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
第二十章 諱飾
諱飾近似曲繞,其實跟曲繞不同。曲繞是繞個彎說話,以表達尊敬、憤怒、嘲謔等意思;而諱飾雖也是繞個彎說話,但主要是為了避忌不吉、不雅,不好意思明白說出來;也有屬於個人特殊的忌諱,而用別的話來裝飾的。
民間俗語,往往忌諱不吉利的同音字。青年男女相識不送傘,因傘和散同音;人有喜慶事不送鐘,因鐘和終同音:這是一般人的忌諱。船家吃魚不翻身,商人歇店稱打烊,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打烊】 注音一式 ㄉㄚˇ |ㄤˊ 解釋:商店晚上收市,稱為打烊。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不提防堂倌一聲呼喊,說是打烊,只見吃茶的人,男男女女,一哄而散。 這是某些行業對某些話語的忌諱。舊時稱屙屎為出恭,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屙】尸-8-11 注音一式 ㄜ 注音二式相似詞 相反詞解釋 排泄。如:屙屎﹑屙尿。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出恭】 注音一式 ㄔㄨ ㄍㄨㄥ 解釋 :排泄糞便。明代考試設有出恭入敬牌,士子如廁通便,須先領牌,故稱通便為出恭。且稱大便為大恭,小便為小恭。元˙鄭光祖˙三戰呂布˙第三折:兩匹馬滾在一處,我要下馬出恭。文明小史˙第三十五回:毓生急急的要去出恭,託悔生暫時照應店面。 今人稱廁所為一號:這是對不雅事物的諱飾。舊時稱吸鴉片為橫眠(吸鴉片是一榻二人,相對橫眠,中置烟燈,各執烟槍而吸),今人稱打牌為方城之遊: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方城】 注音一式 ㄈㄤ ㄔㄥˊ 解釋 1.春秋時楚北的長城,為古九塞之一。其城由今之河南省方城縣北至鄧縣。2.山名:(1)位於湖北省竹山縣東南。(2) 位於河南省葉縣南。 真按:國無!解見本頁! 這可說是對不正當事情的諱飾了。
其次,還有因難以啟齒而諱飾的,因封建制度而諱飾的等等。但以避忌不吉的為最多。
一、避忌不吉的諱飾
306
人人怕死,所以對死特別忌諱。除了對死的同音字儘可能避免外(如兒童四歲,說成兩雙歲),對死的意義更造設許多諱飾辭。如:
1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夫子曰:「爾來何遲也!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殷人殯於兩楹之閒,則與賓主夾之也;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閒。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蓋寢疾七日而沒。(禮記檀弓篇)
楊樹達中國修辭學,引黃生之言,認為子貢說孔子「夫子殆將病也」,是弟子尊敬老師,不敢直言其死而諱飾的。這話很有道理,因為孔子自己說,就是「予殆將死也」。明是一種意義的兩種說法。
2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衞王宮。沒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未及填溝壑而託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戰國策趙策)
307
帝王之死,諱飾為「山陵崩」,是以山陵喻帝王,崩喻死,有尊敬的意思。秦策也有「王之春秋高,一旦山陵崩,太子用事」等語。自己死,諱飾為「填溝壑」,同孟子所說的「老羸轉乎溝壑」,有謙抑的意思。
