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February 10, 2009

280

:“唐本率更小楷《千文》,真按:王澍論歐陽詢書法 古雅精妙,出《化度寺碑》上。真按:王澍對歐陽詢的誤解 真按:王澍對歐陽詢書法的品騭 ”今予但見鈎本,已謂當與《化度》并論,此帖之神妙,固不必言,顧必欲推為在《化度》上,則吾今固尚未見真拓本,未敢遽以臆定之。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待擇善本 真按:目驗-不耳食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言必有據 真按:翁方綱對王澍書學的質疑 然虛舟既見真拓,而此跋止於如此,則豈《醴泉》、《溫公》二碑可躋《化度》上乎?吾每憾虛舟先生學歐而不識《化度》之妙,真按:翁方綱對王澍誤判歐陽詢書法的批評 故於晉法乎未逮,真按:辶貇- 之異體. 真按:國: 邈  部首   部首外筆畫 14 總筆畫 18 注音一式 ㄇ|ㄠˇ 1. 久遠、遙遠。楚辭˙屈原˙九章˙懷沙:「湯禹久遠兮,邈而不可慕。」唐˙李白˙古風詩五十九首之十六:「吳水深萬丈,楚山邈千重。」 2.凌駕。抱朴子˙外篇˙尚博:「廄馬千駟,而騏驥有邈群之價。」唐˙李白˙月下獨酌詩:「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3.輕視。同「藐」。漢˙劉向˙戰國策書錄:「上小堯舜,下邈三王。」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振景拔跡,顧邈同列。」 詞:邈1 mio ㄇ〡ㄠˇ〕 〔《廣韻》莫角切,入覺,明。〕 1.遙遠。指空間距離大。 王粲 《贈士孫文始》詩:“雖則同域,邈其迥深。” 李白 《古風》之十六:“ 水深萬丈, 山邈千重。” 何景明 《贈田子》詩之二:“山川緬以邈,歧路在須臾。” 郭沬若 《蔡文姬》第四幕:“雁高飛呵邈難尋,空斷腸呵思愔愔。”2.久遠。指時間長。《楚辭‧九章‧懷沙》:“ 久遠兮,邈而不可慕。” 王逸 注:“言 殷湯 夏禹 聖德之君,明於知人,然去久遠,不可思慕而得事之也。”《漢書‧武帝紀》:“觀于 室,邈而無祀。” 顏師古 注:“邈,遠絕之意。”《北齊書‧文苑傳序》:“大聖踵武,邈將千載。” 梁啟超 《中國歷史研究法》第一章:“如是遞遺遞襲,積數千年數萬年,雖到達尚邈無其期,要之與目的地之距離必日近一日。”3.疏遠。4.遠離。《方言》第六:“邈,離也。” 成公綏 《嘯賦》:“邈姱俗而遺身,乃慷慨而長嘯。” 南朝 江淹 《〈江文通集〉自序》:“十三而孤,邈過庭之訓。” 葉適 《朝奉大夫致仕黃公墓志銘》:“昔君之來兮,友茲山而誰儔?今君之去兮,邈茲山乎何求?”5.渺茫,模糊不清。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按《地理志》曰:縣有 堯山 首山祠 雷首山 在南。事有似而非,非而是,千載眇邈,非所詳耳。”《文選‧謝朓〈拜中軍記室辭隋王箋〉》:“況乃服義徒擁,歸志莫從,邈若墜雨,翩似秋蔕。” 李周翰 注:“邈,遠;翩,落也。” 韓愈 《送惠師》詩:“幽蹤邈難得,聖路嗟長堙。” 王禹偁 《送鞠仲謀序》:“是歲余與生俱為御試所詘,胥別輦下,邈無音塵。”6.高遠,超卓。 蔡邕 《彭城姜伯淮碑》:“邈矣先生,應天淑靈,孝友是備,上德是經。” 吳筠 《高士吟‧柏成子高》:“俋俋耕不顧,斯情邈難儔。” 劉顏 《輔弼名對序》:“夫 與三王,治殊而道邈。”7.超越;勝過。《文選‧潘岳〈射雉賦〉》:“何調翰之喬桀,邈疇類而殊才。” 徐爰 注:“言邈絕疇類,殊異才氣也。”《魏書‧常景傳》:“其讚 揚子雲 曰:‘含光絕後彥,覃思邈前修。’” 阮元 《疇人傳‧李業興》:“伏維陛下道唯先天,功邈稽古。”8.通“ ”。小看,輕視。 劉向 《校〈戰國策〉書錄》:“﹝ 秦始皇 ﹞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上小 ,下邈三王。”《文選‧陸機〈謝平原內史表〉》:“振景拔跡,顧邈同列。” 李善 注:“臣 《漢書注》曰:邈,凌邈也。” 左思 《詠史》之六:“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 余冠英 注:“邈,小。”9.用同“ ”。描繪,摹寫。《敦煌變文集‧漢將王陵變文》:“詔太史官邈其夫人靈在金牌之上。” 辛棄疾 《好事近‧西湖》詞:“山色雖言如畫,想畫時難邈。” 湯顯祖 《牡丹亭‧寫真》:“有一箇曾同笑,待想像生描。再消詳邈入其中妙,則女孩家怕漏泄風情稿。”10.用同“ ”。形狀;容貌。 南朝 謝靈運 《游嶺門山》詩:“千圻邈不同,萬嶺狀皆異。” 曾鞏 《寄孫正之》詩:“邈心苦氣飄飄,長餓空林不可招。”邈,一本作“ ”。11.用同“ ”。《金瓶梅詞話》第九九回:“向他身就扎了一刀子來,扎軟肋,鮮血就邈出來。” . 今觀斯跋,則此《千文》之所以妙,正未知虛舟胸中劑量分寸究竟何如矣。

