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December 27, 2009

172



跋禪智寺蘇碑


  揚州禪智寺蘇文忠《次韻伯固游蜀岡送李孝博奉使嶺表詩》,明人重刻於石。有嘉靖辛丑蜀岡盛儀、真按:盛儀與蘇軾 萬曆己卯沔陽陳文燭二跋。真按:陳文燭與蘇軾 先是石久斷仆,國初新城王文簡司理揚州時訪得之,真按:王士禛與蘇軾 屬寺僧陷方丈壁間,并次韻勒石其側。真按:王士禛在揚州的金石採訪學 真按:王士禛的金石採訪學 汪堯峰詩云:“鶴影蟬聲野徑長,髯翁遺墨冷斜陽,游人盡說迷樓好,誰訪殘碑到蜀岡。”記此事也。真按:汪琬與蘇軾 方綱向往斯跡久矣,會門人謝蘊山守揚州,屬其訪拓,且續唱和之盟。真按:翁方綱的情執 真按:翁方綱與謝啟昆 真按:翁方綱對蘇軾的崇拜 今年夏,得所寄拓本。方綱按:真按:沈津標點不同例-前于方綱按皆(有二處)不加冒號斷讀也! 蘇伯固,真按:蘇堅傳記資料 名堅,鎮江人,博學能詩,時與文忠相會於揚。李孝博時自山陽守,以治行高第,即拜廣東提點刑獄,見徐仲車《節孝集》,云孝博,字叔昇真按:簡化字之餘孽-文海本文集作叔升! 真按:李孝博-傳記資料.當作叔升! 而此墨蹟作叔師,當以墨蹟為正也。真按:翁方綱的文獻考證學 真按:翁方綱對史料的選擇 今此石本,“師”字半泐,適門人張警堂銘假守懷慶,真按:張銘 以郟縣亦有此詩石刻,拓以見寄,與此蹟筆法正同,而其事特異。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託門人採訪金石 文忠晚居陽羡,疾不起,真按:蘇軾的晚年 叔黨兄弟得吉壤於汝州郟城之小峨嵋山,真按:蘇過 真按:國無.詞:【吉壤】1.舊指風水好的墳地。   沈德符 《野獲編補遺‧列朝‧大峪山用舍》:“十七年十二月, 章聖太后 崩。上忽下詔,遷 顯陵 梓宮改葬於北。六飛親閱,得吉壤於 天壽山 之大峪。”   昭槤 《嘯亭雜錄‧親定陵寢》:“後有善青烏者,視邱驚曰:‘雖命我輩足遍海內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清史稿‧禮志十一》:“自 世宗 親營 泰陵 吉壤,工需動用內帑,並諭毋建石像,惜人力。”2.猶良田沃土。   黃六鴻 《福惠全書‧教養‧植桑榆》:“遙望其處,鬱鬱蔥蔥,翠雲盤結,居然旺氣所鍾,不亦名區吉壤哉。” 因葬焉,真按:蘇軾的葬身之地 後人遂家於潁昌。事見晁以道所為《斜川墓志》中。明末盜伐其塚柏,真按:蘇軾墓的下場 國朝順治三年秋,知縣事濟南張石只篤行謁墓下,復為封樹立碑。其夜夢一青衣,曰:東坡遣致謝。問先生今何在?曰在臨汝,公至,彼當相見。是年七月,以事至汝州,有青衣叩門,遺一卷,乃東坡墨蹟《蜀岡送李孝博之嶺南詩》也。青衣忽不見,張異之,因命工摹勒於石,自作長歌記之。周櫟園《書影》、真按:周亮工與蘇軾 王文簡《池北偶談》皆載此事。真按:王士禛與蘇軾 而今日二蹟適合,豈非翰墨精靈天假之緣者邪?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蘇軾 真按:翁方綱的墨緣 第二句,集作“老鶴方翳蟬”,亦當從墨蹟作“初”也。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與校勘學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與文學詮釋學 蘊山既和公韻,方綱亦繼和,俾刻於石側,庶以踵前賢風流於什一耳。真按:翁方綱尚友古人方法論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五卷第5頁。