3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使騎劫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戰國策燕策)
「棄群臣」諱言燕昭王之死。
4范雎既相,王稽謂范雎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宮車一日晏駕,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館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溝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宮車一日晏駕,君雖恨於臣,無可奈何;君卒然捐館舍,君雖恨於臣,亦無可奈何;使臣卒然填溝壑,君雖恨於臣,亦無可奈何!」(史記范雎傳)
「晏駕」諱飾秦昭王之死。裴駰集解引韋昭的話說:「凡初崩為『晏駕』者,臣子之心,猶謂宮車當駕而晚出。」「捐館舍」諱飾范雎之死。捐館舍為捐棄館舍,不再住在屋裏。戰國策趙策已有「今奉陽君捐館舍,大王乃今然後得與士民相親」的話。「填溝壑」是王稽自諱死亡,義同例二。
5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史記高祖本紀
308
)
6.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飲。是時上未立太子,酒酣,從容言曰:「千秋之後傳梁王。」太后驩。(史記魏其侯傳)
「百歲後」、「千秋之後」,都是諱言死。
7.(衞)律曰: 真按:衛律 「蘇君, 真按:蘇武 律前負漢歸匈奴, 真按:衛律 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漢書蘇武傳)
「以身膏草野」是屍體做了野草的肥料,也是諱言死。
8茗烟道:「秦大爺不中用了。」寶玉聽了,嚇了一跳,忙問道:「我昨兒才瞧了他,還明明白白的,怎麼就不中用了呢?」(紅樓夢第十六回)
「不中用」是快要死的諱飾。
9.來到靈堂,她先向校長道歉來晚了,又忙著這裡那裡打招呼。人們排著長隊,輪流瞻仰李素真女士最後的遺容。她吩咐別人隨時入殮,不必等她在旁邊,她要看看左右兩排長長的花圈,像在陽明山賞花。
「素真去得安詳。」朋友們這麼說。(王令嫻:生的歎息)
10.我們都不怕「走」。走就走,誰先走,誰就在那邊把房子找好;錢夠的話,把房子買好。剩下的事,就是在天堂機場等待另外一個人就是了。(子敏:半人) 真按:死亡學
309
「去」和「走」都諱言死。
其他諱言死的,還有翹辮子、口眼閉、兩腳直、嗚呼哀哉等,但大都帶有諧謔的意味。像胡適先生寫差不多先生的死:「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諱言死,也諱言棺材。例如:
11.鳳姐兒低了半日頭,說道:「這個就沒法兒了!你也將一應的後事給他料理料理,沖一沖也好。」尤氏道:「我暗暗的叫人預備了。——就是那件東西,不得好木頭,且慢慢的辦著吧!」(紅樓夢第十一回)
「那件東西」指棺材,諱飾的說法。
12.母親睡覺的牀,是一個紫紅色的大匣子,蓋上了紫紅色的蓋子。(季薇:淡紫的秋)
「睡覺」諱言死,「牀」指棺材,「大匣子」、「蓋子」也是指棺材和棺蓋。
諱言棺材,有時也諱言墳墓。例如:
13.釋之免冠頓首謝曰:「……今盜宗廟器而族之,有如……萬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史記張釋之傳)
「取長陵一抔土」,為諱飾盜開長陵先帝墓。集解引張晏的話說:「不欲指言,故以取土譬也。」索隱說:「蓋不欲言盜開長陵及說傷迫近先帝故也。」 國父黃花岡烈士事略序:「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岡上一坏土,猶湮沒於荒煙蔓草間。」一坏土,同一抔土,指烈士之墓,
