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December 29, 2009

81



。其論入聲質、職、物、錫諸部,及論轉注之說,皆於韻學未見精審。且律詩與古詩雖可類及,而詞、曲之韻必不可同語,今欲彙為一書,適形其膠葛而鮮通耳。或僅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二”著錄《律古詞曲賦叶韻》十二卷。


篇韻貫珠集附門法(3/105


  〔謹按〕:《篇韻貫珠集》八卷,後又附“門法”一卷,明大慈仁寺僧真空輯。其書分撰歌訣等門,為查字之法。其所指定切法,與孫愐《切韻》已多不合,而且字形則篆、隸互出,字音則儒、釋錯雜。又撰書效昌黎刱立四等之法,則與三十六母亦有未合者。至於所列秦八體書,尤為訛謬。然其書是繼《五音集韻》而作者,沙門之屬留心《篇韻》,本難責以精審。或附存其目而著其不合。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二”著錄《篇韻貫珠集》一卷。


重訂馬氏等音外集、內集(14/1236


  〔謹按〕:《重訂馬氏等音》二冊,分外、內集,國朝梅建重訂馬自援之書也。其刪三十六母為二十一母,不為無見。而論入聲有本聲、有借聲之說,獨為得之。至於疏晰上、下平韻,則誤以清、濁爲上下。其分陰陽近似,而涉瑣碎。至於平、上、去、入之外,又增出“全聲”一門,則誤認陰陽、清濁之義而變為支離之說,從來未之前聞也。或竟不必存目,或存目而著其妄。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二”著錄。


82



韻蕞(11/970


  謹按:《韻蕞》一卷,國朝徐世溥著。世溥字巨源,新建人。著《榆谿集》。此其所著韻書,前有自序,其所謂“華嚴字母如曲澗泉行”,“諸韻遞及如丸歷重階”,“四聲順次如司天刻漏”,“經世交切如機中織錦”,後復為圖以釋之,四語所見未嘗不合,至其論韻則以《洪武正韻》為主,而於《廣韻》竟似未寓目者,第執今所行平水韻以上下古今之韻學,陋矣。又欲於三十六母影、喻之外增以烏、汪等母,與其辨上、下平之說,徒為多事耳。或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二”著錄。


等切元聲(9/703


  謹按:《等切元聲》十卷,國朝熊士伯著。士伯字西牧,南昌人。官教諭。是書詳辨等韻字母及《說文》、《廣韻》以來諸家反切。所引之書極博,所載之說亦極備。遠宗許慎,近本邵子,而下採及趙宦光、方以智之屬。然其於反切,引孫愐而不引李舟、朱翱,又其疑《說文》處,於通轉之理該併“某從某聲”之法尚未深悉,則是見《說文》而未見《繫傳》者也。其於三十六母,刪五、增十一為四十二母,併列諸圖雖極詳辨,然轉恐其分合刪併迄未有定矣。是書大意在以等韻、切韻準古書之本始,合天地之元聲。而古書之可據者無若《詩》三百篇,元聲之該括者無若國書十二字頭,是書於三百篇則備論其應叶、不應叶之故,於十二字頭則併究其相生相貫之所以然,然而於《毛詩》之本讀亦未能盡合,於單字、連字之對音亦有未盡審確者。至其所見韻書之博,足以資音學之考核,則其志固專而力亦綦勤矣。前目止十卷,而後又有《古音正義》一卷,是又附著之一種耳。亦有士伯自記所疑古韻之通,未嘗無義,但此在隨舉一隅則可,而以概古今韻學之通例,則近惉懘矣。應存其目。


83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二”著錄。


本韻一得(5/392


 謹按:《本韻一得》二十卷,國朝巴郡龍為霖著。有例無目:自陰暘、五行、七均、十二律,以至協韻、轉韻具有論述,又於四聲中各按五音、十二律分列諸字,但其書體式未為古雅。或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二”著錄。


善樂堂音韻清濁鑑(5/363


  〔謹按〕:《善樂堂音韻清濁鑑》三卷,國朝大興王祚禎著。其序言三十六母與國書十二字頭之理相通,而按其中所列反切,尚不能曉十二字頭與字母所以相通之故。其每韻下附叶之音止依中原韻,而不本之經史子集,則猶是拘方之見。且以入聲之字歸入三聲,則遂無入聲矣。不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小學類存目二”著錄《音韻鑑》三卷。


84



史部


正史類


讀史記十表(2/23


  謹按:《讀史記十表》二十卷,國朝汪越著,徐克范補。越字師退,克范字堯民,皆江南繁昌人。書成於康熙六十一年,有梅文鼎、徐文靖二序。前有“總論”並《讀十表》十卷,後復列十表原文十卷。其《讀十表》每篇先引前人之語,次以己意考訂,次以“存疑”。史家考鏡得失多在表圖,其法創於史遷,而後人但留意於表前序論,至其圖之為全史鍵轄真按:詞:【鍵轄】比喻關鍵。   曾紀澤 《<西學略述>序》:“然泰西學士由此理以考求太陽地心之熱力、與一切機器鍵轄、火輪、舟車蒸汽生力之大凡。” 王先謙 《<合校水經注>序》:“其繁簡雖異,精思實同,洵乎閎覽之山淵,方輿之鍵轄也已。” 則讀者率多手披過之。真按:翁方綱的史學 是書獨能研求十表,於書法詳略、年事經緯具能道其所以然,可謂善讀《史記》者矣。後列表圖原文,雖云重加校正,然表圖之中似尚有應詳綴按語者,其見於前十卷者特提其概耳,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可見亦未讀全書,但以其前後論綱比較目測爾. 然已足為讀史之助。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正史類一”著錄。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遼史拾遺(7/566


  謹按:《遼史拾遺》四冊,國朝錢塘厲鶚輯。鶚《樊榭詩集》自謂所注《遼史》比於裴松之《三國》史注,今觀是書有注有補、有改有附


85



,故統以“拾遺”名之。所採用書凡三百餘種,間綴以鶚按語。又以《遼史‧國語解》先後次第與目錄有不合者,悉為訂正。又補輯“遼境四至”及“風俗”、真按:詞:【四至】1.從四方來到。《呂氏春秋‧不屈》:“士民罷潞,國家空虛,天下之兵四至。”2.猶四極。指四方極遠之地。3.舊指田地、住宅等四周的界限。《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凡是老圈地,都部頒龍票,那上面東西南北的四至,都開的明白。” “物產”諸條於後。其考證同異皆具各條下,是以前無序例,於注史體例最合。惟是四冊不分卷數,蓋以每條皆仍依《遼史》原卷之次耳,此則應如松之《三國》注例,合於原書鈔為一部,方合注書之體式。若原文不載,專用注語成帙而又名以“拾遺”,似乎史外可以單行者,則須自有卷數乃為成書也。今姑以四冊著錄。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學 應鈔存之。


