙,云公在儋耳娶符三婆,生一子,名佛兒,留海南,今其後也,然無由直斷其偽。今年秋,學官來省,曰此人所持譜內一語與王氏年譜合,曰蘇公渡海歸至廉州,於合浦清樂軒有寄蘇佛兒語耳。方綱因檢王氏年譜非「寄」字,乃「記」字。檢公集,此文是八十老人蘇佛兒來與公論契,而公記其語,豈公之兒哉?以其人奉祀已久,寬不加罪,而褫其衣頂預奉香火之役)(《竹葉菴文集》7/3B)、又有〈招同程魚門詮部、翁覃溪學士、宋小太守、徐西灣編修、孔谷農部、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葒】艸-9-13 注音一式 ㄏㄨㄥˊ 解釋:植物名。蓼科蓼屬,一年生草本。全株密布白色絨毛,葉互生,有長柄,卵形,微具剛毛。花大,頂生或腋生,排列成總狀花序,一般供栽培觀賞用。 錢獻之上舍集元墨妙軒,賦明宣宗「仿宋徽宗鸚鵡林擒」橫幅〉。(《竹葉菴文集》7/2B


 乾隆四十年乙未(一七七五)四十三歲


 正月八日,馮敏昌借張模藏宋拓〈醴泉銘〉來,此本先生舊所心慕,每過張模貫經堂,恨不得借臨數旬


78



,但苦無暇。今窗展對,真按:疑為晴之訛! 始知此本其謬百出。(影1/68


正月十日,陸象星借來文安堂家信一封,送先生閱,是林蘊齋去年五月二十八日與維英三弟者。(影1/69


是月,於四庫全書館,承辦校《欽定述微》一書,真按:翁方綱與四庫全書 同事者有曹仁虎、孔廣森。先是,上命秦蕙田辦此書,繼之錢維城,已進過七册,自一東至四豪,皆有進本。今自歌麻以下纂校。曹仁虎分歌麻陽三韻,先生分庚青蒸三韻,孔廣森分尤侵覃鹽咸五韻。(《音韻述微》)


先生借觀彭冠所藏《玉延亭卷》,時朱筠方奉命修《日下舊聞考》,因抄此卷補入。又遍檢《匏庵集》中凡有為玉延作者皆書於卷,仍以歸之。(影1/74


跋張模家藏舊本〈醴泉銘〉。(影1/86


客持來宋拓〈孟法師碑〉一本,因借朱筠家藏本對之。(影1/93


撰〈送姚姬川郎中歸桐城序〉,並有詩五首。「姬川郎中與方綱昔同館,今同修四庫書,一旦以養親去,方綱將受言之,恐後而敢於有言者。竊見姬川之歸,不難在讀書,而難在取友;不難在善述,而難在往復辨證;不難在江海英異之士造門請益,而難在得失毫釐,悉如姬川意中所欲言。姬川自此將日聞甘言,不復聞藥言,更將漸習之久。而其於人也,亦自不發藥言矣,此勢所必至者也。夫所謂藥者,必有其方,如方綱者,待藥於君者也,安能為君作藥言乎?吾友有錢子者


79



,其人仁義人也,其於學行文章,深得人意中所欲言,願姬川聞其藥言也。君之門有孔生者,其人英異人也,其於學行文章,樂受人之言,願姬川發其藥言也。」(《文集》12/1B、《詩集》11/7A


 朱筠招同先生並諸公小集新居,先生即席賦詩。(《詩集》11/7A


 先生在孔繼涵席上,有詩賦高麗茶花。(《詩集》11/7B


 二月四日,以戴震校《儀禮注疏》,謄於明崇禎九年毛氏汲古閣刻《十三經注疏》本上,先生云:「仍須再用殿本校疏文,並分段加圈處。」(《儀禮注疏》)


 二月十六日,為校《欽定述微》,匯集應查之書,觀顧炎武《音學五書》中之古音表二卷。(《音韻述微》)真按:翁方綱與顧炎武


 三月,顏崇示先生。真按:國無!待查!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芊】艸-3-7 注音一式 ㄑ|ㄢ      解釋 見芊芊條。 真按:國無!待查! 真按:國無!待查! (《題跋匯抄》)


 三月二十三日,錢載、孔繼涵、孔廣森、馮敏昌小集詩境軒,同觀顏崇槼藏子戈。(《題跋匯抄》)真按:當係芈之訛也!-三月二十三日,錢載、孔繼涵、孔廣森、馮敏昌小集詩境軒,同觀顏崇槼藏芈子戈。○錢載.孔繼涵.孔廣森.馮敏昌在翁方綱家看顏崇槼的收藏-芈子戈  


 四月四日,顏崇槼以芊子戈裝册,屬先生跋。(《題跋匯抄》)


 四月十一日,致十五侄札。「謹候七嫂太夫人福安,均吉。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闈】門-9-17 注音一式 ㄨㄟˊ 注音二式 wi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宮中的旁門。左傳˙哀公十四年:子我歸,屬徒攻闈與大門,皆不勝,乃出。 文選˙張衡˙西京賦:天梁之宮,寔開高闈。 宮內后妃所住的地方。後漢書˙卷十˙皇后紀上˙序:后正位宮闈,同體天王。 宋書˙卷四十一˙后妃傳˙孝武文穆王皇后傳:庶儀發椒,闈化動中。       內室﹑父母居住的房間。借指父母親。晉˙束˙補亡詩˙南陔:眷戀庭闈,心 不遑留。     考試的場所。如:春闈﹑秋闈。唐˙劉長卿˙送孫瑩京監擢第歸蜀覲省詩 :禮闈稱獨步,太學許能文。     考試時辦理命題﹑印試卷的場所。如:出闈、入闈、闈場。 真按:國無!待查! 壬辰夏握別後,轉瞬三年滿,擬今春相聚,而又不獲如願,飢渴之想,曷可其喻。□兄之變,去年愚始聞之,祗以道遠,未克稍盡寸心


80



,哽咽曷聲。昨得吾侄手書,撫今感昔,其為悽愴,豈筆墨所能言?春月郊行,因有詩云:『通法寺邊思故人,莆陽館外忍尋春』之句,不知吾侄聞之,何以為情也?此三年中,當倍加精進,以厚扶搖之翼,切望!切望!愚惟日日校讎,無晷刻之暇,榜後聞俞君速行,始竭一日之力,看尊作,寫手卷、對聯,併贈俞君一聯,殊愧匆匆也。四月十一日,愚叔方綱為致。」(影1/108