172


跋湧金亭石刻


  東坡兩至河南,一在嘉祐五年庚子春,由唐許入京,有《阮籍嘯臺詩》;一在熙寧四年辛亥,有《傅堯俞濟源草堂詩》。真按:蘇軾在河南 真按:蘇軾的行程 《河南志》云:“湧金亭,在輝縣西北,百泉亭有蘇書。真按:斷句可議者-湧金亭,在輝縣西北百泉亭,有蘇書。謂「今」(志修時)乃百泉亭。○又可讀作「湧金亭,在輝縣西北百泉,亭有蘇書。」謂湧金亭有蘇書,在輝縣西北百泉地方也。 金主簿李天瑞重修。”若由嘉祐庚子計,至金承安五年,正一百四十年,今前跋隱隱有四十年,後有五年。字以愚意度之,似首行云,“東坡先生書石後之一百四十年”云云。真按:翁方綱的金石識字學方法-依稀揣讀 末行云“承安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云云。真按:斷句標點皆誤!-今重整如下:                    若由嘉祐庚子計,至金承安五年,正一百四十年,今前跋隱隱有“四十年”,後有“五年”字,以愚意度之,似首行云“東坡先生書石後之一百四十年”云云;末行云“承安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云云。(跋湧金亭石刻,172               後者,謂碑後也;「五年」即下云「末行云“承安五年……」之「五年」也,故翁揣讀如此。 此已是舊拓本,而模糊若此,恐今石益難辨矣。此當考李天瑞修亭之年也。姑存鄙見於此。真按:翁方綱的讀書筆記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備材料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五卷第5頁。


172


跋表忠觀碑真按:文海本文集題云〈跋表忠觀碑小字殘本〉.


  右《表忠觀碑》殘石二片,小楷書,前系銜與大字本同,其曰“權知徐州軍州事”。先生以熙寧十年四月到徐州任,元豐二年二月移知湖州,趙清獻請立祠,在熙寧十年十月,其時先生正在徐也。真按:蘇軾之仕履 真按:蘇軾在徐州 真按:蘇軾的行程 碑中自然即所謂通教大師者真按:標點可議者-碑中“自然”即所謂通教大師者。 集中《送通教詩引》云:元豐二年,通教自杭來,見予於吳興,問觀亦卒工乎?曰未也。因作詩送之,有“墮淚行看會詞下,掛名爭欲刻碑陰”之句。則其石是豐碑大書,而非陷壁之片石可知已。陳柯記云:“舊碑殘剝,為易石摹刻,則其原是大書益信。”而近時萬樊榭作詩,真按:愚擬稿曰:       文海本文集作厲樊榭,是也。疑乃因簡化字「厉」「万」形近故致訛也。或一時筆誤、刊誤,將「厲」之「厂」丟了。 乃欲以小字者為真,其果然乎?真按:翁方綱對厲鶚的批判 真按:厲鶚與蘇軾 此二石字亦勁,或出蘇跡,而後人取以刻石,別作一本,自無不可,而不必以為當日之原碑也。真按:翁方綱對蘇軾書法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學原則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五卷第6頁。


173



跋乞常州居住表(孔氏刻蘇書)


  曲阜孔氏《鑒真帖》內刻蘇文忠公小楷書《乞常州居住表》,真按:蘇軾的書法 真按:蘇軾的小楷 後有沈石田、董思白二跋。真按:董其昌與蘇軾 真按:沈周與蘇軾 此帖刻手不工,然是真跡無疑也。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摹勒之妙 本集是表,真按:詞無.國無.按:如本傳,謂蘇軾本集也. 視此本前後多出五百餘字,中云“今雖已至泗州”,此作“揚州”。真按:翁方綱的碑帖校勘學 考是年四月,先生離黃州,五月由九江至筠州,七月過金陵,十二月在泗州度歲,而十一月十三日有“竹西訪慶老詩”。此本後云“元豐七年十月十九日”,則知十月已到揚州。此本是其初稿,寫就未上,而至泗州始上之,又前後增改其文爾,不必援集本以疑此跡也。真按:蘇軾的行程 真按:蘇軾作品編年 真按:翁方綱對蘇軾作品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五卷第6頁。


173


跋墨妙亭詩斷碑(東坡題)


  東坡題墨妙亭詩斷碑一片,存十二字,凡四行,行三字,曰“燈他年”、曰“憶賀監”、曰“時須伏”、曰“孫莘老”。高、廣各三寸,長四寸。王文成謫龍場驛丞時得之,遂以背面作硯,左刻“守仁”二楷字,右刻篆書“陽明山人”四字,側刻分書“驛丞署尾硯”五字。真按:王守仁與蘇軾 真按:王守仁的硯