  本紀內缺第五至第二十八之數卷,查《遼史》此間應有二十四卷,是書有注、有不注,則或十餘卷、或數卷皆未可定,按之是書頁數,本亦無多,鶚近人,所輯書不應遽有殘失,應著明其闕,於此附識。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正史類二”著錄。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編年類


皇王大紀(2/63


  謹按:《皇王大紀》八十卷,宋胡宏著。宏字仁仲,安國季子。真按:胡安國 是書前有紹興辛酉自序,後有咸淳甲戌漕使天台董楷跋。蓋先曾刻於紹定時,至是而重刻也。朱彝尊《曝書亭集》有跋,云是書“自盤古氏迄周赧王,舉二千餘歲事,廣摭史傳,以經義貫通之,庶幾擇之精而語之詳矣”。今觀其書大指,本邵子《皇極經世》,其名“皇王大紀”者,舉“皇王”以該帝霸也。臣謹稽古載籍所紀雖云極博,而經史子集各有體式,不可併雜。周衰,孔子歿,七十子之徒各以所聞見為記述,雖大意不謬於聖人,而指歸固殊焉。即以今大、小戴所記,其必篇篇出聖人口授,固未有以見其確然也,真按:翁方綱的經學觀 又況周末諸子哉


86



。蓋詁理義而雜採諸書以證其同異,可也;敍年代而雜採諸書以實其先後,不可也。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 宏之為是書,必不能置身於三代以前,親睹其時之語言記述,而乃於系年之中經子雜糅,忽而《戴禮》,忽而《論語》、《孟子》,忽而《詩》、《書》、三《傳》之文,布帛綾縠之不辨而製之為衣,其何異於天吳紫鳳之拆移舊縷者邪真按:詞:【紫鳳】傳說中的神鳥。亦指衣上鳳鳥花紋。 南朝    謝朓 《隋王鼓吹曲‧鈞天曲》:“紫鳳來參差,玄鶴起凌亂。”   杜甫 《北征》詩:“天吳及紫鳳,顛倒在裋褐。”   李商隱 《碧城》詩之二:“紫鳳放嬌銜 珮,赤鱗犯舞撥 絃。”《花月痕》第七回:“背踏金鰲,憶南都之石黛,歌傳紫鳳,誇北地之胭脂。” 真按:詞:【天吳】水神名。《山海經‧海外東經》:“ 朝陽之谷 ,神曰 天吳 ,是為 水伯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 天吳 。” 三國    嵇康 《琴賦》:“ 天吳 踊躍於重淵, 王喬 披雲而下墜。”   李賀 《浩歌》:“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 天吳 移海水。” 張之洞《讀史絕句‧白居易》:“海圖題詠見憂思,浪攪 天吳 悔已遲。” 真按:詞無!待查! 真按:司朝軍氏讀作:「其何異于天吳紫鳳之坼移舊繡者耶」. 此以証事固大不可矣,若以明道則尤有大不可者。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是以道性善必稱堯舜,推而上之,孔曾之傳,舉一貫則必稱忠恕。聖賢之言各有統攝,未有可以倏舉此書,復舉他書接筍合縫,而曰“我將以明道”者也。借曰“我將以明道”也,抑何不使人就經讀經,就傳讀傳,及其久而豁然,必有會通之日,舉而措之於事,不紊而已矣。真按:翁方綱的經學方法論 若不揆其本之合,而姑為其末之整齊而撮合也,則《周官禮》、《大戴記》之言,與《孟子》、《王制》尚未必能一一合矣,而今曰“集為十篇”,“集為十三篇”,皆以繫諸康王之下,是遵何訓歟。《荀》與《莊》也,何繫乎顯、赧二王邪。如是則古書之依類而入者尚多矣,若欲摭及百氏以誇博徵耶。無與於時事,無與於治道者也。不博可也,況又罣漏,焉得謂博。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若云理之精乎,未見《莊》、《孟》、《荀》相接成卷而謂之精理者也。凡紀述之體,本於實而已。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學 真按:翁方綱的史學 上古以干支紀日,未聞以干支紀歲也,蓋夏,商以前,歲繫某甲子者,此《通鑑》補紀之耳,未必據以道邃古之初也。且其序曰:“自堯而上,六閼逢無紀,堯之初載甲辰,迄於赧王乙巳,二千有三十年。”是書紀事先後,蓋與今世所傳《通鑑前編》無異,則以《通鑑》干支核之,自帝堯元載甲辰,至周赧王五十九年乙巳入秦獻地之歲,凡二千一百有二年,而何以云“二千有三十年”乎。開卷之首,則以盤古為盤姓之祖,又以女媧為雄才大略之女主,如唐武后之類,此等逞臆之說而彝尊信之,稱為“擇精而語詳”。真按:朱彝尊之誤 蓋彝尊所喜者侈陳古義,以博學詳說為主,而或至不顧其安者有之。即其所著《經義考》,凡古人序說皆截去年月、官爵,不知其為語詳乎,為擇精乎。觀此一書之跋,而朱氏之學華而不實概可見矣真按:真按:經義考之失 真按:翁方綱與朱彝尊 朱彝尊的治學方法


87



。是書姑存其目可耳。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編年類”著錄。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鑑長編(10/853


  謹案:《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鑑長編》凡三十六卷,此非李燾之書也。商邱宋犖云:宋李燾有《通鑑長編》百六十八卷,《續長編集要》六十八卷,《續宋編年》十八卷。今世藏書家往往求之甚渴。此三十六卷者是元人所刻,卷首割去著書人姓氏,卷末割去“大元”字,此為元胡宏《續通鑑長編》無疑。真按:翁方綱的辨偽學 其前有李燾進表者,或當日與燾本並刻,今所存者止此耳。且燾之進表在宋孝宗乾道四年,而編中乃並光宗以後至宋末事全載入之,是與前表已不合。若果是元胡宏之書,自應併存以附燾書之後,然又不著宏名及宏之纂輯年月、源委,則仍未為完書。應姑存目,以俟博訪。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編年類”著錄《宋史全文》三十六卷。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考定竹書(13/1151


