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June 11, 2010

61

1784)〈讀日知錄〉言由秦、漢至明。能「坐而言起而行者,殆無幾人,惟亭林及黃梨洲,于書無所不通,又能得古聖賢之用心,於修己治人之術,獨深其要,其所論述,實有可見諸行事者」(77)。羅有高(17341779)〈答楊邁公〉也說:「其《日知錄》所言類純實不泛雜,有裨於治』(78)。見諸行事,有益於治云云,百年前本只一家私言,而今已是學界公論。

61

    (四)經世在社會方面的重點

    經世在社會方面的重點,是在正人心,美風俗,因此而反對嚴刑峻法的法制,這方面完全是承繼儒家德治主義的傳統。十七世紀以來,此論亦啟之於亭林,《文編》『治體』卷八共選文八篇,亭林佔七篇,其中<歷代風俗>、〈清議名教〉、<獎廉恥>

<尚重厚><崇儉約>五篇皆與人心風俗息息相關。『治體』卷十一亭林另有〈法制〉一篇,認為法制禁令,亦不過是正人心、

厚風俗的工具而已。

61

    在亭林影響下,管同(1780l831)的〈擬言風俗書〉認為「天下之安危,繫乎風俗,而正風俗者必興教化』。設有人以為此說迂腐,難奏速效,管氏答道:「教化之事,有實有文,用其文則迂而甚難,用其實則不迂而易』。『用其實』又如何?風俗之敝,莫不由於好諛而嗜利,欲救此敝,應先認清「教者以身訓人之謂也,化者以身率人之謂也」,所以「欲人之不嗜利,則莫若閉言利之門

62

;欲人之不好諛,則莫若開諫爭之路』(79)。風俗固然影響人心,而人心又為風俗之本,故欲厚風俗,必先正人心,

62

於是『治體』卷十四又選了蕭震的〈請正人心疏〉,此篇痛陳順治朝以不肖為賢,以賢為不肖,是非顛倒,毀譽不可勝言的人心敗壞現象。宋臣岳飛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則天下平』。而『今武臣不特惜死,而又愛錢』,『種種悖逆,皆相率成風』。蕭氏針對上述現象,主張『敦教化』與『敕法紀』雙管齊下,

62

關鍵在有人肯下決心去挽回,『倘內外臣工,能共洗偏私之肺腸,一遵蕩平之王道,則人心正而風俗淳,治安之象可立見也』(80)。

62

    (五)經世在人主方面的重點

    (1)治民的原則:在儒家內部有王霸之辨,在儒家與法家之間有德治與法治之爭,此皆有關乎治民原則的爭論。

62

尊王絀霸始於孟子,荀子的看法已有不同,在荀子,王與霸僅是程度上的不同,並無本質上的差異。

62

《禮記‧經解》已有王霸並重之說,宋代道學家仍多守孟子之說,如程顥(10321085)、朱熹(1130

1200),

62

但李覯(10091059)則繼承荀子為霸者辯護(81)。

62

《經世文編》在基本立場上仍以王道為治民的最高原則,又以霸道為補充。「治體」卷七,小標題「原治上」第一篇就是俞長城的

63

〈王霸辨〉,是篇主要論點是:『三代以前無霸,而三代以後無王』,與朱熹和陳同甫(1143l194)爭論三代與漢、唐時的論點相似。所謂王者是以『道德仁義』為體,以『禮樂刑法』為用;所謂霸者(如漢高祖、唐太宗)乃不圖本根,『而規規於法制之末。.....其善者,不過偏陂駁雜之治,而下之或不免於亂亡。揆之王道,相去遠矣』。圖本棍者如何?必須從『喜、怒、