  乾隆己酉七月,予於南昌使院扃門試士,真按:翁方綱入闈場 真按:翁方綱在江西學政的日子-考試 而夢華居士於其友人所見此墨寶,倦倦以不得多借留數日,真按:疑有誤!-疑為惓惓之訛!○原稿確作惓! 俟予徹扃,一見為恨。真按:斷句可議者-倦倦以不得多借留數日,俟予徹扃一見為恨。○或徑予連讀! 其後十日,試事既竣,夢華亦將之山左瀕俶裝矣真按:原稿作「杭」. 真按:斷句可議者-其後十日,試事既竣,夢華亦將之山左,瀕俶裝矣 過予院齋話別,以此鈎本見示,爰命小史雙鈎一通,真按:翁方綱的助理 真按:翁方綱的書僮 真按:翁方綱的雙鉤 真按:翁方綱的臨摹學 真按:翁方綱的臨摹學-爰命小史雙鈎一通 并系小跋於後,以志居士殷殷同篤古歡之意。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何元錫 八月十日,北平翁方綱書。

  注:見《歐陽詢小楷千字文》,上海藝苑真實社印,按此跋復初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二卷第14頁)中收一小段,此全。又見影印本第八冊第2168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8_復初齋文稿(十)\_002168.jpg 今錄愚所讀者如下(若此者並皆有參沈氏,不復註記): 率更小楷如九歌、姚恭公碑皆久無真本,此千文乃垂老所書,而筆筆晉法歛入神骨,當為歐體中無上神品。予僅見雙鈎本已不啻親見仙人聽吹玉笛矣。 跋率更千文 率 更千文僅見於宋人寶刻類編,不著時地,而諸家著錄金石者皆不言及。按虛舟題跋,刻本較此墨迹多引新唐書「詢年八十有五」一語,然獨不引張懷瓘《書斷》云 「詢以貞觀十五年卒,年八十五」尤為明白也。史稱歐陽通早孤,母徐教以父書,嘗遺錢使市父遺跡。然宋人所刻類帖有率更所書授筆訣,亦云「付善奴」,正與此 帖本語相證。而此云「附隱之明奴,通之善奴。」岳倦翁《寶真齋法書贊》所載率更書《陰苻經》末云:「貞觀十一年丁丑歲九月日書與善奴。」倦翁跋云:「率更 子通,字通師,官至內史,號小歐陽,即善奴也。」其贊曰:「內史書如率令,善奴秀比官奴。千古會稽楷則,于今重見《陰符》。」則又在此前四年矣。通之蓋一 字通師也。[2168]此 帖當與化度寺碑並論,乃虛舟題跋品及溫公碑,而不言化度,何也?虛舟嘗自跋續書千文云「唐本率更小楷千文古雅精妙,出化度寺碑上。」今予但見鉤本,尚謂當 與化度並論。此帖之神妙固不待言,(顧必欲推在化度上,則吾今因尚未見真拓本,未敢遽以評定之●)然吾每憾虛舟先生學歐而不識化度之妙,故先生於晉法敻乎 未逮。今觀此跋品歐書而不言化度,則此千文之所以然,正未知虛舟意中劑量分刌何如耳。虛舟又謂付與附古通用,然帖內以姤為垢、以研為妍、以祐為祜、以瞿為 翟,此皆由老年涉筆之誤,正足見其真意,觀者勿以此致疑耳。豈其通用之謂哉? 乾隆己酉七月,予於南昌使院扃門試士,而夢華居士於其友人所見此墨寶,惓惓以不得多借留數日俟予徹扃一見為恨。其後十日,試既竣,夢華亦將之杭,已俶裝矣,過予院齋話別,以此双鈎本見眎,因命小史雙鈎一通,并跋其後,以志居士慇慇同篤古歡之意。[2169](翁方綱:〈跋率更千文〉,《復初齋文稿(十)》(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638月,初版),卷,頁2169。)