310
也是諱飾辭。(「有如……萬分之一」句,刪節處應有「掘高祖墓」字樣,因忌諱而從缺。惟係吃澀而中斷,與前飛白格第一項第七例略同。)
14.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孟子公孫丑篇)
朱注:「采薪之憂,言病不能采薪,謙辭也。」這句謙辭實為生病的諱飾辭。禮記曲禮作「負薪之憂」,義同。
15勰悲泣對曰:「……豈謂上靈無鑒,復使聖躬違和,萬國所懸,蒼生繫氣,寢興之勞,豈申荼蓼?」(魏書彭城王傳。彭城王元勰,字彥和。與劉勰同名字。)
「違和」諱飾生病,有敬人之意。今人也常說「政躬違和」、「貴體違和」等。
避凶求吉,是一般人的心理,老年人尤其如此。除死亡、棺、墓外,其他不利之言,也儘量諱飾。如:
16.她一邊小心謹慎地捧著碗碟等放進櫥中,一邊嘴裏不停地唸:「瓶瓶碗碗,瓶瓶碗碗。」就是「平平安安,平平安安」的意思,家鄉話「安」「碗」同音。如果油、鹽、醬、醋用完了,她絕不說「完了」或「沒有」二字,她一定說「用好了」,或「不有了」。而把「好」字、「有」字的聲音提得好高,拉得好長,表示樣樣都有,事事都美好。數數遇到「四」,一定說「兩雙」,絕不說「四」,因為聲音不好聽。(琦君:春節遇兒時)
311
這種諱飾,近似迷信,但是也逼真地寫出一個老婦人求吉利的心理。這種心理,普遍地存在民間,例如:
17.苦鈴樹,據當地人說,因為他的果實像鈴鐺而味兒苦,所以這樣命名。「苦鈴」在臺灣話和「可憐」的音相近,因而變成了可憐樹。有些人家避忌在住宅附近長這種樹。(梁容若:苦楝)
這就是民間避忌不吉利語音的一例。
二、不便明說的諱飾
除了避凶心理外,還有一些不好意思明說或不雅的話,也用諱飾辭。如:
1上初即位,富於春秋,蚡以肺腑為京師相,非痛折節以禮詘之,天下不肅。(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上」就是漢武帝,即位時為十六歲(見孝武本紀集解),年歲尚幼,而說作「富於春秋」,為諱飾之辭。集解引顏師古云:「謂年幼也。齒曆方久, 真按:國無!待查! 故云『富於春秋』也。」說皇上年幼,不好意思,就用未來歲月甚多來諱飾。
2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杜甫:新安吏)
312
「新安吏」寫安史亂時朝廷徵兵甚急。右列數句,是描寫役男和家人作別時號哭的情形。「天地」兩字,諱言「朝廷」。杜詩鏡銓引杜臆說:「不言朝廷,而言天地,諱之也。」因為說朝廷無情,犯了忌諱,不好意思。
3.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杜甫:兵車行)
「兵車行」寫唐玄宗屢伐吐蕃,國內徵兵不止的故事。說玄宗好戰喜功,不好意思。就拿「武皇」來諱飾了。杜詩鏡銓說:「不敢斥言,故託言漢武以諷。」白居易長恨歌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也因為不好意思直指唐玄宗,就用「漢皇」來諱飾。其實整篇詩寫的都是玄宗和楊妃的故事。
4.衍口未嘗言錢,婦令婢以錢繞牀下,衍晨起,不得出。呼婢曰:「舉卻阿堵物!」(晉書王衍傳)
王衍因為不肯說錢字,所以用「阿堵物」來諱飾錢。「阿堵」是晉代方言,意思是這個、那個,同指示代名詞。 真按:阿堵 晉書顧愷之傳,愷之畫人不點睛。他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指眼睛。「阿堵物」只是說這些東西,並非專指錢。後世才專作錢的代名詞。