哀、懼、愛、惡、欲王道之源』處著手,所以『為人君者,必正其心于平居無事之時』(82)。

63

任啟運(16701744)的<管仲論>

似乎只認為所謂王道,不過是一種理想,所以說『唐虞三代之遺,必不可復矣』,『欲復唐虞三代之王道,必自管仲始』,因為管仲所承繼的乃『禹、湯、文、武之法』。也就是說,管仲所行者雖不及王道,但在其所作所為之中,亦有不背王道者(如存刑封衛,無異武王之興滅繼絕之類)。何況歷史上那些具有旋乾轉坤之力的人物,如漢之諸葛武侯、唐之狄梁公。 真按:狄仁傑 李鄴侯、陸宣公、 真按:陸贄 宋之韓魏公, 真按:韓琦 李忠定公、明之忠肅公 真按:于謙 真按:忠前疑脫一于字! 王文成公, 真按:王守仁 『其經世之學,皆深於〔管〕仲者也』(83)。所以在現實歷史中想實行王道,就必須以管仲之志業為起點。

63

    關於德治與法治之爭,主張德治者必肯定道德仁義為施政的基本原則,雖承認法令亦不可缺,但治民應以教化為先。主張法治者以為仁義教化皆出於私情,有違於法的公性,為了維護法的公性,雖嚴刑峻法,亦所不惜。在這方面,《經世文編》編者大抵傾向儒家重視教化的立場,而反對嚴刑峻法。如「治體」卷十一

64

朱仕琇(17151780)的〈原法〉:「意者,上與下同適于治之路也,法者,所以象上之意,導天下使不迷于路』。『意者何主也?曰:仁義忠信是也』。所以他主張:『善制法者以意,不善制法者以威』(84),朝廷制定法令,如只是為了威嚴與懲罰,斷斷不可。

64

此外,袁枚(1716-桂芳1797<書崔寔政論後>也主張『御眾以寬。曰:寬則得眾,曰:寬而有制,末聞以嚴教者』(85)。

64

亂世用重典之說,見於《周禮》,桂芳〈御製盡心竭力仰報天恩論恭跋〉明言其說「非古聖人之法」,根據孔子之教誨是「不教而殺謂之虐」,孔子生於禍變已極的亂世,而言如此,足見「重典之無時而可用」(86)。

64

    (2)養民富民:採取何種治民的原則,屬於立國精神的問題,

在王道、德治的精神原則指導下,治民最實際的工作,即如何養民?如何富民?這是人主的重要職責,關于國家的治亂極大。

64

關於養民,《經世文編》「治體」卷十一選了錢維城(17201772

的〈養民論〉,他提出的『養民之法』,在『務本而節用』,所謂『務本』,是指工作要勤,所謂『節用』,是指生活要儉。這本是從古以來相傳之說,錢氏並不能滿足於這種說法,他指出南方之民,男耕女織,遠較北方之民為勤儉,可是『衣食不完,與北力等』。

64

根據這個事實,他發現「後世之患,不徒在於不勤不儉』,而在於「今不重布帛菽粟而重金錢」

64

,結果使『不耕不織者有權』,「農夫受其田而耕之,役使如奴隸,豪商大賈,挾其金錢

65

,買賤賣貴,子母相權,歲入數萬金』,自然會導之『富者日益富,而貧者日益貧(87)』的不平現象。

65

錢氏的發現,已關係到農商之間的矛盾問題,這個問題當然不是務本節用的古訓所能解決的。

65

    關於富民,趙青藜〈進呈經義〉重提儒家『藏富於民』的理想(88);袁枚〈書王荊公文集後〉有『但求足民,不求足國』之說

(89)

65

。對這個觀念有較多發揮的,是唐甄(16301707)的<富民>

一文,他說:『財者國之寶也,民之命也,寶不可竊,命不可攘。

聖人以百姓為子孫,以四海為府庫,無有竊其寶而攘其命者,是以家室皆盈,婦子皆甯。反其道者,輸於倖臣之家,藏於巨室之窟,蠹多則樹槁,癰肥則體敝,此窮富之源,治亂之分也』(90)。

