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分飛翼,怎承望。(馬致遠:昭君出塞。雙調新水令)
「舊恩」、「新恨」二句對偶。
16.柳梢淡淡鵝黃染,波面澄澄鴨綠添。及時膏雨細廉纖。門半掩,春睡殢人甜。(王和卿:喜春來)
17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隄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鷺沙鷗。傲煞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烟波釣叟。(白樸:沈醉東風)
喜春來一首,「柳梢」、「波面」二句對偶,沈醉東風一首,「黃蘆岸」、「綠楊隄」二句對偶,「刎頸交」、「忘機友」二句也對偶。元曲沒有入聲,平仄可以相押,這和詩詞裏對偶句必須平仄相嵌的情形有些不同。但對偶句和長短句互用,仍有錯綜變化之美。
二、對偶的種類
對偶由來已久,形式種類也就多了。唐人上官儀有六對、八對的說法;日本人研究唐人的對偶,更分為二十九種。分類太多,實嫌瑣碎。從形式上說,主要的大致可分為下列四種:
1正名對:正正相對,上句言天,下句說地之類。如: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杜甫:秋興八首之一)
律絕詞曲裏的對偶,都是這一類。
334
2.隔句對:第一句與第三句對,第二句與第四句對。也就是奇句和奇句相對,偶句和偶句相對。例如:清文滿篋,非惟芍藥之花;新製連篇,寧止葡萄之樹。九日登高,時有緣情之作;萬年公主,無非誄德之辭。(徐陵:玉臺新詠序)
辭賦駢文,常見這種形式的對偶。如前舉班固賦、劉勰文等。
3.長句對:一連串的短語,構成一個長句,上下兩個長句相對。如:
臣聞聖人之行法也,如雷霆之震草木,威怒雖盛,而歸於欲其生;人主之罪人也,如父母之譴子孫,鞭撻雖嚴,而不忍致之死。(蘇軾:乞常州居住表)
這種長句對,偶見於駢散相糅的文篇中。
4.當句對:一個句子裏上下兩個短語,自為對偶,如:
豈必連闥洞房,南陽樊重之第;綠墀青瑣,西漢王根之宅?(庾信:小園賦)
「連闥」和「洞房」對偶,「綠墀」和「青瑣」對偶,都在一句之內。錢大昕說他的祖父評論庾信哀江南賦:「陸士衡聞而拊掌,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以「甘心」對「拊掌」,以「宜矣」對「陋之」,也是一句之中,自相為對。當句對是最短的對偶,王勃滕王閣詩序裏用得最多。洪邁容齋續筆卷三說:「唐人詩文,或於一句之中,自成對偶,謂之當句對。……王勃宴滕王閣序,若『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龍光牛斗』,『徐孺陳蕃』,『騰蛟起鳳』,『紫電青霜』,『鶴汀鳧渚』,『桂殿蘭宮』……之類是也。」
335
對偶,除了在形式上有種種變化以外,在意義上也有種種借代。因為每一個對偶要找到適切的「對象」,而又無損文義,有時難免「技窮」。補救的辦法,就是借代。像李商隱錦瑟詩「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烟」一聯,自來解說紛紜。朱光潛認為是一種象徵的寫法,他說:「珠未嘗有淚,玉更不能生烟。但滄海月明,珠光或似淚影,藍田日暖,玉霞或似輕烟。只是想像揣擬之詞,以此意暗示悲哀。」(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這聯詩的對偶,也有「象徵」的成分。「滄海」對「藍田」,是借「滄」為「蒼」,以與「藍」相對;「有淚」對「生烟」,是借「淚」為「水」,以與「烟」相對。清人宋琬湖上雜詩云:「曲塘容舴艋,衰柳臥鵜鶘。」「舴艋」是一種小船,但這裏又借作昆蟲蚱蜢,以便跟下句「鵜鶘」相對。這是借義對。詩詞對偶,無巧不備。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以「尋常」對「七十」,因為「尋常」是度量衡的名稱,所以和數字相對。又前舉江南逢李龜年詩:「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尋常」對「幾度」,也是一樣。王安石有句云:「自喜田園安五柳,但嫌尸祝擾庚桑。」以「庚桑」對「五柳」,因「庚」為十天千之第七,也是數字。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借「鴻」為「紅」,以與「白」相對。是借音作對。錢大昕又指出有借雙聲疊韻為對的。他說唐人詩「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于」,「友于」不是歇後語「兄弟」的意思,而是雙聲詞,與「肺腑」雙聲詞作對。又說王勃滕王閣詩序:「蘭亭已矣,梓澤丘墟。」「已矣」與「丘墟」是疊韻作對。(丘、墟,古同韻。見十駕齋養新錄卷十六)
336
到了後蜀,孟昶在除夕書寫「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的桃符貼在寢門上,開始有了楹聯。(見梁章鉅:楹聯叢話)以後對聯越來越多,有許多極具匠心的名聯流傳後世。這是我國文字的特色,也可說是對偶文學的登峯造極了。
三、對偶的優缺點
