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November 16, 2008

職筦此察糾。官閑民務勤,岸岸梁笱真按:原文作異體【見原文】 真按:國:笱  部首 竹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ㄍㄡˇ 竹製的捕魚器具。說文解字:「笱,曲竹捕魚笱也。」詩經˙邶風˙谷風:「毋逝我梁,毋發我笱。」 詞:笱1 〔u ㄍㄡˇ〕 〔《廣韻》古厚切,上厚,見。〕 竹製的捕魚器;魚籠。《詩‧邶風‧谷風》:“毋逝我梁,毋發我笱。”《莊子‧胠篋》:“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于水矣。” 張景 《飛丸記‧同宦思鄉》:“且喜得禽離羅網魚逃笱,匹馬瀟瀟逐傳郵,免戴南冠學 囚。” 姚鼐 《喜陳碩士至舍有詩見貽答之四十韻》:“敢謂橫海鱗,制以寡婦笱。” 【笱婦】漁家婦女。 黃庭堅 《岩下放言》詩之二:“志士仁人觀其大,薪翁笱婦利其小。” 真按:國無.詞:【梁笱】泛指捕魚具。梁,水中所築捕魚之壩。笱,捕魚工具。 曹寅 《後觀打魚歌》:“援繫終成車絓桑,呴嚅何異魴穿柳。我輩期毋負飲食,百年誰肯依梁笱。” 【笱梁】捕魚的設備。語出《詩‧邶風‧谷風》:“毋逝我梁,毋發我笱。” 曹寅 《漁材》詩之二:“征徭間架少,風俗笱梁存。” 來往鹽麻船,動水楊柳。真按:國:簸  部首 竹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19 注音一式  ㄅㄛˇ 1. 用畚箕搖動,使米起落,以除去米糠。詩經˙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2. 搖動。文選˙張衡˙西京賦:「爾乃振天維,衍地絡,蕩川瀆,簸林薄。」 3.蹧蹋、花費。儒林外史˙第四回:「不過要簸掉我幾兩銀子,好把屋後的那一塊田賣與他。」 ㄅㄛˋ b(00128 簸  部首 竹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19 注音一式  ㄅㄛˋ 見「簸箕」條。 ㄅㄛˇ b(00118 詞:簸1 b ㄅㄛˇ〕 〔《廣韻》布火切,上果,幫。〕 〔《廣韻》補過切,去過,幫。〕 1.揚米去糠。《詩‧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朱熹 集傳:“簸,揚去糠也。” 宋應星 《天工開物‧攻黍稷粟粱麻菽》:“凡攻治小米……風揚、車扇而外,簸法生焉。” 鍾廣言 注:“用簸箕顛動米糧,揚去糠秕和灰塵。” 徐渭《翠鄉夢》第二齣:“避炎途趁太陽早涼,設計較如海洋斗量,再簸舂白粱米糠,莫笑他 郭郎 袖長。”2.動搖;顛動。《漢書‧揚雄傳上》:“簸丘跳巒,涌 。” 白居易 《新豐折臂翁》詩:“偷將大石鎚折臂,張弓簸旗俱不堪。” 袁于令 《西樓記‧銜恚》:“見他父親把舌尖輕簸,說他會文字卻在娼家高臥。” 2 b ㄅㄛˋ〕 〔《廣韻》補過切,去過,幫。〕 見“ 2 ”。

連昔廣州,真按:原文作異體【見原文】 使者弗親蒞。近年置使院,三歲乃一至。事少舟檝勞,無取再三試。自予使粵來,五歲來巳四。豈為山水躭,掄材亦因地。真按:翁方綱的教育事業 此地張宣公真按:張栻 教人首立志。上溯昌黎伯真按:韓愈 文章即政事。鍾美而去惡,不獨一亭記。奮乎百世下,能者幾人致?歌繁聽山猺,訟簡訪州吏。教惟前賢師,記予舊題字。