  謹按:《考定竹書》十三卷,國朝孫之騄著。之騄號晴川,杭人。《竹書紀年》今行世之本上、下二卷,梁沈約註,起黃帝元年,訖“今王”二十年。所謂“今王”者,《晉書‧束皙傳》以為魏安釐王,真按:當作束晳! 荀勖、和嶠以為魏襄王,《隋書‧經籍志》以為魏哀王。是書從荀勖、和嶠之說。蓋《史記》“惠王三十六年卒,子襄王立”,《索隱》引《竹書》證之,謂惠成王即惠王也,而《竹書》云“慎靚王二年,魏惠成王薨”,其下即接云“三年,今王元年”,以此證之,則“今王”當即襄王。《隋志》云“太康元年,汲郡人發魏襄王冢,得古竹簡書,字皆科斗,帝命中書監荀勖、令和嶠撰次之,唯《周易》、《紀年》最為分了”是也


88



,而《束傳》亦言“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真按:原均作皙,徑改!不復一一出校. 或言安釐王冢耳”。唯《隋志》作“太康元年”,《束晳傳》作”二年”。又《晉書》王接、司馬彪續成諸人傳中皆有《汲冢竹書》之事。此等處有關於《竹書》之源流同異者,果能釐核折衷,方可謂之“考定”。今之騄是編不過雜取古今諸書所載事語之可附注者輯於條下,非有所考據是正也。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學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學 且於沈約之注或隱或見,且有刪去者,亦不著所以刪之故。至若《束晳傳》雖有“《紀年》十三篇”之語,而其下云“記夏以來”,則與今所行本之卷次原未能定其合否,而之騄是編矜言“復古”之名,亦必以十三卷為定數,則是居然太康舊本,亦未審與荀勖諸人所定之次何如,則是名為“考定”而實則所少者“考定”耳。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學 所引注諸書皆世所常有者,而既彙輯於條下,亦可謂勤矣。或存其目可耳。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編年類存目”著錄。


成憲錄(13/1169


  謹按:《成憲錄》十一卷,無撰人名氏。記明太祖至英宗凡五帝之事。明太宗之廟號,至嘉靖十七年改曰“成祖”,今此書仍稱“太宗”,是其書作於成化以後,嘉靖以前也。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編年類存目”著錄。


皇明大訓記(4/283


  謹按:《明大訓記》四冊,明朱國禎輯。國禎字文寧,烏程人。萬歷十七年進士,累官文淵閣大學士,贈太傅,謚文肅。是書所記皆明諸帝之諭詞,或錄其文,或敍其事。書止十六卷,而卷一至卷九皆明太祖之事,卷十至卷十二皆成祖事,卷十三至卷十六則仁、宣之事也。國禎服官在萬歷後,則其記明諸帝之言自不應僅止於仁、宣


89



,且文皇之改號成祖在嘉靖十七年,當國禎時不應仍稱“太宗”。前無序目,亦恐是卷數不足。而《明史‧藝文志》不載其目。今如存其目,則或即以十六卷存目矣。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編年類存目”著錄《大政記》三十六卷。真按:擬存目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中興兩朝編年綱目(16/1381


  〔謹按〕:《中興兩朝編年綱目》四卷,不著撰人名氏。陳振孫《書錄解題》云:“《中興編年舉要》十四卷、《備要》十四卷,太學生莆田陳均撰。依仿朱氏《通鑑綱目》,《舉要》者綱也,《備要》者目也。”明葉盛《菉竹堂書目》又有《宋續兩朝綱目》之編,陳均之書亦見於焦竑《經籍志》。此四卷起建炎元年五月,止紹興三十二年十二月,而無孝宗之事,則與“兩朝”之名不符,未審即陳均之書否矣。或尚有卷帙而《大典》未輯入耳。真按:永樂大典 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未著錄。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 真按:擬存目而未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真按:翁方綱與永樂大典


紀事本末類


炎徼紀聞(10/831


  謹按:《炎徼紀聞》四卷,明田汝成著。汝成字叔禾,錢塘人。嘉靖丙戌進士,授南京刑部主事,歷禮部祠祭郎中,出為廣東僉事,遷貴州僉事,轉廣西右參議,罷歸。所著書凡一百六十餘卷,而《西湖遊覽志》、《炎徼紀聞》尤為時所稱。所紀“炎徼”皆廣西、貴州邊隅之事,分人、分地,如史中志傳之體,其書足與《明史》相佐證,應鈔錄以資史學。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紀事本末類”著錄。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90



平臺紀略(14/1267


  謹按:《平臺紀略》一卷,國朝漳浦藍鼎元著。紀平臺灣逆匪朱一貴之亂也,始自康熙六十年夏四月,終於雍正元年夏四月,備載剿撫始末。蓋其時鼎元以諸生從其兄南澳鎮總兵官廷珍往參籌畫,真按:藍廷珍 得諸目見而筆之為紀也。前有自敍。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紀事本末類”著錄。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東征集(14/1268


  謹按:《東征集》六卷,國朝漳浦藍鼎元著。鼎元於康熙六十年,從其兄南澳鎮總兵官廷珍征剿臺灣逆匪朱一貴,其事則有《平臺紀略》,其文則書檄露布之類編為六卷。真按:詞:【露布】1.不緘封的文書。亦謂公布文書。《東觀漢記‧李雲傳》:“ 白馬 李雲 素剛,憂國,乃露布上書。” 三國    曹操 《讓縣自明本志令》:“人有勸 袁術 )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   法常 《漁父詞》詞:“此事《楞嚴》嘗露布,梅華雪月交光處。”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 查如龍 ﹞為血書一通上 平西 平西王  吳三桂 )……令一童子于王府上之。其意欲露布此書于人,脅王以不得不從之勢。”2.軍旅文書。(1)征討的檄文。《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時,大司農 弘農  董遇 等”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魚豢 《魏略》:“後 馬超 反, 賈洪 ),將詣 華陰 ,使作露布。 不獲已,為作之。司徒 鍾繇 在東,識其文曰:‘此 賈洪 作也。’”按,   趙翼 《陔餘叢考‧露布》:“自 賈洪 作此討 曹操 後,遂專用於軍事。” 南朝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桓宣武 桓溫 )北征, 袁虎 袁宏 )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 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陳夢雷 《贈秘書覺道弘五十韻》:“露布降封豕,琱戈掃孽鯨。”(2)告捷文書。《周書‧呂思禮傳》:“ 沙苑 之捷,命為露布,食頃便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露布》:“露布,捷書之別名也。諸軍破賊,則以帛書建諸竿上,兵部謂之露布。”   張四維 《雙烈記‧從征》:“捷書不必通家信,露布先須達帝京。” 陳玉樹 《乙酉春有感》詩:“瘴海珠江馳露布,金戈鐵馬逐天驕。”3.泛指布告、通告之類。 三國    曹操 《表論田疇功》:“又使部曲持臣露布,出誘胡眾。”《資治通鑒‧唐懿宗咸通九年》:“ 龐勛 自謂無敵於天下,作露布,散示諸寨及鄉村。” 王蒙 《歌神》五:“大街上貼出了通緝‘現行反革命分子’ 艾克蘭穆 的露布,露布右上方還有他的一寸半身照。” 雍正十年鼎元旅寓廣州,重鋟諸板,天長王者輔序之。其舊序一篇即廷珍所作。廷珍之序在康熙六十一年冬,內云“擇可存者百篇”,而此刻之文止六十篇,蓋重刻時又加刪訂耳。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紀事本末類”以此書與《平臺紀略》同著錄。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別史類