對偶的好處是:勻稱、平衡、圓滿;還有映襯作用。因為兩方面都說到,理充詞足,看起來十分穩妥;因為類似的材料並排在一起,襯辭儷句,看起來十分豐贍;因為偶語駢聯,很容易紅花綠葉,互相輝映。有時候還覺得它像八駿同馳,氣勢雄壯;百官齊列,場面堂皇煊赫哩!
但是自然萬物,有偶也有單;人間世事,有雙至,也有獨來。行星並列環行,太陽只有一個;人有兩耳兩目,口鼻卻只有一具;豌豆的葉子對生,南瓜的葉子互生;青年結婚,雙雙步入禮堂;老年去世,單獨告別人間。 真按:死亡學 作文也應如此,當偶就偶,不當偶就不偶。當偶而不偶,還看不出缺點來;不當偶而偶,卻容易看出矯揉造作態。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偶,這是格律。自然成對而傳誦千古的固然很多,但是強拼硬湊,斧鑿痕很明顯的也不少。許渾的咸陽城東樓詩:
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沈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真按:名詩
「山雨欲來風滿樓」, 真按:名句 是渾然天成的名句;「溪雲初起日沈閣」,卻是人工造作的物品;「蟬鳴黃葉漢宮秋」
337
,是自然佳景,妙手偶得;「鳥下綠蕪秦苑夕」,卻是憑空構想,勉強拼湊。(「日沈閣」意思晦澀,「綠蕪」不是秋景,鳥亦不在「日夕」時下「綠蕪」。)此中消息,稍一尋思,就可知道。原因是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偶,不得不如此。李商隱隋宮詩頷聯:「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以「日角」對「天涯」,十分工巧。但是「日角」只是額上骨隆起如日,帝王之相,借此代唐高祖,就冷僻拙澀不自然了。
當然,偉大的詩人,胸中丘壑,筆下龍蛇,隨意驅遣,即是好詩。像「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杜甫,許多律詩對句,都很工穩自然;但是也有一部分詩人,是偶然想到一個好句,便去尋覓另一個句子把它湊和起來,成為一聯,由一聯擴充為二聯,再加頭接尾,成為一首。這樣拼湊而能自然,就不容易了。相傳晏殊看到落花,想得「無可奈何花落去」一個好句, 真按:名句 寫在壁上,想不出下句;後來他的屬吏王琪補上了「似曾相識燕歸來」一句, 真按:名句 成為一聯名句。(見復齋漫錄)雖為兩人合作,卻天衣無縫,該是很難得了。
文心雕龍麗辭篇,雖然說對偶的辭句,珠聯璧合,有煥麗光華的優點,但是也說:「張華詩稱『遊雁比翼翔,歸鴻知接翮。』劉琨詩言:『宣尼悲獲麟,西狩泣孔丘。』若斯重出,即對句之駢枝也。」他又說反對為優,正對為劣。正對的舉例是張載的七哀詩「漢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這兩句也是因為重複了,所以「為劣」。屈原哀郢辭:「心緒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蹇產】 注音一式 ㄐ|ㄢˇ ㄔㄢˇ 注音二式 jin chn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屈折。楚辭˙屈原˙九章˙哀郢:思蹇產之不釋兮,曼遭夜之方長。 」上下句完全重複,因為辭必儷句;王粲登樓賦學了它:「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上下句也只是一個意思
338
,因為賦必偶語。同樣意思,重複地說,實在是對偶辭的缺點。駢儷文尤其如此。王勃滕王閣詩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兩句只說得一個地名——南昌:「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連用四個人物,不過自歎時運不齊。駱賓王討武曌檄:「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后,識夏庭之遽衰。」列述四個故事,也只是說武后亡唐。過分講求對偶,就會辭溢乎情,華而不實;就會犧牲內容,遷就表面。有時因求對偶句的整齊,不惜故意增減字數的。像曹丕與吳質書:「昔伯牙絕弦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鍾期就是鍾子期的減字。歐陽修真州東園記:「臺,吾望以拂雲之亭;池,吾俯以澄虛之閣;水,吾泛以畫舫之舟。」畫舫之舟就是畫舫的增字。這都是為了對偶句(歐文是排偶句)字數的整齊。曹文的減字,沒人批評;歐文的增字,就有人說是一種語病。(邵博聞見後錄:「曾南豐讀歐陽公晝錦堂記『來治於相』,真州東園記『泛以畫舫之舟』二語,皆以為病。)增字之後,措詞重複,就成為語病了。
甚至因造作對詞,有不顧事實,不合文法的。如王文以「雄州霧列」對「俊采星馳」,星馳已屬罕見,霧列更匪夷所思;駱文以「踐元后於翬翟」對「陷吾君於聚麀」,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翬翟】 注音一式 ㄏㄨㄟ ㄉ|ˊ 注音二式 hui d 相似詞 相反詞解釋 翬、翟,皆為五彩花紋的雉雞。據說雉雞雌雄相守而不犯分,故在皇后的車子和服裝都畫有翬、翟的圖形,象徵婦女的美德。用以借指皇后的車服。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 上句謂武氏自登后座,文法乖違。這就是韓愈之所以要提倡古代的散文,反對當時的駢儷文;胡適文學革命,揭出八不主義,為什麼要列上「不講對仗」這一條了。
