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November 11, 2008

384

。三時煦若春,四民恒安靖。柯葉不彫零,閭里寡災眚。當時周循州,拔薤共烹茗。余無庶事責,忝曰文衡秉。真按:翁方綱在廣東 民然士亦然,徐導寬與猛。真按:翁方綱的教學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經世學方法論 惠州上接潮,士風或未整。昨來亦革弊,積習漸弗逞。小民無識知,惟視冶在礦。真按:謂璞玉待雕也. 況士負材良,如抱簠簋鼎。真按:國:簠  部首 竹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8 注音一式 ㄈㄨˇ 古代祭祀宴饗時,用來盛稻粱﹑黍稷的器具。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 詞:簠1 f ㄈㄨˇ〕 〔《廣韻》方矩切,上麌,非。〕 〔《廣韻》甫無切,平虞,非。〕 〔《廣韻》芳遇切,去遇,敷。〕 古祭祀、宴享時用以盛黍稷稻粱的容器。長方形,口外侈,有四短足及二耳。蓋與器形狀相同,合上為一器,打開則成大小相同的兩個器皿。 西周 晚期開始出現, 春秋 戰國 流行,後世有仿製。《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 鄭玄 注:“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器。”《新唐書‧東夷傳‧高麗》:“食用籩、豆、簠、簋、罍、洗。” 真按:國:簠簋 注音一式 ㄈㄨˇ ㄍㄨㄟˇ 1.古代祭祀盛稻梁黍稷的器皿。青銅製,長方形,有四短足,有蓋。 簠簋不飾 注音一式 ㄈㄨˇ ㄍㄨㄟˇ ㄅㄨˋ ㄕˋ 比喻做官不廉潔。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飾』。」或作「簠簋不飭」。 詞:【簠簋】1.簠與簋。兩種盛黍稷稻粱之禮器。《禮記‧樂記》:“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亦借指酒食、筵席。《晏子春秋‧雜上十二》:“ 景公 飲酒,夜移于 晏子 之家……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聲,願與夫子樂之。’ 晏子 對曰:‘夫布薦席,陳簠簋者,有人,臣不敢與焉。’”2.猶苞苴。指賄賂。 沈德符 《野獲編‧臺省‧王聚洲給事》:“ 王聚洲 ,以庶常授工科給事,素有才名,慷慨論事,物情甚向之。忽為 鄭御史 環樞 所劾。專指其簠簋,穢狀滿紙。 不待處分竟歸。”參見“ 簠簋不飾 ”。 【簠簋不脩】見“ 簠簋不飾 ”。 【簠簋不飭】見“ 簠簋不飾 ”。 【簠簋不飾】對做官不廉正者的一種婉轉的說法。不飾,不整飭。《漢書‧賈誼傳》:“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飾’。”亦作“ 簠簋不脩 ”、“ 簠簋不飭 ”。 顏真卿 《贈司空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李公神道碑》:“公下車,召人吏告之曰:‘官吏有簠簋不脩者……未至前一無所問,而今而後,義不相容。’”《續資治通鑒‧元成宗大德三年》:“樞密臣受人玉帶,徵贓不敘,御史言法太輕, 博果密 曰:‘禮,大臣貪墨,惟曰簠簋不飭。若加笞辱,非刑不上大夫之意也。’” 【簠簋之風】指官吏貪財受賄的風氣。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六:“ 萊陽 趙崙 閬仙 康熙 二十一年督學 南,力矯時風,清廉自矢。過 擊楫曰:‘某若一毫自私,不能生渡 北矣。’於是干謁不行,孤寒吐氣,簠簋之風為之一變。” 公雖論司牧,妙義隨所領。真按:翁方綱的詮釋學 真按:翁方綱的做官方法論 不獨蕭字榜真按:國無.詞無. 遠欲載歸艇。