是日有詩,記〈得十五侄莆田書〉。(《詩集》12/1B


四月二十日,跋〈鐵庵尚書族譜序卷〉。(影1/106


四月二十三日,誥授光祿大夫彭樹葵〈字覲之,號水南)卒,先生代宗伯蔡公作〈水南彭公墓志銘〉。(影1/140


五月,致錢大昕札。「承差來,得接手敎,快若覿面,並雅意搜討金石。七星岩當有弟所未見者數種,則韶之碧嚴南山,定復有所補益者,如得便中惠以拓本,曷勝企望。再者,貴通家李南澗明府在粵所刻各種,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通家】 注音一式 ㄊㄨㄥ ㄐ|ㄚ 解釋 1.世交。後漢書˙卷七十˙孔融傳: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此間有一人與袁紹三世通家。若得其書致紹,紹必來相助。2.姻親。宋書˙卷七十三˙顏延之傳:妹適東莞劉憲之,穆之子也。穆之既與延之通家,又聞其美,將仕之,先欲相見。      3.與官府有密切來往的人。醒世姻緣傳˙第十七回:卻說那快手曹銘,雖是個衙役,原來是一個大通家,綽號叫做曹鑽天。京中這些有勢的權門,多與他往來相識。           詞:【通家】1.猶世交。《後漢書‧孔融傳》:“語門者曰:‘我是 李君 通家子弟。’” 唐 盧照鄰 《哭明堂裴主簿》詩:“締歡三十載,通家數百年。”《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兩人三世通家,又是少年同窗,並在一寓讀書。”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 葛世兄 因為是世交通家,又自幼認識,彼此還說得攏。”2.姻親。《宋書‧顏延之傳》:“妹適 東莞 劉憲之 , 穆之 子也。 穆之 既與 延之 通家,又聞其美,將仕之,先欲相見, 延之 不往也。”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實二》:“ 清獻 趙公 , 嘉祐 六年,言 陳旭 與御藥 王世寧 通家親戚。”《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妾乃 文孝坊 薛 氏女……與郎君賢東乃鄉鄰姻婭,郎君即是通家了。”3.精通業務的行家。 趙樹理 《福貴》三:“不過人家可真是通家, 福貴 跟人家學了好多本領。” 弟所知者,如○○諸種,或其外尚有新付而弟未知者,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劂】刀-12-14 注音一式 ㄐㄩㄝˊ 解釋: 1.雕刻用的刀。廣韻˙入聲˙月韻:劂,刻刀。2.雕刻。唐˙張皓˙藏冰賦:不劘不劂,如磋如切。 俱乞大人便中代覓每種二三部,或有便鴻惠寄,真按:國無!待查! 尤為深感。而尊著一種,若得多寄數種,尤感也。夏末□節詔州,秋間當按樂郡、潮之潮陽、揭陽真按:國無!待查!詞:【揭陽】複姓。 漢 有 揭陽定 。見《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真按:地名,在廣東. 澄海、大埔及惠、應一州,皆文盛而弊亦多,實費苦心矣。此二考試,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棚】木-8-12 注音一式 ㄆㄥˊ  注音二式 png      相似詞    相反詞解釋 樓閣。隋書˙卷六十二˙柳彧傳:高棚跨路,廣幕陵雲。    用竹木和茅草搭蓋而成的蓬架,有遮陽擋雨的功能。如:涼棚﹑草棚。唐 ˙陸龜蒙˙江南秋懷寄華陽山人詩:餓烏窺食案,鬥鼠落書棚。 經古學人必多,而其中尤患滋弊,大約考古之卷與正考卷嚴核□□,是第一要事



請多指教(comments)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Friday, February 26, 2010

301




  索引:A.莊為斯《駢字類編引得》,1966年臺北四庫書局出版。B.何冠義、朱憲、孫蘭風《駢字類編索引》,198812月中國書店出版。


  現存類書還有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類集》三十卷(又名《白氏六帖》。北宋晁仲衍將出處一一考證注出,稱《白氏六帖事類添注出經》。南宋孔傳仿白書作《六帖新書》,又稱《孔氏六帖》。南宋時二書合刻,稱《白孔六帖》)、宋晏殊《類要》(僅存殘本)、吳淑《事類賦》、王應麟《玉海》、章如愚《山堂考索》、陳景沂《全芳備祖》、高承《事物紀原》、陳元靚《事林廣記》等。明代俞安期《唐類函》、陳耀文《天中記》、王圻《三才圖會》、章潢《圖書編》等。清代張英、王士禛等《淵鑑類函》、陳元龍《格致鏡原》、王初桐《奩史》等。


  利用類書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核對原書,不可直接使用。校勘時,也要慎重,不可輕信類書。真按:摘要


二、叢書


(一)什麼叫叢書


  叢是叢聚之義,叢書指把多種不同的書編在一起,冠以一個總名。叢書和類書都屬於編纂而成的書,但體例不同,類書要打亂拆散原書,叢書則保持原書的完整性,就是說把各書整部完整地收入。其收錄標準和排列順序根據編者的宗旨各不相同,不像類書那麼講究。比較嚴謹的體大思精的叢書是《四庫全書》,其次還有《大藏經》、《道藏》等。但大部分綜合性叢書都是隨刻隨印,並無嚴格次序。


302



(二)叢書的起源與功用


  “叢書”之名起于唐陸龜蒙《笠澤叢書》,但那是文集,不是叢書。一般認為叢書起于南宋俞鼎孫、俞經《儒學警悟》,成於南宋嘉泰二年,罕傳,到1922年陶湘刊印,才為世人所知。這部叢書收入六部宋人著作:汪應辰《石林燕語辨》十卷、程大昌《演繁露》六卷、馬永卿《懶真子錄》五卷、真按:一作嬾真子! 程大昌《考古編》十卷、陳善《捫虱新話》八卷、俞成《螢雪叢說》二卷。


  其次是南宋左圭《百川學海》,有南宋咸淳刻本、明刻本、民國十六年陶湘影宋咸淳刻本。這部叢書收入唐宋人著作100179卷。到明代,叢書已較多,清代叢書更是為數眾多,舉不勝舉,一直沿至當代。


  我國先秦至宋元時期的圖書,到明清時期絕大部分都被收入叢書,目前流傳的版本也以叢書本居多。明清兩代的圖書雖然單刻本數目巨大,但叢書本也十分豐富。因此,叢書是我們查找圖書資料時必須熟知的文獻群體。叢書在保存一些篇幅較小的圖書方面,有著很大貢獻,如不收入叢書,許多小書都早已失傳了。在這方面最成功的是佛教經籍大叢書《大藏經》和道教經籍大叢書《道藏》,清代周永年《儒藏說》主要就是以二藏為榜樣,希望編集儒家經籍為《儒藏》,以便保存與利用。


  叢書可分為綜合性叢書和專科性叢書。上面講到叢書起源,一般指綜合性叢書而言,因為綜合性叢書更具典型性。專科性叢書則起源很早,最早的叢書恐怕要推“六經”,在先秦時即已形成。後來《樂經》失傳,僅存五經,即《周易》、《尚書》、《毛詩》、《儀禮》、《春秋》。再後來增加《周禮》、《禮記》,《春秋》分《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就成為《九經》。加上《論語》、《爾雅》、《孝經》形成《十二經》。加上《孟子》形成《十三經》。唐代開成石經就不包括《孟子》,只有十二經


303



。《孟子》在北宋晚期才列入經書。歷史上曾多次刊刻石經,有東漢熹平石經、三國魏三體石經,唐開成石經、五代蜀石經、北宋二體石經、南宋御書石經、清石經等。五代還把九經刊刻木版印刷成套書。這些都完全具備了後來“叢書”的特徵,因此,叢書由來甚久。


  史書,在三國時即以《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稱“三史”。後《東觀漢記》失傳,又把《史記》、《漢書》、《後漢書》稱“三史”。真按:三史 唐代科舉考試設有“三史科”,可知這已成為一組文獻。唐初修“五代史”,指《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結果五代史的“志”最後成,都放到《隋書》中。其他四史沒有志。宋代形成《十七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當時四川眉山嘗刻南北朝七史,稱“眉山七史”,也是一組正史。到元代,曾有十路儒學合刻《十七史》,實際僅刻《十史》,眉山七史仍用宋版修補。明代南京國子監有《二十一史》,初用宋、元、明初舊版修補,萬曆間又大量重刻,至清初猶補版刷印,世稱“南監本”。北京國子監又重刻《二十一史》,稱“北監本”。明末毛氏汲古閣重刻《十七史》。清乾隆武英殿重刻《二十一史》,加上《舊唐書》、《舊五代史》、《明史》為《二十四史》。民國間開明書店加上柯紹忞《新元史》成《二十五史》,近又有以《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而成《二十五史》者。或有以開明書店《二十五史》加上《清史稿》成《二十六史》者。可見叢書不始於南宋,其來源甚早,《儒學警悟》僅僅是綜合性叢書之起源而已。