  此固以證裘氏所藏王文成“驛丞署尾硯”之謬真按:疑有誤!-此圖以證裘氏所藏王文成“驛丞署尾硯”之謬○據原稿,應係圖字,非固也。圖者,謂其原稿上有按其原樣抄錄之字樣也。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2_復初齋文稿(三)\_000523.jpg 蓋“憶”字在行尾,不在行首。“老”字與“膺”字平,不與“伏”字平也。真按:翁方綱對王守仁硯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的辨偽學 真按:王守仁的硯 假若此不今在真按:沈津識字誤-假若此石今在。蓋原稿石與不形似也。 亦止應云十字,不應云十二字。此不待見其石而知其謬者也。乾隆戊戌六月廿九日。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二冊第523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2_復初齋文稿(三)\_000523.jpg


173


跋石刻二十五字(蘇東坡書)


  “至和丙申季春二十八日,眉陽蘇與弟蘇轍來觀盧楞伽筆跡。”真按:沈津擅改原文.蓋原稿翁實誤書作「栻」,非「軾」也.○非也.仍作"軾"(从車)是也.蓋初學時未熟"车"(車)之偏旁寫法故爾!用志吾過!2009/12/27


  右坡公書石刻二十五字,在成都東門內大慈寺。丙申是至和三年,是年九月改元嘉祐。此在季春,故仍稱至和也。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曆算 是時坡公年廿一歲,子由年十八,海內蘇書石刻,莫先於此者矣。真按:翁方綱對蘇軾書法石刻的採訪 真按:翁方綱對蘇軾書法石刻的鑑定 真按:蘇軾書法石刻之存佚 《四川通志》云:“此刻今存。”真按: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與方志學 翁方綱的金石學參考書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三冊第3517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3_復初齋文稿(十七)\_003517.jpg


173


跋黃山谷石鏡峰題字


  瞻雲寺後石鏡峰山谷題字,久不見知於世。予始拓而摹之,“石鏡溪”三大字左云:“紹聖元年七月辛亥同真淨禪師蒸茗此石上,南昌黃庭堅。”題下之右云:“豫章洪駒父攜二子戲龍潭上,投石弄水而去,政和六年八月十二日。”又其左有“金輪峰”三大字,即真淨筆也。辛亥為七月十二日。予今年於南昌試院奉山谷先生像,以六月十二日拜先生生日,賦詩題軸,真按:翁方綱幫黃庭堅過生日 而適於今秋得此刻字,因摹刻并跋,以志墨緣。真按:翁方綱在江西學政的日子-金石採訪 真按:翁方綱對黃庭堅書法石刻的採訪 乾隆丁未秋八月十二日,北平翁方綱書於九江試院。真按:翁方綱在江西學政的日子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七冊第1921頁。


173


跋章吉老墓表


  米撰書《章吉老墓表》,并題額,在無為州,真按:米芾書法的石刻 至南宋末,曹之格有重刻本。碑末云:“大觀元年歲次丁亥丙午月丙戌日。”曹刻本訛作“丙午朔”,而原石“月”字筆勢微欹右,後人遂信曹氏刻,於月之左添“屰”,短醜殊甚,真按:翁方綱的文獻保護學 今拓本并不知是後人據曹刻所妄加矣!不思丙午是五月,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字體筆畫 丙戌,即五月朔也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曆算


174



。若果丙午朔,則豈有丙戌日之理乎?又豈有有日無月者乎?此固極易辨者,而石本之訛至此,安得不著之?真按:翁方綱的考證學目的論 真按:翁方綱所以重視考證的原因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得不 真按:翁方綱對考證學的態度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五卷8~9真按:本書體例不一-前皆只註其始頁,此乃又註明其全.


174


跋杭州龍井山方圓庵記(米芾書)