真按:阿堵 5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 真按:國無!待查! 過雒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痺醫;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隨俗為變。(史記扁鵲列傳)
「帶下醫」指醫治婦女病。舊時諱言婦女病,所以用「帶下」代替。
313
6.「真忙?」他的問號滿臉掛著:「是忙著起長城吧?」
「哈哈,又給你識破了!我畢竟是個不善於說謊的好丈夫,每次都騙不過你。太大,只八圈,衞生一下就回來。如何?」(王令嫻:球)
「起長城」是打麻將的諱飾辭。因為事關賭博,難以明說,就用它來諱飾。
還有一種諱飾,可以說是封建制度的產物。如漢武帝名徹,漢人就把蒯徹改成蒯通;唐高祖名淵,唐人就把陶淵明改為陶泉明。 真按:陶潛 他們認為天子之名必須避諱。有些無法改換的字,那又怎麼辦呢?譬如唐太宗名世民,「民」字可改為「人」字,例如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字實因避「民」字而改的;但是「世」字就很難改換了,於是又想出一個辦法:缺筆。把普通的「世」字寫成「■」形。甚至把古書上的「葉」字寫成「■」字(如論語上的「葉公」,唐石經作「■公」),以表示避諱。孔子名丘,改寫成「■」字,又讀成「某」音,也是由這種忌諱觀念而來的。再進而對於先人名字的同音字,也避忌稱說。韓愈的「諱辯」裏,說李賀舉進士,毀謗他的人說,李賀的父親名晉肅,李賀不該舉進士。韓愈提出申辯說:「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這真是可笑的俗諱,但當時確有很多人如此。這種諱飾,一直到滿清王朝結束,才不受人重視而成為歷史陳跡。
除封建式的避諱沒什麼意義外,其他的諱飾,對語辭的美化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對說話人口氣的描述
314
,民間習俗的傳真,也有相當的幫助。所以諱飾也不失為修辭的一種方法。
315
第二十一章 倒反
嘴裏說的話,跟心裏想的意思,正好相反;字面上表出的意義,跟文中所指的主旨,完全相背:叫做倒反辭。父母稱女兒為丫頭,稱兒子為小犬,是倒反辭。史記荊軻傳:「得趙人徐夫人匕首。」
索隱說:「徐姓,夫人名,謂男子也。」本省舊習,對於寶愛的獨生子,取名「查某」(女人),甚至「乞食」(乞丐)。都是說話和心意相反的倒反辭。列子寓言,移山的愚公,是眼光遠大,百折不撓,最聰明的人。稱他為愚公,是推闡老子「大巧若拙」的意思。而反對移山的智叟,卻是短視近利,屈於環境,最愚笨的人。稱他為智叟,含有「大愚若智」的意思。這是字面和文旨相背的倒反辭。
大致說來,倒反辭的功用約有四種:一、表示親暱;二表示尊敬;三表示諷勸;四表示嘲笑。現在分別說明如下。
一、表示親暱
這一類倒反辭是嘴裏笑罵,心裏疼愛,或者可以稱它為「口非心是」。例如:
316
1懷抱摟著俏寃家,搵香腮,悄語低低話。(溫庭筠:雙調新水令)
「寃家」是指最親愛的情人。
2門外猧兒吠,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猧】犬-9-12 注音一式 ㄨㄛ 注音二式 w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小狗。宋˙陸游˙書歎:猧子解迎門外客,貍奴知護案間書。清˙洪昇˙長生殿˙第四十六齣:眠猧不吠,宿鳥無喧,葉寧樹杪,蟲息階沿。 知是蕭郎至;剗襪下香階,寃家今夜歸。(唐無名氏:醉公子詞)
本例的「寃家」是指丈夫。後來戲劇裏常用它暱稱丈夫。
3.你借與我半間兒客舍僧房,與我那可憎才居止處門兒相向。(西廂記借廂)
「可憎才」是最可愛的人,指鶯鶯。酬簡一折,張生見鶯鶯到來,唱道:「猛見他可憎模樣,早醫可九分不快。」「可憎模樣」也是倒反辭。