280

跋真草千字文

  昔見《樂毅論》吳江邨本,圓美雋逸,董、邢諸家皆極推賞,而張米庵謂是宋人所書。竊以米庵之言為得其實。其後得見北宋元符刻本,乃曉然於晉唐正脈,信米庵所鑒不虛也。若《智永千文》,向見陳進士所藏舊本,鋒穎圓雋,則亦有此疑焉,而未得確據以質之也。真按: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言必有據 真按:翁方綱的闕疑之義 其後習見近拓,鋒勢半禿,則亦不甚蓄此疑矣。今見此本,實亦舊拓,鋒穎畢見,則又疑其用筆太過圓熟,未必隋人所書如此。因復字字詳審之,真按:翁方綱的精細 真按:翁方綱的耐勞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諦審精驗 如首句“黃”上一字,及“桓公匡合”“匡”字,皆闕末筆,此二字皆宋初諱也。程易田亦云,真按:翁方綱與程瑤田論金石 見 宋本“敬”字,右末捺下半不全,而今拓者,皆出後人添足,勢甚笨鈍,更覺顯然。“敬”字是宋初祧廟諱也。若謂原跡有其末筆,而宋人上石時,因時君之諱,不 敢刻其全字,則如真宗名恒,而此內“恒岱”“恒”字,并不闕筆。如果宋人刻石所闕,則此石刻於大觀時,豈有不避真宗諱之理?則知其為宋初人所書無可疑矣。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避諱 向來著錄家皆忽焉不察,如顧亭林之精考金石者亦收入此帖。真按:翁方綱對顧炎武的批判 真按:顧炎武之誤 而孫退谷反謂,歐公不見全本,推薛氏之為功甚大。真按:孫承澤之誤 按歐、蔡所見,乃是《智永千文》真石刻,而歐陽已云,有筆法不類者雜於其間,疑其石有亡闕,人妄補足之,真按:簡化字之餘孽-疑其石有亡闕,後人妄補足之 是歐陽所錄但有其不全之拓本耳。至趙明誠《金石錄》,及宋人所著《寶刻類編》,則皆并無此目矣。且歐陽所見不全之拓本,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方法論-目錄著錄 亦未明言其果是一行真楷,一行草書并列者否耳?而薛氏所見人家舊藏此跡一行真楷,一行草書,亦無書人名氏。蓋北宋初年之書跡,至大觀己丑已是百餘年前舊紙墨。薛氏不暇深考,遽以入石,後人因薛氏所刻,踵而信之,真按:踵謬沿訛 真按:以訛傳訛 從無糾正之者,遂使北宋人書,偶因真、草相間同幅,遂冒鐵門限之名,真按:智永 真按:翁方綱對智永書法的鑑定 留傳至今耳。薛氏能品鑒《定武蘭亭》,非不知古書者,亦誤信相傳之語而鐫勒之,則何怪明代董、邢諸家極推宋後重書之《樂毅論》吳江邨本乎?真按:邢侗與樂毅論 真按:翁方綱對樂毅論的鑑定-翁方綱與王羲之書法 真按:董其昌論樂毅論 蓋嘗因是而繹思之,自古書家,唐以前正楷,若鍾之《力命》、王之《樂毅》,皆筆筆自起自收,開闢縱擒,起伏向背,必無千字一同之理。直至宋以後乃有通體圓熟之書,此亦猶之宋以後文字說理,益加明顯,而無復古意者耳。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史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宗旨-書學淵源一大關捩 真按:翁方綱對宋代書法的批評 唐荊川家藏《洛神十三行》,董文敏亦品為海內第一,至何義門始疑為宋人周膳部輩所為,真按:周越-應即此人 亦以其逕涉圓熟,不似晉人格制也。