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December 23, 2009

633



。蓋篇成之後渾然不覺也。要在聽之於未發聲之初,求之於未著色之始,則得之矣。真按:翁方綱的作詩方法論 故曰劚山者先觀鑱跡,發矢者兼聽弦聲。真按:原文有缺末筆諱. 此不傳之秘也。真按:下文有『白香山曰「劚石破山,先觀鑱迹;發矢中的,兼聽弦聲。」』(仿同學一首為樂生別,634 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 語云:良工不示人以璞。此對眾人言耳。若良工之遇良工,示以璞又何傷?君應笑而許我否?真按:翁方綱的文學批評


633


  仿同學一首為樂生別真按:翁方綱與樂鈞


樂生蓮裳將之揚州,予為題扇一詩曰「分刌量尺,真按:原文有異體.上禾下米.                                     之異體也. 真按:國:黍  部首 黍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ㄕㄨˇ            1.          植物名。禾本科稷屬,一年生草本。葉細長而尖,有粗毛,平行脈。果實呈淡黃白色,帶黏性。宜於大暑時植於旱田。    2.  古代的一種酒器。呂氏春秋˙慎大覽˙權勛:「臨戰,司馬子反渴而求飲,豎陽穀操黍酒而進之。」高誘˙注:「酒器受三升曰黍。」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詞:黍1  sh ㄕㄨˇ〕           〔《廣韻》舒呂切,上語,書。〕           1.植物名。古代專指一種子實稱黍子的一年生草本作物。喜溫暖,不耐霜,抗旱力極強。葉子線形。子實淡黃色者,去皮後北方通稱黃米,性黏,可釀酒。其不黏者,別名穄,亦稱稷,可作飯。   杜甫 《羌村》詩之三:“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二‧稷》:“稷與黍,一類二種也。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稷可作飯,黍可釀酒。”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二編第三章第二節:“ 西周 時期的農副產品,有稻、粱、黍、麥、菽(豆)、稷、粟和桑麻、瓜、果之類。”2.指黍的子實。即黍子。   杜甫 《遣意》詩之一:“衰年催釀黍,細雨更移橙。”   高啟 《曉睡》詩:“廚中黍熟呼未起,妻子嗔嘲竟誰恤?”3.糯米。   崔豹 《古今注‧草木》:“稻之黏者為黍。”4.古時度量衡定制的基本依據。長度即取黍的中等子粒,以一個縱黍為一分,百黍即一尺;容量千有二百黍為一合,十合為一升;重量千有二百黍重十二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參閱《漢書‧律曆志上》。5.通“ ”。一說,指容量為三升的酒器。參見“ 黍酒 ”。 浩蕩馳古今。」蓋言詩之意盡在是矣。真按:翁方綱的詩論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而生以集序為屬,尚未喻吾言乎?故仿介甫之別子固復為文以贈之。真按:王安石與曾鞏 夫所謂分刌黍尺者,肌理針線之謂也。真按:翁方綱的肌理說 遺山之論詩曰「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此不欲明言針線也。真按:翁方綱與元好問 少陵則曰「美人細意熨貼斗,裁縫滅盡針線迹真按:翁方綱與杜甫


634



。」善哉乎!究言之、長言之,真按:國無.詞:【長言】1.引長聲音吟唱。語出《禮記‧樂記》:“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 鄭玄 注:“長言之,引其聲也。”   元稹 《善歌如貫珠賦》:“長言邐迤,度曲纏綿。” 朱自清 《中國歌謠》:“歌者,詠言之謂,詠言即永言,永言即長言也……長言生於詠嘆,故曲折而紆徐。”2. 代注家譬況字音用語。與“短言”相對。《公羊傳‧莊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為客”   何休 注:“伐人者為客,讀伐長言之, 人語也。”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伐》:“長言,若今讀平聲;短言,若今讀入聲。” 又何嘗不明言針線與?白香山曰「劚石破山,先觀鑱迹;發矢中的,兼聽弦聲。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真按:翁方綱的作詩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口頭禪 」而昌黎曰:真按:重出,重複,-前已見矣!作『劚山者先觀鑱跡,發矢者兼聽弦聲。此不傳之秘也。』(同學一首送別吳穀人,633頁) 「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關弓故不發。」然則巧力之外條理寓焉矣。真按:翁方綱的肌理說 真按:翁方綱的理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昔李、何之徒空言格調,真按:李夢陽、何景明 真按:翁方綱對明七子的批評 至漁洋乃言神韻;格調神韻皆無可著手也,真按:王士禛與明七子 予故不得不近而指之曰肌理。真按:翁方綱所以提出肌理說的原因 少陵曰「肌理細膩骨勻」,真按:原文作異體.月形.下同. 此蓋系於骨與肉之間,而審乎人與天之合,微乎艱哉!智勇俱無所施,則惟玩味古人之為要矣。真按:翁方綱的肌理說 姜白石云「求與古人合,不如求與古人離。求與古人離,不若不求與古人離而不能不離,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邗江千里之遙,真按:重出,重複,-前亦已有謂其離合之旨也.『山谷有言曰「以質厚為本」,姜白石曰「離而能合」,此二語是詩文書法之總訣也。』(送張肖蘇之汝陽序,512頁) 儻得魚鴈時通,每有緘寄,不寫寒溫,不事虛獎,真按:翁方綱的交友方法論 但就近所日得者,研訂古人之深,以自量失得毫釐之界,庶不負同學臨別語也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方法