 (三)叢書舉要


 我國明清及近代叢書數量極大,《中國叢書綜錄》著錄古籍叢書2797種(其中像《江南製造局譯書彙刻》這樣的西學叢書沒有收錄)


304



。作為《叢書綜錄》續編的《中國叢書廣錄》,著錄叢書3279種。合計6076種。這都限於古籍叢書。近代現代的叢書,則有上海圖書館編《中國近代現代叢書目錄》,僅上海一館叢書即有5549種。與前項古籍叢書合計已有11625種。近二十年來,又出現許多叢書,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收古籍4508種,《續修四庫全書》收古籍5000種,《民國叢書》部頭也很大。這些大部頭叢書都沒統計在上面的數據內。我們對這一萬多種叢書,要有個大概了解,當需要時,可利用上面三部叢書目錄及其他工具書去查找,從而獲得自己需要的學術信息。這裡列舉若干較常用較重要的叢書,並視其必要,略加說明。


  1.《說郛》一百卷,元陶宗儀輯。書成於元末。楊維楨序云:“天臺陶君九成取經史傳記,真按:陶宗儀 下迨百氏雜說之書千餘家,纂成一百卷,凡數萬條。剪揚子語,名之曰《說郛》。”宋濂序陶宗儀《書史會要》云:“九成嘗覽雜傳記一千餘家,真按:陶宗儀 多士林所未見者,因仿曾慥《類說》,作《說郛》若干卷。”可知《說郛》原包括一千多種書。各書大都不全錄,僅摘取一部分,但其中多罕見之書。明成化間郁文博獲得其稿,已佚去後三十卷,郁氏以《百川學海》等書補足百卷,今存有明抄本數種。近人張宗祥先生據明抄數本校定,民國十六年由商務印書館排印行世,計存100725家,雖非陶宗儀原書,但大體保存了原貌,尤其前70卷,接近原貌。


  在張宗祥校本問世前,通行於世的是順治三年兩浙督學李際期宛委山堂刻《說郛》一百二十卷,世稱“宛委山堂本”。同時刻印的還有陶珽輯《說郛續》四十六卷。


  宛委山堂本實為明萬曆末至天啟間刻版,其後書版分散,何允中、吳永等各以所得之版益以新刻,印為《廣漢魏叢書》、《續百川學海》、《廣百川學海》等叢書。崇禎間其版由分復合,挖削增補,重編印行。第一次印本為《說郛》120卷,收書1360種,內注闕者124


305



,又《續說郛》44卷,收書544種,內注闕者6種,中法漢學研究所藏一帙。第二次印本《說郛》120卷,收書1364種,內注闕者113種,《續說郛》46卷,收書542種,內注闕者8種,京都大學、臺灣中央圖書館有藏。第三次印本即入清順治三年兩浙督學李際期宛委山堂本,為《說郛》120卷,收書1287種,內注闕者75種,有錄無書者73種。《續說郛》46卷,收書525種,有錄無書者20種。康熙中其版合而復分,《五朝小說》、《唐宋叢書》、《別本百川學海》、《合刻三志》皆以此版之一部印行者,已多漫漶(詳昌彼得先生《說郛考》,1979年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就《說郛》版本而言,似以張宗祥校定百卷本為善。例如《事始》(唐劉存撰)、《續事始》(偽蜀馮鑑撰)真按:中研院線上目作鑑!並無馮鑒(馮鑑)之著者. ,張宗祥本《事始》323條,《續事始》362條,合得685條。而宛委山堂本僅21條,且全抄自宋人《紺珠集》,題《劉馮事始》,正續合而為一。我們使用《說郛》時,最好兩個本子核對一下,有時書名、卷數同而內容文字有出入。另外,《說郛》于每書除書名、著者外,還記有原書卷數,可供參考。


  2.《陽山顧氏文房小說》四十種五十八卷,明顧元慶編。明正德嘉靖間顧元慶刻本。收唐宋說部書。


  3.《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四十種四十三卷,明顧元慶編。明嘉靖十八年至二十年顧氏大石山房刻本。收宋人說部三種,餘均明人說部書。


  4.《金聲玉振集》五十一種六十二卷,明袁褧編。明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年吳郡袁氏嘉趣堂刻本。雜史小品居多。


  5.《古今說海》一百三十五種一百四十二卷,明陸楫等編。明嘉靖二十三年陸楫儼山書院雲山書院刻本。收雜史、雜傳、小說。


  6.《百陵學山》一百種一百十九卷,明王完編。明萬曆刻本。所收以明人雜著為主。


  7.《今獻彙言》三十九種三十九卷,明高鳴鳳編。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明刻本。收明人雜著


306




  8.《兩京遺編》十二種七十三卷,明胡維新編。明萬曆十年原一魁刻本。收漢陸賈《新語》至荀悅《申鑒》兩漢子書十一種。又《文心雕龍》。


  9.《紀錄彙編》一百二十三種二百二十四卷,明沈節甫編。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明萬曆四十五年刻本。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中研院線上目定! 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收明代雜史。與明朱當《國朝典故》相近。真按:氵眄


  10.《歷代小史》一百六種一百六卷,明李栻編。明刻本。收歷代雜史、筆記居多。


  11.《夷門廣牘》一百七種一百六十五卷,明周履靖編。明萬曆二十五年金陵荊山書林刻本。收漢晉唐宋元明篇幅較小之書,分藝苑、博雅、尊生、書法、畫藪、食品、娛志、雜占、禽獸、草木、招隱、閑適、觴詠十三類。


  12.《稗海》四十六種二百八十五卷《續稗海》二十四種一百四十一卷,明商濬編。明萬曆商氏半埜堂刻本。《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後用“稗官小說”來指古代雜史、筆記小說。《稗海》所收大抵屬於此類。


  13.《漢魏叢書》三十八種二百五十一卷,明程榮輯。明萬曆二十年程榮刻本。收漢魏晉南北朝經籍十一種、史籍四種、子籍二十三種。清人校漢魏六朝古書,往往取此本作底本,以舊刻舊抄本校其訛誤,世稱“程榮刻本”。明何允中編刻有《廣漢魏叢書》七十六種四百三十九卷,清乾隆五十六年王謨輯刻有《增訂漢魏叢書》八十六種。


  14.《古今逸史》四十二種一百六十三卷,明吳琯編。明吳琯刻本。收漢魏至宋元小學、地理、雜史、筆記、小說等。又有《增定古今逸史》五十五種二百二十三卷,明吳琯刻本。清康熙七年汪士漢編《秘書二十一種》,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即用吳琯刊版編印。


307



  15.《秘冊匯函》二十四種一百四十三卷,明沈士龍、胡震亨編。明萬曆刻本。主要收先秦至唐宋經、史、子書。未刊竟而遭火,殘版歸毛晉汲古閣,毛氏收入《津逮秘書》。


  1》、《格致叢書》存一百九十八種六百四卷,明胡文煥編。明萬曆胡氏文會堂刻本。凡經史子集釋道書均有收輯,隨刻隨印,諸家藏本一般僅數十種。一百九十八種係《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綜括諸家藏本之總數。《格致叢書》所收各書均冠“新刻”二字,如《新刻詩人玉屑》二十二卷,宋魏慶之撰。版心下一般有“文會堂”三字。又有《百名家書》百餘種,亦胡文煥輯刻,胡氏文會堂刻本,版式同上,亦不知總有多少。以上兩叢書所收頗有不經見之書。


  17.《寶顏堂秘笈》二百三十四種四百七十五卷,明陳繼儒編。此叢書分以下各部分,各自獨立:


  (1)《尚白齋鐫陳眉公訂正秘笈》二十一種四十九卷,明萬曆三十四年沈氏尚白齋刻本。


  (2)《寶顏堂續秘笈》五十種一百卷,明萬曆刻本。


  (3)《亦政堂鐫陳眉公家藏廣秘笈》五十四種一百三卷,明萬曆刻本。


  (4)《亦政堂鐫陳眉公普秘笈》五十種八十八卷,明刻本。


  (5)《寶顏堂匯秘笈》四十二種八十六卷,明刻本。


  (6)《尚白齋鐫陳眉公寶顏堂秘笈》十七種四十九卷,明萬曆沈氏尚白齋刻本。


  各家往往藏其若干集,各集俱全者僅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復旦大學、山西祁縣圖書館等數家而已。前五集皆收歷代著作。末集為陳繼儒個人著述。民國十一年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流傳稍廣。


  18.《津逮秘書》十五集一百四十一種七百四十八卷,明毛晉編。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本。收漢魏至宋元四部書籍,影響較大。


308



  19.《學海類編》四百三十種八百十四卷,清曹溶編,陶越增訂。清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活字印本。曹溶,字潔躬,又字秋岳,號倦圃,清初浙江嘉興人,家有靜惕堂真按:曹溶 藏書極富。陶越,溶門人。是書收唐宋至清初人著述,多篇幅較小者,《四庫》往往入存目,且謂多偽書。但罕見之作亦往往而在。真按:學海類編的品質


  20.《昭代叢書》一百五十種一百五十卷,清張潮編。清康熙三十六年至四十二年詒清堂刻本。分甲乙丙三集,各五十種。收清初人著述,書各一卷。


  清道光沈氏世楷堂刻《昭代叢書》五百六十一種,係乾隆中楊復吉、道光中沈楙德前後增輯者,分十集。


  21.《檀几叢書》一百五十七種一百三卷,清王晫、張潮編。清康熙三十四年、三十六年新安張氏霞舉堂刻本。收明清筆記雜著。第一集五帙、第二集五帙,共一百種一百卷。餘集分卷上、卷下,共四十七種。附政一卷,真按:疑有誤!-疑為附攷之訛. 共十種。


  22.《欽定古香齋袖珍十種》九百五卷,清乾隆御定。乾隆內府刻本。計收《五經》八卷,《四書》十九卷,《史記》一百三十卷,《資治通鑑綱目三編》二十卷(張廷玉),《御纂朱子全書》六十六卷,《春明夢餘錄》七十卷(孫承澤),《初學記》三十卷,《淵鑑類函》四百五十卷,《御選古文淵鑒》六十四卷(徐乾學等輯注),《施注蘇詩》四十二卷《目錄》二卷(施元之注)附《王注正訛》(清邵長蘅)、《續補遺》二卷(清馮景)、《年譜》(宋王宗稷)。


  23.《武英殿聚珍版書》一百三十八種二千四百十六卷,清乾隆敕編,清乾隆武英殿木活字印本(其中《易緯》、《漢官舊儀》、《魏鄭公諫續錄》、《帝範注》係武英殿刻本)。多係從《大典》輯出之書。清代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均有重刻本。


  24。《四庫全書》,清乾隆敕編,乾隆內府抄本。


  文淵閣本346179309卷。先藏清宮,後移臺北故宮博物院


309




  文溯閣本359079897卷。先藏瀋陽故宮,後移甘肅。真按:四庫全書的統計數字


  文津閣本350379337卷。先藏避暑山莊,後移北圖。


  文瀾閣本345072780卷。在杭州西湖聖因寺。


  文源閣本,在圓明園,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毀。


  文匯閣本,在揚州大觀堂,太平軍毀。


  文宗閣本,在鎮江金山寺,太平軍毀。


  現通行者為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據商務本縮印。


  25.《雅雨堂叢書》十三種一百三十五卷,清盧見曾編。清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盧氏雅雨堂揚州使署刻本。計收《易傳》十七卷(唐李鼎祚集解)、《鄭氏周易》三卷《圖》一卷(漢鄭玄注、宋王應麟輯、清惠棟補輯)、《周易音義》(唐陸德明)、《尚書大傳》四卷《補遺》一卷(漢鄭玄注)、《周易乾鑿度》二卷(漢鄭玄注)、《大戴禮記》十三卷、《戰國策》三十三卷、《匡謬正俗》八卷、《封氏聞見記》十卷、《唐摭言》十五卷、《北夢瑣言》二十卷、《文昌雜錄》六卷、《鄭司農集》一卷。多要籍,惠棟等為之校刊,以精善著稱。寫刻亦工致。


  26.《抱經堂叢書》十八種二百七十五卷,清盧文弨編。乾隆四十九年至嘉慶元年抱經堂自刻本。收《經典釋文》三十卷《考證》三十卷(盧文弨考證)、《儀禮注疏詳校》十七卷(盧文弨撰)、《群書拾補》三十九卷(盧文弨著)、《抱經堂文集》三十四卷(盧文弨著)等。皆盧文弨校本,以精博著稱,對後世影響較大。其中《群書拾補》是對周秦漢魏唐宋三十九種古書的校勘記及補闕,包括了盧氏校書的精華,尤為世重。


  27.《奇晉齋叢書》十六種十九卷,清陸烜編。乾隆三十四年陸烜奇晉齋刻本。


  28.《微波榭叢書》十五種附二種一百四十五卷,清孔繼涵編。


310



清乾隆曲阜孔繼涵刻本。其中《戴氏遺書》又包括十二種、《算經十書》又包括十一種,均戴震撰校之書。戴震卒後遺稿多藏孔繼涵家,繼涵為次第校刊,未竟而歿。


  29.《知不足齋叢書》二百七種七百八十一卷,清鮑廷博編。清乾隆至道光鮑氏知不足齋刻本。共三十集。末三集其子士恭續輯。這部大叢書所據底本多舊抄舊刻及名家校本,久為世重。


  30.經訓堂叢書》二十二種一百六十八卷,真按:畢沅 清畢沅編。乾隆自刻本。多畢氏精校精注及自撰之書。洪亮吉、孫星衍、汪中等助其校刊,久為世重。


  31.《拜經樓叢書》,清吳騫編。是書乾隆嘉慶間吳氏自刊,隨刻隨印,初無定數。民國十一年上海柳蓉邨博古齋收集吳氏原刊本影印。《中國叢書綜錄》共列三十一種一百三卷。


  32.《函海》四十函一百六十三種八百五十二卷,清李調元編。清乾隆綿州李氏萬卷樓刻嘉慶十四年李鼎元重校印本。道光五年李朝夔補刻印本。鼎元其弟,朝夔其子,真按:李調元之家世 先後修補始完。第一至十函為漢魏至唐宋著述。第十一至十八函為楊慎著作。第十九至四十函多調元撰述,而有若干清人著述雜出其中。


  33.貸園叢書初集》十二種四十七卷,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清周永年編。清乾隆李文藻廣東刻本。文藻歿後,周永年將書版運回濟南,匯印為此書。貸園為周永年堂號。真按:周永年 所收多惠棟、江永、錢大昕諸大儒之作。


  34.《岱南閣叢書》二十三種一百七十三卷,清孫星衍編。清嘉慶自刻本。


  35.《平津館叢書》四十三種二百五十四卷,清孫星衍輯。清嘉慶自刻本。


  以上二叢書所收多孫星衍精校精注及輯佚自著之書,又有影刻宋元本書,在叢書中一向稱為善本。


  36.《問經堂叢書》十八種三十一卷,清孫馮翼編。清嘉慶刻本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

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

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

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

,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

,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

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

還沒透徹的鏈.