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審美觀-戒圓媚 真按:翁方綱書法宗晉帖 昔每謂荊川家《十三行》,與江邨家《樂毅論》二事正可作匹對,豈意從來相傳之智永《千文》復如是乎?真按:翁方綱書學學習的過程 真按:翁方綱對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本版本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對智永千字文版本的鑑定 然《樂毅論》、《十三行》,雖失古意,而尚依其行次位置,惟此《千文》,則歐陽所云隋智永石本者,渺乎無以稽也,竟不當仍沿《智永千文》之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目錄學 真按:翁方綱的目錄著錄學 真按:當作目字.-竟不當仍沿智永〈千文〉之目. 直題曰北宋人書真、草千文可矣。此實古今書勢一大關鍵,不可不亟為訂正者也。真按:翁方綱之所以要考證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宗旨-書學淵源一大關捩 真按:摘要 南宋末《群玉堂帖》第二卷隋僧《智永書真、草千文》殘本,僅存“囊箱易輶攸畏”以下至末,凡真、草書二十一行。其行次、位置、字勢,與薛刻悉同,惟腴潤勝於薛刻,而其畫中遒勁,亦間有不逮薛刻者真按: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 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行款位置

281

。就其行次、位置、字勢之悉同,則即此一手所為者,不見前半,不能知其闕筆二處若何矣。乃末行後低數格下草書云:“陳至德二年四月六日於永欣寺留意書之,時年七十。”此款記二行有半,則薛刻無之。古人書跡,未有於年號上著朝代者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文例-落款署名 真按:摘要 即如陸氏《經典釋文》稱癸卯歲亦使後人考核,而知為陳至德元年也。未有於“至德”上加“陳”者。此則後人偽作智永書者,假陳年以見其為真耳,此愈以驗其為偽作無疑也。真按:翁方綱對智永千字文版本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論作偽心理學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用語文法-語言時代的觀點 又特出“永欣寺”,又特著“年七十”,又云“留意書之,”此更驗是後人裝點之偽。真按:標點有誤! 真按:此地無銀三百兩 豈 有智永書一本訖,而為此語者乎?《群玉堂帖》,本名《閱古堂帖》,向若水為韓侂胄摹刻其目,略見曾宏父《石刻鋪敘》,其二卷是晉、隋名賢帖,未聞有智永 《千文》。假如有《智永千文》自署“陳至德二年”,則帖目必當著之。是其為《閱古堂帖》未足信耳,然則因見此刻,而益信吾前跋薛刻之偽更不疑也。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五卷第1頁。真按:翁方綱:〈真艸千文跋〉,《復初齋文集(三)》(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5811月,初版),卷25,頁1017

0 comments: