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September 1, 2009

506

致王聘珍真按:文海本文集原書作〈答王實齋書.
  久不得相與析疑,今見吾實齋寄所撰《大戴禮記解詁》之序說,雖未讀其全書,然知其所引證訓義,必有補於是書無疑也。惟是序云,“《隋志》以馬融增益《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真按:翁方綱與王聘珍論學 真按:翁方綱與王聘珍通信 真按:翁方綱與王聘珍論禮記 支離傅會”,此則宜慎言之。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愚曩見《隋志》此語,誠不知其說何所本?如《樂記》一篇,據鄭君所言,劉向《別錄》已有之,安得以為馬融所益乎?且《禮記》四十九篇之名,見於橋傳,真按:本書體例不一-此又不回改為橋玄矣! 真按:沈津擅改原文-回改諱字-此又不回改作玄了! 不 自馬融時始有之,是皆足以疑《隋志》之非實也。然陸氏《經典釋文》云,漢劉向《別錄》有四十九篇,其篇次與今《禮記》同,名為他家書拾撰所取,不可謂之 《小戴禮》。據此,則劉向《別錄》之四十九篇,與今所見《小戴》之四十九篇,名同而實異。此在唐初陸《釋》與《隋志》各舉所聞,必實有所據,而為此言,未 可因今見《小戴》四十九篇之目,而遂疑《隋志》之傳誤也。真按:不輕下斷言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證據不足下的論斷 況 《史記》、《樂書》所取《樂記》之文,與今所見《樂記》其中又自有前後移置互異處。則劉向所得《樂記》二十三篇,又安知此十一篇非於其中,又自為連系者 乎?是《樂記》十一篇連合為一篇,又未必是《小戴》初刪時之舊矣。究其斷取此十一篇合為一篇,出自何時何人,則孔《疏》云:此十一篇之說,事不分明仔細, 不可委知者是也。孔氏已言不可委知,而況後人乎?真按:翁方綱不知為不知 真按:強不知以為知 其《隋志》所謂馬融增益之說,其間沿革同異如何分合,本無從而詳考,何妨并存,以備考證。而必毅然斥其為“支離附會”,則吾不敢也。真按:翁方綱的闕疑之義 且在今日治經,惟有於前儒所已言而未析者,或前賢留未盡之緒待剖說者,尚宜博考而慎思之。若此等篇次之說,惟有理其舊而勿辨焉可矣。真按:翁方綱考證的原則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方法 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學宗旨 真按:翁方綱的存而不論說 《大戴禮記》一書,頗難釐定,真按:翁方綱與王聘珍論大戴禮記 真按:翁方綱與王聘珍論禮記 昔吾友盧抱經,一生專力校讎之學,真按:翁方綱對盧文弨校勘學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盧文弨的批評 及見其《大戴》校本“諸侯釁廟篇”“雍人割鷄屋”下注“小戴割鷄,亦於屋上”,“上”字當作“下”字,真按:標點不當-引號不當-及見其《大戴》校本“諸侯釁廟篇”“雍人割鷄屋”下注“小戴‘割鷄亦於屋上’,‘上’字當作‘下’字。”○此所引乃盧校語也. 不知《小戴‧雜記篇》孔《疏》此條實是屋上,非屋下也。蓋《大小戴氏》所記,偶有不同,此條則以《大戴》為正也。然此“諸侯釁廟篇”之一條,與《小戴雜記》一條,正是二書接筍相證處也。又如《周禮‧六官》與諸經無一處可相合證,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以經解經/以經證經要留意的地方-引喻失義 惟《大戴記》“祭侯之辭”,與“梓人祭侯詞”可相證也。前人注釋甚罕見。盧辯之注已闕至十五篇矣,其最謬者,“保傅篇”盧注謂“性本無善”。此人非有鄭康成注禮之淹通,而什倍其訛失;非有荀子全書之博贍,而專用其邪言真按:翁方綱論性本善 真按:翁方綱對荀子的批判 真按:此句主詞亦承前.謂盧辯非有荀子之博贍,而專用其邪言也. 吾學侶所當辭而闢之者也真按:翁方綱的批評方法論-虛言浮辭說空話之可憎也 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的學術立場 真按: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真按:翁方綱不客氣了 真按:翁方綱論大戴禮記盧辯注之荒謬 昔年,吾門孔生廣森,亦為是書作訓義,大約未必能及吾實齋之書也。真按:翁方綱對孔廣森與王聘珍大戴禮記注解的評比 昨見武進莊進士述祖撰《夏小正訓》一帙,以己意辨釋訛誤極多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妄作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方法-虛衷審定 蓋今之學者,多侈言博古,而不知實作功課,真按:翁方綱的論學宗旨-實作功課 真按:吳銘能對翁方綱的誤解-豈復空靈乎? 真按:翁方綱的治經方法論-實作功課 真按:翁方綱對莊述祖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的實用傾向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衷諸實際,不陳義過高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毋自欺 真按:翁方綱的實學 真按:摘要-愚於沈、吳諸先生亦云. 