4王夫人說:「……我就只一件不放心,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裏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往廟裏還願去,尚未回來,晚上你看見就知道了。」(紅樓夢第三回)
「混世魔王」是王夫人暱稱兒子寶玉的倒反辭。
5黛玉聽了,睜開眼睛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請枕這一個。」說著,將自己的枕頭推給寶玉,又起身將自己的再拿了一個枕上。(紅樓夢第十九回) 真按:做愛
「魔星」是黛玉對寶玉的暱稱,倒反辭。
6一席話說的倪繼祖一言不發,惟有低頭哭泣。李氏心下為難,猛然想起一計來,須如此,這寃家方能回去。想罷說道:「孩兒不要啼哭。我有三件,你要依從,諸事辦妥,為娘的必隨你去
317
。如何?」倪繼祖連忙問道:「那三件?請母親說明。」(三俠五義第七十二回)
這一例的「寃家」是指兒子倪繼祖,也是倒反辭。
二、表示尊敬
這一類倒反辭,表面說的不好聽,其實卻是尊敬。也可以說是「口非心是」。例如
1武王曰:「予有亂十人。」(論語泰伯篇)
「亂」就是「亂臣」的意思。馬融說亂是治的意思。那麼亂臣就是治臣了。但說文乙部,許慎說:「亂,不治也。從乙■。」段玉裁還特別注明:「亂,本訓不治。……轉注之法,乃訓為治。如武王曰:『予有亂十人』是也。」這可能是武王因為尊敬他們而倒說的。 真按:董季棠之不足 孟子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那就是真正的意思了。
稱天子為陛下,諸侯為足下,也可說是由曲繞而成為倒反的尊稱。老子說:「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這是不敢自誇的倒反辭,在老子看來,卻是賤者在上了。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慧!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湯問篇)
在智叟看來,愚公想以殘年餘力移山,確實「不慧」;但作者本意,卻是要借智叟的口,反襯出一位最堅強、最可敬的聰明老人。所以與其說愚公「不慧」,倒毋寧說愚公「極慧」。
318
3.我掩卷凝思了半天, 真按:讀為倦,冊頁也.○國:1. 卷 部首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ㄐㄩㄢˇ 1. 把質地軟的物品裹曲。通「捲」。如:「卷起袖子幹活。」、「把這畫卷起來。」 2.收藏。通「捲」。如:「卷藏」。唐˙柳宗元˙梓人傳:「則卷其術,默其智,悠爾而去。」 3. 形狀卷曲的東西。通「捲」。如:「花卷」、「麻花卷」、「銀絲卷」。 4.可產生卷曲效果的器物。如:「髮卷」。 5.量詞。計算成卷物品的單位。如:「兩卷底片」、「三卷衛生紙」。 ㄐㄩㄢˋ jyun(06140) ㄑㄩㄢˊ cyun(06693) 2. 卷 部首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ㄐㄩㄢˋ 1.古時書籍寫在絹帛或紙上,捲起來收藏,因此通稱書籍為「卷」。如:「手不釋卷」、「開卷有益」。 2.指書有分卷的每一單獨部分。如:「卷一」、「卷二」、「第一卷」、「第二卷」。 3.可以捲起來的書、畫。如:「經卷」、「手卷」、「畫卷」、「山水長卷」。 4.公私機構的公事文件。如:「卷宗」、「案卷」、「文卷」、「調卷」。 5.考試測驗的題紙。如:「試卷」、「考卷」。 6.量詞。計算字畫書籍的單位。如:「藏書三萬卷。」唐˙杜甫˙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ㄐㄩㄢˇ jyun(06137) ㄑㄩㄢˊ cyun(06693) 卷 部首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ㄑㄩㄢˊ 1. 