384

   蘊山以近詩寄惠州舟中點定漫書紙尾真按:翁方綱論詩史料

此事辟如作畫然,得意乃在筆墨先。龍睛一點卻飛去,金針欲度何由真按:國:緣  部首 糸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5 注音一式  ㄩㄢˊ 1. 衣服的花邊。戰國策˙齊策四:「下宮糅羅紈,曳綺縠,而士不得以為緣。」後漢書˙卷十˙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紀:「常衣大練,裙不加緣。」 2.器物的邊沿。周書˙卷十八˙王羆傳:「嘗有臺使,羆為其設食,使乃裂其薄餅緣。」唐˙李商隱˙贈子直花下詩:「屏緣蝶留粉,窗油蜂印黃。」 3. 原因。如:「無緣無故」。 4.人與人或事物之間遇合的機會。史記˙卷一○四˙田叔傳:「(任安)少孤貧困,為人將車之長安,留,求事為小吏,未有因緣也,因占著名數。」唐˙杜甫˙清明詩二首之一:「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 5.攀爬。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遊天台山日記:「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緣崖,蓮舟不能從。」 6.圍繞。荀子˙議兵:「限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三國˙魏˙曹植˙苦思行:「綠蘿緣玉樹,光曜粲相暉。」 7.沿、循。晉˙陶淵明˙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南史˙卷二˙宋文帝本紀:「壬午,內外戒嚴,緣江六七百里舳艫相接。」 8. 憑藉。荀子˙正名:「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安帝乳母王聖,因保養勤,緣恩放恣。」 9. 因為、由於。唐˙杜甫˙客至詩:「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宋˙蘇軾˙題西林壁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ㄩㄢˋ yun(11809 緣  部首 糸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5 注音一式  ㄩㄢˋ 1.之讀音。 2.加飾。漢書˙卷五十八˙公孫弘傳:「緣飾以儒術,上說之,一歲中至左內吏。」 ㄩㄢˊ yun(11797 詞:緣1 yun ㄩㄢˋ〕 〔《廣韻》以絹切,去線,以。〕 1.衣服邊上的鑲緄;衣服的邊。《禮記‧玉藻》:“緣廣寸半。”《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常衣大練,裙不加緣。”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三衣裁製,部埶不同,或緣有寬狹,或葉有小大。” 蘇軾 《和子由苦寒見寄》:“山西良家子,錦緣貂裘鮮。” 丁玲 《團聚》四:“她蹙眉,兩眼茫然的望遠處,手輕輕的摸衣緣。”2.給衣履等物鑲邊或緄邊。《管子‧四稱》:“以緇緣緇,吾何以知其美也;以素緣素,吾何以知其善也。”《文選‧古詩〈客從遠方來〉》:“文綵雙鴛鴦,裁為合懽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李善 注引《禮記》 鄭玄 注:“緣,飾邊也。” 黃軒祖 《游梁瑣記‧王天沖》:“壁緣白緞,地舖氣氈。” 沙汀 《磁力》:“他的母親還在守候他,同時挨近油燈在緣鞋口。” 2 yun ㄩㄢˊ〕 〔《廣韻》與專切,平仙,以。〕 1.物之邊沿。《周書‧王羆傳》:“嘗有臺使, 為其設食。使乃裂其薄餅緣。” 梅曾亮 《觀漁》:“網之緣,出水可寸許,緣愈狹,魚之躍者愈多。”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等到田中成熟禾穗已空,新穀裝滿白木淺緣方桶時,便把新穀傾倒到大曬穀簟上來,與佃戶平分。” 王西彥 《古城的憂鬱‧蠱惑》:“大女兒站在桌子邊,把一個小腦袋擱在桌緣上。”2.繞;沿。《荀子‧議兵》:“限之以 鄧林 ,緣之以方城。” 王昌齡 《奉贈張荊州》詩:“邑西有路緣石壁,我欲從之臥穹嵌。” 蘇軾 《論綱梢欠折利害狀》:“諸新錢綱及糧綱,緣路不得勒令住岸點檢。” 茹志鵑 《高高的白楊樹‧在果樹園裏》:“堅硬的井沿石上,給井繩已磨出一條極深的凹糟,井繩緣這條凹槽滑下去,拉上來,日子越久,凹槽就越深。”3.攀援。《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趙主父 令工施鉤梯而緣 播吾 。” 元稹 《連昌宮詞》:“荊榛櫛比塞池塘,狐兔驕癡緣樹木。”