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June 28, 2010

1247

。岌乎斯言!斯固公罔子、序子為司馬揚觶而語者也,真按:國無.詞:【揚觶】1.舉起酒器。古時飲餞時的一種禮節。《禮記‧鄉飲酒義》:“盥洗揚觶,所以致絜也。” 孔穎達 疏:“揚觶謂既獻之後,舉觶酬賓之時,亦盥洗也。必盥洗者,所以致其絜敬之意也。”《新唐書‧韓琬傳》:“刺史行鄉飲餞之,主人揚觶曰:‘孝於家,忠於國。’”   馮桂芬 《杜年丈七十壽序》:“司正揚觶之言有曰‘為子盡孝’,先生有焉。”2.《禮記‧射義》:“ 孔子 射於 矍相 之圃,蓋觀者如堵牆。射至於司馬,使 子路 執弓矢出延射,曰:‘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後者不入,其餘皆入。’蓋去者半,入者半。又使 公罔之裘 序點 揚觶而語。 公罔之裘 揚觶而語曰:‘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蓋去者半,處者半。 序點 又揚觶而語曰:‘好學不倦,好禮不變,旄期稱道不亂者。不?在此位也。’”後用為選賢的典故。   元稹 《觀兵部馬射賦》:“若此,則蹲甲壯 ,揚觶勸 ,信一場之獨擅,終六轡之未總。”3. 春秋 大夫 知悼子 卒,未葬。 晉平公 飲酒, 師曠 李調 侍,鼓鐘。廚人 杜蕢 責以大臣去世之時,不應作樂飲酒。乃罰 師曠 李調 各飲一觶,以示勸戒。 平公 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於是 杜蕢 洗而揚觶。事見《禮記‧檀弓下》。後用為國君受諫停樂的典故。《周書‧武帝紀上》:“朕雖庸昧,有志前古。甲子、乙卯,《禮》云不樂。 萇弘 表昆吾之稔, 杜蕢 有揚觶之文……宜依是日,省事停樂。” 末學寡識,何足以附名於後,益滋愧汗之洽衿耳。真按:翁方綱之為人-方愚讀至滿朝唯有曹錫寶一人敢與和珅嗆時,能不有汗于先生? 真按:翁方綱重視風俗教化士習人心 真按:翁方綱尚友古人

1247

  跋左忠毅自書詩卷

右桐城左忠毅公自書詩卷。公手蹟不多見,即詩亦罕傳。昔吾同年中書舍人真按:左衢 公之五世孫也,每屬其訪求遺墨而未得見,真按:左光斗之家世 真按:翁方綱與左衢 第就董文敏所記知公別號真按:上山下與-異體.                 真按:滄嶼. 真按:左光斗-傳記資料 真按:翁方綱與左光斗 真按:董其昌與左光斗 又攷公於天啟乙丑,真按:上衣下十. 年五十一,真按:左光斗之生卒 其成進士在萬歷丁未,舉應天鄉試在萬歷庚子也。真按:左光斗之仕履 又竹垞每舉公之傑句謂在鄭都官、姚少監之間。真按:朱彝尊與左光斗 惜衢官都門數年即歸,真按:左衢之仕履 若得龍眠山中搜訪公之遺什,真按:山在桐城故也. 鋟梓傳之,是亦有志之士所當留意者爾真按:真按:翁方綱重視作者之品格 真按:翁方綱重視風俗教化士習人心 翁方綱的文獻保護學

1248

1248

  跋拙政園記真按:拙政園史 友情連結.

文衡山拙政園記并三十一詩,真按:文徵明 王雅宜拙政園賦并序,真按:王寵 皆後人重書。文衡山記在其既歸田後之七年,真按:文徵明作品編年 而雅宜已歿矣。真按:王寵之生卒 尚未言及山茶真按:詞:【山茶】1.常綠灌木或喬木。原產 中國 ,久經栽培,為著名的觀賞植物。葉革質,有光亮。冬春開花。花形大,有紅白等色。品種繁多。花可入藥,子可榨油。俗名茶花。也叫耐冬花、曼陀羅樹。   張耒 《病起》詩:“多少山茶梅子樹,未開齊待主人來。”   陳維崧 《浣溪沙‧山塘即事》詞:“琴几砑光麋綠竹,楸枰敲落水仙花,碧紗窗影浸山茶。”《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一旁是個青綠花觚,應時對景的養一枝血點兒般紅的山茶花。”參閱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植下》、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山茶》。2.山間產的茶葉。   沈與求 《曾宏父將往霅川見內相葉公以詩為別次其韻以自見》之八:“野店山茶亦可口,試歊松火煮石泉。” 則王獻臣築園時,其無山茶可知。王獻臣以錦衣鎮撫司匠籍成進士,在宏治六年癸丑,至嘉靖中乃因大宏寺廢基築園。真按:王獻臣之仕履 吳梅邨詩云:真按:吳偉業 「百年前是空王宅,寶珠色相生光華,長養端資鬼神力,優曇湧現西流沙,真按:國無.詞:【優曇】即優曇缽花。   蘇轍 《那吒》詩:“佛如優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五七:“難憑肉眼識天人,恐是優曇示現身。” 王橫 《哭子美》詩:“蹤跡類優曇,倩影誰能見?”                    國:優曇華             注音一式 |ㄡ ㄊㄢˊ ㄏㄨㄚ         植物名。巴利語udumbara的音譯,優曇鉢羅華的簡稱。桑科榕屬,落葉灌木。幹高丈餘,葉長四、五寸。總花托呈綠色,外形與果實相似,著生在新枝葉腋上。由於花藏在囊狀總花托裡,故或以為優曇華不開花。或譯作「優曇鉢」、「優曇鉢羅」。                         ○按國之鉢字尚未用系統字也. 歌臺舞榭從何起?當日豪家擅閭里。苦奪精藍為翫花,真按:國無.詞:【精藍】佛寺;僧舍。精,精舍;藍,阿蘭若。 高翥《常熟縣破山寺》詩:“古縣滄浪外,精藍縹緲間。”   戴表元 《題東玉師府所藏<瀟湘圖>》詩:“今日精藍方丈地,倚窗眠看 洞庭山 。”   吳偉業 《代具師答贈》詩:“早得此賢開講席,便圖作佛住精藍。”                             ○按:藍即伽藍之藍. 旋拋先業隨流水。真按:人性本賤又一章 」據詩似是王侍御因舊有山茶而侵地為園,真按:王獻臣-應即此人 若然,則記中所列亭館三十二區者,反遺其最盛之名花,何邪真按:翁方綱對吳偉業的批評