339
四、散中帶偶最精神
對偶,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缺點。當偶就偶,不當偶就不偶,順其自然,不勉強湊對,就只有好處,沒有缺點。大致說來,散文中穿插偶句,特別有味。如:
1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若僕大質已虧缺矣,雖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見笑而自點耳。(司馬遷:報任安書)
2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奉之者有限,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於戰,戰者必然之勢也。不先於我,則先於彼;不出於西,則出於北。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蘇軾:敦戰守策)
3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真按:國無!待查! 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不看,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雜記)
4每當風生竹院,月上蕉窗,對景懷人,夢魂顛倒。(沈復:浮生六記)
5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女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王國維:人間詞話)
6諸君聽我這段話,切勿誤會,以為我用道德觀念來選擇趣味。我不問德不德,只問趣不趣。
340
(梁啟超:學問之趣味)
7.一陣騷動,胡亂穿起,有的寬衣博帶如稻草人,有的細腰窄袖如馬戲丑,大體是赤著身體穿一層薄薄的西裝褲。凍得涕泗交流,雙膝打戰,那時的情景足當得起「沐猴而冠」四個字。(梁實秋:衣裳)
8.悲觀之下的詩人,歌喉是淒楚的。強者在高聲喊寬,弱者在低聲呼痛。而共同的目標,卻不知所之。(陳之藩:迷失的時代)
9.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咱們分道揚鑣吧!(某生作文)
文學作品,不能不用人工雕琢,但要雕琢得自然。天然美勝過斧鑿痕,才是真正的藝術品。對偶修辭,尤其如此。
〔注〕律詩的頷聯、頸聯,在原則上必須對偶,但也有一些變例:可以少到只有一聯對偶,也可以多到四聯都對偶。如果只有一聯對偶,就必定用於頸聯(第五、六句)。如王維的五律輞川閒居贈裴秀才廸, 真按:裴迪 只有頸聯「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烟」對偶;崔顥的七律黃鶴樓,也只有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對偶。說見王力「漢語詩律學」。
341
第二十三章 排比
對偶的擴大,就是排比。從形式看,排比類似對偶。因此有人把兩者併做一格,稱為「排偶」。但仔細分析起來,兩者還是不同。因為對偶的兩句,必須字數相等,排比卻不一定;對偶的句意要力求相對,排比的句意卻是相並的;對偶要極力避免字面相同,律詩發達後,還講究平仄相嵌,排比卻往往字面相同,至於平仄更不計較了。
一、排比的形式
排比的形式,有兩句並列的,如:
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篇)
2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孟子離婁篇)
3唯不求利者為無害,唯不求福者為無禍。(淮南子全言訓)
342
但這不是對偶,因為它字面多同,句意相並。
有的排比用很多短句,組成一個長句,用兩個長句並列起來。如:
4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禮記中庸哀公問政章。句中有層遞的意思。)
有的排比用四句並列成兩組。如
5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第五十八章)
6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韓非子五蠹)
有用六句並列成三組的,那必然是排比。如:
7.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老子第十九章)
8.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禮記大學)
有用八句並列成四組,必然也是排比。如:
9.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朝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