414

   鈍夫久不作詩,陽山舟中值其病起,諷詩數夕卻訊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

酒腸無酒誰感觸,不合槎枒吐石竹。真按:國:槎枒 注音一式 ㄔㄚˊ |ㄚˊ 形容參差錯雜。唐˙元稹˙寺院新竹詩:「槎枒矛戟合,屹屹龍蛇動。」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但見怪石嵯峨,槎枒似劍。」 詞:【槎枒】見“ 槎牙 ”。【槎牙】亦作“槎枒”。亦作“槎岈”。 1.樹木枝杈歧出貌。 元稹 《寺院新竹》詩:“寶地琉璃坼,紫苞琅玕踴……槎枒矛戟合,屹仡龍蛇動。” 王安石 《虎圖》詩:“槎牙死樹鳴老烏,向之俯噣如哺雛。” 李東陽 《悼手植檜次匏庵先生韻》:“嗟哉古檜燬,僅見孤根存。槎岈插高空,突兀撐重門。” 唐孫華 《治圃》詩之二:“束縛少生意,卑枝自槎牙。” 葉聖陶 《寒曉的琴歌》:“白濛濛的曉霧籠罩楊樹的頂部,只見很模糊的稀疏而槎枒的枝痕,仿佛是用淡墨描的。”2.形容錯落不齊之狀。用於雲、山、碑、石等。 劉禹錫 《客有為余話登天壇遇雨之狀因以賦之》:“滉瀁雪海翻,槎牙玉山碎,蛟龍露鬐鬣,神鬼含變態。” 蘇軾 《江上看山》詩:“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 陸游 《斷碑嘆》詩:“斷碑槎牙棄道邊,文字班班猶可讀。” 蔣一葵 《長安客話‧仙人洞》:“西壁一門,高四五尺,闊二三尺,皆石槎牙而成。” 陳去病 《自居庸關南騎行入口漫成》詩:“歲晚晴雲烘笠屐,西風黃葉露槎枒。”3.形容錯落不齊之狀。用於人與動物。 曹唐 《病馬》詩:“墮月兔毛輕斛蔌,失雲龍骨瘦槎牙。”一本作“ 牙槎 ”。《紅樓夢》第五十回:“槎枒誰惜詩肩瘦,衣上猶沾佛院苔。”以上形容瘦骨嶙峋。 蘇軾 《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二古銅劍》詩:“空腸得酒芒角正,肝肺槎牙生竹石。” 段克己 《乙巳清明游青陽峽》詩:“府肺槎牙倩酒澆,顧我非狂亦非狷。” 象升 《<振素庵詩集>序》:“君( 蔣伯寅 )負才尚氣,肝肺槎枒,於人世務利委瑣之途,夷然不屑也。”以上多形容胸懷不平。4.形容錯落不齊之狀。用於形容語句不整飭。 蘇軾 《游三游洞有亭吏乞詩乃復以此詩授之》:“洪荒無傳記,想像在 ……山翁勸留句,強為寫槎牙。” 錢泳 《履園叢話‧書學‧宋四家書》:“後見 馮定遠 山谷 詩,以為 西粗俗槎枒之病,一入筆端,便九牛拔不出,必以 義山 、《西崑》諸體退之。”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趙昌父詩集》:“又詩中多言梅花及山林閒適之趣,故筆墨間亦時覺蕭然塵外。惟根柢太淺,語多槎枒,時墮江湖、擊壤兩派。”5.指錯雜不齊的山石樹木等物。 范成大 《吳船錄》卷上:“然其路險絕,亂石當道,將至峽,必捨輿,躡草履,經營蹞步於槎牙兀臬中,方至峽口。” 陸游 《舟過季家山小泊》詩:“健犢破荒耕犖確,幽禽除蠹啄槎牙。” 陸游 《山亭》詩:“尋幽扶楖栗,息倦倚槎牙。” 篋中雖有青琅玕,烟雨何如一江綠?前年艤舟岸已夕,半日尋山林轉麓。蒼厓遺字摹紹熙,凍雨誰從立崖谷。歸來篷底意惝怳真按:國:惝怳 注音一式 ㄔㄤˇ ㄏㄨㄤˇ 1. 失意不悅的樣子。楚辭˙屈原˙遠遊:「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怳而乖懷。」宋˙司馬光˙劉道原十國紀年序:「以道原之耿介,其不容於人、齟齬以沒固宜,天何為復病而夭之邪?此益使人痛惋惝怳而不能忘者也。」亦作「惝然」。 2. 迷糊不清的樣子。楚辭˙屈原˙遠遊:「視儵忽而無見兮,聽惝怳而無聞。」 詞:【惝怳】亦作“惝恍”。 1.惆悵。失意;傷感。《楚辭‧遠游》:“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怳而乖懷。” 皇甫枚 《步飛煙》:“莫孤短願,寧爽後期。惝恍寸心,書豈能盡?” 司馬光 《劉道原<十國紀年>序》:“以 道原 之耿介,其不容於人,齟齬以沒固宜;天何為復病而夭之邪?此益使人痛惋惝怳而不能忘也。” 龔自珍 《桐君仙人招隱歌》:“開簾送客一惝怳,簾外三日生春煙。” 王統照 《五十元》:“他感到老境的逼迫與惝怳的悲哀。”2.心神不安貌。 曾鞏 《泰山謝雨文》:“言丁寧而上訴,心惝恍而潛驚。” 王安石 《與望之至八功德水》詩:“念方與子違,惝怳夜不眠。” 戴名世 《與劉言潔書》:“頃者游於 渤海 之濱,見夫天水渾淪,波濤洶湧,惝怳四顧,不復有人間。”3.模糊;恍忽。《楚辭‧遠游》:“視儵忽而無見兮,聽惝怳而無聞。” 梅堯臣 《還吳長文舍人詩卷》詩:“譬如遊國都,惝怳失阡陌。” 趙翼 《耳聾》詩:“對面語不知,惝恍以意測。” 嚴復 《救亡決論》:“若夫詞章一道,本與經濟殊科,不妨放達,故雖極蜃樓海市,惝怳迷離,皆足移情遣意。”4.狂縱貌。 柳宗元 《晉問》:“觀其四散惝怳,開合萬狀,喜者鵲厲,怒者人搏;決然坌躍,千里相角。” 韓醇 注:“惝怳,狂貌。” 此段詩味留信宿。苦拈格調千百家,甘費膏油再三讀。君看詩內亦何有,不如默存時閉目。病起可耐樊榭民,真按:厲鶚 盧橘楊梅酸未熟。真按:翁方綱的作詩方法論 近聞頗覽厲徵君集也。真按:厲鶚 真按:國無.詞:【徵君】征士的尊稱。《後漢書‧黃憲傳》:“友人勸其仕, 亦不拒之,暫到京師而還,竟無所就。年四十八終,天下號曰徵君。” 皇甫謐 《高士傳‧韓康》:“亭長以 韓徵君 當過,方發人、牛修道橋。” 五代 張觀 《過衡山贈廖處士》詩:“未向 漆園 為傲吏,定應明代作徵君。” 戴名世 《李烈婦傳》:“其曾大父曰 鍾元 ,在 天啟 崇禎 間,以氣節名於時,屢被徵召不出,天下所稱 孫徵君 者也。” 魯迅 《集外集拾遺‧幫忙文學與幫閑文學》:“ 中國 是隱士和官僚最接近的,那時很有被聘的希望。一被聘,即謂之徵君。”參見“ 徵士 ”。 真按:讀書方法