《易》、《詩》、《書》、《三傳》、《三禮》,其中要義,有待研核者不知幾十倍於此,而一則畏難而苟安,一則厭常而嗜異,轉不肯循循下學,如幼時窗下課也。吾行年八十,尚每晨溫肄諸經,每有剖析,慎之又慎。真按:赤子之心 真按:翁方綱對當時學風的批判 真按:摘要 真按:不忘本 真按:翁方綱對學者的批判 真按:翁方綱的勤學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詮釋學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整理方法-慎闕疑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方法 真按:翁方綱的治經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晚景 真按:翁方綱的晚年生活 真按:翁方綱的晚年治學情形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在都門,惟一辛敬堂,真按:翁方綱與辛紹業論學 真按:翁方綱與辛紹業論詩 真按:翁方綱與辛紹業論經學 又日勤官課,不能日日同几研究,渴念之勤,與厲積書,此曷勝愧汗。真按:斷句之荒唐者-愚初讀文海本文集:「渴念之勤與厲積,書此曷勝愧汗。」
  注:王聘珍——字貞吾,號實齋,江西南城人。自幼以力學聞。乾隆五十四年學使翁方綱拔貢成均,為謝啟昆、阮元參訂古籍。嘗客浙西,與凌廷湛論學,廷湛深許之。為人厚重誠篤,廉介自守。治經確守後鄭之學。著有《大戴禮記解詁》。此札見復初齋文集十一
506
致王贊善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承諈校勘館書之《山谷前集》、《後集》二注本,弟已大概閱過。其中所缺字句,據弟處校本亦有可以填補之處,惟是任淵注之頭緒全在原編目錄與原刻一序,實為全書之緊要處。弟向年留心專訪,二十年來未得見之,聞芸楣彭閣學於江南購得宋刻舊本,真按:彭元瑞 內序目俱全,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重序目的原因 昨已向閣學轉借,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的同事-彭元瑞 真按:彭元瑞的文獻採訪 真按:翁方綱向彭元瑞借黃庭堅集 以之校此官書,實為有益。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職情形考-校辦書籍 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職情形考-校辦書籍的方法 真按:翁方綱對黃庭堅作品的校對 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的同事 但彭閣學之書在其家眷行李中,須於來年二月方能到京,而彭閣學聞此說亦極以為然。閣學已諾於面見總裁時,代為說明此書所以稍緩之故,俾得從容候此宋刻本來,精審校對,而後交出,則於公務既為精細,而於古人苦心亦為不負。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職情形考-工作態度 真按:四庫全書成書之草率? 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職情形考-校辦書籍的方法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整理原則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整理的態度-傳後示人,對得起前賢 真按:摘要 謹將此中緣由札知六哥老先生
507

,或便中即將此緣由通知紀、陸二公,真按:原稿二字並寫,紀右陸左. 真按:翁方綱與紀昀.陸錫熊 竟約至明年二月交出可也。再山谷尚有《別集》,是史季溫所注。其書不多,不過薄薄一本,未知現在那一位老先生名下所校,并懇六哥飭令供事一查,真按:永瑢-疑指此人. 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歸於此《前集》、《後集》一同校辦,將來刻入全書,真按:翁方綱與永瑢 得使山谷老人精神面目庶不失真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 弟亦得藉手以展其夙昔區區瓣香之意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職情形考-校辦書籍的方法-類纂 真按:翁方綱對黃庭堅作品的校對 真按:識字誤以致斷句標點皆誤!-得使山谷老人精神面目庶不失真,而弟亦得藉手以展其夙昔區區瓣香之意 為此縷具陳所以,真按:原作■(肅見)-應係""之訛!今據原稿徑改正-為此覼縷具陳所以,伏惟丙照。○翁前有用"覼縷". 真按:沈津識字誤-原誤作"肅見",今徑正! 伏惟丙照真按:詞無.國無.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一冊,第52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142_復初齋文稿(一)\_000052.jpg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142_復初齋文稿(一)\_000053.jpg
507
包、劉二老人真按:包士瑞.劉東寧-應即此二人.前與尹嘉銓信裡曾及!