  三十年前,友人以杭州翻刻此記拓本見示,予適得寒山趙氏舊藏本對之,真按:趙宦光與米芾書法 然與《墨林快事》所稱杭石之誤實不相合,豈杭石又屢摹耶?今見春湖宗丞所得此本,真按:李宗瀚與米芾書法 不特遠勝杭本,并遠勝予所藏寒山舊本,真按:李宗瀚的金石採訪學 真按:翁方綱的收藏 真按:翁方綱收藏米芾書法 蓋寒山本即從此摹出也。然前幅“群筆巒圍”之下句,凡缺半者三字,後幅諸法同體之上又缺半字真按:標點可議者-然前幅“群筆巒圍”之下,句凡缺半者三字,後幅“諸法同體”之上,又缺半字。 合前後總缺四半字。石完整無泐痕,是則此本亦是重刻者矣。《墨林快事》已稱杭石重刻之誤,而今所見諸本,文皆不誤,則又不知經幾翻摹矣?米書此記最見筆意,真按:翁方綱對米芾書法的評騭 元豐癸亥,米才卅三歲。溫叔皮云:真按:溫革 “元豐中,米老謁坡公於黃州,承其緒論,始專學晉人,其書大進。真按:米芾向蘇軾學書法 真按:翁方綱書法宗晉帖 真按:米芾書法之淵源 真按:蘇軾的書學 ”考坡公於元豐三年二月到黃州,至元豐七年四月以前,皆在黃州。此記書於元豐六年癸亥,則是初學晉人之時,宜其用筆,深得晉法也。蓋原石為人爭拓,不久即壞,是以如此舊拓,尚是初翻之本。論米書者,正當拈此為第一義,正恐《寶晉》、《英光》諸帖皆當讓此,為無上妙品矣真按:翁方綱對米芾書法的評騭 真按:標點不當-正恐《寶晉英光》諸帖皆當讓此為無上妙品矣。讓此如何?讓此成為無上妙品矣,相依相承,作為讓此之補語,豈可斷開乎?○又此沈氏又不知《寶晉英光集》為何物矣! 真按:翁方綱書法宗晉帖○今按寶晉、英光乃米集晉唐帖也。而寶晉英光集乃米之詩文集也。愚前失諸未考。仍以沈讀《寶晉》、《英光》為是矣。2009/8/19 安得訪求其初刻舊拓,尋求入晉法之津筏乎?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宗旨 真按:翁方綱對米芾書法的了解 真按:翁方綱對米芾書法的研究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五冊第4393頁;又見石印本第二十五卷第7頁。


174


跋盱眙石刻(米芾書)


  右“張大亨米芾丙戌歲”,凡八字,丙戌為崇寧五年,米老年五十六,正其知淮陽軍時也。張大亨,字嘉父真按:張大亨-傳記資料 吳興人,官直秘閣,著《春秋通訓》十六卷、《五禮例宗》十卷。《通訓‧自序》曰:“少聞《春秋》於趙郡和仲先生。真按:蘇軾 ”和仲先生即東坡也。此題在東坡歿後五年,而米老書益奇縱,晚歲筆也。袖東得此二紙,以其一見饗,并屬題於其後。真按:徐觀海的收藏 真按:徐觀海與米芾 真按:徐觀海送翁方綱東西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五卷第6頁。


174


跋寶藏字(米芾書)


  予昔於廣東英德縣見石刻“寶藏”二大字,左題云“學博士米芾書”。此碑原在浛光司,今移英德縣內。又聞臨清大寧寺有此刻,而未得見也。後三十年,予按試來臨清,始覓得拓本,而石已亡矣。真按:翁方綱的文獻採訪學方法論-藉為官/仕宦之便 臨清此刻,無系銜“學博士”三字,真按:翁方綱在山東學政-金石採訪 蓋明嘉靖間所摹刻,銜名有詳略,實一本也。按米公初仕浛光尉,以方信孺所撰《畫像記》考之,當在熙寧癸丑、甲寅之間,年二十許,其時名“黻”,未作“芾”也。真按:米芾的改名 真按:米芾之名芾 此二字則崇寧四年乙酉刻於無為州,而後人摹刻於臨清,又刻於浛光耳,是米公五十五歲時所書也。因為手摹重勒於臨清學舍,而系以詩。真按:翁方綱的文獻保護學 乾隆癸丑春三月八日。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五卷第7頁。


174


跋伏波巖(米芾書)


  米公少年,號為集字,蓋其結法皆從六朝唐人出也。今米書翻刻者,多贗為老境橫放之作,而豈知其少年之筆蒼秀出於性生者哉?真按:翁方綱論米芾書法的分期 真按:翁方綱論米芾書法 真按:翁方綱對米芾書法的研究 予嘗見浯溪題字,清挺有唐人矩度,今見此伏波巖字,正與相埒,而深粹遇之,以視外間彙刻米帖倜乎遠矣!若得有力者彙刻孔廟檜贊及焦山、真按:翁方綱對米芾書法的評騭 東林、嶽麓、藥洲米公諸題成一帙,豈非韻勝哉?真按:翁方綱的文獻整理學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出版學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五卷第7頁。



歡迎指教(comments)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