65

唐甄也深知藏富於民僅是一理想,但治國者應朝這個方向去努力,

若不此之圖,反而反其道而行,其禍變誠不可勝言。

65

    顧亭林不談藏富於民的理想,他從現實觀點出發,肯定富民對國家的重要,因此主張政府對富民宜加愛惜,保護。他根據龔子芻的報告,知道號稱富庶的江南,一個戶口數十萬的大縣,擁有數萬金之富者不過二十家,萬金者倍之,數千金者又倍之,數百金以下稍殷實者數百家,共計不過千餘家。『於千家之中,而此數十家者,煩苦又獨甚,其為國任勞,即無事之時,宜加愛惜,況今多事,皆倚辦富民,若不養其餘力,則富必難保,亦至於貧而後已。無富民則何以成邑,宜予以休息,曲加保護,毋使奸人蠶食

66

,使得以其餘力贈貧民,此根本之計』(91)

66

。準此以推,

亭林對農商之間之矛盾,必另有一番見解。

66

    (3)用人與育才:『治體』卷十蔡新(17101799)〈經筵講義五篇〉之一:『人才者,國家之元氣』(92)。蓋朝廷縱然有治民的好理想,又有養民富民的好政策,若無堅持其理想,以及能有效執行其政策的人才,亦是枉然。《經世文編》『治體』卷十三,小標題『用人』部分,共選三十三篇,可見這個問題不論是在編者的心目中,或是在當時的經世之學中,都是重要課題。

66

其中魏禧(16241680)的〈平論一〉,王友亮(17421797)的〈德才論〉都主張用人德重於才(93);

66

徐旭旦〈重臣論〉認為國君應禮敬大臣,都是恪守儒家的古義(94)。

66

    更具體討論用人問題的,是儲大文(16651743)的〈用人〉,他引用陸贄(754805)奏唐德宗的話『當天后時,非惟人得薦士,亦令士得自薦』,『天后以寬得人,陛下以精失士』,作為主要論據,並以史事加以論證,其主旨不外『愛惜人才者,奚可不寬其格以收之」(95)。

66

陸世儀(16111672)的<論用人>對相同的問題,論之較細。他說:『人才極難得也,善用人者必審定其才之所宜,授之以職,而終身任之,務使竭盡其材』。他檢討了當時正在施行的薦舉法,認為用意雖佳,然有三弊:行之太拘;任之無法;繩之太急。結果不免『勉強塞責,而以柔滑善媚之徒

67

,虛應故事』。正面建議,部分與儲大文相同,

即:『寬收而嚴試,久任而超遷』。他覺得『用人之要,無以外此』(96)。

67

    國家要有人才,必須健全培育人才的制度,夏之蓉(1697

1784)的<進書劄子>指出士人通經卻不能致用的現象,主必須力矯文詞之弊。太學既是國家培育英才的最高學府,他建議應仿北宋胡安定(9931059)設『經義』、『治事』二齋舊制:『其屬之經義者,易,詩、書、三禮、春秋三傳為一科,二十-史、

通鑑綱目為一科,或專通、或兼通,分為差等,以時稽之,以月試之,以歲省之,合者留,不合者去。其屬之治事者,為田賦,

為兵法,為刑,為禮,為曆律。各令自署所長,分條考核,果德藝可觀,大司成列諸薦剡,以備擢用,其餘一切罷遣』(97)。這個構想已兼顧文化大傳統的傳承與近代的專業精神。

67

    滿清以外族入主中原,用人還有滿漢之分的特殊問題,『治體』卷七所選各篇,曾一再反映這個問題,如馬世俊〈殿試對策〉云:『今天下遐邇傾心,車書同軌,而猶分滿人漢人之名,

恐亦非全盛之世所宜也』(98)。此明言滿漢差別待遇之不當。

67

儲方慶(16331683)〈殿試策〉更進-步說明差別待遇可能造成的流弊:『陛下既為天下主,即當收天下才,供天下用,一有偏重其間,臣恐漢人有所顧忌,而不敢盡忠於朝廷,滿人又有所憑藉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