彎曲的。如:「卷枝」、「卷雲」、「卷曲」。 2.好。詩經˙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卷。」毛亨˙傳:「卷,好貌。」 ㄐㄩㄢˋ jyun(06140) ㄐㄩㄢˇ jyun(06137) ○真按: 作美好者恐與眷通故也.眷則流眄也. 詞:卷1〔jun ㄐㄩㄢˇ〕〔《廣韻》居轉切,上獮,見。〕1.把物彎轉成圓筒形。《詩‧邶風‧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唐 韓愈 《秋懷詩》之四:“清曉卷書坐,南山見高稜。”《舊唐書‧梁崇義傳》:“﹝ 崇義 ﹞以升斗給役於市,有膂力,能卷金舒鉤。” 李瑛 《磨刺刀》詩:“革命的利刃永不卷,照亮萬里青山坳。”2.捲成圓筒狀的東西。《淮南子‧兵略訓》:“鼓不振塵,旗不解卷。” 楊沫 《房客》:“他的行李簡單,剛把一個小被卷往鋪板上一扔,就急忙趴在桌上翻起書來。” 葉文玲 《心香》:“沒等我開口, 小元 又從挎的書包裏拿出一個扁扁的小卷,說:‘這是我姐姐送給你的。’他把那布卷抖開了。”如:卷子;蛋卷兒。3.席捲。《漢書‧婁敬傳》:“今陛下起 豐 沛 ,收卒三千人,以之徑往,卷 蜀 漢 ,定 三秦 。”《文選‧王粲〈贈文叔良〉》詩:“ 江 漢 有卷,允來厥休。” 劉良 注:“ 江 漢 , 蜀 也。言彼有席卷天下之志。”4.掀起。 唐 韓愈 《薦士》詩:“敷柔肆紆餘,奮猛卷海潦。”《花月痕》第三七回:“天連野戍生邊氣,風卷平沙作浪紋。”5.收;收起。《儀禮‧公食大夫禮》:“有司卷三牲之俎,歸於賓館。” 鄭玄 注:“卷猶收也,無遺之辭也。” 唐 王起 《和李校書雨中自秘省見訪不遇》詩:“憶見青天霞未卷,吟玩瑤華不知晚。” 宋 歐陽修 《漁家傲》詞:“此會此情都未半,星初轉。鸞琴鳳樂匆匆卷。”6.猶言裹挾;裹住。《韓非子‧八經》:“大臣兩重,提衡而不踦曰卷禍。” 陳奇猷 集釋:“卷禍者,謂因他人之爭鬥而捲入其中者。” 清 譚嗣同 《覽武漢形勢》詩:“黃沙卷日墮荒荒,一鳥隨雲度莽蒼。” 巴金 《三次畫像》:“反正運動一個接一個,不管你是什麼家都得給卷了進去。”7.猶聚。《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賈公彥 疏:“卷者,卷聚之義,即族類也。”8.斷絕。《史記‧蘇秦列傳》:“我舉 安邑 ,塞 女戟 , 韓氏 太原 卷。” 張守節 正義:“ 劉伯莊 云:‘ 太原 當為 太行 。卷猶斷絕。’”9.方言。罵。 老舍 《柳屯的》:“那個娘們敢卷我半句,我叫他滾走!”原注:“卷,北方話。罵。” 梁斌 《紅旗譜》三十:“要是別人,聽 慶兒娘 卷了他一陣子,也許會冒起火鬧起脾氣來。”10.量詞。用於成卷的物件。《紅樓夢》第一○五回:“羽緞羽紗各二十二卷。” 茹志鵑 《草原上的小路》:“接車後丟進一小卷鋪蓋,一個網線袋,然後雙手一撐,跳進一個人來。” 碧野 《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第七章五:“ 郭毛子 忽然看見倒在團長 高陵 身邊的一個戰士,就是 羅模柄 ,死了手裏還緊緊握一卷旗子。”11.同“ 捲 ”。 卷2〔jun ㄐㄩㄢˋ〕 〔《廣韻》居倦切,去線,見。〕 1.書籍或字畫的卷軸。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雜記上》:“有人讀書握卷而輒睡者。 梁朝 有名士呼書卷為黃妳,此蓋見其美神養性如妳媼也。” 唐 韓愈 《與陳給事書》:“並獻近所為《復志賦》已下十首為一卷,卷有標軸。” 清 金農 《題湘陰女郎畫竹》詩之一:“粧閣流風洗黛痕, 管夫人 法卷中存。” 