黃氏日鈔紀要(3/148


  謹按:《黃氏日鈔紀要》十九卷,宋黃震撰。震字東發,慈谿人。寶祐四年進士,擢史館檢閱,出通判廣德軍,提舉浙東常平。震之學服膺朱子,歷官公暇所閱經史諸書,隨處考訂,并其所為奏劄、申請、勸誡之文,彙為《日鈔》九十七卷。此則又撮舉史事之要者,為《日鈔紀要》十九卷。《日鈔》兼及經史子集,而此書則專於史,上自三皇,下至宋哲宗,或採其事,或摘其語,或掇其綱領,閒附己說於後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Sunday, December 27, 2009

1137



,以此為率,當不甚遠矣。


1137


  跋大觀帖


大觀帖第一卷末有鶻不佳帖,第二卷末有裹鮓帖者皆寶賢堂帖所增,非大觀原本所有也。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學 今之大觀帖有此者,皆是從寶賢重摹耳。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學 按《宣和書譜》有裹鮓而無鶻不佳,鶻不佳帖米元章始得之。先是,濮中李少師家物,為米老之父奕勝所獲,真按:疑非人名米奕勝也,乃謂弈博得勝所獲也. 真按:米芾之家世 乃為米氏物。詳見王弇州《續藳》。其不得刻於大觀時明矣。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學 真按:翁方綱與王世貞


1137


  跋大觀帖二首


臨川李春湖宗丞購得大觀帖二、真按:李宗瀚 四、五之三卷,其二卷之首有「貞元」「伯雅」二印,卽王弇州得於朱忠僖家者。真按:『後復佚出,大半入朱忠僖家。朱好之甚,豪奪巧取,所蓄之富,幾與分宜埒。” 《清河書畫舫》溜字號雲:“朱希孝太保承襲累代之資,廣求上古名筆,屬有天幸,會折俸事起, …』(元、明、清三代民間書畫收藏史概略_資訊_中華收藏網 『而韓世能與朱希孝同朝為官,多有書畫往來。所以當朱希孝死後,他那富甲天下的“書畫悉歸 .. 希孝,隆慶元年(1567)以左都督太子太傅加太保,尋兼太子太傅,諡忠僖。 …』(元、明、清三代民間書畫收藏史概略_資訊_中華收藏網 『當時朱希孝(諡號忠僖)統領錦衣衛,暗地重金求購此畫,太監追查的很急,小宦官因為害怕把它扔進了火裡。這是癸酉(明神宗萬曆元年)秋天的事了。 …』(王世貞題《海天落照圖》後譯文_百度知道 『忠僖…朱希孝』(諡法及得諡人表 - Google 圖書結果)真按:朱希孝 三卷皆淡搨本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學


1138



。第二卷從崔子玉書起,第四卷從虞世南書大運帖之第二行起,此永興楷是集廟堂碑書也。真按:虞世南的楷書 然此大觀真本則是王彥超未經重刻以前之本王彥超本重刻於建隆末年距淳化二十年耳。此則是唐五代間有人集此碑字書於油素者故淳化取以入石其方折處尚有足正陝刻處。王篛林未見唐石原本又未見大觀真本第知有陝刻廟堂碑及重刻淳化本遽以議之,甚矣,言之不可不慎爾!真按:真按: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 真按:翁方綱的口頭禪 真按:翁方綱的著作方法論 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大觀原石石之前靠邊下側有細楷書臣某某蓋當時刻工姓名卽於每石之邊側記之以予所見如第二卷第三石,是宣示帖之第六行度其二字右外臣張長吉臣張仲文八字


1139



春湖所購王弇州之三卷及余所藏第六卷石邊皆有刻工姓名而其每石邊多磨損處尚有不能盡辨者即以此等宋拓之本若非諦審亦無由見耳。


1139


  寶賢堂帖真按:中研院線上目作《寶賢堂集古法帖》.


是帖明晉世子奇源所刻,真按:朱奇源-傳記資料 凡十二卷。孝宗時嘗以搨本進御。真按:明孝宗 奇源,晉莊王子,以天順三年封晉世子。真按:國無.詞無.明英宗復辟後年號. 宏治十四年薨,追諡靖王。真按:朱奇源之生卒 孫月峰云:「聞諸楚中友人云是摹絳帖。後見絳帖,殊不同。」又云:「此帖行欵高,與太清樓帖相似,疑卽摹太清樓者。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大觀太清樓帖宋拓真本》 / 文物出版社編 啟功主編」「《太清樓帖》 十卷 / (漢)章帝等書宋大觀三年(1109)摹勒拓本」. 」今觀帖後傅青主跋以單炳文、真按:傅山 曹士冕所舉絳帖真本數條相證,皆合。乃知月峰見新絳本而反疑此