  方綱頓首包、劉老人座前:真按:沈津擅改原文-原稿應非此三字也! 同里尹大廷尉來言,真按:尹嘉銓-尹原乃博野人.蓋此謂寄籍處也. 夙慕兩先生,欲申鄉閭之敬,真按:四老圖-翁方綱與尹嘉銓.陳德華.劉東寧.包士瑞 真按:尹嘉銓的應酬 真按:翁方綱的應酬 今託方綱代致,奉上所刻《真率集》二本,意蓋以香山、涑水奉比兩先生,真按:白居易.司馬光 真按:國無.詞無. 而以洛社、耆英諸人自況也。且云,倘兩先生惠然肯相往來,真按:國:惠然        注音一式 ㄏㄨㄟˋ ㄖㄢˊ        欣喜順心的樣子。梁書˙卷五十一˙處士傳˙何點傳:「理舟虛席,須俟來秋,所望惠然申其宿抱耳。」                 詞無.詞:【惠然肯來】《詩‧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鄭玄 箋:“肯,可也,有順心然後可以來至我旁。”後多用作對客人的來臨表示歡迎之詞。 唐 韓愈 《與少室李拾遺書》:“想拾遺公冠帶就車,惠然肯來。”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療病》:“凡人有生平向往,未經謀面者,如其惠然肯來,以此當藥,其為效也更捷。” 魯迅 《徬徨‧高老夫子》:“現在經 何校長 再三敦請,竟惠然肯來,到這裏來教歷史了。”亦作“ 惠然之顧 ”、“ 惠然至 ”。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下》:“彌秋歷冬,經邁二載,深拒以疾,無惠然之顧。” 明 高攀龍 《湖上閑居季思子往適至》詩:“我友惠然至,僮僕喜奔走。” 真按:又似懇字! 則更欲請安州先生時時同話,真按:陳德華 真按:沈津識字功 以成四老枌榆社集之願。此時先託方綱代致此意,或至節後,或再訂何時,俱請兩先生之,真按:國:酌  部首 酉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10    注音一式 ㄓㄨㄛˊ        1. 斟酒、飲酒。如:「對酌」、「小酌」。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2.商量、考慮。如:「酌情」、「商酌」。左傳˙成公六年:「子為大政,將酌於民者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       3.酒席、宴會。如:「喜酌」、「敬備菲酌」。文選˙鮑照˙翫月城西門解中詩:「迴軒駐輕蓋,留酌待情人。」       4.酒。如:「清酌」。唐˙王勃˙聖泉宴詩:「蘭氣熏山酌,松聲韻野弦。」      5.詩 經周頌的篇名。共一章。根據詩序:「酌,告成大武也。言能酌先主之道,以養天下也。」指歌頌武王之詩。本章二句為:「於鑠王師,遵養時晦。」於,音烏,嘆 詞。鑠,美盛貌。遵,循、順。時,是、此。晦,昧也,謂商紂。遵養時晦,在時局昏闇不明之際,明哲保身,養精蓄銳,不輕舉妄動,以待成熟的時機。        詞:酌1 zhu ㄓㄨㄛˊ〕〔《廣韻》之若切,入藥,章。〕       1.斟酒。《詩‧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儀禮‧有司徹》:“尸升坐,取爵酌。” 鄭玄 注:“酌者,將酢主人。” 唐 李頻 《長安感懷》詩:“空將 灞陵 酒,酌送向東人。” 聞一多 《深夜底淚》詩:“啊!宇宙底生命之酒,都得酌進上帝底金樽。”2.飲酒;喝酒。 三國 吳質 《答東阿王書》:“對清酤而不酌,抑嘉肴而不享。”《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七:“ 程宰 素不善酌,竭力推辭不飲。” 洪深 《申屠氏》第一本:“三人慢慢地酌那村酒,老丈高興,話說得多。”3.