葉德輝 《書林清話‧書之稱卷》:“帛之為書,便於舒卷,故一書謂之幾卷。凡古書,以一篇作一卷。《漢書‧藝文志》有稱若干篇者,竹也;有稱若干卷者,帛也。”2.泛指書籍;書本。 晉 陶潛 《與子儼等書》:“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司馬褧傳》:“ 褧 少傳家業,強力專精,手不釋食。” 清 黃軒祖 《游梁瑣記‧顧家蘅》:“﹝ 顧生 ﹞每見客左手把卷,右手攜壺,怡如也。” 巴金 《真話集‧三論講真話》:“讀完小說,我不能不掩卷深思。”3.指自己所寫的文稿。 宋 吳坰 《五總志》:“ 項斯 未聞達時,因以卷謁 江西 楊敬之 , 楊 苦愛之。”4.全書的一部分。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凡書, 唐 以前皆為卷軸,蓋今所謂一卷,即古之一軸。” 明 胡應麟 《三墳補遺下》:“《漢‧藝文志》‘《史記》百三十篇’,即今百三十卷,此篇與卷同也。《尚書》四十六卷,實五十七篇,此篇統於卷也。”5.用作量詞,指書籍的冊,本。 巴金 《春》一:“她非常愛讀那些小說,常常捧一卷書讀到深夜。”6.考卷;試卷。《宋史‧選舉志一》:“凡廷試,帝親閱卷累日。” 曹聚仁 《我與我的世界‧我的童年》:“她的作文,總是我替她代筆,幾乎沒有了我就交不得卷了。”7.案卷;檔案。參見“ 卷2宗 ”。8.通“ 券 ”。券契,契約。 清 袁枚 《新齊諧‧蔡書生》:“ 杭州 北關 外有一屋,鬼屢見,人不敢居,扃鎖甚固。書生 蔡 姓者,將買其宅,人危之, 蔡 不聽。卷成,家人不敢入。”9.通“ 倦 ”。《墨子‧節用中》:“是以終身不饜,歿世而不卷。” 晉 陶潛 《歸鳥》詩:“矰繳奚施,已卷安勞?” 孫公煥 箋注:“卷,與‘倦’同。” 卷3〔qun ㄑㄩㄢˊ〕 〔《廣韻》巨員切,平僊,群。〕1.彎曲。《說文‧部》:“卷,膝曲也。” 段玉裁 注:“卷之本義也。引申為凡曲之偁。”《詩‧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飄風自南。” 朱熹 集傳:“卷,音權,曲也。阿,大陵也。”2.柔弱。參見“ 卷3然 ”。3.通“ 婘 ”。美好貌。《詩‧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卷。” 毛 傳:“卷,好貌。” 陸德明 釋文“卷,本又作‘婘’。” 馬瑞辰 通釋:“卷,即‘婘’之渻借。”4.通“ 拳 ”。拳頭。參見“ 卷3石 ”。5.通“ 拳 ”。忠懇貌。參見“ 卷3卷 ”。卷4〔qun ㄑㄩㄢ〕〔《集韻》驅圓切,平僊,溪。〕1.冠卷,帽緣。《逸周書‧器服》:“武卷組纓。” 朱右曾 校釋:“武,冠卷也。以組飾之,又以為纓。”《禮記‧玉藻》:“縞冠玄武,子姓之冠也” 漢 鄭玄 注:“武,冠卷也。” 孔穎達 疏:“卷用玄而冠用縞,冠、卷異色。”2.冠梁,猶今言帽盔。《後漢書‧輿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後’。高五寸……鐵柱卷,執法者服之。”參見“ 卷4梁 ”。3.古邑名。 戰國 屬 魏 。《史記‧秦本紀》:“﹝ 昭襄王 ﹞三十三年,客卿 胡陽 攻 魏 卷 、 蔡陽 、 長社 ,取之。” 張守節 正義引《括地志》:“故 卷城 在 鄭州 原武縣 西北七里,即 衡雍 也。” 漢 班昭 《東征賦》:“既免脫於峻嶮兮,歷 滎陽 而過 卷 。”卷5〔n ㄍㄨㄣˇ〕〔《集韻》古本切,上混,見。〕通“ 袞1 ”。 君王或上公的禮服。《禮記‧王制》:“制,三公一命卷。” 鄭玄 注:“卷,俗讀也。其通則曰‘袞’。” 陸德明 釋文:“卷,音袞,古本反。” 我想在中國找不出這樣一個笨人來。也就是說,在這種笨人不能產生之前,我們所謂的科學,還是抄襲的,短見的,實用的;也就是說,真正的科學是不會產生的。(陳之藩:實用呢?還是好奇呢?)