Thursday, February 25, 2010

305



第二十章 諱飾


  諱飾近似曲繞,其實跟曲繞不同。曲繞是繞個彎說話,以表達尊敬、憤怒、嘲謔等意思;而諱飾雖也是繞個彎說話,但主要是為了避忌不吉、不雅,不好意思明白說出來;也有屬於個人特殊的忌諱,而用別的話來裝飾的。


  民間俗語,往往忌諱不吉利的同音字。青年男女相識不送傘,因傘和散同音;人有喜慶事不送鐘,因鐘和終同音:這是一般人的忌諱。船家吃魚不翻身,商人歇店稱打烊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打烊】 注音一式 ㄉㄚˇ |ㄤˊ 解釋:商店晚上收市,稱為打烊。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不提防堂倌一聲呼喊,說是打烊,只見吃茶的人,男男女女,一哄而散。 這是某些行業對某些話語的忌諱。舊時稱屎為出恭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屙】尸-8-11 注音一式 ㄜ 注音二式相似詞    相反詞解釋 排泄。如:屙屎﹑屙尿。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出恭】 注音一式 ㄔㄨ ㄍㄨㄥ 解釋 :排泄糞便。明代考試設有出恭入敬牌,士子如廁通便,須先領牌,故稱通便為出恭。且稱大便為大恭,小便為小恭。元˙鄭光祖˙三戰呂布˙第三折:兩匹馬滾在一處,我要下馬出恭。文明小史˙第三十五回:毓生急急的要去出恭,託悔生暫時照應店面。 今人稱廁所為一號:這是對不雅事物的諱飾。舊時稱吸鴉片為橫眠(吸鴉片是一榻二人,相對橫眠,中置烟燈,各執烟槍而吸),今人稱打牌為方城之遊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方城】 注音一式 ㄈㄤ ㄔㄥˊ 解釋 1.春秋時楚北的長城,為古九塞之一。其城由今之河南省方城縣北至鄧縣。2.山名:(1)位於湖北省竹山縣東南。(2) 位於河南省葉縣南。 真按:國無!解見本頁! 這可說是對不正當事情的諱飾了。


  其次,還有因難以啟齒而諱飾的,因封建制度而諱飾的等等。但以避忌不吉的為最多。



一、避忌不吉的諱飾


306



人人怕死,所以對死特別忌諱。除了對死的同音字儘可能避免外(如兒童四歲,說成兩雙歲),對死的意義更造設許多諱飾辭。如:


 1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夫子曰:「爾來何遲也!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殷人殯於兩楹之閒,則與賓主夾之也;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閒。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蓋寢疾七日而沒。(禮記檀弓篇)


楊樹達中國修辭學,引黃生之言,認為子貢說孔子「夫子殆將病也」,是弟子尊敬老師,不敢直言其死而諱飾的。這話很有道理,因為孔子自己說,就是「予殆將死也」。明是一種意義的兩種說法。


 2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衞王宮。沒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未及填溝壑而託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戰國策趙策)


307



帝王之死,諱飾為「山陵崩」,是以山陵喻帝王,崩喻死,有尊敬的意思。秦策也有「王之春秋高,一旦山陵崩,太子用事」等語。自己死,諱飾為「填溝壑」,同孟子所說的「老羸轉乎溝壑」,有謙抑的意思。


 3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使騎劫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戰國策燕策)


「棄群臣」諱言燕昭王之死。


 4范雎既相,王稽謂范雎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宮車一日晏駕,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館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溝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宮車一日晏駕,君雖恨於臣,無可奈何;君卒然捐館舍,君雖恨於臣,亦無可奈何;使臣卒然填溝壑,君雖恨於臣,亦無可奈何!」(史記范雎傳)


「晏駕」諱飾秦昭王之死。裴駰集解引韋昭的話說:「凡初崩為『晏駕』者,臣子之心,猶謂宮車當駕而晚出。」「捐館舍」諱飾范雎之死。捐館舍為捐棄館舍,不再住在屋裏。戰國策趙策已有「今奉陽君捐館舍,大王乃今然後得與士民相親」的話。「填溝壑」是王稽自諱死亡,義同例二。


 5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史記高祖本紀


308




6.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飲。是時上未立太子,酒酣,從容言曰:「千秋之後傳梁王。」太后驩。(史記魏其侯傳)


「百歲後」、「千秋之後」,都是諱言死。


7.衞)律曰: 真按:衛律 蘇君 真按:蘇武 前負漢歸匈奴, 真按:衛律 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漢書蘇武傳)


「以身膏草野」是屍體做了野草的肥料,也是諱言死。


8茗烟道:「秦大爺不中用了。」寶玉聽了,嚇了一跳,忙問道:「我昨兒才瞧了他,還明明白白的,怎麼就不中用了呢?」(紅樓夢第十六回)


「不中用」是快要死的諱飾。


9.來到靈堂,她先向校長道歉來晚了,又忙著這裡那裡打招呼。人們排著長隊,輪流瞻仰李素真女士最後的遺容。她吩咐別人隨時入殮,不必等她在旁邊,她要看看左右兩排長長的花圈,像在陽明山賞花。


 「素真去得安詳。」朋友們這麼說。(王令嫻:生的歎息)


10.我們都不怕「走」。走就走,誰先走,誰就在那邊把房子找好;錢夠的話,把房子買好。剩下的事,就是在天堂機場等待另外一個人就是了。(子敏:半人) 真按:死亡學


309



「去」和「走」都諱言死。


其他諱言死的,還有翹辮子、口眼閉、兩腳直、嗚呼哀哉等,但大都帶有諧謔的意味。像胡適先生寫差不多先生的死:「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諱言死,也諱言棺材。例如:


 11.鳳姐兒低了半日頭,說道:「這個就沒法兒了!你也將一應的後事給他料理料理,沖一沖也好。」尤氏道:「我暗暗的叫人預備了。——就是那件東西,不得好木頭,且慢慢的辦著吧!」(紅樓夢第十一回)


「那件東西」指棺材,諱飾的說法。


 12.母親睡覺的牀,是一個紫紅色的大匣子,蓋上了紫紅色的蓋子。(季薇:淡紫的秋)


「睡覺」諱言死,「牀」指棺材,「大匣子」、「蓋子」也是指棺材和棺蓋。


諱言棺材,有時也諱言墳墓。例如:


 13.釋之免冠頓首謝曰:「……今盜宗廟器而族之,有如……萬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史記張釋之傳)


「取長陵一抔土」,為諱飾盜開長陵先帝墓。集解引張晏的話說:「不欲指言,故以取土譬也。」索隱說:「蓋不欲言盜開長陵及說傷迫近先帝故也。」 國父黃花岡烈士事略序:「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岡上一坏土,猶湮沒於荒煙蔓草間。」一坏土,同一抔土,指烈士之墓,


310



也是諱飾辭。(「有如……萬分之一」句,刪節處應有「掘高祖墓」字樣,因忌諱而從缺。惟係吃澀而中斷,與前飛白格第一項第七例略同。)


 14.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孟子公孫丑篇)


朱注:「采薪之憂,言病不能采薪,謙辭也。」這句謙辭實為生病的諱飾辭。禮記曲禮作「負薪之憂」,義同。


 15勰悲泣對曰:「……豈謂上靈無鑒,復使聖躬違和,萬國所懸,蒼生繫氣,寢興之勞,豈申荼蓼?」(魏書彭城王傳。彭城王元勰,字彥和。與劉勰同名字。)


「違和」諱飾生病,有敬人之意。今人也常說「政躬違和」、「貴體違和」等。


避凶求吉,是一般人的心理,老年人尤其如此。除死亡、棺、墓外,其他不利之言,也儘量諱飾。如:


 16.她一邊小心謹慎地捧著碗碟等放進櫥中,一邊嘴裏不停地唸:「瓶瓶碗碗,瓶瓶碗碗。」就是「平平安安,平平安安」的意思,家鄉話「安」「碗」同音。如果油、鹽、醬、醋用完了,她絕不說「完了」或「沒有」二字,她一定說「用好了」,或「不有了」。而把「好」字、「有」字的聲音提得好高,拉得好長,表示樣樣都有,事事都美好。數數遇到「四」,一定說「兩雙」,絕不說「四」,因為聲音不好聽。(琦君:春節遇兒時)