1140



,不知此內正多以絳帖舊本入石。帖首孝宗墨勅云:「承以高叔祖晉定王絳帖石刻,年久損壞,乃命世子搜揀舊藏,以古今名書摹集成帙。」據此,其為摹自絳本無疑。由此以推,則凡淳化、大觀諸帖所有而此微異者,皆絳本矣。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學 真按:翁方綱與宋帖 況絳帖原比淳化高二字,則月峰以為皆從太清樓摹者亦非也。絳本今既不傳於世,猶得借寶賢刻本以髣髴真絳之一二,真按:翁方綱的目錄學 真按:對前新絳本言.謂真絳本(絳帖真本也). 若合淳化、大觀諸本細挍其與諸帖異者,猶當一一論其偏旁體勢以續補劉次莊真按:宋人.中研院線上目有《法帖釋文》 十卷 ,蓋顧從義續之也. 顧從義之書,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法帖釋文考異》 十卷 . 真按:翁方綱的文字學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 真按:翁方綱的著作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史 真按:翁方綱的字體學 而月峰、退谷、虛舟諸先生帖考皆未之致審也。真按:翁方綱對孫鑛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孫承澤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王澍的批評 每卷後有宏治二年九月一日字,起子訖亥,而退谷、虛舟以為十卷,亦誤矣。真按:孫承澤之誤 真按:王澍之誤 原帖既有闕泐,至國朝康熙十九年,真按:原文有平抬. 陽曲令浦江戴夢熊屬晉水段摹補真按:真按:糹辛 中研院線上目有!


1141



,凡五十三石。傅青主生於明神宗三十四年丙午,故此跋云七十五歲老人也。真按:傅山之生卒 而傅所引單炳文考中云「『茤』字下『夕』字微仰曲」,「下『夕』」當作「上『夕』」。此傅所引誤也。真按:傅山之誤 石在晉陽書院,予同年友餘姚盧學士主其講席,以拓本見貽,為摭其概而書之。真按:翁方綱與盧文弨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學


1141


  跋陳伯恭所收張樸園藏大觀帖真按:翁方綱與陳崇本


戊子冬,予在粵東,真按:翁方綱在廣東 見大觀帖十冊,紙墨俱舊,而疑其畫細,未敢定也。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 後十年,於伯恭翰林齋見所收十冊,真按:翁方綱與陳崇本 陽張樸園前輩題字者,真按: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增補本(上冊)(766 / 966):方中矩、王行儉、朱履端、朱菁、吳世珍、何文綺、何裕基、李正春、李光庭、吳兆楠、汪廷琯、沈家珍、周明德、查繼佐、栗毓美、張百程、張榕端、張瓚昭、陳逢堯、陳喬樅、馮安常、楊廷標、董詔、熊賜履、鮑元方、蘇兆登、盧挺.953 / 966):閔珏、蘇兆登.           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增補本(下冊):       1.張百程(531 / 1147):黃安人,字曰闢,號樸園. 2.張榕端(560 / 1147):磁縣人,字子大,號樸園、蘭樵、寶嗇堂、賀蘭山樵.       (張榕端字子大號樸園一號蘭樵礠州人康熙十五年進士官禮部左侍郎      書法精絕得二王神髓 畿輔先哲傳】-皇清書史(附:皇清書人別號錄))按磁縣在河北.礠應係誤字.      3.張瓚昭(574 / 1147):原名張寶昭,平江人,字絢珊,號斗峰(斗峯)、樸園.                        皆無漢陽張氏也.○蓋此漢陽乃滏陽之訛.滏陽即礠州(磁州)也!此乃張榕端是也.乃李彥章編文集時識錯字,而沈津因之。2009/6/7下午 02:48:01-有滏陽張樸園前輩題字者 與前所見本同,以為舊人用墨濃重致然爾。今日覆審,乃知是明晉藩寶賢堂帖初搨本真按:真按:朱奇源 真按:翁方綱的學習歷程 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


1142



。其每卷每頁,子一丑二等字痕皆用枝山陰文印之。真按:祝允明 真按:葢 蓋大觀、絳帖皆每行高於淳化二字,明宏治二年晉世子奇源以絳帖年久損壞,真按:朱奇源 乃合大觀、絳帖、寶晉諸本彙擇摹勒為此本,故其行式與大觀同,而增入顏魯公及唐宋諸賢帖,真按:顏真卿 為十二卷。至國朝康熙十九年,真按:原文有平抬. 陽曲令浦江戴夢熊補其缺壞者凡重摹五十三石,石今在太原晉陽書院,真按:重出,重複, 而舊拓本未經戴補者亦已難得矣。其有舊搨本間存者,又被坊賈刪去餘帖,存其十卷,目為大觀,是以猝難辨也。不特無以見大觀之真,且恐作偽者踵相效,則寶賢舊搨皆不得自伸其光氣,是可慨也。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學 伯恭祕校聞吾斯言,真按:陳崇本 亟欲改裝,真按:翁方綱與陳崇本


1143



易其題目,而原裝完好,不可褫補。遂屬予跋其槩於後,且以見祕校之虛懷,真按:陳崇本 庶以存古人之真耳。真按:翁方綱與陳崇本


1143


  澄清堂殘帖真按:真按:中研院線上目無!唯有孫星衍之澄清堂稿. 參見百度百科. 真按:按:真按 翁方綱與宋帖


澄清堂帖殘本一冊,據其標題是甲、丙、丁三卷,而後卷內有「戊五」字,則是合第五卷在內。董文敏云:真按:董其昌 「余得五卷,皆大王書。真按:王羲之-應即此人 」信已;然董云「宋人以為賀鑑手摹,南宋李氏所刻。」香光此所引宋人語不著其出何書,真按:董其昌 真按:不注明出處 真按:董其昌之失 至孫退谷《庚子銷夏記》乃云「出自黃長睿真按:黃伯思 」何義門云:「長睿《東觀集》所有者,獨《餘論》二卷耳,何嘗有此語,乃妄託以欺人耶真按:孫承澤治學的毛病 ?」王伯穀為邢子愿題此帖殘本云:真按:何焯對孫承澤的批評 真按:王穉登 「澄清堂帖,不知刻於何地,亦不知幾卷。」此真名士解人語也。真按:國:解人 注音一式 ㄐ|ㄝˇ ㄖㄣˊ        明理識趣的人。三國志˙卷五十九˙吳書˙吳主五子傳˙孫霸傳:「玄曰:『舊赦有大小,或天下,亦有千里、五百里赦,隨意所及。』亮曰:『解人不當爾邪!』乃赦宮中,基以得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解人 注音一式 ㄐ|ㄝˋ ㄖㄣˊ        押解犯人的差役。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有我八拜交的哥哥晁蓋,知某有難,領僂儸下山,將解人打死,救某上山。」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三:「戰戰兢兢,隨著解人,膝行到庭下,叩頭請死。」亦稱為「解差」、「解子」。                           詞:【解人】見事高明,通解理趣的人。《三國志‧吳志‧孫霸傳》:“解人不當爾邪!” 張岱 《陶庵夢憶‧絲社》:“非關匣裏,不在指頭, 東坡 老方是解人。” 柳亞子 《劍池瀑布》詩:“能從榛莽尋遺跡,始信 蘧翁 是解人。” 【解2人】押送犯人的差役。 高文秀 《黑旋風》第一摺:“有我八拜交的哥哥 晁蓋 ,知某有難,領僂儸下山,將解人打死,故某上山。” 王錂 《尋親記‧報捷》:“我當初原是個解人, 周秀才 不曾身殞,中途放他逃得命。”2 ji ㄐ〡ㄝˋ〕 〔《廣韻》古隘切,去卦,見。〕 真按:翁方綱的批評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著作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文學批評方法論 真按:王穉登與邢侗 王損庵鬱岡齋筆麈》云真按:真按:王肯堂 中研院線上目有!