1249

。雖一物之微,而賦詠與記述輒不相應如此,況其大者乎?徐健庵道署記櫽括前後,真按:徐乾學 真按:應係篇名. 亦稍有同異,而衡山之記稱侍御直躬被斥,真按:文徵明 梅邨所云豪家侵寺地者,真按:吳偉業 亦不相似,則又何也?援地志證史者未知將焉所折衷矣。真按:翁方綱的史學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學 真按:翁方綱的方志學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勤驗上下文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與史學 真按:翁方綱的辨偽學

1249

  跋陸儼山書放翁詩卷真按:真按:陸深與陸游 翁方綱對陸深書法的評價

陸文裕嘗自言與松雪俱學李北海,真按:陸深與李邕 真按:陸深與趙孟頫 真按:重出,重複, 蓋不甘讓趙也。蓋松雪學北海尚不若文裕之得其縱宕為多耳。真按:趙孟頫與李邕 然未可因此而薄趙之學北海也。董香光亦學北海,則格韻兼得之矣。真按:翁方綱對董其昌書法的評價 真按:董其昌與李邕 昔鄭枃《衍極》於北海書行狎不無微辭,真按:翁方綱對李邕書法的評騭 而趙松雪之學北海則力追晉法,兼以分隸遺意合之。予評北海書,由〈李秀碑〉而及〈端州石室記〉,即此意也真按:真按:翁方綱與趙孟頫 真按:翁方綱書法宗晉帖 真按:翁方綱書法鑑賞的標準 翁方綱的書學

1250

。陸文裕後十年而董文敏始生,真按:上衣下十-不復一一出校. 真按:董其昌之生卒 真按:陸深之生卒 惜不得陸、董二公同几論書於吳淞江上也。放翁每自憾不近陶、謝,此語最可味耳。真按:陸游與謝靈運-或謝玄暉(謝朓)? 真按:陸游與陶潛 真按:董其昌與陸深

1250

  跋張伯起八十壽詩卷

此卷明吳下諸君祝張伯起八十壽作也。真按:張鳳翼 是為明神宗三十四年丙午。予藏明人所鈔四皇甫文艸,末有伯起像贊,注云:「庚子歲。」又注云:「時張以酒錢二百為贄,曰:『吾不敢空勞老友也。』」後又注云:「己亥七十四歲」,又附伯起自題三絕句,注云:「庚戌,時八十四。又三年真按:上衣下十 」「庚戌」二字塗去,旁以「己酉」注之。按伯起生於嘉靖九年丁亥,至神宗二十八年庚子,為七十四歲;三十四年丙午,正八十也真按:張鳳翼之生卒

1251

。艸稿「己亥」當作「庚子」,「己酉」當作「庚戌」。其後三年卒,當是四十一年癸丑。此卷末有壬子孟春贈篇,是其八十六歲時也。卷中諸人詩畫書法皆沿文氏之遺意,真按:文徵明書法的影響 是時少師與王青羊里居過從,真按:申時行 真按:申少師時行:   『一甲申少師時行、王宮保錫爵、及故少傅餘有丁在詞林而已。每有應酬文字,及上所派撰事玄諸醮章,以至館中高文大冊,悉召三門生至私寓代為屬草,稍不當意,輒厲色呵叱 …』                     『申少師時行一十二首. 【立春日賜百官春餅】. 紫宸朝罷聽傳餐,玉餌瓊餚出大官。 齋日未成三爵禮,早春先試五辛盤。 回風入仗旌旗暖,融雪當筵七箸寒。 …』(歡迎您來到古典菊齋!-申時行詩)真按:明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頁216唯有王穉登(青羊君)一人姓王者.另青羊生羅南斗與青羊潘叔暘也. 真按:王穉登 交相推重,真按:王穉登與申時行 一時文士如華亭馮副使時可之流,真按:馮時可 不免揄揚過當,真按:翁方綱對明朝的看法 真按:標榜 真按:明代士人的惡習 然要其際去衡山之歿將五十年,而伯起舉於鄉亦四十年矣。真按:張鳳翼 吳下之文人尚知企仰前修如此,真按:翁方綱的論學宗旨 是亦猶有其鄉先民之流風餘韻焉。處實堂真按:張鳳翼 歌館皆伯起所居,真按:原文.                      真按:張鳳翼 處實以名集而以自號者也。真按:原文作異體. 真按:張鳳翼 真按:張鳳翼 輒為記於卷後,以備吳門故事云爾。真按:吳門風雅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點擊此處即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