《明史‧雲南土司傳一‧曲靖》:“ 友德 以精兵蹙之,蠻眾皆緣壁攀崖,墜死者不可勝數。” 何其芳 《畫夢錄‧墓》:“菜圃裏的江豆藤還是高高的緣上竹竿。”參見“ 2 ”、“ 2木求魚 ”。4.循;順。《管子‧侈靡》:“故緣地之利,承從天之指。” 尹知章 注:“緣,順也。” 桓寬 《鹽鐵論‧刑德》:“法者,緣人情而制,非設罪以陷人也。” 袁宏 《後漢紀‧章帝紀上》:“后性敏給,稱譽日聞,太后緣上意,乃立為后。” 司馬光 《為宰相韓琦等議濮安懿王合行典禮狀》:“伏以出於天性之謂親,緣於人情之謂禮。”5.憑藉;依據。《荀子‧正名》:“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後漢書‧班超傳》:“ 徐幹 曰:‘ 前親毀君,欲敗 西域 ,今何不緣詔書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行,使膏澤加於民。而吏輒緣之為奸,以擾百姓。” 徐士鑾《宋艷‧叢雜》:“幼學胡琴數曲,遂能緣其聲以通其調。”6.因為。 班固 《白虎通‧喪服》:“天子崩,赴告諸侯者何?緣臣子喪君,哀痛憤懣,無能不告語人者也。” 杜甫 《客至》詩:“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蘇軾 《題西林壁》詩:“不識 廬山 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高明 《琵琶記‧祝發買葬》:“你將頭髮剪下,將頭髮剪下,又跌倒在長街,都緣我之罪。” 魯迅 《書信集‧致黎烈文》:“夫 盤古 開闢天地時,何嘗有開明書店,但竟毅然破例開張者,蓋緣可以賺錢——或作‘紹介文化’——耳。”7.原故;理由。 桓寬 《鹽鐵論‧刑德》:“故輕之為重,淺之為深,有緣而然。” 王充 《論衡‧本性》:“然而性善之論,亦有所緣。”《資治通鑒‧晉武帝太康元年》:“臣以為 已來降,無緣空圍 石頭 。”8.牽連。《新唐書‧韋思謙傳》:“小則身誅,大則族夷,相緣共坐者庸可勝道?”9.機緣;緣分。《文選‧謝靈運〈還舊園作見顏范二中書〉詩》:“長與懽愛別,永絕平生緣。” 李善 注:“緣,因緣也。” 馮夢龍 《挂枝兒‧緣法》:“有緣千里會,無緣對面遙。” 梁章鉅 《歸田瑣記‧小李將軍畫卷》:“自幸前後三十年,眼力頗有所進,不虛此一段翰墨緣。”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因此一病,卻完全改了樣子,從此不再與肥胖為緣,成了個小猴兒精了。”10.佛教語。對“因”而言,佛教謂事物生起或壞滅的主要條件為因,輔助條件為緣。 湛然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三:“親生為因,疏助為緣。”11.佛教語。塵緣的簡稱。謂心識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境。 韓愈 《華山女》詩:“仙梯難攀俗緣重,浪憑青鳥通丁寧。” 元好問 《續夷堅志‧延壽丹》:“服藥後,當萬緣不染。”12.量詞。多用於衣服、袈裟。 南朝 梁簡文帝 《謝敕賚納袈裟啟》之二:“蒙賚鬱泥納袈裟一緣。” ○按:此乃攀緣之緣. 道子之筆項容墨真按:吳道子-應指此人!前有提及. 真按:國無.詞無. 真按:google有! 尚聞洪谷譏其專。象外雖云得摩詰真按:王維 設色何必非龍眠真按:李公麟 真按:翁方綱以畫論詩 吾觀營邱華原輩,胸中本有全山川。層巒疊嶂架樓閣,野橋細路分水泉。天然遠近與向背,依約脈絡相蟬聯。然後淡濃視意到,變化開闔非言詮。此須多識多閱厯,目存心鑒日復年。真按:文學創作技巧-多讀多看 真按:翁方綱的作詩方法論 位置乃能一一合,孰為粉墨黃朱鉛。洎乎神來氣來候,但見一片成雲烟。向來所取盡糟粕,或進于道通于禪。裹糧方能辦遠適,求魚且莫思忘筌。真按:翁方綱的作詩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肌理說 真按:文學創作技巧-多讀多看 不到解衣盤臝,真按:unicode字元. 字號 B03027 正字 【】石-17-22 音讀 ㄅㄛˊ 釋義 見「槃」、「磅」。 ※槃:  舒展兩腿而坐。宋.王安石.虎圖詩:「想當槃欲畫時,睥睨眾史如庸奴。」亦作「般」、「盤」。 ※磅:  廣大無邊,混同充塞。晉.陸機.挽歌詩三首之三:「磅立四極,穹隆放蒼天。」宋.陳亮.水調歌頭.不見南師久詞:「千古英靈安在,磅幾時通?」亦作「旁薄」  。 敢希神妙秋毫巔?謝生新詩錄寄我,正值惠州初放船。真按:翁方綱與謝啟昆 短篷晴日為點定,羅浮日日橫几前。偶因卽目悟妙理,再書紙尾詞牽連。生如問我何處得,得自遠空江邊。真按:原文作異體.上从棥不从林. 真按:翁方綱的作詩方法論-蓋因適見其山水如畫,故寤以畫為詩理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