酒。《禮記‧曲禮下》:“酒曰清酌。” 唐 王勃 《聖泉宴》詩:“蘭氣熏春酌,松聲韻野絃。” 唐 盧恕 《楚州新修吳太宰伍相廟記》:“持甘酌芬饎以交神,神在聰明正直,豈許之乎!”4.泛指酒食;酒宴。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摺:“敢小姐和 張生 結親呵,怎生不做筵席,會親戚朋友,安排小酌為何?”《金瓶梅詞話》第七二回:“ 西門慶 道:‘聊具一酌,與 何大人 接風。’”《儒林外史》第四六回:“明天備個菲酌送到尊寓,萬勿見卻。”5.挹取;舀。《詩‧大雅‧行葦》:“酒醴維醹,酌以大斗。”《南史‧良吏傳‧陸慧曉》:“ 璡 清介士也,行至 吳 ,謂人曰:‘吾聞 張融 與 慧曉 並宅,其間有水,此必有異味。’故命駕往酌而飲之。” 清 陳夢雷 《絕交書》:“酌清泉者必惜其源,蔭巨枝者必護其根。”6.選 取,擇善而行。《左傳‧成公六年》:“子為大政,將酌於民者也。” 杜預 注:“酌,取民心以為政。”《禮記‧坊記》:“上酌民言,則下天上施。” 鄭玄 注:“酌,猶取也。”《後漢書‧曹褒傳論》:“ 漢 初,天下創定,朝制無文, 叔孫通 頗採經禮,參酌 秦 法。” 宋 王安石 《皇帝還大次憩安之曲樂章》:“樂酌 虞 典,禮從 周 制。”7.衡量;估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 宣慈寺 門子,不記姓氏,酌其人,義俠之徒也。” 宋 蘇洵 《史論上》:“經不得史,無以證其褒貶;史不得經,無以酌其輕重。” 清 黃宗羲 《子劉子行狀上》:“更令沿邊州縣三輔之地,各選士兵,酌州縣衝僻,自三百名以上至千名,量給口糧器械,以時訓練。”8.酒杯。《儀禮‧有司徹》:“宰夫洗觶以升,主人受酌降。” 鄭玄 注:“古文‘酌’為‘爵’。”《楚辭‧招魂》:“華酌既陳,有瓊漿些。” 王逸 注:“酌,酒斗也。” 三國 曹丕 《與吳質書》:“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9.通“ 灼 ”。參見“ 酌然 ”。10.古代樂舞名。《詩‧周頌‧酌序》:“《酌》,告成《大武》也。” 孔穎達 疏:“《酌》詩者,告成《大武》之樂歌也。” 漢 班固 《白虎通‧禮樂》:“ 周公 之樂曰《酌》,合曰《大武》。”          . 真按:沈津識字功 謹為代述其意如此。方綱頓首謹上。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二冊第322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2_復初齋文稿(二)\_000322.jpg
507
永總戎真按:真按:永慶-疑乃此人也.即常見之東峰也.○又李調元有〈肇慶校射久雨妨騎戲作四首分簡永東峰興高要令楊蘭坡陽春令袁春舫高明令高齋(卨齋?)〉(童山詩集.21卷,續修四庫本頁303.)則或即此「永興」耶? 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方綱以迂愚得奉大君子挈愛,真按:沈津擅訂原文-原稿只作一三角符也! 不啻同氣之歡,非世俗之交接所可同語也。在省中,諸凡荷承關切,非筆墨文詞所能罄。昨接家信,復承時刻關注,篤於骨肉,浹於寤寐,且感且慚。然吾二人之相知,不在乎緘札之鳴謝也。方綱二月九日到瑞州,今於廿七日諸務完畢。廿八日由水路前往袁州。真按:翁方綱在江西學政的交友資料 茲因鄧公回省之便,寄去拙書對,真按:沈津識字功 未知可用否?真按:翁方綱為人題扁 王太守令郎八字已收到,真按:翁方綱也算八字 真按:翁方綱的親家 有一相好善合婚者在京師,賤荊所最信,是以專寫於家報中,大約夏間賤春來時必有信來,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賤眷! 