1144



:「《東觀餘論》謂『世傳十七帖別本,蓋南唐後主得唐賀知章臨寫本,真按:李煜 勒石置澄心堂者。真按:迪志版四庫本東觀餘論卷下作「跋十七帖後右王逸少十七帖,廼先唐石刻本。今世間有二,其一於卷尾有敕字,及褚遂良解如意校定者人家或得之;其一即此本也。洛陽李邯鄲家所蓄舊本頗與此相近。其餘世傳别本,蓋南唐後主煜得唐賀知章臨寫本勒石寘澄心堂者,而本朝侍書王著又將勒石,勢殊疎拙…」 元宰誤以十七帖為此帖,真按:董其昌-見明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上冊)50頁中.王肯堂與董其昌乃同年也. 又誤以澄心堂為澄清堂也。」王虛舟云:真按:王澍 顧研山廷尉以為是南唐官拓,真按:顧從義 品列昇元上,真按:『他曾出示南唐秘府所藏的书法作品,命徐铉刻成《升元帖》,供人欣赏和临习,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法帖。今已不存。 (百度百科五代书法 『(昇元帖, 升元帖) 法帖名。        南唐後主 李煜 出所藏古今法帖刻石, 有“ 昇元 二年三月 建業 文房模勒上石”字樣, 故稱。        周密 《志雅堂雜鈔‧圖書碑帖》: 後主 嘗詔 徐鉉 以所藏古今法帖入之石, 名‘昇元帖’。 此刻在 淳化 之前, 當為法帖之祖也。”參閱 孫承澤 《閑者軒帖考》              『升元帖(昇元帖) 法帖名。南唐后主李煜出所藏古今法帖刻石有"升元二年三月建业文房模勒上石"字样故称。ZDIC.NET 網》』孫北海亦云賀季真手摹。真按:孫承澤 誤處皆同元宰也。真按:迪志版四庫王澍《淳化祕閣法帖考正》卷十一:『…按邢子愿侗來禽館集澄清初不定何代本取質婁江尚書,尚書以詢顧廷尉研山,以為是南唐官拓賀監手摹,清潤天授,品列昇元上。本朝孫北海承澤閒者軒帖考亦云賀季眞手摹,誤處皆同玄宰。』(玄字原缺末筆諱). 」然或謂退谷藏本卽香光所見之本,則亦不然。真按:孫承澤與董其昌 香光所見五卷,今摹於戲鴻堂卷後者,其帖之多寡出入與此退谷藏本多所搘拄,即其同者,波磔、明暗、麄細之痕亦迥不同。蓋二公所見皆宋搨本,而紙質墨色與帖之多少次第異耳。今就退谷藏本驗之,卷前第一行題曰「澄清堂帖卷一」,次行題曰「王右軍」,下注云「甲一」,又次一行題曰「王右軍帖卷一」,據此標題文法字法,頗與南宋坊賈刻書體勢相埒真按: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目錄學方法論 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


1145



。又以宋拓大觀帖、汝帖相校,不惟遠遜大觀,且有較今所行肅府本尚不及者。然其體原則別有所出,非從淳化、大觀諸帖摹出者。蓋南宋末年淳化、大觀真本已亡,坊間書賈取官私雜帖內右軍有名之蹟彙次上石排輯卷數,貌為古刻耳。是澄清堂者,直南宋賣書鋪坊之名,非南唐所刻明矣。真按:翁方綱的碑帖學 真按:翁方綱金石學的成績 是冊有退谷手題字五段,其四皆戊戌書,其一己亥書,皆在庚子作《記》之前。至謂二王十七帖皆在下風,其信然耶?帖內紅字亦皆退谷筆,前又有楊己軍題字并書籤。乾隆庚子二月,書估陶生持是冊來,索直三百金,欲暫留數日不可得,與歸安丁小疋賞歎久之而罷真按:真按:翁方綱與丁杰 真按:翁方綱的買書 翁方綱與書商


1146



。後三年,於新安曹侍郎齋中見之,真按:曹文埴 借歸細翫而跋其槩如此。癸卯十一月三日也。真按:翁方綱的碑帖學 真按:翁方綱與曹文埴


1146


  跋英光堂殘帖一真按:續修四庫本題作〈跋英光堂殘帖〉.無一字.


英光堂帖不知凡幾卷,宋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岳珂倦翁以其家藏諸帖勒石者也。真按:英光堂帖-的定義 倦翁,鄂國忠武王之孫。真按:岳飛 所著《寶真齋法書贊》與此帖偶有詳略不同者,若每條下寶晉米公某帖,真按:米芾 此石本皆作寶晉手書某帖,諸如此類,既不深關考核,則亦無煩辨別矣。真按:翁方綱對考證學的態度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其有見於《法書贊》而石本闕者,亦有見於《寶晉英光集》而石本闕者,則此舊拓偶以殘軼見傳,尤為足幸也。《寶晉英光集》有紹定壬辰上巳日倦翁序。蓋倦翁當南渡之末,訪究米老出處遺迹,可謂博且勤矣真按:岳珂與米芾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261


  《學津討源》共收書一九二種,以毛晉的《汲古閣津逮祕書》為基礎,而有所損益,取《新論‧序》「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不傳」之意為名,可見所收書對治學之功用。《借月山房彙鈔》收書一三五種,專收明清兩朝的著作。《墨海金壺》收書一一五種,四部之書都有。為什麼取名《墨海金壺》呢?這是取材自前秦王嘉(字子年)所寫《拾遺記》所載的一段傳說。相傳「周時浮提之國獻神通善書者二人,肘間出金壺,中有墨汁如漆,灑之著物,皆成篆隸科斗之字。」海鵬取這個傳說名書,無非是想以這些圖書,傳遍華嚴世界,足見其用心之良苦。