311



這種諱飾,近似迷信,但是也逼真地寫出一個老婦人求吉利的心理。這種心理,普遍地存在民間,例如:


 17.苦鈴樹,據當地人說,因為他的果實像鈴鐺而味兒苦,所以這樣命名。「苦鈴」在臺灣話和「可憐」的音相近,因而變成了可憐樹。有些人家避忌在住宅附近長這種樹。(梁容若:苦楝)


這就是民間避忌不吉利語音的一例。



二、不便明說的諱飾


除了避凶心理外,還有一些不好意思明說或不雅的話,也用諱飾辭。如:


 1上初即位,富於春秋,蚡以肺腑為京師相,非痛折節以禮詘之,天下不肅。(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上」就是漢武帝,即位時為十六歲(見孝武本紀集解),年歲尚幼,而說作「富於春秋」,為諱飾之辭。集解引顏師古云:「謂年幼也。齒曆方久, 真按:國無!待查! 故云『富於春秋』也。」說皇上年幼,不好意思,就用未來歲月甚多來諱飾。


 2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杜甫:新安吏)


312



「新安吏」寫安史亂時朝廷徵兵甚急。右列數句,是描寫役男和家人作別時號哭的情形。「天地」兩字,諱言「朝廷」。杜詩鏡銓引杜臆說:「不言朝廷,而言天地,諱之也。」因為說朝廷無情,犯了忌諱,不好意思。


 3.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杜甫:兵車行)


「兵車行」寫唐玄宗屢伐吐蕃,國內徵兵不止的故事。說玄宗好戰喜功,不好意思。就拿「武皇」來諱飾了。杜詩鏡銓說:「不敢斥言,故託言漢武以諷。」白居易長恨歌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也因為不好意思直指唐玄宗,就用「漢皇」來諱飾。其實整篇詩寫的都是玄宗和楊妃的故事。


 4.衍口未嘗言錢,婦令婢以錢繞牀下,衍晨起,不得出。呼婢曰:「舉卻阿堵物!」(晉書王衍傳)


王衍因為不肯說錢字,所以用「阿堵物」來諱飾錢。「阿堵」是晉代方言,意思是這個、那個,同指示代名詞。 真按:阿堵 晉書顧愷之傳,愷之畫人不點睛。他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指眼睛。「阿堵物」只是說這些東西,並非專指錢。後世才專作錢的代名詞。


真按:阿堵  5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 真按:國無!待查! 過雒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痺醫;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隨俗為變。(史記扁鵲列傳)


「帶下醫」指醫治婦女病。舊時諱言婦女病,所以用「帶下」代替。


313



6.「真忙?」他的問號滿臉掛著:「是忙著起長城吧?」


  「哈哈,又給你識破了!我畢竟是個不善於說謊的好丈夫,每次都騙不過你。太大,只八圈,衞生一下就回來。如何?」(王令嫻:球)


「起長城」是打麻將的諱飾辭。因為事關賭博,難以明說,就用它來諱飾。


  還有一種諱飾,可以說是封建制度的產物。如漢武帝名徹,漢人就把蒯徹改成蒯通;唐高祖名淵,唐人就把陶淵明改為陶泉明 真按:陶潛 他們認為天子之名必須避諱。有些無法改換的字,那又怎麼辦呢?譬如唐太宗名世民,「民」字可改為「人」字,例如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字實因避「民」字而改的;但是「世」字就很難改換了,於是又想出一個辦法:缺筆。把普通的「世」字寫成「■」形。甚至把古書上的「葉」字寫成「■」字(如論語上的「葉公」,唐石經作「■公」),以表示避諱。孔子名丘,改寫成「■」字,又讀成「某」音,也是由這種忌諱觀念而來的。再進而對於先人名字的同音字,也避忌稱說。韓愈的「諱辯」裏,說李賀舉進士,毀謗他的人說,李賀的父親名晉肅,李賀不該舉進士。韓愈提出申辯說:「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這真是可笑的俗諱,但當時確有很多人如此。這種諱飾,一直到滿清王朝結束,才不受人重視而成為歷史陳跡。


  除封建式的避諱沒什麼意義外,其他的諱飾,對語辭的美化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對說話人口氣的描述


314



,民間習俗的傳真,也有相當的幫助。所以諱飾也不失為修辭的一種方法。


315



第二十一章 倒反


  嘴裏說的話,跟心裏想的意思,正好相反;字面上表出的意義,跟文中所指的主旨,完全相背:叫做倒反辭。父母稱女兒為丫頭,稱兒子為小犬,是倒反辭。史記荊軻傳:「得趙人徐夫人匕首。」


索隱說:「徐姓,夫人名,謂男子也。」本省舊習,對於寶愛的獨生子,取名「查某」(女人),甚至「乞食」(乞丐)。都是說話和心意相反的倒反辭。列子寓言,移山的愚公,是眼光遠大,百折不撓,最聰明的人。稱他為愚公,是推闡老子「大巧若拙」的意思。而反對移山的智叟,卻是短視近利,屈於環境,最愚笨的人。稱他為智叟,含有「大愚若智」的意思。這是字面和文旨相背的倒反辭。


  大致說來,倒反辭的功用約有四種:一、表示親暱;二表示尊敬;三表示諷勸;四表示嘲笑。現在分別說明如下。



一、表示親暱


這一類倒反辭是嘴裏笑罵,心裏疼愛,或者可以稱它為「口非心是」。例如:


316



 1懷抱摟著俏寃家,搵香腮,悄語低低話。(溫庭筠:雙調新水令)


「寃家」是指最親愛的情人。


 2門外兒吠,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猧】犬-9-12 注音一式 ㄨㄛ 注音二式 w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小狗。宋˙陸游˙書歎:猧子解迎門外客,貍奴知護案間書。清˙洪昇˙長生殿˙第四十六齣:眠猧不吠,宿鳥無喧,葉寧樹杪,蟲息階沿。 知是蕭郎至;剗襪下香階,寃家今夜歸。(唐無名氏:醉公子詞)


本例的「寃家」是指丈夫。後來戲劇裏常用它暱稱丈夫。


 3.你借與我半間兒客舍僧房,與我那可憎才居止處門兒相向。(西廂記借廂)


「可憎才」是最可愛的人,指鶯鶯。酬簡一折,張生見鶯鶯到來,唱道:「猛見他可憎模樣,早醫可九分不快。」「可憎模樣」也是倒反辭。


 4王夫人說:「……我就只一件不放心,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裏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往廟裏還願去,尚未回來,晚上你看見就知道了。」(紅樓夢第三回)


「混世魔王」是王夫人暱稱兒子寶玉的倒反辭。


 5黛玉聽了,睜開眼睛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請枕這一個。」說著,將自己的枕頭推給寶玉,又起身將自己的再拿了一個枕上。(紅樓夢第十九回) 真按:做愛


「魔星」是黛玉對寶玉的暱稱,倒反辭。


 6一席話說的倪繼祖一言不發,惟有低頭哭泣。李氏心下為難,猛然想起一計來,須如此,這寃家方能回去。想罷說道:「孩兒不要啼哭。我有三件,你要依從,諸事辦妥,為娘的必隨你去


317



。如何?」倪繼祖連忙問道:「那三件?請母親說明。」(三俠五義第七十二回)


這一例的「寃家」是指兒子倪繼祖,也是倒反辭。



二、表示尊敬


這一類倒反辭,表面說的不好聽,其實卻是尊敬。也可以說是「口非心是」。例如


 1武王曰:「予有亂十人。」(論語泰伯篇)