10.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篇)
343
有用更多的句子,並列成組的,都該認定為排比。如:
11.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禮記儒行篇)
12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作為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綜上所述,可看出排比的形式,大都是兩個(或以上)短語或句子,組成一組;又以兩組或更多組並列起來;但也有一句一組,在兩句以上而並列起來的。如:
13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子罕篇)
14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同前)
1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篇)
16.詖辭知其所蔽: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詖】言-5-12 注音一式 ㄅ|ˋ 解釋 1.偏頗﹑不公正。漢˙王充˙論衡˙自然:德彌薄者信彌衰,心險而行詖,則犯約 而負教。唐˙柳宗元˙送賈山人南遊序:言未嘗詖,行未嘗怪。 2.諂媚。漢書˙卷八十四˙翟方進傳:(翟)義父故丞相方進,險詖陰賊。顏師 古˙注:詖,佞也。 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孟子公孫丑篇)
排比的形式雖各有差別,但它有一個共同的原則:整齊。
二、排比的功用
344
用排比法作文,最容易說得面面俱到,無懈可擊。周洽是它的好處之一。如韓非子定法:
1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法者,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姦令者也,此人臣之所師也。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
作者把「術」和「法」作並列說明,十分周到融洽。
用排比法作文,最容易說得綿密翔實,曲盡其義。朱熹注四書,最喜用排比的句式,如注大學「物格而后知至」句:
2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
注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句說:
3小德者,全體之分;大德者,萬殊之本。川流者,如川之流,脈絡分明,而往不息也;敦化者,根本盛大,而出無窮也。
注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句說:
4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民德歸厚,謂下民化之,其德亦歸於厚。蓋終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謹之;遠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
注孟子「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句說:
345
5.惻,傷之切也;隱,痛之深也;羞,恥己之不善也;惡,憎人之不善也;辭,解使去己也;讓,推以與人也;是,知其善而以為是也;非,知其惡而以為非也:人之所以為心,不外乎定四者,故因論惻隱而悉數之。
條分縷析,剖解入微。又如經緯交錯,絲絲入扣。這是因為他善用排比,使人覺得圓融縝密,毫無罅漏。
用排比作文,像森嚴的壁壘,密匝的陣伍,能產生無瑕可擊的力量。例如:
6.墨子見染素絲者而歎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以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而以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於許由、伯陽,禹染於皋陶、伯益,湯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望、周公旦: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夏桀染於干辛、歧踵戎,殷紂染於崇侯、惡來,周厲王染於虢公長父、榮夷終,幽王染於虢公鼓、祭公敦:此四王者所染不當,故國殘身死,為天下僇,舉天下之不義辱人,必稱此四王者。……(呂氏春秋仲春紀當染)
八位國王並列在一起,說明近朱者必赤,近墨者必黑的道理,理充辭足。正反兩面都說到,又有映襯作用。
如果層遞修辭法(見第二十五章),如七級浮圖,節節高起; 真按:層遞格的特色 那麼排比修辭法,似長江巨浪,滾滾而來。 真按:排比格的特色 李斯諫逐客書: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