  金吾除了藏書富,協助叔父刊書外,也勤於著述。他在《愛日精廬藏書志》〈自序〉裡談到他讀書的態度,他說:「藏書而不知讀書,猶弗藏也;讀書而不知研精覃思,隨性分所近,成專門絕業,猶弗讀也。 真按:張金吾的讀書指導 」他同時也談到他治學的過程:「少學為詩,稍長讀書『照曠閣』,與校《太平御覽》諸書,為校讐之學者有年;其後,泛濫六籍,為考證之學者有年;又其後,究心經術,尊漢學,申古義,為聲音、訓詁之學者有年;繼而講求古籍,考核源流,則雜以簿錄之學;纂輯經說


262


,采輯金文,則雜以彙萃之學。」在這種正確的讀書態度及完整的治學歷程的陶鑄下,他的著述,所涉範圍甚廣,著有《兩漢五經博士考》、《廣釋名》、《言舊錄》、《金文最》、《十七史經說》、《詒經堂續經解》、《愛日精廬藏書志》等書。其中《愛日精廬藏書志》一書,是就他所藏圖書中,選擇宋元舊刻及抄本七百六十五部,著錄成書。每一部書,先列版本,其次輯錄各家文集、《經義考》、《小學考》、《全唐文》等書中所載有關序跋及其他學者相關的題記等,再就原書加以考證並匯輯所得,撰寫解題。這種著錄圖書的體例,十分完善,為後代藏書目錄所倣效。


  一般藏書家,都把珍藏視為禁臠,不輕易示人。而張金吾則樂於借人,公諸同好。 真按:張金吾的心胸 他有一個也是藏書家的好友陳揆(西元一七八○年—一八二五年),兩人所居,相去不及半里,時相往來,圖書也互通有無,交情很好。但是張氏於任何人,有求必應,絕不藏私,而陳氏則除了張氏外,每每獨賞珍祕,不輕易示人。另一友人黃廷鑑、曾勸金吾不可隨便把珍藏借人,以免別人得來太易,不知珍惜, 真按:人性本賤 真按:我的感慨! 可是金吾始終不改其樂與人共享珍祕的作風, 真按:我的同類! 這種胸襟,大概是他有異於一般藏書家


263


,能成為一個大學者的原因吧!


  張金吾的藏書章,有「張金吾印」、「月霄」、「張月霄印」、「愛日精廬藏書」、「虞山張氏」、「張金吾藏」、「張氏圖籍」等。




【見原文】


264


【見原文】



〈說明文字〉 這是張金吾在元朝蘇天爵所著《國朝名臣事略》一書上所寫的題記。


265


「琉璃廠銜書鼠」莫友芝


  江浙一帶,人文薈萃,所以歷代藏書家,都聚居於此。本書所談藏書家,除楊守敬、翁方綱等少數外,多屬江浙人士。現在所要談的,則是我國邊陲貴州省的藏書家莫友芝。


  莫友芝(西元一八一一年—一八七二年),字子偲,別號郘亭、紫泉,晚年又號叟,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眲】目-6-11 注音一式 ㄋㄜˋ 注音二式 n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鄙視。集韻˙入聲˙陌韻:眲,輕視也。列子˙黃帝:顧見商丘開年老力弱,面目黎點,衣冠不檢,莫不眲之。 世居江南之上元,明代弘治年間,其遠祖從征貴州都勻苗,遂留居都勻。到了高祖雲衢 真按:莫雲衢 又遷居獨山州,自此成為獨山人。他的父親莫與儔,是貴州著名的學者,著名的經學家鄭珍(字子尹),就曾受學於莫與儔。 真批:好狂的名字! 友芝排行第五, 真按:莫友芝 所以朋友都稱他為「莫五」。


  他為什麼自號「郘亭」呢?「郘」,是貴州遵義府縣的一個亭子。 真按:國無.:字號      B05193    正字 【鄨】邑-11-18音讀ㄅ|ˋ      釋義 1.地名。漢置,為犍為郡治所,後屬牂牁郡,在今貴州省遵義市西。說文解字:「鄨,縣。」鈕樹玉.校錄:「說文『』並無,當從地理志作『牂柯』。」 2.水名。廣韻.入聲.薛韻:「鄨,水名,在牂牁。」    清道光十八年(西元一八三八年),莫與儔正擔任遵義府教授,友芝也住在遵義,遵義知府知道友芝學問好


266


,於是聘他和鄭珍共同纂修《遵義府志》。這部府志,對當地重要的山水名勝,都做了詳細的考索,但卻漏收了「郘亭」,於是自號「郘亭」,以志過失。可見友芝對撰述的認真及自省的功夫。「紫泉」,則是貴州省獨山州的一所書院名稱,這所書院,設於清代初年,友芝以之為別號,早年也曾以「紫香」為別號,都是表示對家鄉的懷念。「眲叟」是他晚年的號。「眲」字,中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未收,《廣韻》、《集韻》才收這個字。《列子》(卷二)〈黃帝篇〉:「商丘開先窘於飢寒,潛於牖北聽之,因假糧荷畚之子華之門,子華之門徒,皆世族也,縞衣乘軒,緩步闊視,顧見商丘開年老力弱,面目黎黑,衣冠不檢,莫不眲之。」這是最早見到「眲」的地方。什麼是「眲」呢?西漢揚雄的《方言》一書說:「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為無知謂之眲。眲,耳目不相信也。」因此,眲是罵人「無知」的字眼,友芝晚號「眲叟」,可能是一種自謙,表示自己學問仍然不夠好,鼓勵自己要「活到老,學到老」。但也有人認為友芝以「眲叟」自號,表示自己雖已年老,但仍耳聰目明,老當益壯。


267


  友芝在道光七年(西元一八二七年)考取秀才,道光十一年(西元一八三一年)考取了舉人的第一名,也就是「解元」,那年才二十一歲,但是此後多次赴京參加會試,均未能考取進士。不過,他每次進京考試,都到琉璃廠蒐購了不少圖書,也在那兒認識了些學者,頗有收穫。