「亂」就是「亂臣」的意思。馬融說亂是治的意思。那麼亂臣就是治臣了。但說文乙部,許慎說:「亂,不治也。從乙■。」段玉裁還特別注明:「亂,本訓不治。……轉注之法,乃訓為治。如武王曰:『予有亂十人』是也。」這可能是武王因為尊敬他們而倒說的。 真按:董季棠之不足 孟子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那就是真正的意思了。


稱天子為陛下,諸侯為足下,也可說是由曲繞而成為倒反的尊稱。老子說:「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這是不敢自誇的倒反辭,在老子看來,卻是賤者在上了。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慧!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湯問篇)


在智叟看來,愚公想以殘年餘力移山,確實「不慧」;但作者本意,卻是要借智叟的口,反襯出一位最堅強、最可敬的聰明老人。所以與其說愚公「不慧」,倒毋寧說愚公「極慧」。


318



 3.我掩凝思了半天, 真按:讀為倦,冊頁也.○國:1. 卷  部首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ㄐㄩㄢˇ 1. 把質地軟的物品裹曲。通「捲」。如:「卷起袖子幹活。」、「把這畫卷起來。」       2.收藏。通「捲」。如:「卷藏」。唐˙柳宗元˙梓人傳:「則卷其術,默其智,悠爾而去。」     3.    形狀卷曲的東西。通「捲」。如:「花卷」、「麻花卷」、「銀絲卷」。         4.可產生卷曲效果的器物。如:「髮卷」。   5.量詞。計算成卷物品的單位。如:「兩卷底片」、「三卷衛生紙」。       ㄐㄩㄢˋ jyun(06140     ㄑㄩㄢˊ cyun(06693     2. 卷  部首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ㄐㄩㄢˋ 1.古時書籍寫在絹帛或紙上,捲起來收藏,因此通稱書籍為「卷」。如:「手不釋卷」、「開卷有益」。         2.指書有分卷的每一單獨部分。如:「卷一」、「卷二」、「第一卷」、「第二卷」。       3.可以捲起來的書、畫。如:「經卷」、「手卷」、「畫卷」、「山水長卷」。       4.公私機構的公事文件。如:「卷宗」、「案卷」、「文卷」、「調卷」。   5.考試測驗的題紙。如:「試卷」、「考卷」。   6.量詞。計算字畫書籍的單位。如:「藏書三萬卷。」唐˙杜甫˙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ㄐㄩㄢˇ jyun(06137     ㄑㄩㄢˊ cyun(06693     卷  部首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ㄑㄩㄢˊ 1. 彎曲的。如:「卷枝」、「卷雲」、「卷曲」。         2.好。詩經˙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卷。」毛亨˙傳:「卷,好貌。」 ㄐㄩㄢˋ jyun(06140) ㄐㄩㄢˇ jyun(06137           真按: 作美好者恐與眷通故也.眷則流眄也.         詞:卷1jun ㄐㄩㄢˇ〕〔《廣韻》居轉切,上獮,見。〕1.把物彎轉成圓筒形。《詩‧邶風‧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唐 韓愈 《秋懷詩》之四:“清曉卷書坐,南山見高稜。”《舊唐書‧梁崇義傳》:“﹝ 崇義 ﹞以升斗給役於市,有膂力,能卷金舒鉤。” 李瑛 《磨刺刀》詩:“革命的利刃永不卷,照亮萬里青山坳。”2.捲成圓筒狀的東西。《淮南子‧兵略訓》:“鼓不振塵,旗不解卷。” 楊沫 《房客》:“他的行李簡單,剛把一個小被卷往鋪板上一扔,就急忙趴在桌上翻起書來。” 葉文玲 《心香》:“沒等我開口, 小元 又從挎的書包裏拿出一個扁扁的小卷,說:‘這是我姐姐送給你的。’他把那布卷抖開了。”如:卷子;蛋卷兒。3.席捲。《漢書‧婁敬傳》:“今陛下起 豐 沛 ,收卒三千人,以之徑往,卷 蜀 漢 ,定 三秦 。”《文選‧王粲〈贈文叔良〉》詩:“ 江 漢 有卷,允來厥休。” 劉良 注:“ 江 漢 , 蜀 也。言彼有席卷天下之志。”4.掀起。 唐 韓愈 《薦士》詩:“敷柔肆紆餘,奮猛卷海潦。”《花月痕》第三七回:“天連野戍生邊氣,風卷平沙作浪紋。”5.收;收起。《儀禮‧公食大夫禮》:“有司卷三牲之俎,歸於賓館。” 鄭玄 注:“卷猶收也,無遺之辭也。” 唐 王起 《和李校書雨中自秘省見訪不遇》詩:“憶見青天霞未卷,吟玩瑤華不知晚。” 宋 歐陽修 《漁家傲》詞:“此會此情都未半,星初轉。鸞琴鳳樂匆匆卷。”6.猶言裹挾;裹住。《韓非子‧八經》:“大臣兩重,提衡而不踦曰卷禍。” 陳奇猷 集釋:“卷禍者,謂因他人之爭鬥而捲入其中者。” 清 譚嗣同 《覽武漢形勢》詩:“黃沙卷日墮荒荒,一鳥隨雲度莽蒼。” 巴金 《三次畫像》:“反正運動一個接一個,不管你是什麼家都得給卷了進去。”7.猶聚。《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賈公彥 疏:“卷者,卷聚之義,即族類也。”8.斷絕。《史記‧蘇秦列傳》:“我舉 安邑 ,塞 女戟 , 韓氏 太原 卷。” 張守節 正義:“ 劉伯莊 云:‘ 太原 當為 太行 。卷猶斷絕。’”9.方言。罵。 老舍 《柳屯的》:“那個娘們敢卷我半句,我叫他滾走!”原注:“卷,北方話。罵。” 梁斌 《紅旗譜》三十:“要是別人,聽 慶兒娘 卷了他一陣子,也許會冒起火鬧起脾氣來。”10.量詞。用於成卷的物件。《紅樓夢》第一○五回:“羽緞羽紗各二十二卷。” 茹志鵑 《草原上的小路》:“接車後丟進一小卷鋪蓋,一個網線袋,然後雙手一撐,跳進一個人來。” 碧野 《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第七章五:“ 郭毛子 忽然看見倒在團長 高陵 身邊的一個戰士,就是 羅模柄 ,死了手裏還緊緊握一卷旗子。”11.同“ 捲 ”。   2jun ㄐㄩㄢˋ〕   〔《廣韻》居倦切,去線,見。〕      1.書籍或字畫的卷軸。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雜記上》:“有人讀書握卷而輒睡者。 梁朝 有名士呼書卷為黃妳,此蓋見其美神養性如妳媼也。” 唐 韓愈 《與陳給事書》:“並獻近所為《復志賦》已下十首為一卷,卷有標軸。” 清 金農 《題湘陰女郎畫竹》詩之一:“粧閣流風洗黛痕, 管夫人 法卷中存。” 葉德輝 《書林清話‧書之稱卷》:“帛之為書,便於舒卷,故一書謂之幾卷。凡古書,以一篇作一卷。《漢書‧藝文志》有稱若干篇者,竹也;有稱若干卷者,帛也。”2.泛指書籍;書本。 晉 陶潛 《與子儼等書》:“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司馬褧傳》:“ 褧 少傳家業,強力專精,手不釋食。” 清 黃軒祖 《游梁瑣記‧顧家蘅》:“﹝ 顧生 ﹞每見客左手把卷,右手攜壺,怡如也。” 巴金 《真話集‧三論講真話》:“讀完小說,我不能不掩卷深思。”3.指自己所寫的文稿。 宋 吳坰 《五總志》:“ 項斯 未聞達時,因以卷謁 江西 楊敬之 , 楊 苦愛之。”4.全書的一部分。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凡書, 唐 以前皆為卷軸,蓋今所謂一卷,即古之一軸。” 明 胡應麟 《三墳補遺下》:“《漢‧藝文志》‘《史記》百三十篇’,即今百三十卷,此篇與卷同也。《尚書》四十六卷,實五十七篇,此篇統於卷也。”5.用作量詞,指書籍的冊,本。 巴金 《春》一:“她非常愛讀那些小說,常常捧一卷書讀到深夜。”6.考卷;試卷。《宋史‧選舉志一》:“凡廷試,帝親閱卷累日。” 曹聚仁 《我與我的世界‧我的童年》:“她的作文,總是我替她代筆,幾乎沒有了我就交不得卷了。”7.案卷;檔案。參見“ 卷2宗 ”。8.通“ 券 ”。券契,契約。 清 袁枚 《新齊諧‧蔡書生》:“ 杭州 北關 外有一屋,鬼屢見,人不敢居,扃鎖甚固。書生 蔡 姓者,將買其宅,人危之, 蔡 不聽。卷成,家人不敢入。”9.通“ 倦 ”。《墨子‧節用中》:“是以終身不饜,歿世而不卷。” 晉 陶潛 《歸鳥》詩:“矰繳奚施,已卷安勞?” 孫公煥 箋注:“卷,與‘倦’同。”      3qun ㄑㄩㄢˊ〕    〔《廣韻》巨員切,平僊,群。〕1.彎曲。《說文‧部》:“卷,膝曲也。” 段玉裁 注:“卷之本義也。引申為凡曲之偁。”《詩‧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飄風自南。” 朱熹 集傳:“卷,音權,曲也。阿,大陵也。”2.柔弱。參見“ 卷3然 ”。3.通“ 婘 ”。美好貌。《詩‧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卷。” 毛 傳:“卷,好貌。” 陸德明 釋文“卷,本又作‘婘’。” 馬瑞辰 通釋:“卷,即‘婘’之渻借。”4.通“ 拳 ”。拳頭。參見“ 卷3石 ”。5.通“ 拳 ”。忠懇貌。參見“ 卷3卷 ”。4qun ㄑㄩㄢ〕〔《集韻》驅圓切,平僊,溪。〕1.冠卷,帽緣。《逸周書‧器服》:“武卷組纓。” 朱右曾 校釋:“武,冠卷也。以組飾之,又以為纓。”《禮記‧玉藻》:“縞冠玄武,子姓之冠也” 漢 鄭玄 注:“武,冠卷也。” 孔穎達 疏:“卷用玄而冠用縞,冠、卷異色。”2.冠梁,猶今言帽盔。《後漢書‧輿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後’。高五寸……鐵柱卷,執法者服之。”參見“ 卷4梁 ”。3.古邑名。 戰國 屬 魏 。《史記‧秦本紀》:“﹝ 昭襄王 ﹞三十三年,客卿 胡陽 攻 魏 卷 、 蔡陽 、 長社 ,取之。” 張守節 正義引《括地志》:“故 卷城 在 鄭州 原武縣 西北七里,即 衡雍 也。” 漢 班昭 《東征賦》:“既免脫於峻嶮兮,歷 滎陽 而過 卷 。”5〔n ㄍㄨㄣˇ〕〔《集韻》古本切,上混,見。〕通“ 袞1 ”。    君王或上公的禮服。《禮記‧王制》:“制,三公一命卷。” 鄭玄 注:“卷,俗讀也。其通則曰‘袞’。” 陸德明 釋文:“卷,音袞,古本反。” 我想在中國找不出這樣一個笨人來。也就是說,在這種笨人不能產生之前,我們所謂的科學,還是抄襲的,短見的,實用的;也就是說,真正的科學是不會產生的。(陳之藩:實用呢?還是好奇呢?)