所謂「笨人」,是指英國科學家尼丹約瑟那樣的人,以半生時間跑完中國,又沈浸在劍橋的書海裏,去發掘中國的科學史。表面說的是「笨人」,內心是尊敬他那種為科學而科學的精神。反面的意思是:如中國只有講實用的「聰明人」,真正的科學是不會產生的。
4各位請閉上眼睛仔細想想,您可能為了這樣情況下的三百元而做這種傻事——苦候兩個多小時?思考良久,我個人認為她們是四個小天使。(復民:天使情操。六十九年四月十五日中央副刊)
作者是寫四個小女孩在電話亭邊撿到三百元,苦候兩小時以待失主。作者雖說她們做了儍事,其實是贊美的意思。
三、表示諷勸
這一類倒反辭,表面說的是贊同的話,而真正的意思是要勸諫的。應該說它是「口是心非」。例如:
1景公使圉人養所愛馬,馬病死。公怒,令人操刀,解養馬者。是時晏子侍前,左右執刀而進
319
,晏子止之,而問於公曰:「古時堯舜支解人,從何軀始?」公瞿然曰:「從寡人始。」遂不支解。(晏子春秋內篇。韓詩外傳也有類似記載。)
晏子的話,表面是說堯舜也支解人,只是不知從哪裏開始。其實真正的意思是說堯舜賢君,從不支解人;景公支解人,就不是賢君了。這句倒反辭,立即使景公覺悟,自責說:「從寡人始。」達到諷諫的效果。
2齊景公出弋昭華之池,顏鄧聚主鳥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殺之。晏子曰:「夫鄧聚有死罪四,請數而誅之。」景公曰:「諾。」晏子曰:「鄧聚為吾君主鳥而亡之,走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而殺人,是罪二也;使四國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是罪三也;天子聞之,必將貶絀吾君,危其社稷,絕其宗廟,是罪四也。此四罪者,故當殺無赦,臣請加誅焉。」
景公曰:「止。此亦吾過矣,願夫子為寡人敬謝焉。」(韓詩外傳卷九。晏子春秋卷七,「顏鄧聚」作「燭鄒」。)
晏子的話,表面上是數說顏鄧聚有四種罪,實際上卻是說景公如殺無罪之士,將貽笑諸侯,激怒天子。是用倒反辭諷諫國君。類似的故事又見劉向說苑:
3景公有馬,其圉人殺之。公怒,援戈將自擊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請為君數之,令知其罪而殺之。」公曰:「諾。」晏子舉戈而臨之,曰:「汝為吾君養馬而殺之,而罪當死;汝使吾君以馬之故殺圉人,而罪又當死;汝使吾君以馬故殺人聞於四鄰諸侯,汝罪又當死
320
。」公曰:「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說苑正諫)
這和韓詩外傳所記的,大同小異。大概是因為傳聞異辭,各有所得吧。運用倒反辭達到諷諫的效果是一樣的。
4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牀,啗以棗脯。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優孟聞之,入殿門,仰天大哭。王驚而問其故。優孟曰:「馬者王之所愛也。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之,薄;請以人君禮葬之。」王曰:「何如?」對曰:「臣請以雕玉為棺,文梓為槨,楩楓豫章為題湊,發甲卒為穿壙,老弱負土,齊、趙陪位於前,韓、魏翼衞其後,廟食太牢,奉以萬戶之邑。諸侯聞之,皆知大王賤人而貴馬也。」王曰:「寡人之過一至於此乎!為之奈何?」(史記滑稽列傳)
優孟不但贊成楚莊王以大夫禮葬馬,還誇大其辭,建議以人君禮葬馬。推到極點,露出一句「諸侯聞之,皆知大王賤人而貴馬」,使莊王恍然大悟。他說的原來是反語,這反語實在比左右力爭有效得多。
5始皇議欲大苑囿,東至函谷關,西至雍、陳倉。優旃曰:「善。多縱禽獸於其中,寇從東方來,令麋鹿觸之足矣。」始皇以故輟止。(史記滑稽列傳)
擴大苑囿,麋鹿觸敵,用倒反辭諷諫,比孟子說的「園囿汙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的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