635



。予近手定復初齋集,凡吾同年同館諸賢所為序譽以杜、韓、蘇、黃諸家者皆不敢存,真按:杜甫、韓愈、蘇軾、黃庭堅 真按:翁方綱與黃庭堅 真按:翁方綱與蘇軾 真按:翁方綱與韓愈 真按:翁方綱與杜甫 真按:翁方綱的嚴謹 真按:翁方綱的實用傾向 真按:翁方綱對應酬文字的處置 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 真按:翁方綱的交友方法論 而獨載吾老友陸鎮堂髫年共几切磋數語,擬寫於卷前以代序。此意亦欲與吾同學共之。真按:翁方綱著作出版的情形 真按:復初齋集之成書 真按:翁方綱的著作方法論


635


  贈李蘭卿歸福建序真按:翁方綱與李彥章-李彥章即本集校刊者也.


昔虞道園送閩憲李公,真按:翁方綱與虞集 告以仲素真按:羅從彥 愿中之正學。真按:李侗 今蘭卿以弱齡官薇省,於其歸也既勉以樸學攷訂,真按:翁方綱對考證學的態度 又於古文詩期以沉博典則。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蓋其歸里後即來趨職祕省,以實學踐諸實用矣。閩中故多碩學,邇者如伊墨卿、陳恭甫皆時時來吾齋賞析攷證,真按:陳壽祺 蓋欲切磋植行植學之要,必以精研經訓為急,不為空談也。真按:翁方綱與陳壽祺 真按:翁方綱與伊秉綬 況於早登甲科,負一時文譽,如吾蘭卿者耶


636



?今子之歸也,墨卿、恭甫皆尚遲北來之期,晨夕晤言,時道鄙懷矣,無庸更贈言矣。真按:翁方綱與陳壽祺 真按:翁方綱與伊秉綬 真按:翁方綱與李彥章 然竊有二言,曰博綜訓故,曰勿畔程朱。兼斯二義也,庶可以贈子之南歸歟!真按:真按:翁方綱的考證學 真按:翁方綱對考證學的態度 真按:翁方綱與程朱-代表作 真按:翁方綱的學術立場 真按:翁方綱的論學宗旨 翁方綱與漢宋學之爭


636


  書別次語留示西江諸生真按:翁方綱與江西鄉試


九月九日諸生餞予於北蘭寺,歸飯於蘊山蘇潭之鴻雪軒,真按:翁方綱與謝啟昆 與習之論諸經漢學、宋學之不同。真按:翁方綱的學術立場 真按:翁方綱與漢宋學之爭 真按:翁方綱與魯嗣光 愚意專守宋學者固非矣,專騖漢學者亦未為得也。至於通漢宋之郵者又須細商之。蓋漢宋之學有可通者,有不可通者。以名物器數為案而以義理斷之,此漢宋之可通者也。彼此各一是非,吾從而執其兩、用其一,則慎之又慎矣真按: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翁方綱與漢宋學之爭-代表作


637



。且一經之義與某經相經緯者,此經之義與他經相出入者,執此以為安,彼而又不安也,真按:作動詞. 則不能不強古人以從我者有矣。真按:翁方綱的經學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對學者的批判 真按:翁方綱對漢學的批判 是日語未既,輒即席次蘊山韻為詩。明日辛敬堂來,真按:翁方綱與辛紹業 予與言諸經如某家傳人所時肄者,然猶或不備。敬堂因舉資州李氏易集解,并及於書傳會選;愚亦舉州杜氏《春秋會義》以質之。真按:睂 然於墨守之處、析疑之方,非一語所能賅也。真按:翁方綱的經學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方法論 諸生既各為文以贈,予因書此為諸生別。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