所謂「笨人」,是指英國科學家尼丹約瑟那樣的人,以半生時間跑完中國,又沈浸在劍橋的書海裏,去發掘中國的科學史。表面說的是「笨人」,內心是尊敬他那種為科學而科學的精神。反面的意思是:如中國只有講實用的「聰明人」,真正的科學是不會產生的。


 4各位請閉上眼睛仔細想想,您可能為了這樣情況下的三百元而做這種傻事——苦候兩個多小時?思考良久,我個人認為她們是四個小天使。(復民:天使情操。六十九年四月十五日中央副刊)


作者是寫四個小女孩在電話亭邊撿到三百元,苦候兩小時以待失主。作者雖說她們做了儍事,其實是贊美的意思。



三、表示諷勸


這一類倒反辭,表面說的是贊同的話,而真正的意思是要勸諫的。應該說它是「口是心非」。例如:


1景公使圉人養所愛馬,馬病死。公怒,令人操刀,解養馬者。是時晏子侍前,左右執刀而進


319



,晏子止之,而問於公曰:「古時堯舜支解人,從何軀始?」公瞿然曰:「從寡人始。」遂不支解。(晏子春秋內篇。韓詩外傳也有類似記載。)


晏子的話,表面是說堯舜也支解人,只是不知從哪裏開始。其實真正的意思是說堯舜賢君,從不支解人;景公支解人,就不是賢君了。這句倒反辭,立即使景公覺悟,自責說:「從寡人始。」達到諷諫的效果。


 2齊景公出弋昭華之池,顏鄧聚主鳥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殺之。晏子曰:「夫鄧聚有死罪四,請數而誅之。」景公曰:「諾。」晏子曰:「鄧聚為吾君主鳥而亡之,走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而殺人,是罪二也;使四國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是罪三也;天子聞之,必將貶絀吾君,危其社稷,絕其宗廟,是罪四也。此四罪者,故當殺無赦,臣請加誅焉。」


  景公曰:「止。此亦吾過矣,願夫子為寡人敬謝焉。」(韓詩外傳卷九。晏子春秋卷七,「顏鄧聚」作「燭鄒」。)


晏子的話,表面上是數說顏鄧聚有四種罪,實際上卻是說景公如殺無罪之士,將貽笑諸侯,激怒天子。是用倒反辭諷諫國君。類似的故事又見劉向說苑:


 3景公有馬,其圉人殺之。公怒,援戈將自擊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請為君數之,令知其罪而殺之。」公曰:「諾。」晏子舉戈而臨之,曰:「汝為吾君養馬而殺之,而罪當死;汝使吾君以馬之故殺圉人,而罪又當死;汝使吾君以馬故殺人聞於四鄰諸侯,汝罪又當死


320



。」公曰:「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說苑正諫)


這和韓詩外傳所記的,大同小異。大概是因為傳聞異辭,各有所得吧。運用倒反辭達到諷諫的效果是一樣的。


 4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牀,啗以棗脯。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優孟聞之,入殿門,仰天大哭。王驚而問其故。優孟曰:「馬者王之所愛也。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之,薄;請以人君禮葬之。」王曰:「何如?」對曰:「臣請以雕玉為棺,文梓為槨,楩楓豫章為題湊,發甲卒為穿壙,老弱負土,齊、趙陪位於前,韓、魏翼衞其後,廟食太牢,奉以萬戶之邑。諸侯聞之,皆知大王賤人而貴馬也。」王曰:「寡人之過一至於此乎!為之奈何?」(史記滑稽列傳)


優孟不但贊成楚莊王以大夫禮葬馬,還誇大其辭,建議以人君禮葬馬。推到極點,露出一句「諸侯聞之,皆知大王賤人而貴馬」,使莊王恍然大悟。他說的原來是反語,這反語實在比左右力爭有效得多。


 5始皇議欲大苑囿,東至函谷關,西至雍、陳倉。優旃曰:「善。多縱禽獸於其中,寇從東方來,令麋鹿觸之足矣。」始皇以故輟止。(史記滑稽列傳)


擴大苑囿,麋鹿觸敵,用倒反辭諷諫,比孟子說的「園囿汙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的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