真按:翁方綱的兒女婚事 真按:翁方綱之家世 真按:翁方綱之妻所相信的媒人 真按:翁方綱之妻 至期再敬懇也。春尚餘寒,伏惟眠食加攝,候闔均吉。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併! 真按:此字明白,可證前作闔譚者誤也!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七冊第1881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7_復初齋文稿(九)\_001881.jpg
507
申之真按:曹祝齡or諸重光-應係曹也.前有曹世兄者,應即此人,非其兄曹錫齡也.「是以愚彼時亦正與曹世兄之宋槧不全本細對」然彼則禮記注疏書也,非法帖也.仍俟考!○文本「申之孝廉」則確為曹矣.唯沈氏取題應亦脫此.
  前日臨《十三行》之冊,臨至半,至今未竟,甚矣,其疏蕪也,容補足奉上。真按:翁方綱臨摹王獻之的書法-洛神賦十三行本 茲來《聖教》二本,其綾面者即今日所拓,不過二,不可買之。真按:疑有誤! 其紙面者,關中重刻本也,不必收之。真按:曹祝齡與王羲之集字聖教序-唐懷仁和尚-應即此事! 真按:翁方綱與曹祝齡論碑帖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價值鑑定學與採訪學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價值鑑定學與典藏學 真按:翁方綱對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版本的鑑定 謹此奉覆。藉候尊大人日安不既。真按:翁方綱作品編年-可定此篇在學閔未卒前也. 真按:曹學閔 申之孝廉侍史。方綱頓首。
  注:此札見《蘇齋手札》石印本。真按:本書引用材料
507
致石韞玉
  敬候琢堂老友近禧。真按:翁方綱與石韞玉通信 前接手札,知前寄題靈隱之拙詩,承覓吳友鐫石。真按:翁方綱著作出版的情形 從前見此友所勒松雪《壽春堂記》極為得神,真按:趙孟頫 今既知其現在杭城,且是桂堂之友,真按:陳廷慶or丁田樹-疑乃丁也.俟詳考! 所以茲有奉懇者,率更《化度寺碑》,世所傳皆贗本,甚至筆畫皆訛,無真本久矣。真按:翁方綱與石韞玉的文獻出版學 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託人採訪金石 真按:翁方綱與石韞玉論化度寺碑 真按:翁方綱對化度寺碑版本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對化度寺碑版本的鑑定-成績 愚自幼服膺此碑,亦未得見真本。頻年以來,屢見宋拓真本,現在又正有北宋初拓之本可借以上石,而都門無良工,前見松雪《壽春堂記》,即欲訪求此手,今欲奉求我友,或商同桂堂,為我力致邀請之。真按:翁方綱當時北京的刻工 《化度》殘跡,不過寸內楷書,三四百字耳,此可借以傳不朽者也。真按:三不朽 真按:傳之後人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整理的態度-傳後示人,對得起前賢 其邀請此友之費,則緣此《化度》勒石之舉,非愚所能辦也,真按:翁方綱晚景窘況 真按:翁方綱的家境 乃在京之吳荷屋侍御,名榮光,廣東翰林,於蘇齋敘有淵源。真按:翁方綱與吳榮光的交情 吳荷屋力欲專任此舉,并已託其令鄉親葉農部名夢龍,於今秋自粵銷假北上之便,路過杭城,專為此事來奉謁,即商懇此吳友隨同葉公北來,真按:翁方綱與吳榮光.葉夢龍.石韞玉的文獻出版學 不過一兩月可以刻竣也(葉公并帶有愚小札,亦即說此事,與此紙同)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