  談到莫友芝在北京琉璃廠買書的情形,他的好友鄭珍有〈病中絕句二首〉之一詩形容說: 真按:莫友芝與鄭珍 莫五璃廠回, 真按:莫友芝 又回璃廠路;似看銜書鼠,寂寂來復去。」(見《巢經巢詩集》卷四)。把友芝形容為「銜書鼠」,真是恰當不過。有一回,友芝從京師考試落第回家後,也寫了一首〈初歸〉(見《郘亭詩鈔》卷四),詩云:


  初歸事事都如客,抱裏嬌兒且未親;


  補睡光陰迷早晚,洗塵尊俎累比鄰。


  書囊乍解誇新富,徐窺益舊貧;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磬】石-11-16     注音一式 ㄑ|ㄥˋ  注音二式 chng  相似詞    相反詞解釋 樂器名:(1)古代用玉石或金屬製成的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可懸掛在架上。數量不一,有單一的特磬,也有成組排列的編磬。(2)寺觀禮佛時所敲的銅製樂器。中空,形狀像缽。僧人敲擊用以表示活動的開始或結束。  真按:國無!待查!          教育部國語辭典   【室如懸磬】 注音一式 ㄕˋ ㄖㄨˊ ㄒㄩㄢˊ ㄑ|ㄥˋ    相似詞 家徒壁立 解釋: 磬,古代矩形樂器。室如懸磬指居室空無所有,比喻非常貧窮。國語˙魯語上:室如懸磬,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明˙沈采˙千金記˙第二齣:室如懸磬,難堪原憲之貧;地無立錐,敢懨史魚之苦。


  慚愧草堂花竹子,野雲時鳥自冬春。


詩句「書囊乍解誇新富」,正足以說明他雖然落第,但卻購了不少圖書而欣慰的心情


268



  友芝由於屢試不第,只得在遵義湘川書院主講,收入微薄,生活困苦,但是仍不忘購書。鄭珍在〈寄望莫五〉(《巢經巢詩集》卷三)一詩裡說: 真按:莫友芝與鄭珍 「如何接君書,亦復窮爾爾,下無縫袴襦,上無奉甘旨。吾儕儻定窮,理也奈彼何。……依然滿篋書,隨渡烏盤水。攜手慰離索,一笑愁城圮。翻甕飽黃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齏】齊-9-23 注音一式 ㄐ| 注音二式 j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調味用的細碎辛辣食物或菜末。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這出家的要餐松啗柏,熬齏受淡。粉碎。如:齏骨粉身。    【虀】艸-19-23 注音一式 ㄐ|    解釋 用來調味的辛辣食物或菜末。同齏。三國志˙卷二十九˙魏書˙方技傳˙華陀傳:向來道邊有賣餅家蒜虀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     細切的鹹菜、醬菜。警世通言˙卷二十六˙唐解元一笑姻緣:若向其間尋穩便, 一壺濁酒一餐虀。 冶尋紅葉寺;更當出祕籍,共讀梅花底。」鄭氏又有〈愁苦又一歲贈郘亨〉一詩, 真按:莫友芝與鄭珍 回憶他們共同進京參加禮部試的情形,詩云:「彼時吾與汝,凍面兩相隨;暮求飯店宿,朝食風棚糜。……艱辛四十傳,塵垢至京師。外極行路難,內極慈母悲;隨人攜柳籃,試罷精更疲。日日琉璃廠,爛紙縱所窺;熱愛不解就,嘲罵理亦宜。一朝敕放歸,火牌去若飛;載書出國門,麥苗綠正肥……。」儘管生活如此困苦,仍不忘蒐求圖書,其精神令人敬佩。


  莫氏在琉璃廠訪書,還有一段奇遇,那就是認識了也常到琉璃廠的曾國藩。曾氏當時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充會試同考官。曾氏得知友芝為貴州人而能有此博學,十分驚奇,訂為文字交。 真按:莫友芝與曾國藩 同治十年(西元一八七一年),友芝到揚州、興化等地訪書


269


,由於過度勞累,次年不幸病發,死於舟中,曾國藩哀悼他的輓聯,上聯是:「京華一見更傾心,當年虎市橋頭,書肆訂交,早欽宿學;」下聯是:「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來弔詩人。」足見曾氏對他極為推崇。 真按:莫友芝與曾國藩


  莫氏的讀書、藏書處叫「影山草堂」。這個室名,是他年少時自己取的。幼時,他住在獨山州北三十餘里的地方,讀書的處所,是一大片的竹林,隔著翁奇河,對岸是一座山,由於竹林茂密,只有在微風吹動,竹枝搖曳時,才可隱約看見青翠的山色,他想起晉代詩人謝朓的詩句「竹外山猶影」,很像讀書處的景色,於是就請示父親,把住處取名「影山草堂」。後來他遷居遵義,仍用這個室名。他曾經寫了〈草堂雜詩三首〉,以描述草堂的景色:


其一


僦得城隅半畝園,茅檐小巷似深村;


閒雲帶鳥常依樹,清月隨風直到門。


便買溪山終作案,得將妻子已稱尊;


270


  床頭賸有重陽酒,判倒花前老瓦盆。


  其二


  西窗讀書清無鄰,東間坐眠還絕倫;


  溪聲夜靜或到枕,雨餘山色更宜人。


  朋來時有文字酌,秋過況絕蠅嗔; 真按:圭黽-蓋鼃之字形結構置換爾.異:蛙的異體.字號 A03634 正字 【蛙】虫-06-12音讀ㄨㄚ釋義 脊椎動物兩棲類的通稱。體短闊,前銳後廣,滑潤無鱗, 可行氣體交換,且無頸無尾。四肢發達,但前肢短小,後 肢長,趾間有蹼,為游泳之用,喜居陰溼地。冬季有冬眠 行為。種類多,常見的有青蛙、牛蛙、樹蛙等。      Http://140.111.1.40/yitia/fra/fra03634.htm 真按:EUDC-中研院瀚典造字!


  誰能老去且少事,便此市中堪守真 真批:竟然出現我的名字!^^ 真按:摘要


  其三


  辛勤諸弟事芟培,一日荒蹊走百回;


  但有雲山落吾手,何妨桑竹替人栽。


  薔籬煮鶴增前感,蕉屋巢鳩喜舊開;


  小住漫思明日事,百年官舍亦蒿萊。


可見他在這種清靜幽雅、有如畫作的環境中讀書晤友的快樂心情。


  莫氏所藏的圖書,有不少珍本,其中《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帙》,是唐朝人的寫本,最為珍貴,莫氏認為「此千歲秘籍,徑須冠海內經籍傳本」,誠不為過。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