414

   鈍夫以樊榭詩來問疊韻答之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

羼提無色聲香觸,且莫徒尋竹垞竹。近時家家王與朱,但傅丹鉛眩紅綠。法書不合從門入,見過于巔乃臻麓。虞山之派畫亦然,耕南老人學石谷。真按:翁方綱以畫論詩 齊音吳音豈一律,遠矣誰從叩耆宿。君看臨清共王李,唐十二家坐熟讀。真按:翁方綱的作詩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讀書方法 精華聲調竟何在,溫伯雪子徒擊目真按:國無.詞:【擊目】目擊,目睹。《五燈會元‧九峰虔禪師法嗣‧禾山無殷禪師》:“問:‘尊者撥眉擊目,視 育王 時如何?’師曰:‘即今也恁麼。’” 真按:翁方綱對王士禛的解讀 即離虛實了不關,自瀹山泉候茗熟。

414

   達奚司空

司空之號冠達奚真按:國無.詞:【達奚】複姓。 北周 達奚寔 。見《周書》本傳。 傳自象胥譯與鞮。乘風來種波羅樹,樹葉今與碑亭齊。碑詞荒遠那復紀,圖經雜述聊可稽。玉茗老子昔作詠,但道面手黑以黧。目盼歸舟手翳日,廟口長廊西。真按: 之異體. 真按:國無.詞:【扶胥】見“ 扶蘇 ”。【扶蘇】亦作“扶胥”。 1.樹名。《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傳:“扶蘇,扶胥,小木也。” 馬瑞辰 通釋:“《釋木》:‘輔,小木。’小木即木之名。 錢大昕 曰:‘扶、輔聲義皆相近,長言為扶蘇,急言為輔。’其說是也……胥、疏、蘇疊韻,古通用。”2.古代兵車上的藩盾。《周禮‧夏官‧司戈盾》“及舍,設藩盾,行則斂之” 鄭玄 注:“藩盾,盾可以藩衛者,如今之扶蘇與?” 孫詒讓 正義:“云今之扶蘇者…… 惠士奇 云:‘蘇與胥古文通,故扶蘇一作扶胥,蓋 間語, 之藩盾也。建之乘車,以蔽左右;軍旅會同,前後拒守,在車兩藩,故曰藩盾。’”《六韜‧軍用》:“凡用兵之大數,將甲士萬人,法用武衛大扶胥三十六乘……武翼大櫓矛戟扶胥七十二具。”3.扶助。《黃庭內景經‧若得》:“三真扶胥共房津,五斗煥明是七元。” 南朝 陶弘景 《華陽頌》:“重離儻或似,七元乃扶胥。” 國:山有扶蘇 注音一式 ㄕㄢ |ㄡˇ ㄈㄨˊ ㄙㄨ 詩經鄭風的篇名。共二章。根據詩序:「山有扶蘇,刺忽也。所美,非美然。」首章二句為:「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墟入香火客擁看,想像咫尺川涂迷。舶萬帆打鼓去,真按:山奧- 之異體. 字號 C02964 正字 【】-13-16 音讀 ㄠˋ 釋義 地名用字。浙江等沿海省分的島嶼,多用嶴作名字。如:「懸嶴」、「薛嶴」、「章嶴」。 天影一鏡青玻瓈。兩株樹子響窸窣,廟隅斜日風凄凄。

414

   望羅浮三首

差喜支篷處,非因有約來。相傳遊羅浮有約則不成。今朝江雨過,同在白雲堆。紫黛合離影,烟嵐近遠猜。山中望江上,亦借綠痕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